第一篇:论文——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遵义航天高级中学 周湘琴
摘要:遵照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教学目的,同时,还肩负着渗透德育教学工作的重任。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抓住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将一些德育思想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德育教育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高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是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的一门课程。它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强化人文精神。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体系中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们常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来描绘当今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从多个方面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被人们称为“ 要求,让学生明确,在课堂里、特别是在机房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要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才能共同进步。此外为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我还安排学生轮流值日,打扫卫生和管理机房。通过这些常规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落实,学生渐渐地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针对少数学生因操作不当或者出于好奇心理,有意或无意地导演“恶搞键盘”、“乱点鼠标”、“拿删除他人文件取乐”等恶作剧的不良行为,教师应当首先尽量保持客观和公正的态度,然后通过说理诱导,指出这些行为的不妥,同时进行榜样示范,帮助和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设备。这样,使信息道德教育在“情”“理”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堂教学本身包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德育教育素材,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生在吸取和增长学科知识过程的同时,也成为其人格的健全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有关人文、社会教育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不断理解和内化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道德和伦理规范,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做法是: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在讲授计算机发展简史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我国研制计算机的时间相对较短,而且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等情况,还着重介绍我国计算机研究的历史,让学生知道我国在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银河系列。在计算机CPU研制方面,我国已经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龙芯”芯片。我还特别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如裘伯君,王江民,马云等IT行业中的一些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这些,让学生看到了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从而产生危机感。同时也增强了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激励学生为我国赶上发达国家而刻苦学习。
2、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科学知识,它涉及到许多有关法律和安全的问题。因而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安全和法律方面的基本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word基础和应用时,讲一讲有关文件完整性和安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有哪些因素可能造成文件的丢失和损害,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保护自己建立的文件。在讲述黑客、病毒等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认识到编制病毒程序和黑客行为是一种违背道德、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还通过实例(欢乐时光病毒、CIH病毒、木马„„)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
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从开始学习信息技术就建立起科学技术应用的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
在进行计算机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又不能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适当地选择现实生活中有关计算机安全的典型事例和一些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互动性很强的学科,这里的互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与计算机的互动,而应该拓展为人与计算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我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高中生的思想观念与各种能力正处在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他们具有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和能力。因此应该鼓励他们在交流合作中分享思想、反思自我,促进共同进步。让他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实践、交流合作中,逐步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精神。但是在小组组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进行经常的指导和调配,让操作技能好的与操作技能差的相搭配,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差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效率和学习效率。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科学的探索精神包括科学的学习,工作作风,坚忍不拔的钻研精神和用于创新的精神。信息技术是一门创新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有很强的探索精神。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而不仅仅停留在被动的知识技能的传授中。例如利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时,我在上课开始前先创设一个情境,然后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探索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如果是简单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如果是难度较高的问题,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或查找资料,经过反复的研究、论证,最终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养成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先自己动脑筋思考,再用正确的推导方法进行推理、论证、实践,杜绝遇到问题胡乱摆弄或者偷懒。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缜密的思维并且有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5、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树立正确价值观。
因特网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为人们参与网络传播提供了方便。首先是任何人都可在网上设立网站或网页,而不像开办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那样需要
注册登记、取得有关部门的许可。再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而不像在报刊等传统媒体上发表文章时需要经过编辑的筛选和加工。但这种几乎毫无限制的“自由”却往往容易被一些人滥用,从而导致网上出现了不少为法律或社会道德所不容许的行为。这些我在教学中都首先告诫学生:网络上的违法犯罪行为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违法犯罪行为是一样的,都是不允许的。如果违反最终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我并给同学们举出李俊因制作了 “熊猫烧香”的病毒而被逮捕的例子,或者引导他们仔细阅读上网时的“用户协议”、“服务条款”其中的用户责任或法律法规,真正让学生自觉做到知法、守法,让他们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同时,我还给学生指出:尊重知识产权,使用正版软件,不散播计算机病毒等,也是信息技术道德规范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价值观。
三、提高教师修养,寓德育于“情”“理”之中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来进行的。因而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情感价值都会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发掘出教材的思想性,找准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因此,教师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德育工作,在行动中把正确的行为示范给学生,树立榜样。孔子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首先提高教师自我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师对学生要如亲子般的关怀,对他们在学习中的不良信息行为应该循循善诱,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师生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总之,学科德育教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使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式的、生硬的教育。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相关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信息化教育通讯》许建锋 [3]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的探讨》左明章,许雄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模式、课堂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协作学习
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由以学习软件的使用与操作为主变为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这要求我们转变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真正能让学生在学习了信息技术课后,掌握的不仅仅是某几个软件的使用。
北宋军事家岳飞认为:“阵而后战,兵法之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其含义是说:作战自有作战的常规,作战自有作战的模式,实战的神效决定于富有心智的战式运筹和调控。可见,兵法论告诉我们:模式是决定战争成败的要素!军事上这样,教育上也同样如此。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应该肯定模式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更应该全面深刻地认识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一提模式,有人就会想到“死板”“教条”。其实,模式是客观事物的常规存在方式。我们就生活在模式世界中。比如说:一日三餐,白天上班,晚上休息,这就是人的生活模式。
一、模式
1、模式即智慧
模式这一概念由模型转化而来,“模型”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dulus”,是尺度、样本和标准,它是前人在长期的、大量的、复杂的劳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经过优胜劣汰,并将其精华逐步定型而成。他是前人们心血的结晶,是他们用汗水浇灌而成,这里面饱含了人类的智慧。从这一点上来说,模式即智慧的化身,模式也是我们后人珍贵的财富。
2、模式即风格
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各种模式也别具风范,他们自诞生就特色鲜明、自成一派。比如魏书生六步教学法(①定向;②自学;③讨论;④答疑;⑤自测;⑥自结。)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的“导读式”“常中有变,变中守常”,(三主、四式导读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四式:导读教学结构形态,即基本课型。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体现的是机智和幽默。由此可见,众多的课堂教学模式无不体现了执教者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个性风范。
3、模式即效益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一直以来是人们不懈的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引进,课堂教学模式本身就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契合的结晶,他经历了科学的验证和系统的改良,所以,一定程度上模式的选择也是效益的确定,模式的推广也是效益的放大,要实现课堂效益的提高乃至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离开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不可想象的。
当文字出现以后,我们能够脱离具体事物而进行抽象学习了,学习的过程也比以往复杂了,深入了。人类的信息和知识可以积累和延续下来,这时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当印刷术出现后,教科书得以广泛的使用,于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更广泛了,传播知识范围扩大了。加快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速度,这时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相对稳定、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结构框架。
新课程的推广确实使当今的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应该说当下的课堂教学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和改革的热情,也不缺少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使用。但仔细思考起来,似 1 乎还缺少了许多重要的东西。就教师要克服旧有的教学习惯来说,要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真正的教学行为就十分艰难,这中间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当今课堂缺少什么
1、当今课堂教学多“牵引”,少正确“引导”
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依我看,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且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所以说,当今的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而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因为,教学方式的变革的背后是师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它最能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也最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接受式学习从形成到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与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有很大关系的。实践证明,接受式学习至今仍是最为经济、有效、快速的教学方法。但是,也有许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犯了,非此即彼的错误,认为要实行探究式学习,就要抛弃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以至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教师难于控制课堂而觉得无所适从;采用接受式教学方法的教师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敢越雷池半步。
2、当今课堂教学缺少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
首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课前都能做到认 真备课,都知道要吃透教材,也知道要有沉着、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生,而很多教师却没能做到超越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准备好保持镇定,随机应变,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以及克服困难需要教师具有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着精神。
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师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的。
再次,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许多教师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了。
反思的内容:一要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二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三维目标,三要反思教学活动有无“沟通”和“合作”,四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五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六要反思教学方式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经验+反思=成长。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3、当今课堂缺少智慧的生成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今天的课堂上,很多教师依然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也就是教师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地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告诉学生,学生若有疑问,老师不是启发他去思考,而是说“照我说的没错”或“参考书上就是这么讲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2 教学方式中,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更谈不上生成智慧了。缺少智慧的生成说到底还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层层束缚造成的。20世纪初,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倡导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时就提出过著名的六大解放。今天的课堂教学更需要解放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手脚、时间和空问,让师生在教学交往互动中自主发展。
4、当今课堂缺少对生命的关照
我们似乎从未怀疑过“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这句话,但以学习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这一工作却很少有人能出色完成。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今天的大多数课堂中教师还是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并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往往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说什么“这是我的课堂,你要是不想听就给我滚出去”、“你看你的作业像什么样,闭着眼睛做”、“重做”之类的话。更可气的是,有的老师竞打着“今天打你是为了你好,将来你就明白了”的幌子,漠视甚至戕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殊不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的情感的唯一载体。舍却生命,还谈什么教育?
我们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换句话说,当今的教学应该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动态地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努力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
(二)新课程理念下新的教学模式
过去的信息技术课,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应用软件,例如Word、Excel、Photoshop等,然而,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作了调整,“标准”中指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5点理念: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交流与合作。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协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方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体现的是“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任务的设计必须与相应的学习内容切合。任务相当于一盏导航灯,如果任务设置错误或不合理,很可能会把学生引向错误的方向。在设计任务是,首先应该明确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及当地的相关资源,设计一个符合实际的任务。例如:在教学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多媒体作品的集成时,如果正好是学校的校庆前后,则可以以制作校庆宣传为主题进行任务的设计,这样的任务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也容易就 3 地取材,既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多媒体作品集成的过程和方法,也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学校的了解。
可以设置不止一个的任务。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设置不止一个主题的任务,或者根据情况设置一个大的任务,在此任务的范围内再设置若干个子任务,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子任务。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学生偷懒,同时也可以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扩展学习的成果。多个任务的设置通常与后面讲到的小组学习相结合,这样更能体现交流与合作,我们甚至可以根据情况设置一些规则使得小组之间有个竞赛的环境,以增加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任务与各种资源相结合。在设置任务时,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先全面的了解完成指定任务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并预先准备相关的资源。我们都知道,学生为了完成老师所提出来的任务,必须搜集各种资源,但是限于各种条件,很多资源都无法让学生自己准备,例如上网速度慢,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有些资料不知道怎么收集等,所以我们先要准备大量与任务相关的资料给学生使用,而且有些操作或过程比较复杂的话,我们最好能够准备相关的视频或课件供学生自学使用。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我们很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并不是说他在任何时候都合用的,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具体实施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方法。
2、小组学习——合作与交流的最佳模式
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这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小组学习既能使教师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良好合作与交流的一种最佳模式。因为我们在上课时,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直接以班为单位进行交流合作一般比较困难,好的模式应该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层组织,先是在组内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形成小组的意见看法,再在组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在进行分组教学时,一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按知识结构实施分组,均衡小组成员。这里所说的均衡小组成员指得是同一个小组内尽量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同一个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小组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在一个小组内的学生能够互相帮助,让好的学生带动差的学生,同时也无形中建立一种小组间的激励机制。教师在进行分组前,应该尽可能多的了解同班学生之间的共性和个体差异,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因为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学生往往各有特点,不同的学生各有所长,我们在分组时除了让他们自由组合外,尽量强调小组成员的组成应该有不同专长的学生组成。例如:在进行《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课的教学中,分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不可能只用到一种技术,一般都要涉及到图片处理、声音处理、视频处理等,所以在进行分组时,一个小组内最好有对不同方面感兴趣的同学,这样在一个小组内的分工合作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考虑长期分组和短期分组。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都会分学期目标和章节目标,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有时需要根据某堂课的内容进行分组教学,有时又要根据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稳定的分组结构。同样以《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为例,我们会让学生最终上交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作品作为作业。在课程开始时,我们就明确提出要求,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自由组织小组,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老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各个小组的情况,在备课时考虑各个小组的差异,在上课时尽量只讲大家都不懂的内容,其他内容通过准备大量的学习资料让各个小组有选择的进行自主学习。
注意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促进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在进行分组教学时很容易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来是整个小组的任务,结果却只是一个学生在做,其他同学都不管。为了避免 4 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督促组长,让组长进行合理的分工安排,使得每个组员都有相应的任务;其次,我们可以考虑在小组提交作品时,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对小组内的所有成员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任务内容)、学习效果等。通过这样的机制,通常可以较好的促进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使得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3、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和小组学习其实是分不开的,这里专门提出来说,主要是因为协作学习主要是学生之间如何进行合作的问题。在现代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参与、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有很多东西,有些学生甚至比老师懂得更多,所以信息技术的协作学习就更显得有意义了。让学生教学生,这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式。例如,在《必修》课中关于网络安全的内容,如果只是老师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但是我们采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从网络安全的几个题目中选择一个,然后小组自己去寻找相关资料并整理成自己的观点,然后每个小组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观点和收集到的资料,这样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小组内进行了良好的协作学习,小组之间也通过最后的讲述互相学习到了不同的知识和观点。
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正在从一门纯粹讲软件使用的课程改变为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但是,我们也知道:学无定式、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人尽管使用同一种模式方法,呈现出的课堂形式也不尽相同。
教学经验是体现教者教学思想而富有创造性劳动的结晶。这个经验有共性,可迁移;但也有特性,不能照抄照搬。只能因人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行再创造。对别人的教学经验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吸收,要认真思索筛选,取其精华,进行思维加工,找到规律性的东西,灵活运用。
听一节好课,就能得到一点收获,甚至从别人的失误中找到值得借鉴的教训,日积月累,就能逐步完善自己,就像蜜蜂一样,采得百花来酿蜜,吸取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要杜绝从头到尾地模仿,甚至连细节都追求一样。照葫芦画瓢,鹦鹉学舌,只模仿其外露的特点而不研究其精神的内涵,最终只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既不能创新,更不会超越,甚至在林林总总的教法面前迷失自我。也要杜绝,不以为然,百般挑剔,没有虚心学习的态度,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总是拿别人的端出来比自己的长处。坐井观天,盲目自大,无法进步。
高中课改既然是国家意志,那么不管你是欣喜还是忧虑,是激动还是困惑,也不管新课改将面临怎样的困难,我们都无法回避、无法退缩。因为没有选择,那么就让我们笑着面对吧!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安定区青岚山中心小学
孟祥成
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的难题。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德育
渗透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它带来的快捷方便、资源无限,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可能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计算机病毒肆虐,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容易忽略之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明确要求。而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直接呈现的德育内容很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教育呢?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应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正确的关机步骤,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此外,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自身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样言传身教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首先,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自觉遵守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的关于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性政策和规定。(2)自觉遵守学校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制订的关于使用计算机的有关规定。(3)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4)支持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其次,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CIH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此外,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上网学习”在我们学生当中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超大型时空信息世界。在网上,各种信息鱼目混珠,网络游戏更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Internet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要加强学生本身的自控能力,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多媒体教学课上,不仅要在计算机课中渗透德育教育,还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师机上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教学时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三、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上网浏览、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等。但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不少学生并不真正会利用网络,他们常常会花大量时间在“聊天室”随心所欲地“侃大山”,或在“游戏天地”里尝试“虚拟人生”。更有甚者,有些学生上网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还在网上搞一些恶作剧,对制造混乱的黑客敬佩不已。因此,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教育的形式和渠道可以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在网络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加以正确引导,还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让学生明白网上活动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既不能阻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更不能无法纪地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
四、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而一项工作和工程单*个人的能力也是难以完成的。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具有与人协作精神会产生的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计算机技术却会产生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比如,会使学生沉迷于计算机世界中,从“书虫”变成“网虫”,或迷恋于计算机游戏而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或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有一定的任务,要求在学生分组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五、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任何能力的发展都与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密切关系,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依赖性过强,在操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求助于教师和同学。为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可采用限制他们的求助次数的策略。即要求他们在某些情况下,如已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未复习时,对问题未作深入思考时,自己没有尝试操作时等等,都不得请求别人的帮助。虽然这样要求对学生来说,显得有些“苛刻”,但只要能坚持一段时间,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
上机操作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耐心,缺乏坚持性的学生容易在出现错误时放弃努力,以至无法完成操作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向学生证明继续努力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其实他们已经离成功不远;也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取得成功的学生示范操作、交流心得体会,感染身边的同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暗示训练,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打算放弃尝试时暗示自己继续努力,直至顺利完成操作任务。
六、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例如通过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树立远大志向,要用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人类。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又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介绍金山公司的WPS,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并重点向学生介绍求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民族自尊,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努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阴影,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两方面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中情境教学(1)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特点;(2)几种典型的创设情境方法。
关键词: 情境 激发 兴趣
信息技术新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活动中去。而传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新课程春风下的教师,要努力走出传统教学的阴影,把信息技术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我通过这两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也作了一些探索,下面就教学过程中情境设计谈谈我的一点个人己见。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特点
生动形象的情境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找到了一个好的载体,从而给学生更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
一个好的情境应具有以下特点
(1)可接受性:情境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恰当地设置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问题要设计合适的“路径”和“梯度”,便于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2)开放性:情境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入口宽,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和创造的空间大。
(3)挑战性:情境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方向,激发其学习兴趣,为其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促进积极参与,接受情境问题的挑战。
(4)真实性: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觥筹交错的知识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起作用,越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几种典型的创设情境方法(1)生活情境中“找”信息技术
新课程十分强调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学如果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 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信息技术和理解信息技术,体会到信息技术就在身边,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趣味和作用,也体验了信息技术的魅力。
[案例1]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我以“天上会掉馅饼吗?”为例设计这样一个情境:
文字展示:你的手机上突然收到一条以香港某公司的名义发来的信息:“恭喜,你的手机得了三千元大奖!请您先把600元的纳税金汇寄给我们,我们将马上给您汇去奖金。汇款帐号410***********”
思考:收到此信息后你会按提示去做吗?为什么? 提示:“天上会掉馅饼吗?”这条信息是哪里发来的?这个信息源可靠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 ……
[点评]情境导入生动平实,贴近学生生活,能从学生的身边触手可及的资源入手,让学生感同身受。也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各类信息纷繁,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只有会对信息进行鉴别和评价,才不会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迷失自己。
(2)在游戏情境中“玩”信息技术
学生对单调、抽象的概念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新颖的游戏情境,把知识寓于其中,就能帮他们从厌学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激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是《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为了避免陷入理论学习枯燥、乏味,设计如下情境:
教师活动:……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信息技术发展的整个历史。在这一趟历史之旅中,由我担任此行的列车长,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勇于表达。现在让我们出发吧!
展示课件:旅行出发图(意图:使学生身临其境信息技术之旅,注意力跟着教师这位“列车员”出发。)
第一站:远古的信息技术
教师活动:投影显示游戏活动“你演我猜”
活动规则:班级分成四个小组,由各组成员代表抽题,每组派两名选手,一个表演,一个猜。时间限定在60秒之内。
教师活动:投影显示思考题,远古人类肢体动作目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信息的传递)
教师活动:信息除了肢体传递,还有何种方式?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第二站去瞧瞧!
…… [点评]采用学生喜爱的游戏进行学习,使原来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充满了情趣,不仅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内容、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增进师与生,生与生的了解和互动,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3)在实践情境中“用”信息技术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在教学时创设情境,让学生有目的性动手探索、实践、创新,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信息技术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真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案例4]在讲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五章中《数字化图像的采集和加工》一节时,我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和建议: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恰当的多媒体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设计如下实践情境:
师:2008奥运会虽然结束了,但奥运健儿的精彩瞬间令我们回味无穷,让我们共同回味一下(播放事先制作好的短片)
师:在刚才的短片中,我们重温了奥运健儿的英姿也领略奥运的精神,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制作这样一个短片呢?
师:要制作这样的作品,我们首先得有制作的素材——图像。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这些图像?
1、学生讨论:采集数字化图像的几种途径。
2、学生现场实践以上几种获取图片的方法
师:很好,我们获取数字图像,可以通过数码相机或者通过扫描仪扫描获取,当然还可以通过网络。今天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分工合作来完成一个作品。
3、提供学习支架:
(1)、可以使用“我形我速”的“帮助”(2)、参考图像加工的范例(3)、图像资源可以到http://10.10.0.2下载
[点评]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协作、探究与实践,实现了以问题解决为线索、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的支持下,学生通过协作、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总之,情境教学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已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阴影,将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主编李艺
高等教育出版社(2)《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主编刘芳 主审钟启泉)(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主编樊志华(4)《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魏雄鹰 编著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内容 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 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 网络 道德与高度的 社会 责任感,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的难题。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道德 责任感 教育部周济部长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 学习习惯和 科学 研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一、激学生爱国之情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爱国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在学习《第二章实现用 计算 机处理数据》时,我就引入:改革开放后,我县的 经济 得到了很大的 发展,具体发展如何呢?带着这个 问题 我进行了调查,找到了一些关于五华经济发展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习:excel表格制作、平均值计算、排序、数据统计和图表的运用来 分析 五华经济发展。通过综合任务的操作,以任务为载体落实知识技能,不是纯粹教知识,而是从问题引伸到信息的处理。通过对五华县二十五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更加热情地投入爱国家、爱生活的实际行动中。
二、立学生成材之志
三、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当前是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在这样一个信息网络开始普及的时候,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网络的负面作用 1.网络传播的跨文化特性冲击了学生未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互联网将全世界各国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计算机网络上或交融或冲突,使媒介文化大聚合成为可能。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网络上信息的自由度已经超越了文化、政治、军事、经济、地域、民俗等方面的绝大部分限制,形成信息传播的无政府状态。
2.网络传播的信息垃圾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网络传播信息垃圾数量多,而且网络传播信息垃圾难以控制。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学生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3.网络传播的伴生品毒害了学生的心灵。网络空间到处充满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网络诈骗”等网络传播的伴生品就应运而生,它像毒品一样,极大地毒害学生的身心。网络沉迷主要表现为:网络关系沉迷(过分迷恋在网上建立的友谊或爱情或与其他的异性交往,并用这些关系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络色情沉迷(沉溺于网上的x聊天室或网上的色情内容)、网络强迫症(过度迷恋于网上赌博、网上拍卖,或过度迷恋网上免费派送)、信息超载(不能自制地在网上浏览搜索过多的资料或数据)、计算机沉迷(强迫性地在计算机上玩游戏或对某方面进行了编辑或攻击)等,网络沉迷的危害极大,中学生一旦沉迷于网络,轻者使学生精神颓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重者导致学生精神失常甚至命丧黄泉。
(二)网络道德的培养 在学习《网页制作》和《网络安全》时,我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1.网络传播中急需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在了解网络运用网络的同时,教师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2.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知识技术和道德要求的宣传教育。让中学生全面地了解网络知识掌握网络技术,使其懂得利用网络去认识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懂得利用网络去获取知识、搜索信息、促进创新;重要的还要使其了解网络社会的复杂性,认识到网络对人既有正面 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并懂得网络是一个人们共享的社会,也需要规则和美德。
3.培养学生的思想免疫力和道德自律能力。①引导学生正确识别网络信息中的“垃圾”,合理利用电脑游戏。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杜绝不文明的网上行为。不文明的网上行为,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4.树立遵守信息 法律 法规的法制意识。要让学生了解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养成在信息活动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与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