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寻找新课改下各科教学的出路心得
寻找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出路心得
郭新娥府谷镇第二学区***课改前沿
论文摘要: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
关键词:新观点教育理念三维教育内容都改成以“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动手实践”等具有发现学习特征的形式呈现,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强调的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
新课程的实验对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给学校带来了新观点、新气象、新变化,给学校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在教学实施中也产生了新的困难和问题。
一、.未雨绸缪,培训先行
作为基层教师,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在上学期我们就组织老师进行了培训,让老师们清楚了改革的背景、目标,明确了新课改的任务要求及实施做法,逐步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现代课程观。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高中化学新教材全面渗透了化学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为此,我们府二学区的教师以转变观念,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1、转变角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以前,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这种角色,导致老师上课一言堂,学生因角色的被动而导致学习缺少主动探究的兴趣,课堂沉闷。教师要变主角为配角,做学生的朋友;变教学为导学,变演讲为参与。学生要变配角为主角,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参与讨论,主动探究。师生角色转变后,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变化:师生互动的机会多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学生实验的课时多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强了,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密切了。新教材把老教材的“演示实验”内容都改成以“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动手实践”等具有发现学习特征的形式呈现,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强调的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教材的指导思想,多采用预测性质、实验探索、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试验,亲自动手去做、去探究、去思考,在探究中学习,同时培养了合作意识,提高了学习能力。
2.不为教材为教材,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标下,教材只是课标的一种呈现形式,因此不要把教材看死,要敢于打破其结构,穿插学习。
3.发挥各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以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新的小学课程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显示了相对其他学科独具的优势。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人文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语文学科知识本身就寓含着许多人文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就会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课程改革带来的问题
1、理念的问题:新课程的理念有一个长期的接受过程,一部分老教师接受起来难度较大,要改变二十几年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年轻教师却又缺乏理性的指导,尝试的过程也阻碍正常教学的开展。
2、教材的问题:教材容量较以前增多,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担。另外,多种教材的存在,使部分教师感到无所适从。教材安排不尽合理。新课程教材编排存在着先天不足,首先教材编排与学校课时安排存在矛盾,上课只能是四十分钟一节课,而有不少内容教学中不知如何安排课时才好,讲少了造成教材很难顺利完成,讲多了很难给学生思考探究的余地,再者知识体系不合理,一些只是必修已讲过,选修还要进行重复。
总之,新的课改让人精神一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无数的创造空间,确实强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大胆的实践,大胆的创新。在改革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我坚信有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新一轮的改革一定会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第二篇: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和出路
新课改下的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和出路
海口市长流中学郑忠理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逐步深入教育领域。特别是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更是列入了高中会考科目,应该说是提高了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但伴随着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也面临着改革以适应当前中小学教育的要求这一重大问题,并且,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快,学生对本学科不够重视,学生没有一定的初中基础等等问题。正确了解新课改下的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针对压力找到相应的措施,才能使得学生们的信息素养得到良好的培养和提高。本文就新课改下的农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些压力谈谈一下个人的体会和采取的相应措施和出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标有效教学 信息素养 信息意识 知识更新
一、前言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到现在已经有多年了,从实施以来,我参加了省里和市里组织的多次信息技术新课改的培训学习,在培训过程中,认真学习并解读新课程标准,整个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作为一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这轮改革中进行了多年的教学实施,对新课程的理解与操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感觉到身上所承受的压力。
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压力
1、学校方面的压力
首先,是学校制定的会考目标压力,由于列入高中会考科目,会考分将加入到高考分中,因而学科的地位提高了,学校也重视了这一学科,更关注这学科的平均分数,但学校在很多方面都不支持这一学科的建设,只要一味地强调我们教师的重视这一学科,要自己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努力提高成绩。因而,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是可想而知了。
其次,是学校对本学科重视度和所投入硬件建设的因素影响,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是学生要:亲身体验、参与实践。而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基础技能,就要给学生多多参加实践操作练习的机会,如果没有设备是那不行的。没有足够的设备给学生,老师的讲授犹如纸上谈兵,老师讲的再多,再好,学生也会厌烦。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这样一来,老师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所以说,足够的设备是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并且,设备的更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知识更新快,相对应的硬件也必要跟着更新才行。
最后,是学校对设备管理的因素,计算机由于是多位学生轮流使用,故障机率相当高,要有人及时维护更新才行,要保证教师的正常上课。
2、学生方面的问题压力
首先,是学生对本学科不够重视,虽然本学科列入了高中会考科目,但毕竟分值很少,并且,学生对本学科也不了解,因而,学生就连上课最起码的要求好做不好或做不到。有些学生是平时上课都不听课,就连考试前也不复习,没看过书。
其次,是学生没有初中基础知识,由于高中教材是建立在初中教材的基础之上的,而初中又没有考试要求的压力,初中老师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和在意,因此,导致学生上高中来对计算机知识是一片空白,茫茫然的感觉,学生也很难提起兴趣。
最后,是学生的自觉性差,上机课不自觉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只感兴趣玩游戏。
3、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因素的压力
首先,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但是深度不够,泛泛而谈。课改后,本学科的高中教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多且杂,课堂落实中可能困难是比较大的,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学内容、知识技能的目标要求繁多,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一一落实比较难,即使落实了效果也甚微;第二:课程内容繁杂,面面俱到,但大多浅尝辄止,重点突出不够,系统建设难有作为。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有空洞的感觉,没有实体,不知该如何具体切入,心中比较迷茫。我们要想上好教材内容,必须参考大量课外课物,自己查找大量信息,为课堂教学提供充足内容,这就加大了教师备课难度。
其次,是本学科的知识常更新,且速度快,这无形当中增加了老师的备课压力,这要求老师要常学习,常上网查资料。
三、针对问题压力的一些想法
1、针对学校方面的压力,老师首先要转变理念,严肃、认真对待,积极准备,准确定位,研读教科书和课程标准,研究历届会考试题,探讨出题方向,同组内的同事多交流、沟通,并要多与兄弟学校交流技术。其次,对于硬件,如果学校能及时更新那当然好,否则,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利用现今条件将教学达到最有效的结果,这也要要求老师多学会一些计算机基本维护、维修常识技能,以备能及时解决问题。
2、针对学生方面的压力,首先,老师要强调本学科的特点和重要性,当然也不能给太大压力和太多要求,要使学生明白学本学科很容易,让学生能乐于接受学习本学科。其次,对于学生没有初中应有的知识基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补充一些与教材相关或与会考
相关的初中基础知识。平时或课间多与学生沟通,补充,还能增加与学生的感情,使学生产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最后,对于上机课,老师要严格把关,规定相应条约,合理安排操作时间不长的操作任务,不完成任务的不给予玩其他东西。期间,随堂讲解,解答问题。
3、针对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因素的压力,首先,由于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但深度不够,泛泛而谈,这要求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更要学会把握知识深度,以加于补充知识。能根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正确把握重难点。其次,由于本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更新快,且知识广,“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这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多学习,多更新知识。
四、总结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它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领会,并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继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深入理解其先进理念及精神实质。作为一名新课改时期的教师,只有勇敢面对,不能逃避,只有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并应用于教学课堂,才能是真正贯彻执行,同时,它也给我们提供一个前所未有、施展才华的发展空间。因为在新课程上看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希望,我们比任何一个学科教师更加珍惜课改的良机。因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抓紧机遇,知难而上,为国家的基础教育贡献应有的力量。
第三篇: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1
时光飞梭,47天的兵二历史课堂教学学习已经结束,在学习的日子里,天天都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总体而言,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地再现历史事实,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
学生不能对历史现象进行直接观察,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而兵二所有的老师十分勤奋好学,精于钻研,专业功底强,理论知识掌握得十分到位。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探索了历史教学的新路子。运用电视、电影录像等再现历史现象,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这在兵团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始终走在前列。
通过这段时间的听课,兵二刘民老师的课有一大特色:授课时言简意赅,精讲精炼,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而且能够拓展开学生的思路,时刻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拔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又能将所学的内容及时与必修一、二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比较,有利于高三时的复习,为以后的高三复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二陆冲辉老师的历史课,也有自己独特的闪光之处:制作的课件比较精炼,史料十分的新颖、独到,针对性十分的强,结合史料进行相关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听了他讲授的《海湾战争》这一课,感受十分深刻。通过现代化的战争,使用大量的图片和史料,进行重点知识的突破和强化,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远离战争,珍惜和平情感教育价值观,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高三漆志忠老师的课:讲练结合,重在基础知识的落实,自成体系,形象直观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专题教学,便于难点知识的突破。另外使用自己总结的专题进行复习,自成体系,针对性强,能够锻炼学生的做题速度和审题能力,尤其是材料题的审题和突破方法上,引导十分的到位,教会了学生做题的科学方法,因此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
现代教育媒体可以提供形象生动、直观新颖的教学材料,吸引、感染学生,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大量的历史知识信息,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只是单一的讲述,同时能够紧紧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有目的的学习,引用材料再给以证实,做到了论从史出。学生的课后作业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而难易适中。重在课堂的设计上,新颖直观、形象逼真,即使观摩课,并不是老师在做秀,反而更能再现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生的闪光之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能够循循善诱,一丝不苟的给以辅导和鼓励,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带了一个好头,培养了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另外,各位老师都十分的爱岗敬业,在培优工作上,做得十分的突出,单人单练,责任到人,默默奉献,老师的责任心强,尤其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形中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气氛,便于增强高三学生争取考上一个好大学的学习动力。这些方面都值得我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落到实处。
三、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功能
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历史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各位老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做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在大多的历史课堂上,老师都能运用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育人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刘民老师在上《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这一课时,能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时刻启发学生的救国热情,始终贯穿课堂的始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陆冲辉老师上《海湾战争》这一课时,结合最新的材料和形象直观的战争图片,能够培养学生远离战争、珍惜和平的爱国情感和科技强国、科技强军的理念,这些课在情感教育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上体现的很到位,受到了广大听课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传统的“口传笔授”的教学手段,花费时间多,传授的知识容量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把课堂教学所需的板书提纲、地图、图示、表解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反映出来,扩大了信息量,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益。课堂容量大,并不是容量过大,课堂时间要延长,而是难易适中,重难点突出,重在拔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每一个内容针对性强,将所学的内容能够及时落实,便于真正将学习的内容能够当堂讲,当堂消化,避免课后学生用大量时间再来消化的“马后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四十几天的学习,在教学生涯中,促进了我的成长,同时给我的启发也很大:活到老,学到老,钻研到老。作为一名老师,要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要用前沿的眼光和睿智的洞察力来认识问题,教好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这才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2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相对减少,而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历史时的基本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与学的双边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学习历史的习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成了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下最迫切的任务。
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就是指由历史教师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如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系统地归纳出来,在与学生互动的基础上经过讲解、讨论、交流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就是我们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常规课,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归纳历史知识点为例,传授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传统历史课堂一般是按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构建的。因此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把历史知识系统地归纳,按一定的时间或人物或事件来安排讲义,学生也按相应的`逻辑来理解、记忆,相对来说学生是比较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二、新课改中要求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习等多种形式,力求实现高效课堂
在高中阶段历史基础知识学生是易于接受的,他们通过自主、合作、引导学习等多种手段能达到一定的了解与理解,自主合作学习始终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进度,让他们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与让教师来最终消除疑惑,这种学习方式就避免了重复讲解,因材施教,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历史常规课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史实的了解与掌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以何种形式的讲授新课,都要求对基本历史史实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和掌握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历史常规课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通过学生的各种活动来展示新的课堂设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以下几点应注意:
1.让学生学会知识点的归纳方法和掌握不同的归纳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学生需要养成“想学”到“会学”甚至“乐学”的习惯,让教师从不厌其烦的讲授中真正解脱出来。例如:师生共同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前后生产工具的变化”“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以及“从生产工具的进步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再到社会变革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归纳以上几个问题,学生便深刻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历史课改的目的就是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始终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育教学中,通过学习培养高中生健全的人格,确立他们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夯实基础,提高设计能力。
中学阶段的知识都是相辅相成。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落实基本的历史知识,理清知识脉落,可按时间、人物、事件等。同时注重引入新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编顺口溜来记忆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多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视作品等手段来让学生从视听感观上认知世界,知识来源于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
一线历史教师对知识传授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准确与科学性,只有准确、透彻掌握概念,才能对历史现象与历史事实理解深刻。如在讲: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时,只有让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有整体概念,才能深刻理解当时背景下的历史事件、人物。在进行知识讲解时除了让学生分析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师生能如此清晰地勾勒出资本主义革命的前因后果那么整个教材的内容就清晰地融为一体,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的放矢、水到渠成了。
在日常的一线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兴趣是学习的永动机,只有热爱学习历史,才能在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有前人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现实中历史学习的意义所在。因此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选择与具有代表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例如:学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苏德签订条约,为防止德国入侵,做准备,加强开发东部,为苏联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是常规课,还是新课改下的素质课堂,只要能让学生在乐学中深刻理解知识,充分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也就达到了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准,把传统的课堂知识讲解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相信学生的成绩定会突飞猛进,教师会从繁锁的课堂讲解中解脱出来,新课改的春天必定尽早到来。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
摘 要:历史课改的目的就是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始终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育教学中,通过学习培养高中生健全的人格,确立他们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关键词:传统教学;认知规律;高效课堂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相对减少,而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历史时的基本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与学的双边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学习历史的习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成了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下最迫切的任务。
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就是指由历史教师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如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系统地归纳出来,在与学生互动的基础上经过讲解、讨论、交流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就是我们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常规课,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归纳历史知识点为例,传授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传统历史课堂一般是按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构建的。因此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把历史知识系统地归纳,按一定的时间或人物或事件来安排讲义,学生也按相应的逻辑来理解、记忆,相对来说学生是比较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二、新课改中要求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习等多种形式,力求实现高效课堂
在高中阶段历史基础知识学生是易于接受的,他们通过自主、合作、引导学习等多种手段能达到一定的了解与理解,自主合作学习始终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进度,让他们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与让教师来最终消除疑惑,这种学习方式就避免了重复讲解,因材施教,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历史常规课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史实的了解与掌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以何种形式的讲授新课,都要求对基本历史史实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和掌握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历史常规课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通过学生的各种活动来展示新的课堂设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以下几点应注意:
1.让学生学会知识点的归纳方法和掌握不同的归纳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学生需要养成“想学”到“会学”甚至“乐学”的习惯,让教师从不厌其烦的讲授中真正解脱出来。例如:师生共同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前后生产工具的变化”“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以及“从生产工具的进步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再到社会变革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归纳以上几个问题,学生便深刻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历史课改的目的就是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始终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育教学中,通过学习培养高中生健全的人格,确立他们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夯实基础,提高设计能力。
中学阶段的知识都是相辅相成。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落实基本的历史知识,理清知识脉落,可按时间、人物、事件等。同时注重引入新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编顺口溜来记忆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多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视作品等手段来让学生从视听感观上认知世界,知识来源于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
一线历史教师对知识传授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准确与科学性,只有准确、透彻掌握概念,才能对历史现象与历史事实理解深刻。如在讲: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时,只有让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有整体概念,才能深刻理解当时背景下的历史事件、人物。在进行知识讲解时除了让学生分析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师生能如此清晰地勾勒出资本主义革命的前因后果那么整个教材的内容就清晰地融为一体,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的放矢、水到渠成了。
在日常的一线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兴趣是学习的永动机,只有热爱学习历史,才能在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有前人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现实中历史学习的意义所在。因此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选择与具有代表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例如:学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苏德签订条约,为防止德国入侵,做准备,加强开发东部,为苏联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是常规课,还是新课改下的素质课堂,只要能让学生在乐学中深刻理解知识,充分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也就达到了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准,把传统的课堂知识讲解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相信学生的成绩定会突飞猛进,教师会从繁锁的课堂讲解中解脱出来,新课改的春天必定尽早到来。
参考文献:
马韬.全面内战的爆发.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案,2014(11).作者简介:陈英伟,男,1975年11月生,毕业于雁北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现工作于汾阳市第四高级中学担任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工作。
??S编辑 李建军
第五篇: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心得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心得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对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提出新的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学会利用数学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在教学中确定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主动性,在合作学习中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字: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教学心得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一个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时代,新时代的到来给学生和教师带来无限希望也带来无限的挑战,教育也要跟上新时代的步调改革创新。高中数学课程是学生对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的初步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新的高中数学教材已经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大环境下,教师需要做到创新和优秀,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体验,教师必须领会新教材,掌握新教材,快速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找到适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长久以来,我再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如何能更好的在教育教学中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下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1.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不断增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与道德意识及行为,正确的看待世界和科学的解释现实现象,不断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促进其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知识是“数学与图形的变化演绎”,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和规律以及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需要在数学活动中一步步积累起来。高中数学教学中要传递给学生的数学思想可形象的表述为数、形两大类,其中数有包括函数的概念、方程的表达、集合的分类和属于、数列的归纳和演化,而形又包括函数的图像、方程的图像、各类空间几何图像,无不向学生和教师传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如何传递便与数学方法分不开了,数学思想存在于教学内容里,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而准确的让学生领会到,数学方法又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产生,潜移默化中渗透和影响学生,同时这两者都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结构才能存在和发展。
高中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学生数学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学会不同的思考方式,从而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数学的角度看待世界认识世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重要目标是学会和理解,然而从一个成熟的教师角度出发,学会和理解数学是不够的,除了会“做”和“解”外,他还要从“授之以渔”的角度去看数学,教会学生“鱼”是认识世界的表面,教会学生“渔”是深度的认识,是高层次的思考,因此教师对教学的安排应当注重逻辑关系的发展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如《三角函数》这一节是整个高中数学中最具代表的一种初等基本函数,这节课的学习基础是有关三角函数的概念及公式和简单的三角函数(正、余弦)图象。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加入探究环节,按照逻辑顺序联系以往知识经验,让学生学会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和发现知识,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述三角函数的增减性性和对称性,理解体会周期函数性质的研究过程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2.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尤其注意对学生以上两点的培养,做好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的引导者和教育教学活动有意义的组织者。民主型的教师是现在推崇的教师,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能够给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放松能够促进学习效率。
新课程需要开明、充满创造性的教师,给学生一种积极活泼的课堂,传统的刻板的教学方式已经被淘汰,因此教师要做正真的导师。在高中数学课堂里,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和督促其自我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意识,在课堂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应有的责任感,在合作学习和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塑造人际能力、求真精神和最初的科研兴趣、能力。
教师作为组织者,在教学组织中加强与学生身边现实的联系,将现实情景带入课堂教学,鼓励思考和自主探究,将现实带入课堂并将课堂留在现实,给学生传递一切都是“知识的来源”、“无处不学习”这种思想。
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最开始的知识集合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比如,可让学生通过介绍自己的生肖、所喜欢的科目、所擅长的运动等出发,得出像“生肖”、“科目”、“运动”等的共同特征,通过探讨最终学习集合的概念,从而建立“情景—探究—实践”的教学模式。
3.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体性的确立以及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在以往高中数学教学中,由于高中数学内容的难度和逻辑思维的深度都使学生对高中数学先生畏惧心理,学生更倾向于被动的接受学习,课堂学习时学生也更容易疲惫。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学生愿意学习、自我主动寻求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明确的指导者和探究活动的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指导及合作,增加了师生情感交流机会,师生在探讨中互换观点,教师更能够深入的了解学生真实想法,彼此更接近,更有益于教师准确的指导和学生的进步,教师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如此的教学活动更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的同时注重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培养。高中学生证处于自尊心较强的阶段,高中时期学生的个性并未成熟,教师应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育智慧,调动学生的热情,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集体的合作和交流学习作用,引导学生在快乐和兴趣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