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关键词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键词解读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历史赋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使命,也是本次会议的最大看点。从12日发布的公报看,本次会议针对经济、政治、社会等6大领域改革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其中多领域的改革力度及深度有望突破以往。
2、——总目标
公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决定性作用
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这不同于此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表述。
4、——惠及全体人民
发展的目的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涉及“做蛋糕”,更关乎如何更好地“分蛋糕”。这就要求执政党及政府如何在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同时,通过全面深化的改革,使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生根开花。
5、——党的领导
全会重申,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期推行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前提”。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6、——决定性成果
全会要求,在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7、——国有经济主导
针对各界热议的国企改革,全会明确,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8、——现代财政制度
会议提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9、——社会治理
与此前多用创新社会管理相比,此次会议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10、——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会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新提法]:
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许耀桐:
过去我们讲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和人民的关系,最早是国家统治,后来讲国家管理,现在我们又确立了国家治理。统治就是我强你弱,我是统治者,我管着你、管着社会。后来用的“管理”也有管的意思,我管着你,你要听我的。现在用治理,治理是一个新的词汇,现在在全球也是比较流行的。它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国家管理者是主体,人民也是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主体之一,所以这是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主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 张立群:
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都是我们现代化的含义,不受过去传统的那种生硬的、干巴巴的,或者是非常强硬的方式,向科学、向民主、向制度更好的转化、移动。
2、“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人民日报社论:
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鲜明思路,体现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也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3、“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人民日报:
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当改革打响攻坚战,迫切需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在摸石过河中把握规律,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强调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尊重基层首创,是改革的群众观。“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十八大以来,上与下的呼应,最大程度聚合着改革正能量,激发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
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 王国刚:
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由此体现了我们前面所讲的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市场机制是讲公平的,在市场中各个主体的竞争是公平状态,而不能有政策上的歧视。在同一市场中,因为你是国有的,所以,政策上扶持你;然后你亏损了,后面可以不断地有财政补贴。而非公经济我和你竞争,我亏损了自担。这种竞争就不应该了。所以,这回讲要公平。这次如果要讲亮点的话,它的亮点就强调在这两类的公平上。
5、“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室主任曹红辉:
阐明了财税体制的本质和目的,明确了它的政治职能、社会职能、经济职能,相当于指明了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
6、“改革税制、稳定税负”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贾康:
营改增的全面推进已开启了中国新一轮财税改革,下一步税制改革还应包括优化政府收入结构与税制结构、完成增值税改革、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强化房地产税等多个方面。稳定税负指的是稳定宏观税负,由于经济总量的增加,要稳定宏观税负就需要继续进行结构性减税,两者是齐头并进的。
7、“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刘尚希:
可以在完善事权的基础上强调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相适应,形成了财税体制非常重要的一块。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室主任 曹红辉:
此处的改革必须和政府职能转变改革相配套,事权的重新划分不仅包括一部分上收中央,一部分划归地方,还将有一部分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我们不能重复过去“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简单二元管理法,要纳入更复杂的规则,也要相配套。
8、“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
让农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权,就要有这样一种尝试,让宅基地、农民的自留地、农民的承包地能够以某种形式在市场上流转,形成这样一种收益,能够保障农民的生活,因为土地是农民的生活和生产资料。
9、“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李长安:
可持续是首次放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前,不仅仅是只社会保障基金的可持续性,还包括了公平以及保障资金效率的可持续性。
第二篇: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21个关键词
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21个关键词
第1个关键词:新起点和自信心。过去 35年的改革开放,无论从思想认识、国家体制,还是从思维方式及现实举措,都已经遇到很多瓶颈和困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治、环境等几乎所有领域的建设和发展,都陷入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困扰之中。在这种局势下,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强势突围”。因此,新一届中国执政集团,必将大胆走出传统的思维定势,通过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新起点,将从思想、体制和制度层面,优化并打造一个新的改革发展的平台,着眼于从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断增强执政党领导改革开放及各项建设事业的自信心(三个自信)。
第2个关键词:党的执政能力。尽管近几年来,海内外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和执政能力多有责备,而且新一届执政集团也深刻认识到作为执政党,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就目前中国客观局势而言,唯有中国共产党有条件、有资格、有能力统揽改革大局。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会从改善和强化执政党执政能力的角度强调: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使执政党能够肩负起“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3个关键词:民主政治。近十多年来,中国公众对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种种原因,过去较长时间里,执政集团,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策略地回避了这个问题,因此 导致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明显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各个方面。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已经无法回避,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可能会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注入新的、既与时俱进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内容和举措。不少人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可能不会涉及“民主政治”问题,但有迹象表明,新一届执政集团可能会开明地正视这个问题,并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则、方向和事宜的举措。
第4个关键词:社会活力。由于中国持久的经济改革,一致是党和政府强势领导和主导,而且改革开放带来的诸多成果,广大民众没有得到公平的分享,特别是进入 21世纪以来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很多方面极大低伤害了人民的感情,导致广大民众,对于党和政府倡导的很多事情缺乏参与的热情和活力,人民大众在很多时候要么麻木不理、要么袖手旁观。任何国家治理的伟大创举,如果失去民众的关注和参与,注定很难成功。因此,如何激发民众的热情和活力,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直面应对的一个问题。而最有效的举措则是:一方面“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设计和实施全新的改革,另一方面大幅度减少权力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通过完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实现民众创业、就业和发展机会的公平均等,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各阶层民众的积极性。
第5个关键词:改革目标。既然要从新的起点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走出目前困局,步入新一轮健康的增长期,那么今后十来年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呢?其实,“市场化”的大方向已经敲定,“到 2020实现小康”的大目标也已明确,但是更加具体的实施目标和阶段性任务是什么呢?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公众展示的改革方案,提出了这样的基本思路: 新一届执政集团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富有活力、创新导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并建议将改革 分为三个阶段,即 2013年至 2014年的近期改革、2015年至 2017年的中期改革和 2018年至 2020年的远期改革。这大致告白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意图。
第11个关键词:劳动就业及社会养老。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民生与政务,如何有效解决劳动就业和构建运行好一个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已经成为困扰执政集团的一大难题;已经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和此类麻烦越来越大的美国,给中国最大的教训应当是: 国民养老制度的构架设计及运行机制建设,一旦预埋了隐患,必将为今后的国家治理事务制造越来越多的麻烦,为执政安全,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不能不客观对待这个问题。但是考虑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及现实困难,可能会采取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统筹考量的策略审慎对待。正如习近平前不久所言:“就业问题业是永恒的课题,更是世界性难题。现在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央非常重视,正研究措施。加强养老公共服务,内容上要多样,财力上要倾斜,全社会一起努力。”
第12个关键词:反腐败及官员个人财产。虽然今年以来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的反复策略,民众终于看到了新一届执政集团取信于民的决心,但是海内外就“公开官员个人财产”问题言辞尖锐,甚至越来越多的民众“揪住”这个问题不放,认为不公开官员财产就不是真心反腐败;而相当一些而体制内中高层人士对这个问题也有很大争议。在不少人看来,十八届三中全会恐怕不会触及这个问题,但是有迹象表明,此次全会将对这个问题作出阐述和要求,而且公布官员个人财产问题,将会与完善公务员收入及管理制度
有机结合起来,把各阶层公务员的收入和“好处”放到明处,接受公众监督。同时通过顶层制度设计,规范岗位权责,减少政府官员自由裁量权,构建 “不能贪、不敢贪、不愿贪 ”的防腐机制。可以预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官员公布个人财产的进程会逐步加快。
第13个关键词:生态文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失范无序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和世界造成的最大伤害,不仅破坏了中国城乡民众的生存生活环境,也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对此,全社会各阶层民众已经切身感受到生态环境恶化给当代人及子孙后代的伤害。因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可能的思路和举措将是:确定中国今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构架、思路和举措,一方面从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入手,着眼于的生态机制生态机制建设,实行更严格的环保制度和强制性处罚刑罚措施;另一方面,提高并逐步强化公民生态文明意识,从生态教育、行为习惯、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倡导约束性、技术性和规范性的行为举措。
第14个关键词:勤俭节约。近年来,从官坊到民间,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 讲排场、比阔气、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现象,司空见惯,这不仅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财富,也受到国内外民众的鄙视和责备。特别是官员和富豪阶层的奢靡之风,极大地败坏了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央制定下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加大惩戒问责力度。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会严肃地重申这一问题。
第15个关键词:创新驱动。从长远看,提高中国的综合竞争力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僵化的体制和诸多腐败因素,导致伪科学、假科技、劣质人才,以多种形式掩盖在科技进步的大旗下,偷食国家财力。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科研机构,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间机构,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地方机构,政府以多种形式和方式,投入到科技进步方面的资金越来越大,而真正有技术含量的科研成果却非常稀少。说到底,中国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创新驱动”的科技进步机制。对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可能会特别强调:以“创新驱动”推进科技进步及各项改革开放事业,并可能提出若干策略性建议。比如:通过营造公平竞争和包容宽松的创新环境、完善政策激励及考评机制,增强全社会创新的内生动力。
第16个关键词:打破垄断。客观地说,现阶段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异常沉闷、喘不过气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国有资本垄断日益加剧而自身竞争机能逐渐弱化的结果。如果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不正视和设法逐步破解这个问题,其他方面的改革将无从谈起。可以预见的举措将是: 重新界定国有资本职能、并推动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市场化融合,使国有资本逐渐退出竞争性领域。一方面,强调国有资本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国家安全等领域的角色和运行方式;另一方面,逐步引导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领域。在具体实现方式上们可以借鉴海内外好的经验。于此同时理顺国有资本与财政的关系。
第17个关键词:金融改革。金自中国加入 WTO以来,整个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的真个金融系统,所掩盖的问题、矛盾和危险因素越来越大,金融业已经学了西方金融业一些坏习惯,也滋生了不少自身的坏毛病。虚假的金融业的繁荣与萎靡的实体经济,形成明显比照。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金融业的改革定位、力度、策略,一直“犹豫不决”的态度。这种局面,已经导致整个金融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服务和推进功能。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将重点就金融改革定调和提速。比如在开放商业银行准入门槛、加快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步伐、推动区域中小股份制银行建设与发展、设立存款保险制度等方面,应当有所触及。
第18个关键词:财税改革。中央与地方日益“紧张”的利益冲突,迫使中央必须加快财税改革。上一轮的分税制改革,直接导致中央财政大大“挤兑”了地方利益,地方政府被迫“学坏”,通过权力以各种方式“敛财”。但是现在,很多地方政府财源拮据,陷入深度债务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新一轮税制改革迫在眉睫。十八届三中全会,应当对此项改革定调。有消息称,新一轮 财税改革将优先调整事权、带动财力重新配置; 特别是针对现存的政府事权不清、收支结构不合理、地方债务风险突出等问题,出台跟切合实际的、适度向地方倾斜的改革举措。与此同时,将调整和优化税源结构,研究和实施切合中国实际的房产税征收政策。
第19个关键词:公平公正。越来越多的现象证明,形形色色的不公平、不公正,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广大民众对社会、对政府高涨的怨恨情绪,主要归因于政策、机会、公共资源分享、生存发展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不公平,特别是对司法不公的埋怨。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应当会特
别强调,党和政府将致力于营造公平竞争和包容宽松的创新环境,构建公正公平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并优化全社会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的分配机制。
第20个关键词:自贸区。中国改革开放首先发迹于引进外部资本、技术、智力和经验,可以说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奠定了中国开个开放的基础。但是,面对日趋强烈的全球化态势和日益广阔的全球市场,中国必须加快外贸体制改革,以更有效的策略把握全球化机遇和获得全球化能量。上海自贸区设立的意义和策略,虽然尚未被很多人认知,但新一届中央政府的这一举措及后续助理策略无容置疑。十八届三中全会,可能会针对上海自贸区建设发展及未来自贸区建设发展的政策,表明中央的态度和意见。
第21个关键词:户籍改革。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无疑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产物,这项政策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 面对改革开放后新的历史时期,这项制度不仅大大束缚了生产力的解放、限制了很多经济要素的流动,而且导致极大的歧视和不公。其实,对于户籍制度的危害性和改革去除它的必要性,党内外多数人士早已经认识的非常透彻,但是由于诸多“难言之隐”,一直没有有效实施,民众因此呼声很高。既然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推出系统性的改革方案,那么逐步铲除户籍管束制度,将是一大亮点。
第三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关键词问答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键词问答
(共35题)
1.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六个紧紧围绕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6.全面深化改革的立足点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7.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8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9.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10.最重要的四个“坚持”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11.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13.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14.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15.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16.财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17.税收优惠的要求
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18.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19.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20.全面深化改革对海关工作的具体要求:
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21.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22.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23.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24.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25.文化建设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6.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27.创新社会治理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28.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29.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
30.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31.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32.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建立公平统一市场、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财政制度,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3.全会决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
34.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总的思路是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
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35.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是为了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合力,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
第四篇: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
如何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共16个部分、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是指导中国改革发展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本社从21日起开设“新华社信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专栏,对《决定》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进行解读。(编者按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历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第五篇: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
解读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近5000字,全面回答了深化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调动起各个方面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学生必须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坚定性。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总体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三、改革重点
(一)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二)设立两大机构
/ 10
1、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统筹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第一,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改革,每一次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因此,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
第二,建立高层次、有权威的改革协调机制和工作机构。这是在改革的关键时期攻坚克难的重要举措。
2、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家安全部的职责是不一样的,也可以理解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国家安全部的上级部门,它把公安、武警、司法、国家安全部、解放军总参二部三部、总政的联络部、外交部、外宣办等部门,全部揉并在一起,成立一个大的国家安全委员会。
目前,世界上设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还有美国、巴西、智利、南非、土耳其、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其职能是负责协调涉及国家安全、外交的重大战略政策,同时向国家元首提供涉及国家安全的建议,是跨部的协调机构,其成员来自军事、外交、情报、执法等事涉国家安全的机构高层。
四、改革要点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共同发展
全会公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个方面是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们既强调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也强调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实际上强调的是共同发展,让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发挥自己不同的作用。
(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1、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 10
2、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3、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4、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改善和加强政府管理,关键是要在搞活微观经济的基础上搞好宏观管理,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治理能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效能,建设现代政府。
1、要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我们最大限度地放权,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这次转变职能,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
2、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经济领域简政放权的同时,我们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职责必须加强。
3、要优化必要的行政审批程序。政府转型要有个过程,不该审批的不再审批,该审批的则要把关审好。由于多种原因,像钢铁、水泥等行业上项目都是需要审批的,但多年来恰恰没有管住管好,以致造成产能严重过剩。相比之下,家电、服装等行业早已走上市场化轨道,不用政府审批,靠市场优胜劣汰,没有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4、要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转变职能、减少微观事务管理后,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管宏观,管好那些最该管的事。
5、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本身就是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政府职能,推动改革发展,建设现代政府。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
1、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这不仅是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从源头上反腐倡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措施。
/ 10
2、完善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是各级政府间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合理划分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形式,一般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力补助。
3、积极稳妥推进税制改革。要按照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和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继续做好各项税制改革工作。
4、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益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的分配作用,推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五)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决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决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开放型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要素、商品与服务在不同国家之间自由流动,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作为开放型经济体的国家必须尽可能充分地参加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须建立健全适合开放型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组织机构和法律法规,涵盖组织体制、程序体制、管理体制以及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
(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发展基层民主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健全重大问题决策前协商的制度
/ 10
(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1、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2、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着力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着力纠正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3、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九)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这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十一)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1、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3、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
5、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十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 10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2、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3、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5、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十三)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生态保护红线 资源有偿使用
1、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3、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1、优化军队规模结构,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依据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
2、健全完善文职人员制度。完善兵役制度、士官制度、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配套政策。
3、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完善平时征用和战时动员法规制度。
4、健全军费管理制度,建立需求牵引规划、规划主导资源配置机制。
(十五)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打破干部部门化。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 10 五、七大新意
(一)改革总目标的设置上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时间表。
(二)对市场角色的全新定位
公报中,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述,更加强调市场作为资源主要分配者的地位,其中隐含的强调信号是,政府应该习惯于做市场仲裁者的地位,习惯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担当主要供应者的作用,为民生托底。除非市场失灵,政府理应管住“闲不住的手”。
(三)对法治的高度强调
在建设什么样的政府上,公报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在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的问题上,公报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操作路径。核心上向社会让渡可以放手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合力。而公报中对司法体制改革使用的“依法、独立、公正”三个词,也预示了法治建设的现代化,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四)对民生领域改革的高度关切
在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民生领域改革的态度,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既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也体现出了改革的创新。比如,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可以展望,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五)对于城乡二元结构弊端的坦率表述
公报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六)提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 10
公报指出,“通过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为处理好央地关系,提高科学调控水平指出了路径。
(七)对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空前强调
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当前发展模式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是GDP数据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大气、江河海洋、土壤土质的大面积恶化。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GDP增长的成果都将被吞噬,而且将影响到当下和未来公众的基本生存权。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既意味着对此前就已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的继承,也意味着一系列新的制度优化的开始。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是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括性的、方向性的论述。这是改变中国面貌的又一个重要关键节点。新,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视野和路径,也表明着中国的未来。
五、重大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今天开幕了。历经35年改革开放,中国又到了抉择的时刻。深水区的改革,注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艰难的博弈。中国领导层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核心改革框架,指导未来10年决策。这次会议将是1978年邓小平让中国踏上经济改革开放之路以来最重要的三中全会。
(一)突围利益固化的藩篱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让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则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新一轮改革首先需要“破障”。尽管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但十八大以来,不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公开表态,还是陆续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让人们看到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决心。半年里,国务院先后3次下发文件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达221项。
人们都关注改革、期盼改革,但改革动力何来?
(二)凝聚改革共识,实现公平正义
改革遭遇瓶颈期,关键是要凝聚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这样才能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最大程度增强改革信心,最大能量释放制度红利。
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在哪里?有人这样形容中国的改革历程,前35年是“做大蛋糕”,今后应当在此基础上“分好蛋糕”。一项媒体调查中,近六成的人最期待“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平正义”,位列榜首。由此可见,推进公平正义不仅是现阶段改革重要的民意基础,也是改革的重要目标。
/ 10
公平正义体现在方方面面。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经济领域,所有市场主体应不问“公”“私”,实现公平竞争;社会领域,人人都应该是依靠规则而不是依靠关系;司法领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更要落实到每一起案件中。人们期望,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平准则”为改革凝聚更大的力量。
(三)整体推进加重点突破,改革全面提速
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近些年来,经济领域改革较多,而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一头重一头轻”的问题日益突出。
实际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发展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确定今后改革方向,整体推进全方位改革、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自然在情理之中。
回过头来,改革要整体推进,但不是齐头并进,而是要分清轻重缓急,逐步有序推进,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要实现突破。
人民网开展的“你最关心哪些改革关键词”的网络调查中,收入分配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民生保障制度改革、医药卫生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得票数位居前列。这些领域改革如何突破,人们期待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回应。
(四)冲破经济转型中的社会束缚,释放发展活力
改革激发活力,活力推动发展。今后的中国要长期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依旧需要通过改革,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持续喷涌。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一些领域束缚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有不少,在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创业难、创新难中都有体现。一位企业家直言:“跑个项目,我连政府部门的收件员、预审员都得打一遍交道,期待政府职能转变再加力!” 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以来,从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从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到月收入不超过2万元的企业暂免征收营业税,从上海自贸区揭牌到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从市场到企业、从经济到社会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无疑都将激发更大的发展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如何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开出“药方”,进一步突破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
/ 10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