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新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打铁需要自身硬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常言说的好:打铁需要自身硬。要做好新时期的高中化学教师,要紧的是如何将自身的专业知识、教育智慧转化成引领、点化学生具有“自己的事自己去解决”与“做最好的自己”的自觉意识与能力。要彻底转变学生课堂上“奴隶”化的依附形象,真正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与“主宰者”。要转变观念,课堂就是学堂。课堂的表现价值如何,衡量的关键就是学生如何去自己学习与发展自己。要追求真实高效的课堂。课堂就是教育的载体,要把精神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让他们追求理想,崇德树人。要用师智与师德做到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努力让学生快乐生活,幸福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一、专家效应,自身努力
通过多渠道向专家学习,聆听研究专家的讲座、报告,并与他们零距离的接触,他们的思想与理论、论点与方法、行动与研究、求真与务实、严谨与责任、学术与权威等的启迪与震撼,熏陶与感染,触动了我的心灵,解放了我的思想,开阔了我的视野,修正了我的从教的行为,推动了我的教研,完善了自我追求梦想的勇气与决心。诸如专家言:有趣教与有效学,为自己做教研,重视课上学生状态的调解与保持,成才先成人,教育促教学取得成功,细节是一堂课有效性的重要载体,教育不是万能的学习永无止境。我们要秉持以学促教,以研兴教,以实践来定教的行动信念,以改变我们自己的不适宜思想、观念与方法,突破常态,正视自己,以图修正、完善与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学以致用,研以促善,实践务真,真正让自己走出一条有方向、有规则、有效率、可操控的个性化教学路子。
二、定好目标生动力,追求卓越期圆梦
有了目标教学就有了靶子,还有了教学上的动力、行动的指南与教学思路的产生等。为了追求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就能产生为之而奋斗的决心与行动誓言。从事教学就要善于研究教学,“好”字当头。如,如何促进主动学习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如何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如何努力争取将时间、学习权、话语权、探究权、发展权都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支配时间,做到“先学后教,学导相长”。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魅力,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重视以体验性、探索性与实践性教育为主的工作,立足培养学生成为不但要学会知识,更要会学、爱学习的良好品质。不仅如此,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与做好细致工作的心态。我们就要立志做好这两篇大文章:一手抓育人,一手抓教学。要始终“人”字装进心中,方法握在手中,立志面向学生,坚守课堂,将我们今天的付出定格在明天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上。
总之,要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我们教育教学的最大追求。教者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真正导师,树立领袖的风范;学者要立足自身的全面可协调发展,树立高远的思想境界,要使自己不但有学识、有能力,而且更应该有品德、有创新实践能力。
第二篇:材料化学新专业设置
新专业的设置背景:
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是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新材料技术定可授予学位为理学或工学学士。根据材料学院现有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等相关本科工学专业的办学传统和经验,专业建设伊始,确定了“亦工亦理,理工相融”的办学理念,借鉴、移植、依托并加以创被视为高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先导,它对于各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以新材料技术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之一。为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材料专业技术人才,根据山东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的专业设置和办学条件,于2007年申报增设“材料化学”专业,经批准于2009年开始招生。今年是第二年招生,共两个班,总人数70余名。材料化学一般属于理学范畴。国家专业目录中规定可授予学位为理学或工学学士。根据材料学院现有的材料科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相关本科工学专业的办学传统和经验,专业建设伊始,确定了“亦工亦理,理工相融”的办学理念,借鉴、移植、依托并加以创新,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材料化学新专业。
山东科技大学和材料学院材各级领导对新办的料化学专业的建设非常重视:
(1)与材料和化学相关领域的工业发展对材料化学相关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需求迫切;
(2)新材料技术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之一,国内外对有一大批从事材料科学研究的专家和科技人才,相应的对具有材料化学基础的后续人才需求量大;
(3)为了开辟了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增添新的专业生长点,拓展学科专业覆盖面,丰富学科专业内涵,材料化学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实践已列为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大材料”学科专业的建设,为重点培育专业。
山东科技大学材料学科成立于1997年,学院成立于2004年。目前学院下设金属材料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高分子材料系、材料化学系和材料实验中心。“山东省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微结晶强化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均设在本学院,“材料学”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目前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时面向社会培养工程硕士。本科招生专业有“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材料化学”。现有在校本科生1100余名,研究生60余名。
学院现有教师55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6名,教授6名,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部级技术拔尖人才5名。9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学院实验室面积约4000余平方米,固定资产2000余万元,拥有电子探针、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综合热分析仪、振动样品磁强计、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度计、自动显微硬度计、多功能真空炉以及等离子表面处理成套装置等仪器设备,具备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学院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科技部技术创新基金、973项目课题、军工863子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 项,其中学院金属表面工程团队完成的“等离子控制原位冶金反应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在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在环境材料与污染治理新技术、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新能源材料、高温结构复合材料等方向,开发出一批前瞻性的技术成果,并广泛应用于煤炭、石油、电力、造纸等行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学院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利用自主开发的专利技术创办了3个材料产学研基地,每年接纳学生实习实验1000余人次。面向市场的科研体系在创造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与进步的同时,造就了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实践能力强的学术团队。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培养素质提升,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连续7年在全国性竞赛中获奖。在优化教学资源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连续几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位居全校前三位,2009年达到100%,毕业生考研率保持在40%以上。
• 本专业具有很强的师资力量,大部分教师具有材料科学领域中不同专业
博士学历和出国进修学习的背景。近年来,在校、院两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又引进了化学、物理、微电子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经过几年的建设,本专业现已拥有多名专任教师,建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比较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为加强青年师资队伍建设,本专业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指派指导教师,签订培养责任书,明确培养目标。由学术带头人和富有教学经验的年长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开课前的指导,让青年教师掌握教学规律,抓住教学过程的关键。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及化学、材料科学基本理论与技术的,具备材料制备(合成)、加工和分析测试能力的,能继续攻读材料科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硕士学位的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宽口径高素质人才;或者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化学化工等相关的部门,从事科技开发、工艺设计、检验检测、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和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毕业后可继续攻读化学或材料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或从事材料(包括金属、非金属、高分子材料)、化学、化工、能源、环境监测、检验检疫、纺织、制药、食品等领域的工作。
学生通过学习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物理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
能力;
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掌握材料制备与合成、材料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测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
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具有一定的工程和技术经济管理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测试技能和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科技管理及解决一般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
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等现代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技能,具
有一定的学术论文写作、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材料化学专业介绍-主要课程与实践环节
• 本专业主干学科是材料科学、化学
• 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化学、材
料物理性能、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分析测试方法、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工艺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军训、公益劳动、认识实习、实验教学、金工实习、电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
本专业凸显和贯彻将理科知识传授与工科工程能力培养相结合,即“亦工亦理,理工相融”的办学理念,因此,本专业学生兼具材料科学、尤其在化学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材料工程实践知识。所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适应性强,毕业后可在材料、化学、化工、电子、轻工、环保等诸多领域及交叉学科从事教学、研究、开发、设计和管理工作。而且,由于本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材料科学基础,更适应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
本专业在教材选用和建设方面,始终坚持博采众长和因地制宜的原则,选用国内外的优秀教材作为本专业的教学参考书,如大部分教材采用教育部推荐的21世纪教材等。同时,组织教师编写部分更适用于我校专业和研究特色的教材。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购置了相关实验仪器设备,结合材料科学实验中心和材料学检测中心的建设,完成了实验室的改造,基本满足了实验教学要求,保证了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实验的正常运行。
• 建立稳定的学生认识和毕业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了解生产企业
实际的机会,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改革。到目前为止,建立了三个条件较好的校外实习基地和一个校内金工实习基地,从而保证了教学实习的正常开展。
•除了加强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还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全面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中包括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学生中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为专业所有班级聘任了班级导师,将通过多次织院领导和知名教授博导与学生座谈,开展“走近教授”和“走进学生”的活动,从个人理想,到专业前景,乃至具体的学习方法进行交流,现身说法,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和困难,使学生健康成长。
• 材料化学专业介绍-规划与展望
• 加大教改力度,总结专业建设的经验教训,跟踪同类专业毕业生走向社
会后的成长过程,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借鉴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的成果,完善“亦工亦理,理工相融”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探索专业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实完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工程实践教学的比重,以适应人才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材料科学的教学,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继续深造和从事新材料研发工作的后劲。• 曾荣昌教授
• 黄小文博士
• 王忠卫博士
• 汪静博士
• 靳涛博士
• 于青博士
• 张芬博士
• 新引进人才正在进行中
第三篇: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
教师要有教学智慧
教师的教学智慧是能从很多杂乱的知识里面提炼出一种核心的知识来。其主要显示为教师的“课堂”行为。“教学智慧”概括为三点,第一是传道;第二是授业;第三是解惑。
一、传道是我们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感染孩子们。我们先让我们自己生活得有激情,先让我们自己的身上有力量感,然后,我们的孩子慢慢地就会受影响,他们会找到自己的感觉。
二、授业。授业可以理解为传授一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生活技能等。关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作者提出了几个教育比喻;①打游戏,②认地图,③学走路。“打游戏”意味着反馈与矫正是重要的;“认地图”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掌握整体的知识结构,不则你会迷路的;“学走路”意味着亲自尝试,主动学习。
三、解惑。“解惑”意味着先让学生有困难,然后教师去引导。实际上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授业,解惑与传道这三个要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作业所讲的“教学智慧”。
第四篇: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
牛家营子初级中学——张爱民
一、强化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在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这四个方面。对待事业要爱岗敬业,对待学生要热爱学生,对待集体要团结协作,对待自己要为人师表。这四个方面是从事教师职业最起码的要求。
二、加强学习、实践,促进专业成长
从听课、备课到上课让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实践对我成长的巨大作用,我深深知道,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必须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我有意识地从批判的视角去阅读,学会与书本对话,养成阅读习惯。经常与同事展开教育思想讨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自己的视野,我还在长兴教育网上申请了个人博客,把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和教学中的困惑和同行进行交流,并从中分享和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快乐。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步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门深不可测的艺术,要上好每节课不下功夫是不行的。所以我从听课入手,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回来和有经验的老师反复讨论交流,从中找出优缺点,自己备课时选择性地加以利用吸收。我知道自己经验不足,水平有限,但我喜欢学习不怕别人来听课,学校每次组织的公开课我都积极参加,认真准备,让信息技术合理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课后我认真听取各位老师建议和意见,并做好总结。
三、反思让我不断成长
教学反思的价值在于诉诸教育实践,对教育实践进行改造和提高,所谓“和改变世界联系起来。”教学反思不仅需要将结果反馈于教学实践,对教育实践产生作用,而且,也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来检验,为进一步反思提供条件和准备。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越来越需要随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以适应新事物、新变化。因为“变化总是在发生,他们总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拿老眼光和经验来对待一切问题,恰好犯了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因此,要尽快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加快自己成长的速度,我们应该善于反思,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时时注意反思,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随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对于自己的每一次实践进行深入的反思,通过不断总结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在解决矛盾中促进发展。我通过专业教学,引领学生走出原先较为薄弱的环节,去关注社会企业的需要,去领略技术的特有魅力,去感悟人生的千姿百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我坚持写教学后记,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力争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第五篇: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对一位校长或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从关注教师开始。”作为一名管理者,只有做到以教师为本,教师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现在越来越多的校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唱响了教师第一的主旋律,把教师的发展摆到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去抓,切实认识到:学校要发展,学生要发展,教师必须首先要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呢?
我们学校在这几个的实践中,总结提出了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部曲:学习、研究、实践。具体可分为以下16种活动。
1、读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它充实着思想江河,读书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通过博览群书,拜读古今中外教育名著,可以与大师对话,与大师心灵相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教师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专心阅读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对于教师,读书是提高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读书的热情、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需要直接决定学校的文化品位,决定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教师不仅要读一些中外经典作品,也要阅读一些报刊、图书等等。鲁迅先生曾说过:“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作。”
近几年,为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丰富教师的精神食粮,使教师保持必有的理性和深度,学校每年都要征订了各科的教育报刊杂志,根据专家的建议购买了教师必读的部分书籍,初步建立了教师专业素养书架。
每学期开展了共读一本书的活动,先后读过《爱心与教育》、《不做教书匠》、《做最好的教师》等书籍,并要求老师读完后要写出读后感。学校搞活动,发给教师的奖品也都是书,先后发过《赏识你的学生》、《给教师的建议》、《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没有孩子是差生》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教师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书香校园初步形成。
2、师德培训
周济部长说: “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要把爱与责任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为此,我们大力倡导卢志文校长的:“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的教风,要求教师每天做到四个一“尊重每一个家长,关心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件工作”。开展一系列活动震撼了老师们的心灵,师德修养得到了提升,灵魂得到了净化,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专业引领
我校的专业引领主要从专家引领、领导引领、骨干引领这三个层面展开的。第一层面是专家引领。我们利用市、县教研员到学校调研之机,组织教师向教研员请教,面对面交流,开拓视野。通过网络联盟聆听名师名家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极大震撼了老师们的心灵,提升了自身的业务素质。第二层面是领导引领。在校内我先后讲过《今天怎样做教师》、《开好班会,让教育更精彩》、《小组合作学习的若干问题》、《怎样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等讲座,较好地开阔了教师的视野。第三层面是骨干引领。充分发挥校内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的作用,学校采取给他们压担子、搭台子的办法,使他们在同伴互助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如:骨干教师围绕新课程改革的定期讲座,“名师工程”的“四个一”活动: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做一次专题讲座、组织一次学科教学研讨、带教一名年轻教师。)收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
4、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围绕一节课进行的研究活动。我校的案例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一是对本校教师教学案例进行研究。我们在组内研究课的基础上,每个单元精选一节课进行同一课题的“追踪式”课例研究活动。主要方式为:“听”、“评”、“改”。听:教师集体听一节课。评:现场评课,采取“听后即评,边听边评,评后再讲,讲后再评”的评课形式,及时有针对性提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改:执教老师根据大家的建议共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二是观看优质录像课。通过对成功案例的研究,让我们的教师站在高起点上,少走弯路,促进提高。三是开展同上一节课的比赛活动。通过上同一节课,展示不同的教师对教材理解的不同,设计的理念不同,处理的细节不同,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寻找自己的差距,感悟教学能力的欠缺。
5、教师论坛。
为提高让教师的理论水平,让教师在辩论中增长才干,在辩论中达成共识,加强交流合作。我们尝试着了举办“新课程伴我成长”、“自主与合作学习”、“让校园充盈希望”的教师论坛。以全新的理念、丰富实践经验为主题内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为老师们搭建了交流思想、展示自我、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平台。
6、集体备课
我校的备课制度实行的是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的方式,既提倡资源共享,又注重突出个人特色.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三次备课.两次反思,一次突破”(深钻教材第一次精心备课,集体备课分享经验第一次反思、第二次备课;上课后交流体会再一次反思,反思之后第三次备课,最后实现课堂教学的一次突破)的备课制度,实行教研组长——教导处签字制,以真正发挥“同伴互助”作用。
7、典型引路
为使教师尽快进入课改角色,少走弯路。我们注重发挥骨干教师的典型引路作用。学校规定县级教学能手和县级骨干教师每学期都要上引领课。同时还邀请县内的县级教学能手和县级骨干教师来我校讲课,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后,及时组织听课老师进行了研讨,方式是先由执教老师谈课后反思,再由教研组长评课。
教师们新颖的教学设计、创新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机智,融洽的课堂交流给了我们教师以新的启迪,从而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8、沙龙对话
如果说教师的自我学习是一种“吸收”,那么沙龙对话就是一种“倾吐”,必要的“倾吐”能促进更多的“吸收”。沙龙对话分两种,一种是以中心议题中心发言人为主,中心发言人做事先准备,内容充实,其他人补充发言,另一种是事先不指定“中心议题”,让每位教师带着感悟,困惑和疑问来参加沙龙对话,让教师在漫谈中,建立高层次的共识,以达到研究问题,交换信息,经验共享的目的,以推动校本研究。
9、校际交流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加强与兄弟学校的联谊,目的是学习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们每学年都要带领一部分骨干教师走出去与市、县的兄弟学校进行交流,让教师们在交流中成长,交流中提高,以课堂为基地,研究课堂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进一步扩大了我校的声誉。
10、自我反思
“一课一反思”这是我校教学常规要求。教师备课时在备课本上预留空白,上课之后即刻将教学得失记录于教案之后,可以写出教学过程中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可以写出自己当时教学体验;可以写出自己教学中不足的地方;及时记录自己对教学的灵感和思考。在每日一反思的基础上,我们先后还制定每周一心得,每月一交流的制度,促进时常教师反思自己教学行为,使教师逐渐走向用脑思考,用心教学。
学校印制了《教学反思和自查表》,让老师们每天记录自己的教育感悟和教学心得。录制教学实录,对照自己实际不断感悟,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11、教育博客
Blog作为网络时代信息化下的产物,它记录了人们的思想历程,同时,它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交流空间。目前它正在逐渐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技术力量和人文环境,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重要途径。在Blog上,老师们可以十分方便地记载每天行动研究中发生的教学故事,及时积累研究需要的各种信息,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调用:反思、写作、引文„„都可以得到便捷的服务。尤其重要的是,Blog使老师们从早先上网时的人机对话转化为人与人的对话。在Blog上,教师们可以得到熟悉的和陌生的教育博客们的鼓励与欣赏,在学习与交流中获得知识、智慧和情感上的满足。基于这些认识,我们从
去年开始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记录自己每天的教育足迹,收获教育思想的成熟。目前,我校已有5位教师建立了自己电子成长记录袋和自己的教育博客,在Blog上发表了文章。
12、课题研究
中小学教育发展到今天,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学生个体身心状态的变化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等,面临形形色色的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借助于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中小学教师借助课题研究开展教育科研具有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校以《自主、合作、探究研究性案例》为课题,建立一系列评价体系,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它包括课堂观察评价、学生素质发展报告评价等内容。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实验老师根据各学科制定了一系列的课堂观察表,有利于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会听、会思、会问、会说,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强化了双基,将原来的“操行评语”和“家长意见”改为“老师对我说、家长对我说、同学对我说、我对自己说”。老师、家长、同学、学生四心相连,密切了家校关系,拉进了师生距离,使评价更加全面!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我们为每位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记录下学生的成长轨迹,描绘出学生成长发展的曲线,让学生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足迹,帮助孩子养成自律自强、主动发展的好习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留下美好回忆。
1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于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与需求,开发校本课程,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旨在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我校建立了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十多个,有150余人参加特长小组的训练学习;我们还利用西安镇文化教育基地的优势,以西安镇教育文化为背景,较好地利用了当地的爱国教育课程资源。
14、信息技术培训
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实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我校利用假期对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培训,包括课件制作、网叶制作、资料检索、表格统计等内容,通过培训,校园网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多媒体设备得到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效益进一步提高。
15、德育培训
为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重点抓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工作。我们先后举办过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班主任培训会、班主任论坛等不同形式的培训会议,如专题讲座《开好班队会,让教育更精彩》使班主任倍加重视班队会工作,每学年一次的一年级班主任培训会,使新生的入校工作更加规范,深入细致,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管理形象。为落实德育工作“小、实、近”的要求,我们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了以体验为主的我能行的系列活动(吹拉弹唱我能行、尊老爱幼我能行、科技创新我能行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不同的年级开展了不同的主题教育,一年级开展了养成教育,二年级开展了自信教育,三年级开展了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等。
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由于我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具体、可操作性强,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