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很好的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北师大)
第九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关情况。
本课在整个单元中处于重要地位,明确指明改革开放的方向。
本文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而以深圳等为代表的对外开放窗口城市的发展,使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农村、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特区的设立等
本课的难点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是关系到改革成败与否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及成效。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熟悉基本的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路径;通过从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体验“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方法和过程;了解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伟大作用,感受历史的、辨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视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学习,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改革开放进程的学习,形成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基本认识。通过感受深圳及家乡的沧桑巨变,逐渐生发对家乡、对社会的真挚情感、积极关注家乡未来的建设与发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利用充分的文字、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我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局势,从而认识到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这两个知识点理论性较强,需大量借助于改革后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去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从提高教学有效性出发,整合文字、图画、音频、视频的自制多媒体教学课
件。
六、教学过程
课前渲染
播放《春天的故事》的FLASH动画作品(音乐和体现深圳改革开放的画面同时展现)。
课前我们听到的是歌曲《春天的故事》。伴随美妙的歌声,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深圳风光。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三十年前,去探寻发生在春天的故事。
课堂导入
三十年前,在一位操着四川口音、名字叫“小平”的老人的带领下,中国社会开始发
生巨变,城市展新貌,乡村奏新曲。让我们共同来看几幅我们身边的图片(幻灯片展示:城
市新貌;乡村新曲)
城市新貌:钟楼远景(钟楼气势恢弘,南大街繁华兴盛)。钟楼夜景:流光溢彩、璀璨
迷人。
乡村新曲:漫画“吃水不用担、做饭不冒烟、看戏不出门、学校大改观”
这些看似寻常的景象在三十年前却不是这样的,我们再看两幅图片。
70年代的钟楼(周围房屋低矮陈旧,街道狭下冷清)。
70年代的农村(房屋破烂简陋,设施缺乏)
教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生:回答(预设为改革开放)
教师:短短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中国巨变。世界银行这样评价高度中国:
“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几代人才取的的成就。”(幻灯片)这节课就
让我们一起追根溯源,探究指引中国走向富强的伟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是如何开始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第一改革篇
一、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打开了突破口。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走出
了改革的第一步。18位村民签下生死状(幻灯片展示生死状文书),秘密实行包产到户,开
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是冒着“杀头”的巨大风险。
那么这种冒着巨大风险开创的制度到底是怎样一种制度呢?让我们看看当时的农民是
怎么说的、后来的历史学家又是怎么说的。(幻灯片出示资料)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凤阳农民赞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歌谣
在这种受欢迎的责任制下,每一农户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获得耕种一份土地的责任,这份土地以前是由集体耕种的。在卖给国家一定数量的粮食和其他产品后,农户可随意处理
其产品。
——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教师:同学们在阅读资料的时候注意注意思考该制度的前提、以及农民的责任、权利、利益。
学生:回答(略)
师生共同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
承包给各农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政策。
教师:在这制度下,农民的心情如何?(点击出示)凤阳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自从土地还家后,幸福生活万年长。
学生:回答(略)
教师:心情喜悦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辛勤劳动,获得了大丰收。(点击出示)表格(见下)和教材图片——小岗村农民喜获丰收。
教师:前后的巨大反差和粮食的丰收说明了生产力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略)
教师:生产力的提高又是因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又是因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其实反映的生产关系的变革。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并且这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结论。
在邓小平了解到小岗村的变化后,1980年5月31日发表了《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重要谈话。他说:“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哪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5页)。这一讲话打破了僵化的思想观念,消除了广大农民内心的恐惧。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广。1982年初,全国92%的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责任制(幻灯片展示《1982年,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饼形图》,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农村。农村出现了新面貌,农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至此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幻灯片出示问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首先在农村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
改革的成功,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转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显著。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改革出现了一个人们未曾预料的大收获,那就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政府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了。
国有企业的改革
教师首先提问: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国有企业的改革
出示材料:(幻灯片)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教师说明:
这是2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提问:这番话体现了怎样的一种生产经营局面?
学生分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广泛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到学生中去,对学生说对的地方加以肯定,不对的地方注意纠正。
学生1:企业里吃大锅饭的情况
学生2:工人生产没有积极性3:企业管理糟糕
学生4:生产纪律涣散
学生5:企业生产效率低,缺少生机
展示图片:美国纽约海尔集团大厦
教师说明:
二十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4年全球营业额1016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这样的变化是怎样带来的?(通过国有企业的改革)
教师小结:
针对当时这种现状,因此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是从管理体制到分配形式上进行了改革
具体内容如何呢?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呢?(学生归纳总结)
通过改革农村改变了贫穷萧条的面貌,国有企业有了活力,那么对外的封闭落后又是如何打破的?
第二开放篇
二、对外开放——从特区到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1978年邓小平针对中国封闭落后的面貌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幻灯片)“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这为党和全国指明了对外开放的道路。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时说: “还是办特区好……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幻灯片展示)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教师: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哪里开始呢?
学生:经济特区。
教师:“杀出一条血路来”,承载着邓小平急切的期盼,也预示着前方的道路充满的艰难。广东省委杀出了一条血路,建立了深圳经济特区。在特区人民拼搏努力之下,昔日的贫穷荒凉的小渔村变成了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幻灯片显示图片:一夜之城深圳。(内容为深圳的前后对比))
教师: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何作用和影响。请同学们根据下面材料进行讨论。(幻灯片展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1984年讲话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巡视、个别点拨。
学生:发言。
教师: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言:对外开放一方面能够获得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能够让扩大宣传,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深圳的成功、激励着全国人民,带动了全国的开放。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第1步:点: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第2步:线:14个沿海城市。
第3步:面:环渤海、长三角、闽东南、珠三角为经济开放区。
第4步:体:全方位开放、浦东开放。
1979
年邓小平在中国南海边画下的哪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从南方吹到北方,从沿海吹到内地。昔日封闭落后的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开放发展的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特点。
第三感悟篇,前面我们探寻了伟大转折的起源、回顾了伟大转折的历程,让我们共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出示知识同学们体系图(点击出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思想:僵化保守
对外: 封闭落后。思 想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解 放学习历史是为了让我们让我们更好的走向未来,总结历史的经验比了解知识更重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之路注定是不平坦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在责难和批评中起步和发展的 不能因为有问题而停滞不前,要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 我们相信新改革开放时代一定会到来,一定更加辉煌。谢谢大家!
第二篇: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历史课程标准》同时指出,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同时,在国家的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伟大的民族得以复兴。
依据课程标准:这节课采取设疑—探疑—释疑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的方法,体现出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特点。同时利用丰富的史料,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学习和深刻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完整、准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教材分析】
本课的题目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是重要的分水岭,以此为标志,比较在此之前和之后的社会历史现象,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这个历史的转折,包括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从崇尚“个人崇拜”到弘扬民主法制的转变,等等。从历史的各个方面的比较中,是学生充分认识这一转折在中国现代史中的地位。这次会议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如同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转折一样,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重 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民主与法制加强的表现 【难 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的背景、内容、实质及意义;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表现及意义。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掌握会议的内容、理解会议的深远影响与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对本课的知识点和疑难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然后教师出示导学提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的分析历史和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的能力。
3、认识到“文化大革命”十年是建国以来我党犯的罪严重的“左”的错误,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作用,得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敢于认
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学情分析】
我在对学情进行分析中,考虑到面对的七年级的学生,正是由儿童向青少年的过渡时期,如何理解这个过渡期的真正内涵,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在这个过渡时期有所感悟,学会做人,也是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一个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中潜移默化渗透的内容之一。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经过调查得知学生们不愿被动学习,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欠周到和重表象等不足。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有初步的预习习惯,学生能在小组内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优良学习作风。同时发现学生思维积极性很高。这样在实际教学设计中我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是一篇能很好调动学生情感共鸣的教材,所以,我借助一定的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学会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和归纳总结法。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做笔记和课后及时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局限在课本,因而我鼓励学生扩大知识面,多阅读课外相关书籍。在课堂教学中要实行乐享教学模式,创设贴近历史史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多设计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乐中学。
【评价方案】
1.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即时性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动态的评价”方式,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及课堂的生成性给予即时性的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的点评,起到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教师的点评要做到及时、准确、到位。鼓励学生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重点突破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
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师生交流。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职责是确定任务、收集资料、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从而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3.小组合作中的开放性评价
教师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不仅可以组内交流,还可以进行组间交流;不仅可以交流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交流学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体现全面性、尊重差异性、重视实践性.根据星级评价标准评选出优秀学习小组。【教学活动构想】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学生课前预习、准备的基础上,以生命化课堂模式实施教学。
第一篇章 伟大的转折
1、艰难的徘徊——“左倾”继续(认识到“文革”十年是建国以来我党犯的最严重的错误,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作用。)
2、徘徊中地较量——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了解关于真理讨论问题的背景、内容、实质和意义。)
3、历史的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掌握会议内容、理解会议的深远影响)
4、走进新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第二篇章 历史的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认识到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表现和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分钟)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大革命一课,通过学习我们得知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革十年是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十年,它拉大了我国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同发达国家的差距。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人民拍手称快,举国欢腾。然而接下来的中国该何去何从,伟大的中国人民在艰难曲折中探索新的出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转折,那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转折呢?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
二、讲授新课
第一篇章 伟大的转折
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绞尽脑汁人们的头脑中依然有很多疑惑和顾虑,他们有哪些顾虑呢?请看《北京街头的谈话》。
(一)、艰难地徘徊——“左倾”继续(三分钟)《北京街头的谈话》
旁白: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人们欢欣鼓舞。张三:听说了吗?“四人帮”被抓起来了!
李四:这些年,全国上下整天忙着闹革命,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国家都乱成什么样子了!
张三:希望彻底纠正文革中的错误,让我们能吃饱饭!
赵五:文革中,有很多人被打成反革命,整天被批斗游街。不知道能不能平反冤假错案。
李四:是啊!不过,我们现在的领袖认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都是正确的,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呢。
张三:“两个凡是”方针,使全国工作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已经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了。
赵五:我们不要乱说了。
根据材料回答:
问题(1)剧中的谈话发生在什么事件结束后? 问题(2)结合剧情你知道当时人们渴望什么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文化大革命” 给中国造成的恶劣影响,为学生学习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识做好准备铺垫。
(二)、徘徊中地较量——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五分钟)
1、阅读课本38页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5):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目的、性质、意义。问题(6):否定“两个凡是”是否等于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设计意图】
这两个问题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明确否定“两个凡是”是否等于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归纳,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历史的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五分钟)过渡:邓小平评价文革的“功”
“我们根本否认‘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的政策。„„‘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我们的财富。”
历史的巨大灾难,必然要用历史的进步来给予补偿。
1、阅读课本38---39页完成
问题(7)阅读课本38---39页请说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一、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正式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三、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公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自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全会还指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科学和教育工作”。【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课本自主学习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观看视频和引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内容加深对会议内容的理解,体会会议精神。
几分钟的复习巩固,有助于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为探究十一届三中国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做好铺垫。
(四)、走进新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五分钟)
问题(8)阅读课文38--39页填充下表:走进新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路线教条主义实事求是政治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组织路线大搞阶级斗争和无情打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拨乱反正经济建设工作重心阶级斗争经济、政高度集中的经济政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治体制治体制制、民主集中制。对外政策自我封闭对外开放农业政策建立人民公社,没有真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领导核心和思想体系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 问题(9)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设计意图】
在比较中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剧变,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初试锋芒 巩固提升(三分钟)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文章尖锐地指出,“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解脱,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邓小平、叶剑英、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和绝大多数地方领导人都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主张“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1)材料一中所述“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展的?这场讨论使人们产生了怎样的认识?
材料二 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2)材料二中的“全会”是指哪次会议?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左”倾错误主要指的是什么运动?
(4)简要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 • • • • • • • • • 答案:(1)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中央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十一届三中全会。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本题以材料的方式考察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解决问题。
第二篇章 历史的推进---民主与法制的加强(三分钟)
过渡:为了彻底地从“文革”和“两个凡是”的阴影中走出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全面推进拨乱反正工作就成为党和政府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那么,如何全面推进拨乱反正工作呢?
阅读课本39---40页完成
一、平反冤假错案(表现?)
二、全面加强立法工作 1、表现:(1)1982年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3)通过《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 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
2、意义:
(1)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
(2)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3)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初试锋芒 巩固提升:
材料一 1966~1976年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到非法监禁,被迫害致死。这是“文革”中最大的一起冤案。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现象?它给中国造成什么危害?
(2)材料二中一系列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从上述两则材料中,你认识到了什么?
答案:(1)“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危害:社会**和灾难。
(2)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3)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三、知识梳理、精讲点拨(二分钟)
徘徊纠正“文革”错误“两个凡是”的提出人心所向阻挡纠错解放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基础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思想路线内容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意义推进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设计意图】
教师和学生一起对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能够及时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四、合作交流、展示成果:(二分钟)
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哪三次历史剧变?从百年巨变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设计意图】
此环节可先由学生来总结,锻炼语言表达和总结归纳能力,最后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边板书边总结补充,最后突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要善于抓住时代机遇”这一结论,升华学生的情感。
五、贴近生活,感悟历史
调查改革开放以来身边的变化,采访长辈关于自己家庭的发展史。这样,可以训练、培养学生通过调查、采访,获取口述史料的实践活动能力,并让他们对自己获得的口述史料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知识与能力
掌握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
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史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联系中共八大的历史,领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重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难点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有人说他是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也有人称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的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复出后,他是怎样领导中国逐步摆脱“文化大革命”的阴影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伟大的历史转折》,来领略这段伟大的历史。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史料1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史料2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剑锋直接指向“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此在全社会展开。
教师:史料1中的观点是否正确?为此在思想理论界引发了一场什么运动?
学生:不正确。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教师: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教师:当时,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因此,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毛泽东个人所作的决策和指示。w
W w.x K b 1.c o M
教师: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做好了思想准备。2.十一届三中全会
史料1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觉悟,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实践到理论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史料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史料3 这次会议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这个重大历史关头而召开的一次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极为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了建国后我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辟了建设的新道路。——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贵春
教师:史料1中“伟大觉醒”开始于中国共产党哪年召开的哪次会议? 学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其伟大意义就在于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使中国从“左”的阴影中走出来,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拉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那么,全会通过了哪些重大决策呢?
学生:(1)思想路线: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2)政治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3)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教师:分组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党和国家在这三个方面政策有何不同?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1:在思想路线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搞个人崇拜,在该会以后,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学生2: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对我国国情的正确分析,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学生3:在组织路线方面,“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破坏,民主法制被严重践踏。当时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开除出党,迫害致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用人制度也开始走上正轨。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纪,严肃党纪,加强党的领导机构。教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特点:
(1)新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2)新领导: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3)新任务:经济建设。
(4)新时期: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教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影响在于求真务实,敢于改革,敢于尝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二、拨乱反正
史料1 1977年12月10日,胡耀邦被任命为中央组织部长后,平反冤假错案工作才真正开始起步。随着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深入,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也进一步开展,从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到党的十二大,进入全面纠正冤假错案工作的阶段。到1982年底,全国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经中共中央批准平反的影响较大的冤假错案有30多件,全国共平反纠正了约300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有47万多名被错误处理的共产党员恢复了党籍,数以千万计的无辜受株连的干部和群众得到了解脱。这样,经过4年大规模有成效的平反冤假错案,就解放了数以千万计的干部和群众,也解放了数目更多地受到牵连的家属,从而调动起他们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巩固了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史料2 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
xK b1.C om 教师:你怎样看待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学生:这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彻底解除了“文化大革命”强加给广大干部、群众的枷锁,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教师: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做好了思想准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平反冤假错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
二、拨乱反正 1.平反冤假错案 2.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
第四篇:《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XXXX中学
【教材分析】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是第二单元的第二课,在前一课中介绍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本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内容分为三目,用精炼的语言对十年**中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高度概括,重在事实的阐述,很少有结论性的语言,从而给学生的思维拓展留有广阔的活动空间。
本课的内容设置适合学生自己搜集材料,将搜集的材料与教材中的互相印证,通过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得出自己对“文化大革命”的结论,从而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学情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参与意识较以前有所增长,但其认识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个性继续发展,探究并获得成功体验的愿望强烈,探究过程中理性的思考越来越多。
“文化大革命”离我们并不遥远,一些家长亲身经历过动荡的十年,并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因此学生容易获得第一手学习资料。
青少年学生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并增强自信,因此可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安排本课的学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性质和后果,认识“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危害。初步学习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历史录像资料,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兴起和原因。
向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长辈、邻里调查,记录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学习整理史料的能力。通过现场竞赛逐步学会快速阅读,并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抓住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通过学习“文革”期间党和人民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斗争,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
(3)通过对“文化大革命”起因的分析,认识到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重要性。【重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重点掌握“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性质和后果,认识“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严重危害。
本课难点:难点从“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人民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斗争,来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留下的教训。【教法和学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的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由发散到集中。学生的活动方式以小组活动为主,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观察、讨论,提出问题并着手解决其他各组提出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的空间,发展个性,并初步掌握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进行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个世纪里六、七十年代,中国出版并发行了一本被国际社会公认的“20世纪世界上最流行的书”。在短短的十年中,这本书用50多种文字印成500多种版本,总印数达到50余亿册。如果按当时全世界30亿人计算,无论男女老少人均就有1.5册。这本书甚至成为当时中小学学生学习的唯一的教科书。不仅如此,在那段时期的人际交往中,也要像对口令暗号似的引用此书中的语句相互对话。如:上街买菜时,要正色对售货员说:“‘要节约闹革命’,我买二斤菠菜。”售货员要回答:“‘为人民服务’,这是你的二斤菠菜。”否则买卖不能成交。更让人想像不到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就因为在一个会议上,把这本书上下拿颠倒了,就遭到了猛烈的批斗,被说成了是“反毛泽东思想”,“反革命”。我想说到这里,大家已经知道了这本书──它就是被称为“红宝书”的《毛主席语录》。
其实,人们当时对这本书的狂热,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只是那个疯狂年代的一个缩影。让你难以想象,甚或想象不到的东西更多。今天就让我们打开历史的封印,回到1966-1976年中国,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讲授新课:
一、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预习并回答什么是“文化大革命”?
教师: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在课题中,文化大革命是加了引号的,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联系语文教学中,引号的用法)学生:表示特殊含义。
教师:可见文化大革命,并非如同我们从前所学的辛亥革命那样是一次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那么,它是怎样的一次运动呢?(阅读教材)学生:(可根据教材、平时积累,如,影视剧、父母经历)回答。
教师:(幻灯片)“文化大革命”,实际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二、**与灾难
1、“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教师: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文革爆发的原因)(幻灯片)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谈自己的想法。
教师:“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发展,在社会
义十年的探索中,我们的国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有严重的失误。虽然后来这种错误得到了很大的纠正,但在政治上仍然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并在后来发展严重。加之毛泽东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名词:什么是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最终做出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决定。
2、“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发展(幻灯片)“文化大革命”从1966年5月开始到1976年10月结束。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到1969年4月中共九大。这个时期,成立了“中央文革小组”指导文革。该机构被林彪、康生、江青、张春桥等人控制,对刘少奇、邓小平等人进行了错误的批判,运动表现为“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在运动中,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迫害。我党历史最大的冤案(幻灯片)。
教师:广大干部遭到迫害的表现?
学生:“二月逆流”:1967年2月谭震林、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法提出了强烈批评,但被诬为“二月逆流”而受到压制和打击。
教师:面对林彪江青等人的污蔑和打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揭露、反抗等。
教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学生概括归纳
教师:第二阶段从九大到1973年8月十大为第二阶段。1971年9月,林彪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未遂出逃,结果所乘飞机在蒙古的温都尔汗坠机身亡,至此,林彪集团被粉碎。林彪集团被粉碎后,党的工作在周恩来的主持下,有所好转。可是,党中央的“左”倾错误仍然没有得到纠正。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四人帮”继续利用文革,制造混乱,迫害老一辈革命家,并伺机夺权。
第三阶段从十大到1976年10月为第三阶段。江青集团借所谓批判林彪为名,将矛头指向周恩来。毛泽东对江青一伙进行了严厉批评。可“四人帮”仍不罢休,全国再度陷入混乱。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同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运动虽然遭到“四人帮”的镇压,可是却为最终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江青集团加紧了夺取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
3、“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976年10 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果断措施,毅然粉碎了江青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至此结束。
三、以史为鉴
1、文革的危害
学生:
①政治上长期**(1966-1976)
②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见幻灯片表格)③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见幻灯片)④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文革给我们的启示 教师:文革是疯狂的十年,混乱的十年;是让人痛心疾首的十年,让人不堪回首的十年;左倾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十年;更是一段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以史为鉴,我们能从文革的教训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学生:①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坚定不移的把工作重点转移经济建设上来。
②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阶级斗争要作科学的分析。③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④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教师:用一段话概括文化大革命:
那个时代如此疯狂,革命家遭迫害,反革命猖狂;个人崇拜盛行,人民的领袖如帝王,万寿无疆;学生远离课堂,上山下乡,民主法制荡然无存,社会动荡。十年如梦,梦会醒,天会亮。
文革虽然是一场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同“左”倾错误、特别是同林彪、江青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英勇顽强的斗争。正是由于这种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国民经济虽然遭受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党内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骨干的健康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最终粉碎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党、人民政权、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文化大革命”告诉我们,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我们的党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继续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成功。
四、本课小结
“文化大革命”十年,“左”的错误占主要地位,但正义力量仍然存在,如谭震林等老干部进行的“二月抗争”,周恩来的努力,群众性的“四五运动”;这些力量的存在使得“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尽可能降到最低。【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文化大革命”
二、**与灾难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2、“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发展
3、文革的结束
三、以史为鉴 文革的危害
文革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反思】
上完《伟大的历史转折》这节课,认识到充分的教学情境预设,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情境预设要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这节课我先以1977年一个故事,来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及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请大家帮忙看书解答。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刻的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多么的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对历史有了深深的认同感。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历史课堂由“死去”变得“活来”。
【改进措施】
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有两点遗憾。首先:课堂的节奏显得过快、教师语速较快,给人造成了授课教师始终担心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其次:课堂知识的前后联系并没有指导到位,如建国后法制建设的发展等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要坚持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进行“活史”教育。比如在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假如由老师当一名记者,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老师设计提纲向全班同学调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
第五篇: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八年级 下册 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以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探讨,提高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学生收集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对外开放前后的面貌变化的资料,或调查身边亲人,谈改革开放对个人的影响和感受,学习从多渠道获取和处理信息和史论结合的方法。2.结合《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学习读图、释图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坚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敢于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
2.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设立经济特区等改革开放重大举措的作用。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今天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伟大的转折”被全党和全国人民称为“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这是什么会议呢?它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课来解答这些问题吧!讲授新课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我们先来进行民意测验:如果我说“凡是老师所说的话都是对的,凡是老师让我做的事,我都忠贞不渝的去完成。”你认为这句话对吗?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出《华国锋——‘两个凡是’》,让学
生继续讨论导入新课:(1)他说的对吗?为什么?(2)如果这样的观点持续下去,会对国家造成什么危害?(3)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补充:1978年1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的讲话,为扭转文革的错误思想,为以后政令、方针的转变打下基础。
学生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召开的必要性和思想基础。
必要性:“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左”的错误影响仍束缚着许多人的头脑。
思想基础: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提出问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
(2)会议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是什么?
(3)为什么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春雷,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本,然后结合课本内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小结,增强学生的记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为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平反;有效地调动了各界层人士的积极性,使其以饱满的精神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片段),师生欣赏。
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这种变化首先在农村开始。播放音频《在希望的田野上》让学生聆听,然后提问:(1)中国农业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学生回答后再问(2)这一好政策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思考:在改革之前,农村情况是什么样子呢?
财产及农民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甚至房屋等,由公社统一调用,统一安排,统一分配。这次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那么,农村是怎样改革的呢?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民使用。请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思考:
(1)为什么要包产到户?它有什么好处?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在什么地方开始的?(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看完书后,回答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进行适当的补充,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指导学生看教材“农民赞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歌谣”和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1976年和1979年对比统计表。进行分析、讲解,以加深学生印象。思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责、权、利分别是什么?小岗村的统计数字说明了什么?
责:保证国家、集体的;权:土地的使用权;利: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说明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生产资料按人口或人口与例劳动力比分到农户经营。
2.形式: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
3.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以后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物质基础。学生谈改革后农村发生巨变或展示收集到的反映改革后农村发生巨变的资料。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影响:空前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结实的基础。
过渡:《春天的故事》歌曲唱到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什么意思呢?我国在农村改革的同时,在东南沿海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指导学生参照《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说说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及其特点。
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在的地区,谈家乡的变化,谈谈自己对改革开放的感受等,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历史与现实是紧密关联的。
学生把收集到的深圳发展历史向同学们展示,或由教师讲述深圳的发展历史。学生讨论:深圳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是一个成功的尝试,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利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课堂小结
以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来了解这些可喜的成就!
课堂练习与反馈(略)
板书设计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背景
2、时间:1978年12月
3、主要内容
4、意义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内容
2、意义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对外开放的开始:1979年7月
2、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
3、经济特区创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