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生态危机而生:生态政治学

时间:2019-05-13 05:3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应生态危机而生:生态政治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应生态危机而生:生态政治学》。

第一篇:应生态危机而生:生态政治学

生态政治学是绿党的政治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在所有有关环境的政治理论当中,生态政治学是一种观点较为鲜明,结构较为系统的思想理论。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工业国家,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生态危机开始显现,罗马俱乐部关于《增长的极限》的预言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随后出现的石油危机更暴露了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弱点,人们不得不对当时西方社会政客们鼓吹的种种政治理论进行反思,并开始感觉需要一种新的政治理论,它应当能说明当时社会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的解决方式和指出人类未来发展的新道路。与此同时,西方工业国家的中产阶级正在形成,这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拥有稳定的收入,他们对自身生存环境和人类的未来发展表示强烈的关注,并积极地投身于风起云涌的社会环境运动,还参加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的绿色政党和社团,生态政治学成为主要代表该阶层切身利益和反映该阶层政治理念的思想理论,而中产阶级也成为生态政治学形成时期的重要的社会基础。在这一背景下,生态政治学随着绿党的崛起应运而生了。

首先,生态政治学认为社会环境运动是一种精神运动,因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人们一味追求物质占有,使社会显现出精神的贫困和衰退,所以应该通过政治和教育的手段重建符合生态学要求的人类社会的精神世界,从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激发人们开始绿色简约生活的精神力量。在此,德国精神分析学家E·弗洛姆从精神研究中推论出来的政治学原则对生态政治学的形成及绿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弗洛姆在其著作《占有还是生存》当中,把人与外界的关系分为两种:“占有的方式”是要把外界的物质尽可能多地据为己有,“生存的方式”则是以博爱、奉献、创造的精神与外界和谐相处。弗洛姆指出,只有当人的“生存的方式”居主导地位的时候,人才能获得真实的存在,其精神才是健全的。同时,他还在书中为“新社会”的生活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理念,例如“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全面地实现工业生产和政治上的参与民主”、“把生产建立在„健康消费‟的基础之上”、“要求经济和政治权力最大限度地分散”、“必须消除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以及“将妇女从夫权统治下解放出来”等等。这些基本理念后来都被纳入生态政治学的理论原则之中。

其次,上世纪70年代初系统论的发展也为生态政治学的逐步完善以及绿党的不断壮大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当时,系统论的研究转向了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强调地球上所有生命都属于一个互有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一观念被直接写入了绿党联盟纲领,即我们是按照这样一些标准规定生态政治学的:人以及环境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活也包含在生态系统的循环中……因此,我们决不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特别是,生态政治学要彻底否定剥削经济,否定对自然资源和原料的掠夺,反对破坏性地干预自然界的循环。基于以上认识,生态政治学对传统的政治学将人类置于自然界之上的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从人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原则,任何忽视这一原则的政治理论或制度,最终都会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

生态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将生态学与政治学结合起来;第二步是树立和平运动的思想,第三步是推出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目前,生态政治学的基本理论观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观念:生态政治学所运用的生态观念大多来自于生态哲学范畴的“深层生态学”,它不仅对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研究,而且还关注自然界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变化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与人关系的影响。生态政治学认为维护全球生态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使命,据此,绿党以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政治抱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社会环境运动,将目标直指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和行业、不利于环保的政府行为以及法律上的漏洞。在1983年德国联邦议会选举中,德国绿党成为世界上进入国家政治权力中心的第一支绿色政治力量,他们当时就是以关注酸雨和反对核武器为号召赢得了自己的大部分选票,从此,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旨的绿党政治在西方工业国家大行其道,并拥有着相当广泛的社会基

础。

二、社会责任观念:生态政治学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基本理论观念,是因为它认为生态问题与社会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生态平衡原则必然会作用于社会平衡原则。生态政治学提出的社会责任意味着:如果要维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如果要保持社会正义,就必须去努力消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和压迫的关系。因此生态政治学实施社会责任的目标也十分明确:(1)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2)提倡人与自然之间自主的对等的物质交流;(3)反对利己主义和消费主义、维护集体的利益。

三、基层民主观念:生态政治学和基层民主观念首先是对传统政治民主的批判,它认为西方代议制民主没有真正反映民意,不能保障公民对政治权利的充分享受。生态政治学的基层民主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反对建立等级结构,不允许权力集中在处于等级结构上层的少数人手中,提倡建立自治性的基层权力组织;(2)实行直接民主,让公民直接参与决策和公共管理。(3)实行政治轮换原则,即每一位官员在一定的任期以后必须轮换,否则会使权力和信息过于集中而产生弊端。

四、非暴力观念:生态政治学认为非暴力是生态社会的一种基本组成成分,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反对个人暴力,另一方面是反对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暴力既“结构性暴力”,国家通过暴力机关进行统治、多数派压迫少数派以及雇主对雇员进行剥削都被划入“结构性暴力”的范围。它甚至还认为,核时代的战争结果是玉石俱焚,军队的正义性很难体现,所以应当废除军队,核军备竞赛更是遭到其坚决反对。同时,生态政治学也不赞同暴力革命并崇尚甘地式的和平斗争方式。

五、分散化观念:生态政治学主张公共管理权分散化、管理单位分散化,并提出“小即是好”的口号。在国家观方面,生态政治学反对民族国家,提倡国家小型化,提倡建立生态和文化共同区。它认为,民族国家拥有巨大的集中的权力,不可避免地会进行国家间的经济和军备竞赛,使暴力合法化,使战争危险加剧,从而严重威胁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安全。而建立较小的“居民单位”则有利于创造一种既符合生态要求又符合人类生活要求的灵活又安全的环境,其建立标准可以由生态和文化的差异来决定。据此,欧洲的绿党提出将欧洲分为许多个不结盟的生态和文化地区,并希望这一模式最终能成为“全球模式”。

六、和平政治观念:该观念是生态政治学指导绿党制定国际和平政策的基础。在国际层面上,生态政治学首先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径,认为它使全世界都笼罩在战争阴影之下。其次,它还反对进行武装防御,主张发展社会防御,即在侵略者入侵之时,用大规模抗议活动、用生产和消费方面的抵制、用罢工、阻塞交通、降低工作效率等方式来提高占领者的占领成本,减少居民受损程度。当然,这种防御方式只适用于消除民族国家后建立的生态文化地区。再者,和平政治理论提倡与发展中国家人民建立伙伴关系,认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导致其严重的贫困化,这种状况最终将引起世界经济体系的崩溃和全球安全危机的出现,因此它主张发达国家要无条件地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后者真正获得了发展,才能实现世界和平。

七、女权观念:生态政治学致力于建设一个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的生态社会,因此,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它指出,在现行的政治制度中大多实行的是对妇女予以歧视和剥削的家长制,所以必须建立一种没性别歧视,女权受到高度尊重的新制度。总之,生态政治学具有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它是反映西方社会生活“新规范”的一种别具特色的政治表现形式。生态政治学似乎想超越西方政治理论非“左”即“右”的分歧,因此,绿党称自己的这一基本理论体系是“向前方”的政治学。

第二篇: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建设(精选)

试论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支配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价值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根本要求,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完善制度机制,健全环境立法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生态治理。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科学发展观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生态问题是其中最重要、最根本,从而也是最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警告生态危机的呼声与日俱增。因此,分析和探讨生态危机问题,对我国谋求危机治理的新思路,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巨乃岐在《试论生态危机的实质和根源》中指出,生态危机在其本质上是人类的危机、人的危机、文明的危机[1]。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其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从狭义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出现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危机凸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3]。因此,欲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转变思想观念和经济发展方式,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由“生态”与“文明”两个词构成的复合概念。“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这种规律的作用和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转型的阶段。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协调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自律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友好关系,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不能包容生态文明的全部内涵。因此,生态文明完全可以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提并论,四位一体共同支撑起我国文明建设体系的大厦。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和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的危害性,愈来愈希望看到人、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成为现实。伴随生态问题而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4]。

3.1 生态文明是生态危机的出路

工业文明带给了人类社会史无前例的发展,但是经济总量的迅猛增长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如对森林资源的滥砍滥伐导致了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导致海平面上升和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这使人类陷入空前的生态危机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日益受到威胁。一味向自然索取,使得自然将丧失自我修复能力,人类也将面临陷入严重生存危机之中的危险。工业文明激化了生产与自然的矛盾,造成了潜在的生态危机。走出生态危机需要文明创新,而生态文明正是人类消除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走出生态危机的必然出路。3.2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解决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之间的矛盾,以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客观现实需求。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要求,不是一般地要求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是要把这些要求本身视为发展的基本要素,通过发展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见,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方向和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在于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这种发展是动态和系统的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各方面相协调统一的发展。这充分说明了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核心价值和重要内容。3.3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前提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缺失了生态文明,就不可能实现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也体现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当中。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整体。生态文明以尊重生态自然为根本宗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物质生产与生态环境承载限度相适应为基本原则,以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为核心内容,以人类社会在良性的生态环境下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生态文明强调人类的自觉与自律,强调自身、自然、社会的平等互惠与共存共荣。生态文明正是基于生态学原理,综合协调人类与生态环境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谋求人类在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同进化和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总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提。3.4 生态文明是中国环境法制建设的指针

为应对工业革命以来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法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律领域,逐步发展起来。首先,我国虽已颁布了许多环境法规,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仍不完善。如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法律条文内容滞后等,加上执法不严、监督不力,致使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发生,影响了环境法律的权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强化环境法制建设,已是大势所趋。其次,立法者对于人与自然的认知水平和掌握程度,影响着立法的质量。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基础,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再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客观上需要完善环境立法,要求环境立法应当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其调整范围之内,需要体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论在更广的范围内进入环境法的视野,并不断渗透到法律制度和实践中去。最后,传统环境法仍处于对自然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之中,并没有同等的看待自然与人类,仅仅从人的利益出发限制对自然的掠夺。因此,必须从法制进步这个根本出发,使生态文明的理念全面贯彻到我国的法律体系之中。可见,生态文明理念是中国环境法制建设的指针。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尚无范例可循,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进行艰苦的探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建设生态文明,走出一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色发展之路呢? 4.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生态产业。即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对现有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改变过去那种以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传统的工业化路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1)依靠科技进步,开发资源多重属性;(2)发展循环经济,减轻生态环境污染;(3)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绿色消费观,减少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排放量[6]。4.2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培养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价值观念,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白然”等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能源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力宣传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人们认清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持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加强对领导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的生活观念和消费方式。4.3 完善制度机制,健全环境立法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同时,还要建立环境战略评估制度,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生态保护、资源利用方面的战略评估和预测,阻止资源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使各项经济活动沿着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中外历史启迪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中华民族世代生存和永续发展的根基。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缓解中国目前脆弱的生态环境国情,有助于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发展和交流,更好地促进改革开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4 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生态治理

生态危机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是单靠某个国家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生态治理对于国际社会乃至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参与国际环境事务,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中国作为一个环境大国,面临的国际压力非常大。中国的行为对全球生态有着特殊的影响,中国应该积极地参与国际环境事务,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发挥中国在国际环境事务中的作用。

其次,促进国际生态立法,保障全球生态安全。当前,生态问题不仅超出了国界、蔓延全球,而且还蔓延至太空。这一形势要求人类除了采取相应的科技及经济方面的措施外,还要制订国际性的法律制度以进行有效的生态治理。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尖锐,国际生态立法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才能保障全球生态的安全。

最后,反对生态霸权主义,维护生存权和发展权。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打着保护环境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不正当地介入别的国家的社会、社会发展规划,侵犯别的国家开发利用其自然资源的主权,在生态问题上也搞双重标准并以此来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理当坚决反对生态霸权主义,努力倡导建立新的合理的国际环境秩序。

参考文献:

[1] 巨乃岐.试论生态危机的实质和根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14(6):20-25.[2] 叶春涛,杨昀.从唯物史观视野探析生态危机形成的根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56~59.[3]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4] 袁霞.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经济,2008,06:153-155.[5] 林世选,郝现军.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建构[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3-6.[6] 蔡陈聪,王艳.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6):6-11.[7] 于晓霞,孙伟平.生态文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40-44.

第三篇:生态社会主义摆脱生态危机的主张及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摆脱生态危机的主张及启示

《 人民论坛 》(2013年第23期)

王洪彬

【摘要】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摆脱生态危机的基础,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依靠具有“生态意识”的人民大众力量才能摆脱生态危机,摆脱生态危机还应具有全球图景。中国可借鉴其中合理的主张,正确处理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全球范围内摆脱生态危机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危机 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应对接连发生的严重经济危机背景下,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运动中产生的。其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试图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找到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化和全球化,生态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理论观点和政治诉求更加系统化,并成为一种广泛传播的国际性的社会主义思潮,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有关摆脱生态危机的合理主张,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摆脱危机进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摆脱生态危机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当我们把世界传给我们的后人时,不能让它比我们接管它时更糟。但是,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我们正在强加于未来几代人的是一种令人可悲的遗产。为摆脱这些正面临的生态危机,应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每一个人都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人固然对生态系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自觉控制自己的活动,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协调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保持地球上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他们主张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非暴力原则,并将甘地和马丁·路德·金作为斗争的榜样,用他们的话作为宣传口号。

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日益迫切,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有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良性互动关系,否则,建立在生态良好的基础上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应充分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生态系统的一员,要采取积极的方式,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系统调节,把自然界和生态系统保全在良好的状态之下,把现代化建设和自然生态的关系纳入可调节的范围。要认识到城镇化建设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是由人的活动引起的,有了这种认知,我们就会着力实现城镇化建设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同时,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应该通过实践活动解决环境问题。

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

生态社会主义强调,分析全球生态危机应当把自然问题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联系起来,生态危机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以及生态殖民主义。首先,“私有企业经营思想的力量,在于它极端单一化,它认为生活的全部内容可以简化为一点—利润”。①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本质上是集中的、垄断的。少数垄断组织控制了许多重要工业部门的生产,从而导致“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两大严重问题。“过度生产”造成对技术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加强,生产越来越集中、人口集聚加剧,无节制的“过度消费”可能导致与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脱节。“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的发展趋势造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引发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对科学技术的选择不可能以生态原则为基础,而是为了追逐剩余价值及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为摆脱生态危机,生产和消费要服从于社会生态要求,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的同时,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为此,生态社会主义主张采取三个步骤:一是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他们自己的生态危机的理论,发动人们批判资本主义那种集中化、官僚化和违背人性、掠夺自然的倾向;二是在适当的时候创造条件解决所有制度的问题;三是在完成以上两步的基础上,把生产过程的分散化、非官僚化、工人管理三者结合起来,建立“稳态”经济的社会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本质,将其根源直接归结于资本主义,把解决生态危机寄希望于社会主义。当代中国,为解决可能出现的生态危机,必须批判资本主义的惟利是图,批判工业化的盲目发展,批判技术统治论,批判窒息人们首创精神的企业官僚化的等级结构,防止发生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生态危机问题。坚持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理性的一致性,对资源的利用既有利于经济增长又能保持生态平衡,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相适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只有依靠具有“生态意识”的人民大众力量才能摆脱生态危机

生态社会主义特别强调“生态意识”,而且认为只有那些热衷于生态主义前途的人才能领导和推进这场变革。工人阶级既是雇佣劳动制的直接受害者,也是生态危机的受害者,只有发动广大工人阶级,才能消灭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从而最终消灭雇佣劳动,建成社会主义。同时,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工人阶级所追求的事业关系到人类当前和未来的根本利益,必须从全球的角度广泛团结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与他们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当然,生态社会主义明确地提出,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操纵下,已染上了追求异化消费的习惯,暂时还不能成为生态变革的主力;只有具有生态意识的“中间阶层”即中小资产阶级、激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才能成为生态变革的新的领导力量和主体力量。由此可见,生态社会主义不是以阶级标准,而是以“觉悟和知识”来划分变革的动力与非动力的。很明显,这种认识和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存在根本区别。当代中国,可借鉴生态社会主义关于经济、政治和生态相互统一的民主政治思想,充分认识到摆脱生态危机是人民的事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人民群众在摆脱生态危机方面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充分发挥他们摆脱生态危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引导他们树立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摆脱生态危机,社会才能充满活力。事实上,广大工人阶级沾染上追求异化消费的习惯是因为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处于被动和受剥削的地位;他们到劳动以外的闲暇中去寻求刺激和发泄,正说明他们蕴藏着革命的巨大潜力。在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无产阶级取得当家作主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他们要求得到自身的解放,最终将废除导致“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的私有制。当然,还要防止出现单纯地强调所谓的“知识”和“觉悟”而不看其阶级地位的错误认识和做法,避免回到生态社会主义者“技术统治论”的老路上去。

摆脱生态危机应具有全球图景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工业化国家的财富,还有个人的财富,都是以剥削第三世界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主宰世界市场,导致第三世界空前的贫困化和危机化。因此,为了摆脱生态危机,要努力改变历史上形成的“以富裕国家对第三世界的剥削为基础的”权力结构或世界经济格局,不能搞“生态殖民主义”而犯下新的“生态罪行”,不能将有害于人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生产部门或工艺转移到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去;经济上不剥削、不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政治上不搞霸权主义而干涉它们的内政;发达国家必须懂得,没有第三世界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生态也会面临危机。

当代社会,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和深入。在此背景下,要像生态社会主义所主张的那样,要彻底摆脱生态危机,就应反对工业发达国家掠夺和剥削第三世界人民,尤其要反对对落后国家搞“生态殖民主义”,继续新的“生态犯罪”;发达国家要向第三世界人民提供“自我发展”的手段,提高这些国家自力更生的能力,帮助它们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等等。

当然,生态社会主义有关摆脱生态危机的主张也存在着诸多局限性。例如,把生态问题看得高于一切,只是立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可分离的关系来理解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这就自觉不自觉地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取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而必然导致否认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进而取消社会变革。此外,生态社会主义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和乌托邦性质,缺乏实际可行的操作路径和依靠力量。因此,在理解生态社会主义摆脱生态危机的有关主张时,既要看到它对克服传统社会主义的弊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又要充分认识到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既要正确认识这些主张的借鉴意义,还要防止在摆脱生态危机实践中出现片面性。我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论断为理论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生态危机。

(作者为许昌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英]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75页。

责编/丰家卫(实习)

第四篇:大盘时代应宜居而生

大盘时代应宜居而生

随着外地实力开发商的不断涌入,一个个大盘开始在绵阳楼市登台亮相。漫步各大区域,人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大型楼盘正在逐步占据绵阳房地产业的领跑位置,绵阳楼市开始步入大盘时代。大型楼盘亮相绵阳,源于绵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引起的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产生的需要。此前,绵阳房地产的突出弱点是小、散、乱。小就是楼盘规模小,有的甚至只有一栋楼;散就是分散,多点布局不集中;乱就是缺乏整体规划。这种格局使交通、商业、卫生、教育等城市公建和人们生活必需的水、电、气配套设施建设面临诸多困难,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成本,并制约了绵阳城市建设水平的升级。

近年来,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六个绵阳”战略,其中“宜居绵阳”统领着绵阳城市建设与发展方向,为大盘建设提供了政策导向,“东进、西拓、南扩、北上”的城市总体规划原则,决定了大盘发展方向和布局。绵阳房地产业多年的发展积累以及外地开发商的投资,为大型楼盘落户绵阳提供了可能。所以,绵阳楼市的大盘时代可以说是应宜居而生。大型楼盘正在撑起绵阳城市建设的脊梁,推动着绵阳城市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并引导着绵阳房地产业发展的潮流。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绵阳将会出现更多的大型楼盘,而且规模更大,品位更高,配套设施更加齐全。大型楼盘将在绵阳房地产业中占据更大份额,在城市建设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大型楼盘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更加适宜舒适,提高了绵阳的宜居程度。它使集约化、立体化运营城市地产的理念深入人心。首先,这些大型楼盘多为多功能社区。它们往往建有会所、幼儿园、诊所、超市、停车场等社区配套设施。这样的社区,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受外界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其次,这些大型楼盘多为立体式开发,涵盖了商业街区、文化生活广场、商场、酒店、写字楼和家庭住宅等业态。此外,大型楼盘的增多,促进了整个城市的整合程度。它们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链条,为了自身和谐,必然要更好地与整个城市融合到一起。这为城市做好现代化规划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再者,各个大型楼盘还以完善配套的设施为居民打造了便利生活,以真材实料的高品质建筑为居民建设了安全生活,以先进科技打造了节能生活,以特色园林设计打造了生态生活,以高尚人文环境打造了文化生活。最根本之处是大型楼盘给人们带来了舒适度和宜居度,满足了马斯洛论说的人们对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最高层次的需要。

大盘时代,谁主沉浮?在大型楼盘日渐主导绵阳楼市的过程中,宏观调控更加重要。有效的宏观调控能够使绵阳房地产业保持发展中的平衡,避免其发生大起大落。这个宏观调控体制如何构建?采用什么样的机制?政府部门应起什么样的作用?房地产各界的权利和责任如何界定?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我市房地产业才能在大盘时代良性发展。

(文/闲云)

第五篇:L1.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主要思想 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主要思想/(基本特征):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进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非稳定性的统一平衡。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者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人口激增:造成人与其它物种的不平衡,人与人的不平衡以及人与支持系统的不平衡.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矿物资源储量减少;大量生物物种减少和新的危险生物出现;

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空气和水污染、生化污染为主;

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生态危机是社会异化的产物 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生态危机也是由于传统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与经济增长、一味追求经济增长所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

2、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

3、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

4、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一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包含三个层面:物质生产层面、社会制度层面、思想观念层面。

下载应生态危机而生:生态政治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应生态危机而生:生态政治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