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连工业大学 毛概 材料分析
没有政治改革怎会有今日中国之崛起 中国崛起的步伐令人震撼:1979年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了18倍,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许多西方人只承认中国经济改革成功,而不满意政治改革。
过去二三十年中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变革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保守改革模式”,即政治体制完全不动,只对经济体制进行有限的改革;第二种是“激进改革模式”,即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都进行激烈的变革;第三种是“稳健改革模式”,即中国模式,其特点是“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相对较小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而政治改革重点是为经济改革和民生改善铺平道路。这三种模式中,中国模式无疑是最成功的。中国避免了大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充满活力,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空前的提高。
2004年10月我曾在美国《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撰写过一篇题为《中国将以自己的方式变革》的评论文章,强调中国今日的迅速崛起离不开中国所进行的大量“相对较小规模的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内容包括:彻底终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各种政治运动,使人民可以追求正常的物质利益和文化精神生活;为历次政治运动的受害者平反,使他们的知识和才干得以发挥;废除了人民公社这种政社合一的制度;进行了村级选举为代表的多种基层民主试验;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建立了官员“选拔”和“选举”相结合的制度;广泛实行了官员提拔公示;改革了户口和档案管理制度;大规模地削减了各种行政审批;政府重大决策均进行广泛民主咨询;建立了基本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等。
实际上,只要对中国政治有点常识的人就知道,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下,走出旧的“政治挂帅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只能是一个政治变革的过程,因为旧体制的特点是政经不分(如企业是党政企三权合一,农村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而中国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决政经不分的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互动过程。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确实把许多政治改革的措施寓于经济改革之中,主要是围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来推进的。总之,中国各种政治改革事实上已有相当的积累,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远比外界了解得要大。中国政治改革的独特方法,虽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但总体上还是体现了一种政治智慧。它至少化解了单向度推进政治改革可能带来的巨大社会风险,避免了许多国家因激进政改而造成的政治动荡乃至国家解体。
一些人之所以对中国进行的政治改革视而不见,主要是因为这些人的视野比较狭隘。他们只认同西方政治模式,只要你的制度与西方所谓的“民主体制”不一样,他们就认为你还没有进行政治改革。这些人如果眼界更开阔一些,除了西方的“民主体制”之外,也允许探讨不同形式的、符合各国自己特点的“民主体制”,就能够以宽容、平和甚至欣赏的心态看待中国的政治改革了。
(作者: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春秋综合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第二篇:大连工业大学 毛概 材料分析
全球人口世纪末预计突破100亿 地球将“面目全非”
2011年05月05日 07:40:35 来源: 北京日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印度,热气腾腾的街道上挤满摊贩。加尔各答活跃着1500万人口。1975年,世界上还只有3个人口过千万的城市,现在已经出现了21个。
联合国3日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说,如果生育率保持在目前的预期水平,全球人口将于2050年达到93亿,并于2100年达到101亿。预测数据显示,中国人口2030年左右将达到14亿峰值,之后在2100年前降至不足10亿;印度人口峰值2060年左右出现,大约17亿。
今年10月达70亿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3日在纽约总部发布了《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订版》。该报告说,全球人口将在今年7月1日达到69亿,10月31日达到70亿,在2023年突破80亿,在2041年超过90亿。报告指出,由于若干贫穷国家的生育率未如预期快速下降,美国、英国、丹麦等富有国家的生育率也有缓慢上升,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93亿,比此前预计的水平多1.6亿。届时,全球超过八成的人口将生活在不发达地区,包括近2成在最不发达国家,只有14%的人口生活在发达地区。
数据显示,2011年至2100年,高生育率国家人口将由12亿增至42亿,中等生育率国家人口由28亿增至35亿,低生育率国家由29亿降至24亿。
联合国专家认为,全球人口快速增长与现今医疗技术发达,人类更长寿,民众比以往更注重健康有关。另外一个原因是,不少非洲国家妇女生育率仍偏高。
洲激增超3倍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司长兹洛特尼克在报告发布会上说,世界人口的增加将出现在“高生育率国家”,包括39个非洲国家、9个亚洲国家、6个大洋洲国家和4个拉美国家。报告指出,非洲增长依旧快速,预计本世纪人口将由目前的36亿人,激增超过3倍。这样的人口增长速度,在粮食与水供应均见窘迫的非洲,恐怕负荷过重。
她介绍说,人口生育率的细微变化可能造成世界人口总数的显著差异。如果生育率小幅增加,世界人口可能到2100年将达到158亿的惊人水平;反之,如果生育率下降,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达到81亿,随后逐渐下降,到本世纪末降至62亿。
平均预期寿命81岁
报告预测,全球人口平均寿命将由2005年至2010年的68岁升至2095年至2100年的81岁。高生育率国家的平均寿命受到艾滋病等疾病影响,2005年至2010年处于较低水平,为56岁。今后数十年间,艾滋病传播受到遏制和医疗条件改善,这些国家平均寿命将逐渐提高,2045年至2050年升至69岁,2095年至2100年升至77岁。
中等生育率国家2005年至2010年的平均寿命为68岁,2095年至2100年升至82岁;低生育率国家相应数据为74岁和86岁。
报告说,低生育率国家人口出生率低、平均寿命提高,老龄化速度最快。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现在占这些国家总数的11%,2100年升至28%。
高生育率国家老龄化速度最慢。2010年,高生育率国家25岁以下人口比例为6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3%。2100年,相应数据将分别为35%和16%。
中国降至不足10亿
“对全球人口来说,也有一个好消息。”兹洛特尼克确认,“作为整体,全球人口正向非激增方向发展”,到2030年世界将达到更替生育率。
兹洛特尼克说,在许多国家,这种过渡的速度非常快:由于计划生育,中国生育率已经低于更替水平;在伊朗和巴西这样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国家,妇女的生育率已降低70%和一半以上。
报告提到,长期实施一胎化的中国,将加入人口负增长的国家行列;其人口预计在未来数10年达到14亿的高峰,而后在2100年前降到9.41亿人。
美国人口增长速度将名列富有国家前茅。根据估计,美国2100年前人口将由目前的3.11亿增至4.78亿人。数读
印度20年后
成头号人口大国
印度官方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印度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2.1亿,过去10年里激增了1.81亿人,几乎相当于目前巴西人口总和。路透社报道说,印度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超过中国成为世界头号人口大国。
印度本次的人口普查是自1872年以来的第15次,因为规模巨大,工作繁杂,历时一年才完成。在此次人口普查中,270万人口普查员统计了近3亿个家庭的数据。印度人口普查专项官员昌德拉莫利说:“目前印度人口在全球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上升到17%。”
目前,印度人口规模已经几乎是美国、印尼、巴西、日本、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六国人口的总和。联合国估计到2030年,印度的人口就将超过中国的13.4亿,而印度自己则称还需要更准确的数据来评估。
地球最多能
养活多少人?
地球人口达到第一个10亿是在19世纪初,达到20亿,大约又过了120年。到30亿,仅用30年;到40亿,缩短为15年。之后,到50亿,再到60亿,直到今年的70亿,大约都是12年。
世界人口从50亿到70亿仅仅用了24年,而从有人类到20亿人则用了几百万年!人口增长过快的一个显著后果,就是世界变得拥挤不堪。在人类历史上刚有国家的时候,世界上每个人的生存和休憩空间有几平方公里;在工业革命兴起时代,世界上每个人拥有的空间接近一平方公里;而今天每人只有0.000002平方公里了。
专家预计,地球在2050年,最多可以养活90亿人口。
观察
地球将“面目全非”
世界人口增长的最新预测凸显人类家园所不堪承载之重。世界自然基金会代表贾森·克莱在分析本世纪人口激增前景时,悲观地估计,“我们在未来40年里需要生产和过去8000年间(生产的)一样多的食物”;而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在2050年我们的星球将面目全非”。
食品短缺引发骚乱
英国《每日电讯报》刊文提出“我们拿什么养活这么多人口”。华盛顿地球政策研究所负责人莱斯特·布朗认为,食品短缺将导致全球文明崩溃。即使采取最乐观的态度,也无法回避人口膨胀与资源短缺之间日趋尖锐的矛盾。
无论是世界经济还是国际政治,都是基于如何满足人的需求而围绕资源分配进行的博弈,核心是解决资源稀缺条件下的人类发展问题。美国《公民时报》把世界人口增长与一系列“全球紧张指数”联系起来:随着人口增长,人类活动和污染导致的极端天气频繁出现;许多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沙漠化;当土地不能再养活农民时,他们大量拥入城市,导致贫民窟数量激增。马来西亚《星报》则担忧地问,“人口增长会导致世界发生更多**吗?”近两年,人口增长带来食品价格飞涨,导致30多个国家发生抗议和骚乱,今年中东国家发生的政治动荡也与此有关。
发展失衡加剧矛盾
地球是迄今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人类只能也必须在地球资源与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谋求人类文明的发展。问题在于,地球人口除了总量还有结构问题。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世界人口问题实际上是不均衡发展问题。目前世界人口80%以上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未来全球人口增长的90%也来自这里。而与全球人口激增形成反差,生育率下降席卷大多数发达国家。这是世界发展失衡的一种表现,其隐含的内在矛盾可能在未来岁月中显现出来。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能有数以十亿计的人口陆续步入“中产阶级”行列,但在传统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的情况下,这可能意味着地球资源承载力的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为应对劳动力人口持续减少,可能不得不进一步实行移民政策,这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瑞典学者鲍威尔说,从目前来看,世界人口的绝对数量还不是问题,问题是人口的增长能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本报连线
稳定生育水平是关键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联合国发布的人口报告采取现有较高的生育率作为参考,从正常生育水平看,2100年很可能达到90亿。
实际上,近些年许多国家在意识到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后,都不同程度地调整了生育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为何人口还能“惊人”增长?“世界人口基数较大,导致增长惯性在短时间内不会消失。”陆杰华解释,根据统计,每过12年人口就增长10亿。至少到2050年前,世界人口总量都会呈增长态势。
人口过快增长,埋下的是资源环境的危机。陆杰华提醒,对人口发展来说,资源环境是硬约束,要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必须更加节约、环保,稳定生育水平最为关键。本报记者 汪丹 延伸阅读
孟加拉国:地球上最拥挤的地方
孟加拉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密集的地方。首都达卡非常拥挤,每个公园甚至人行道都被流浪汉所占。该城市的公路和小巷也是一片混乱,乞丐、菜贩子、小商贩和黄包车穿梭其中,每天都会有大约1500万人受阻于交通堵塞。在首都附近的农村,大片的平原被洪水淹没,断断续续的土地看上去像停车场,满满地铺满了人。在孟加拉国,高速公路上都没法孤单。
到2050年,孟加拉国人口可能高达2.2亿,而现在的土地到时可能已沉入海底。这样的情景由两个同时进行的事件造成:人口出生率尽管有大幅下降,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仍有几百万孟加拉人出生;气候变化到2100年,海平面会上升数英尺,南部海岸1000万至3000万人将无地可立。那时的孟加拉国将比现在更加拥挤,或者,部分人作为“气候难民”流亡到其他国家。
已退休的少校基恩·穆尼奴扎曼(音译)现在管理着孟加拉和平与安全研究所,他预测说:“到2050年,无地可立的人们不仅会挤满孟加拉国有限的土地,还会挤满政府、研究所、边境线。” 最新一项对136个港口城市的研究报告表明,到2070年,人口比例增长最快且遭受气候变化带来危险最大的两个城市,均在孟加拉国:达卡和吉大港。孟加拉国的库尔纳紧排其后。目前达卡已经接受了数千上万移民,基础服务设施难以维持,已没有更多的地方容纳更多的人。
俄罗斯:人口下降规模速度惊人
俄罗斯的人口长期保持了较高水平的负增长,目前俄罗斯人口自然减少的速度,相当于三五天打一场“第二次车臣战争”。
俄罗斯的人口数量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呈下降态势。据俄官方统计,1992年年初俄人口总数为1.487亿,到2003年中减到1.445亿。尽管大量国外移民弥补了自然减员,但俄罗斯这期间的绝对人口总量还是减少了约420万。
俄罗斯并不是人口下降的惟一国家,德国、意大利、瑞典人口负增长情况严峻,英国、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日本等国人口都呈负增长。然而,在人口下降的规模和速度上,却没有任何一国能望其项背。联合国人口署估算,从2000年到2025年,俄罗斯人口将减少2100万,全国15至24岁年龄段的人口数将不会超过600万。
俄罗斯多数青年人对建立家庭的兴趣不大,他们不急于结婚,已经建立家庭的则忙于离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俄罗斯平均每个育龄妇女只生1.1个孩子,而要保持人口数量的稳定,需要每个育龄妇女平均生2.4个孩子。
按欧盟的统计,目前有18个欧洲国家出现人口负增长的现象,但除俄罗斯外都能保持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平衡。俄罗斯的死亡率和出生率大约是1.7∶1,这一比例在俄罗斯卫生部近年的统计表册中,峰值曾高达7∶1。过多的烟民,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缺少运动的生活方式以及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都是促成俄人口死亡率增大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就是酗酒。俄媒体报道说,每年大概有近3万人死于与酒精直接相关的事件,每年冬季因醉酒而冻死街头的人就达5位数。而各种意外事故直线上升也是原因之一,因意外事故遇难的65岁以下的俄男性比欧盟其他国家高出4倍以上。
韩国:本世纪末人口将减半
韩国三星经济研究所发布《克服低出生率紧急提案》报告说,低出生率已成为韩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出生率,预计到2100年大韩民族人口将减少一半。
报告预测,受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影响,2029年起韩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报告还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25岁至54岁年龄段的主要劳动力人口将从今年开始减少,到2050年将减少至1298万人,仅为目前的54%。
据统计,2009年韩国新生儿数量为44.5万名,同比下降4.4%。韩国已婚育龄妇女平均生育1.15个孩子,接近世界最低水平。资料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世界上第50亿个居民出生在原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市。他的名字叫马特伊·加斯帕。后来萨格勒布市被定为第50亿个居民城。当时世界各大报头版都刊登了“全球人口闯入50亿大关”、“50亿意味着什么”等非常醒目的发人深省的大标题。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人口问题更深切的关注,1989年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倡议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1990年联合国大会根据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第36届会议的建议,通过决议决定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花絮
蝴蝶形摩天大楼
应对人口爆炸
这是一座外形像展翅的蝴蝶的巨大的垂直温室,它有132层高,能够为城市发展农业提供足够的空间饲养牲畜、家禽,它的墙壁和天花板都可以被当作菜园种植蔬菜。同样,它也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居住和办公。设计者认为,它将在全世界的城市掀起一场农业革命,以应对人口爆炸。
第70亿个人降生在哪儿?
今年晚些时候,确切地说是10月31日,一名男孩将会在印度的北方邦的一个小山村降生。他的出生将会被证明是我们人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刻,因为他的到来将标志着地球上的人口总数达到70亿。
当然,我们没有办法确切地知道这个男婴的身份。但是根据人口统计学家的说法,这个日期、这个地点、这个性别是最有可能的。印度每年出生的人口数量是最多的,达2700万。作为印度人口最多的州,北方邦有将近2亿人口。
第三篇:大连工业大学 毛概 授课讲稿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题十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专题教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必要性,了解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认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教学时数:4学时
本专题要分析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确立和它的内容。首先应当指出,这里讲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而不是笼统的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进程中一个特定的阶段,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至于将来社会主义发展得比较成熟,成为够格的社会主义后是否还适用,可以留待将来去研究。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确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党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教材简略地介绍了这个过程。同时特别分析了为什么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剥削,而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同党要实现的目标,从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上说是矛盾的。建设社会主义应不应当允许它们存在和发展,这会不会削弱社会主义的阵地和力量,会不会影响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会不会导致两极分化,危及社会主义的生存,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不能不十分郑重地对待这个问题。问题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应当怎样观察和分析这个问题。是从抽象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出发,还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认识过程的发展表明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上我们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因此逐步得到了正确的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单一公有制的结构已经为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替代。根据实践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一)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过程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确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党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这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党的十二大已经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实践发展,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经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四大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只是抽象地从社会主义一般原理出发,而没有切实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思考所有制结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判断一种所有制是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是否具有优越性,不能从概念出发,而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依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本国的具体国情,而不能简单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作为标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二)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其基本根据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使之牢牢占据主体的地位。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离开了多种所在制,就背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会重蹈超越阶段、违背国情的覆辙。而且现在看来,我国即使实现了现代化,仍然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那种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不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张,已被实践证明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
(三)正确理解非公有制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关于怎样理解非公有制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既然它属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并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应当是属于社会主义的经济。还有一种认识是把“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同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部分,按此说法,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了。这些认识是不正确的,是不符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报告的原意的。要注意文件里说的非公有制经济,第一是说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一部分,而不是说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部分,第二是说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说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这些提法都只是就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并没有给它们的性质予以规定。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性质依然是由它们各自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并不因为它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改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也有各种非社会主义性质的非公有制经济,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还有兼有不同性质的各种混合经济,如各种合资、合作经济、股份制经济等等。不能因为它们都同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都有着各自的重要作用,就可以将它们的性质混同起来。这样做是不科学的,不符合实际的。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十五”报告中提出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从“十五大”报告对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解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报告”对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作了不同的区分的。“报告”在解释这个问题时说:“这一制度的确定,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段话明确地告诉我们,只有公有制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而由于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不仅需要有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还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这里,明显地是将它们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作为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区分开来,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而不是社会主义的一般提出的要求。最后归结到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如果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经济性质上不存在区别,自然不存在能不能和应不应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而不是因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因而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由此可见,应当区分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不同的概念,它们是两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的范畴。相互联系的一面在于,它们都包含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而它们的区别则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不仅包含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还包含有非社会主义的非公有制经济。搞清楚这一点对于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后,随着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二)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首先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不是任何一种形式上属于共同所有的企业和组织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在公有制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他们共同的意志和需要。任何个人或少数人都不能利用生产资料为自己牟取私利。把握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这一实质,就不会把一些以“社会所有”或“公众所有”的名义出现的、被一些人称为“新公有制”的企业和组织,混同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因为这些企业或组织中不同的个人或集团,对该企业或组织占有的生产资料并不具有平等的权利和利益,而是以个人出资多少为依据来确定他们权力的大小和利益的多寡,真正的经济大权始终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里,因此不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主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和收益公有的基本特征。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过去把公有制经济局限于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原因在于当时我国不存在其他的公有制形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以及各种跨所有制互相参股等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在深化企业改革进程中发展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的出现,以及实行改组、联合、兼并等形式的出现,如果对公有制经济的理解还只是局限于原有的两种形式,显然不符合已经发展了的客观现实。实践表明,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如实地将这部分公有成分纳入公有制经济的一范围之内,有助于正确判断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助于更大胆地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更好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鉴于过去只重视扩大公有资产在数量上的优势,不注意质量的提高,党的十五大特别提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根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对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这一新的表述,使人们对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从单纯看它们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曲比重,扩展为从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上去观察和分析问题,从偏重于量的优势发展到更加重现质的提高。这为更好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拓宽了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的条件下,只有强调质的提高,努力使公有制经济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益,加强科学管理,加速技术进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样的数量优势才有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坚持主体地位。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中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四)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我们过去在认识上的一个失误就是把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混为一谈,总以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就是传统的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其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1.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体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的经济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同一种所有制经济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一种具体的实现形式可以容纳不同的所有制经济。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比较单一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即国有国营,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因为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根据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使国有经济在更大的范围里表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2.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理论依据
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是世纪之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陈规旧矩。对公有制实现形式来说,哪种形式有利有效,就采用哪种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都可以大胆利用。检验和判断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正确与否、效率高低,主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从这一观点出发,才能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寻找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上作出贡献。
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改革思路,打破了国有国营、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简单划一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跳出国企改革长期徘徊的局面指明了方向,也为改革传统所有制结构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新的所有制结构奠定了基础。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有其深厚的理论依据。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要求。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要求原理的具体化。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要求。
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如果采取那种纯而又纯的、一大二公的固定模式,势必超越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阶段,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3.股份制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形成,以及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和完善,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以解决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改革逐渐深入。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涌现。
适应经济市扬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集中起大量资本,弥补个别资本积累和积聚的不足,缓解个别资本积累的有限性同发展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巨额资本之间的矛盾。
所谓股份制,就是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把分散在不同所有者手中的资本筹集起来,创立法人企业,对生产要素实行社会性占有联合使用,企业拥有独立的法人资产,实行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所有者将资产委托给经理代理经营,投资和经营风险由投资者共同承担,资本利益共同分享。它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需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和财产组织方式。
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实行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有利于推进政企分开,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有利于实现转换机制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4.股份合作制
股份合作制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组织形式,是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创造出来的新事物。它起源于八十年代初的我国农村,而后逐渐被引入城乡集体企业和国有小企业,成为企业改制的一种主要形式,深受广大职工的欢迎。股份合作制企业中,职工全员入股,既是出资者又是劳动者,全部资产中的某一特定份额归个人所有,但作为总体资产归集体所有、占有和共同使用,职工拥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职工股东大会是企业最高权力机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采取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
股份合作制与旧的集体所有制的区别:(1)它是新型的集体所有制。(2)产权清晰。(3)权责明确。
(4)政企分离,或至少容易分开。
(5)它是一种企业集体财产科学而有效的组织形式,有着资金高效运营的内在机制。股份合作制目前已在我国城乡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的新事物。我们要大力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因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虽然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总地说来,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和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仍然处在并将长时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给非公有制经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的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而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1.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引导 把非国有经济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到有关的产业政策。这是加强引导和管理的基础。
(1)重点产业引导
制定“鼓励、允许、限制、禁止”非公有制经济经营范围;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的技术进步,鼓励它们进行规模经营;鼓励它们为国有大中型企业从事零部件等分包生产和服务;鼓励这些企业通过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形式促进资本社会化。
(2)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购买、租赁、承包、参股等形式参与国有经济改革。同时,引导它们在企业体制、企业管理方面进行自我改造,增强技术开发能力,走向现代企业制度;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自身进行资产重组。
(3)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
鼓励和支持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技术培训、管理培训和企业诊断,提高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和资本运营能力。
2.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督。
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督管理,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完善有关管理法规,使管理有法可依,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行为;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改进管理方法逐步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加强监管力度,坚决制止不正当行为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发挥各种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机制,建立党团组织,加强群众组织的监督作用。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收入分配结构。从根本上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该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成果再作了必要的扣除以后,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质量和数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没有劳动权利向社会领取劳动报酬。
所谓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科学的按劳分配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的,他提出:在未来社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每个劳动者“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按劳分配的具体内涵包括:首先,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对共同劳动的成果进行分配。其次,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不是全部社会产品,只是其中的个人消费品。即不包括社会总产品中的生产资料,而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于社会和劳动者共同需要的部分之后的剩余。再次,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在质上是符合社会需要的、被社会所承认的劳动。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的方式。这是由几个方面的条件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公有制排除了依靠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经济基础。
(2)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而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3)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特点(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依据)。旧的社会分工仍然存在,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实行按劳分配,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使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不过,我们目前实行的按劳分配的方式同马克思当时的设想有着很大的区别,有其自身的特点:
(1)按劳分配的主体不是社会,而是企业。
(2)按劳分配还不能直接以劳动时间为尺度,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为尺度。(3)按劳分配不是以“劳动券”的形式,而用商品货币的形式来表现。
按劳分配为主体具体体现在:(1)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2)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基本的收入分配方式。(3)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以按劳分配收入为主。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搞得好一些。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51页,第46页)。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的实现,是对几千年来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分配制度的根本否定。实行按劳分配,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公有制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存在着各自的经济利益。因此,按劳分配还不可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照统一标准来实现。只能根据各个企业提供给社会的有效劳动量,在各个企业之间进行分配,然后再由各个企业根据等量劳动领取的等量报酬的原则对劳动者进行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劳动贡献,而且还取决于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劳动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参与了财富的生产,按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财富即生产使用价值中的贡献进行分配,就可以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另一类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1.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本身就意味着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社会稳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生产要素分配的合法性,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等于承认一切生产要素都参与价值的创造,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价值的创造和创造出来的价值如何分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价值的创造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价值的源泉。其答案是劳动,只有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从生产使用价值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因而马克思强调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但就价值的生产来说,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最多只能转移其原有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丝毫新价值。
至于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应当怎样分配,这决定于生产方式的性质,归根结底,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怎样分配,从根本上说要服从于生产的需要,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存在着按资本分配收益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允许和鼓励这种分配方式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只要这种分配方式不成为分配关系的主体,并对其正确引导,加强监督,依法管理,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里不包括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因为按劳分配得到收入的劳动者不是凭借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以提供生产要素的身份参与分配。这种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中凭借提供劳动这个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的雇佣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和占有的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所得的收入;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劳动者取得的劳动收入,实质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得到的收入。
例如,这主要指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他们从事个体工商业、个体服务业,以及农副业生产等经营活动。这种个体劳动所得虽然也是一种劳动所得,但同按劳分配的劳动收入具有本质的区别;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本质上属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劳动者的收入主要是出卖劳动力商品所得的价值和价格。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剩余价值则为私营企业主或外商独资所有者无偿占有。要妥善地处理这种分配关系,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得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得到的租金等。
例如,按经营分配。实际上就是按经营成果分配个人收入。参与这种分配的主要由农村家庭经营者、个体经济、私人企业主、“三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公有企业承包者等;按资产分配。就是按个人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或生产资料的数量与质量进行分配,如投资人通过储蓄、投资、集资、入股来获得利息、股息、红利、租金及各种产权的级差收入。
(3)管理知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
(三)深化分配体制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做到效率和公平的正确结合。经济学上的效率,可以用经济活动中所消耗的劳动数量、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来度量。如果所消耗的劳动量少,取得的劳动成果多,则经济活动效率高;如果所消耗的劳动量多,取得的劳动成果少,则经济活动的效率低。所谓公平,主要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生活中,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生产要素的投入者,在收入分配过程中都应遵守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的原则,并允许合理拉开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平等观念是追求社会全体成员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共同富裕并不等于要求财富和收入的均等化,而是承认人的能力、才智、积极性的差别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并在此基础上承认财产和收入的适度差异。一定的适度差距的存在,本身也是公平。
效率和公平存在着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人们才有可能去实现分配的公平;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和生产要素的投入者尽可能全面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有助于效率的提高,尽快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增加物质财富,把效率和公平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在不同的分配层次中效率和公平应有所不同、有所侧重。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如何认识和处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改革之初,邓小平强调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后来他又多次指出:要让一部分地方先富裕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这是个大政策。与此同时,他又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应该十分明确,我们的目的不是老让一小部分人富,而是说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先打破原有的平衡,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要求并引导他们带动其他人也富起来,最终大家共同富。
第二,注重公平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为了纠正某些带有两极分化特点的现象,党的十五大提出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的措施:
(1)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2)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
(3)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种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纠正。
(4)调节过高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等新税种。
(十六大)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社会保障一般包括社会保险(含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及各种商业性保险、企业补充保险、个人储蓄性保险等)、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几部分,其核心是社会保险。
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它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网;使劳动者解除生老病死、失业、伤残等后顾之忧,增加其生活安全感;它有利于劳动力的再生产及其流动与合理配置;它有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平衡供求关系和投资结构合理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坚持广泛覆盖、适当标准、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基本社会保障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追求高水平。必须循序渐进,既保障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和职工基本医疗需要,又不能超出社保资金的承受能力,避免社保基金入不敷出,财政不堪重负,并给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其次,多渠道保证资金来源。要扩大覆盖面,提高收缴率。各级财政要调整支出结构,尽可能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也可以通过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和发行彩票等途径筹集社保资金。最后,要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行机制。这就要:(1)健全法制。要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国家、企业、个人及各种社会保障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管理、使用及开支办法。(2)提高保障基金的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基本保障以社会保障为主,社保基金由社会统筹,并实行政事分开,即由社保基金管理机构来行使管理职能;由社保基金经办机构负责运营,在保证基金安全和正常支付的条件下,可依法投资于国债等,确保其保值增殖;设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机构。
目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加快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居民收入有较大差距,这不仅决定了建立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也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既要有国家法定的基本保障,也有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国家法定的保险解决的是人们基本的保障,而较高水平的保障需求应通过发展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来解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个人财富的增加,保障范围和标准也将适当调整,使更多的城乡居民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求把国有企业转变为、、、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
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__________。
3.宏观调控主要运用
手段和
手段。
4.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5.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的基础,它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我国社会进入的根本标志。
6.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有利于,有利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7.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非公有制地位问题上的创新和发展,主要表现在由社会主义经济“补充论”发展到,提出了毫不动摇地。
二、单项选择题
1.股份制是
A.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B.一种行业自律形式 C.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D.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什么决定的 A.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B.所有制结构
C.分配制度
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3.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和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所有制经济形式是 A.个体经济
B.合资经济
C.私营经济
D.集体经济
4.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属于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 5.股份制企业的性质是
A.公有制性质 B.私有制性质
C.混合所有制性质 D.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6.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A.必要的补充 B.有益的补充 C.重要的组成部分 D.组成部分 7.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A.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度 B.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建立股东代表制度 8.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是由
A.社会形态决定的 B.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C.意识形态决定的 D.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
A.在社会总资产中占量的优 B.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C.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D.是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主渠道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
A.按劳分配 B.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11.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购买股票分得的红利2万元,出租住房收入2万元;转让一项技术收入1万元,该员工一年的劳动收入为
A.12万元 B.9万元 C.8万元 D.7万元 12.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是指
A.资本或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B.资本或资产的所有权关系 C.资本或资产的支配和分配的形式 D.资本或资产的占有形式
三、多项选择题
1.在我国现存的所有制结构中,私营经济
A.不受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和制约 B.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C.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其存在的 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非公有制经济 A..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B.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C.与公有制经济共存 D.与公有制经济一起推动生产力发展
3.“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这一观点表明
A.由法人股东而不是个人股东构成的股份制是公有制 B.公有制与私有制都可通过股份制这一形式来实现 C.公有制经济占控股地位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D.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公有还是私有的性质 4.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人入股、雇工经营的企业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E.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并起主导作用 C.公有资产既有量的优势,又注重质的提高 D.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 E.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不断增大 6.股份合作制与旧的集体所有制的区别 A.它是新型的集体所有制 B.产权清晰
C.权责明确 D.政企分离,或至少容易分开
E.它是一种企业集体财产科学而有效的组织形式,有着资金高效运营的内在机制 7.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客观依据是
A.任何社会人们的富裕程度不可能是一样的 B.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方式的存在 C.按劳分配以外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 D.职工个人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 E.人们希望有一部分人带头致富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互助 E.商业保险
四、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一回事。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过渡时期的所有制结构是不同的。
3.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比重的减少,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4.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五、问答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2.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3.怎样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4.为什么要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5.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6.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六、材料分析题 1.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有的经济现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不仅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也有国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不仅有公有制经济成分,也有私有制经济成分以及其他经济成分。但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在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问题时,有人以“八宝饭”为例做了形象比喻:八宝饭中的糯米是主要成分,没有糯米不是八宝饭,但糯米本身并不就是八宝饭;八宝饭里还有其他成分,红枣、莲子、核桃、花生、红豆、砂糖等,没有这些成分也不是八宝饭,但这些东西本身也不同于八宝饭。只有把糯米和其他成分组合在一起并以糯米为主才是八宝饭。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判断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什么?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及其要点
一.1.答: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2.答: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答:经济;法律
4.答: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
6.答:资本组织形式;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7.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
二.1A
2D
3C 4B 5D 6C 7C
8B 9C
10C
11C
12A 三.1BCD 2BCD 3BCD 4ABDE
5ABCD
6ABCDE
7BCD
8ABCDE 四.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错误。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的一种所有制形式,是人们在财产占有和财产支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社会微观层次的具体体现形式,即公有财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公有制和公有制实现形式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公有制是本质,是内容,公有制实现形式体现公有制本质要求的具体表现形式。
2.正确。所有制结构是指社会经济中存在的各种所有制形式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过渡时期所有制结构虽然也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因而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错误。(1)改革开放以来,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0多年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主体地位。(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实践证明,多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4.答:错误。(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2)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不是同时富裕,是有先有后的富裕。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3)因此,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非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五.问答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2.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第一,江泽民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局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就是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江泽民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
第三,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公有制在现实中又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来实现,即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只要控制权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就能有效地实现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3.怎样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1)从公有制经济构成看,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看,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它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另外,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4.为什么要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5.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虽然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总地说来,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和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仍然处在并将长时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给非公有制经济留下了广阔的空间。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的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而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6.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
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讲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是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
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也必须综合治理。
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得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就越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六.材料分析题
1.(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基础。在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决定这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成分根本不同。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公有制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取得了多种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也因此得到改变和发展。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它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本质上符合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提供了前提,它否定了剥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它既有利于发展公有制经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第四,它既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又克服了改革开放前经济体制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弊端,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1)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实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2)社会保障体系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矛盾得到正确的处理,社会公平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
第四篇:大连工业大学 毛概 授课讲稿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题二十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点,认清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条件下和平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通过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和作用提高的分析,明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当代中国的外交原则
3、关于和谐世界的主张
教学难点:
1、时代主题的转换
2、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时数:2学时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时代主题,指的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分析
如何判断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历来是观察和估量国际形势、制定和执行内外政策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分析战后国际形势,指出世界反动力量确实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的。但是也指出,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1946年8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在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提出这么一个看法,就是有两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1974年,毛泽东同志又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他说:“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澳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他还指出,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毛泽东还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先后提出了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的主张和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等著名论断。
在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们曾教条化地固守了“战争与革命”的观念,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生了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和中苏对抗等事件后,我们一度过分强调战争的危险和世界革命的临近,认为美苏两霸争斗孕育着世界大战的危机,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基于对国际局势的这种判断,我们在决策上制定了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打完了再建设的方针,在国内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积极备战;在国际上则片面强调“反对帝国主义、支援世界革命”。尽管当时采取这样的外交政策,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在外交上也有过成功的一面,但从总体上讲,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经济建设取得重大发展的时候,我们自己却丧失了许多发展的良机。
2、邓小平对当今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邓小平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深刻地考察了时代的要求,科学地概括了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内容,从而对战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他在20世纪80年中期就多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
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瓦解,世界局势发生急剧变化。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终结,就格局已经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邓小平提出,对于国际局势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经过冷静观察和分析,他指出:“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一家独霸世界力不从心;欧洲联盟的建立,加快了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成为国际经济、政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日本正在积极努力,争取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俄罗斯现在的实力,决定它仍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容低估;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必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正如江泽民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意愿。
世界的多样性特征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极格局。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上千个民族中,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这种多样性决定了世界不可能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宗教信仰、一种价值观念、一个发展模式和一种社会制度来主导和统治,决定了世界的发展应是多样的。世界的多极化而不是单极化恰恰符合世界多样性的客观规律。
由于两极格局终结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没有爆发战争,除苏联解体外,其他力量之间的对比没有发生急剧变化,这就决定了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通过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绘制政治地图来实现。目前,美国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与其他主要国际力量相比仍占有较大优势,美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使“单极”与“多极”的较量与斗争日益激烈。多极格局实现有赖于国际经济政治力量对比的进一步变化与发展,多极格局最终形成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逐渐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找更有力的投资场所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是一个客观过程,世界各国不管愿意与否,都被深深卷入了这一过程。
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有三:第一,科技革命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世界经济进人新时代,突出表现为资本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和跨国公司实力不断增强;第二,更重要的是当今世界除了极个别国家外,都在实行市场经济,尽管各国运用市场手段和实行国家宏观调控的程度不尽相同,一个大市场使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大大加强;第三,世界各国还面临着诸多的共同的全球问题,如人口爆炸、粮食危机、贫富悬殊、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恶性疾病蔓延。吸毒贩毒泛滥成灾、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等,单靠某个国家难以解决,有赖于众多国家和国际合作才能求得解决,并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 “双刃剑”,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会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然而这种影响是不同的,对经济发达国家而言面临的机遇往往大于挑战,对经济力量弱小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挑战大于机遇。经济全球化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第一,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继续扩大南北发展差距,加剧贫富分化。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怎样对待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生命攸关的问题。抵制全球化是行不通、抵制不住的,而盲目追随全球化也会带来严重后果。经济全球化既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像某些西方大国要求的那样,过快地实行贸易、金融自由化,那些欠发达国家不仅不能加快工业化进程,反而会受到更严重的掠夺。为此,就必须对之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制定相应对策,这样才能从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中获得发展自己的机会。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态度直接参与来适应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增强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和平、发展、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特点
第一、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第二、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第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需要经过很长时期的艰苦奋斗。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
第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崇尚和平。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第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的发展将给各国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中国将始终不渝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以非凡的气魄和胆略从建国初到70年代,面临着巩固独立、谋求发展的双重任务;提出了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同旧中国丧权辱国外交一刀两断,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清除它们在华的特权和影响,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再与这些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和“一边倒”(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的阵营一边)三大方针;1954年,同印度、缅甸共同确立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已成为举世公认的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60年代初的“两个中间地带”理论,要求依靠第一中间地带即亚、非、拉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即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帝、反修”统一战线的国际战略;70年代的“三个世界” 划分的理论(企图主宰世界的美国和苏联、在反帝反殖斗争中日益崛起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以及处在两者之间的一批发达国家),建立“一条线”、“一大片”战略(“一条线”是指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到美国都在这条线上;“一大片”是指这条线周围的所有的国家,对付苏联霸权主义的挑战,为我国赢得了安定的国际环境)。
通过毛泽东、周恩来的外交理论及其实践,新中国团结了最大多数,反对了最危险的敌人,捍卫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的建设环境,并不断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至197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为122个。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80年代末,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邓小平对我国外交战略和策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更加完整地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其中包括:改变了关于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提法,指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的重要论断。作出了中国不参加任何集团,不同任何大国结盟的决策。调整了过去曾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的做法,主张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8天后邓小平访美,开始了中美关系新的一页。同时本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于1989年5月实现了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至198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达131个。邓小平还提出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邓小平还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施加极大压力的险恶形势下,邓小平提出了32字方针,这就是“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的国际战略方针,其核心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而当时对中国来说,主要是“韬光养晦”,即在社会主义运动面临低潮,真可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形势下,改变计谋,卧薪尝胆,隐居待时。同时我们也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正是我们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战略,使中国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3、江泽民、胡锦涛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发展(1)、江泽民提出的新安全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世界风云突变,第三代领导集体坚决执行邓小平提出的的战略策略方针,在重大外交行动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根据尊重各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原则,实现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顺利过渡,并同原苏联各共和国和东欧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无理制裁。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的野蛮行径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睦邻友好更加巩固。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同各大国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伙伴关系。涉台外交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党中央还适时提出“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多边外交、首脑外交更加活跃。中国的综合国力由此大为加强,国际地位大为提高,国际环境大为改善。到2003年底共有165个国家与我国建交。
在这种形势下,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重申“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政治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经济保障是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正确途经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2)、胡锦涛的“和平发展道路”战略: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作为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道路,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在中共十六大以后科学总结和继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精辟分析和把握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重大战略机遇,针对国际舆论中此起彼伏的“中国崛起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而郑重提出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和确立,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的一个深刻揭示,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内对外方针相统一的一个鲜明体现。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他提出了真正的不结盟。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不同任何国家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中国珍视自己的独立自主,也尊重他国人民的独立自主和道路选择。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中国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国之一,始终坚持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主持公道,不谋私利,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看作是处理国际关系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则。在处理国家关系时,不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放在首位。社会制度的不同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不应成为发展国家关系的障碍。中国根据国际环境的新结构,把自己的国家利益视为最高准则,同时也尊重他国的利益,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处理国际事务。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中国同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但在历史上都有着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掠夺欺凌的共同遭遇,在当前又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维护主权的共同任务。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就必须加强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共同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我们要继续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积极探索平等互利合作的新途径。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邓小平指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对于国家间关系,“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而在国家利益中要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主权是国家的对内最高权和对外独立权有机结合的整体。要安全上不受外来侵犯。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是独立自主地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邓小平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对这一点我们比过去更清楚了。” 同时,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在发展中要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在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邓小平始终强调,必须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并且认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因此,中国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就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的发展,证明了邓小平判断的准确性。从1991年到2003年,美国的海外用兵达到了40余次,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0年期间美国海外出兵次数的总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打着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打了一场以强权和武力输出其政治价值观的“为价值观而战”的残酷战争。事实证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才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邓小平指出:“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上约有200个国家,无论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程度,还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都存在着差异。根据本国国情和自己的意愿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是各国人民的主权,别人无权干涉。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大家只有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互相促进,才能创造百花争妍、万紫千红的世界。没有多样化,就不成其为世界;没有多样化,就不成其为联合国。不承认、不尊重世界的多样化,企图建立清一色的一统天下,是必定要碰壁的。
第三,树立新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事实证明,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只有倡导新安全观,才能应对国际安全挑战,维护各国安全利益。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平等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
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新的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它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并结合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2、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从当今世界的现实情况出发,作为现阶段努力目标的和谐世界,应是在承认世界多样性并存在各种复杂、深刻矛盾的前提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以协商化解矛盾,以合作谋求稳定,共同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使各种冲突能得到控制,大规模战争特别是新的世界大战得以避免,持久和平得到维护的世界;是能够正确处理南北矛盾,逐步缩小贫国与富国差距,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同富裕方向发展的世界。胡锦涛同志强调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就是这个和谐世界的标志。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理念,不仅是对我国的对外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的目标,也是向国际社会提出的重大倡议。这是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之后,我国外交政策思想的又一重要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复习思考题: 简答:
1.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的基本点是什么?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论述:
1.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五篇:毛概材料分析
材料辨析
请回答:(1)根据材料 1 和材料 2,说明陈独秀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所犯的错误。(2)参照材料 3,评价王明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认识。(3)综合上述材料,试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第 5 题:(1)引反反映了陈独秀在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领导权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陈独 秀忽视了国内外历史条件的变化,仍然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的民主革命,没 有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过高地估计了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国民党的作用,贬低了无 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因此,他认为这个革命战争应由资产阶级来统率,其前途是“资产阶 级的胜利”,而无产阶级只能获得若干自己和扩大自己能力的机会,从而放弃了无产阶级在 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这是导致他犯右倾投降主度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2)从引文中可以 看出,王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主张的“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观点是错 误的,王明在懂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抹煞了统一战线中不同党派和政治集团的阶级 差别,否认统一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3)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 阶级领导的,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最根本的区别之一,也是中国民主革命 成败的关键。而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胜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在无产阶级领导问题上,必须反 对“左”的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这两种错误倾向都会葬送无产阶级领导权。因此,坚持和 把握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监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 权的一个关键;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实行独立自主,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保 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 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18、(1)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2)整风运动的宗旨和方法(3)为什么要整风?
[答案(1)答案]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答案 而其中以反对主观主义为中心任务。主观主义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 倾向都有害于党的思想建设,尽管两者的表现不同,甚至相反,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说,都是犯了主 观主义的错误。(2)整风运动的宗旨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毛泽东把这两条宗旨作为处理党内矛盾、开展党内斗争 必须遵循的方针。“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就是处理党内矛盾、开展党内斗争必须遵循的方法。(3)整风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好形式。首先,它是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是一次冲破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把共产国际经验神圣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次,通过整风,加强了全 党在思想上的统一和组织上的团结,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再次,整风运动创造了通过批 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列主义教育的形式,是思想建党原则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