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政策课后习题精简版
1、什么是公共政策?它具有哪些特征?
公共政策 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景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为准则。政治性、多样性、层次性、阶段性、功能的复杂性、合法性、权威性:指政策对公众的约束力.、普遍性:、稳定性
2解释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的概念。
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客体:政策问题和目标群体
政策环境:就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凡是影响政策的存在、发展及其变化的因素皆构成政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3、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官方决策者
(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主体:①国会立法;②总统决策;③政府机构决策;④司法决策
(2)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制定: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②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③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
2、非官方参与者
利益集团;政党;公民个人;大众传媒;思想库
4什么是社会问题?什么是政策问题?二者有何区别?
社会问题是指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是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偏差或差距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它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政策问题是指能够得到政府的真正重视,进入政府议程的社会问题
5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阐述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 ②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 ③人的价值判断影响社会问题④社会问题是一种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 ⑤社会问题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⑥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
6、政策目标群体的含义是什么?其接受和服从某项政策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目标群体 ——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①政治社会化的影响;②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③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④对成本收益的权衡 ;⑤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⑥避免受到惩罚;⑦环境条件的变化。
7、举例说明公共政策与环境的关系。
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则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另外需要举例)
8公共政策具有哪些功能?
1、导向功能:引导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方向。
2、制约功能:对作用对象的行为与事物发展失范进行控制和约束。
3、调控功能: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
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
9、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
一、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
二、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具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从作用结果看,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
第二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模型的作用?
1、排列并简化现实
2、认定重要层面
3、符合社会现实
4、提供有意义的沟通
5、指导调查与研究
6、提出一定的解释
2传统理性模型在政策实践中会遇到哪些障碍?
一、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二、人是情感动物,存在理性缺陷,其行为往往受到个人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三、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人对信息的感知能力有限;人的记忆能力有限)
四、决策所面临的情况往往是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
五、决策总要受制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
3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概念指的是什么?
西蒙认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4林德布洛姆提出的“渐进主义”具有哪些特征?
(1)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2)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3)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第三章思考题
1、什么是公共问题?公共问题如何对政策产生压力?
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不理想或不可取,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
1.社会问题的不断发展会使问题不断膨胀,促使社会问题向政策问题转化,进入政策过程,从而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前提。
政策形成的几个阶段:问题—社会问题—政策问题—方案的出台
2.社会问题为政策执行提供现实的直接压力,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和控制有赖于政策的执行。
2什么是政策议程?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有哪些?
政策议程是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建立条件
1.公民个人的作用;专家学者。2.利益集团。3.政治领袖的作用。4.政府体制的作用。5.大众传媒的作用。6.问题自身的作用(危机和突发事件等触发机制)。
3什么是政策合法化?影响政策合法化的因素有哪些?
政策合法化就是政策合法化的直接主体(包括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等)为使政策规划的方案获得被认可和承认的合法地位,依据一定的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政治行为,它是政策制定的必要环节和政策执行的前提。
4联系实际,归纳出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模式
1.自上而下的精英模式:早期的中国政策制定模式
2.“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决策模式:(1)与时俱进,探索中大胆创新;(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3)从点到面,协调发展。3.吸纳-转化-产出模式
第四章思考题
1.什么是公共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2政策执行的原则是什么?
⒈严肃性与变通性相结合 ⒉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 ⒊利用各种执行手段
(1)行政手段;(2)经济手段 ;(3)法律手段 ;(4)思想教育手段。
⒋重视成本--效益分析
3出现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是什么?矫正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1.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
(1)执行者的认知缺陷。(2)执行者的利益驱动。(3)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4)执行准备不充分。
2.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
(1)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2)政策质量低劣。(3)政策环境的变化。(4)利益集团的压力。
(5)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矫正的途径
以既定政策为参考对象,执行偏差矫正的途径主要有:
(1)政策修正。(2)政策增删。(3)政策更新。
矫正的方法
(1)完善管理体制。(2)提高执行人员素质。(3)科学诊断问题。(4)及时跟踪评估。(5)强化监督控制。(6)加强舆论宣传。(7)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第五章思考题
1.什么是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有哪些功能?
所谓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变化、政策终结的基础依据。
1、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2、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
3、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工作
4、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
5、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2如何看待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是指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评价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评估标准的选择与确立是政策评估的逻辑起点和前提基础。
政策评估既要建立事实标准,也要建立价值标准:
1、效益;
2、效率;
3、充足性;
4、公正性;
5、回应性;
6、适宜性
3.政策评估的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一、计划与准备阶段
1.了解政策基本内容及相关背景。2.确定评估对象:选择所要评估的政策。3.制定评估方案。评估方案必须说明以下内容:(1)阐述评估对象。(2)明确评估目的。(3)确定评估标准
(4)选择评估方法。4.建立评估机构。5.落实评估条件。6.挑选和培训人员。7.撰写评估方案。
二、组织与实施阶段
1.采集评估信息:利用各种社会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有关公共政策制定、法律化、执行等的第一手资料。
2.分析评估信息: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统计、综合和分析。
3.初步结论。在综合统计分析评估信息之后,运用直接比较法、综合比较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前后对比分析法或统计抽样分析法等具体的方法,给出一个初步的评估结论。
三、总结与报告阶段
1.撰写评估报告。
撰写评估报告是出成果的阶段,为此要注意三点:一是对初步结论要再作一次简明扼
要、提纲挚领的分析总结,然后,给出一个正式的评估结论;二是在评估报告中,除了要写好价值判断部分外,还必须写好政策建设部分及整个评估工作的说明。三是要正确看待决策者对评估报告的价值的不同观点。
2.总结评估工作。
4政策评估有哪些基本模式?
目标达成模式、附带效果模式、无目标模式、综合模式、顾客导向模式、相关利益人模式、经济模式、职业化模式
第六章思考题
1.什么是政策终结的含义?
政策终结是指经过由政府组织或社会自发的政策评估之后,政策决策者或制定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
2.简述政策终结的分类。
(一)根据政策层次的分类
P.德利翁把政策终结分类为功能、组织、政策、项目等不同政策层次上的终结。
1.政府功能的终结。
2.政府组织的终结。
3.狭义上的政策终结。
4.项目(计划)的终结。
(二)巴尔达茨根据政策终结所需要的时间将政策终结划分为爆发型、渐减型、混合型等三种类型。
1.爆发型:指特定的政策在短时间内终结的类型。
2.渐减型:是通过长时期的缩减政策所需预算等方法而逐渐终结的类型。
3.混合型:上述两种终结类型的混合状态,是在短时间内分阶段终结政策的类型
3.简述政策终结的策略。
一、休克策略
指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明确、彻底地终结一个公共政策以及由此政策衍生的所有内涵和外延的策略选择。
二、缓冲策略
指在公众终结政策意愿比较强烈的情况下,采用明确的时间表,分阶段、有步骤地终结公共政策的策略选择。
三、桥梁策略
指在政策终结过程中不制订明确的时间表,但是缓慢而不间断地推进政策终结过程,同时重视与公众的沟通和联系,争取公众支持的政策终结策略。
四、非正式终结策略
指当政策终结过程遭遇来自公众的阻力,但是政策本身确实有终结的必要时,保留政策的名称而终结其内涵与外延的一种政策终结策略。
五、逆动策略
逆动策略,即推动旧政策运行,使其危害在短时间内进一步显现,从而积聚起足以终结该政策的推动力量。
4政策终结可能遇到哪些障碍?
1、组织具有自身利益
每个组织要生存,都要寻求一定的资源并掌握一定的资源,而这种资源在组织中就物化为组织的利益。组织机构具有以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了政策终结的障
碍。首先,组织机构具有持久性。其次,是组织机构的适应性。再次,是机构的惯性。
2、组织利益上的障碍
组织利益上的障碍,主要是现有政策受益者的阻碍。
(1)各项公共政策的最终执行者都是人,而人都是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和行为倾向的,因此难以做到政策执行中的绝对的“价值中立”。(2)公共政策本身的弹性空间成了一些政策执行主体谋取自身利益的广阔天地。(3)公共政策的实质就是对于利益和资源的划分,因而,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执行政策时必然进行成本收益预期。
5.结合实际,试述政策终结的必要性
任何政策都有时间性,即政策周期。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1.有利于节约政策资源。2.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3.有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和政策质量的提高。
第七章思考题
1.什么是政策分析?政策分析的意义有哪些?
政策分析是以政策信息的搜集、整理为重点,以现代技术、方法的运用为特征,以服务于决策者为目的的这样一种分析形态。
从根本上说,政策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为科学制定政策、正确实施政策服务的 具体表现如下:
①政策分析有利于将社会科学理论具体应用于实践。②政策分析有利于促进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与科学化。③政策分析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能力。④政策分析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绩效。⑤在我国,政策分析是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2简述知识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作用。(这个题ppt中没找到答案,只有以下几个要点,因而这个题需要大家发挥主观能动性)
1、常识与专业知识
2、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
3、经验知识与规范知识
4、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3.政策分析包括哪些基本因素?
根据小麦克雷和奎德等人的论述,可将政策分析的基本因素概括为如下七个方面: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备选方案、政策模型、政策效果、政策标准和政治可行性。
4、简述政策分析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政策分析的基本过程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搜寻、结果预测、模型构造、方案评估等六个相互交叉、渗透、重复、循环的环节。
界定问题的方法:边界分析法、综摄法(类比思考法)、多角度分析法
第二篇: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第一课
背诵第1、2自然段
1、体会句子的含义:
A: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答: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墨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B: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答: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写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C:“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答: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第三课
背诵第12自然段
2、你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答:白杨树有三个特点:高大挺拔;适应能力强,哪里需要就能在哪里生长;坚贞不屈,任何艰难的环境都不能动摇。
3、《白杨》一课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4、体会句子含义:“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5、用“哪儿„„哪儿„„”造句
用“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第五课
背诵三首古诗及意思、注解、思想感情。
第六课
了解P30“资料袋”
第八课
6、“我”发现了什么?
答:“我”发现了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7、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请概括地说一说。
答: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
8、体会句子含义:“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答:这句话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又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
例子: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他是哥白尼的推崇者,而且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他指出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结果被监禁七年后活活烧死。
第十课
默写课文及意思、注解
第十一课
写出楚王侮辱晏子的几件事的名称
答:让晏子钻狗洞;说齐国没有人;嘲笑齐人没出息。
第十四课
体会句子含义: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答:这段话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答:这段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第十八课
写出三个小故事的标题
答: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记住“资料袋”
第十九课
记住“资料袋”
回答问题: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答:“军令状”是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如果完不成任务,愿意接受军法处置。周瑜经过步步紧逼,使诸葛亮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认为终于可以加害诸葛亮了,所以周瑜很高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策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1、算到天气;
2、算好了受箭方法;
3、算好了人。第二十课
记住“资料袋”
第二十五课
背诵第3自然段
回答问题: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
答:“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例很多,课文中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二各自又看别人的花;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
人。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你是怎样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的?)答: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第二十六课
背诵课文4—6自然段
回答问题: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说说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加点词语的好处)
答:小艇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比喻句上:“像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像挂在天边的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写出了小艇轻快灵活的特点。
第三篇: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
第一章
•如何理解中国蒙古人种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多态性? •请列举中国早期农业阶段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考古学家是怎样归纳中国新石器文化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的? •中国早期原始聚落的演进反映出原始先民社会组织形式怎样的发展过程? •在上古人群集团划分问题上,对史前传说的研究已取得哪些成果?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考古发现从哪些方面集中反映了各地区社会组织形式的进一步演化?
•试分析中国早期文明多样性和多中心格局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 第二章
•请说明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对论证夏王朝存在的意义。•请列举商代考古已取得哪些重要成果?
•现阶段的研究成果表明,商代国家形态有怎样的特点? •请列举商代文化的几项重要表现。
•张光直先生说:“夏商周„„彼此之间的横的关系,才是了解三代关系与三代发展的关键。”根据本段的学习,谈谈你对夏商周三代关系的理解。
•如何理解西周“分封”的性质、作用以及对西周政治体制的影响? •西周时期的宗法关系对社会秩序的建立起到怎样的作用? •怎样理解西周时期的井田制? •试分析西周衰亡的原因。
•请举例说明西周礼乐文明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第三章
•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春秋战国兼并形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进入春秋战国之后,各地域政治、经济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
•试说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所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中层急剧变动的具体情况。
•春秋战国期间,各国是如何向集权体制转化的? •请列举战国前期各国改革的主要主持者。
•简要评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又有怎样的结果和意义? •请说明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 •请评述战国儒法道墨诸家的基本思想及其历史意义。第四章
•战国七雄中为何是秦国统一了中国?
•简析秦始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是唐代章碣的感史诗句。请结合相关史实,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秦朝何以短促而亡? •试析楚汉胜负的原因。
•比较汉初的分封与西周封建的异同。
•汉初的布衣将相之局对汉代历史乃至汉以后历史有何影响? •简述汉初的无为而治及其意义。•简析西汉的重农抑商政策。
•两汉经学对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第五章
•简述王莽改制的因由、内容,王莽改制为何难以成功? •大族势力为何能在东汉得以迅速发展?其历史影响又是怎样? •简论东汉“党人”和太学生反宦官专权的性质和意义。•说明两汉经营西北的异同点。
•简述三国分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西晋为何会出现“八王之乱”? •简析“九品官人法”。
•比较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的异同。•魏晋的刺史与两汉刺史有何不同? •简述东晋南朝的政治特征。•评析北魏孝文帝改革。
•简述北朝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条件及其表现。•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简要说明魏晋玄学在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第六章
•隋朝能在长期分裂后重新统一全国,有哪些主客观因素? •隋朝在政治制度上有哪些创制?对后世影响如何? •隋朝为保证赋税征收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隋朝为何短期而亡?
•唐朝的政府机构在前代基础上作了哪些改进与完善? •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有哪些具体规定?实施情况如何? •唐朝军队建置的演变情况如何? •“贞观之治”的出现可给后人哪些启示? •武则天统治时期有哪些重要举措?历史影响如何? •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如何?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如何?
•中国文化至唐代呈现出宽宏而开放的新气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七章
•五代的迅速兴替,基于哪些原因?
•宋初皇帝为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科举制度经隋、唐、宋三朝有何发展与变化?历史影响如何? •两宋经济的发展水平如何?经济格局有何变化? •如何看待宋朝的“重文”政策?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有何异同?失败的原因何在? •如何评析宋与辽、西夏、金的和战?
•两宋时期有何重大科技发明?其对人类历史有何影响?
•宋代理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发展经过如何?有哪些重要人物和学派?
•辽政权控制中国北方地区后,为适应境内不同的民族及其生产方式,对行政机构作了哪些调整?
•金朝取代辽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其行政制度和社会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八章
•简述蒙古的三次西征。
•蒙古帝国与元朝的疆域变化和行省制度。•简论元朝的双重民族政策。•元朝的政治制度与对外开放政策。•请列举元朝的主要科技成就。•简述元代的赋役制度。
•简论元代的社会阶层与种族主义。•简析元末的民变与朱元璋的兴起。•大运河与元朝的经济政策有何关系?
第九章
•胡蓝之狱与明初政治。•明朝的边患与政府应对。•明朝的对外贸易与海禁政策。•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明初的开国祖制及其影响。•明代的科举制度。•明代的粮长制度。•明代小说的主要成就。•明代中叶的宦官专权。•晚明的党争与时局。•晚明民变与社会变迁。•晚明三大案。
•倭寇之乱与中国沿海社会。•一条鞭法的推行与影响。•张居正改革及其评价。•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和意义。•南明王朝变革大势。
第十章
•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与社会变迁。•明清时期江南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清初巩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金奔巴瓶掣签制度。•清代的八旗制度。•清代的文字狱及其影响。•清代的学术与文化。
•清代的中外交流和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清代实行的“改土归流”措施及其意义。•清代中后期的人民反叛与社会矛盾。•雍正朝惩贪措施。•清代中枢权力机关的演变。
•台湾的统一与多民族国家的边疆政策。•摊丁入地政策述评。
•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的贸易状况。
•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对于西藏地区管理和控制的异同。
第四篇:课后习题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如何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914年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势力范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师姐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它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它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炮火还曾燃烧到我国边境,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邓小平理论: 时代主题的转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三个代表”: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平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全权政治又有新的体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 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4.如何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特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
5.如何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理论:1.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武器。
6.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要意义?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卖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可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7.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得关系?
8.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2.邓小平,江泽民和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与核心是实事求是?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6.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的理解理论创新?
第五篇:2018电大 公共政策概论网考练习题
第一章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A)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社会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的分配。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的集中反映。A.公共权力 B.社会需求 C.集体利益 D.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ABC)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ABCD)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 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BD)的导向。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BC)A.客观引导 B.直接引导 C.间接引导 D.主观引导
三、判断题
1、学者罗伯特·达尔指出“公共政策”的意思与其字面意思相同,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
答案:×
2、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答案:√
3、“政策”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公共”二字上。()答案:√
4、社会公共事务应该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经济性公共事务和法律性公共事务等。()
答案:×
5、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答案:√
6、美国学者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
答案:√
7、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几个阶段。()
答案:√
8、公共性是公共政策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答案:√
第二章 公共政策主体
一、单项选择题
1.(D)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2.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A.党政二元结构 B.两党制 C.议会负责制 D.总统负责制
3.(B)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4.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A.托马斯·戴伊
B.古德诺
C.詹姆斯·E﹒安德森 D.罗伯特·达尔
5.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客体 C.非官方决策主体 D.执政党
6.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A.公民 B.非政府组织 C.利益集团 D.大众传媒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包括(ABCD)。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2.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BC)。A.企业 B.非官方决策者 C.官方决策者 D.核心主体 3.非官方决策主体包括(ABCD)。A.利益集团 B.政治党派 C.大众传媒 D.思想库和公民 4.利益集团的特征有(AB)
A.共同的利益和主张 B.影响而非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 C.影响并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 D.处于同一个组织之中
5.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AB)。A.官方决策者 B.非官方决策者 C.企业 D.核心主体
三、判断题
1、利益集团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具有共同的利益和主张;二是影响而非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
答案:√
2、司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和政策。()
答案:×
3、行政机关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答案:√
4、在我国,司法权力机关的构成要素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答案:√
5、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的身份意味着参政的权利。()
答案:√
6、利益集团是“位于公民个人和国家庞然大物之间的缓冲器”,是国家和社会的链接纽带。()答案:√
7、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都是积极的。()答案:×
8、非官方决策主体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答案:√
第三章
公共政策客体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A.社会问题 B.公共问题 C.集体问题 D.个人问题
2.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
A.史密斯 B.西奥多·罗威 C.威廉·邓恩 D.德罗尔 3.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
A.全球性 B.突发性 C.多样性 D.复杂动态性
4.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A.公共政策客体 B.目标群体 C.思想库 D.政策目标 5.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A.社会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6.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A.社会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ABC)
A.分配性问题 B.调节性问题 C.再分配问题 D.整体性问题 2.威廉·邓恩将问题分为(ABD)
A.结构优良性问题 B.结构适中问题 C.结构平衡问题 D.结构不良问题 3.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包括(ABCD)
A.全球性 B.突发性 C.结构不良性 D.复杂动态性
4.对政策目标群体边界的界定一定要合乎(BCD)的要求。
A.政策主体 B.政策环境 C.政策资源 D.政策问题
5.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因素主要有(ABC)。
A.客观因素 B.主观因素 C.环境因素 D.军事因素
三、判断题
1、风险性问题是指在解决此问题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性,政策价值目标相互冲突,许多方面又都具有不可预测性,需冒很大的风险。()
答案:√
2、实质性的问题是以公共问题为核心,并能快速地解决使之排除在政策议程之外的问题。()
答案:×
3、象征性的问题是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存在争论的问题。()答案:×
4、社会问题的“复杂动态性”强调,人们为适应自身直觉与环境变迁而选择适应性策略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反馈与无限循环的过程。()
答案:×
5、目标群体,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答案:√
6、目标群体对于某项公共政策的态度选择有两种形式,一是接受,二是不接受。()
答案:√
第四章
公共政策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系统论角度看,(A)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A.公共政策 B.公共政策主体 C.公共政策客体 D.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2.(B)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环境 C.公共政策客体 D.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3.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
A.系统性 B.互动性 C.全球性 D.复杂性和多样性 4.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
A.国际政策环境 B.国内政策环境 C.经济社会环境 D.政治法律环境
5.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A)
A.自然地理环境 B.经济社会环境 C.政治法律环境 D.文化环境 6.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D)
A.传统习俗文化 B.政治文化 C.教育文化水平D.心理文化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环境主要包括(AB)
A.国内政策环境 B.国际政策环境 C.客观环境 D.主观环境 2.国内政策环境包括(ABCD)
A.自然地理环境 B.经济社会环境 C.政治法律环境 D.文化环境 3.国际政策环境包括(ABC)
A.全球化 B.信息化 C.知识化 D.动荡化
4.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是指(ABCD)
A.相互联系 B.相互依存 C.相互影响 D.相互作用 5.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包括(ABCDE)
A.系统性 B.互动性 C.联动性与定向性 D.复杂性和多样性 E.稳定性与突发性
三、判断题
1、按照地域原则划分,一个国家的政策环境可简单划分为国内政策环境和国内政治法律环境。()
答案:×
2、政策环境是政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决定和制约着政策的特性和功能,居主导地位。()
答案:√
3、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答案:√
4、公共政策一旦形成和实施,依然不会对环境产生反作用,从而导致环境的改善和重塑。()答案:×
5、政策环境直接决定一国政府公共管理的生态性、适应性和适度化。()答案:√
6、政治文化是指一个社区成员对政治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可具体表现为其对政治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政治参与的技能等。()
答案:√
7、我国政治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集权型的政治文化。()答案:√
8、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发展。()答案:×
第五章
公共政策工具
一、单项选择题
1、荷兰经济学家(D)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A、萨拉蒙 B、罗威 C、林布隆 D、科臣
2、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
A、公共责任 B、公共利益 C、公共服务 D、公共道德
3、(C)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管理 B、强制 C、管制 D、限制
4、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
A、经济性工具 B、自愿(自主)性工具 C、强制性工具 D、混合性工具
5、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C)A、政策效率 B、政策社会效益 C、政策目标 D、政策经济效益
6、《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A)A、欧文·E.休斯 B、萨拉蒙
C、亚瑟·林格林 D、林布隆(林德布洛姆)
二、多项选择题
1、麦克唐奈和艾莫尔根据政策工具所欲求的目标,将政策工具分为(ABCD)。
A、命令型工具 B、激励型工具 C、能力建设型工具 D、系统变迁型工具
2、萨拉蒙认为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是(ABCD)。A、慈善不足 B、慈善活动的狭隘性 C、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 D、慈善组织的业余性
3、加拿大学者迈克尔·豪利特和M.拉米什根据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的大小将公共政策工具分为(BCD)
A、经济性工具 B、自愿(自主)性工具 C、强制性工具 D、混合性工具
4、我国学者将政策工具分为(ABC)
A、市场化工具 B、工商管理技术 C、社会化工具 D、经济性工具
5、家庭与社区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缺点是(ABC)
A、通常无法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
B、规模经济效应要求由政府集中提供公共服务
C、依赖家庭与社区这类政策工具来解决问题是不公正、不公平的 D、不花政府的钱
6、直接提供作为政策工具的优点(ABC)
A.直接提供所要求的庞大机构规模,使其能够获得高度工作绩效所必需的资源、技巧和信息;
B.直接提供避免了间接提供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如讨论、谈判以及较高的信息需求 C.直接提供允许交易内部化,从而使成本最小化。D.不花政府的钱
三、判断题
1、公共政策工具是在特定的政策环境下,政策主体选择的、用以影响政策客体、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和途径。()
答案:√
2、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答案:√
3、政策工具是进行政府重塑的核心要点。()答案:√
4、志愿者组织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争议的自愿性工具。()答案:×
5、自愿性工具也叫指令性工具,它控制或者指导目标群体的行动。()答案:×
6、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
答案:√
第六章
公共政策问题建构
一、单项选择题
1、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D)
A、托马斯·戴伊 B、罗威 C、林布隆 D、威廉·邓恩
2、“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
A.安德森 B.德瑞 C.格斯顿 D.林布隆
3、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A、功能论证 B、小论证 C、二级论证 D、一级论证
4、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A)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理解公共政策》 D、《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5、(B)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政策问题 B.政策议程 C.政策目标 D.政策对象
二、多项选择题
1、威廉.N.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BCD)。
A、结构平衡 B、结构优良 C、结构适度 D、结构不良
2、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包括(ABCD)
A、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B、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C、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D、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3、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提出的推动社会问题加速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括(ABCD)
A、政治领导者 B、危机事件 C、抗议活动 D、传媒曝光
4、政府认同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BC)
A、政治领导者的需求 B、属于政府职能权限范围内的事务 C、属于政府能力范围内的事务 D、大众传媒的曝光
5、层次分析的技术可以帮助分析者分清楚的原因包括(ABC)
A、可能的原因 B、似然的原因 C、受控的原因 D、客观原因
三、判断题
1、政策问题的论证可以分为一级论证、二级论证、多级论证和小论证。()答案:×
2、头脑风暴法是指基于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政策问题,在短时间内激发大量新构想的方法。()
答案:√
3、公共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期望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差距。()答案:√
4、政策问题具有相互依存性、主观性、人为性和动态性。()答案:√
5、层级分析是一种澄清概念的技术,这些概念用来界定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分类。()
答案:×
6、类别分析是一种用于查明问题情境的可能原因的技术。答案:×
第七章
公共政策制定
一、单项选择题
1、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D)地位。A.权威 B.重要 C.次要 D.枢纽
2、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
A.政策评估 B.政策执行 C.政策方案规划 D.政策终止
3、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B)
A.重视感性 B.重视理性 C.领导者的能力 D.正确的政策问题
4、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
A.实验理论 B.过程理论 C.企业精神理论 D.选择理论
5、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D)
A.基础 B.关键 C.枢纽 D.前提
6、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A)
A.基础 B.关键 C.枢纽 D.前提
二、多项选择题
1、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BD)
A.效果 B.目标 C.价值 D.方案
2、设定政策目标的基本原则(ABCD)
A.实事求是,面向未来 B.系统协调,具有针对性 C.具体明确,具有合理性 D.注重伦理考量,保持相对稳定性
3、影响政策目标确定的主要因素(BCD)
A.个人因素 B.价值因素 C.政治因素 D.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冲突
4、魏墨和维宁认为政策备选方案的基本来源有(ABCD A.现有的政策提案 B.通用的解决方案 C.调整过的通用解决方案 D.非现成的解决方案
5、初步筛选常用的方法有(ABC)
A.经验分析 B.比较分析 C.初步的预测分析 D.可行性分析)
三、判断题
1、影响政策目标确定的主要因素有价值因素、法律因素和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冲突。()
答案:×
2、成本效益分析以货币价值作为测量标准,目的在于分析方案的经济价值。()
答案:√
3、过程理论认为政策设计是灵感而非汗水的产物,是发明与创新而非系统思考的过程。()
答案:×
4、企业精神理论认为政策方案规划是一种考验、再考验与不断修正政策方案的调适过程,直到政策方案完全适应政治环境为止。()
答案:×
5、学习理论强调政策规划者从政策环境中学习强化政策执行力的知识与技巧,以提高政策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
6、技术可行性主要衡量政策或规划的具体产出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答案:√
第八章 公共政策执行
一、单项选择题
1.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A.政策制定
B.政策评估 C.政策执行
D.政策问题建构
2.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A)出版作为标志。
A.《执行》 B.《政策执行与评估》
C.《奥兰克计划》 D.《公共政策学》
3.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
A.米歇尔·希尔
B.保罗·A.萨巴蒂尔
C.艾莫尔
D.托马斯·戴伊 4.自上而下模式是以(C)为基础的。
A.行动理论
B.现代行政模式
C.古典的行政模式
D.组织理论
5.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径中政策被视为高层决策者的(A)。A.财产
B.工具 C.权威
D.手段
6.自下而上研究途径以(A)为出发点。
A.组织中的个人
B.组织 C.政府
D.领导者
二、多项选择题
1.查尔斯·琼斯指出在政策执行的诸多行为活动中,以(ABC)三者最为重要。
A.解释
B.组织 C.实施
D.准备
2.政策执行的特征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BC)A.“接受”观点
B.“服从”观点 C.“务实”观点
D.“利益”观点 3.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缺点是(ABCD)。
A.过度重视高级官员的目标和能力,忽视其他执行机构的影响
B.当某些公共政策没有适用的法律规章,而是由多元的政府机关或法令规章共同执行时就很难适用。
C.容易低估基层官员和一些利益集团采取各种对抗措施影响政策执行的可能性。
D.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严格区分是无意义的。4.以下属于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的是(CD)。
A.政策执行循环模型
B.政策执行博弈模型 C.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
D.支持联盟框架 5.以下属于微观层面的政策执行模型是(AB)。
A.政策执行循环模型
B.政策执行博弈模型 C.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D.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三、判断题
1、美国公共政策专家保罗·A·萨巴蒂尔指出政策执行研究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
答案:√
2、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被视为对某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答案:√
3、组织理论强调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地位,认为只有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以及它在执行中是如何被调整和塑造的。()
答案:√
4、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答案:×
5、因果理论将政策看做一种假设,将政策执行看做引导人们到达目的地的地图,关心政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答案:√
6、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属于自上而下政策执行研究。()答案:×
第九章
公共政策评估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所进行的研究。A.政策实施效果 B.公共政策全过程 C.政策方案 D.公共政策执行
2.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A.评估调查 B.评估实施 C.评估执行 D.评估完成 3.政策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A)A.评估准备 B.评估实施 C.评估总结 D.评估完成
4.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A.公共政策评估计划 B.公共政策评估方案 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D.公共政策评估报告 5.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A.事实判断 B.价值判断 C.经济效益判断 D.社会效益判断 6.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
A.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分配社会资源,维护社会公平D.保护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政策效果评估包括(CD)的整合性评估。
A.环境发展 B.社会公平C.事实层面 D.价值层面内容
2.美国的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认为大部分评估标准可以分为的类型包括(ABCD)
A.技术可行性 B.经济和财政可行性 C.政治可行性 D.行政操作可行性
3.政策主体通过政策评估获得实施中的现行政策效果的信息后,必须对该项政策的去向作出判断和选择,大致的选择有(BCD)。
A.政策制定 B.政策补充 C.政策修正 D.政策终止
4.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的阶段(ABC)A.评估准备 B.评估实施 C.评估总结 D.评估计划 5.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ABD)A.采集评估信息 B.分析评估信息 C.落实评估资源 D.得出评估结论
三、判断题
1、美国政治学家P·狄辛将人类社会追求的五种理性作为政策评估的标准:技术理性、经济理性、政治理性、法律理性和社会理性。()
答案:×
2、政策效果是指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答案:√
3、公共政策终止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心理上的抵触、组织的持久性、反对势力的联盟、法律上的障碍和高昂的成本。()
答案:√
4、政策影响是指目标群体和受益者所获得的货物、服务或其他各种资源。()
答案:×
5、政策产出可以等同于政策效果。()答案:×
6、公共政策评估是一种有计划、按步骤进行的活动,但很难找到规律可循的系统过程。()
答案:×
第十章
公共政策的利益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A.经济学分析法
B.利益主体分析法 C.伦理学分析法
D.政治学分析法 2.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A.利益
B.金钱 C.社会地位
D.名誉 3.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A)。A.资源
B.土地 C.利益纠纷
D.权力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
A.伟大人物的推动
B.生产关系 C.战争
D.生产力 5.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A.詹姆斯·布坎南
B.图洛克 C.诺斯
D.霍布斯 6.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A.《政府过程》
B.《自由、市场和国家》 C.《公共选择》
D.《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分析方法属于利益分析方法的是(BC)A.政治学分析法
B.经济分析法 C.阶级分析法
D.伦理学分析法 2.公共选择理论的特征有(ABC)
A.个人主义的方法论
B.理性经济人假设 C.交易政治学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D.政府的主要职能通过改革交易费用制度来降低交易费用。3.政府利益的表现形式(ABC)
A.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
B.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等小集团利益 C.整个政府的机构利益
D.领导的个人利益
4.按照政府内容的合法、合理程度,我们可以将政府利益分为(BCD A.公共利益
B.正常利益 C.超常利益
D.失常利益)5.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体现在(ABCD)A.政治领域的合法性功能
B.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功能 C.社会领域的凝聚性功能 D.法律领域的限权和授权功能
三、判断题
1、确定地方政府利益的合理范围的三大原则性标准:目的上的公益性;实现途径上公开化、制度化;内容上的合理性。()
答案:√
2、公共利益具有主观性、客观性、独立性、稳定性、相对性和群体性等特点。()
答案:×
3、利益是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答案:√
4、政府公共管理的过程实际上是从利益选择到利益综合再到利益分配和利益落实这样一个动态过程。()
答案:√
5、“高级赢利”思想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考察个别的微观利益,而且要考察整体的宏观利益,不仅要考虑短期利益,而且更要考虑长期利益。()
答案:√
6、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产权理论和国家理论是两个基本的支柱,并由此说明经济增长和衰退的根源。()
答案:×
第十一章
公共政策的政治学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B)A.经济学
B.政治学 C.历史学
D.社会学
2.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A.拉斯韦尔
B.托马斯·戴伊 C.戴维·伊斯顿
D.莱瑟姆 3.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A.拉斯韦尔
B.托马斯·戴伊 C.戴维·伊斯顿
D.莱瑟姆
二、多项选择题
1.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其定义内容包括(ABCD)A.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分配
B.分配的内容是价值 C.分配是面向全社会的 D.分配的行为与结果具有权威性
2.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模型主要包括(BC)A.多源流分析模型
B.精英分析模型 C.集团分析模型
D.政策执行博弈模型 3.集团分析模型的理论代表人物是(BCD)
A.拉斯韦尔
B.杜鲁门 C.本特利
D.莱瑟姆
三、判断题
1、集团分析模型的理论代表人物是本特利、杜鲁门和哈罗德·拉斯韦尔。()
答案:×
2、从政治学角度理解公共政策,可以把政策过程看作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妥协调适的博弈过程。()
答案:√
3、政治精英模型认为,政治精英是政治系统的决定因素,他们决定政治系统的性质、政治过程和政治系统的变迁。()
答案:√
4、精英分析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达到均衡的结果。()
答案:×
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A.经济学
B.政治学 C.历史学
D.社会学
2.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C)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A.法律
B.权力 C.制度
D.经济
3.在经济学范畴中,正负效应的总和是(B)A.福利
B.个人福利 C.社会福利
D.集体福利 4.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A.杜鲁门
B.庇古 C.拉斯韦尔
D.德罗尔
二、多项选择题
1.美国学者波齐曼提出目前存在的公共政策分析途径包括(BC)A.量化分析
B.来自传统公共行政的“政策途径”,即P途径。
C.产生于工商管理,由私营组织管理和经济理论相结合,介入到传统公共行政学之中的“商业途径”,即B途径。D.伦理学分析
2.经济学从稀缺性角度看待人类行为,主要包括(ABCD)A.生产什么,即总量为既定的生产资源用来生产哪些产品和生产多少。
B.如何生产,即如何组织生产使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率的使用。
C.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之间进行分配。
D.既定的社会资源总量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3.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采用的检验社会经济福利的标准是(CD)A.社会政策的合理性
B.制度法律的完善性 C.国民收入的大小
D.国民收入的分配
4.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它的含义包括(AD)A.集体性
B.个人性 C.合法性
D.规则性 5.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ABC)A.政府源自个人间的社会契约
B.政府职能 C.政府失灵
D.公共利益表达的康多塞悖论 6.政府失灵的原因是(ABCD)
A.公共决策的失误
B.政府扩张或政府成长 C.官僚机构的低效率
D.寻租
7、威廉姆森概括的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特征包括(ABCD)A.新制度经济学充分假设制度有深刻的效率因素。
B.新制度经济学坚持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技术本质,而且还在于管理方式结构。
C.新制度经济学用的是比较方法
D.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行为假设被看做现实中的重要部分,这个层次的严重失败将导致制度经济学的危机。
8、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ABC)A.交易费用理论
B.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 C.企业理论
D.政府职能
三、判断题
1、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上就是政府选择。()答案:√
2、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公共政策本质上是关于个体和集体选择的制度安排结构。()
答案:×
3、福利经济学不关注单个人的效用,只关注一个社群中所有人的共同福利—社会福利。()
答案:×
4、帕累托效率是指这样一种社会资源配置状态:在不损害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境况的前提下,重新配置资源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好,或者说,要改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必定要损害其他社会成员的境况。()
答案:√
第十三章
公共政策的伦理学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A.价值
B.价值观 C.政策价值观
D.伦理学
二、多项选择题
1.帕顿和沙维奇认为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ABC)A.描述性理论 B.规范性理论 C.批判性理论
D.事实性理论 2.西蒙指出在任何决策中均包含(BC)A.主观因素
B.事实因素 C.价值因素
D.客观因素 3.价值分析标准的类型分为(ABCD)A.义务论标准
B.目的论标准 C.本质论标准 D.品德论标准 4.价值评价的一般原则(ABCD)A.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 C.兼顾与急需的统一 D.择优与代价的统一
第十四章
公共政策的量化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
A.实证主义哲学
B.经济学 C.数学
D.伦理学
二、多项选择题
1.定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ABCD)
A.定量研究以数量分析来解释现象的特征,因之缺少背景和实践材料,对于说明社会现象的特征不够具体,不能给人们理解这些现象提供经验基础。B.在现实社会中,自然界与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事物都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所构成的二重性。
C.定量分析方法在为社会问题建模时,往往只关注其中可以量化的变量,不考虑那些无法量化的关键因素。
D.定量方法的科学主义方法论基础遭到了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