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心得演讲稿——简单会更美
前段时间,《中国教育报》上曾登载着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他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得知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他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下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那个春天他一无所获。
读完这一则寓言,我不禁哑然失笑——在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中,虽没有这样愚蠢的“渔夫”,却常常出现这样的愚蠢行为:我们的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虽然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我们精心设计的教案仿佛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于是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的过程也应成为师生互相“抛接球”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这只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方案应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而不是有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的火车”,如果我们仍然习惯于以那种设计好一个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的“指令性”教案支配我们的教学,“渔夫”的悲剧将一次又一次的在我们身上重演。
一、预案设计:在“删繁就简”中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而我以为教学的预案设计不妨“简单”一些,要通过“删繁就简”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
一砍多余环节。“向四十分钟要效率”这句话已经喊了很多年,高效的课堂应是干净利落的。然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往往把教学参考书看作不可有点滴挪移的“法典”,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到小结与作业,一应俱全。于是课堂四十分钟利用得滴水不漏,教学参考书演绎得面面俱到,课堂仿佛成了一条高速运行的“流水线”,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周密详尽的一个又一个教学环节的束缚中,一个个个性迥异的青春生命、一颗颗鲜活跳动的天真童心却被排斥在外。
时下课堂上屡见不鲜的有关活动,如让学生“演一演”等时髦做法正呈愈演愈烈之势,似乎哪堂课不演就意味着学生没有动起来,意味着某些理念没有落实到位。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探究的话题;给予他们合作的机会;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给予他们成功的喜悦。同样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该融入新理念,让设计开放些,“简单”些!
二留弹性区间。语文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并在预案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在教学预案设计时,教学目标要有“弹性区间”,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应有“弹性区间”,设计的重点应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至于终点,并不是绝对的,水到渠成即可,又何必在意何时戛然而止?
三改线性设计。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学生谈到哪里出示图片,读至第几遍播放音乐等等,考虑得甚是周到。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形成一种“线性序列”,殊不知就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
二、教案演绎:在“动态生成”中使学习踏上激情的行程
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我们的教案、我们的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
1、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2、探究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
在阅读教学上,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信息的容量是丰富的,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处理完这些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如果我们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课堂将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3、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4、环节的推进可以在生成中相机“增删”
教学流程由许多环节组成,环节互相关联,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环节可以预设,但课堂教学如果一味按照固定环节前进,不考虑学情,不考虑课堂环境变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
总之,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案不应只是教师手中一成不变的一纸空文,教案也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在生成中走向完善。具体而言,我们在预案设计时不妨“简单”一些、开放一些,为课堂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而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要经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教案才能充满智慧和激情,我们的课堂也将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着挑战和创新
第二篇:教师心得演讲稿——简单会更美
前段时间,《中国教育报》上曾登载着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他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得知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他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下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那个春天他一无所获。读完这一则寓言,我不禁哑然失笑——在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中,虽没有这样愚蠢的“渔夫”,却常常出现这样的愚蠢行为:我们的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虽然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我们精心设计的教案仿佛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于是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的过程也应成为师生互相“抛接球”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的这些不确定因素,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这只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方案应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而不是有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的火车”,如果我们仍然习惯于以那种设计好一个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的“指令性”教案支配我们的教学,“渔夫”的悲剧将一次又一次的在我们身上重演。
一、预案设计:在“删繁就简”中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而我以为教学的预案设计不妨“简单”一些,要通过“删繁就简”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一砍多余环节。“向四十分钟要效率”这句话已经喊了很多年,高效的课堂应是干净利落的。然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往往把教学参考书看作不可有点滴挪移的“法典”,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到小结与作业,一应俱全。于是课堂四十分钟利用得滴水不漏,教学参考书演绎得面面俱到,课堂仿佛成了一条高速运行的“流水线”,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周密详尽的一个又一个教学环节的束缚中,一个个个性迥异的青春生命、一颗颗鲜活跳动的天真童心却被排斥在外。时下课堂上屡见不鲜的有关活动,如让学生“演一演”等时髦做法正呈愈演愈烈之势,似乎哪堂课不演就意味着学生没有动起来,意味着某些理念没有落实到位。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探究的话题;给予他们合作的机会;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给予他们成功的喜悦。同样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该融入新理念,让设计开放些,“简单”些!二留弹性区间。语文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并在预案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在教学预案设计时,教学目标要有“弹性区间”,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应有“弹性区间”,设计的重点应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至于终点,并不是绝对的,水到渠成即可,又何必在意何时戛然而止?三改线性设计。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学生谈到哪里出示图片,读至第几遍播放音乐等等,考虑得甚是周到。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形成一种“线性序列”,殊不知就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
二、教案演绎:在“动态生成”中使学习踏上激情的行程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我们的教案、我们的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
1、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意外”或许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共2页,当前第1页12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三篇:丑只为更美教师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丑”只为更美》。
粤剧欣赏课《丑只为更美》,是我最成功的一节课。这一课的成功,不仅是因为获得了广州市中小学戏剧课教学比赛一等奖,不仅是因为获得美国中小学校长访问团的高度评价,更因为这一个课开创了我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整合粤剧资源上课,第一次如此深入地研究丑角行当的唱、念、做、打,第一次为了上好一节课,我放下老师斯文的身段,或是滑稽的文丑扮相,或是扭捏的媒婆扮相出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笑翻了。回想我这节课的成功,得益于我区目标教学六要素教学方式的有效推广,得益于我区音乐教研员陈老师的耐心指导。更是因为在课前精心准备,上课大胆示范,课堂师生互动融洽。
对于每一节课,没有课前的精心准备,就没有课堂的精彩。执教粤剧欣赏课,我知道这是有别于常规教学的一次尝试,在查看了很多资料和剧目后,我决定把丑角做为一个切入点,节选《苦凤莺怜》和《七姑奶开店》这两部粤剧中丑角的精彩片段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感受剧中丑角诙谐夸张的表演和娱乐大众的风格美而喜欢丑角喜欢粤剧。
但以怎样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丑角的唱、念、做和打呢?如何引导学生去挖掘丑角的美呢?根据音乐新课标中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决定充分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围绕“示范、激趣、参与和体验”为中心开展教学,但当我去模仿文丑的诙谐和彩旦的做功时,那哈腰伸脖子的走路动作,那左扭右摆的媒婆步,我呆了!要我模仿这些动作吗?还要在学生面前表演吗?天哪!我开始想打退堂鼓了。就连陈老师来指导我备课时,我也没有勇气示范。唉!我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是放不下这个面子呀!
一番心理挣扎后我决定“挑战自己”。是的,把这个过程当是一个挑战。试问,老师都没有勇气去模仿丑角的表演,你还敢奢望学生参与体验吗?连参与的兴趣都没有,又怎么会去了解?又何来喜欢粤剧呢?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我区教研中心王主任提倡构建有效互动的课堂。构建互动的课堂,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增强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想到这些,我把心一横,豁出去了。我先是躲在房间里看着视频模仿,然后是表演给家人看。我还记得第一次表演给妈妈看时,她惊讶了好一阵子,之后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三岁多的儿子也屁颠颠地走过来模仿我的动作。一来二去,我渐渐地抛开了心里负担。当我表演给办公室的同事看时,面对她们的哄堂大笑,我能做到泰然自若了,丑角表演背后付出的努力,我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回。
随着一段粤剧念白:“欢迎大家走进粤剧的世界”,拉开了课堂的序幕。我先是头戴连子帽腰缠软腰带(讲解动作,藏裤袋,戴帽),文丑的扮相出现在学生面前表演文丑唱段,接着是头缠额带、耳插红花扭着夸张的媒婆步为学生示范彩旦的念和做。我的表演诙谐夸张,颠覆了在学生心中斯文绅士的形象,让学生惊讶后是哄堂大笑。
因为老师的投入表演,因为丑角诙谐夸张的表演风格,学生们被感染了,在接下来的每个教学环节,他们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体验和表演,有了他们主动的参与,课堂响起阵阵欢乐的笑声。我们在概括丑角表演特点时,同学们脱口而出地说:“表演诙谐幽默,化妆夸张”、、、而谈到丑角的美,有位女同学委屈地说:“丑角虽然不想把自己弄得这么丑,但为了给我们带来欢乐,他愿意丑化自己;还有同学们说丑角不是一般的美,他们甘当绿叶勤学苦练,是精神美!他们插科打诨淋漓尽致,是才华美!他们诙谐幽默娱乐大众,是风格美!最后我们一起总结丑角的丑,只为更美。
《“丑”只为更美》,是目标教学理念指导下设计的一节课,是紧紧围绕“六要素”进行教学的又一次成功尝试,是教育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体验真善美的一次情感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恪守这种严谨执教和投入教学的精神,带领我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起体验更多的美。
谢谢大家!
第四篇:用心一扔,会更美。一(7)
用心一扔,会更美。
火红的太阳炽烤着大地,空气如沸水般蒸腾着,迎面而来的热浪逼得人喘不过气来。这样的日子走几步便汗流浃背。路上的行人便绞尽脑汁的想获得一丝阴凉:大大的阳伞遮着,树下的浓阴躲着,店铺门口的空调凉风闪吹一下,而最爱的就是各式的冰镇食品,看,那满大街的人哪个手中不拿着冰凉的食物.只是,一辆辆热气腾腾汽车开过,卷起一阵令人发呛烟尘,更卷起遍地的零食包装袋。这样的天气,谁又愿花费宝贵的时间将垃圾投入圾桶内?当然是尽快扔了。
满大街的热气,满大街的人,还有花花绿绿的包装袋中,一位女生从超市里走出。她大包小袋的拿了好多东西,一出来就被那股热浪给吞没了,又热又累,大汗淋漓,她就买了棒冰,凉爽一下。
急急的吃完,那碍手的棒冰棍十月八九会随手扔了,可是她却不松手。本身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干嘛还拿着个扔在地上也无人知晓的细棍呀? 热昏了吧!
她四处张望着,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汗珠不停的从她前额,鼻尖,密密的细发中渗出,沿着被晒得通红的脸颊两侧不停地往下流,她到底在张望什么?
忽然,她好像看到了什么宝贝似的,快步走着,这是要上哪啊?为什么不把那小棍扔了呢,粘粘的,多难受!终于她放慢脚步,站在了一个垃圾箱前,将手中的细棍扔了进去,然后她如释重负地抹去头上的汗珠,走向候车处。
她乘上了车,车子开过,卷起了一阵烟尘,同时也卷起了遍地的零食包装袋。
我不由得一怔,少顷,捡起自己扔在脚边的垃圾袋,投入了垃圾箱内。看一眼天空,天,更蓝了。看一眼大街,多希望更多的人像那个女孩一样,用心一扔,为这些色彩缤纷、形态不一的流浪者找到归宿,那样,大街会更美。
富春三中一(7)班华林欣
指导教师:潘小初
第五篇:下一站风景会更美纪实故事
那年我乘火车出差到远处。乘车久了大家就交谈起来。我对座是一个年轻人,他很少说话,一直凝视窗外。窗外的景色稍纵即逝,一会是绿油油的原野,一会是繁华城市的一角。
看着他入神的样子,我忍不住去问:“沿途这么多风景,你认为哪里最美?”他颔首,沉吟片刻,肯定地回答:“下一站风景最美。”我很惊诧他的答案。
渐渐他收回目光,和我攀谈起来。他说他其实挺倒霉的。高中升大学,他本来已经确定下来被保送到一所很好的高校,可是公布名单时却换成了别人的名字。那时离高考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他忽然感到很愤懑,在家闹起情绪来,双拳撞墙,直撞得骨节都肿了。妈妈在一旁落泪,低语相劝高考拼一下。高考成绩出来后,他的成绩只够专科。他躲在家里不肯见人,情绪暴躁。
在外地工作的父亲特意回来。父亲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带他坐上了火车,坐了许久,父子都不语。最后他问要去那里,父亲意味深长地看着他说:下一站。下一站是哪一站呀,他好奇地问。父亲拍了拍他的肩,语重心长地说下一站是最好的一站。如果你不满意,我们就一直坐下去。火车会不停地奔跑,永远有下一站。
他怔住了,看着窗外旺盛的夏天的景象,眼眶濡湿了。
回去以后,他全部精力投入学习,以备来年再战。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次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理想院校。
毕业了,他回到家乡城市报考公务员,虽然成绩名列前茅,但竟因身体等方面不合格,没有录取。他的低落仿佛又回到了保送那年。
父亲来到他身边,问要不要去坐火车呀。他笑了,心领神会地说不用了。第二天他收拾好东西,到南方闯荡。终于闯出一片天地。
说着他嘴角流露出一丝自豪。
那你现在坐火车去哪里。又遇到烦心事了?我问。
他的眼里掠过几分忧郁。是呀,我的设计方案存在电脑里。那天好朋友去我那儿,我为他准备饭菜。唉,他叹了口气,结果几天后我的成果都成他的了。那是很重要的设计,竞聘一个高管。他苦笑。
我很理解他的心情,没有关系,你的下一个设计会更好。
他眼睛更加明亮起来,会意地笑着,是呀,下一站永远是最美的。的确,沿途美景,没有哪一个是最美。人生所经之事,没有哪一件是最好。只要勇敢走下去,最美的最好的,一直在前方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