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理论
认真学习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王蓓
党的十五大和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推进 机构改革的任务。在这个时候,我们重温邓小平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 思想,对于作好机构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 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奋斗多年建立起来的,总的来说是好的,至少“比 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邓小平文选》,第 二卷337页。下引该书,只注卷数页码);但“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 严重妨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 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第二卷第337、327页)。因此,他严肃指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 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第2卷第322页)邓小平在这里指出的国家领导 制度和其他制度的改革理所当然地包括机构改革在内。
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政治 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的情况日渐突出。正是在这种条件
下,邓小平同志看准时机再次向全党提出了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他在多次谈话中讲到:“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 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 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 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第三卷第176页)因此,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指出,“希望各级党 委和组织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来个大转变,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 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 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 斗争。”(第2卷第326页)他告诫全党,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 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第二卷第333页)由此观之,机构改革并不是今天才提出的,也不是从今天才开始 的。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中,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早已高举起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旗。为此,我们应该以对历史对前人、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和艰巨性,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做好改革的每一项工作,完成时代赋 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
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内容和措施
从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关论述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制 定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时,还是在具体执行改革方案的过程中,邓小平都非常重视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精简机构要涉及到几百万人,既有干部,也有普通工作人员; 如果企业事业单位也实行整顿精简,涉及的人就更多,问题很大,但 “正是因为大,工作就要作细”(第二卷第397页)。其次,我们对改 革“应该抱有必胜的信心”,“不管怎样,对这场革命要坚定不移。下了决心,就要顽强,不动摇”(第二卷第398页)。再次,“要通过 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但是,“在改革中,不能照搬西方的,不能搞自由化”(第三卷第177— 178页)。第四,“精简方案不可能一下子很完备,大体上差不多就行 了”,但对于定下来的方案,在具体执行时,原则上要从紧,要“硬 着头皮不放宽”(第二卷第399页)。第五,精简机构,“不但要注意 出的问题,还特别要注意进的问题。”“有几百万人要出,应该注意 解决好;但第一位应该着眼于进。”(第二卷第400页)
政治体制改革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提上日程的,因此,它 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其 内容。综观邓小平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他最关 注的是两个问题:一是解决好党政分开的问题;二是解决好精简机构 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邓小平同志总是适时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 具体任务,不超前,也不滞后。
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举措更是思虑周详,细致入微。具体表 现在以下两点:第一,他要求全党“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并大胆破格提拔优秀的中青年 干部(第二卷第324页);第二,他指出,在机构定编后,一部分人在 岗位上工作,另一部分人可以抽出来轮训,学习考试合格后再到岗位 工作,再让在岗的人去接受轮训(第二卷第397—399页)。
由此观之,邓小平在提出改革现行政治体制的任务时,并不是想 当然,而是慎之又慎的。他的这种态度是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也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因为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 体以审慎的态度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会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政 治制度的可喜变化。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意义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谈及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问题。概括起来,主 要有三点:第一是要“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三卷第179页); 第二是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卷第179页);第三 是要“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第三卷第180页)。邓小平说:“领导层有活力,克服了官僚主义,提高了效率,调动了 基层和人民的积极性,四个现代化才有真正的希望。”(第三卷第 180页)。
针对一些人政治体制改革会消弱党的领导的忧虑,邓小平同志明 确提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 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第二卷第341页)他说:“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应该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央的统一领导,有利于建立各级政府自上而下 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管好政府职权范围的工作”(第二卷第321页),党政分开后,工作效率应该大大提高,“政府工作加强了,党的工作 也加强了”(第二卷第340页)。针对党和政府机构中存在的“臃肿重 迭、职责不清,许多人员不称职、不负责,工作缺乏精力、知识和效 率的状况”,邓小平提出,这种现状,“人民不能容忍,我们党也不 能容忍”,所以,“这件事情必须解决,而且早就应该解决。”他还 响亮地提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第二卷第396页)“当然,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这场革命不搞,让老人、病 人挡住比较年轻、有干劲、有能力的人的路,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 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可能要亡党亡国。”(第二 卷第397页)
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现行政治体制是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的。他的心中装的是国家和人民,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在今天的机构 改革中,我们每一个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应该从邓小平理论 的学习中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忧国忧民、为国为民、利国利民的伟大 情怀,顾全大局,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第二篇:邓小平理论和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
1-5 BBABA 6-10 AABAC 11-12 BB
二、多项选择题1 ABCD2 BCD3 AB4 ABD
三、简答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是指什么?
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积累起来的新鲜经验为邓小平理论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主要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设计和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巨大发展。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1)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一切方针、政策必须从我国处在社会主放初级阶段这个
国出发。
(3)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强调改革和解放生产力。
(5)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保证的理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对外政策。
(6)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
建设及健康的保证
(7)关于社会统一的理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8)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9)关于社会义领导力量和依靠的理论——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该心,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战线和人民军队依靠力量。
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答:“三个代表”即中国其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概括。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不断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4.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答:(1)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
(2)必须始终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3)必须始终自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5.简述如何统筹城乡的发展?
答: 统筹城乡发展是重农村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简述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答:统筹人与自然和诣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 论述题
1.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答:(1)邓小平理论坚持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的解释社会主义的本领,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判断。
(3)邓小平理论形成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答: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的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党的建设总体部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事规化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必须长期坚持和治党治国这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主要结合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答:(1)科学发展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践小康,但这是低水平不生面的,发展行不平衡的小康特别是随着经济体质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动力,利益格局深刻挏,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大规模,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坚持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和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学的走向科学发展的道路。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
1-5 CCBCC 6-10 BBBAA 11-12 AA
二、多项选择ABCD 2 ABCD 3 CD 4 ABCD
三、简答题
1.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
答: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的意义在于;
(1)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
(2)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3)保证了党的“一个忠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答:(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题,人的思想只有适应变化的情况而发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方针和方向,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挥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基础上合我们的认识符合新情况,做到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看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3.如何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答: 一九九二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定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体系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解放生产力。
4.建国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答: 邓小平认为,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么搞社会主义,弄
清楚社会主义本质问题,重要的是着眼于未来: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为我们正确地“再认识”社会本质所确定的思想路线。
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种不发达,即表现在生产力上,也表现在生产关系
和上层建筑上,归根到底,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简述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
答: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取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翻,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质。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
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1)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推动生产不断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才能解决好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策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才能接受时代挑战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差距,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2)能否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主义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制度的优越性,时代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发展。
2、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答:(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层路线的两个相互的则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这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们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试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答:(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的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的第一次明确提出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型,环境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建设节约资源型,环境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布置,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4)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入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作业三
一、单项选择题
1-5 ABABC 6-10 AACAB 11-12 CC
二、多项选择AB 2 ABCD 3 ABD 4 ACD
三、简答题
1.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答: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1)发展的目的这是在处理三者相互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观念。
(2)改革是动力,加前所述,改革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
(3)稳定是前提,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答:(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4.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如何?
答:(1)从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
(2)从法治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5.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答:(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3)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4)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论述题
1、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答:这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等程度的富裕,我们必须走一条先富到共富道路,否则就只能共同富裕,让一部分地区和个先富裕起来,体现了效率优先,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兼顾公平。邓小平指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式人农民,财政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在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的转变,即由平衡发展,而不平衡发展的目的是达到最后的平衡这既符合事物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又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因为在现阶段的中国,实践,已经证明,同步富裕或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
2、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
答:十七大报告在总体强调坚持和完善基层,民主建设的同时,突出地把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范畴加以强调,其意义又重大。
(1)它正确地反映了基层群众自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2)把基层群众自治的问题明确地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层面加以强调。
强调了以下几点①健全基层党的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的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②全心全意依靠工人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③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④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这一系统包括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支撑,道德,准则四个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反映导思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选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这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伟大的认识工具,它从人类生产方式的辩证运动的规律中发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演进的“自然历史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答:
(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
(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会瓦解、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分裂。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容易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那么,用什么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作业四
一、单项选择
1-5ACBBB 6-10 BCCBC 11-12 AB
二、多项选择CD 2 ACD 3 AC 4 ABCD
三、简答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1)适时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科学部署,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程度社会各方面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3)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4)社会程度是京戏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2.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首先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国家基本构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建设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特异功能各得其所而和谐相片的局面。
3.“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第一: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
第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
4.为什么说坚持一个国家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答:第一: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
第二: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要求和原则。
第三: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一、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6.简述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答:第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
第二、与人民群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第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四、论述
1.试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答: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试述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的战略优势
答:坚持国家主权第一的原则,做出了一系列维护“一国”的规定,如中央人民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外交和国防事务,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等,同时对“两制”也做出了具体规定如原有的法律,司法体制,公务员制度不变等。
3.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答:中适当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就成了在全中国执政的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但是也要承认,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订的目标取得成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规定》全面总结了党执政以来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应该说,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时间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来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个个方面。
来源【久学培训网】:
第三篇:邓小平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稳定发展,新农村逐渐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一切都离不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指导。邓小平从中国建设实际出发,思考中国建设战略,特别是对中国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形成了正确的战略思想,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政策,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历代政府的难题。邓小平一直高度重视我国农业发展情况,一直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现代化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加以考虑,提出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前提。1975年9月,他在出席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开幕式,代表中央发表讲话时指出: “四个现代化,比较起来,更加费劲的是农业现代化。如果农业搞不好,很可能拉我们国家建设的后腿。” 后来在会见利比里亚国家元首多伊时又指出: “你们想了解中国的经验,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再就是重视发展农业。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邓小平关于农业现代化思想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内容。现总结如下:
(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指导思想——“两个飞跃”思想
1990年3月,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中
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在这里邓小平一方面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另一方面又强调在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是短时间的事情,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去努力。因此,“两个飞跃”思想不仅是对过去农村改革和发展历程的科学总结,而且为现在和将来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社会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是组织和引导亿万群众走集体化道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农业现代化的行动指南。
随着实践的发展,战略构想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党的十六大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立了新世纪前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且把建设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重点。这一策略完全符合邓小平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的思想,因而是对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政策保障: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土地制度,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从中国农村建设实际出发,重新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使农村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在农村最先实施了伟大的改革,制定了促进和保障农业发展的农业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关注和重视农村农业政策的制定,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1977年11月,邓小平在听取广东省委负责人汇报,谈到农业政策时就强调: “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政策问题。政策对不对头,是个关键。”1980年4月,在同中央负责人就农业问题谈话时强调对于贫困落后地区“要靠政策,整个农业近几年也要靠政策。政策为农民欢迎了,即使没有多少农业投资,只要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了,各种形式的经济、副业发展了,农业增产的潜力大得很,发展余地大得很。”后来邓小平又强调“农业第一要靠政策,第二靠科学”。1987年5月,邓小平在同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话别又说: “我们现在真正的问题是农业问题。我们要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更重要的是实行正确的政策。要使农民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粮食有利可图。调动积极性要靠政策。使农业更加现代化,是更重要的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邓小平的思想是正确的。我们党也继承和发扬了他的思想。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邓小平经常提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关键在于人,因此人是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所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因素是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邓小平从当代国际发展状况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来思考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他认为我国经济科技都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我国农业生产力比较低下,人多地少,因此他认为要想实现现代化和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必须借助于科学技术。所以邓小平一直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以至他强调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
素质。1982年3月,在会见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时指出,我们落实了农村政策,农业形势很好,但靠政策只能解决一段时间的问题,农业还要科学,要尽快解决肥料问题。从肥料问题的解决、农民的增加收入等农业具体问题中,邓小平形成了“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著名论断。邓小平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这就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根本动力和可靠依据。但是邓小平并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是表象,在科技的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教育。人才是科学技术的物质承担者,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1983年12月,在听取有关方面负责人汇报当前经济情况时指出,“今后要进一步提倡科学种田,还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我们有大量中学生,要把他们培养成土专家,让他们在农村发挥作用。”就是说不仅要培养大量农业科技人才,而且要培养千千万万的土专家,提高整个农业发展的科举含量。要做到这点,只有靠发展祖国的教育事业,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这样,邓小平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逐渐形成了科技兴农思想。
在他思想的影响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载体: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的转变。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就要求整个农村实现现代化,同样农民自身、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等都要实现现代化,而这一切都可以承载在农村城镇化之上,那么发展乡镇企业也就显得尤其重要。邓小平多次强调乡镇企业的重要性。1987年6月,邓小平又明确指出,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50%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在谈到中国农村改革的经验时又说:“乡镇企业容纳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50%同时,乡镇企业反过来对农业又有很大帮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五)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的市场化。农业要实现现代化不仅是生产方面要实现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要使农业产后实现产业化经营,让整个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都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来。上文提到的邓小平的“两个飞跃”思想,第一次清晰地指明了我国农业分两个阶段发展的道路和长远方
向,规划了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历程,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国农业产业化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这些新思想相都可以看成邓小平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的市场化的思想的继承。
(六)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归宿:实现农业的工业化。邓小平在他的农业发展战略中强调农业最终要实现农工结合,工业化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1978年9月听取李力安、王一伦等汇报时指出:农场不要只搞粮食,要变成工农联合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改造。农业最终是要工业化的。随后在听取曾绍山等人汇报时强调:农业要现代化,才能适应工业的现代化。工业越发达,越要把农业放到第一位。这就要求工业支援农业。工业支援农业要具体化。所谓农业走工业道路,就是本身要搞很多新的行业。邓小平还从改革的战略高度强调农村发展工业和实现农工结合的重要性。1986年5月,在会见加拿大总理不赖恩·马尔尼时指出: “农村改革不仅使农民的生活明显好了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改革,普遍出现了农工结合的局面,大办多种经营和乡镇工业,容纳了剩余劳动力。这是我们成功经验中很重要的一点。”
自从邓小平提出农业的工业化之后,我们的党在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上开始逐渐跳出就“农”谈“农”的思维框架,因此才有了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改变二元社会结构,走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之路的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主要是考虑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探索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要坚持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为指导,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战略的实现。
邓小平理论
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篇: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一块石头两只猫三条鱼四只鸡
还有五十加一百
所谓‚一块石头‛,指的是邓小平说过:改革开放和搞经济特区前无古人,允许大家摸着石头过河;所谓‚两只猫‛,指的是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所谓‚三条鱼‛,指的是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鱼的谐音)的检验标准,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任何事情都能干;所谓‚四只鸡‛,指的是四项基本原则;所谓‚五十‛,指的是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所谓‚一百‛,指的是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附:‚三条鱼‛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即三个“有利于”称为‚三条鱼(于的谐音)‛理论.‚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五篇:2014邓小平理论
产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邓小平教育思想 [单选题]1.邓小平教育思想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为什么说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A:邓小平理论B:毛泽东思想C:马列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A
答: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教师在 [单选题]2.邓小平抓政治上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A:推翻“两个估计”B:批判“两个凡是”C:强调实事求是D:坚持调查研究参考答案:B ②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精神文明的建 [单选题]3.邓小平抓教育上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
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国,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 A:批判“两个凡是”B:推翻“两个估计”C:强调实事求是D:坚持调查研究参考答案:B 的建设者和**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使命。[单选题]4.恢复高考制度是()
2.简述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容 A:1976年 B:1977年 C:1978年 D:1979年参考答案:B
答: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容有:(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单选题]5.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人力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可的。
生产总产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A:经济搞上去了B:生产发展了C:教育搞上去了D:人民富裕了参考答案:C
人均国民生产总产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单选题]6.邓小平指出,知识分子是()的一部分
单选题 A:劳动人民B:人民群众C:工人阶级D:无产阶级参考答案:C
1.邓小平教育思想是()的重要组成部分A:邓小平理论 [单选题]7.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改革的决定
2.邓小平抓政治上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B:批判“两个凡是” A:经济体制B:教育体制C:科技体制D:政治体制参考答案:A
3.邓小平抓教育上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工作是()B:推翻“两个估计” [单选题]8.邓小平提出()是第一生产力
4.恢复高考制度是()B:1977年 A:科学技术B:.经济建设C:教育卫生D:生产劳动参考答案:A
5.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单选题]9.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国家比不可的。C:教育搞上去了 A:改革开放B:发展才是硬道理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解放思想,实事求
6.邓小平指出,知识分子是()的一部分C:工人阶级 是
7.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改革的决定A: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D
8.邓小平提出()是第一生产力A:科学技术 [单选题]10.1929年,邓小平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
9.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A:百色起义B:秋收起义C:广州起义D:南昌起义参考答案:A
10.1929年,邓小平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A:百色起义 [单选题]11.1997年9月12日,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11.1997年9月12日,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B:第十五次A:第十四次B:第十五次CD:第十三次参考答案:B :第十四届五中全会
[单选题]12.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根本方法是()
12.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根本方法是()C:理论联系实际法 A:历史分析法B:调查研究法C:理论联系实际法D:总结经验法参考答案:C
邓小平思想第一次作业
1.①为什么说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②简述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容。
答: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教师在提高教育、教学质
量,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②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教师
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国,教师承担着教书
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使命。
答: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内容有:(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
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
生产总产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邓小平理论》第二次作业 1.简述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内涵; 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基本内涵是:其一,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其二,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其三,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关键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2.简述 “四有”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答::“四有”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四有”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就是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道德,就是要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共产主义道德风尚;有文化,就是指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纪律,就是指自觉遵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党和国家的法律和各项纪律;
在“四有”中,理想和纪律是社会主义新人基本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而道德和文化则是建立理想和遵守纪律的前提和基础。多选:
1.邓小平教育思想根植于中国土壤,有其形成与发展的(A、B、C)A:实践基础B:理论条件C:历史条件D:阶级根源 2.”两个凡是”的内容是指(BC)
A:凡是真理都要坚持B: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都坚决拥护 C:凡是毛主席的指示都始终不渝遵守D:凡是文件都要学习3.1985年,邓小平强调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ABCD)A:有理想B:有道德C:有文化D:有纪律
4.邓小平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理论主要体现在(AB)
A:提出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B:提出引进外国智力,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C:提出自力更生D:提出培养目标
5.邓小平指出,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ABC)是敌后的三大任务 A:战争B:生产C:教育D:斗争
6.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主要方法有(ABCD)A:理论联系实际法B:历史分析法C:调查研究法D:总结经验法 7.邓小平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时的基本观点是(ABC)A: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B: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开放
C:经济要发展,教育要适合国情D:经济要发展,教育要稳定 8.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AD)不断有新的发展
A:内容上B:途径上C:原则上D:方法上 9.邓小平认为(B)与(C)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A:政治B:红C:专D:业务
10.邓小平的辩证思想对其教育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具体体现在(ABC)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红与专的辩证关系C:利用外国智力,走教育开放之路 D:对传统文化的扬弃
《邓小平理论》第三次作业
单选
1、毛泽东教育思想是(C)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A:马克思主义B:民主主义C: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D:社会主义
2、邓小平同志认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把知识分子真正作为一支(C)的力量A:团结B:联合C:依靠D:统一
3、毛泽东同志除了强调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外,还更加全面、完整地提出教育要同社会实践和(D)相结合。
A:生产劳动B:经济建设C:社会发展D:科学实验
4、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教育改革,并把改革(B)作为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A:旧社会B:旧教育C:旧观念D:旧中国
5、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是(A)的教育思想。A:毛泽东B:邓小平C:马克思D:列宁
6、邓小平认为,(C)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和劳动后备军。A:劳动B:科技C:教育D:思想
7、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坚持与(A)相结合的方针。A:生产劳动B:生产关系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
8、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是(B)的重要思想。A:毛泽东B:邓小平C:恩格斯D:列宁
9、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D)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A:小资产阶级B:农民C:知识阶层D:知识分子
10、邓小平同志认为,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进行(C)A:教育发展B:教育联合C:教育改革D:教育开放 第四次作业
1.论“教育应面向世界”;
答:教育应面向世界:①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西方国家“西化”、“分化”我国图谋依然存在。②吸取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放在世界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广阔背景中来认识和思考;教育必须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对外交流;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有面向世界所需要的基本素质。2.试述教育对于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作用。
答:教育对于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作用主要在于:
1、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知识积累。任何新的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建筑在接受前人科技成果基础之上的,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和最新科技成果,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发展。
2、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所需人才。科技的进步和先进技术的发明,都依赖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正如**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造就人才,传播知识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
3、教育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条件。发达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工具和丰富的劳动对象,若没有人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无数事实表明,科学技术只有被劳动者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劳动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就必须通过教育。因此,教育是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中介。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仅承担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而且成为高新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目前,许多国家的大学广泛地参加到知识产业的发展中,围绕大学形成了高新科技产业园区。3.试述各级领导怎样才能抓好教育工作?
答:始终把教育看做全党全社会的大事,把教育与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而且要抓紧抓好。首先,领导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关健。基本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干部是关键。其次,领导必须抓好教育工作。邓小平指出,我们已经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这个重点,本来就应该包括教育,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说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那里的领导干部就要负责。再次,领导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切实解决学校实际问题。邓小平指出:“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那种只靠发指示,说空话过日子的坏作风,一定要转变过来。”混淆视听我政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学校,倾听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呼声,为他们排忧解难,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提出行之有
效的方法、措施,特别要注意狠抓落实。单选
1.江泽民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A)
A:马克思主义B:毛泽东思想C:科学社会主义D:无产阶级思想 2.党的七大把(B)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马列主义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党的十五大把(D)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马克思主义B:毛泽东思想C:科学社会主义D:邓小平理论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C)
A:深化改革B:扩大开放C:发展生产力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 5.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B)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深化改革,扩大开放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邓小平指出教育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的(C)A:基础B:前提C:重点D:关键
7.检验真理的标准是(D)A:马克思主义著作B:四项基本原则C:党中央文件D:实践
8.邓小平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A)A:放在第一位B:放在重要地位C:放在战略地位D:放在发展地位
9.当今世界的主题是(B)A:战争与反战争B:和平与发展C:生产与发展D:改革与开放 10.邓小平自告奋勇当教育的(C)
A:参谋B:领导C:后勤部长D:助手
受知识。单选
1.中共十三大正式确认了(B)的战略步骤A:两个阶段B:“三步走”C:一个中心D:四个现代化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B)A:社会主义制度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无产阶级专政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3.党的十三大指出,百年大计,(A)?A:教育为本B:育人为本C:质量第一D:安全至上
4.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B)的现代化A:劳动生产力B:科学技术C:经济D:文化 5.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C)A:基础B:条件C:核心D:前提
6.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A)A:基础B:力量C:条件D:源泉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C)A:四项基本原则B:改革开放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D:四个现代化
8.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D)A:1982年党的十二大B:1987年党的十三大C:1992年党的十四大D:1997年党的十五大
9.“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最早始于(A)A:香港问题B:澳门问题C:台湾问题D:新中国成立问题
10.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有计划地组织生产C:实行按劳分配原则D:生产资料为社会占有
1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B)A:无产阶级专政B:人民当家作主C:生产资料公有制 D:全体人民享有言论政治的权力
1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C)A:爱国主义B:为人民服务C:集体主义D: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五次作业
1.简述”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 2.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1、答:以下为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答: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