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学案

时间:2019-05-13 05:3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故乡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故乡学案》。

第一篇:故乡学案

《故乡》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2.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学习重点]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本课教材第二部分“我”回忆少年闰土的几段(第12——30段),与闰土重逢的部分(第54——77段),杨二嫂来访的部分(第39——52段)是重点。

[学习难点]

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第二部分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第86——88段)是难点。

[学法指导]

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被认为是生活的教科书,而文学是人学又被人们普遍认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文学作品就是读自己、读社会、读人生。仔细地辨析作品浓厚的文化内涵、情感表本课教材篇幅长、难度大,应根据小说特点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找出小说中描写的主要人物,简要复述故事情节,体会对故乡前后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不同。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这种变化的对比、培养比较思维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达的方式,以及语言艺术的特色,应该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

根据课前预习,检查完成以下几项任务的情况

① 按照小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②找出三个情节中描写的主要人物

二、合作探究,深入分析课文

问题

(一)这两个人物20年前和20年后在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对我态度几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在书上画出来。

学生讨论并归纳人物性格: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20年前的杨二嫂:

20年后的杨二嫂:

问题

(二)20年前的故乡和20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

20年前的故乡:

20年后的故乡:

问题

(三)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麻木、恣睢呢?

三、总结整合闰土生活的年代正是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没有能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各据一方,连年混战,就是文章说的兵匪官绅。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荒和歉收,再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苛税,怎么能不使中国农民陷入苦难的深渊呢?

作为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他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突破难点:

第(一)理解文中“新生活”的含义

第(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五、拓展训练:

作者是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来描绘20年前的故乡的美丽和未来故乡的美丽的。但不同的是,以前的画面中有一个小英雄,而后面的描写中却没有了,如果再给这幅未来美丽的故乡图画画上人物的话,要画上谁合适呢?根据小说想像一下。

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自己家乡的面貌,自己周围的亲人,肯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透视这种变化的原因,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第二篇: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

主备教师:马熠皎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3.掌握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的破败,农民生活贫困的情景以及人与人之间形成等级、冷漠、隔阂的现实,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2.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了解作者的情感及执着信念。

教学重点:

1.梳理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二、资料放送

1、文体知识: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1)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2)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2.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16本,65篇。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小说集有《呐喊》、《徬彷》、《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背景资料: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 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 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小说

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

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

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并理解词语 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鹁鸪()()髀()嗤()笑絮絮()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黛()色愕()然五行()

一望无际:无端:景况:

松松爽爽:

隔膜:惘然:恣睢:

2、整体感知课文

(1)、按小说“近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2)找出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

(3)讨论比较人物在这20年间产生的变化,要求在书上划出来。

(4)归纳人物形象: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现在的杨二嫂:

20年前的“我”:

现在的“我”:

(5)20年前的故乡和20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

20年前:

20年后:

(6)是什么原因导致故乡的萧索破败、故乡人的麻木恣睢?

四、再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基调

“我”在小说中主要体现出来的情感是什么?

小说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感基调?

如何理解小说最后一段话?

五、写法盘点

1、对比的写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2、借景抒情,以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3、运用生动的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形象

4、第一人称叙述的手法。

六、拓展阅读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

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

——海子

„„

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读过昆明诗人于坚一篇访谈,印象颇深。于坚是个热爱故乡的人,曾用很多美文描绘身边的风物。但10年后,他叹息:“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令我的写作就像一种谎言。”

是的,“90后”一代肯定认为于坚在撒谎、在梦呓。因为他说的内容,现实视野中根本没有对应物。该文还引了他朋友的议论:“周雷说,‘如果一个人突然在解放后失忆,再在今年醒来,他不可能找到家,无论他出生在昆明哪个角落。’杜览争辩道,‘不可能,15年前失忆,现在肯定都找不到。’”

这不仅是诗人的尴尬,而是时代所有人的遭遇。相对而言,昆明的被篡改程度还算轻的。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就像北京的车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即大错特错了:“公主坟”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无园,“隆福寺”其实无寺„„

“地址”或许和“地点”重合,比如“前门大街”,但它本身不等于地点,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你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讯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

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

“我回到故乡即胜利。”

自然之子叶赛宁如是说。

沈从文也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

他们算是幸运,那个时代,故乡是不死的。至少尚无征兆和迹象,让游子担心故乡会死。是的,丧钟响了。是告别的时候了。

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

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睹它的死。

我后悔了。我去晚了。我不该去。

由于没在祖籍生活过,多年来,我一直把70年代随父母流落的小村子视为故乡。那天梳理旧物,竟翻出一本自己的初中作文,开篇叫《回忆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那是一个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的村庄,有哗哗的小溪,神秘的山洞,漫山遍野的金银花„„傍晚时分,往芦苇荡里扔一块石头,扑棱棱,会惊起几百只大雁和野鸭„„盛夏降临,那是我最快乐的季节。踩着火辣辣的沙地,顶着荷叶跑向水的乐园。村北有一道宽宽的水坡,像一张床,长满了碧绿的青苔,坡下是一汪深潭,水中趴着圆圆巨石,滑滑的,像一只只大乌龟露出的背,是天然的游泳池„„”

坦率说,这些描写一点没掺假。多年后,我遇到一位美术系教授,他告诉我,30年前,他多次带学生去胶东半岛和沂蒙山区写生,还路过这个村子。真的美啊,他一口咬定。其实不仅它,按美学标准,那个年代的村子皆可入画,皆配得上陶渊明的那首“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几年前,金银花开的仲夏,我带夫人去看它,亦是我30年来首次踏上它。

一路上,我不停地描绘她将要看到的一切,讲得她目眩神迷,我也沉浸在“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想象与感动中。可随着刹车声,我大惊失色,全不见了,全不见了,找不到那条河、那片苇塘,找不到虾戏鱼溅的水坡,找不到那一群群龟背„„代之的是采石场,是冒烟的砖窑,还有路边歪斜的广告:欢迎来到大理石之乡。

和于坚一样,我成了说谎者,吹嘘者,幻觉症病人。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大树、影子,早已无踪。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第三篇:《故乡》教学案

《故乡》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

2、掌握字词

3、学会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4、研读重要段落及句子深刻理解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3、4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然而,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二、自主学习(一、)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他生平著有大量的杂文和小说等,以笔为武器,抨击时弊,唤醒世人,其作品文字犀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全部作品结集成《鲁迅全集》。《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背景

(二)时代背景:《故乡》作于1921年1月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成的。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字词(音、形、义)

1.阴晦huī,2.篷隙pãngxì,3.萧索xiāosuǒ,4.断茎jīng,5.凄凉qī6.寓所yǜ,不7.捏niē8.猹chá,9.胯下kuà,10.祭祀jìsì,11.弶jiàng,12.毡帽zhān,13.竹匾biǎn,14.秕谷bǐ,15.缚fù,16.罩zhào,17.獾huān,18.鹁鸪bógū,“19.刺猬wâi,wěi20.畜生chù,21.伶俐línglì22.潮汛xùn23.凸颧骨tǖquán,24.髀bì,26.愕然â,27.鄙夷bǐyí,28.嗤笑chī,29.惶恐huáng30.瞒mán,31.絮xù,32.应酬chóu,33.瑟索sâ34.磕kē35.寒噤jìn,36.廿niàn,37.苛税kēshuì,38.深黛dài39.惘然wǎng40.潺chán,41.恣睢zìsuī

词语.:

苍黄:灰暗的黄色。本文形容天色不好。悲凉:悲哀凄凉。

凄凉: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寂寞冷落。本文形容人物神情悲伤难过。神异:神奇,不同一般。

家景:家里的生活状况。

祭祀:旧时备供品向神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伶俐:动作灵活。景况:光景,情况。本文指生活状况。.秕谷:空或不饱满的稻谷。

伶仃:瘦弱。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惶恐:惊慌害怕。.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潺潺:象声词,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偶像:原指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神像。也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茫远:渺茫、遥远。

.大抵:本文是大都的意思。

(三)划分结构,理清思路:

1、提示: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

故事情节的开端为第1—5段,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情,交代“我”回故乡的目的。

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高潮为第6—77段,“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故事情节的结局为第78—88段,“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未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将来和下一代。

2、辨结构 结构示意图 回忆中的故乡 ↓杨二嫂

故乡的景色→变←故乡的人(对比手法)闰土 ↓

现实中的故乡 理想中的故乡

(四)对比手法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和猬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悲哀”。其实以前的“故乡”也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我们读这篇小说,要从作者对“故乡”的感觉变化中,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这篇小说的主题,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以闰土为例: 少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动作:活泼刚键,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中年闰土:

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理解这样的主题,可以深入探讨演变的原因:过去→现在(推断原因)。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

闰土:少年→中年→?

水生:少年“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中年?→? 杨二嫂:年轻→中年→?

也许他们的后代,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在这样的轮回中挣扎。因为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广大民众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过来的,好像黑暗隧道中看不到尽头(无数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王朝,然后又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再爆发农民起义,再„„历史不停的轮回着,民众的苦难也不停地轮回着)。

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再回故乡,“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阂。闰土叫“我”“老爷”,杨二嫂认为“我”“放了道台”,孩提时代那种真诚、友善的关系,已经完全消失了。“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五)1.1—5节写“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故乡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景象是“萧条”:心情是“悲凉”;这样就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情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2.第12节写“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作者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记忆中的故乡非常美丽;描写了一幅“月夜刺猹图”;景色特点:美丽动人,色彩明快;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3.未见闰土前,“我”有关闰土的记忆是怎样的?“我”见闰土前后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见闰土前,在“我”心中,闰土就代表着美丽的故乡的一切记忆。未见时,“我”心中充满期待、憧憬;见到后觉得隔着厚障壁,心中悲凉。

4.与闰土见面时“我”几次“说不出话”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始“说不出话”是由于兴奋,乍见之下陌生,最后“说不出话”则是由于彼此隔膜。5.“我躺着,听船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隐含意义是指我在探索、跋涉生活的路、希望的路、国家和民族的路。6.“我想到希望,„„,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反映了“我”在前进道路上的彷徨和茫然,缺乏创造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如果人民满怀希望,并团结一致地为这希望奋斗,希望则“无所谓无”;如果人们心里充满希望却不去奋斗,希望则“无所谓有”。关键在于应该去争取、创造,应该积极面对未来。作者没有承诺,但是给了人们希望,鼓励人们去追求。

(六)[特色鉴通] 1.多方面地运用对比手法,多视角地揭示主题思想,给作品增添了更浓重的悲剧色彩。如萧索破败的荒村与海边沙地神异的图画,构成景物的对比。少年闰土与中 年闰土,“豆腐西施”与“圆规”,构成人物今昔的对比。在人物的对比中,又有着诸多层次:有闰土、杨二嫂前后肖像的对比;有闰土前后语言、行动、气质、性格的对比;闰土与杨二嫂性格的对比;有“我”和少年闰土的友谊与“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的对比;有中年的“我”和闰土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的对比。各方面的对比,把旧中国农村日趋贫困、人与人日趋冷漠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更深更广。

2.传神的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对少年闰土肖像刻画,勾勒出一个健康活泼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而对中年闰土所刻画的是一个受尽折磨和压榨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对杨二嫂素描式的勾勒虽无一贬词,却刻画了一个泼辣粗俗、令人生厌的农村妇女的外部形象。3.景物描写中深沉地激荡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波澜

小说一开头就用阴晦的天气、呜呜作响的冷风、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勾勒出冬日江南农村死气沉沉的景象,透露出“我”悲凉的心绪。在小说里,作者将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情绪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小说里也有一幅闪着灿烂光彩的图画,即作者回忆少年闰土的那幅“神异的图画”,景物描写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景象的深切向往。

四、质疑释疑

一、语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阴晦()五行()潮汛()愕然()嗤()笑髀()瑟()索黛()恣睢()()

2.请描述“我”回乡的心情变化历程。答:。

3.课文在“我”回故乡的路上插入对少年时的回忆,用的是插叙的写法。如果小说用顺序的写法,先叙少年时的生活,然后再叙“我”这次回乡的经过,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答:。

4.描写一处你故乡的景色。答:。

二、语段训练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故乡(节选)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我问问他的情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二十余年之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时,应该说是“欢喜”的,为什么又出现“凄凉”的神情?

2.闰土见到了“我”时为什么不叫“迅哥儿”,而称“我”为“老爷”?分析确切的一项是()A因为他十分尊敬“我”。B因为他非常害怕“我”。C因为他很懂礼貌。D因为他有封建等级观念。3.他“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闰土()

A生性沉默寡言。B苦难生活的磨练使他意志坚强。C农村人见不惯生人。D生活磨难使人变得麻木。

4.文中闰土说话时有许多省略号,刻画出他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态。这神态说明他哪方面的情况?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A天生口吃,说不出话。B处境悲哀,有口难言。C心里害怕,不敢说话。D生活平淡,无话可说。

5.下面对“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一段文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非常难”指的是孩子多,总是吃不够。

B“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表明战乱频繁,兵匪骚扰,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C“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表明苛税繁多,百姓苦不堪言。

D“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明生活困苦,又找不到别的出路。6.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是指,这是用的修辞手法。

(二)不知故乡

我不知道我的故乡在哪里。

襁褓中,故乡可能就是慈爱的目光,远离了母亲我想我肯定会哇哇大哭的,不然,做母亲的有事离开何以要偷偷地走?有了记忆,故乡是的家,高高的门槛把世界分作故乡与异地,好不容易跨了大门还要回首望一望家是否依旧。稍大故乡变作熟悉的村子,十里外的小镇是不去的,害怕忘了回家的路。

我从来都不去想大西北的,事实上却让我身临其境。于是,让我舍得为故乡流泪,让我舍得为故乡贴金。每每回家一趟,总会花些辰光走走旧地。

而今,回来了,离家五百里,都在江南,给人感觉似乎就在村口。故乡不再是少时的内涵,它是爷爷山间的息地与父母的花发和病躯。故乡是酒,时久而味弥醉。我不知我的故乡该有谁。我知道乡下那时的干部很多,书记、会计、大队长、小队长„„记得马成曾是大队长,脖子上挂只哨子,整天命令大伙今天怎么,明天如何如何。现在他已没有这份权力了,不过养了三四百只鸭子,照旧吆喝鸭子们从东到西,由南往北,每天拿百来斤谷骗它们下蛋,据说收成也蛮好。

二龙一家是村里的象征。他办一家建材厂和一家印刷包装厂,效益一直冒尖,镇子上好多人都想进他的厂。董事长、总经理是他的头衔,西装革履,戴副变色眼镜,手握大哥大,挺像回事的。这回叫我在城里帮他找辆车子,说“桑塔纳”差了些。要进口的,钱不在乎,要的是气派。

故乡是春,朝气袭人。

我找不着我故乡和我故乡的人,不管时空。

我的故乡是低矮的民房与的村路,穿着补丁衣裳的的村姑村夫和到处瞎奔随地拉屎的猪羊。自来水与煤气灶,皮夹克和表弟的胯下一步“马”,大婶指间的“星”,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可是,我有故乡。我曾经在那里生养,浓浓的乡音是不灭的印记,不然,有聊无聊时,怎会有意无意地念着它,护着它。

故乡,一篇上乘的散文,形散神宛然。

1.在文中空白处依次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和睦荒芜曲折舒适B温馨荒凉泥泞闲适 C和睦凄凉崎岖闲适D温馨凄清坎坷舒适

2.对“让我舍得为故乡贴金”一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极力粉饰自己故乡B舍得资助自己的故乡

C舍得花钱回故乡D极力赞美自己的故乡章标题“不知故乡”4.对本文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A烘托B象征C对比D联想 《故乡》[能力练通]参考答案

一.1huìxíngxùnâbìchīsâdāizìsuī

2.回故乡:想念、急切→见故乡:悲凉→忆故乡:欲说无言、忧郁→忆闰土:高兴、佩服、兴奋、依依不舍→见杨二嫂:愕然、惶恐、困窘→见闰土:初时兴奋,转而震惊、悲哀→离故乡:惘然、愁闷中带希望。3.用插叙的写法就把少年“我”和少年闰土的关系组织在“我”现在回乡的时间过程中,使小说给人一个完整、统一的感觉。如果用顺叙的写法,小说在时间上就被截成了不相连接的两段,在感觉上小说就不是一个统一体了。4.由读及写,结合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完成,从中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一)1.二十多年的贫困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想到自己目前的生活现状,不觉凄凉、自卑起来。2.D3.D4.B5.A6感情上不沟通,有隔膜借喻(二)1.B“温馨”突出故乡带给“我”的亲切感。大西北是“荒凉”的,而“凄凉”多形容人的心境,“荒芜”多指被荒废的土地。大西北不繁华不热闹,但并不是被荒废的土地。村路“泥泞”符合实际,村姑村夫衣着简朴,但心情愉快。应该是“闲适”,而不是有优裕生活的“舒适”。2..D这是“为故乡贴金”的指“我”基于对自己故乡的热爱与眷恋,极力赞美自己的故乡。3.C,A、B两项与全文内容矛盾,作者一直怀念故乡,不可能忘了故乡。D答案无道理。C项最符合作者的心理,故乡变了,现在的故乡不是记忆中的故乡,但仍是“我”的故乡。4.C本文以故乡今昔的变化作对比,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反思:

第四篇: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 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1.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

阴晦()萧索()愕()然鄙()夷嗤()笑瑟索()折()本惘()然恣睢()2.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意义

凄凉隔膜展转 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

3、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二、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杨二嫂: “我”: “我”母亲:水生: 宏儿:

三、组间交流,精讲点拨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2、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检测,课堂小结本文主题的探讨:

①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③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

五、课后提升

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第五篇:第9课《故乡》学案

教师寄语:失去的总是美丽的。学习目标:

1、能梳理小说情节,找出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学习重点: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学习过程

一、自学质疑 预习任务

1、疏通字词,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作者情况。

3、.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

4.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5、理清课文结构.6、是什么原因苦得闰土像个土偶人了?

二、交流展示

1、展示积累词语

2、展示质疑问题

(1)用一句话说说鲁迅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找出合适的词或句子来形容。

(2)分析本文结构。(课文很长,把握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

(3)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4)是什么原因苦得闰土像个土偶人了?

三、互动探究

1、精读课文第二部分,透视人物的心灵世界

从文本中找依据,从品读重点人物的言行举止、外貌神态等描写语句人手,分析人物的发展变化。

(1).闰土的变化: ①肖像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语言的变化:

昔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神态的变化:

昔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动作的变化

昔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性格的变化:

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杨二嫂的变化:

昔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

外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格变化:由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变为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市民。

2、“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为什么

3、三个“辛苦”含义各是什么?

4、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5、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何理解?

四、达标检测

(一)、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二)、填空:

《故乡》选自《 》,以 为线索,按照“ 故乡 故

(三)、阅读《故乡》中的三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②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③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1.这三段文字都属于 描写。

2.①段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景象,其特征是,集中表现这个特征的词语是。这段还描写了人物 的心情。这段景物描写对于表达人物心情起到了 作用。

3.②段的描写,其中与①段中“苍黄”相对应的词语是。两段景物描写形成了。对照①段,回忆全文,可以看出②段要突出人物的什么感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换用括号里的?为什么?(1)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阴暗)了„„

(2)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躺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生气)。

5.第③段写的是作者想象中的故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第①②段分别选用了哪些景物进行描写?为什么这样选用?

五、迁移应用 月是故乡明

雪儿是迫不得已才去打工的。她今年26岁,标准的美人样。她来美国读博士前压根没想到消费竟这么高。很快,她带来的钱就花完了。经人介绍,她来到一家“中国餐馆”打工,想利用晚间闲暇赚点费用。餐馆很大,很华丽。老板是位台湾人,男性。四十上下光景,脸上极少有笑容。有人告诉雪儿,老板为人很冷淡,很无情,也很苛刻,谁若不好好工作,他马上就炒谁的“鱿鱼”。雪儿有点担心,生怕做不好。尽管在国内她是一所名牌大学的讲师,但现在是在美国,她知道像这种业余的工作也确实不易找。

雪儿每天晚上都去那家中国餐馆做工,她的工作是勤杂工,扫地拖地刷地洗盘子,哪有活她往哪去,报酬是每小时10美元,每晚3小时。初次上班时,老板看着她,目光很冷酷。老板严厉地说了句:“别让我不满意!”雪儿无语。但她干活很认真,也很辛苦。老板监视得很严格,经常幽灵样悄无声息地出现,大声斥责想偷懒的雇工,冷冷的目光会令雪儿心悸。雪儿想:可别出事了。然而一次刷碗时,雪儿稍不留神,一只碗脱手摔碎了。老板出现了,幽灵似的,一顿痛斥后摔下一句话:“今晚你白干!”挨了一顿臭骂,外加损失一晚30美元的报酬,雪儿心里很不是滋味,暗作怨言:“哼,周扒皮,黄世仁,资本主义的台湾佬,还中国同胞呢!”然而一想,也怪自己,不该这样大意。此后,雪儿干活愈加仔细,也再没有过差错。

一晃雪儿在这打工已有两个星期了。一天晚上,同事告诉雪儿老板在后厅叫她有事。雪儿很紧张,心里忐忑不安,不知又怎么了。到了后厅,老板抬头看了一眼雪儿,冷淡地说:“从现在起,你到前厅当招待。记住:顾客永远都是对的!”雪儿这才放下了心,暗想:当招待要比勤杂工轻松得许多,而且还常有客人给小费。她太需要钱了。远在国内的父母重病卧床已经多年,家里债台高筑,弟妹上学读书也都需要钱,而自己更需要钱。雪儿有点感激老板了。雪儿在前厅做招待工作依然很认真。她美丽、热情、勤快,博得了许多顾客的称赞。一个月夜,雪儿刚到不久,进来了几个牛仔模样的美国小青年,要吃中国菜喝中国酒,并点名要雪儿服务。雪儿微笑着说:“乐意为你们服务!”领牛仔进入雅间后,雪儿端菜上酒着实忙乎了一大阵。牛仔们很满意,也很兴奋,不一会儿便有了几分醉意,对雪儿动手动脚。雪儿很紧张慌乱,她拼命挣扎,竟一下子撞翻了桌子。桌子上的碗、碟、杯子摔了一地。牛仔们一愣,雪儿趁机逃出来报警。很快,警察赶来了,把滋事的美国流氓带走了。雪儿茫然地站在柜台前,心里很委屈,眼泪也流了下来。老板出现了,盯着雪儿,目光冷酷如冰。雪儿想起老板说过:顾客永远都是对的,而且自己撞翻了桌子,摔碎了那么多东西。雪儿心里很清楚老板会怎么做。但她想到自己没有做有损人格、有损国格的事,心里也就很坦然,很镇静。她知道自己该辞职了。雪儿抬起头走向老板,掏出老板刚付的100美元的酬金,连同这几天来客人给的小费,一股脑儿塞给老板,很平静地说:“这些,赔您!”说罢,雪儿毅然转身向大门走去。

“等等,小姐。”老板喊住她,声音第一次这样温和,雪儿站住了。老板追了过来,说:“你能不能继续留在这里,我每小时付你30美元!”雪儿很诧异:说:“我得罪了顾客,还摔碎了那么多的东西!”

老板笑了,第一次笑了,笑得很温和。老板说:“你做得对,小姐!”接着,老板一字一句,声音颤抖着说:“咱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老板的眼里蕴满了泪水,一脸虔诚的样子。

雪儿看着老板,心头一热,泪便如泉涌而下。那一刻,窗外月儿正明,俨然故乡的明月„„ 写出你的阅读感悟:

六、课后作业 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会有怎样的命运?请发挥想像,为他们写一个故事。(100字左右)

9参考答案

一、自学质疑

2、时代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破败的景象,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际关系冷漠、隔阂,于是以回乡见闻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故乡》。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4、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其中闰土是文中的主人公。点拨:应明确每个人物代表了当时的一类人。第一种类型:以“闰土”为代表的,生活在当时社会最下层的,受苦难最重,受压榨最深的“农民”形象,是属“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类。他们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沉重负担和压迫下,“都苦得象木偶人了”。他们对生活没有什么抗争,有的只是逆来顺受;他们对未来没有什么希望,若硬说有,也只是“一幅香炉”和“烛台”,他们在积重难返的封建传统观念束缚下,在心灵与心灵间个个筑起“古训的高墙”而相互“隔膜”起来。

第二种类型:以“杨二嫂”为代表的,同样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的“小市民”形象,是属“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一类。他们依然逃不过“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与“闰土”的勤劳,善良不同的是他们多了一份尖酸与刻薄,多了一份游手好闲等卑俗的习性。在鲁迅笔下,如果说对“闰土”类的人物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话,那么对“杨二嫂”类的人物更多的就是痛斥和批判。第三种类型:以“我”为代表的在“沉闷铁屋子”中被惊醒的,开始独立思索人生社会,是已经觉醒了的,但在生活重压下又难免软弱,在黑暗现实中又难免彷徨而无路可走的“小知识分子”形象,是属“辛苦展转而生活”的一类。在小说中,“我”并非仅是一个线索性人物,因此在教学中忽视不得对“我”的形象分析。

6、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下载故乡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故乡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故乡》学案答案[5篇材料]

    《故乡》学案主备人:任念国审核人:任念国教学目标:1.情节的把握;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3. 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

    九上《故乡》导学案设计

    九上《故乡》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2.分析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3.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使用说明】1.充分预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2.品味关键语句,探究小说中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小说主题。过......

    九年级语文下册 13《故乡》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

    13 故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句。 2、了解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外貌、心理描写,并理解这些方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引......

    故乡(范文)

    《故乡》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找出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 2、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题 学习重点: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

    故乡及其他

    故乡及其他 故乡对我越来越是一种疼痛的隐喻,让我在难眠的夜里才能清晰地思恋她,在疼痛中用梦境中般的画面将它拼凑起来,零碎而散乱。 在故乡,我们把爷爷的父母才称之为祖父......

    《故乡》

    全文共6000多个字。作者对“故乡”的感情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一般的感情,同时还是带有个人色彩的特殊感情。在对“故乡”没有任何理性的思考之前,一个人就已经与它有了“剪不断......

    故乡

    如果说遵循在哪儿出生在哪儿成长哪儿就是故乡的原则,那么广安这座城市,就是我孩子的故乡。相应的,有山有水的川东小镇罗渡,则是我的故乡,而距离罗渡镇有两袋烟工夫的广罗乡,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