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方案

时间:2019-05-13 05:0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方案》。

第一篇: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方案

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完成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是实现工

业强市、建设珠江源大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的科学选择,是党中央和省市委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做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我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及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要紧紧把握这次改革机遇,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找准改革的突破口,科学谋划,务实创新,圆满完成改革试点工作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市全面小康建设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着力建立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增强文化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多出精品、多出优秀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推动我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改革体制机制和推动事业产业发展相一致;坚持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相协调;坚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与着眼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原则。

三、改革目标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和深化以劳动、人事、分配等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既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充满活力,公益性和经营性、产业性区分明确,扶持政策具体、统一、透明,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具体目标是:

1、市级改革目标。明确政府、文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责权利,合理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新闻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按照不同的性质和类别,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以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努力激活国办文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积极培育形成一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主体。按照“12345”的发展思路,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和投融资机制,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项目的实施,到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的目标。

2、会泽、罗平、陆良三个省级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县和特色文化资源县,按照省市的要求,加快县级文化单位的改革,激发活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项目运作力度,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力争到2007年使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6的目标。

3、其他县(市)区,按照市的安排部署和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使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改革的任务和措施

(一)改革范围、方式和内容

根据文化单位的性质、职能和工作实际,科学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新闻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和措施。

1.改革范围

(1)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指承担应由国家举办或支持的公益事业职能,不以盈利为目的、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文化事业单位。其范围主要包括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艺术研究所、艺校、电影管理站等;新闻媒体(电台、电视台、报社等)的新闻宣传业务部门,包括麒麟分局、广播电视发射台、珠江网站;群众体育指导中心等。

(2)逐步过渡为经营性的文化单位是指除以上公益性单位和部门之外,可按照市场原则,把原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及其它经营业务的单位或部门转变为经营性实体的单位和部门。其范围主要包括新闻媒体(电台、电视台、报社等)的经营业务部门,即从中分离出来的广告、发行、有线电视、网络等经营业务部门;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体育场馆出租等经营业务部门;市花灯团、滇剧团等文艺表演团体;新闻图片社、版画院。

(3)经营性文化单位是指现行事业性企业化管理的单位,主要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

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单位或行业。其范围包括电影公司、影剧院、报社印刷厂等。

2.改革方式和内容

(1)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转换机制、增加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面向市场不断激发自身活力,努力形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优良、引导有力的公共文化事业主体。其具体的改革方式和内容是:第一,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取消现行的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分门别类、分层次进行管理;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由主管部门公开选聘,单位副职由受聘的主要领导提名,经主管部门考察同意并聘任,单位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其余人员全员聘用。第二,改革现行分配制度,建立“以岗定酬,绩酬挂钩,按岗取酬”的分配机制,实行固定工资与活工资(各种津贴、补贴的总和)相分离,即将活工资部分纳入内部再分配,按各自岗位绩效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惩,合理拉开分配差距。第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财政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投入不减,并且要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有所增加,但要改进财政的扶持办法,拨付方式要与单位履行的宣传文化职能和所发挥作用等情况挂钩,投入方式要依据各自的目标任务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要按照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的要求,制定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推进公益性事业的建设。第四,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和作用,不断挖掘潜力,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

(2)逐步过渡为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政策,着力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按照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改造过渡为经营性的文化企业。其具体的改革方式和内容是:第一,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定编不定员,定岗不定人”的管理模式。改革开始之时签订《聘用合同书》的事业单位人员,原有事业身份不变,调出和退休时按现行事业单位人员的政策来对待,但在单位内部现行管理上同所有新聘用人员一视同仁;事业单位新增人员,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由聘用单位与其签订聘用合同,在聘期间享有同原单位的事业人员同样的权益,待遇按聘用合同约定办理;明确现有事业单位编制和现有事业单位人员,原相同性质单位和相同事业身份的“老人”流动,不得突破新调入单位的原有事业编制限额,对高、精、尖特殊文化艺术人才按市引进特殊人才政策执行,其引进的人员数额最多不能突破原有编制数,引进的特殊人才享有原事业人员相同的身份、待遇;实行较为彻底的人员聘用制,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对所需人员的聘用,在政府的宏观监管下,由用人单位按照事业单位人员聘用规定,公开、平等、透明地自主选聘,人事部门只进行合同鉴证。第二,改革现行分配制度,按照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相分离的原则,建立“以岗定酬,绩酬挂钩,按岗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实行绩效工资制,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对有条件的单位领导班子可实行年薪制,也可以按照目标责任制的要求,根据实现目标的情况,从收入中提取相应比例的部分作为奖励。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对未能聘用上岗人员(个人自己不接受聘用的除外),在服从单位安排的前提下,可安排临时工作任务或进行培训,发给不低于当地政府颁布的最低工资。第三,在社会保障方面,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实行“两制”管理,即:原有事业人员按现行政策,由财政继续承担其应享的社会保障支出,退休后按原渠道领取退休金;新进入人员(按市政府相关政策引进的高、精、尖特殊人才除外)必须依法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并由用人单位和个人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金,并按社会保险政策规定享受相关社会保险待遇。第四,改革财政扶持方式,按照“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节余留用、超支自负”的原则,由财政依据2005年末单位实有人数适当放宽核定包干经费。改革后进入市场运行的文化单位不纳入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范围。

(3)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可视不同情况采取两种改革方式。第一,对资产构成良好、净资产较大、经营状况较好的单位,可着重在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上改革,对经营性资产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第二,完全参照国企改革的办法,实行产权和人员身份双置换的改革办法。对国有资产评估后,公开挂牌出让,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出让给原单位职工。对转制的文化事业单位,在核定资产的过程中,凡能够豁免、转移、冲销的债务或报停、报损的设备,可作一次性解决,尽可能减轻单位的负担。

同时,对进行改革试点的相关文化单位,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文化单位的招商引资享受市政府扶持重点项目的优惠政策。

(2)改革转制后的文化单位可享受国家及省(云政办发〔2004〕103号文件)规定的税收等优惠政策。

(3)各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实行改革的文化单位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尽力协调帮助解决。

(4)财政要筹措资金,确保改革相关成本费用的支付。

(5)政府各职能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研究并出台支持和鼓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配套政策。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兴办多种形式的文化事业,鼓励社会资本入股、参股、控股办文化事业;把引资兴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列入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给予奖励和支持。

3.市直重点单位的改革任务

(1)市花灯团、滇剧团和艺术剧院的改革,要进行资源整合和重组,积极组建珠江源演艺公司,走政府扶持、市场引导、自我发展的路子,逐步过渡成为经营性文化主体。

(2)市电影公司、曲靖日报社印刷厂、国风影剧院的改革,要按照经营性文化企业的改革办法,因地制宜、一企一策,使其成为真正的企业法人实体。

(3)曲靖日报社的改革:组建曲靖日报报业公司,将广告部、发行部和传媒中心等经营性业务和部门从报社中剥离出来,并可以和报社印刷厂联合和重组,成立曲靖日报报业公司,逐步向经营性文化企业过渡。

(4)广播、电视的改革:组建曲靖广电传媒集团,将云南广播电视报曲靖专版编辑部、曲靖电视剧制作中心、广电物资供应站等部门和曲靖人民广播电台、曲靖电视台的广告、社会栏目、制作传输等经营业务和部门剥离出来,进行资源整合,在保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充分采用市场运作手段,逐步向经营性文化企业过渡。

(5)珠江网站的改革: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范围广泛、传播快捷、成本低廉,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被公认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大新型新闻媒体。因此,作为承担重要宣传业务的曲靖珠江网站,要改变现行管理体制,把它当作我市的一个重要新闻媒体来对待,由市委宣传部负责管理;网站主要管理人员和个别技术骨干按现行事业人员管理,其人员编制和包干经费数额由市委宣传部分别会同编办和财政研究后确定,其他工作人员由网站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合同聘用制,其报酬及相关费用,从网站经营收入中解决。

4.县(市)区的任务

各县(市)区要按照以上改革要求和参照市级文化单位改革的做法,以国办文化单位改革为重点,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切实把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落到实处;要以提升旅游景点文化内涵、打造和树立特色文化品牌、推进民族文化工艺品加工和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快文化产业的规划发展,大力培育各种所有制的文化市场主体;要以加大县、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积极扶持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努力构建以县(市)区城市为中心、以乡(镇)为骨干、以村(社)为支撑的能够起到较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宣传文化阵地和网络体系。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步骤

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展调研,制定方案(2005年6—7月)。根据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大理会议精神,围绕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政策和实践问题,组织力量进行专题调研,结合我市实际,制定试点工作方案,经市委政府批准后并报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批。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推进改革(2005年8月—2006年10月)。各改革单位和县(市)区按要求完成改革任务。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检查验收(2006年10月—12月)。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按照改革试点要求,对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进行检查验收,评估改革成效,查找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改革完善的建议,向市和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汇报;召开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全面总结改革经验,表彰先进单位。

(三)组织领导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形成合力。必须把它摆到一个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迫切的位置。

1.成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市委、市政府成立曲靖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旅游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市委宣传部,由市委宣传部或市文产办一位领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和办公室主任要负责挂钩联系2—3个改革试点单位,以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指导。宣传部、文产办、发展改革委、编委办、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化局、广电局等部门,要抽调专人认真调研,制定配套方案,落实责任、跟踪问效。各县(市)区要相应成立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各县(市)区、市直各改革试点单位和主管部门,要根据市的改革方案精神,结合各自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能和工作实际,不搞一刀切,实行一个单位一策的改革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报经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批后组织实施。

2.加强政策研究,建立政策体系。市县两级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积极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所涉及的财政、投融资、税收、土地、工商管理、价格、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和人才等政策的研究,结合曲靖实际,制定和完善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可具操作性的政策,建立促进和保障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3.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思想工作。各县(市)区和市直各改革单位,要加强改革的政策宣传,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及改革试点单位干部职工正确认识改革的形势和任务,正确认识改革的政策措施,为保证改革任务的落实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切实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改革所涉及的干部群众的思想反映,根据情况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解难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要及时处理和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五、以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通过改革,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增强文化单位的生机和活力,培育文化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完善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文化经济政策及投融资机制,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前期工作,加快会泽历史文化名城改造、罗平布依族风情园、“历史曲靖”(珠江源文化园)、陆良和马龙休闲健身生态园建设、珠江源饮食文化城、翠山影视文化城改扩建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加快组建珠江源演艺、曲靖报业、曲靖广电传媒、曲靖印刷出版四大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抓紧做好以一台文艺精品为重点的“一首歌、一台戏、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的“四个一”文化精品工程。努力做强文艺娱乐、广播影视、出版经销、体育健身和乡村文化五大产业,适时把曲靖建设成为休闲娱乐、影视拍摄、体育健身的基地。积极推进省级县域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县和特色文化资源县建设,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力争改革试点结束一年后,即2007年使全市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的目标。

第二篇:文化体制改革讲话(市)

第26期

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 2009年9月7日

刘玉浦、王京生同志在学习贯彻全国文化

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精神推进文化

立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8月28日)

刘玉浦同志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认真传达贯彻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精神,研究部署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立市工作。刚才,京生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讲话,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

2003年,深圳成为全国九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6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的一系列部署精神,立足深圳实际,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品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两城一都一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我市作为率先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的城市之一受到表彰。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充分肯定。

当前,深圳的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立市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党的十七大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在这次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长春、云山、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化改革、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总体方案》还明确提出深圳要与香港共建“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为深圳的文化发展确立了新的目标。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促进深圳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争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排头兵。具体来说:

一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力争走在前列。深圳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东西方思想观念交流碰撞的前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全市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定地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倡导者、实践者。要把握主动权、唱响主旋律,发挥主流舆论的引导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不断增强引导和调控舆论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加强对互联网等宣传文化新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和谐理性的舆论环境。要扎实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宣传、普及,加强对深圳改革开放生动实践的总结提炼,努力打造有深圳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群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深圳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的核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培育形成富有感召力、创造力、生命力的城市人文精神,并使之融入到群众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成为深圳市民的行动指南。

二是要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力争走在前列。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是对我市的充分肯定,也是有力的鞭策。改革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也有责任、有义务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继续积极探索、先行先试。3 要按照《规划纲要》和《总体方案》的有关部署,进一步弘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保持改革的锐气,加大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消除制约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对于一些新的改革领域特别是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关键环节,要勇于攻坚克难、力争率先突破。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国有文化企业集团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稳步推进文化市场的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动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建立文化产权交易中心,进一步提升深圳在文化投融资领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三是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力争走在前列。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要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群众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创造、保护文化成果的权利,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福利。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健全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周到、全面、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推进文化进基层、进社区、进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品牌文化活动,让群众享受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继续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努力 4 推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深圳特色的精品力作。

四是要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力争走在前列。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第四大支柱产业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约550亿元,约占GDP的7%;今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市文化产业逆势而上,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产值增速达到10%左右。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中我市调整设立了文体旅游局,就是为了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继续大力推进实施我市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狠抓落实,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和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要充分发挥深圳自主创新能力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优势,突出“文化+科技”的特色,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大力培育新的文化业态;进一步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基地、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自主品牌;继续办好“文博会”,不断拓展“文博会”的出口交易和核心内容展示交易功能,突出国家级、综合型、国际性展会的特色,努力打造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佳平台;进一步深化“设计之都”品牌的开发建设,加快规划建设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推动全民创意设计活动;继续加强深港文化产业合作,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科学规划产业链分工与布局,联手开拓国际文化市 5 场,加快推进与香港共同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五是要在文明城市建设上力争走在前列。2005年我市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光荣称号,去年完成了第二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任务,前不久我们又顺利完成了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的有关工作。文明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继续努力。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文明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常态工作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水平的决定》(深发[2009]4号),以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标兵”为目标,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特别是要认真分析梳理前一阶段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分门别类、落实责任,切实抓好整改;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倡导文明新风、树立文明标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楷模、讲文明、讲道德”的良好风气;要继续深入开展“关爱行动”、“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等活动,不断提升市民的道德文化素养,引导广大市民争做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同志们,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的各项部署要求上来,把文化立市和文化体制改革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要以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党 6 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委宣传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调查研究、协调组织和督促检查的综合职能,加强对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所属领域体制改革的指导,把握好全市文化改革发展的大局。市文体旅游局要做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文化体制改革两手抓、两促进,进一步理顺文化管理和服务职能,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全市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进一步明确推进文化建设的责任和要求,形成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整体合力。我相信,在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开创深圳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7

王京生同志的讲话

同志们:

在8月中旬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深圳荣获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成绩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下面,我受玉浦、王荣同志委托,就全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作简要总结,就贯彻落实长春同志重要批示和云山、延东同志的重要讲话,以及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文化立市各项工作提出几点意见。一、六年来,我市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各项试点任务,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2003年,深圳被确定为全国九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以此为契机,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和工作部署,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文化体制改革,以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各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充分发挥了保障市民文化权利的积极作用,经营性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城市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

一是初步构建了覆盖全社会的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维护和实现市民基本文化权利,积极探索建立文化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和文化保护服 8 务体系。全市文化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年都在1%以上,已建成各级各类群艺馆和文化馆(站)62个,文化广场197个,博物馆19个,广播电视覆盖率100%。在全国首创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等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精心培育了“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社科普及周”、“外来青工文化节”、“创意十二月”等十大文化品牌活动,每年展演活动超过10000场次,形成“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人人可参与”的良好局面。出台公益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办法,将文化品牌活动交由社会承办,对各种文艺展演和节庆文化活动项目实行政府采购,充分调动了社会文艺团体的积极性。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市民的家园意识和城市凝聚力。

二是“两城一都一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建成公共图书馆(室)577个,提前实现了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室的目标,并成功开发“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钢琴之城”已在钢琴教育和钢琴普及方面形成相对优势,李云迪等一批年轻钢琴演奏家频频在国际大赛上获奖。2008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深圳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并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深圳成为中国首个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城市。获得“设计之都”称号,充分体现了深圳的文化价值观念输出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深圳作为创新型、创意型城市的国际地位,也是深圳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贡献。

三是文艺院团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深圳发行集团、海天出版社、《深圳青年》杂志社、深圳歌舞团、深圳市粤剧团、深圳大剧院等全市34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已全部转制为企业,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画院等10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基本完成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深圳交响乐团加大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迅速跻身为全国一流交响乐团。深圳歌舞团通过与华侨城集团的资源整合,实现了演艺与旅游、文化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新路。

四是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通过资源整合和重组,先后成立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和出版发行集团,以建设“效益集团”为目标,着力推进三大集团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优化。报业集团完成党报发行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报网联动,加快报业数字化步伐;广电集团收视收听率和市场份额不断上升,深圳卫视实现全国全覆盖,天威视讯公司成功上市;出版发行集团整合出版与发行上下游资源,实现了业态上的创新与升级。至2008年末,三大集团总资产91.36亿元,比2005年增加17.86亿元,增长24.3%。三大集团还出色承担了“文博会”、“关爱行动”和“深圳读书月”的相关组织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三大文化集团的发展壮大,既巩固和扩大了党的宣传文化阵地,又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发挥了龙头示范效应。在此基础上,按照“统一并表监管、高度授权经营”的原则和思路,10 出台《深圳市属国有文化集团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1+7”文件,由国资监管部门委托市委宣传部对三大文化集团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基本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出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新模式。

五是“文博会”的品牌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日益增强。在中央和省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和精品化的思路,举全市之力策划举办了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项目,成为全国唯一国家级、综合性、国际化的文化产业盛会。五届“文博会”,每一届都上了一个大台阶。第五届“文博会”共有1708家企业、机构参展,总成交878亿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88亿元。“文博会”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在国内外赢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在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服务中西部文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赞扬。

六是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色。充分发挥我市高科技产业比较发达的优势,成功探索出“文化+科技”的产业发展新模式。腾讯、A8音乐、华强文化科技、雅图、网域等一批民营文化科技企业迅速崛起,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逆市飞扬,显出示强大的生命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已成长为深圳乃至全国文化科技产业的领军企业和中坚力量。集 11 中体现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的“文化+科技”深圳模式,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七是文化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态势日渐形成。全市已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50多个,其中华侨城、大芬村、雅昌集团、古玩城、腾讯集团等5家企业和园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为主体的“文博会”分会场从第一届的1个、第二届的6个、第三届的17个,发展到第四届的24个,第五届达到30个。分会场数量的增加和水平的提升,不但使“文博会”的规模、影响和效果成倍扩大,也有力带动了深圳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强力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0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约3%提高到7%,文化产品出口增长28%。文化产业成为继高科技、金融、物流之后的深圳第四大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八是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机制得到加强和改进。实现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三个转变”,即:从以办文化为主向以管文化为主转变;从以管理直属单位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转变;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为主转变。顺利完成审批制度改革,市级文化行政审批事项从102项精简到13项。积极扶持培育文化领域的行业协会,在全国率先完成行业协会社会化改革,形成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互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文化行业协 12 会体系。大力推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文化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基本确立。文化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有效解决了政府在文化管理和服务上的“越位”、“错位”、“缺位”问题。

回顾改革历程,总结实践经验,我们深深地感到,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来之不易,“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的称号来之不易。

首先,改革的成就归功于中央和省的高度重视与关心支持。长春和云山、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圳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亲切关怀,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亲临深圳,亲临“文博会”,直接给予我们指导和支持。中宣部等中央部委和省委、省政府对深圳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对“文博会”等重要工作和改革的重大项目直接进行协调推进。

第二,改革的成就归功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试点工作开始以后,市委、市政府率先提出并确立“文化立市”战略,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第一时间成立领导机构,市委常委会十多次专题研究,全市29个党委、政府部门和单位参与,10个小组具体推进,并先后召开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工作会议、文化产业工作会议、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会议,形成了全社会推动文化改革与发展的高度自觉和强大合力。

第三,改革的成就归功于全市宣传文化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和各有关部门、单位的理解支持和努力工作。改革是一项涉及全局 13 的艰巨任务,也是一次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全市宣传文化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不囿于成见,顾全大局,积极主动投身改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些同志甚至在个人利益上作出了很大的牺牲。我们对于那些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和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他们的形象和功绩,将永远铭刻在深圳文化改革繁荣发展的史册上。

第四,改革的成就得益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一系列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改革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环节,提出了“拼文化”、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以及建设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创新理念,以理念创新推动改革发展实践,以思想的新解放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这些新的文化理念,是推动我市文化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轨道的重要思想保证。

第五,改革的成就得益于良好的政策环境。结合上级要求和深圳实际,制定了《深圳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深发[2005]1号)、《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和《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20年)》,出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1+4”文件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这些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是明确改革方向与路径、破解改革难题的基本保障。

同志们,“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的称号,是中央给予我们的巨大荣誉和激励,是全市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每一位开拓者、创新者、实践者的巨大光荣。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关心支持我市文化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对参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全市宣传文化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和各部门、各单位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解放思想,积极进取,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排头兵

中央明确提出,要在2010年底全面完成改革试点任务。这表明,当前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从试点阶段进入了攻坚克难、向纵深推进的新阶段。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首批试点城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被列为《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重要内容,成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这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在新形势下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坚强决心。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我们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立市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此,玉浦同志将作重要讲话。这里,我先就下一步我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具体意见。

当前,旧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已经被打破,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面临良好的机遇。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市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15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总体方案》,着力构建和完善“五大体系”,努力在九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为加快推进“一区四市”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保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探索新鲜经验。

(一)着力构建和完善“五大体系”

一是文化理论创新体系。要结合深圳实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文化发展理念的创新。要以创新为城市之魂,让创新成为城市集体意识,特别是在现代新价值观念的创造和输出上保持领先,打造与深圳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创新活力。积极推动“深圳学派”建设,提升公共智库的研究服务能力,加强学习型、知识型城市建设,把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明确导向,不断提升深圳的文化核心竞争力。今天的会议印发了《关于全面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这是以新的文化理念推动全市文化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希望与会同志积极建言献策,提出意见,使之更加丰富完善,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从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出发,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进一步健全完善共建共享、普惠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特区内外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均衡化发展,确保全体市民共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成果。

三是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按照管资产和管人、管事 16 相结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强化投资和产权变动管理,在保证舆论导向和文化安全的前提下,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文化集团做强做大,提高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文化与科技结合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加快构建文化科技产业集群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深圳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是政策支撑保障体系。中央决定,对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凡是地方财政有资助的,中央财政将予配套资助。要真正用足用好中央和省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切实发挥其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作用。要结合深圳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加快建立完善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实保障。

(二)努力实现“九大新突破”

要在系统总结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改革项目的评估,抓住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明确目标任务,集中精力,大手笔推进,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大的突破。

一是在增进市民的文化福利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当代艺术馆、大运国际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宝安和龙岗两大书城、流动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扩大“深圳读书月”等十大品牌文化活动的社会效益,推出“高雅艺术票价补贴办法”,推动“周末”、“流动”、“高雅艺术”等三大公共文化服务系列实现制度化、规范化运作。加大“图书馆之城”建设力度,确保2010年底前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到1800万册、常住人口人均藏书2册、户籍人口人均拥有6册的目标。扶持京剧、粤剧等民族艺术,大力实施“音乐创作工程”、“影视创作工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让群众得到更多、更精、更好的文化享受。深化新型文艺团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政府资助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力争在短时间内建立一批管理先进、机制灵活、演艺水平较高的市级文艺团体。完善扶持民办文艺团体、民办博物馆的政策措施和文化义工制度,加大公益文化活动社会化招标、采购力度,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形成公益文化服务的多元供给机制。完善街道文化服务网络,探索社区文化发展模式,为市民提供近距离、经常性的文化服务。

二是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深化“设计之都”品牌开发建设,将“设计之都”建设成为深圳自主创新和文化价值观念输出的重要平台,发挥“设计之都”对深圳经济、社会、文化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推进全民创意设计活动,筹办全市设 18 计师大会,组织申办2010年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大会,办好“第二届全球知识城市峰会”,精心组织“创意十二月”等系列创意活动,使创意设计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开展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全球推广,丰富和彰显深圳“青春之城”的独特魅力,提升城市美誉度。

三是在“效益集团”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三大文化集团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努力在经营机制上实现与市场接轨,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报业集团要积极推进采编与经营分开,深入挖掘传统媒体优势,大力开拓新媒体业务,在提高传播能力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广电集团要加快推进制播分离,大力发展网络视听、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拓展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空间。尤其要抓住全省有线电视网络和图书发行网络整合的机遇,在全市广电资源整合和特区外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在明年上半年真正实现“全市一张网”。出版发行集团要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模式,加快推进公司制和股份化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上市步伐,在打造全国性大型出版传媒集团上取得大的突破。三大文化集团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出去”,推动媒体跨地区合作,加强与香港和国际主流新闻媒体、文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外传播能力。

四是在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上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 19 “文化+科技”优势,鼓励传统文化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加大对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的优秀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在文化产业领域培育和造就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知名企业和跨国公司。要瞄准文化科技发展前沿,加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着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数字传输、新型文化装备制造等新兴文化产业,使深圳成为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潮流的先锋城市。

五是在提升“文博会”的国际影响力上取得新突破。突出文化产业核心内容,加大海外招商推介力度,进一步加强与台港澳以及国际知名会展集团的合作,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化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文博会”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精品化水平,大力促进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加大文化“走出去”力度,努力将“文博会”打造成为中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国际知名品牌。

六是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抓住《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的机遇,争取国家相关资源,市区联动,市场化、企业化运作,加快推动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深港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吸引知名文化企业、文化中介组织和研究培训机构把总部或地区总部、高附加值的制造环节、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服务外包基地放在深圳。鼓励全市各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配合“文博会”,举办本行业内高层次、20 高质量、国家级的专业性交易会。

七是在深化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推动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争取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此为突破口,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着力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题,将深圳打造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中心。

八是在深化深港文化合作上取得新突破。加强与创意香港办公室等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学习借鉴香港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深化两地在文化科技产业、文化创意、演艺、展览、图书馆、博物馆、演出票务等方面的合作,探索合作举办文化节庆活动,促进深港文化融合,共同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

九是在建设文化人才高地上取得新突破。大力实施文化人才工程,制定更具吸引力的领军人才引进政策,建立文化产业新业态人才资质认证体系,做好高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工作,造就一批知名理论家、出版家、作家和艺术家,一批大师级学术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文化建设是一项关系城市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的全局性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立市各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协调机制,强化政策支持,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取得明显实效。特别是在当前政府机构改革的情况下,21 文化行政管理体制面临新的整合,管辖范围比以往更大、面更宽,要以此为契机,将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彻底从办文化的层次上解脱出来,更多地转到宏观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来,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于保障和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要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在确保文化安全的前提下,扩大文化市场对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的领域,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志们,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只是我们的改革试点工作走完了第一步。改革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前面的路更长,担子更重,任务更艰巨。全市宣传文化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要坚决按照中央、省和市的要求部署,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齐心协力,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文化领域的改革发展,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再立新功,努力当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排头兵!

发: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各部委办,市直各单位,市各人民团体,中直和各省(区)市驻深各单位,市属各企业 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办文处 2009年9月9日印发

(共印500份)

第三篇:文化体制改革

一,文化体制改革简况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最富纲领性的指示。

福建要建设文化大都市,必须加快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这虽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诸多配套条件,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相互衔接,统筹安排。但是,非搞不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文化系统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文化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进一步阐明了深化文化系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结合文化建设实际,明确了文化系统体制改革的方针、原则和目标要求,对进一步推进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意见》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切实贯彻“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工作方针,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紧紧围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系统体制改革。要坚持“两手抓,两加强”,创新体制,转换机制,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二,主要问题:

文化体制改革如今在全国搞得轰轰轰烈烈,但实际改革中也存在了很多问题和矛盾。加之文化体制改革起步较晚,改革的思想理论和工作准备不足,因而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资不分、条块分割的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作用主要是。特别是:有些地方只是把机构和人员整合在一起,没有真正地达到资源共享,并且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开展工作也有诸多不便。一些基层有抵触情绪,认为改不改都一样,而有些参改单位的工作人员精神恍惚,不知自己明天命运将会如何?文化体制改革是直接市场化吗?还是要更严格的监管? 1.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仍存在着明显的落差。就文化领域而言,民营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文化经济的平稳增长存在着明显的落差,说明国有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还比较滞后。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缺乏动力,配套政策不完善,改革难度大。文化制度改革是否流于形式 ?

2.文化市场体系改革和发育相对迟缓、对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日益凸显

目前,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区域壁垒和行政干预的问题虽然有所改观,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与全国统一的产品市场、尤其是要素市场尚未全面接轨,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这也是我国文化市场上缺乏战略投资者,国有文化产业集团难以通过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迅速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3.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界定不够清晰,传媒行业的深化改革和体制安排面临困惑集中表现为传媒文化产业集团“事业体制、产业化运营”的二元体制结构缺乏法律依据,在财务管理、对外融资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难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战略与其事业性质的体制特征存在着内在矛盾,如果不加调整,其改革目标存在着落空的可能。是不是把文化事业单位推向市场,鼓励民营经济和私营经济进入文化领域。企业体制改革,广大职工都下了岗,文化体制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现在职工很茫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情绪极不稳定

4.国家文化宏观管理和监管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这方面的改革涉及到党政关系、政企关系、政事关系等诸多方面,与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文化市场微观主体经营活动干预过多的问题仍较普遍;政府职能方面的“缺位”和“越位”并存,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职能交叉、行政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依然突出。从而,不仅导致了市场微观主体的交易成本过高,而且依靠以专项资金为主要手段和行政推进为主要方式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配置资源的传统体制,存在着管办不分、资助覆盖面窄、监管缺失等弊端,抑制了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要发展模式的市场微观主体的内生增长动力,影响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5.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改革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目前,文化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如何管理,已有2006年7月财政部发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加以规范,而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的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如何改革,还存在着不同看法和做法。福建设立了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公室,浙江、江苏则由省国资委统一行使这方面的职能;重庆设立了国有文化传媒控股公司,负责运营市属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我国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具有巨大的运营和增值潜力,但由于体制安排不尽合理,这种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6.文艺院团体制仍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的保障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二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三是一些院团面向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四是演艺市场体系尚不健全;五是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些问题,是改革发展中必须面对的困难,我们必须按照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和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部署,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当中逐一解决。把基层演出团体都推向市场,地方党委政府搞节庆活动、主题活动、“三下乡”惠民活动,如何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政府订单采购是不是一种好的方式?

7.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保证公民和媒体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的言论自由,否则永远是一潭死水!文化艺术作品要来源于大众,服务大众,让大众吐弃的“金钱文化”必然导致社会的畸形。新闻改革的方向是不是 能够保证公民和媒体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的言论自由。

7.文化体制改革中,某些文化企业盲目追求市场效益最大化,忽视意识形态属性,导致经济效益愈发背离社会效益。

其他领域的改革实践证明,在社会事业中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容易造成公益性质降低、贫富差距拉大等不良后果。这启示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的方向不能变,坚持正确的导向不能变,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不能动摇。具体说,就是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8.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观念因素和瓶颈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体制性障碍主要表现为事业职能和企业功能相混淆,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既造成一些国有文化单位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以致效率低下、生存艰难、越来越边缘化,也造成市场主体的缺失、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的短缺。在思想文化领域一些制约发展的观念性因素仍旧存在,文化生产力的解放首先需要思想观念的解放。同时,在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上,如何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的有机结合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以前,在行政管理上存在上面是“三国演义”、下面是“八国联军”的尴尬,现在通过改革,各地市成立了新的文广新局,而上面的管理体制变革不大,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生成诸多新的文化业态,出现了产业融合的趋势,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和强化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文化管理行业壁垒有待进一步破除。因此,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要统筹协调体制改革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相关利益冲突错综复杂,改革愈发艰难,为推动改革可以将科技作为文化发展的支点,通过技术升级抵消改革成本,最终实现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的综合平衡与稳步前进。其中,文化大部制的构架可能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

9.改革中出现了为改革而改革的倾向。

必须明确改革的目的是加快文化的发展,激活文化的活力,促进文化的繁荣。实践证明发展是硬道理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仍旧适用,必须用发展的思维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用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就当前改革现状而言,存在诸如繁荣文化事业和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结合得不够紧、城乡文化统筹还不到位、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创新发展现代文化相脱节等问题。其中,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尤其要统筹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既要坚持文化传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又要基于本土的民族文化立场与国际文化相交流,使传统文化以现代形态走向世界。

10.文化面向市场已成为改革的共识,但各地在文化如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在文化作用凸显,文化日益成为发达国家争夺的“焦点”的语境下,文化不单纯是娱乐和观念的传播,而是成为创造财富与价值的方式和渠道。因此,文化体制改革要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与提升旅游附加值相结合,与提升区域文化形象相结合。当下,注意力成为稀缺的资源,只有那些有特色有趣味的文化才能吸引眼球。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大行其道,日益成为世界诸强倚重的力量。就现实境遇而言,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业的附加值已成为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因此,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地域、行业和领域发展的不平衡,在理解改革的迫切性时,出现了某些激进甚至极端化的做法。

三,主要原因:

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次涉及全局性的深刻变革。其深刻性和复杂性不仅在于它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必须相互衔接、同步推进。而且,由于文化产品所具有的“内容意义”和意识形态特性,以及文化艺术生产的不确定性、其成果难以量化评价的模糊性、投资和消费的审美偏好等,使之在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的过程中,既有利用市场机制发现价格、放大文化的财富效应,以及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运营效率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着市场经济的商业价值追求的趋利性与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追求之间的矛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与人民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等。由此可见,文化建设如何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需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借鉴国际经验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进行不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才能做出符合国情的制度安排.意见和建议:

四,几点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轰轰烈烈的改革中出现了一系列难以破解的难题,如何探寻破解难题的思路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

胡锦涛总书记在论述文化体制改革总体目标时明确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如何控制文化体制改革的节奏,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克服改革步骤上出现的偏颇,成为我们要着力思考的问题。文化体制改革既涉及经济基础又关乎上层建筑,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项思想性、政策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偏激冒进,要统筹考虑。要想有效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科学谋划改革的全过程,准确把握改革的节奏,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稳步实施。要在实践中克服那种“稳妥推进改革就是不改革”的错误认识,力争做到科学改革、有效率地改革,以确保改革的成效。

1.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把握好正确方向。

把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结合起来。正确认识文化属性。文化的内涵是价值观,是精神,是审美,而文化的存在方式,一是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二是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文化产品还是文化服务,在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也具有商品、产业和经济的属性,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其价值。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给错误的观点、反动的意识形态提供传播的空间。另一方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划定红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鼓励健康文化,允许通俗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在文化建设、创造和生产中,尊重市场规律,注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文化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和产业,我们既不能将整个文化都交给市场,搞所谓“文化产业化”、“文化市场化”,同时也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监管,制定规则,确保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导向。

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厘清“两个属性”的关系。文化具有产业属性,同时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既不能用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排斥它的产业属性,阻碍文化产品走向市场;也不能因为文化的产业属性而忽视它的意识形态属性,使改革走向歧途。二是必须坚持“两个效益”的统一。文化创造财富,自然会产生经济效益。但文化产品是特殊商品,必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把握好“两个格局”的和谐共存。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中,要确保国有文化资本的主导地位,通过鼓励、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在加快建立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中,要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渗透,在发展中保护民族文化,以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2.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要把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与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结合起来。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在改革中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而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则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着力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同时我们必须明确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文化就具有教化的功能,从文化发展的本源来看,文化还具有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二者辩证统一。如果我们只强调文化的教化功能,而忽略满足群众需求的功能,就会导致我们高居于群众之上,只考虑希望群众受到什么教育,脱离群众的现实需求。文化的教化作用发挥的前提是要为群众所接受,如果某一种文化形式不能让群众普遍接受,何谈教化作用?只有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让更多的老百姓看到、听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做到入耳、入心、入脑,老百姓才有可能接受。因此:

第一,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主要由政府重点扶持,但同时要深化内部改革,重点改革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质量。第二,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需要置换职工身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处置不良资产等,政府须为此筹集改革成本,安排专项资金。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但政府要通过招标、采购、奖励、补助等形式给予引导和扶持。比如,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第三,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由政府主办,但也要鼓励社会参与,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如开办私立图书馆、博物馆等,但政府必须加强监管。一些公益性的文化产品可以向社会公开招标采购,或以冠名的方式鼓励社会认购。一些剧院、剧场等国有文化设施,也可以探索国有民营的新路子,委托专业公司或民营企业管理,以提高其效率。第四,必须明确国家支持不是国家包揽。文化发展,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但必须改进投入方式,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五,在思想观念上须明确事业和产业不是相互对立的。事业和产业是文化发展的双轮,相互促进,不能顾此失彼,必须把两者共同抓好。

3.把握关键环节,深入推进改革。

要按照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的要求,贯彻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管办分离,努力实现从办向管、从管微观向管宏观、从管直属单位向管全社会的转变,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第二,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由行政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多种管理手段的转变。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调控作用,努力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按照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要求,探索建立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提高文化市场执法能力。第三,创新管理载体。发挥文化领域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以及群众文化组织在提供文化服务、活跃文化市场、规范行业行为中的功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一是用市场手段搞活文化生产。二是用市场手段盘活文化资产。三是用市场手段搞活文化融资。四是用市场手段激活文化人才的创意灵感。

4.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促进文化发展结合起来。

推动文化大发展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和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紧密结合。二是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三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加快发展现代文化紧密结合。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进程中,既要扶持体现地区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又要运用新技术,发展新型的现代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特别注意确保公益性文化机构保持“公益性”,不能搞商业经营,不能只为少数人或特定群体服务,损害多数人的文化权益。对待发展文化产业问题,一定要从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从转变政府职能的角度来认识,政府不能直接办企业,政府的职能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做好政策引导,搞好市场监管,不能越俎代庖。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的方向不能变,坚持正确的导向不能变,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不能动摇。具体说,就是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当前在振兴文化产业中,要特别注意政府不能越位,不能只以GDP增加值为标准,不能把文化园区、产业基地搞成房地产项目,不能搞重复建设。同时,在发展途径上把握好“三个促进”:一是通过深化改革促发展。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通过不断创新促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知名品牌的文化企业,使之成为文化创新的主体,以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通过围绕主业促发展。要按照“以事业引导产业,以产业促进事业”和“文化走向产业、产业围绕本业、本业突出文化”的思路,利用文化战线自身的优势,通过实施资本运作,把文化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5.把推动改革的积极态度与稳妥的操作结合起来。

文化体制改革的有效推进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转变观念。要想推进改革更新观念是关键。二是要试点先行,通过建立改革试验区,由点到面,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铺开。三是要稳步推进。在具体实践中,要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充分考虑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尊重艺术规律,不搞长官意志文化跃进。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是一种必然。政府的职责主要体现在:确定文化发展战略与方向、制定和颁布文化政策法规、制订文化发展预算、管理文化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对文化市场实施监管,引导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指导群众文化活动、搞好文化保护、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举办重大节庆活动;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开展文化艺术教育、提供各种文化服务。

在管理文化事务上,要遵循两个规律,一个是市场规律,一个是文化规律或艺术规律。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文化有自身的独特规律,一位伟大的艺术家需要千锤百炼,一件流传百世的精品力作需要时间打磨。在文化工作中,切不可揠苗助长,搞长官意志,搞文化跃进。

不能为吸引眼球而向世人展示文化糟粕。

五。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

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继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取得进展。推进国有院团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所有文艺院团都要面向市场、服务群众,体制机制全面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演艺生产力。

(1)对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事业体制。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基本要求推进改革。进一步完善投入政策,逐步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改善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深化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确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明确服务目标、任务和责任,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以群 众满意度为重要标准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评机制。保留事业体制院团中的公益性院团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积极推进内部机制的改革,逐步建立起“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具有经营能力的事业院团要按照“政府扶持、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方针,实行企业化管理,逐步提高推广普及和引导潮流的能力。对于从事的艺术品种具有大众消费特征,有较强市场需求的,可以先行转企改制。国家兴办的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表演团体,承担重要艺术创作、研究和艺术教育等公益性任务的艺术研究机构、艺术学校等单位,继续实行事业体制,由国家重点扶持,并按照“政府扶持,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制定深化改革的措施。

(2)对国家兴办的演出公司、电影公司、中介机构等,福建要落实好政策保障,逐步向企业体制过渡。要认真落实改革中涉及职工利益的有关政策,切实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衔接。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发展文化产业、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支持民办文化事业发展、转变政府职能以及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做出规定。市场发育相对成熟的国有院团,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加快转企改制步伐,逐步成为自主经营、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已转制的院团,要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通过兼并重组,积极培育扶持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演艺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演艺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演艺产业的战略投资者。(3)对性质相近、种类相同、布局重叠的院团,福建要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合并、重组,从而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尽快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同时,可以与相关的演艺产业,如剧场、票务、广告、演出中介等机构和企业进行联合,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战略联盟,为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打造现代演艺产业创造条件,努力在演艺领域发挥保护、传承、普及和引领的作用。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安置问题,原执法人员不符合参公条件不能进入市执法大队,由政府妥善安置。协商原执法人员安置办法,并拿出了多种方案供两区选择执行。同时,经市编办支持,原文化市场执法人员按照原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性质由所在区政府在同类型单位妥善安置,并认可编制。

六。突破创新,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福建要按照中央和省上改革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在人员安置、统筹社保等方面进行了突破和创新,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政策保证。2004年至2011年7月,先后完成了市新华书店、市电影公司、剧院、歌舞剧院、版社和区县剧团、电影公司的转企改制工作,全市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为了推动改制后文化企业的发展、培养龙头文化企业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文化企业集团。按照“资源优化、主业突出、彰显品牌、稳妥有序”的原则,必须对文化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实现优势文化资源与资本战略平台的有效对接,为福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培育良好的市场主体。与此同时要统筹协调完成县区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七.职能整合,实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文化主管部门要由“办文化”转向“管文化”

文化主管部门曾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既主管又主办,“裁判员”、“运动员”二合一。当前,要彻底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依法管理,是文化体制改革必然 合并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和广播电视局,成立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统一履行原文化局、新闻出版(版权)局、广播电视局的职能,基本实现了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成立市文化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建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建立起市、区(县)两级统一高效的执法网络,实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心”下移。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有线电视台推行“网台分离”,成立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公司,实现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成功“联姻”; 福建必须对各地的原文化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实行机构合并和职能整合,成立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同时整合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及“扫黄打非”等行政执法力量,成立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加强组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理顺文化市场执法运行体制。实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文化领域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八.精心谋划积极稳妥推进新闻媒体改革

在近年来改革探索的基础上,福建要将“两台一报”的改革列入福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行安排部署,电视台实现转企改制,引进外购节目。人民广播电台的制播分离节目要占全台节目播出总量的50%。比如福建日报社将报社原有的报刊发行中心从事业单位中剥离出来,由广告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独立法人网络有限公司,公司的成立为福建日报社报纸发行进一步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奠定基础。尽快建立文化发展新闻发布制度

九.夯实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为日益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尽快出台《关于福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成完善福建博物院、三坊七巷,遗址公园等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尽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千场戏剧下乡巡演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形成市、区(县)、乡(镇)三级群众文化工作格局。同时加大对基层文艺演出团体的扶持引导,培养一批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文艺“轻骑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通过政府采购、项目投入等方式,为基层群众提供文化产品,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对于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来讲,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一个都不能少。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能以搞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名义,推卸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

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系统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注重培育文化市场新主体,着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福建市已经完成电影、出版、发行、印刷、电视剧制作、广播电视内容制作等全行业国有单位的转企改制,为“十二五”时期加快文化发展奠定了新基础。《关于加快推进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文化产业的全面腾飞提供了制度平台。研制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展试评估工作。培育文化市场的新主体,推动新华发行集团早日上市,争取广播电视内容制作企业早日上市。

重视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趋势,着力布局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针对重大项目建立推进机制,明确领导责任,汇集各个部门力量,协同推进发展。建立扶持动漫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要成立有线电视整体转换工作领导机制,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工作领导机制和电子书产业发展工作领导机制,以及三网融合推进工作促进福建文化新兴产业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三网融合全面提速

十一。为突破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瓶颈,制定和完善文化领域的地方立法,建设文化大都市。

福建要建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担保资金,福建文化产权交易所(版权交易中心),文化产业投资私募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同时,建设文化大都市,制定和完善文化领域的地方立法,把文化工作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法制环境,提高文化建设水平,实现文化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不能将整个文化都交给市场,搞所谓“文化产业化”

制定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要确 定未来福建重点发展出版物流、新闻传媒文化旅游休闲、信息网络、创意设计、演艺娱乐和体育健身等七大产业,明确福建文化发展定位、思路、目标和措施。在配套政策方面,尽快出台《关于加快福建现代文化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及实施细则,从规划、用地、税收、财政奖励等方面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放宽文化投资领域和条件,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公共财政不断加大文化建设投入,积极采取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以奖代补等办法,探索有偿使用、投资参股和融资担保等形式,放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效应,逐步形成有利于文化创新的优良环境。

第四篇: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第五篇: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

2007年9月7日,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和颁奖晚会在京举行。从今年4月1日起组织实施评选,经过预评、初评和公示三个阶段,共评选出268部优秀作品。其中,电影《张思德》、《云水谣》、《太行山上》,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延安颂》、《插树岭》、《亮剑》,话剧《立秋》等8部作品获得特等奖,电影《我的长征》、电视剧《八路军》、话剧《黄土谣》、歌曲《吉祥三宝》、广播剧《代表中国》、文艺类图书《笨花》等122部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电影《戎冠秀》、电视剧《红旗谱》、话剧《平头百姓》、歌曲《永恒的彩霞》、广播剧《有个同学叫江洋》、文艺类图书《八月桂花遍地开》等138部作品获得入选作品奖。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设好,发展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不相适应,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与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环境不相适应,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不相适应。这些情况说明,文化建设的任务极其繁重艰巨,只有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我们才能繁荣和发展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既是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我们才能切实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大力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

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及面临的问题: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需要我们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善社会风气,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良好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强大动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既拓展了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空间,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更加凸显了原有文化体制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基础和体制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文化领域在许多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体制的模式上,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一些掌握大量国有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情况下,有些国有文化单位被“边缘化”,有的甚至难以为继。党的十六大提出,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的同时,要加快自身体制的改革,使文化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随着

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人民群众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全社会提供更加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自身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使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存在的公共文化设施严重不足、设备陈旧、文化单位缺乏活力,以及外来文化产品大量涌入,侵权盗版屡禁不止,甚至腐朽文化沉渣泛起等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生产力还有待进一步解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还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文化发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文化工作者各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激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创作和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促进文化自身繁荣,使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也使我们面临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我们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文化产品进出口存在严重逆差。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基本结束,国外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将不断涌入,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而我们的许多国有文化单位还停留在传统体制,不具备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实力。如果我们不加快改革发展,就会面临既走不出去又守不住的危险。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促进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哺育和传承民族生命力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面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环境,面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进行文化渗透的形势,面对我国文化市场资本和投入日益多元的复杂局面,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增强国有文化资本的市场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关系到民族精神与文化力量的丰富和增强,关系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

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现在,一方面文化市场上非公有资本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公有制文化单位游离于市场之外,造成“主体”缺位。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继续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文化领域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效抵御外来不良文化冲击,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文化安全。

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拓宽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加强文物保护,扶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要改进和完善国家扶持方式,坚持和完善有关文化领域的重点扶持政策和措施。要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确保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要深化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不得相互混岗。

二、深化文化企业改革。转制企业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产权归属,做好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等工作。确认出资人身份,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要确保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转制企业自工商登记之日起,实行企业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制度,重视职工权益保障,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切实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妥善安排富余人员。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着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体制和机制。实行政府推动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成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体。

三、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要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解决国有文化资产结构失衡、效益不高、闲置浪费问题,科学规划和配置公益性文化事业资源、报刊及广播电视资源,促进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要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和建设一批出版、电子音像、影视和动漫制作、演艺、会展、文

化产品分销等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和鼓励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同一地区的媒体下属经营性公司之间互相参股。支持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要大力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升级,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四、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要完善现代流通体制,深化国有发行企业改革,打破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划分配文化产品的旧体制,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要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五、加强和改进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文化立法,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文化政策逐步上升为法律法规。继续执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激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各地可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相关政策。

六、切实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培养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结合起来,把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结合起来,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时,要完善配套政策,使文化体制改革与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相衔接。

下载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背景: 2007年9月7日,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和颁奖晚会在京举行。从今年4月1日起组织实施评选,经过预评、初评和公示三......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 2007年9月7日,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和颁奖晚会在京举行。从今年4月1日起组织实施评选,经过预评、初评和公示三个阶......

    文化体制改革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39217258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

    文化体制改革

    1、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它包括几个重要方面:所有制格局、文化市场开放、重塑文化市场主体、优化文化资源配置、行政职能分开。 2、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以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

    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有关问题向全会作说明。 一、关于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基本考虑 中央政治局......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变革中,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的振兴,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陕西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全文)[5篇]

    发改委 能源局批复陕西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全文) 今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经征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电力专题)成员单位意见,同意陕西省开展电力体制改革......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总结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总结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总结2007-12-07 18:48:2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