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全文)
发改委 能源局批复陕西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全文)
今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经征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电力专题)成员单位意见,同意陕西省开展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试点的指导协调、督促检查、评估验收,共同做好试点工作。陕西省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全文如下: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及相关配套文件精神,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促进陕西省电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结合陕西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陕西省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2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关于电力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陕西省积极稳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打破了独家办电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央企、省属企业、地方企业等多家竞争的发电市场以及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和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共存的电网企业,从根本上解决了电力严重短缺的问题。
一是促进了我省电力装机的快速发展。2015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069万千瓦,110千伏以上电网线路长度达到32574公里,变电容量达到8027万千伏安。二是供电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组建了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取消了代管县,农村电网实现了行政村低压改造100%全覆盖,自然村组电网改造达到85%,农村电力供应能力和服务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初步形成,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2009年消灭了无电人口。三是电价形成机制逐步理顺。在发电环节实行了上网标杆电价,在销售环节实行了不同用户分类定价,相继出台了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居民阶梯电价政策。四是积极探索电力市场化交易,开展了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工作。
但是,陕西省电力行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亟需通过改革来破解的难题,主要有:一是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售电侧有效竞争机制尚未建立,发电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市场交易规模有限。二是电网公平开放机制尚未建立,新能源的接入和消纳受到制约。三是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电力价格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电力企业成本约束机制不健全,电力商品价值属性难以体现。四是电力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还不到位,站(厂)址保护、线路走廊预留、线路杆塔迁改频繁问题未能得到较好解决。五是立法修法工作相对滞后,制约了电力市场化改革和健康发展。
当前,国际国内能源形势已发生深刻变化,陕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大省,正面临追赶超越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亟需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市场活力,降低用电成本,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中共陕西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6年工作要点》对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社会各界对加快电力体制改革的期盼和共识也在提高,这些都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认真贯彻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总体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有序放开公益性、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组建相对独立的省级电力交易机构,加快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围绕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有序放开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加快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电价机制;围绕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配售电业务,加快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围绕推动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加强电力统筹规划和科学监管,加快构建电力安全高效运行与可靠供应的体制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电力市场体系,为促进陕西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增添活力。
(二)主要原则。
——坚持安全可靠。遵循电力市场建设发展规律,维护电力市场秩序,确保电力调度权威,切实保障公益、民生用电,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切实提高电力安全可靠水平。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区分竞争性和垄断性环节,积极培育独立的市场主体,鼓励在发电侧和售电侧开展有效竞争,切实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电力事业健康发展。
——坚持试点先行。立足省情实际,稳妥有序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在电力市场建设、售电侧改革、跨省跨区电力交易、输配电价等领域先行先试、有序推进,围绕提高电力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引导我省电力企业改善服务质量和生产水平。
——坚持节能减排。按照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和效能管理,完善有序用电、节约用电制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分布式能源系统发电在电力供应中的比例,促进能源结构优化。
——坚持科学监管。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重点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实施,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监管措施和手段,提高对技术、安全、交易、运行等科学监管水平。
(三)目标和步骤。按照国家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16年—2018年):以国家政策框架为基本遵循,以加快推进条件成熟的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放开发用电计划,开展输配电价测算,完善销售电价分类改革,完成相对独立交易机构的组建和交易平台的建设,明确市场准入标准和交易规则。在电力市场体系、社会资本投资配售电业务、市场主体培育、输配电价等方面积极探索,在榆林市开展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范围明显扩大,价格形成机制基本理顺,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分布式能源发电在电力供应中的比明显提高,市场主体多元化步伐加快。
第二阶段(2018年以后):力争在2018年底前初步建成电力市场化体系。电力市场建设、交易机构运营、电力市场化定价机制、售电侧改革、社会资本投资配售电业务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2020年底前建立以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市场体系。跨省跨区电力市场化交易份额进一步扩大,电力行业“有法可依、政企分开、主体规范、交易公平、价格合理、监管有效”的市场体制比较健全,供应多元化和公平竞争全面实现,产业技术水平、能源利用效率、电力运行安全可靠性明显提升,政府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实现全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近期主要任务
(一)推进发用电计划改革,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1、有序缩减发用电计划。按照《陕西省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实施办法》有关规定,2016年,电压等级110千伏及以上工商业企业和10千伏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用户参与直接交易,具备条件时,逐步放开所有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用户。2016年确定优先购电的适用范围,保障全省一产、三产中的党政军机关、学校、医院、公共交通、金融、通信、邮政、供水、供气等涉及社会生活基本需求的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行业用电。居民生活用电列入优先保障序列,近期不参与市场竞争,原则上不参与限电,纳入用电计划。同时鼓励新增工业用户和新核准的发电机组积极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其电量尽快实现以市场交易为主。在避免出现发电企业和用电企业非理性竞争、影响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前提下,稳步增加直接交易电量。2017年,直接交易电量比例达到全省全社会用电量的30%以上。
2、保障公益性调节性发用电需求。政府保留必要的公益性调节性发用电计划,以确保居民、农业、重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用电,确保维护电网调峰调频和安全运行,确保可再生能源发电依照规划保障性收购。积极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和能效管理,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育电能服务、实施需求响应等手段,促进供需平衡和节能减排。做好节能技改项目审核管理工作,积极建立适应省情的电力应急机制。
3、建立优先发电机制。在确保维护电网调峰调频和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优先安排水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保障性发电;根据电网调峰调频需要,合理安排调峰调频电量;按照以热定电原则安排热电联产机组发电;兼顾资源条件、系统需要,合理安排水电发电;兼顾调峰需要,合理安排余热余压余气发电;考虑节能环保水平,安排高效节能、超低排放燃煤机组发电,并通过留足计划空间、加强电力外送和消纳、组织实施替代等措施予以确保。
(二)建立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形成公平规范的市场交易平台。
4、组建陕西电力交易中心。2016年,组建股份制陕西电力交易中心,对现有的交易中心进行股份制改造。电力交易中心按照政府批准的章程和规则运营,按有关规定为电力市场交易服务,机构管理运营与各类市场主体相对独立,并接受国家能源局西北监管局和省级电力运行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与监管。
5、明确电力交易中心职能。电力交易机构在省级电力运行主管部门业务指导下为市场主体提供规范、公开、透明的电力交易服务,参与拟订电力市场交易规则,主要负责市场交易平台的建设、运营和管理,负责市场交易组织,提供结算依据和服务,汇总用户与发电企业自主签订的双边合同,负责市场主体的注册和管理,披露和发布市场信息等。交易机构可向市场主体合理收费,主要包括注册费、年费、交易手续费。
6、设立市场管理委员会。在省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由电网企业、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电力用户等组成,实行按市场主体类别投票表决等合理议事机制,主要负责研究审定陕西电力交易中心章程、交易和运营规则,协调电力交易市场相关事项等。省级电力运行主管部门、国家能源局西北监管局、省物价局等相关部门可派员参加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有关会议。市场管理委员会审议结果经审定后执行,国家能源局西北监管局和省级有关部门可行使否决权。
(三)推进电力交易体制改革,开展市场化交易。
7、规范市场主体准入标准。严格按照《陕西省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实施办法》有关规定,确定并公布可参与直接交易的发电企业和用户准入标准。符合条件的发电企业、售电主体和用户可自愿到交易机构注册成为市场主体。电力交易机构每年公布当地符合标准的发电企业和售电主体目录,对用户目录实施动态监管。按电压等级分期分批放开用户参与直接交易,参与直接交易企业的单位能耗、环保排放均应达到国家标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产品和工艺属于淘汰类的企业不得参与直接交易。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制度,支持环保高效特别是超低排放机组通过直接交易和科学调度增加发电量。
8、引导市场主体开展多方直接交易。有序探索对符合准入标准的发电企业、售电主体和用户赋予自主选择权,确定交易对象、电量和价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输配电价向电网企业支付相应的过网费,直接洽谈合同,实现多方直接交易,短期和即时交易通过调度和交易机构实现,为工商业企业等各类用户提供更加经济、优质的电力保障。
9、鼓励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易机制。构建体现市场主体意愿、长期稳定的双边市场模式,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干预市场主体的合法交易行为。直接交易双方通过自主协商决定交易事项,依法依规签订电网企业参与的三方合同。鼓励用户与发电企业之间签订长期稳定的合同,建立并完善实现合同调整及偏差电量处理的交易平衡机制。
10、建立辅助服务分担共享新机制。适应电网调峰、调频、调压和用户可中断负荷等辅助服务新要求,完善并网发电企业辅助服务考核新机制和补偿机制。根据电网可靠性和服务质量,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建立用户参与的辅助服务分担共享机制。用户可以结合自身负荷特性,自愿选择与发电企业或电网企业签订保供电协议、可中断负荷协议等合同,约定各自的辅助服务权利与义务,承担必要的辅助服务费用,或按照贡献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具备条件时,逐步实施辅助服务市场化。
11、开展跨省跨区电力直接交易试点。建立完善的跨省跨区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加强与华中、西南等电力输入区域省份沟通协作,建立完善省际合作机制,更大程度地参与全国电力交易。鼓励省内发电企业与省外电力用户建立中长期电力合作关系,选择大容量、高效率、超低排放机组,开展与湖北省等周边省份跨省跨区电力直接交易试点,扩大市场化交易电量,丰富交易品种,积极推进我省煤炭向电力转化。打造神府、榆横、延安和彬长“西电东送”煤电基地,加快陕北至武汉特高压输电工程等外送电通道建设,扩大陕电外送规模,促进电力资源在更大区域范围优化配置。
四)推进输配电价改革,完善市场定价机制。
12、制定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方案。按照国家统一安排部署,参照已开展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省份经验,结合陕西两家电网企业并存的实际情况,按照有利于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有利于促进电网企业健康发展、有利于减轻社会用电负担等原则,合理确定试点范围,科学核定输配电价,研究拟定并及时报送适合我省电力体制特点的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方案,经国家批准后组织实施。
13、开展输配电价成本监审工作。对省内电网企业输配电价成本进行调查摸底,密切配合国家开展对陕西电网的输配电价成本监审工作,明确监审范围,完善监审办法,从严核定成本费用,如期完成陕西电网输配电价成本监审工作。
14、测算符合实际的输配电价标准。根据成本监审结果,在综合考虑电网企业输配电资产、成本、效益的基础上,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则,测算出陕西电网输配电价总水平和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标准,加快改变对电网企业的监管模式,逐步形成规则明晰、水平合理、监管有力、科学透明的独立输配电价体系。
15、推进电价交叉补贴改革。坚持保障民生、合理补偿、公平负担的原则,结合输配电价改革进程,配套改革不同种类电价之间的交叉补贴,逐步减少工商业内部交叉补贴,妥善处理居民、农业用户交叉补贴,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销售电价分类体系。
16、完善输配电价管理政策。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输配电价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电网企业成本监管,探索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引导合理有效投资,促进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加快推行输配电价与发售电价分开形成机制,有序放开上网电价和公益性以外销售电价。在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之前,适时启动煤电价格联动机制,调整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使电力价格更加灵敏反映市场变化情况。
(五)稳步推进售电侧改革,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售电业务。
17、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增量配电业务。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的工作部署,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增量配电业务领域投资,促进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公司、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公司有序竞争、融合发展。有序向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放开增量配电投资业务,探索社会资本投资配电业务的有效途径,培育发展混合所有制配电主体。社会资本投资增量配电网绝对控股的,即拥有配电网运营权,同时拥有供电营业区内与电网企业相同权利,履行相同责任和义务。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公司以外的存量配电资产视同增量配电业务,按照实际覆盖范围划分配电区域。
18、明确售电放开的市场准入条件。在国家确定的售电侧市场主体准入与退出标准、条件的基础上,结合陕西实际,依法确定符合技术、安全、环保、节能和社会责任要求的售电主体准入条件。售电主体必须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业务独立、信用良好、拥有与申请的售电规模和业务范围相适应的注册资本、设备、经营场所,以及具有掌握电力系统基本技术经济特征的相关专职专业人员。创新售电业务市场准入机制,以注册服务代替行政审批,实行“一注册、一承诺、一公示、三备案”。明确退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各相关方合法权益。
19、多途径培育市场主体。允许符合条件的高新产业园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售电主体直接购电。支持拥有分布式电源的用户或微网系统参与电力交易。鼓励能源需求侧管理机构和供水、供气、供热等公共服务行业和节能服务公司开展市场化售电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发电企业投资和组建售电主体进入售电市场,从事售电业务。
20、明确市场主体权责。售电主体可通过电力市场,采取向发电企业、集中竞价和向其他售电商购电等多种方式购电。售电主体、电力用户、其他相关方依法签订合同,明确权利义务。鼓励售电主体创新服务,向电力用户提供合同能源管理、综合节能和用能咨询等增值服务。各种电力生产方式都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担电力基金、政策性交叉补贴、普遍服务、社会责任等义务。
(六)开放电网公平接入,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新机制。
21、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科学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和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量消费比重。鼓励因地制宜投资建设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优先安排可再生能源保障性发电。安排年度发电计划时,充分预留可再生能源发电空间,在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可靠供电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发电。加强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其他电源、电网的有效衔接,扩大外送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比例,明确可再生能源电力接入、输送和消纳责任,建立确保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的激励机制。
22、完善并网运行服务。坚持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优先上网的原则,优先支持新能源、分布式能源、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机组并网,依照规划认真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保障性收购制度,解决好无歧视、无障碍上网问题。建立保障可再生能源优先发电制度,确定优先发电企业类别,合理确定优先发电顺序。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调峰补偿机制。积极发展融合先进储能技术、信息技术的微电网和智能电网技术,提高系统消纳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
23、全面放开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市场。积极开展分布式电源项目的各类试点和示范。放开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建设,支持企业、机构、社区和家庭根据各自条件,因地制宜投资建设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发电以及燃气“热电冷”联产等各类分布式电源,准许接入各电压等级的配电网络和终端用电系统。鼓励专业化能源服务公司与用户合作或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分布式电源。
24、加强和规范自备电厂建设管理。从强化规划引导、发展循环经济、延伸煤电产业链等方面,规范燃煤机组为主的自备电厂准入标准。新建燃煤自备电厂(除背压机组和余热、余压、余气利用机组外)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总量控制规模、电力规划布局和国家节能环保排放标准。自备电厂应公平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调峰义务,已运行自备电厂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机组步伐,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对承担相应的政府性基金、政策性交叉补贴和系统备用费的现有自备电厂,在满足自备电厂参与市场交易的相关规定下,规范其成为合格市场主体,允许其在公平承担社会责任条件下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完善和规范余热、余压、余气、瓦斯抽排等资源综合利用类自备电厂支持政策,制定陕西省自备电厂建设管理办法。
(七)加强电力统筹规划和科学监管,提高电力安全可靠水平。
25、切实加强电力行业特别是电网的统筹规划。认真履行电力规划职责,加强电力规划与能源规划、地方性电力规划与全国电力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提升电力规划的权威性、科学性和覆盖面,配电网规划应重点满足本区域电力供应,合理布局变电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农村电网改造规划应服务我省移民搬迁、城乡一体化和重点镇、文化旅游名镇建设以及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等。增强规划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注重做到与城镇化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文物、景区(点)等敏感目标相协调,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加大电力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调控电力发展的规模和布局,建立规划监督、评估、考核机制,各种电源建设和电网布局严格按规划有序组织实施,增强规划的执行力。
26、切实加强电力行业及相关领域科学监管。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创新监管模式,根据职能依法履行电力监管职责,开展对电力规划从编制到实施全过程监督和后评价工作。加强对电网公平接入、电网投资行为、成本及投资运行效率的监管。切实保障新能源并网接入,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居民供电和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国家能源局西北监管局和陕西省电力行业管理部门对市场主体有关市场操纵力、公平竞争、电网公平开放、交易行为等情况实施监管。对电力交易中心和电力调度中心执行市场规则的情况实施监管。
27、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加强市场主体诚信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建立企业法人及其负责人、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将其纳入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使各类企业的信用状况透明、可追溯、可核查。加大监管力度,对企业和个人的违法失信行为予以公开,违法失信行为严重且影响电力安全的,要实行严格的行业禁入措施。
28、减少和规范电力行业的行政审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按照国家要求取消、下放电力项目审批权限,有效落实规划,明确审核条件和标准,规范简化审批程序,完善市场规则,保障电力发展战略、政策和标准有效落实。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外,任何电力企业不得对其他公民和法人设定接入电网和输配电服务方面的附加条件,确保电网对发电企业、售电主体和用户无歧视开放。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陕西省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物价局)、国家能源局西北监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省国资委、省政府法制办、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公司、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认真贯彻落实中发„2015‟9号文件精神,全面统筹协调推进陕西省电力体制综合改革工作,研究确定组织实施方案和措施,协调解决电力发展、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重点难点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办公室主任由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兼任。
(二)规范推进试点。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积极稳妥推进各类试点。坚持市场定价、平等竞争、节能减排的原则,结合我省实际,制订专项试点实施方案,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批复后组织实施。试点过程中要建立问题发现和纠错机制,灵活应对试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防范风险,保证电网安全。
(三)营造改革氛围。
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加大对电力体制改革的宣传报道力度,在社会上形成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浓厚氛围,加强改革工作的沟通协调,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凝聚共识,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篇:山西省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
《山西省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
一、必要性和可行性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在山西进行电力体制综合改革,通过建立和健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能源体系,促进电力产业以及煤炭等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在全国资源型地区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一是山西实施电力体制综合改革有基础。山西近年来在低热值煤发电、燃煤机组超低排放、煤电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开发、晋电外送、大用户直接交易、电力交易平台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电力工业发展和改革取得新进步,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2014 年,全省电力装机 6305 万千瓦,居全国第八位,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 1113.5 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17%。全社会发电量 2643 亿千瓦时,居全国第六位。外送电量 820 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三位。电源结构进一步完善,电网输配电能力显著增强,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提升。山西电力工业整体上的发展壮大,以及部分领域的改革创新,为开展电力体制综合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山西实施电力体制综合改革有需求。当前,国内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已处于相对过剩阶段,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大省,通过改革激活省内和省外市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尤为迫切;新常态下,山西经济发展增速放缓,通过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降低成本,增强我省实体经济发展动力,成为现实需要;长期以来,山西形成了“一煤独大”畸重型产业结构,煤电铝等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改革,促进煤电铝、煤电冶、煤电化等产业循环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高效优化配置,是山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三是山西实施电力体制综合改革有共识。当前,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着力抓好对山西具有特殊意义、事关重大、事关全局的电力体制改革,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和用户及其他社会主体等,对改革目的和意义有了进一步认识,推进改革的诉求和呼声较高,全省上下形成广泛共识,为推进改革营造了宽松的环境。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立足山西实际,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领,以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建设为载体,围绕“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重点任务,着力推进电价改革,理顺电价形成机制;着力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着力培育多元市场主体,促进公平竞争;着力强化科学监管,保障电力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逐步打破垄断,有序放开竞争,构建“有法可依、政企分开、主体规范、交易公平、价格合理、监管有效”的市场体制,形成具有竞争活力、较为完善的现代电力市场体系。
深化山西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路径是:理顺电价机制。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理顺电价形成机制。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分电压等级核定输配电价。有序放开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分步实现公益性以外的发售电价格由市场形成。妥善解决电价交叉补贴,配套改革不同种类电价之间的交叉补贴。拓展两大市场。统筹推动省内、省外两个市场建设,更好地发挥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优势。省内,进一步激活用电市场,提高电力消纳能力,在现有大用户直接交易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参与电力直接交易的市场主体范围和交易规模;省外,向国家争取外送通道建设和电量配额政策,完善省际沟通合作机制,推进跨省跨区电力交易,融入全国电力市场体系,不断扩大晋电外送规模。实现三个规范。规范交易机构的运营,完善其市场功能,在政府批准的章程和规则范围内,公平、公正、公开组织市场交易,建设、运营和管理交易平台,提供结算依据等相关服务;规范市场化售电业务,明确售电主体范围和准入标准,试点先行,逐步向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放开;规范自备电厂管理,将自备电厂纳入电力统筹规划,不断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落实自备电厂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实现与公用电厂公平参与优选。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稳定,保障民生。遵循电力工业的技术经济规律,保障电能的生产、输送和使用动态平衡,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提高电力安全可靠水平。充分考虑企业和社会承受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确保居民、农业、重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用电价格相对平稳。
——坚持市场化改革,促进发展。区分竞争性和垄断性环节,在发电侧和售电侧开展有效竞争,培育独立的市场主体,着力构建主体多元、竞争有序、开放共享的电力市场格局,形成适应市场要求的电力价格机制,激发企业内在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从山西国家综合能源基地、电力输出大省、京津冀一体化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转型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机制,积极作为,有序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妥善处理好改革对相关各方的影响,按照竞争性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规律,顶层设计、稳妥推进、试点先行。
——坚持绿色低碳,结构优化。从实施能源安全战略出发,积极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和能效管理,完善有序用电和节约用电制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强化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融合“互联网+”创新理念,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推进智能化升级。同时,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分布式能源系统发电在电力供应中的比例,促进能源结构优化。
——坚持公平公正,科学监管。正确处理好政府、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构建共赢的格局。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点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实施,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监管措施和手段,改进监管方法,提高对技术、安全、交易、运行等科学监管水平。
(三)主要目标
第一阶段(2015 年—2017 年):电力行业市场化体系初步构建。完成电力市场框架方案设计;完成输配电价核定,基本实现公益性以外的发售电价由市场形成;完成相对独立交易机构的组建和交易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明确市场准入标准和交易规则,启动电力市场模拟运行和试运行;完善电力直接交易机制;开展售电业务放开试点;实施煤电铝、煤电化等循环产业链试点;初步实现外送电的规模化直接交易。到 2017 年,电力直接交易量达到全社会用电量 30%。
第二阶段(经过3年或更长时间):电力市场化体系全面建成。电力市场化定价机制基本完善;形成健全的电力市场监管规则体系;工商业领域电力直接交易全面放开;形成发电侧、售电侧主体多元、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跨省跨区市场化电力直接交易份额进一步扩大,逐步形成运转高效、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现代电力市场,并逐步融入全国电力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使全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山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第一阶段重点任务
根据近三年改革目标,确定重点推进以下八大任务:
(一)推进输配电价改革
1.开展输配电价摸底测算。全面调查电网输配电资产、成本和企业经营情况,结合山西经济社会发展、能源基地建设战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电网建设的需求,深入分析输配电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摸清现有各类用户电价间、各电压等级间的电价交叉补贴现状,研究探索电价交叉补贴额度平衡补偿机制;调查各电压等级电量传导比例、电能损耗水平等。按照国家有关输配电价改革和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有关规定,根据电网企业提供的基础资料,开展输配电价成本调查及各电压等级输配电价水平测算,尽快上报国家发改委。
2.做好输配电价定价成本监审。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发改价格〔2015〕1347 号)规定,在国家发改委统一组织下,开展山西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工作。结合山西发展实际,明确全省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范围,科学合理核定输配电成本费用,完成山西试点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工作。
3.妥善处理电价交叉补贴。坚持保障民生、合理补偿、公平负担的原则,结合电价改革进程配套改革不同种类电价之间的交叉补贴,逐步减少工商业内部交叉补贴,妥善处理居民、农业用户交叉补贴。按照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意见,过渡期间,由电网企业按照合理需求测算并申报现有各类用户电价间交叉补贴数额,通过输配电价回收。
4.制定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方案。国家发改委审核山西省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意见后,充分论证、科学研判、准确把握,研究测算首个监管周期内山西电网企业准许收入和各电压等级输配电价格。试点范围为全部共用网络输配电服务的价格。核价基础为全省电网企业的输配电资产和业务。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则确定电网准许总收入和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妥善处理电价交叉补贴,建立平衡账户机制;逐步完善输配电价体系,研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制定《山西省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方案》,报国家发改委。
(二)组建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
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建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组建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推动电力市场规范运行。
1.成立山西电力交易机构。研究制定山西电力交易机构组建方案,报经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组织论证后实施。按照山西省政府批准的章程和规则,成立由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相对控股、第三方机构及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电力用户等市场主体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将原来由电网企业承担的交易业务与其他业务分开,明确工作界面和工作流程,搭建公开透明、功能完善的电力交易平台。交易机构以电网企业现有人员为基础,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通过公开择优选聘充实专业人员队伍;高级管理人员由市场管理委员会推荐,依法按组织程序聘任。
2.明确交易机构职能。交易机构在山西能源监管办和山西省电力管理部门的监管下为市场主体提供规范、公开、透明的电力交易服务,主要负责交易平台的建设、运营和管理;负责市场交易组织,提供结算依据和相关服务等;负责市场主体注册和相应管理、披露和发布市场信息等,参与拟订电力市场交易规则。调度机构主要负责电力实时平衡和系统安全。交易机构可向市场主体合理收取注册费、年费、交易手续费。
3.设立市场管理委员会。在省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建山西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由电网企业、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电力用户等按类别选派代表组成,实行按市场主体类别投票表决等合理议事机制,主要负责研究讨论交易机构章程、交易和运营规则,协调电力市场相关事项等。山西能源监管办和省发改委、经信委、物价局等相关部门可派员参加市场管理委员会有关会议。市场管理委员会审议结果经审定后执行,山西能源监管办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行使否决权。
(三)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
进一步扩大省内电力直接交易规模,以试点形式推进跨省跨区电力直接交易,适时开展现货交易,探索研究电力市场交易的体制机制,积极推动电力市场体系建设。研究提出山西电力市场建设试点方案,经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组织专家论证后,修改完善并组织实施。
1.完善省内电力直接交易机制。在已开展的大用户直供电基础上,逐步放开发电企业、售电主体和用户准入范围,放宽参与直接交易的用户类型与电压等级,扩大省内电力直接交易规模,鼓励环保高效机组参与直接交易;允许售电主体参与直接交易,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循环经济园区企业等参与直接交易;规范和完善以中长期电力交易为主的直接交易机制。国家能源局依法组织制定电力市场规划、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办法。在市场规则出台前,山西省修订完善山西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规则与试点实施方案,应与国家有关部门衔接沟通。
2.开展跨省跨区电力直接交易试点。基于山西“外向型、送出型、规模型”送端电网特点,建立完善的跨省跨区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完善省际合作机制,加强与华北、华中、华东等电力输入区域省份沟通协作,更大程度地参与全国电力交易。鼓励省内发电企业与省外电力用户建立中长期电力合作关系,选择大容量、高效率、超低排放机组,开展跨省跨区电力直接交易试点,扩大市场化交易电量,丰富交易品种,同步加快外送电通道建设,扩大晋电外送规模,促进电力资源在更大区域范围优化配置。根据电力市场建设推进情况,制定跨省跨区电力直接交易实施方案。
3.适时建立有效竞争的现货交易机制。在推进中长期交易基础上,开展电力市场现货交易机制研究,根据山西电源布局、负荷特性、电网结构等因素,适时开展现货交易试点,启动日前、日内、实时电能量交易和备用、辅助服务等现货交易品种。通过市场竞争发现价格,引导用户合理用电,促进发电机组最大限度提供调节能力。同时,加强对电力期货和衍生品交易的前期研究,探索建立山西电力金融交易平台,逐步将电力容量市场、电力期货和衍生品等纳入交易体系。
4.探索建立市场化的辅助服务分担机制。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清洁能源消纳以及满足各类用户安全可靠用电,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构建电力用户参与的辅助服务分担共享机制,发挥各类型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的调节性能,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由用户结合自身负荷特性,自愿选择与发电企业或电网企业签订保供电协议、可中断负荷协议等合同,约定各自的辅助服务权利与义务。推动以抽水蓄能、燃气发电为主的调峰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力市场化交易提供有力支撑。在中长期市场开展可中断负荷、调压等辅助性服务交易,在现货市场开展备用、调频等辅助服务交易。2016年底前制定山西电力市场辅助服务建设框架方案。
(四)有序缩减发用电计划
在确保民生稳定的前提下,确定市场化电量比例和范围,明确优先购电用户和发电企业类别,建立优先购电和优先发电保障机制。
1.建立优先购电制度。确定优先购电的适用范围,保障全省一产用电,三产中的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行业用电,以及居民生活用电享有优先购电权。开展有序用电工作,有效保障供需紧张情况下居民等用电需求不受影响。列入优先保障序列的用户,原则上不参与限电,近期不参与市场竞争,纳入用电计划。保障贫困山区、革命老区、采煤沉陷区、棚户区等地区的电力供应。2016 年明确山西优先购电的用户类别、电量规模,制定相关保障制度。
2.建立优先发电制度。以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为主要依据,坚持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优先上网的原则,确定山西优先发电的适用范围,对发电机组进行优先等级分类,合理确定优先发电顺序,并逐年进行动态调整。合理测算计划电量,留足保障性计划空间,逐步缩减发电计划。2016 年建立优先发电的相关保障制度。
3.制定放开发用电计划实施方案。综合考虑山西经济结构、电源结构、电价水平、外送电规模、市场基础,以及保障社会稳定等因素,结合全省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推进情况,制定放开发用电计划实施方案。通过市场化交易方式,逐步放开其他的发用电计划,完善电力安全的应急保障机制,实现电力电量平衡从计划手段为主平稳过渡到以市场手段为主,并促进节能减排。在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和社会的承受能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在 2016 年制定山西放开发用电计划实施方案。
(五)推进售电侧改革试点先行,逐步放开售电侧市场准入,健全购电交易机制。
1.培育多元化售电主体。在国家确定的售电侧市场主体准入与退出标准与条件基础上,结合山西实际,确定符合技术、安全、环保、节能和社会责任要求的售电主体条件。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向社会资本放开售电业务,赋予用户更多的选择权,提升售电服务质量和用户用能水平,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结构和市场体系。制定山西售电侧改革试点方案并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创新售电业务市场准入机制,以注册认定代替行政审批,实行“一承诺、一公示、一注册、两备案”。
2.实施园区型售电主体直接交易。在高新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园区等各类园区中,选择有参与意愿并符合准入条件的,组建独立的售电公司,2016 年底前开展园区型售电主体直接交易。
3.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增量配电业务。鼓励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发展增量配电业务,探索社会资本投资配电业务有效途径,以高新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园区、工业园区及矿区等为重点,有序向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放开增量配电投资业务。同时,社会资本投资增量配电网控股的,在取得供电业务许可后即拥有配电网运营权,在供电营业区内拥有与电网企业相同的权利,并切实履行相同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历史形成的,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和晋能集团公司以外的存量配电资产,可视同为增量配电业务。
(六)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电源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开放电网公平接入,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系统消纳能力和清洁能源利用率。
1.积极促进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力消纳。编制本地区电力电量平衡方案时,在保障电网安全稳定和民生的前提下,全额安排可再生能源发电;编制发电计划时,优先预留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机组和热电联产、余热余压余气发电、燃气和煤层气发电等资源综合利用机组发电空间;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发电装机比重较大区域在统筹平衡电力电量时,鼓励其优先与用户直接交易。2017年开展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发电参与直接交易。
2.建立完善调峰补偿市场化机制。在现有山西省火电机组深度调峰交易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相关规则,通过多种方式加大调峰补偿力度,通过双边协商或市场化招标等方式
确定参与调峰交易双方,鼓励清洁能源通过电力市场购买火电、抽水蓄能、电储能、电力用户等提供的辅助服务以促进全额消纳。2016 年底前修改完善具体补偿办法,建立更加有利于可再生能源消纳的调峰补偿机制。
3.探索微电网建设试点。选择具备条件的区域或企业,开展微电网建设试点,通过区域微电网的自我调节和平衡,探索微电网技术原则和管理经验,探索微电网电能市场交易及运行机制。2016 年底前研究制定微电网建设试点方案。
4.探索形成可再生能源参与市场竞争的新机制。规划内可再生能源优先发电,优先发电合同可转让。鼓励可再生能源参与市场竞争、跨省跨区消纳。2016 年底前研究制定山西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政策。
(七)科学规范自备电厂管理落实责任、加强监管,促进自备电厂科学发展。
1.规范自备电厂建设管理。从强化规划引导、发展循环经济、延伸煤电产业链等方面,规范自备电厂准入标准,自备电厂的建设应符合国家能源产业政策和电力规划布局要求,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和环保排放标准。装机明显冗余地区,除以热定电的热电联产项目外,原则上不再新(扩)建自备电厂项目。制定山西自备电厂建设管理办法。
2.强化自备电厂运营管理。自备电厂应公平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相应义务,参与电网调峰。拥有自备电厂的企业应按规定承担相关的政府性基金、政策性交叉补贴和系统备用费。对于不占用省内火电建设规模的余热、余压、余气等自备电厂,按有关规定减免政策性交叉补贴和系统备用费。探索以市场化方式逐步代替系统备用费的机制。
3.加强推进自备电厂升级改造步伐。结合山西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加快推进全省自备电厂超低排放-、节能改造和淘汰落后机组步伐。自备电厂要按我省污染物排放标准安装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设施,并按要求接入环保、监管等部门的环保监测系统,污染物排放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自备电厂要限期实施环保设施升级改造;供电煤耗、水耗高于省内同类型机组平均水平以上的自备燃煤发电机组,要因厂制宜实施节能节水改造。
4.探索“煤-电-X”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山西煤炭、电力、铝土等资源组合匹配优势,选择在吕梁和运城两地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区,探索煤电铝、煤电化、煤电材等产业一体化发展机制,进一步提高铝厂、化工、建材等企业或园区的自备供电能力;规划布局低热值煤发电容量,建设自备电厂;深化煤电一体化,延伸煤电产业链,在省内规划建设的铝、化、建材等循环产业园区内,探索区域配电网建设,推动电解铝、化工、建材等产业聚集和优化发展。2016 年底前制定山西自备供电能力建设方案。
(八)加强电力统筹规划和科学监管建立科学有效的规划保障体系,构建电力规划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电力依法行政,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1.完善电力规划统筹协调机制。以山西省电力规划领导组为依托,形成企业和政府各部门间、省内各相关规划间、省内外规划间的横向协调机制。电网企业、电力设计研究单位或相关科研院所、地方电力投资企业、政府相关部门、能源监管机构、大型售电公司和大用户等单位深度参与规划的编制工作。配合五年一次的全省电力发展规划,同步组织编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和水资源评价报告,协调发展所需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对山西电力发展的重大问题展开专项研究,明确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根据环境目标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明确全省(重点区域)电力行业对污染排放的贡献值上限,科学调控电力发展的规模和布局,提升电力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2.依法规划,提升规划的权威性。电力发展规划必须依法编制并开展规划环评,省级规划应服从国家总体规划。山西省五年电力发展规划是全省电网建设和电源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包括 220KV 及以上电网建设规划,各种能源的电源建设规划。根据需要在发布后的五年期规划的基础上,适时编制电力滚动发展规划。
3.切实加强电力行业及电力市场科学监管。开展对电力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监督和后评价工作。加强电网公平接入、电网投资行为、成本及投资运行效率监管。切实保障新能源并网接入,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居民供电和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国家能源局山西监管办和山西省电力管理部门根据职能依法履行电力监管职责,对市场主体有关市场操纵力、公平竞争、电网公平开放、交易行为等情况实施监管,对电力交易机构和电力调度机构执行市场规则的情况实施监管。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创新监管模式,健全安全监管机制,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提高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水平。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制度,强化信用评价结果应用,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加强和完善行业协会自律、协调、监督、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政府、用户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山西省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省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发改、经信的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编办、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国资委、省法制办、省物价局、山西能监办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认真贯彻落实中发9号文件精神,全面统筹协调推进山西电力体制综合改革工作,提出山西省组织实施的方案和措施,协调解决电力发展、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重点难点问题,指导售电主体培育、用电企业帮扶等工作,做好全省输配电价测算、电力交易机构设立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办公室主任由省发改委主任兼任。
(二)营造改革氛围。加强环境建设,积极营造改革氛围。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加大对电力体制改革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浓厚氛围,加强改革工作的沟通协调,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凝聚共识,形成工作合力。
(三)严格监督考核。要将电力体制改革作为促进山西经济发展、保障民生的重大任务,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定实施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度,依据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加强日常督促检查,对工作成效进行跟踪评价,确保各项改革试验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三篇: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方案
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完成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是实现工业强市、建设珠江源大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的科学选择,是党中央和省市委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做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我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及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要紧紧把握这次改革机遇,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改革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找准改革的突破口,科学谋划,务实创新,圆满完成改革试点工作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市全面小康建设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着力建立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增强文化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多出精品、多出优秀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推动我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改革体制机制和推动事业产业发展相一致;坚持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相协调;坚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与着眼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原则。三、改革目标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和深化以劳动、人事、分配等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既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充满活力,公益性和经营性、产业性区分明确,扶持政策具体、统一、透明,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有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具体目标是:1、市级改革目标。明确政府、文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责权利,合理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新闻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按照不同的性质和类别,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以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努力激活国办文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积极培育形成一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主体。按照“12345”的发展思路,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和投融资机制,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项目的实施,到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的目标。
2、会泽、罗平、陆良三个省级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县和特色文化资源县,按照省市的要求,加快县级文化单位的改革,激发活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项目运作力度,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力争到2007年使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6的目标。
3、其他县(市)区,按照市的安排部署和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使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改革的任务和措施
(一)改革范围、方式和内容
根据文化单位的性质、职能和工作实际,科学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新闻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和措施。1.改革范围(1)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指承担应由国家举办或支持的公益事业职能,不以盈利为目的、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文化事业单位。其范围主要包括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艺术研究所、艺校、电影管理站等;新闻媒体(电台、电视台、报社等)的新闻宣传业务部门,包括麒麟分局、广播电视发射台、珠江网站;群众体育指导中心等。(2)逐步过渡为经营性的文化单位是指除以上公益性单位和部门之外,可按照市场原则,把原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及其它经营业务的单位或部门转变为经营性实体的单位和部门。其范围主要包括新闻媒体(电台、电视台、报社等)的经营业务部门,即从中分离出来的广告、发行、有线电视、网络等经营业务部门;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体育场馆出租等经营业务部门;市花灯团、滇剧团等文艺表演团体;新闻图片社、版画院。(3)经营性文化单位是指现行事业性企业化管理的单位,主要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单位或行业。其范围包括电影公司、影剧院、报社印刷厂等。
2.改革方式和内容(1)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转换机制、增加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面向市场不断激发自身活力,努力形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优良、引导有力的公共文化事业主体。其具体的改革方式和内容是:第一,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取消现行的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分门别类、分层次进行管理;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由主管部门公开选聘,单位副职由受聘的主要领导提名,经主管部门考察同意并聘任,单位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其余人员全员聘用。第二,改革现行分配制度,建立“以岗定酬,绩酬挂钩,按岗取酬”的分配机制,实行固定工资与活工资(各种津贴、补贴的总和)相分离,即将活工资部分纳入内部再分配,按各自岗位绩效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惩,合理拉开分配差距。第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财政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投入不减,并且要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有所增加,但要改进财政的扶持办法,拨付方式要与单位履行的宣传文化职能和所发挥作用等情况挂钩,投入方式要依据各自的目标任务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要按照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的要求,制定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推进公益性事业的建设。第四,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和作用,不断挖掘潜力,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2)逐步过渡为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政策,着力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按照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改造过渡为经营性的文化企业。其具体的改革方式和内容是:第一,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定编不定员,定岗不定人”的管理模式。改革开始之时签订《聘用合同书》的事业单位人员,原有事业身份不变,调出和退休时按现行事业单位人员的政策来对待,但在单位内部现行管理上同所有新聘用人员一视同仁;事业单位新增人员,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由聘用单位与其签订聘用合同,在聘期间享有同原单位的事业人员同样的权益,待遇按聘用合同约定办理;明确现有事业单位编制和现有事业单位人员,原相同性质单位和相同事业身份的“老人”流动,不得突破新调入单位的原有事业编制限额,对高、精、尖特殊文化艺术人才按市引进特殊人才政策执行,其引进的人员数额最多不能突破原有编制数,引进的特殊人才享有原事业人员相同的身份、待遇;实行较为彻底的人员聘用制,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对所需人员的聘用,在政府的宏观监管下,由用人单位按照事业单位人员聘用规定,公开、平等、透明地自主选聘,人事部门只进行合同鉴证。第二,改革现行分配制度,按照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相分离的原则,建立“以岗定酬,绩酬挂钩,按岗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实行绩效工资制,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对有条件的单位领导班子可实行年薪制,也可以按照目标责任制的要求,根据实现目标的情况,从收入中提取相应比例的部分作为奖励。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对未能聘用上岗人员(个人自己不接受聘用的除外),在服从单位安排的前提下,可安排临时工作任务或进行培训,发给不低于当地政府颁布的最低工资。第三,在社会保障方面,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实行“两制”管理,即:原有事业人员按现行政策,由财政继续承担其应享的社会保障支出,退休后按原渠道领取退休金;新进入人员(按市政府相关政策引进的高、精、尖特殊人才除外)必须依法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并由用人单位和个人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金,并按社会保险政策规定享受相关社会保险待遇。第四,改革财政扶持方式,按照“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节余留用、超支自负”的原则,由财政依据2005年末单位实有人数适当放宽核定包干经费。改革后进入市场运行的文化单位不纳入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范围。(3)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可视不同情况采取两种改革方式。第一,对资产构成良好、净资产较大、经营状况较好的单位,可着重在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上改革,对经营性资产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第二,完全参照国企改革的办法,实行产权和人员身份双置换的改革办法。对国有资产评估后,公开挂牌出让,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出让给原单位职工。对转制的文化事业单位,在核定资产的过程中,凡能够豁免、转移、冲销的债务或报停、报损的设备,可作一次性解决,尽可能减轻单位的负担。同时,对进行改革试点的相关文化单位,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文化单位的招商引资享受市政府扶持重点项目的优惠政策。(2)改革转制后的文化单位可享受国家及省(云政办发〔2004〕103号文件)规定的税收等优惠政策。(3)各职能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实行改革的文化单位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尽力协调帮助解决。(4)财政要筹措资金,确保改革相关成本费用的支付。(5)政府各职能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研究并出台支持和鼓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配套政策。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兴办多种形式的文化事业,鼓励社会资本入股、参股、控股办文化事业;把引资兴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列入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给予奖励和支持。3.市直重点单位的改革任务(1)市花灯团、滇剧团和艺术剧院的改革,要进行资源整合和重组,积极组建珠江源演艺公司,走政府扶持、市场引导、自我发展的路子,逐步过渡成为经营性文化主体。(2)市电影公司、曲靖日报社印刷厂、国风影剧院的改革,要按照经营性文化企业的改革办法,因地制宜、一企一策,使其成为真正的企业法人实体。(3)曲靖日报社的改革:组建曲靖日报报业公司,将广告部、发行部和传媒中心等经营性业务和部门从报社中剥离出来,并可以和报社印刷厂联合和重组,成立曲靖日报报业公司,逐步向经营性文化企业过渡。(4)广播、电视的改革:组建曲靖广电传媒集团,将云南广播电视报曲靖专版编辑部、曲靖电视剧制作中心、广电物资供应站等部门和曲靖人民广播电台、曲靖电视台的广告、社会栏目、制作传输等经营业务和部门剥离出来,进行资源整合,在保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充分采用市场运作手段,逐步向经营性文化企业过渡。(5)珠江网站的改革: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范围广泛、传播快捷、成本低廉,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被公认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大新型新闻媒体。因此,作为承担重要宣传业务的曲靖珠江网站,要改变现行管理体制,把它当作我市的一个重要新闻媒体来对待,由市委宣传部负责管理;网站主要管理人员和个别技术骨干按现行事业人员管理,其人员编制和包干经费数额由市委宣传部分别会同编办和财政研究后确定,其他工作人员由网站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合同聘用制,其报酬及相关费用,从网站经营收入中解决。4.县(市)区的任务各县(市)区要按照以上改革要求和参照市级文化单位改革的做法,以国办文化单位改革为重点,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切实把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落到实处;要以提升旅游景点文化内涵、打造和树立特色文化品牌、推进民族文化工艺品加工和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快文化产业的规划发展,大力培育各种所有制的文化市场主体;要以加大县、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积极扶持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努力构建以县(市)区城市为中心、以乡(镇)为骨干、以村(社)为支撑的能够起到较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宣传文化阵地和网络体系。好范文版权所有(二)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步骤
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展调研,制定方案(2005年6—7月)。根据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大理会议精神,围绕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政策和实践问题,组织力量进行专题调研,结合我市实际,制定试点工作方案,经市委政府批准后并报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批。第二阶段:组织实施,推进改革(2005年8月—2006年10月)。各改革单位和县(市)区按要求完成改革任务。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检查验收(2006年10月—12月)。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按照改革试点要求,对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进行检查验收,评估改革成效,查找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改革完善的建议,向市和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汇报;召开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全面总结改革经验,表彰先进单位。(三)组织领导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形成合力。必须把它摆到一个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迫切的位置。1.成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市委、市政府成立曲靖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旅游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市委宣传部,由市委宣传部或市文产办一位领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和办公室主任要负责挂钩联系2—3个改革试点单位,以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指导。宣传部、文产办、发展改革委、编委办、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化局、广电局等部门,要抽调专人认真调研,制定配套方案,落实责任、跟踪问效。各县(市)区要相应成立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各县(市)区、市直各改革试点单位和主管部门,要根据市的改革方案精神,结合各自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能和工作实际,不搞一刀切,实行一个单位一策的改革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报经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批后组织实施。2.加强政策研究,建立政策体系。市县两级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积极牵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所涉及的财政、投融资、税收、土地、工商管理、价格、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和人才等政策的研究,结合曲靖实际,制定和完善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可具操作性的政策,建立促进和保障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3.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思想工作。各县(市)区和市直各改革单位,要加强改革的政策宣传,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及改革试点单位干部职工正确认识改革的形势和任务,正确认识改革的政策措施,为保证改革任务的落实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切实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改革所涉及的干部群众的思想反映,根据情况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解难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要及时处理和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五、以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通过改革,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增强文化单位的生机和活力,培育文化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完善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文化经济政策及投融资机制,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前期工作,加快会泽历史文化名城改造、罗平布依族风情园、“历史曲靖”(珠江源文化园)、陆良和马龙休闲健身生态园建设、珠江源饮食文化城、翠山影视文化城改扩建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加快组建珠江源演艺、曲靖报业、曲靖广电传媒、曲靖印刷出版四大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抓紧做好以一台文艺精品为重点的“一首歌、一台戏、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的“四个一”文化精品工程。努力做强文艺娱乐、广播影视、出版经销、体育健身和乡村文化五大产业,适时把曲靖建设成为休闲娱乐、影视拍摄、体育健身的基地。积极推进省级县域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县和特色文化资源县建设,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力争改革试点结束一年后,即2007年使全市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的目标。第四篇:陕西延安试点
弘扬延安精神 推动科学发展 建设美好安塞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活动调查报告
2009年03月19日08:1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把加强学习培训贯穿始终,把深入调查研究贯穿始终,把推动解放思想贯穿始终,把解决突出问题贯穿始终,把吸收群众参与贯穿始终
● 坚持把中央精神与县情民意相结合,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推动工作相结合,把县级领导班子与普通党员干部的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把争取外部支持与激发内在活力相结合● 深化了推动安塞科学发展的共识,找准了实现安塞科学发展的突破口,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健全完善了保障安塞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
一、基本情况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联系点。安塞县的学习实践活动从2008年9月上旬开始准备,10月7日正式启动,2009年3月上旬基本结束,历时半年多时间。
安塞县参加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县纪委、县法院、县检察院机关;县委工作部门、政府职能部门、人民团体机关以及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真武洞镇及陈家洼村、冯家营村。共有参加单位264个,党员1463名,其中,县级党员干部30名。
安塞县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以“弘扬延安精神、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安塞”为主题,以深入学习调研、推动思想解放为基础,以破解发展难题、实施新的创业为重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的,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圆满完成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
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局面。2008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79.9亿元,同比增长15.3%;实现财政总收入15.5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09亿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3904元,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26元,增长27.1%;单位GDP能耗降低4.2%。
二、主要做法
安塞县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坚持把加强学习培训贯穿始终,把深入调查研究贯穿始终,把推动解放思想贯穿始终,把解决突出问题贯穿始终,把吸收群众参与贯穿始终,进一步加深了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形成了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安塞的共识,解决了一些影响和制约安塞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精心组织准备 广泛进行发动
安塞县委先后召开15次常委会、5次全县党员领导干部大会,在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中央精神,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安塞调研指导学习实践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认识,认真开展讨论,深入进行思想发动,努力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
安塞县组织开展了“听民声、知民情、问民计”民意调查活动,县委领导深入基层,广泛征求和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乡镇、部门党员群众代表和老干部代表的意见建议,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为了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开门搞活动,县委专门制定了《关于广泛吸收群众参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明确规定,学习实践活动每一阶段、每一环节,都要让群众代表参加,真诚接受群众监督和评议。
为切实加强对全县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县委及各部门、各单位都建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建立了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实践活动工作联系点,形成了上下联动、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坚持工作计划到天,责任落实到人,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安塞县还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县电视台、《安塞通讯》、安塞政府信息网开设专题栏目和网页,集中宣传报道工作动态。各基层单位采取召开党员大会、座谈讨论、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及时宣传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
深入学习调研 推动思想解放
安塞县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学习培训。一是专题辅导学习。邀请专家学者就弘扬延安精神与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进行了专题辅导培训,安塞电视台对专题辅导进行了现场直播。二是集中培训学习。举办了县直机关党员干部理论培训班,分6个专题对1200多名党员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三是现场体验学习。组织科级以上干部集体瞻仰了枣园革命旧址,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德;到为人民服务演讲台,集体朗读《为人民服务》;到张思德同志牺牲地、南泥湾等革命旧址,接受延安精神再教育。四是专题宣讲。全县选派381名干部驻村入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面对面宣讲。
进入学习调研阶段后,围绕查找影响和制约安塞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安塞县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一是开展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民意调查和“我为安塞献一策”活动,召开了乡村干部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安塞籍在外工作人员等座谈会22次,发放调查问卷2600多份,开通热线电话24部,做到了征求意见党员干部全覆盖、社会各界代表人士全覆盖和经济、社会、党建等领域全覆盖。二是在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确定16个专题,由县委常委、人大和政协主要领导、党员副县长每人带一个题目,住村入户开展专题调查研
究,体察民情,体验民意,体会民生。三是考察调研。到做得好的地方考察学习,开阔视野,借鉴经验,寻找差距。四是专家“把脉会诊”。邀请了省发展改革委、社科院专家学者,对全县发展现状、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目标措施等进行“会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初步查找出了影响和制约安塞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安塞县坚持把推动思想解放、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努力在提高思想认识上取得新进展。一是邀请省社科院专家围绕“思想解放与发展思路”主题讲理论、谈形势,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理论、寻找差距、转变观念。二是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实施新的创业”这一主题,组织党员干部集体讨论、召开全县解放思想讨论交流大会等,进行讨论交流,推动思想解放。三是在县电视台开设了“推动科学发展、实施新的创业”专栏,《安塞通讯》开设了“科学发展大家谈”等栏目,让党员干部围绕安塞的发展谈认识、谈观点、谈思路,全面反映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感悟、体验和收获。
紧密联系实际 深刻分析检查
安塞县精心准备,认真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一是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为开好民主生活会做好思想准备。二是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县委分别召开了6个座谈会,进一步征求各方面意见,共征求到意见建议58条。并召开了调研成果交流会,深化了对县情的认识。三是严把发言材料质量关。按照“四不上会”的要求,即问题找得不准不上会、原因分析不透不上会、整改措施不实不上会、努力方向不明不上会,分层分类对发言材料进行审阅把关。四是认真对照检查。坚持重在找准问题,重在总结经验,重在明确方向,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开展积极健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高质量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为了保证专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安塞县各单位根据实际吸收党员群众列席会议,重点围绕查找问题准不准、分析根源深不深、民主气氛浓不浓、整改措施实不实,对民主生活会情况进行测评。
安塞县集思广益,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一是明确具体要求。在内容上,突出体现三点:党的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分析;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具体措施。在撰写中,明确提出要充分运用学习调研、征求意见、解放思想讨论和专题民主生活会成果,突出检查分析问题和理清科学发展思路这个重点。二是广泛听取意见,反复修改讨论。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县委召开了常委会、全委会,县政府召开了党组会、常务会,县人大、政协分别召开了党组会、常委会,各参学单位也召开了相应的会议,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充分研究讨论,并采取书面印发、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反复修改后向社会公布。三是严把分析检查报告审阅关。严格按照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范围不广、查找存在的问题不准、确立科学发展思路不清、制定整改措施不实不能通过的“四不通过”原则,反复修改,确保了分析检查报告的质量。
安塞县发扬民主,认真组织群众进行评议。县委精心制定了组织群众评议的具体方案,组织召开县直部门和老干部7个党委党员代表和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共285人参加的评议会,对县委常委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
狠抓整改落实 创新制度机制
安塞县坚持立足民意找问题,顺应民意抓整改,依据民意看效果,着力在解决问题、关
注民生、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各参学单位领导班子整改方案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类,对整改落实项目进行了认真梳理,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做到了“三明确一承诺”,即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向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分管领导部门的责任,并及时向党员干部群众公开承诺。严格实行整改方案审阅把关制。主要看整改目标是否清楚、重点是否突出、措施是否具体、时限是否可行、责任是否落实。
安塞县集中力量,抓好整改落实。县委建立了整改落实台账,将整改事项和重大项目、重点工作进一步分解细化。目前正在着手建立促进整改落实的保障机制,将整改落实纳入问责问廉问效范围,跟踪督办,抓好落实。在春节后召开的县委全委扩大会、人代会、政协会上,对整改落实工作作出安排部署,进一步落实整改任务和领导责任。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年县财政投入8200万元,用于农村主导产业开发,计划新建蔬菜大棚2000座,新建苹果园5万亩,发展养殖户800户,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千方百计加强原油产能建设,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集中力量抓好文化艺术中心等20个重点项目、农村油路改造等12个续建项目和农村沼气建设等10个中小项目建设。加强与江苏张家港市、山东寿光市等发达地区和友好县市的合作交流,借助外力促进发展。同时,大力开展问责治散、问廉治腐、问效治庸活动,切实解决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风涣散、违规违纪、绩效平庸等问题。
三、基本经验
通过半年来的学习实践活动,安塞县基本经验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五个结合”。
——必须坚持把中央精神与县情民意相结合学习实践活动中,安塞县按照中央的要求,充分考虑县情民意,结合实际制定方案,紧紧围绕解放思想、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工作机制、转变干部作风开展活动,从而赢得了群众支持,突出了实践特色,收到了良好成效。
——必须坚持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安塞县被确定为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县和胡锦涛总书记学习实践活动联系点后,始终坚持把学习实践示范点的创建和科学发展先进县的创建有机结合,立足当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着眼长远谋划科学发展,从而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工作措施、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必须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推动当前工作相结合搞好学习实践活动,关键在于把学习实践活动与推动当前工作紧密结合。安塞县的学习实践活动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是因为把学习实践活动的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过程中学到的理论、形成的思路、制定的措施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动力,形成了以学习实践活动推动各项工作、以破解当前工作中的难题促进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的良性互动,达到了学习实践活动与当前工作“两兼顾、两促进”。
——必须坚持把县级领导班子与其他党员干部的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按照中央要求,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是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点。为了在全县上下形成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共识,安塞县在搞好县委常委会和其他县级领导班子学习实践活动的同时,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抓好县直机关的学习实践活动。他们采取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分工联系部门等办法,合理安排时间,互相学习借鉴,从而确保了县级领导班子这个重点,也兼顾了县直机关广大党员。
——必须坚持把争取外部支持与激发内在活力相结合学习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党员干部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一方面,安塞县积极争取项目,扩大招商引资,与江苏省张家港市、山东省寿光市开展交流合作,使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安塞。另一方面,安塞县积极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全力培育后续产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激发内在活力,增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四、初步成效
全县干部群众普遍感到,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是全县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一次大普及,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是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能力的一次大培训,是对安塞科学发展的一次大推动。
——深化了推动安塞科学发展的共识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大家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了推动安塞科学发展的共识。全县上下一致认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断改善民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扩大对外开放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强党的建设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
——找准了实现安塞科学发展的突破口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县委、县政府把做好项目工作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邀请省、市发展改革委领导和有关专家,帮助编制了工业产业园区、高效农业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等12个项目规划,论证了7大类44个重点项目,确定了一批既能促进当前又能推动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目前,小流域治理和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已开始启动实施;10个民生和社会事业类项目、8个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纳入省、市2009年重点项目计划;延长石油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已落户工业园区;安塞—寿光科学发展农业产业化“五大合作示范工程”也已正式启动实施。
——健全完善了保障安塞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
安塞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共清理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制度33项,完善制度170项,新建制度90项。县委、县政府重点建立完善了六项制度和机制:一是健全
完善了党委、党组理论学习制度。二是完善了县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三是全面推行了以“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和述效”为主要内容的“三问一述”制度。四是深化和拓展党员承诺制,全面推行了“党员中心户”制度。五是建立了信访诉求保障制度。从办信、接待、办案和责任落实等方面制定诉求督办的具体办法,提高诉求办理的质量和效率。六是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提高公共财政服务保障科学发展的能力。
——集中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通过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安塞县的党员干部更加注重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更加注重主观世界的改造,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明显增强。县林业局及时为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沿河湾镇3310户18973亩林地发放了林权证。县蔬菜局选派100名技术员到山东寿光学习培训后,及时下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县果业局面对苹果价格下滑的局势,及时组织果农参加贸易洽谈会,与果商直接洽谈、订购,维护了果农利益。县电力局主动深入农村,帮助解决安装蔬菜大棚自动卷帘机电压不足的问题。群众激动地说:“延安时期干部的好作风又回来了。”同时,安塞县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认真办好群众普遍期待的实事好事。全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725元提高到865元,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最高限额由1.5万元提高到2万元,改造老城区巷道14条,铺设通村油路12条75公里,建成县城三座跨河大桥和高标准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对7所中小学校后勤设施、25个广播电视站进行改造,建成2个中心敬老院和10个农村社区,启动了4900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2820平方米廉租房建设工程。一些涉及县域经济长远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也开始立项实施。
(新华社西安3月18日电)
第五篇:电力体制改革试题
电 力 改 革 试 题 库
一、填空
1、电力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指令性计划体制和 政企不分、厂网不分 等问题。
2、通过电力体制改革,要建立健全电力行业“ 有法可依、政企分开、主体规范、交易公平、价格合理、监管有效的市场机制。
3、山西省电力中长期交易规则中规定,电力中长期交易可以采取 双边协商、集中竞价、挂牌交易 等方式进行。
4、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市场方向、坚持安全高效、鼓励改革创新、完善监管机制。
5、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事关我国 能源安全 和经济社会发展 全局。
6、售电公司以 服务用户 为核心,以经济、优质、安全、环保为经营原则。
7、电力市场售电公司准入条件要求,资产总额在 2千万元至1亿元 人民币的,可以从事年售电量不超过6至30亿千瓦时的售电业务。
8、符合准入电力市场的市场主体向 省级政府 或由 省级政府 授权的部门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
9、潞安集团电力中心是集团电力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集团发电、供电、配电、售电管理及光伏和新能源电站管理。对潞安集团电力市场化运作负监督和管理责任。
10、电力市场有序开发用电计划的主要原则是坚持市场化、坚持保障民生、坚持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优先上网,坚持电力系统安全和供需平衡,坚持 有序推进。
11、对于社会资本投资增量配电网控股的,在取得供电业务许可后即拥有配电网的 运营权,在供电营业区域内拥有与电网企业 相同 的权力,并切实履行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12、山西省售电侧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要理顺电价形成机制,还原电力的 商品 属性,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
13、进一步激活省内用电市场,提高电力消纳能力,在现有大用户直接交易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 市场主体 范围和交易规模。
14、坚持市场化改革要区分竞争性和垄断性环节,在 发电 侧和 售电 侧开展有效竞争。
15、放开增量配电业务应按照“试点先行、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严格履行试点手续,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16、按照 公平、公正、公开 的原则,组建相对独立的电力市场交易机构,组建电力市场管理委员会,推动电力市场规范运行。
17、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清洁能源消纳以及满足各类用户安全可靠用电,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构建电力用户参与的辅助服务分担共享机制。
18、创新售电业务市场准入机制,以注册认定代替 行政审批,实行“一承诺、一公示、一注册、两备案”。
19、统筹推动 省内、省外 两个市场建设,更好地发挥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优势,促进“黑色煤炭绿色发展,高碳资源低碳发展”。
20、电力市场中,市场主体违反国家有关 法律法规 的、严重违反交易规则和破产倒闭的需强制退出市场,列入黑名单,不得再进入市场。
20、增量配电网的试点范围是以 煤矿集团等大型企业自供区和国家、省级园区为重点,鼓励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发展增量配电业务。
21、电力市场的交易方式是以自主协商交易为主,集中撮合竞价交易为辅,协商和
竞价 相结合的交易方式进行。
22、电力改革初期,电力交易机构负责提供结算依据,电网企业负责收费、结算,负责归集交叉补贴,代收国家基金,并按规定及时向有关发电企业和售电企业支付电费。
23、拥有配电网运营权的售电公司,应将 配电 业务和竞争性售电业务分开核算。
24、同一营业区内可以有多个售电公司,但只能有一个拥有配电网资产的售电公司,具有配电网经营权,并提供 保底供电 服务。
25、潞安配售电公司于 2017年1月17日 正式成立。
26、供电企业供电的额定频率为交流 50 赫兹。
27、售电公司在准入后,需取得电力用户的交易委托代理权,并向交易中心提交委托代理协议后方可参与市场交易。
28、未参与电力市场的用户,继续执行 政府定价。
29、电网企业要严格按照《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山西电网2017——2019年输配电价及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规定的价格执行,不得擅自 提高 和 降低 电价水平。30、2017年7月1日起,大工业电度电价,110KV电压等级是 0.4582元/千瓦时;35KV电压等级是 0.4782 元/千瓦时。
31、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的电力用户输配电价水平按山西电网输配电价表执行,并按规定征收 政府性基金 及附加。32、2017年山西省电力直接交易规模为500亿千瓦时,约占全省工业用电量的36%,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0%。
33、两部制上网电价是将上网电价分成 电量 电价和 容量 电价两部分。
34、峰谷分时电价是指根据电网负荷变化情况,将电力系统中负荷的一个周期(一般指一天24小时)划分为 高峰、平段 和 低谷 等多个时段分别制定不同的电价水平以鼓励用电客户合理安排用电时间。35、2016年,潞安集团按照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政策导向,实现总交易电量13.5亿KWh,交易电价0.4284元/KWh,比以往购电方式下降0.071元/KWh,全年可为集团公司降低购电成本超过 10135万元。36、2017年集团电力中心电力2—8月组织的直接交易,共完成交易及结算电量 11.16亿 KWh,同比2016年电价水平为集团节约电费支出约7300 多万元。
37、国家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为广泛深入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而组织开发的综合性、专业化、开放式的网络应用平台。
38、国家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功能模块本着“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开发。
二、单选题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是中发【2015】(B)号文。A、5 B、9 C、280、还原电力商品属性,输配电价逐步过渡到按“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则,分(A)等级核定。A、电压 B、电流 C、电量
3、电力交易中直接交易双方通过(A)决定交易事项,依法依规签订电网企业参与的三方合同。A、自主协商 B、自由结合 C、相互约定
4、建立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形成(C)市场交易平台。A、公平竞争 B、公平协商 C、公平规范
5、电力市场售电公司准入条件中要求,资产总额在(B)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不限制其售电量。A、1 B、2 C、3
6、稳步推进售电侧改革,(A)向社会资本放开售电业务。A、有序 B、逐步 C、统一
7、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现三个规范分别是规范交易机构的运行、规范市场化售电业务和(C)
A、规范售电公司管理B、规范供电系统管理C、规范自备电厂管理
8、开展输配电价摸底测算要全面调查电网输配电资产、(A)和企业经营情况。A、成本 B、利润 C、收入
9、山西电网的特点是(B)、送出型、规模型。A、内向型 B、外向型 C、内外结合型
10、建立优先发电制度是以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为主要依据,坚持节能减排和(A)优先上网的原则。A、清洁能源 B、高耗能源 C、燃煤能源
11、经山西省人民政府同意,晋政办发【2016】113号文件印发《山西省(A)改革实施方案》。A、售电侧 B、发电侧 C、用电侧
12、售电公司应拥有与申请的售电规模相适应的掌握电力系统技术经济相关知识、具备(B)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A、1 B、2 C、3
13、山西省售电侧改革实施步骤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C),第二阶段是2018年——2020年。A、2010——2015 B、2015——2017 C、2016——2017
14、售电侧改革第一阶段的工作内容中要求完善山西省电力直接交易机制,电力直接交易规模达到全社会用电量的(B)A、20% B、30% v C、50%
15、开展放开增量配电投资业务试点要求社会资本投资增量配电网(B)控股,拥有配电网运营权。A、相对 B、绝对 C、参与
16、供电设备计划检修时,对35KV及以上电压供电用户的停电次数,每年不应超过(A)次,对10KV供电的用户,每年不应超过三次。A、一 B、二 C、三
18、供电企业必须按规定的周期校验、轮换计费电能表,并对计费电能表进行(B)检查。A、定期 B、不定期 C、经常
19、山西省电网销售电价表中规定大工业用电的基本电价部分,按最大需量是(C)元/千瓦••月;按变压器容量是(C)元/千伏安•••月。A、24、36 B、40、20 C、36、24 20、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使电网企业的收入来源不再是原来的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价差,而是按照政府核定的输配电价收取(A)。A、过网费 B、政府性补贴 C、附加费
三、多选题
1、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包括(ABCD)
A、促进了电力行业快速发展 B、提高了电力普遍服务水平C、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市场体系 D、电价形成机制逐步完善
2、市场交易价格可以通过以下哪些方式确定(ABC)
A、双方自主协商确定 B、集中撮合C、市场竞价 D、政府定价
3、推进售电侧改革的组织实施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BC)
A、分步推进 B、加强组织指导C、强化监督检查D、加强协商管理
4、电力交易机构在山西省能源监管办和山西省电力管理部门和监管下为市场主体提供(BCD)的电力交易服务。A、开放B、规范C、公开D、透明
5、山西省售电侧改革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是(ABCD)A、坚持市场方向B、坚持安全高效 C、鼓励改革创新D、完善监管机制
6、电网的基本供电任务是履行确保(ABCD)等用电的基本责任。
A、居民B、农业C、重要公用事业D、公益性服务
7、对按规定实行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的企业,不得借机变相对其提供(BC)A、降低电价B、优惠电价C、电费补贴D、照顾补贴
8、鼓励发用电双方建立(AB)的交易关系,科学规避市场风险,防止出现非理性竞争。A、长期 B、稳定 C、短期 D、融洽
9、用电计量装置包括(ABCD)
A、计费电能表B、电压互感器C、电流互感器D、二次连接线导线
10、在电力交易中各有关交易主体应按照交易规则要求,平等协商,自主交易,诚信为本,严禁(ABC)
A、串通联盟B、形成价格壁垒C、干扰交易秩序D、恶性竞争
四、判断题
1、此次国家电改进入“厂网分开”时段。(√)
2、此次国家电改现在进入“管住中间、放开两头”阶段。(√)
3、潞安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经营与管理职能分离”。(√)
4、参与国家及山西省电力体制改革是潞安电力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5、从事配售电业务不需要办理《电力业务许可证(供电类》。(╳)【需要】
6、电改形势下,职工思想和职业技术素养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7、电网企业是指拥有输电网、配电网运营权(包括地方电力公司、趸售县供电公司),承担其供电营业区保底供电服务的企业。(√)
8、拥有配电网经营权的售电公司其注册资本不低于其总资产的 30%(╳)【20%】。
9、发电公司、电网企业、售电公司和用户应根据有关电力交易规则,按照自愿原则签订 双方(╳)【三方】合同。
10、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规则明晰、水平合理、监管有力,科学透明的独立的输配电价体系,形成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满足电力市场需要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
11、对于历史形成的,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和晋能集团有限公司以 内(╳)【外】的存量配电网资产,可视为增量配电业务。
12、山西省放开增量配电业务试点方案中纳入电网建设计划中包括电压等级在110KV及以下的新增配电网和 110KV(╳)【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局域电网。
13、电网企业应履行的职责和相关业务有基本供电、普遍服务、信息报送和披露、交易结算。(√)
14、电力市场售电企业的合法主体是的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进行工商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售电公司。(√)
15、电力市场的电力用户企业和准入条件包括用电项目手续齐全、能源消耗达到国家标准、环保排放达到国家标准、信用良好、拥有自备电源并满足微电网接入系统条件的用户。(√)
16、电力市场主体的准入步骤是“一承诺,一公示,一注册,一(╳)【两】备案。”
17、供电企业和用户应当在正式供电前,根据用户用电需求和供电企业的供电能力以及办理用电申请时双方认可协商一致的相关文件签订供用电合同。(√)
18、在电力市场交易中对2016有违约记录、信誉度较低的企业和上交易合同兑现较低的企业,适当扣减2017年交易总量上限或取消交易资格。(√)
19、国家需求侧管理平台目前主要具有门户、业务两类功能。(√)
20、潞安集团抓住新一轮电改机遇,将对现有电网结构进行优化和改造,实现潞安煤—电—化、煤—电—油产业成本优化、协同发展。(√)
五、问答题
1、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安全可靠,坚持市场化改革,坚持保障民生,坚持节能减排,坚持科学监管。
2、现有电力体制下售电公司分哪三类?
答:第一类是电网企业的售电公司;第二类是社会资本投资增量配电网,拥有配电网运营权的售电公司;第三类是独立的售电公司,不拥有配电网运营权,不承担保底供电服务。
3、山西省电力体制综合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哪些?
答:一是山西实施电力体制综合改革有基础;二是山西实施电力体制综合改革有需求;三是山西实施电力体制综合改革有共识。
4、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①开展输配电价摸底预算;②做好输配电价定价成本监审;③妥善处理电价交叉补贴;④制定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方案。
5、如何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
答:①完善省内直接交易机制;②开展跨省跨区电力直接交易试点;③适时建立有效竞争的现货交易机制;④探索建立市场化的辅助服务分担机构。
6、参与电力市场的用户购电价格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由市场交易价格、输配电价(含线损和交叉补贴)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组成。
7、电力市场交易主体应该满足哪些要求?
答:应该是具有法人资格、财务独立核算、信用良好、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实体。8、2017年山西省电力市场的交易模式有哪些?
答:普通交易、重点交易、长协交易。对重点交易和长协交易,同一发电企业只能选择其一,不得同时参加。
9、省电力交易平台发布的交易信息公告包括哪些内容?
答:电量规模、输配电价、线损、政府性基金、交易政策及电网的主要约束条件等。
10、国家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具有哪些功能?
答:具有信息发布、在线监测、核查认证、电力供需形势分析、有序用电管理、网络培训、经济分析、需求响应等功能。
11、峰谷分时电价的意义是什么?
答:提高高峰时段的电价,降低低谷时段的电价,以鼓励用电客户合理安排用电时间,削峰填谷,提高系统负荷率和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12、为了保证电力市场的正常运行,电力市场应该具备的六大要素是什么? 答: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载体、市场价格、市场规则和市场监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