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郭立宏指出,本次会议为民办高校加强横向研讨和沟通提供了平台,能够使大家对民办高校内部管理的问题达成共识,共享创新成果,相信会对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不管从自身发展,还是外部环境变化,陕西民办高校都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全教会后,整个高等教育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对于民办高校,挑战大于机遇。近期,省政府正在制定进一步支持和规范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主要精神是要大力度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尽可能消除对民办高校的歧视性政策,同时要在办学过程中,重点解决好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使民办高校建设更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郭立宏强调,民办高校今后发展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高端起步。民办高校经过发展,已经基本度过生存期,现在面临的更深层次问题,就是要搞精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定位等走高端,和国际接轨,提高国际化水平。二是尊重规律。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按照民办教育发展的规律进行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和改革,使得内部管理更加注重、遵循管理规律,同时在办学过程中遵循规律,也能体现民办高校自主性强的优势。三是塑造特色。特色与内涵、质量、精品、高端紧密结合,没有特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与公办高校一样,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四是改革创新。要在保持民办高校体制、机制活力的基础上,把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尤其是管理经验向公办学校推广,未来高校改革也要吸收民办高校灵活体制和机制创新方面的好的成果。
郭立宏说,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理顺了,结合外部环境、政策支持,民办高校一定能够度过目前面临的挑战,更快实现角色转变,走向进一步的发展。他希望,各民办高校通过本次会议,以改革项目为抓手,集中多次讨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达成共识,进一步扩散和分享研究成果。
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朱征南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展示我省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试点情况及初步成果,学习并交流推广我省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先进经验,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以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我省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他就本次会议主题谈了两点体会:
一是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对民办高校发展的重大意义。整体来看,民办高校面临一些最新的发展情况:一方面,在实施国家规划纲要和我省实施意见的大背景下,我省民办高校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而且在国家最新的发展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我省民办高等教育也正处在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战略转型期,面临生源逐年减少、经费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内部管理和办学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等困难和问题,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内部管理,理顺关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坚持公益性办学,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益,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方向,赢得社会的认可,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二是要大力推广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整体提升我省民办高校的管理
和办学水平。我省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还比较多地体现在规模扩张、规范发展及质量提高上,在内部管理体制上,突破和创新还显得不足,这与民办高校不同阶段的发展主题和需要密切相关,现有的内部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与民办高校前一个阶段的发展需要相适应,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核心是真正的内涵发展,是真正提高办学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这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治理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部分民办高校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好的做法,反映了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成绩,值得推广借鉴。
西安欧亚学院院长胡建波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的召开,是对该院试点项目工作的鼓励。该院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包括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完善财务会计制度三大项内容,核心是要通过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向二级学院的院长和教室赋权,使教育者在财政、人事和课程方面获得更多的权力,从而增强学校的活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满足受教育者对教育特色、质量和内容的多元化需求。
胡建波介绍说,该院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优化了全院会议体系,形成了决策、执行、监督的管理闭环,再次强化了学院战略规划管理,通过加强质量、品牌、经营三大战略的协同关系,并丰富和细化各自内涵,学院“四四二”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阶段目标和衡量目标日益清晰和具体化,通过组建师资与科研、学术发展、薪酬与绩效、业务发展四个委员会,打通决策与管理中间的管理壁垒,真正形成了紧密协同的关系,为持续构建能够保证大学活力,社会责任感和影响力,办学水平、教育和质量的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胡建波指出,该院改革的最终效果体现在,落实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扩大学术部门的自主权,建立以学术权为主导,与行政权力良性互动的关系,同时转变内部资源的配置方式,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质量上教育改革的落脚点在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民办教育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既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还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学生的选择性,和教学制度的灵活性,使学生自主调整选择学科专业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成为学习过程主动的参与者。他表示,该院将在下一步通过流程优化、信息化等手段精简行政机构,充实院系工作人员,更好为一线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实现管理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的转变,落实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质量关。
此外,西安培华学院院长陈明华在《关于财务改革工作情况汇报》的报告中,着重从抓好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及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强化内部审计监管力度、加强学校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建立统一领导、统一核算、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并重的财务管理体制,认真执行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等方面内容,介绍了学院财务管理体制经验。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院长冯居秦在该院法人治理结构的汇报中,介绍了学院组织结构、办学定位,并就完善监督领导体系、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等方面谈了深切体会。
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处处长权秋虎出席会议。
第二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领导机构范文
石横镇北高余小学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组织机构
领导小组
组长王道金(校长)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责任人。主管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工作。
副组长陈乐军(副校长)
具体分管学校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制定并落实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组员
朱磊鑫(教导主任)李香(少先队辅导员)
田玉俊(总务主任)
具体负责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实施。
工作小组
组长陈乐军(副校长)
具体分管学校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制定并落实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组员
朱磊鑫(教导主任)李香(少先队辅导员)田玉俊(总务主任)杨凤华(教师代表)
具体负责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实施。2008、8、22
第三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前鲁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全体教职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坚定改革的信心;领导狠抓落实,整体设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为做好今后的内改工作,特对本的内改工作进行小结。
一、准确把握内改精神实质,科学制定方案;我们在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基础上,组织学习,结合我校实际科学制定我校《前鲁小学2008年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校委会讨论的基础上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保证了学校内改细则的科学性、实效性、严肃性。本次内改本着充分发挥调动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针对农村小学教职工年龄老年化结构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潜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用,才尽其能,让每一个教职工能在适合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二、认真做好内改精神宣传,搞好工作动员;在本年的内改中,我们将内改细则印发至每一个教职工人手一份,组织学习,召开内改宣传动员会,让教职工领会内改精神实质,积极参加内改工作。
三、严格按程序实施聘任,做好人文关怀;内改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必须稳妥操作。在聘任前,我们对我校教职工年龄、学科结构、身体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学校设岗情况进行了精确核算,科学设置,在以编定岗、以岗定责的基
础上,在实施聘任过程中全面兼顾教职工个体综合情况,以达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将人力需求矛盾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因年龄大需转岗的做好细致思想工作,对中青年教师全面收集志愿信息,对不能满足的做好沟通交心工作,让教职工在和谐的环境中应聘,愉快地走上新学期的工作岗位。
四、全面落实责权一致,提高内改效益。内改工作的重头戏是岗位责任制和结构工作制,它是学校过程管理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按照责权利一致性的原则,教职工聘任上岗后,按照与聘任责任人签定相应管理责任目标合同履行职责,学校依据合同约定的内容和学校的管理制度对聘任的教职工实行奖惩。教师结构工资本着稳定基本工资,体现多劳多得,实行以岗定资,突出教学一线,奖励优质高效,合理拉开档次,实现以绩定奖的原则。
前鲁小学2008、9
第四篇:“校长负责制”——我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推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长负责制
田家寨九年制学校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自此,“校长负责制”在我国中小学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并收到了一定的管理成效。从理论上讲,“校长负责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校长全面负责。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按有关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并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校长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应当全面负责。与中小学校长的职务和责任相一致的是校长应该拥有相应的权力,我国中小学校长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经权等。
2、党组织保证监督。实行校长负责制,党组织的职能由过去的直接领导转变为对学校工作的保证监督,也即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贯彻落实,保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学校的各项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3、教职工民主管理。校长对学校工作的统一领导,是建立在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的,发挥教职工民主管理作用是校长负责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应该建立和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代会的职责是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对学校各项
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设,对学校工作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
由此可见,我国的“校长负责制”是由校长、学校党组织和数职工代表大会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结构,其中,校长对学校的工作有决策权和指挥权;学校党组织对学校行政工作进行监督,并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工作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但是“校长负责制”在某些方面,如校长权力过于集中,教职工代表大会未明确授权参与何种决策,社会组织及学生家长更无权过问学校内部管理事务等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实行“校长负责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借鉴吸收国外的经验尤其是“校本管理”的经验来逐步完善“校长负责制”。
三、比较与借鉴:“校本管理”的启示
“校本管理”与“校长负责制”都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其实质是对过去上级教育行政机构对学校实施过多“外控”管理的一种矫正。通过权力的下放;学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从而能够根据本校实际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快速的处理,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率。这正是他们改革的目的所在,也是二者的共同之处。但在具体做法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在“校本管理”中,权力下放至由校长、教师、社区人士、家长及学生组成的学校董事会或学校理事会手里,由他们来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而在“校长负责制”中,学校的权力掌握在校长手中,由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各项工作,等等。
正是由于存在这些差异,我们才能从“校本管理”中得到启示,以此来改进“校长负责制”。
1、吸引并鼓励社区人士、家长及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在学校与社会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今天,家长和社区不仅是教育服务的资助者和接受者,而且应当是共同负责学校事务的伙伴。这种新角色要求校长和教师对家长和社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发生显著的变化。学校必须对社区更加开放,接受社区的关注、支持和监督。然而我们目前做得还不够;学校管理者把管理学校看作是学校内部的事务,社区人士及家长没有必要也没有权力过问学校的事务,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也就更难对学校的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借鉴“校本管理”的做法,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此外还要吸引、鼓励社区人土、家长及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保证学校作出比较民主、质量较高的决策,并使其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2、“校长负责制”改革要与学生学习结果的改善联系起来
从严格意义上说,教育改革、教育管理改革是一个价值中立的概念。它仅强调变革的事实或变革的主观愿望、并不涉及价值判断。因此,教育改革、教育管理改革并不等同于教育进步、教育管理进步。只有当教育改革被证明给教育事业带来了积极的变化时,教育改革才能体现其进步的意义。校本管理将。改善学生学习结果”与其结合起来,值得我们借鉴。推而广之,这种校本管理的改革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结果相联结的基本思想也适用于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改革的方方
面面。任何一项教育管理改革如果最终不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话,那么它就不是一项富有成效的改革,“校长负责制”也是如此。因此,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明确:实施“校长负责制”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才是其最终目的。
3、校长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指校长对治理学校的总的看法和基本信念。在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长只是上级制定的各种各样政策与法规的贯彻执行者,很少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在其领导下的学校往往是千篇一律,没有特色;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了校长的办学理念在学校的发展以及学校能否办出特色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拥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校长才能使自己和整个学校的行为表现出目的性和整体性,学校才不会成为上级数育政策的“试验田”;只有拥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校长才有可能根据学校的实际,设计一个远景目标和蓝图规划,并引导学校的所有成员为这目标奋斗,最终实现目标,使田家寨九年制学校成为一所有特色的学校。
第五篇:县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情报汇报
县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情报汇报深化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建县五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十分重视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把这项改革始终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抓手”,作为强化学校管理、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牛鼻子”工程来抓。几年的改革成效显著,教师的思想观念、干部的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校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下面,我就我县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情况分三个方面向领导和同志们作一汇报。
一、坚持实行学校校长负责制下的全员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我县于2000年5月正式启动以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用人制度改革工作。并以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全日制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和省编办、原省委教育员会的“实施意见”为切入点,在全县中小学校全面辅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1.严格编制管理,实行“四定”2001年6月,我们对全县教职工底数进行摸底统计,一次性清退校雇临时工189人。于2002年底按省政府办公厅皖政办[2002]60号文件规定,编制**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重新核定和精简方案,并在省编办批复前,先行根据学校布局调整及岗、畈、湾、山县师生比情况,将县政府下达的总编制控制数分解到乡镇和学校,在全县公办中小学实行“定编、定岗、定人、定责”这“四定”管理新模式。为了强化编制管理推动改革开展,对在编不在岗人员进行了全面清理,注销了擅自离岗外出的58名教师的编制。针对乡镇中心小学超编,边远和条件差的村级小学严重缺编的状况,为解决这个长期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教育教学制约教育发展的顽症,我们在实施聘任制中,对中心小学实行严格的按编设岗,通过考核、测评,在编制数内聘任教师,落聘教师全部下到缺编的村小任教。几年来,我县共有44名原中心小学教师落聘后被安排到村小任教。这一做法有效推动了全县的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工作的开展。2.制定改革方案,实行“四制”2002年秋季,我县在全面推行以教职工全员聘任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用人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根据市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学校用人制度改革的要求和部署,紧密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报经县政府批准,并以政府办文件(金政办[2002]67号)下发至各乡镇和学校。依照这个实施意见,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按“四制”要求,实行校长负责制下的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积极推行校内结构工资制。各中小学在规定的编制数内,根据学校工作需要设定各类工作岗位,并按教学、行管、工勤岗位分别制定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考核办法。教职工根据自身情况自荐竞岗,学校按照“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的原则,根据个人申请、岗位设置情况和上岗条件,由领导班子和班主任初步提出岗位人选,校长在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后确定各岗位聘任人员。对受聘的教职工,学校采取领导考核、学生评议、教师互评相结合,平时考核和学期、学年总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严格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对落聘教师实行安排到其他偏远缺编学校应聘、校内转岗或待岗学习。几年来,我县中小学共有98名教职工落聘,133人转岗,两项累计占全县教职工总数的4%。
二、改革干部任用制度,实行学校管理干部聘任制在全面推行学校教职工全员聘任的同时,为加强对中小学领导干部的管理,破除干部终身制,建立能上能下,选贤用优的新的干部任用机制,我们制定下发了《**县实行学校管理干部聘任制办法》,聘任范围和对象起初定为直属学校中层干部和城县小学领导班子,2003年,我们根据“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将聘任范围和对象又扩大到乡镇中心学校、中心小学和初中校长。我局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的划分,于2001年开始,在全市率先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干部一律实行聘任任期制。“学校管理干部聘任制办法”对聘任干部的职数、聘任程序、聘期及考核、续聘与辞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3年来,我们通过民主测评、组织考核,聘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教师担任学校领导干部,少数管理工作不力的校长、主任被新的干部管理体制所淘汰。另外,我们还在六安五中实行了公开选聘校长的大胆、有益的尝试。2002年夏,随着我县农村税费改革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进一步理顺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摆上工作议程,我们在认真调研和汲取兄弟县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全县19个乡镇教办进行了全面考察和考核,撤销了教办,一次性精减乡镇教育管理人员30名,全部充实到农村学校教学第一线,开始推行乡镇中心校管理模式。干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了干部终身制,建立了能上能下、选贤用优的新的学校干部任用体制。同时,按照省、市有关规定,统一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机构设置和干部职数,精减了不必要的机构,精干了管理干部队伍,充实了教学力量。
三、改革用人和分配制度,建立竞争激励机制1.建立市场用人机制,改革教师流动调配方法彻底改变教育用人制度,严把新教师入口关。2001年以来,我县教育用人坚持实行人才市场择优招聘录用、面向社会公开 考试选聘、合同管理的市场用人机制。高中教师由学校在编制内按学科需求申报,学校组织学科考核评议组通过笔试、面试择优在应届师范教育类本科毕业生中以签订就业协议的方式招聘录用;初中、小学教师由乡镇在编制内按学科需求及编制余缺情况申报,具体定岗到校。县教育局面向社会在符合教师资格条件的人员中组织公开选聘考试,依据个人成绩和公布的岗位,按照高考录取的办法,一步录取到学校,同时规定相应的服务期。3年来,我县按照上述方法补充中小学新教师250多名。由于实行编制内按实际需求采取市场用人的机制补充新教师做法,不仅引入岗位竞争机制提高了教师队伍的质量,也使农村偏远学校的教师得到及时补充和相对稳定。在县内教师流动调配上,我县一直坚持实行新教师服务期制度和顺向流动调整编制余缺的做法。针对农村教师调往城县学校的人情、关系和方方面面干涉带来的压力,县教育局2002年采取了城县学校考试选调教师的做法。选调考试分笔
试、面试,由县教育局从外县聘请专家阅卷、评议,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既保证了调入城县学校的教师质量,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教育用人制度的改革,不仅打破了人事调配的会议研究,领导决定的陈旧模式,基本杜绝了教育人事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同时也为建立教育人才市场、完善教育用人机制积累了经验。2.全面推行校内结构工资制改革初期,我县少数学校虽然实行了校内结构工资制,但由于当时县财政困难,乡镇教师职务补贴工资没有兑现,医疗保险没有落实,教师的分配档次也就没有真正拉开,多数学校在报酬方面存在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问题,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影响了改革向纵深发展。2003年底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下,上述两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为改变这一状况,县教育局向县政府提出了深化改革,全面推行校内结构工资,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建议。经县政府同意后,于2004年4月份起,城乡所有教职工的30%津贴不再打入个人工资卡,而是由财政局按月直接拨到直属学校及乡镇教育专户;乡镇中心学校对所属初中、小学申报的教职工考核情况及分配方案进行审核后,再将所需金额下拨到学校;各学校依据有关文件规定,将30%津贴纳入校内结构工资,根据教职工的工作量及考核、考勤、考绩情况,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进行重新分配,分配差距每月最多的数百元,最少的也有几十元。由于拉开了分配档次,打破了旧的分配办法,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调动和激励。通过对教育内部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强化了教职工的岗位意识、竞争意识,学校初步建立起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竞争激励机制,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学校出现了教师争当班主任、争当代课、抢着代主课的新气象。校长不再整天被琐事缠身,能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抓大事要事,教导主任不再为分课难犯愁,学校各项工作比“内改”前有了明显进步。近几年来,我县各级各类学校争创工作进展顺利、新课程改革得以稳步实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提升等,都与改革教育内部管理制度分不开的。我县几年的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和兄弟县、县相比,特别是与全国教育改革的形势发展相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改革中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我们将坚持改革不动摇,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以及全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加大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力度,以更新更好的体制来推动和促进教育的更快更大的发展,为我县及至全市的基础教育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