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电力体制改革3段式

时间:2019-05-15 05:3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国电力体制改革3段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国电力体制改革3段式》。

第一篇:英国电力体制改革3段式

英国电力体制改革3段式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的电力工业主要经历3段改革:电力库(POOL)模式、新电力交易规则(NETA)模式、英国电力交易和传输机制(BETTA)模式。

改革以前,英国的电力产业组织结构是国有体制下的高度一体化垄断经营。中央电力生产局主要负责发电、传输和大批量批发,其发电量占全国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并控制了整个电力产业的大部分投资。

POOL模式主要任务为:对发电机组择优排序;对容量及向系统提供的各种辅助服务定价;确定足够的发电容量以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营。POOL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每天财务必须基本平衡。

NETA时期,目标为高效地进行电力供需平衡,保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向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同时通过有效竞争,得到较低电价。BETTA模式的形成,主要是为了打破苏格兰地区,苏格兰电力公司(Scottish Power)、苏格兰和南方能源公司(Scottish and Southern Energy)南北分治的局部垄断局面,当时苏格兰所有的发电容量几乎全归这两家公司支配。

目前,英国主要以BETTA模式为主,该模式旨在建立以英格兰和威尔士模式为基础的统一电力交易、平衡和结算系统;建立统一电力传输定价方法和电网使用合同体系。

Ofgem的成立与电力监管

1999年7月16日,原先各自独立的燃气管制办公室(Ofgas)和电力管制办公室(OFFER)合并成立新的监管机构——燃气与电力市场监管办公室(Ofgem),统一对燃气与电力产业进行管理,这宣告了一个新监管时代的到来。

英国电力市场上,除Ofgem外,还有燃气和电力消费者委员会(Gas and Electricity Consumer Council,简称GECC),这两个部门都是为了维护消费者权益而成立的。

资料显示,Ofgem依据法律站在中立的第三方(电力企业与消费者之外)立场,对电力市场进行监管,同时避免了政府更替产生的不确定性影响,为电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预期的环境。Ofgem主要职能有,保护和提高燃气、电力消费者的利益;对燃气电力企业发放经营许可证,对其市场行为实施监管。任务主要有:创造市场环境使企业之间公平竞争及消费者享有充分信息来选择供给商;在非有效竞争的燃气和电力产业领域实施管制,通过制定价格控制及服务标准保证消费者获得有价值服务。

地区输配电公司

英国的电力系统可分为两大网:苏格兰地区电网、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电网。而苏格兰和威尔士电网也是全英最大的电网。苏格兰地区,主要是3家公司,即苏格兰电力公司、苏格兰和南方能源公司、苏格兰核电公司(Scottish Nuclear)。

其中苏格兰和南方能源公司是英国第4大能源公司,由多个电力和电信公司组成,为工业、商业和家庭用户提供发电、传输、配电和

供电服务。该公司还从事能源贸易、天然气销售以及电气和公共设施承包业务。

提到输配电公司,必须要提的还有一家公司,即英国国家电力供应公司(National Grid Company, NGC),它是英国最大的能源与公用事业公司。与发电业不同,英国的输电系统被看做是一个自然垄断的行业,目前,英国所有输电资产几乎都在NGC手里。

NGC的电网向各发电公司、配电公司以及直联大用户开放,各发电公司都可利用电网出售电力,并付给NGC电网联接费和电网使用费。

英电价机制

英国电价市场的形成主要基于发电方的报价和电子负荷预测情况。每天午前,各发电厂将次日各机组的运行数据报交电子库,随后依照全网购电成本最低原则,确定发电计划,最后得出第二天各区间电价。

目前,英国所采用的电价模式有四种:阶梯式、两部电价制、分时电价和实时电价。

事实上,英国一直是一个电力富余、用电增长缓慢、对电力需求不大的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开始以降低电价为主要目的的电力体制改革。通过改革,英国的电力系统渐渐摆脱了国内高价煤的沉重包袱,同时也改变了原本以燃煤电厂为主的发电能源结构。与此同时,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发电燃料的利用效率也有了很大提升,燃料消耗减少,从而使发电成本大大降低。

此外,英国也在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英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起步较晚,如今,英国可再生能源产业,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来降低电力成本和价格。

第二篇:英国电力体制改革历程与启示

英国电力体制改革历程与启示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2014-1-24

●英国“破碎化”电改的国情背景是:撒切尔政府推崇私有制、市场化和自由化,迷信“市场万能”,这与我国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国情截然不同。

●“破碎化”改革后,英国电力市场主体从“各环节独立”演变为“一体化重组”:厂网分开时的12家供电企业整合为6家发输配售一体的集团公司,占据大部分市场。

●本土电力企业丧失市场主导地位,德、法企业成为英国电力市场上主力军,占据60%份额。

●电价持续上涨,工业和居民电价9年间分别上涨47.1%和31.6%,居民电价涨幅比法国高28.7个百分点,比欧洲平均水平高13.1个百分点。

●2014年英国将实施的新一轮电改方案不再以“促竞争、提效率”为目标,而以保障安全供电、促进低碳发展和用户负担最小为目标。

●电改没有统一成熟的模式,各国电改须立足国情、因地制宜地探索改革路径,决不能照抄照搬,还应根据形势变化和改革实施情况进行调整。

英国电力改革的背景及历程

上世纪90年代初,电力工业改革作为撒切尔政府推行的整体经济体制变革的一部分,伴随着这一阶段英国国有行业的私有化步伐拉开序幕。

改革前,英国由国有化的中央发电局统管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发、输、配电业务,实行垄断经营,下属12个地方电力局,按照所划分的区域进行供电。另有一个协调组织——电气委员会负责电力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以及相关事务的处理。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也有类似的垄断机构,如苏格兰发电局。

1989年,英国对原有中央发电局资产实施厂网分开和私有化重组,同时建立了竞争市场,并在后续的20多年中不断总结和调整改革模式。市场模式经历了从集中竞价到双边交易的转变;市场主体经历了从各环节独立到发、配、售电环节一体化重组的过程。

改革第一阶段是行业结构重组、私有化和电力库模式建立。19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1989年电力法》,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原中央发电局拆分为3个发电公司(国家电力公司、电能公司和核电公司)和一个输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然后,将分拆后的公司和原有的12个地方电力局逐步实施私有化。在苏格兰,南苏格兰发电局和北苏格兰水电局在民营化后股份全部售出,成立了苏格兰电力公司和苏格兰水电公司,统一经营发、输、配、售电业务,各部门独立核算。北爱尔兰电气服务部在1992年私有化中将所属4个发电厂售出,同时成立了北爱尔兰电网公司,经营输电、配电和零售业务,并于1993年转变为股份制公司。

在进行电力重组的同时,英国电力工业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了竞争性的电力库。在这种模式下,电力输出超过5万千瓦的电厂必须持有发电许可证,通过电力库进行公开交易(直供除外)。供电公司、批发商、零售商及用户(除直供用户之外)也必须通过电力库来购买电力。一个名为电力联合运营中心电力市场交易机构成立,由国家电网公司负责运营。

改革第二阶段是建立新电力交易制度。由于强制电力库存在定价机制不合理、市场操纵力等问题,英国议会于2000年7月28日批准了新的公用事业法案,对电力市场的框架和行业结构进行了调整,设立了新的管理机构OFGEM和新的用户组织Energywatch。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以双边合同为主的新的电力交易机制完全取代了电力库模式,建立了新的经营执照标准,重新规定了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改革第三阶段:BETTA模式建立。1990年以来的改革,主要是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地区没有建立竞争性的电力市场。2005年4月开始,英国政府决定将NETA模式推广到苏格兰地区乃至全国,称BETTA计划。

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竞争性电力市场,统一电力贸易、平衡和结算系统。第二,实现全国电力系统的统一运营,由英国国家电网公司负责全国电力系统的平衡,保障供电质量和系统安全。苏格兰原有两个电力公司保持输电资产所有权。

英国电力行业结构演变及现状

耐人寻味的是,在拆分中央发电局和私有化电企后,受市场利益驱动,英国电改初期“破碎化”的电力行业结构竟然重新出现了一体化并购趋势。

厂网彻底分开初期产生的12家供电企业逐渐整合为6家同时拥有发电、(输)配电、售电或发电、售电一体化集团公司,占据英国市场大部分份额。经过20多年的不断重组、并购和改革,目前英国电力行业呈现以下结构:

发(售)电环节:6家同时拥有发配售(或发售、发输配售)垂直一体化集团公司,占据英国发电市场65%和售电市场87%的市场份额,其余市场份额由独立发电或售电公司占有。

输电环节: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输电资产归属于英国国家电网公司;苏格兰地区输电资产归属发输配售垂直一体化的苏格兰电力公司以及苏格兰和南方能源集团公司。输电网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以及苏格兰地区实行全国统一调度,调度机构隶属于英国国家电网公司。

配电环节:英国有7个主要的配电网运营机构拥有并运营配电网资产。此外,英国特定地区还有一些独立配网运营机构,主要拥有和运营部分接入既有电力配送网络的电网扩展项目。

政府监管机构体系:英国的政府监管机构主要包括4个部门:一是能源气候部,是能源宏观政策的制定部门;二是天然气与电力市场监管办公室,是英国电力监管部门,独立于政府,受议会监督,同时监管天然气和电力两个市场,主要监管手段是价格监控;三是公平交易办公室,主要依据反垄断法、竞争法及公平交易法对操纵市场、企业并购等行为进行监管;四是竞争委员会,主要应前两者的要求对纠纷处理进行详细的调查、仲裁。

英国电改四大问题不容忽视

总体来看,英国电力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市场的良性竞争,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发展了大量联合循环天然气机组来替代燃煤机组,促进了电力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2009年天然气发电量占44.1%,而改革前不足2%。

但英国改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首先,改革后市场机制未能有效吸引投资,造成系统备用裕度下降,2006年英国发电容量备用系数已经从改革之初的35%降到22%。

其次,改革导致英国本土电力企业失去了电力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德国E.ON、RWE,法国EDF、GDF-Suez等企业逐渐成为英国电力市场上的主力军,占据约60%的市场份额。

再次,受到电网监管方式的约束,电力企业的研发投入连续多年逐步降低,英国电网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从改革前的2%下降到2011年的0.1%。

最后,进入21世纪后,随着供应冗余度降低和一次能源价格的增长,英国电价持续上涨,2000~2008年,英国工业和居民电价分别上升了47.1%和31.6%,升幅高于同期法国(法国工业和居民电价涨幅为11.7%和2.9%)和大部分欧洲国家水平(欧盟15国工业和居民用户电价平均涨幅为37.7%和18.5%)。

值得关注的英国电改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北海油气资源的逐渐消耗,从2004年起,英国结束了能源自给自足的局面,开始成为能源净进口国(2011年能源对外依存度为36%),保持能源供应安全的压力开始显现。

此外,碳排放目标的压力使得英国需要在未来的20年中将其碳强度快速下降。《大型火电机组法令》和《工业排放法令》的实施,意味着大量燃煤和燃油机组都将关闭,取而代之的是可再生能源机组和其他运行灵活的低碳机组。这些低碳技术都将是高成本或者具有明显的出力间歇性(例如可再生能源),需要通过充足的电网备用、先进的需求侧管理机制、储能以及电网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支撑其发展。英国原有的市场机制不能满足未来发展需要,需要对市场模式或机制进行变革。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英国能源部制定了低碳减排路径,提出需要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电力市场机制。2011年7月,英国能源部正式发布了《电力市场化改革白皮书(2011)》,开始酝酿以促进低碳电力发展为核心的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英国新一轮改革将以保障供电安全、实现能源脱碳化以及电力用户负担成本最小为目标,改革主要内容包括针对低碳电源引入固定电价和差价合同相结合的机制、对新建机组建立碳排放性能标准、建立容量市场促进电源投资等。2013年10月10日,英国能源气候变化部发布了《电力体制改革实施草案》,针对差价合同和容量市场两项政策提出实施草案,计划将于2014年正式实施。

英国电改对我国电改的启示

电力改革没有统一成熟的模式,深化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必须立足国情,因地制宜探索改革路径。

英国电改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国情特点:撒切尔政府推崇私有制、市场化和自由化,迷信“市场万能”,对电力行业推行拆分式改革,走“破碎化”的道路,很大程度是为了私有化电力资产。此外,英国改革初期能源自给率高(90%以上)、天然气供应充足,还具有经济增长缓慢、电力工业发展成熟、生产力水平较高等特点。而且,英国本身在实施了最初的行业拆分后,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也重新出现了整合趋势,形成了如今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格局,由6大同时拥有发配售(或发售、发输配售)的垂直一体化集团公司主导市场。

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能源资源与能源需求逆向分布的格局和电力工业处于较快发展期等基本国情,都决定了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模式,只能从我国能源电力工业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发展道路,促进电力工业的科学发展。

电力市场化改革是逐步推进的过程,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和改革实施情况,动态调整和完善改革思路和目标。我国2002年提出的电力改革方案,较多借鉴了英国的改革模式。当前,我国电改发展形势已经与十年前有很大不同,清洁能源开发突飞猛进、智能电网技术快速发展、电力企业全球化竞争加剧等都是新的重大变化。从国际上看,包括英国在内的国际电力市场化改革在这十年间也出现许多新的情况,英国市场模式几经调整,近年来随着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应对气候变化任务的加重,英国电力改革已不再单纯以促进竞争、提高效率为目标,即将开启的新一轮改革进入了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保障供应安全为核心的新阶段。因此,进一步深化电改,需要对前一阶段的改革进行系统总结和评估,立足新的形势和要求,对改革的取向、思路和重点任务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第三篇:英国医疗保险体制改革评析

英国医疗保险体制改革评析

一、英国医疗保险体系的主要特点

英国医疗保险体系的主体,是根据1946年颁布的《国民健康服务法》建立的、以国家税收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国民健康服务体系。英国也存在商业医疗保险,但规模不大,在英国医疗保险体系中仅起补充作用。英国医疗保险体系具有下述五大特点。

1.覆盖面广。英国医疗保险资金主要通过国家税收筹措,由政府财政承担绝大部分医疗费用。医疗对象就医时,基本上不需支付费用,因而英国的医疗保险体系亦称为全民医疗保险或国家医疗保险。

2.就原则而言具有非歧视性。英国1946年《国民健康服务法》规定,无论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无论个人支付能力的大小,都可以得到免费的全方位医疗服务。依据《国民健康服务法》建立的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也声称其宗旨是提供全面的、基本上公平的服务,即主要视患者的实际需要,而不是根据其支付能力提供医疗服务。

3.基本上可以满足国民对医疗服务巨大的、多层次的需求。英国的国民健康服务体系主要通过公立医院和遍布全国的开业医生(又称全科医生)向公众提供医疗服务。公立医院由国家财政提供经费,其主要服务对象为危重病人;开业医生为自我雇佣者,英国医疗保险体系主要依靠这些在全国城乡开业的全科医生向广大非重症、急症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开业医生向公众提供医疗服务后,可以向政府申请根据就诊人数和医疗工作量发放的津贴。

4.成本较低。就内部结构而言,英国的国民健康体系可分为供应方和购买方两大类。供应方由医院和制药公司构成,购买方由政府卫生主管当局和部分拥有医保资金支配权的全科医生构成;两者分别掌握医保资金总额的70%和30%。这些拥有医保资金支配权的全科医生,既是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提供者,又作为医疗转诊系统的购买者,代表病人向高层次医院购买专科医疗服务。与此同时,政府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则作为公众健康利益的代表,负责制订医疗服务的范围、内容、标准和费用水准,并依据这些指标与供应方签订购买计划。政府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的积极介入、监控,将英国医疗保险体系的成本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2001年,英国医疗保险的总支出相当于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6%,人均医疗总支出为1992美元;而同年美国、德国的这两项指标分别为 13.9%、4887美元和10.7%、2808美元。

5.就医疗保险体系的整体供应能力和满足病人需要的主动性、积极性而言,英国的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医疗保险体系中,排在靠后的位置。政府介入到医疗保险的所有方面,是英国医疗保险体系的最大特点。政府的积极参与可以较好地保证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从而使公众能够享受具有普遍性的医疗服务;但与此同时,政府介入在客观上削弱了市场机制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调节作用,从而使英国的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经常面临以下困难:(1)政府承担、控制绝大部分医疗费用,不仅造成公立医疗机构缺乏活力,设备。人手配置不足,医疗、医护人员效率低下等问题,而且可能降低医疗机构采用新技术、购买新设备的积极性。(2)近乎免费提供的医疗服务,可能导致公众对医疗服务的过度需求,从而使排队就医成为公立医院司空见惯的经常现象。(3)部分收入较高的社会群体可能选择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以便避开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的公立医院。按照英国法律规定,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个人和企业可享受税赋减免优惠。因此,收入较高群体选择商业医疗保险可能

导致注入国家医疗保险的财政资金减少,不利于国家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二、英国的医疗保险体制改革

为了解决国民健康服务体系整体供应能力不足、医疗机构的效率不尽如人意、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等问题,英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即持续不断地进行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以1 999年通过的《健康法案》作为分水岭,英国的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的“试验阶段”和进入21世纪后的“推进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英国政府主要致力于增加医保资金投入,改善医保服务的供应效率。这一时期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有:(1)通过加大对医疗保险体系的财政投入,使英国医疗保险开支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 990年的6%上升到2001年的7.6%。(2)将许多由政府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由国家财政负担其绝大部分开支的公立医院,转变为受地方市政当局监督、节制,拥有自主经营权的非盈利性公益机构。(3)允许医疗保险的被保险人自由选择医院就诊。(4)提高医生收入,同时要求医生接受更为严格的监督。(5)允许外国医药供应商进入英国药品市场竞争。

上述改革措施,主要由英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尝试推行。1999年《健康法案》经英国国会通过后,英国的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即进入推进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改革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1.通过合同管理方式,将身份为自我雇佣者的全科医生融入国民医疗服务体系之中,从而大大强化了全科医生的医疗服务提供者职能。如前所述,全科医生是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进入21世纪后,英国医疗卫生主管当局大致按照每10万人口配置50名全科医生的比例,在全国范围内设立拥有经营管理自主权的初级医保团;全科医生则作为独立签约人被纳入所在地区的初级医保团。

全科医生加入初级医保团后,其原先拥有的资金控制资格即自动丧失。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全科医生集中精力发挥其医疗技术专长,同时也避免了全科医生为取得资金控制资格而相互间展开成本高昂的竞争。一般而言,全科医生的入团合同均含有报酬增长条款,即全科医生如能在签约后的3年内,按合同要求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便可望获得上限不超过50%的报酬增长。

初级医保团根据与当地医疗保险主管当局达成的责任协议书开展工作,其职责既包括向当地医疗主管部门提供购买药物和医疗服务方面的咨询,又包括拥有并经营管理被称为初级医保信托的社区医疗服务联合体,以及依法将初级医保信托的经营利润用于改善所在社区的医疗保健条件。不仅如此,政府卫生主管当局还将合同竞争方式引入医保信托的内部管理,即在医保信托内通过签约来选择医德好、技术高的医生承担难度较高的医疗业务。

英国政府卫生部将慢性病管理和国民自我保健也纳入了初级医保的范畴,并明确规定由全科医生和初级医保信托负责实施。

2.增强英国医疗保险体系提供非住院医疗服务的能力。为达此目的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1)允许那些已改制成地方性公益机构,且拥有经营自主权的一流大医院筹集、吸纳私人资金,并给予这些大医院自主决定其医护人员报酬的权力。(2)在正式行使上述经营自主权之前,已

转制成地方性公益机构的一流大医院,必须接受并通过由美国凯瑟永久保险公司(Kalser Permanente)实施的医院管理技术培训。按照规定,医院管理技术培训必须始终处于据1999年《健康法案》设立的国民卫生督导员的监督之下,并得到由病人选举产生的医院理事会的最后认可。(3)与国际医保公司联合(International Health care Corporations)签订价值为20亿英镑的合同,以充实英国的整体医疗能力。(4)加强对会诊医生的管理。英国政府医疗主管部门通过与会诊医生签订聘任合同,要求他们在开业经营时自觉接受政府更为严格的监管,同时又以其工资可望出现最大幅度为20%的增长作为交换。(5)为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整个国民卫生系统的透明度,英国国民卫生系统拨出专款,计划在5年内建立起国民电子就诊预约系统。该系统建成后,需住院治疗的英国国民就可以对就诊医院和就诊时间拥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权。

3.加强对医护质量的检测、评估,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控。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政府医疗卫生主管当局负责建立由 50项监控指标构咸的医疗管理系统,并运用该系统检测国民能否获得公平、快捷、高效和优质的医疗服务。(2)组建其职责为认证公共医疗机构资格、分发医疗科研经费和评估由公众提出的医疗卫生改革建议的“医疗卫生发展署”。(3)责成“国民优质医疗研究所”制定并向公众广为宣传医疗就诊指南和转院治疗程序,并要求该机构大力表彰那些有事实证明确实提供了质优价廉服务的医疗机构。(4)所有医生和专业医务人员均有义务接受一年一度的业绩评估。(5)组建“健康改善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职责为定期测评(三年一次)由上述各专门机构制定的医护质量指标,并监测政府医疗主管当局发布的特殊指令的落实状况。(6)上述所有措施都将成为正处于撰写过程中的“英国患者宪章”的组成部分。

三、英国的医疗保险改革绩效评析

20世纪90年代期间的英国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主要致力于增加医保资金投入,改善医保服务的供应效率。而21世纪初的英国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则希望通过“发展合作,鼓励竞争”,在“自上而下的、没有丝毫变通余地的指挥和控制”与“因任由公众免费享用而经常处于无序和供应不足状态的医保基础”之间,“探索出一条新路”。

与20世纪90年代的医疗保险体制相比,21世纪初的英国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包含了如下值得高度重视、合理借鉴的内涵。

1.20世纪90年代英国的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主要希望国家财政增加对医疗保险的投入,而21世纪的英国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则非常注重拓宽医疗保险的资金来源,积极鼓励私人资本和私营医疗机构进入大众医疗服务领域。据统计,到2005年底,英国约80%的私营诊疗中心开设了包括出具便民门诊处方到实施小型外科手术在内的非住院医疗服务。英国私营医疗保险公司——格兰夏—史密斯—克林公司,则宣布将尽快成立以开展初级医疗服务为宗旨的国民疾病管理中心。

2.20世纪90年代英国的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主要通过对外开放本国药品市场以吸引外资,而21世纪的英国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则注重将利用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及护理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21世纪初的英国医疗保险行业在对外开放市场的同时,积极引进、利用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护理技术和管理技术,以弥补英国整体医疗资源的不足,实现了英国医疗资源总量的集约型增长。目前,不仅美国凯瑟永久保险公司进入英国以提供医护技术培训,而且美国联合医疗集团(United Heath Group)也表示了拥有英国20%的基层医疗市场的

意愿。

3.21世纪的英国医疗保险体制改革还尽力通过体制创新来实现整体医疗能力的集约型扩张。具体表现为:(1)高度重视社区初级医保团和初级医保信托的建设。(2)通过用合同管理取代事实上的身份管理,使全科医生成为英国基层医疗保健体系的中坚力量。在英国,全科医生在身份上属于自我雇佣的自由职业者,但同时他们又事实上受雇于政府医疗主管当局。因为全科医生不仅可以通过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后从政府主管部门获得津贴,而且还可能掌握、支配部分医保资金,从而代表病人成为高层次医疗服务的购买者。全科医生以独立签约人身份进入初级医保团,终结了全科医生在事实上受雇于国民健康服务体系,而在身份上又游离于这一体系之外的尴尬局面。这不仅有利于全科医生集中精力发挥其医疗技术专长,而且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全科医生为获取有利可图的医保资金支配权而展开的成本高昂的竞争。

然而,21世纪初英国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最终效果,尚取决于今后能否妥善解决以下问题。

1.改革势必使已转制成地方非盈利性公益机构的大医院与国内外同行就人才、资金和业务订单展开激烈竞争。但是,大医院管理层可能因医院经费仍由政府主管部门严格控制而无法轻装上阵,从而使得这些公益性质的大医院在同国内外私立医院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电子就诊预约系统投入使用后,公众在购买医护服务方面将拥有更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但在病人自由选择权强化之时,病人评估医疗服务质量的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在评估医疗服务质量标准尚不完善,以及全科医生和初级医保信托获准涉足慢性病治疗与管理的条件下,能够满足病人直观标准的医院和药品供应商在竞争中获胜的可能性很大。据英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了解英国医保委员会颁布的公益医院三星质量定级标准的公众,目前尚不足50%。因此,为方便公众进行选择,英国医疗主管当局似乎应该在对医院提供的就医指南进行审核、监督的同时,要求接受审核的医院明示其被准予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

3.尽管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医疗机构、医护质量的监控和检测,但英国医保监控体系的建设仍然是任重道远。英国国民审计署在不久前进行的医保质量调查表明:目前,诸如病人投诉、恶性医疗事故等问题已基本上能得到妥善处理,但对“病人和公众参与”、“医疗审计”与“按照条例实施医疗或护理”等关键环节的监督仍然急待加强。

然而,尽管英国的《患者宪章》中有许多关于病人就医权利。医疗质量和投诉管理方面的论述,但《患者宪章》迄今尚未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病人权利作出明确的界定,也没有任何关于病人权利的监督和保障机制的论述。’

4.英国医保体制改革的成效也取决于能否对初级医保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如前所述,在改革过程中,英国广泛组建了由约50名全科医生组成、负责所在社区所有医疗和保健事务的初级医保团。让初级医保团独家承担所在社区的初级医疗保健责任,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对高成本病人的歧视,但同时又可能使初级医保团在采购医疗服务时滥用其独家经营权,不以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作为取舍依据。

为防止这一倾向,英国医疗主管当局曾进行了多种尝试,如财务控制、利润留成以及由社区卫生委员会对医保团进行定期督察等,但效果均不甚理想。首先,医保团拥有近50余名开业医生,负责社区内所有防病、治病、转诊和医药采购事务,且拥有自主经营权,很难由

政府医疗主管部门对之实施严格的财务控制。其次,如果允许初级医保团保留部分经营利润,政府医疗主管当局将会热衷于利润分成,满足于审查医保团呈送的现成报表和指标,从而使监控职能内部化。不仅如此,缺乏有效监督甚至可能导致勾结寻租之类的腐败行为。最后,由社区卫生委员会对辖区内的医疗保健工作进行督察也不现实。因为社区初级医保团系由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直接拨款,社区医疗委员会很难对之实施有效的监督。

第四篇:电力体制改革背景资料

王禹民说,电力体制改革重点解决五个问题:一是要还原电力商品属性,形成由市场决定电价的机制,以价格信号引导资源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二是要构建电力市场体系,促进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三是要支持清洁能源发展,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四是要逐步打破垄断,有序放开竞争性业务,调动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资本积极性,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五是要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电力统筹规划。

他说,具体的改革措施,一是建立市场化交易体系,区分竞争性和垄断性环节,在发电侧和售电侧形成有效竞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二是理顺电价形成机制,逐步放开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把输配电价与发售电价在形成机制上分开。三是推进发用电计划改革,完善政府公益性调节性服务,提升需求侧管理水平。四是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五是优化电源和电网布局,加强电网统筹规划,完善电力监管措施和手段,改进监管方法。

2013年3月,有媒体称国家电网一分为五。2013年3月24日,国家电网发布消息称,国家发改委深化2013年经济体制改革征求意见稿中,没有拆分国家电网的内容。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回应称,电改的核心是电价而非拆分。

据媒体报道,一份题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新电改方案第一稿已起草完成。近日,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再度召集相关单位开会讨论该稿。此番电改涉及的核心内容包括两项:一是按市场属性定位电网企业功能,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配电业务,意味着输配电分开正式被列入改革盘子;二是确立电网企业新的盈利模式,电网企业不再以上网和销售电价差价作为收入来源,而是按照政府核定的输配电价收取电网费。

在输配电分开方面的改革,早在5月27日,国家电网披露的混合所有制方案称,向社会资本开放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和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两个市场领域。此举是这家自然垄断类央企首次向社会资本开放市场,预计将促进分布式电源和电动汽车发展,到2020年撬动2000亿元市场规模,同时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800亿元。

事实上,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电力体制深化改革便一直处于紧锣密鼓的筹备阶段中。国家能源局今年1月末公布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就指出,要“尽快出台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意见,积极支持在内蒙古、云南等省区开展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积极推进电能直接交易和售电侧改革,并探索灵活电价机制,推进输配电价改革。

电改实质推进后,相关发、售电企业将获得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和市场运作空间。吉电股份曾在互动平台表示,电改政策如果出台,对公司是长期利好。分析认为,由于电力体制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利好不会很快兑现,这给了电力板块持续炒作的时间,而业绩的大幅增长,也将支撑股价的持续上涨。新电改推动电力市场化

华泰证券指出,无论是推进电力直接交易还是引入民间资本进入售电侧,最终目的都是打破电网公司在电力交易中对发电企业的单一买家地位和对电力用户的单一卖家地位,实现电力交易市场化,逐步形成发电和售电价格由市场决定、输配电价由政府制定的价格机制。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曾鸣也表示,售电侧改革旨在引入竞争打破售电垄断,赋予用户自由选择权。改革包括两重含义,其一是构建多个售电主体,允许所有符合准入条件的发电企业逐步从事售电业务,打破售电垄断;其二是逐步给予用户自由选择权,允许电力用户根据自身电力需求偏好自由选择并更换发售电企业,形成用户自购电局面。以售电侧改革作为我国下一阶段电力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对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电力体制改革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我国电力市场结构中发电侧主要由五大发电集团及地方电力集团组,而输电、配电、售电环节仍然处于一体化经营的状态,即由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两大电网控制,再加上内蒙古电网、陕西电网等若干地方电网企业占据小部分市场。由于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均由政府统一定价,所以用户侧电价并不能有效传导发电企业成本变化,再加上固定电价带来的电网企业低效经营的现状,电力改革未来有望技术得到实施。

电力股迎来重估契机

牵动各方神经的电改正在提速,力度可能大超预期。分析认为,电企将由此开启盈利新模式,A股市场上,三类电力股有望迎来重估契机。

一是直接或间接参与电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上市企业。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在日前宣布,将在今年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该公司也成为了首家明确表示将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型国有企业,率先吹响了电力改革的号角。公司同时表示,将允许民资参股部分中电投旗下子公司和建设项目,民资参股比例将达三分之一。例如,中电投下属子公司漳泽电力、吉电股份(000875)、上海电力都值得重点关注。

二是是电网类企业。依据新电改方案,电力改革从售电侧的改革起步可能性较大,包括引入民营资本介入售电侧,形成多元化售电市场,电网类企业将直接受益于售电侧的改革。相关公司包括云南电网旗下唯一上市公司文山电力、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旗下上市公司乐山电力、明星电力等。

三是发电类企业。发电类企业业绩向好,一方面,水电电价机制改革落地,对水电类公司形成利好,进一步提升水电公司盈利;另一方面,短期内煤电联动可能性很小,秦皇岛煤价仍有下降空间,火电公司盈利水平将继续提升。与此同时,电力板块估值水平很低,部分公司股价已经跌破净资产,板块长期投资价值十分突出。在电力改革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内蒙华电、豫能控股、长源电力等发电类上市公司有望迎来估值修复行业。

电企受益煤价下行业绩大增

7月2日,最新一期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创下历史新低,煤炭价格继续维持下行趋势,神华、中煤、同煤、伊泰和潞安集团等大型煤企纷纷降价。受益于煤价同比下降,电企今夏继续大面积增利。

据统计数据统计,12家已预告中期业绩的电力公司中有8家预喜,4家公司的净利润最大增幅在100%以上。其中,乐山电力以400%的净利润增幅居首。尽管净利润增幅居首,但乐山电力煤炭业务利润总额较上年同期减少约1488万元。此外,建投能源(000606)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约9.57亿元,同比增长约286.34%。东方热电预计公司2014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约1.2亿元,同比增长103.08%。大连热电7月6日晚间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增公告,预计经营业绩与上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00万元左右。三峡水利、国投电力分别预增80%至100%、70%以上,川投能源业绩快报为同比增长49%。多家电企业均表示,业绩大幅增长的原因包括水电发电量增加、电价上调、新机组投产、火电煤炭成本下降等。

受益新电改方案第一稿已起草完成,以及多家电力公司公告上半年业绩大幅预增,昨日,漳泽电力、东方热电、穗恒运A、新能泰山等涨停,豫能控股、长源电力、建设能源、吉电股份等股集体大涨。

掘金点

穗恒运A(000531)

穗恒运A是广州市第二大电源企业,主营电力、热力的生产和销售业务,同时开展房地产业务和投资金融公司业务等,经营发展趋于多元化。目前广东电力需求增长缓慢,公司主营业务发展空间十分有限。日前穗恒运投资恒翔公司集中对其附属产业及后勤产业进行有效整合,分析认为,这有利于公司拓展新业务,延伸公司产业链条,开创新的利润增长点。

穗恒运A7月7日晚间发布业绩预告,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约3.07亿元至3.53亿元,同比增长约100%至130%。公司上年同期净利1.53亿元。

公司表示,控股子公司广州锦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上半年房地产销售盈利,而上年同期亏损。同时广州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上升,公司按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相应增加。上述原因使得净利润同比增长。漳泽电力(000767)

漳泽电力7月10日公告,预计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27.39%-154.15%,金额约为1.7亿元-1.9亿元。公司表示,本报告期电量增加,同时电煤市场价格同比下降,使公司燃料成本同比降低,另外,公司煤电重组协同效应不断显现,从而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大唐热电二期、织女泉风电项目在核准后24个月内将注入上市公司。”公司董秘王一峰在日前举行的山西辖区上市公司2013年年报业绩网上说明会上做上述表示的。王一峰强调,公司投资建设的两台3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将在年内投产。公开报道显示,今年1月份,同煤大唐热电二期2×330兆瓦热电联产项目2号机组“并网发电”一次成功,2月26日,同煤电力织女泉风电场二期工程实现并网发电。

山西证券分析称,公司后期储备项目丰富,装机规模有望翻番。公司目前在建装机容量250万千瓦,权益装机容量250万千瓦。公司集团建成的电力资产有大唐热电二期2*33万千瓦及山阴织女泉风电4*4.95万千瓦,集团承诺建成后注入上市公司,预计有望在近期启动注入。

国投电力(600886)

国投电力7月9日晚间发布2014年半业绩预增公告称,预计公司2014年半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70%以上。公司表示,业绩大幅预增主要源于水电火电同时给力。

国投电力公告指出:水电方面,雅砻江水电受益于锦屏一级、锦屏二级电站2014年新机组投产和2013年投产机组在今年上半年全面发挥效益,发电量同比增加。国投大朝山因云南省出台丰枯电价政策,平均上网电价高于上年同期。

而在火电方面,受益于煤炭价格下行,火电发电标煤单价同比下降。部分火电项目去年受检修影响,机组利用小时基数较低且无重大检修计划,发电量同比大幅提高。此外,受益于处置国投曲靖发电和国投张家口风电项目,减少了转让项目的亏损影响并取得处置收益也让公司锦上添花。

二级市场上,国投电力股价年初以来一直保持了震荡上行态势,公司股价年内累计涨幅己达41%。

第五篇: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冯凌

中国特色电力体制改革之路

姓名:冯凌

学号:1140319080 前言

电力产业是对经济社会影响极大,在结构上又十分复杂的基础性能源产业,由于具有较强的自然垄断性,该产业长期实行一体化垄断经营和政府严格管制。在关于“私有化是不是国企的改革方向”的课堂辩论上,正反双方都就电力产业和电力体制改革进行了充分的辩论,其一在于我们的专业与电相关,更重要的是电力行业是国家最基本的基础产业,电力体制改革的成败影响到我国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成果。改革是为了发展,解决电力改革与发展中涌现的问题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总书记在今年6月份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抓紧制定电力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对发改委提出要求,在今年底拿出新电改方案。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再次组织召开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专家研讨会,研究改革思路。这是继发改委6月密集向各方征求意见后,开始新一轮征求意见,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已经拉开帷幕,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电力工业与电力体制改革的历史过程,分析了国内外当前电力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对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想法。通过对电力体制改革的相关研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中学习到的相关知识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以期有所收获。

一、中国电力工业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同中国工业发展一样,是一部艰难的创业史。1882年,英国商人戴斯(C.M.Dyce)、洛(G.E.Low)和韦特莫尔(W.S.Wetmore)三人投资五万两白银在上海乍浦路老同孚洋行住房后的仓库里创办了上海电光公司,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的诞生。八年后,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电灯公司——广州电灯厂诞生,从1882年到1911年的30年正是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进行经济扩张的时期,也是我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时期。截止到1911年,中国电力生产能力约为2.7万多千瓦。1911年到1949年解放前期,中国经历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争严重影响了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到1949年年底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只有184.84万千瓦,排在世界第21位。新中国成立后,电力工业历经解放初的艰苦创业、文革时期的逆境求生、改革开放后的振翅腾飞,电力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交织,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电力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0年,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3亿千瓦,2005年突破5亿千瓦,2006年三峡水电站竣工,2013年,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2.5亿千瓦,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伴随着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电力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三步走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冯凌

来,电力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了军事管制、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水利电力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等多次重大变革。从1985年开始,我国实行多家办电,允许外商投资电力项目,打破了独家办电的垄断局面,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此为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第一步。1997年,国家电力公司成立,标志着第二轮电力体制改革开始,一年后确定了“政企分开、省为实体”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思路。2002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提出了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该通知标志着中国电力体制迎来了第三次改革。同年12月,在国家电力公司的基础上分拆重组,成立了11家电力公司,包括两家电网公司、五家发电集团公司和四家辅业集团公司。

二、中外电力体制改革现状

自电进入到人类生活中后,世界各国对于电力工业一直采取的是一种垂直一体化的经营管理体制,通过政府制定统一的电力价格,统一进行买卖,这种模式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竞争,发电商失去了改进工艺、降低成本的动力,企业效率和劳动生产率难以得到提高,政府的过多干预也消耗了过多人力和物力,造成电力建设资金的缺乏。

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是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电力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市场配置电力资源的基础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三个阶段在上文中已经有所阐述,从目前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进程看,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政企分开、厂网分离基本实现,发电领域竞争态势已经形成,电力企业的活力得到增强,尤其是从事电气二次设备制造和新能源发电的民有企业空前发展,形成了像阳光新能源、深瑞继保、南瑞继保等优秀的民有企业,打破了外企相关设备的垄断地位。此外,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电力法制的加强以及电力监管体制的建设使得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还面临这诸多问题。

其一是在实行厂网分开的过程中资产以及债务争议较多,产权变现和转让不彻底,相关利益主体的改革成本未得到及时的补偿,2002年年底实施厂网分离之后原国家电力公司的资产拆分为电网资产和发电资产以及辅业资产,这一次分离仅实现了中央层面的主辅分离,各省的电力公司层面实施效果则不尽如人意。其二,在电力市场体系建设中,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体系还不是很完整,国家电力市场还未能正式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的建设还有待完善,区域之间的电力市场规则还不统一,与市场机制相配套的电价机制尚未建立,市场引导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对电力行业各环节的属性还有待进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冯凌

研究。其三,中国是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在建立市场条件的科学发展机制上还有许多的欠缺,新型的电力监管体制也还不是很完善,对于电网建设、电价的管理还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

世界上各国都积极探索了电力改革道路,他们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电力体制改革的国家之一,前后通过电力库、电力交易系统、电力贸易和传输协议一系列改革措施,积累了丰富的电力改革经验,形成了相对健康稳定的电力体制。英国的电力体制改革主要经验是通过电厂竞价上网销售,用户可以自主选择供电厂,调度和电网只作为媒介,从而开放了电力市场。其次,通过厂网分开,调度独立,使发电单位和中低压配电系统成为独立法人,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打破了垄断经营,引入了市场竞争。美国电力体制改革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能效政策法》、888、889号令以及2000号令的颁布,形成了四个集中的电力市场,从而形成了比较充分而有效的竞争,市场机制在配置电力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提高了美国电力产业的运行效率,电力终端销售价格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俄罗斯电力体制改革起始于1992年,经历了电力工业股份制改革和市场化改革两大阶段,在保证实力雄厚的国有电力企业继续提供可靠、长期而充足的电力供应的基础上形成了市场化电价制定机制,促进电力行业提高效率和管理意识,改善服务。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力体制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力体制必然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点主要集中在长期被少数国有企业和国有部门垄断的行业,如铁路、银行、电信、电力等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需要对这些问题逐一击破,在电力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目标:打破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广大用户直接受益,降低电价并确保优质服务;促进“西电东送”,保证用电公平,人人都用得起电;吸引外资,促进技术进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电力产业;鼓励电力生产竞争性行业投资多元化,加速资产非国有化进程。总的来说,就是要促进电力工业生产的发展,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对于电力供应的需求。

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巩固厂网分开,逐步推进落实主辅分离,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加快电力市场建设,创造条件稳步实行输配电分开试点和深化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全面推进电价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初步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督下的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 国发[2002] 5号)

中国电力工业的未来是由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电力工业的发展必须与之相适应并适度超前,良好的电力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冯凌

电力工业发展的保障,走中国特色的电力体制改革之路,必须逐步打破电力行业长期由国家垄断经营的现状,建立电力市场多元化机制,是电力市场结构由传统的垂直一体化垄断结构向竞争性市场结构转变,逐步放宽民营资本在电力基础建设行业中的准入门槛,使我国电力工业走向稳定健康的发展之路。

下载英国电力体制改革3段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国电力体制改革3段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力体制改革[共五篇]

    电力体制改革 我国电力十年清洁发展历经两个阶段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至今已走过十年历程。作为电力业内人士,既见证了电力行业跨越式发展带来的变化,也亲历了电力企业为改善生......

    6个电力体制改革文件

    6个电力体制改革文件 1. 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解决五个问题:一是要还原电力商品属性,形成由市场决定电价的机制,以价格信号引导资源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二是要构建电力......

    电力体制改革试题(范文大全)

    电 力 改 革 试 题 库 一、填空 1、电力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指令性计划体制和 政企不分、 厂网不分 等问题。 2、通过电力体制改革,要建立健全电力行业“ 有法可依、 政企......

    国外电力体制改革情况摘编

    【内容:】孔祥元中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信息网2007 澳大利亚电力改革 自1989年推行改革以来,澳大利亚电力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的垄断体制被逐步打破,电力生产的发供配三大环......

    电力体制改革的六个步骤

    电力体制改革的六个步骤 2013年03月27日 08:54 作者:武建东 (0)+1我有话说(6238人参与)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武建东 新一轮电力改革需要按照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世界电力体制改革大事记大全

    世界各国电力体制改革大事记 1982年 智利颁布《电力服务法》,为第一个电力工业结构重组和自有竞争法律框架 1983年 智利实施电力结构重组,基本实现发、输、配分开 英国颁布《......

    河北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河北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全文)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及相关配套文件精神,深入推进河北省电力市场......

    我国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历程

    我国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历程 一、中国电力管理体制改革30年 1979年2月,水利电力部撤销,电力工业部成立。 1982年3月,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再度合并为水利电力部。 1984年12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