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段式互动式
“五段式互动式”培训心得体会
11月26日来到台山一中参与深圳宝安小学小学语文教师“五段互动式”培训活动,学到很多,体会很深。
“五段式互动”培训模式的基本程序是:专家讲座、名师上课、评审团成员辩课、点评提升、研究反思。参与式培训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在内容上,它倡导将培训和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搭建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融合、互通的平台。在形式上,注重教师的参与和表现,避免教师在培训完后产生“隔岸观火”、“隔靴搔痒”的困境,是一种开放式的培训。其主导思想是要由过去的以接受式培训为主转到以参与式培训为主上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推进教师培训的优质化、高效化。这种模式强调培训者与参训教师、参训教师与参训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
此次培训让我领略了专家,名师的风采,感受到她们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那深情的爱;感受到她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使我深受震撼,真正感受到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带来的新变化。下面就我这次学到和听到的做个简单的总结:
1.专家讲座
专家曾小曙讲的是:小学语文教育“宽度”的构建。他认为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在这几个方面:1.授人以鱼――明确的教学目标。如果没有目标阅读就没有效果。2.授人以欲――读前导入激发兴趣。3.授人以渔――活动中培养技能。用叶圣陶的话来说明,教师之为教师,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主要的阅读方法有:略读、寻读、精读、朗读、批阅等方法。4.授人以舆――读后任务促进发展。主要方法有扩写、角色扮演、复述、采访、模仿设计故事书等。这样个专家也是该校的一个年轻的教师,但是却是国家级课题的承担者。听到他的讲座,茅塞顿开,坚定了研究语文教育“宽度”的方向。
2.名师屈卫锋上课(课例《开国大典》)。
屈老师抓住开国大典中的“声音”为主线,结合一些图片,通过学生的朗读、讨论,了解中国近百年来受到的耻辱,感受开国大典时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收获甚大。
3.评审团成员辩课。正反两方的老师精彩激烈的辩论,兼有参与老师发信息发表观点的互动。正反双方都围绕该老师上课的有效性进行辩论。正方观点鲜明,立论到位,鼓励该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方观点独到,提出该教师的不足,完善该教师的教学方法,总之都是围绕该节课的如何更有效来辩论的。在对所听的 1
两节课的点评辩论中,正反两方的人员根据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提出了非常尖锐的观点,辩论非常激烈。从双方的辩论中,我们不难看出这节课所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这不但是给执教的老师在点评,同时也是在更多的听众在点评,让大家真真确确明白什么是好课,什么是不好的课,使教者和听者心里都一目了然,非常的让人耳目一新。会场上不时掌声如雷,使这次培训活动在推向高潮。辩论中让老师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不论是辩手还是观众,都受益匪浅。
4.点评提升,让人拍手称绝。也是该校的一名教师,他对辩论的双方都能恰当地做出评价。刚才的辩论中稍有迷茫的观点和方法,在专家的点评之下得道涣然冰释。
5.研究反思环节。就是根据这节课的得失,每个参与者写出一篇反思。继续深化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总之,整个培训学习犹如云雾散尽、阳光普照的感觉,让我学到了很多教学新知识新方法,它将会更加充实我的教学方法,提高我的教学水平,使我的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提升。同时,使我在深受启示的同时,也有所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我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焕发新的光彩,是我值得深思、感悟的,如何让自己也能像这个学校的教师一样充满激情、热情潜心工作是我要探讨的。
第二篇:五段式教学模式
“五段式教学模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的实验与研究
从“五段式教学模式”来看,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能较好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改革课堂教学,完善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加强四个意识的培养学习,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
改革课堂教学,说到底就是要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利用信息、学会学习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积极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创造、生活、健体、审美等,要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
一、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旧五段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被束缚着,有劲使不上。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教师满堂灌,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似乎是在看戏,听说书,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2.跳不出“认知”的怪圈。课堂上,重在传授知识,教师以为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这样,教学脱离了实践,学生的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就难以达到要求。
3.缺少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主观地照本宣科,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轻轻松松,作业压到课外,各科都是这样,则课外作业负担就必然过重,恶性循环,就会影响课外活动的开展。
总之,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高效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到位,必须改革。
二、“五段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操作
经过多年探索,我校各年级、普遍地灵活运用了新的“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先学”、“当堂训练”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后教”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后教”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主要做补充评定),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1.课前预习学案导学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要求教师制定详细的学案。通过预习,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上课时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制定学案的过程,是进一步吃透教材、并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教学的过程,会使教师的教学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教师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不至于乱无章法,不至于随意主观,同时,这将使“集体备课”制度得到落实,有利于学科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2.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每一堂新课开始,教师要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学生预习情况做及时的评价。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教师脑海中要迅速汇总学生“已懂”和“不懂”等各种信息。然后通过喧染、设问、描述、悬疑等形式,创设一定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新授内容做很好的铺垫与过渡。
从设计学案的开始,教师就要精密设计一系列教学问题,上课时结合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形成一系列的“问题链”。在问题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三讲三不讲”原则,这就是“讲重点、难点和易混淆点,学生已经会了的、学生自己也能学会的、教师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同时,也要把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设计进去。这样的教学设计才真正把学生放在首位,真正能解决学生不懂得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真正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课堂都有不同的收获而共同进步。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的现象。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问题提出后,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自学是自主学习的基础环节。在这期间,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在独立学习不能完成的情况下,进一步引导和组织学习通过相互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总之,是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课堂教学由“讲堂”真正转变为“学堂”。
合作探究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互帮互学互助的协作精神。4.师生互动 引导点拨
要给予肯定的评价,不完整的或有错误的,教师给予导向性或激励性的评价,绝不能不做评价。对于成果交流、共享后学生仍然不懂得问题,教师也不要急于给出最终答案,还是要通过引导、点拨使学生自己逐步得出答案或结论,这会使学习增加许多成功感,从而对学习更具有信心。
通过师生互动,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或不懂的地方,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使教师更具亲和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学到了新的知识,这样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同时学生不知不觉学到了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5.巩固训练 拓展提高
巩固训练,拓展提高是践行探究学习的实践环节。为了巩固以上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就要学生将所学知识得以具体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制定学案时要有适量的练习。这些练习题一定要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拓展提高。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学习完成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每节课都有效利用课堂练习部分,及时地设计好适量、多层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消化本节课的知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在学生自练完成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教师讲解关键点、重要点。通过及时练习,有效点评,查漏补缺、解析释疑、突破难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根据各班级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留少量的发展性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发展。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所以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思考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平各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并能不断收获成功喜悦的知识建构过程。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通过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知识不仅得以巩固,更会有能力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评价标准
采用 “五段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评课标准也必须改革,尤其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必须强化四个意识:
1.是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要从“重教”转向“重学”,从主要评价教师怎样教转向重点评价学生怎样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这一方面,“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从而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爱学、乐学、会学。
2.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
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和发挥教学目标的期望、定向、激励和调控功能,目标要从“单一”转向“多元”,要从“单一”的评价认知多少,转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学习习惯等。
3.强化“反馈校正意识”
教学过程是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互系统。课堂上能最有效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只有依据课标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反馈校正,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树立和强化反馈校正意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及时调整、完善和弥补自己学习方法和知识缺陷。
4.要强化“情感意识”
“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教学的优化,归根到底是观念的转变,而核心就是怎么看学生的问题,是否相信他们学习的潜能,是否尊重他们的人格,都是我们研究的新课题,而强化情感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形成一个真诚、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相信他们,让他们在一个和谐和充满自信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
第三篇:五段式教学模式
“五段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的实验与研究
作者: 杨仲东(初中数学
甘肃张掖甘州三期初中数学二班)
“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
一、创设情境,二、出示目标,三、自主探究,四、师生互动,五、反思升华,其灵魂在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五段式教学模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的实验与研究
[摘要] :“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
一、创设情境,二、出示目标,三、自主探究,四、师生互动,五、反思升华,其灵魂在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从“五段式教学模式”来看,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能较好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改革课堂教学,完善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加强四个意识的培养学习,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
关键词:五段式教学 结构分析 结构操作
评价标准
改革课堂教学,说到底就是要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利用信息、学会学习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积极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创造、生活、健体、审美等,要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
一、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旧五段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被束缚着,有劲使不上。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教师满堂灌,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似乎是在看戏,听说书,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2、跳不出“认知”的怪圈。课堂上,重在传授知识,教师以为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这样,教学脱离了实践,学生的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就难以达到要求。
3、缺少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主观地照本宣科,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轻轻松松,作业压到课外,各科都是这样,则课外作业负担就必然过重,恶性循环,就会影响课外活动的开展。总之,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高效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到位,必须改革。
二、“五段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操作
经过多年探索,我校各年级、普遍地灵活运用了新的“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先学”、“当堂训练”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后教”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后教”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主要做补充评定),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1、创设情境: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创设一个学习的情境。
2、出示目标:“先学”之前或用投影幕显示或三言两语,准确地、明确地提示课堂教学的目标,这就好比调度员给驾驶员下达任务一样,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走上自学的快车道。
3、自主探究
(1)、进行“探究”前的指导
在揭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之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及自学方法。比如;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是围绕问题独立看书,寻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
(2)、加强“探究”的督促、检查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教师的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课前的教案,或者是“第二次备课”。
4、师生互动
“后教”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2)、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不对,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教师要帮助补充。
(3)、明确教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课标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预防运用是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当堂训练”中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完成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即使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对于“学”与“练”的关系,我们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有时可以集中学、集中教、最后练,有时分散学、分散教、分散练。
5、反思升华(1)、归纳小结(2)、拓展练习
三、“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评价标准
采用 “五段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评课标准也必须改革,尤其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必须强化四个意识:
1、是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要从“重教”转向“重学”,从主要评价教师怎样教转向重点评价学生怎样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这一方面,“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从而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爱学、乐学、会学。
2、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
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和发挥教学目标的期望、定向、激励和调控功能,目标要从“单一”转向“多元”,要从“单一”的评价认知多少,转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学习习惯等。
3、强化“反馈校正意识”
教学过程是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互系统。课堂上能最有效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只有依据课标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反馈校正,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树立和强化反馈校正意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及时调整、完善和弥补自己学习方法和知识缺陷。
4、要强化“情感意识”
“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教学的优化,归根到底是观念的转变,而核心就是怎么看学生的问题,是否相信他们学习的潜能,是否尊重他们的人格,都是我们研究的新课题,而强化情感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形成一个真诚、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相信他们,让他们在一个和谐和充满自信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
“五段式”教学法
1.提示
所谓提示就是教师确定好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认真备课后,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作出提示。提示的问题,以能调动学生认真看书、积极思维、产生兴趣为目的。
以高一教材第五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框题为例,向学生提示如下:①什么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手段有哪些?②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不是一回事?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是否存在着矛盾?④物价放开后,某些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有人借此来否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对此你有何看法?教师提示的问题,要有新意,应符合学生的一般思维规律,要注意思想性、知识性及能力的培养。2.读议
读议就是学生围绕教师提示的问题,前后两桌为一组,边读边议。通过读议,一方面,学生对教材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得到认知,对难度稍大的一些问题也能各抒己见,学生错误的认识得到了纠正,正确的认识得到深化。另一方面,教师也从中获取了学生疑点、难点、热点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3.激励 就是运用一定的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诱导学生对“提示”的问题谈出自己的见解,对主动发言的同学给予鼓励鞭策,对口头表达能力强、语言逻辑水准高的学生予以表扬,从而激励全体同学增强自信心,积极思维,踊跃发言,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4.讲练
讲,主要针对学生读议时反馈出的疑点、难点、热点进行讲解点拨,切忌面面俱到。教师讲解后,应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的掌握上,在思想知识水平上,达到新的升华。
练是讲的深化与巩固,也是学生形成自己能力的关键。教师在组织练习时,要瞄准和覆盖教材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也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在题型设置上,除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外,还应设置一些有难度深度的题目。5.评定效果
评定效果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必须注意三个环节:
首先,运用提问、答辩、笔答等形式,看学生是否存在观点性错误; 其次,运用各种题型的练习,看学生是否存在知识性错误;
再次,运用国内外时事资料和社会现象分析,看学生是否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
——《掌声》教学研究的心路历程
陈工民
养蚕的季节,蚕宝宝经历了一次一次的蜕皮,徐徐长大,最后变成长了翅膀的飞蛾,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这南国的冬季,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我如同蚕宝宝一样,蜕皮,蜕变,只为了能顺利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视像中国”宝安区五段式教学研讨课。
◆背景描述
在接到这项任务的时候,我诚惶诚恐。因为我觉得这是对自己这几年教学实践的一次考试,也是一次锻炼自己的良好机会。
当天晚上,我捧起河北作家董保纲的《掌声》,躺在床上,含心读了起来,读着读着,不知不觉泪水溢满眼眶,文中的英子就如在我的身边小步地挪动着。而在那一刹那,我觉得英子就站在我面前。就这样读了一遍又一遍,我发现我已经完全进入了文字的内心世界,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画面,英子的形象逐渐在我的心中丰满起来,高大起来,鲜活起来„„ 在反复研读文本后,备课时,我问自己:《掌声》这课的感人之处到底在哪儿?最终定位是:在残疾女孩英子最脆弱最需要鼓励的那一刻,全班同学及时地用掌声鼓励了她。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健康的人,他们很难体会到一个残疾的、内心自卑的孩子走上讲台、亮相那一刻的艰难与尴尬。于是,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第一次掌声的体会上、放在对英子害怕、自卑的描写上。为了让学生走进英子的内心,体会到了英子上台那一幕的艰难,体会到英子的忧郁、自卑,我想若抓住1——3节中“总是„„又总是,默默,早早地,最后”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学生就会渐渐地融入英子这个角色。于是这阵骤然间响起的掌声就不仅仅是文本上的这几句话,在那一刻,学生的内心也已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是他们给英子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爱护!如果学生能从中学会怎样对待弱势群体,那它的意义就非常深远了。
通过反复咀嚼文本,我认为应通过本文词语教学一条线索,初步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通过文中两次掌声来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分担英子忧郁与痛苦,分享英子的阳光和自信。
◆磨课历程
从个人研读文本到教案的初步形成,我查阅了许多有关《掌声》的教学设计和名家上课实录,拜读了作家董保纲创作的《掌声》原文。从第一次试教到“视像中国”的现场展示,这课我试上了2次。每一次都暴露了不同的问题,也伴随着我的思索。它的呈现,逐渐变得理性、合理。
一、在“华”与“实”之间摇摆
我执教的是《掌声》的第一课时。与很多人一样,为了追求教学的完整性和完美性,为了把我认为最精彩、最靓丽的环节全部展示出来。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学会本课生字,能会读并理解“掌声、忧郁、犹豫、鼓励”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感受掌声带来的神奇力量。
也就是说,我的课时容量是很大的,一课时完成两课时的内容。课后,我的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一致认为:
1.课时观念不强。一节课四十分钟完成80分钟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这样下来各个环节如“蜻蜓点水”,不够到位,初读不够充分,品读在艰难进行;字词教学板块,不够扎实。字词教学应该是中低年段的教学重点,重点不重,后患无穷。如:本课字词教学不仅手段单一,而且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直到下课还有同学对“忧郁”和“犹豫”不能完全分清。
2.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关注了言语的内容,缺乏关注言语的形式的表达,也就是缺乏语文意识,没有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语文意识”去努力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如:描写英子的忧郁和自卑段落,教师只注意引领学生去体会,去品位英子怎样忧郁,怎样自卑,而对作者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
那么,我的理念是什么?我究竟追求怎样的课堂呢?我在“华”与“实”之间摇摆。于是,在反思中又有了这样的文字: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为学生服务。这个简单朴素的道理人人都知道,却未必人人做得到。就如我的做法,安排那么多的教学内容,就像烹制了精美的拼盘,却并未真正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少什么营养。学生主体已在我的课堂上缺失。
2.课堂四十分钟是个常量,什么都抓等于什么都没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做课如做人。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不应是我的风格。不如追求实实在在,做足一点,让学生一课一得。
3.第一课时有它自身的特点,教师要有课时观。眼下,很多老师怕上第一课时,即使上了,也杂揉了第二课时的内容。而第一课时除了教者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外,还应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和板块。如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脉络,应是第一课时的份内目标。我想,这次上课,我就上出第一课时的语文味吧。
4.中低年级教学,识字仍是重点,一定要做扎实。会读——读会——能理解运用,三步走。我,选择了对“实”的追寻。
二、在“实”与“巧”之间实践
经过对第一次试教的反思与修改,我将第一课时教学预案进行了调整,并再次请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指导:
《掌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略)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点评:
1.字词教学比较扎实,在读准音上花了较长时间,这是有必要的。字词教学可以做成理清文章思路的一条明线,打破传统观念,立体推进。这样形成了会读—读明白—能运用的三步走环节。
①读准字音
采取自由读,点名读,男女声比赛读等方式正音。重点解决“落”字的读音。例如:创设语言环境,学习“落”的读音,秋风一吹,树叶就从树上慢慢飘落;英自患了小儿麻痹症腿脚就lao下残疾;在排队走路的时候,有的小朋友la队了。②读会理解
如引导学生理解:“小儿麻痹症”和“镇定”可以说出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去猜测词语,理解“犹豫”和“忧郁 ”可以让学生现观察 “犹”和“忧” 的字形,然后引导学生理解“犹豫” 多与人的行动有关,“忧郁 ”多于人的心情有关。③提炼运用:
在能正确的会读词语,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把词语与英子联系起来就跟更好了。
2、初读比较充分,要求到位明确,但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些浮在表面,缺乏关注言语的形式。
如:“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在对这一句的挖掘不够到位,应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总是„„又总是,默默,早早地,最后”等关键词语,让学生聚焦在语言文字的本身,来感受英子的忧郁、自卑;再如: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这句话,作者只用了一个“低”字就把一个忧郁自卑的英子带到我们的面前,可见有时候写文章不在用的词多,词美,而在于用的准,用的妙。
自我反思:
1.不能为教字词而教字词,字词教学应该是立体的、整合的、多维的,让没有生命的词语变得鲜活起来,立体起来,具象起来。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创设言语环境,让英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得把脚步从“实”向“巧”迈进。
(三)在“巧”与“精”之间追寻
通过两位导师的指导,我对教学目标,教学的课时观,教学的环节清晰起来,教学的细节明朗起来。但是怎样更好的把东西落到实处,得靠自己的消化和整理。在“视像中国”宝安区五段式教学研讨课上,我觉得自己有几个地方做的还是比较“精”的,请看我的课堂回放:
1.词语教学要精巧。出示:生字新词
小儿麻痹症
镇定
落下残疾
热烈
鞠躬 忧郁
持久
讲述 犹豫
微笑 读准字音
师:老师这有三竖排词语,谁能把第一竖排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落”有三种读音,在本课中这个字读lao,在生活中,秋风一吹,树叶就从树上怎样?生:落(luo)下来;在排队走路的时候,有的小朋友不专心,走着走着就——生:la下来了。
师:指名读第二、三排的词语 师:请全班齐读词语 读懂理解
师:这些词语,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读明白它,读懂它。
师:有一个词语的的意思是说遇到事情一点儿也不慌张,非常沉着,这个词是(生:镇定)师:有一种病毒侵入骨髓而引起的疾病,这种病就是好了也会落下残疾,这就是——生:小儿麻痹症
整合运用
师:现在老师请全班男同学读左边词语,女同学读右边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谁的?(生读)
生:都是描写英子的。
师:请男同学看着左边的词语,当你读着这些词语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生:可怜的英子 生:恐惧的英子 生:痛苦的英子 生:自卑的英子 生:忧郁的英子
(让学生把可怜、恐惧、痛苦、自卑、忧郁板书到黑板上。)
师:请女同学看着右边的词语,当你读着这些词语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生:镇定的英子 生:快乐的英子 生:微笑的英子 生:开朗的英子 生:自信的英子
(让学生把镇定、快乐、微笑、开朗、自信板书到黑板上。)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黑板,这是一个——(生读:这是一个可怜的英子、恐惧的英子、痛苦的英子、自卑的英子、忧郁的英子);看黑板这边,这是又一个(生读:这是一个镇定的英子、快乐的英子、微笑的英子、开朗的英子、自信的英子)
师:是什么让英子有这样的变化(生;掌声)师:对,是那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师:此时,面对掌声这两个字,我们心中充满了敬意,让我们再次深情的读这两个字 2.阅读指导要精妙
这节课,我基本做到了初读扎扎实实,精读切切实实。开课不久,花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将课文至少读两遍以上的要求,对于刚刚接触到这篇课文的学生来说,如果初读环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深读、品读时想“出彩”是出不了。进入精读环节时,又花了近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1~3节,边读边勾画表现英子忧郁自卑的语句,因为学生有了相对充分的时间静心研读、用心思考,所以学生能够较好地“深入”文本,进而谈出来的阅读感悟就比较全面、具体。此外,在全课的教学中,还运用了指名读、齐读、生范读、师范读、配乐读、师生对读等多种让学生阅读文本的形式,促成了学生与文本较为亲密的接触,在这种实实在在的接触中,较好地体现了师生走进文本,努力实践着“言”“意”兼得。在组织学生进入精读课文的环节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写这个忧郁自卑的英子的呢?”。在组织学生交流表现英子忧郁自卑的语句时,当学生找出“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这两句话后,我故意装着疑惑不解的样子:“这我就纳闷了,这些句子里并没有出现‘忧郁’、‘自卑’这两个词,你怎么就能体会到英子的忧郁自卑呢?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英子的‘忧郁’和‘自卑’写出来的呢?”一个“纳闷”表面上看是我在向学生示弱,实际上我这句教学语言的意图指向,是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语言文字上,引导学生去探究语言文字背后的秘密。又如当学生抓住“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这句话中的“低”字品味出英子的忧郁自卑后,我做了这样的评价:“是啊,作者写得多好啊,一个"低"字就把忧郁自卑的英子带到了我们的面前,看来啊,有时候写文章用词不在于多,不在于美,而在于准。”抓住一个“低”字,这样就巧妙的一语道破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写法特征,一语道破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再如本课教学结束前,我留下一个疑问:“在同学们鼓励、赞扬的掌声里英子彻底改变了,她变得开朗自信。那么,作者又会怎样来写开朗自信的英子呢?我们下一节课再学习。”这个问题的抛出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文本语言秘密的兴趣。以上这些教学语言,是的“语文意识”在课堂实践中的一种自觉表现,意图是语言表达,指向是语言表达,反馈也是语言表达。学生在教师这样的教学语言悟到的是什么呢?是语言特征和人物特点的有机统一,是语言表达的准确、细腻,是“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对同学们来说的语言秘密。
再度反思:
教案设计得再好,但没有执教者灵动、智慧的演绎,课堂是无论如何也精致精彩不起来的。所以在本节课是也是有一些遗憾的。
遗憾之一:牵引显得有些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不够,放得不开。
遗憾之二:在组织交流的时候,有时间来不及等孩子们充分汇报,就急于将学生的思路牵引到自己预设的点上,进而按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层层推演,导致课堂的开放性不够。
遗憾之三: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机会,一个孩子呼声让我铭记于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
追求精致和精彩,让教与学浑然一体,让我的课堂评价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我的课堂机智鲜活地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将是我一生中教学修炼的功课。
◆磨课感言
对《掌声》的思考暂告一段落。但接近半个月的磨课历程,让我的教学设计从幼稚、简单逐渐走向丰满、成熟,让我在教学的困惑中反思、自省、提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让我聚焦教学,并有了这样的认识:好课是“磨”出来的:走过以后,再回过头来,风景是美好的。选课是结茧,磨课在破茧,做课就是美丽的兑变,过程虽然痛苦,收获的却是快乐,这是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公开课给了我思想的启迪,给了我教育的激情,给了我成长的快乐。它磨练了我的慧眼,唤醒了我的批判精神,让我在语文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走得更潇洒。
让我们记住窦桂梅老师说的话:“一定要争取多上公开课!这是对你们最好的‘炼炉’。”课堂,永远是我们锤炼自己的最佳舞台,“家常课”是小舞台,“公开课”是大舞台。不论舞台大小,也不论台上台下,敬业的“演员”会同样认真地在这块阵地上反复摸爬滚打,练就过硬的本领,展示自己的才能。让我们牢记“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底色”的教学宗旨,始终体现课堂的真实、纯净,在公开课的舞台上绽放出花儿一样美丽的青春,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改之路,充分实现个人在专业上的发展。通过这次磨课历程,我深刻的感受到上好一堂公开课: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离不开长期的积累,离不开助推力,离不开深入思考。
感谢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指导;感谢教科培中心潘主任、覃老师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感谢“视像中国”宝安区五段式教学培训模式,让我经历了从华到实,从实到巧,从巧到精的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
第四篇:五段式教学法阐述
张掖中学“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自2010年秋学期开始,甘肃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为平稳、顺利地实施新课程,我校早在2009年9月就开始了高中课改样本校专项课题《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研究》的研究,该课题于2009年12月被确立为甘肃省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样本校专项重点课题,省课改办对该课题研究极为重视,给予了1.5万元的专项课题经费。该样本校课题自立项以来,就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实践研究,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校内各学科教师都能以新课程理念为引领,大胆地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使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种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探究式教学、实验探究课、小组合作学习、参与式教学、学案导读课、问题导读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以住单一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各自为政、缺乏配合与学科整合,各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年轻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的差别明显等。为了切实有效的、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在全校范围内重点推广一种经实践证实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各年级、各学科可以在熟练运用这一种教学模式基础上,根据年级和学科课程特点,适当进行调整。经学校多方调研和学习讨论,决定以“五段式”教学模式为我校近一时期的主要教学模式,并将其作为样本校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成果,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广泛的课堂试验与推广。根据各个学科试验研究的初步结果,经过反复再三的研究、概括和提炼,将“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阐述如下:
一、课前预习制定学案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要求教师制定详细的学案。通过预习,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上课时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制定学案的过程,是进一步吃透教材、并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教学的过程,会使教师的教学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教师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不至于乱无章法,不至于随意主观,同时,这将使“集体备课”制度得到落实,有利于学科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每一堂新课开始,教师要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学生预习情况做及时的评价。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教师脑海中要迅速汇总学生“已懂”和“不懂”等各种信息。然后通过喧染、设问、描述、悬疑等形式,创设一定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新授内容做很好的铺垫与过渡。
从设计学案的开始,教师就要精密设计一系列教学问题,上课时结合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形成一系列的“问题链”。在问题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三讲三不讲”原则,这就是“讲重点、难点和易混淆点,学生已经会了的、学生自己也能学会的、教师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同时,也要把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设计进去。这样的教学设计才真正把学生放在首位,真正能解决学生不懂得问题,真正体现了以 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真正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课堂都有不同的收获而共同进步。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的现象。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问题提出后,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自学是自主学习的基础环节。在这期间,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在独立学习不能完成的情况下,进一步引导和组织学习通过相互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总之,是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课堂教学由“讲堂”真正转变为“学堂”。
通过自主学习,首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培养已成为新形势下决定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许许多多我们熟知的伟人、名人、成功人士,他们的成就都得益于他们从学生时代就养成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合作探究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互帮互学互助的协作精神。
四、师生互动 引导点拨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结束后,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对学生所得出的结果或答案,正确的要给予肯定的评价,不完整的或有错误的,教师给予导向性或激励性的评价,绝不能不做评价。对于成果交流、共享后学生仍然不懂得问题,教师也不要急于给出最终答案,还是要通过引导、点拨使学生自己逐步得出答案或结论,这会使学习增加许多成功感,从而对学习更具有信心。
通过师生互动,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或不懂的地方,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使教师更具亲和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学到了新的知识,这样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同时学生不知不觉学到了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五、巩固训练 拓展提高
巩固训练,拓展提高是践行探究学习的实践环节。为了巩固以上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就要学生将所学知识得以具体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制定学案时要有适量的练习。这些练习题一定要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拓展提高。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学习完成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每节课都有效利用课堂练习部分,及时地设计好适量、多层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消化本节课的知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在学生自练完成的基础上,让其 互评、互议、互批、互改;教师讲解关键点、重要点。通过及时练习,有效点评,查漏补缺、解析释疑、突破难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根据各班级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留少量的发展性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发展。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所以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思考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平各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并能不断收获成功喜悦的知识建构过程。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通过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知识不仅得以巩固,更会有能力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五篇:五段式作文教学
“五段式”作文教学的模式
一、“五段式”作文教学的模式
所谓“五段式”,即把一次作文教学的过程,大体的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酝酿——试写初稿——评议例文——自行修改——鉴赏总结。以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见闻感受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写作主体的作用,学生的质疑与教师的指导贯穿始终。
1.准备酝酿阶段:
教师在写作文前4——6天提出习作的题目和要求,并通过检查、督促指导学生在课外准备,让学生感到心里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具体操作:
⑴布置题目。在本组教材的重点讲读课结束时(离本次作文4——6天),向学生布置本次作文的题目和要求,要学生准备。
⑵督促检查。每过一两天,教师可集体或个别检查一下:准备好了吗?想写什么内容?表扬准备好的学生,督促没有准备好的学生赶快准备。
⑶辅导质疑。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向老师质疑。老师及时给予指导点拨。或明示,或要学生去查阅资料、访问当事人,或要学生去再观察、再实践。
2.试写初稿阶段:
学生根据自己对本次作文训练要求的领会,按照自己的愿望,以表达清楚自己的见闻感受为目标,进行作文练习,写出初稿。学生试写时,教师不定调子,不划框子;只在试写过程中,当全班出现倾向性写作障碍时,进行评论性指导。具体操作:
⑴学生自行起草。学生根据自己对本次作文训练要求的理解,按照自己的愿望,把经过充分准备的作文材料加以整理,用文字表达出来。
⑵教师个别指导。在学生起草的过程中,教师不定调子,不划框子,放手让学生写放胆文。但是教师要巡视学生的起草情况,给个别差生以必要的帮助。对全班学生,只在出现面上的倾向性障碍时,才进行评论性指导。
(收上学生的作文初稿之后,教师要做的工作:①把学生的初稿检阅一遍,分析初稿的情况,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②根据本次作文要求和学生的初稿情况拟定范文和病例。③写好“例文指导课”的教案。)
3.评议例文阶段:
教师在检查全班修改初稿的基础上,根据本次训练的要求,针对初稿的具体情况,提出修改要求,可借用“范例”帮助学生树立评价和修改作文的标准,并选择有代表性的“病例”,组织学生“诊断病情”,“分析病因”,探索修改方法,为下阶段“修改”创造条件。具体操作:
⑴明确要求。教师通过板书或投影把作文要求原原本本地显示出来,让学生审题,使学生明确本次作文要写清楚哪些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掌握标准。
⑵评议范文。①出示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可作楷模的范文,供师生评议。②评论学习范文是怎样体现本次作文要求的。通过评论,师生共同总结出带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来。如要写好《我和xx》,必须“抓住联系点,双方写全面”。③评论学习范文中字词句篇方面的精妙之处。
⑶评议病例。①出示在某些方面有毛病的例文(此毛病一般是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供师生修改。②对照题目要求和范文,评议“病例”,诊断“病情”,找出修改点。③根据“病情”,分析“病因”,讨论修改方法,同时教给学生修改符号。④小结本节课从范文学到的写作方法和从修改病例学到的修改方法。
4.自行修改阶段:
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修改”习惯之后,也可在课外)对自己写的初稿进行修改,直到能较好地反映出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表达水平,并定稿抄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随时向教师质疑,教师有重点地面批指导;同时,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互助修改。具体操作:
⑴自己修改。学生根据例文指导阶段学到的方法对照作文题目要求,看自己的作文哪些意思写得不明白,哪些内容写得不具体,作文哪些语句写得不恰当。学生自己修改主要是改文章内容。
⑵同学互改。在自己改不下去的时候,可在小组里互相交换改,也可请自己信得过的同学帮助改。请人帮助改主要是改文字形式。
⑶教师指导。在修改的过程中,教师有重点地面批指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也可随时向老师质疑,老师及时给予指点。
学生这样反复修改,直到反映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为止。
(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工作:准备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了解全班学生作文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选学生中写得好的作文以备鉴赏、了解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好经验,加以总结。)
5.总结鉴赏阶段:
教师在认真检阅全班作文(定稿)、重点批改部分作文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顾“准备”“试写”“修改”各个阶段的情况和体会,以总结本次作文训练的成绩和经验为主,进行综合评述,或者讲评优秀文章,帮助学生全面积累写作经验。具体操作:
⑴重申要求。此次重申,在于强化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同时也为下一步的鉴赏和总结树立标准。方式可板书出示也可学生口头述说。
⑵鉴赏文例。①鉴赏一两个学生的好文章。依据本次作文的要求,全班对这一两篇好作文,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从思想内容到文字形式,进行全面的评论欣赏,进一步明确怎样才是好文章,为什么说是好文章。(当然也包括指瑕)②鉴赏每一个学生作文中的精彩片断。可让学生先在小组交流、鉴赏,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鉴赏。③教师对鉴赏的情况进行小结。
⑶总结经验。①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作文的全过程,对本次作文过程中的每一段进行反思。哪一段体会最深、收获最大,在全班进行交流,使一人受益,大家受启发。也可以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使一人受挫,大家引以为戒。②教师总结。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写作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充分鼓励学生的进步,使全体学生满怀信心地去迎接下一次作文。
这五个阶段是五环节,不是五节课。一次作文训练占用几个课时,要根据作文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而定。但是,不论占用几节课的时间,都大体经历这样五个阶段。一般来说,“准备酝酿”在课外进行;“试写初稿”占一节课;“评议例文”“自行修改”占一节课(也可用两节课);“鉴赏总结”占一节课。一次作文训练的结束,就是下一次作文准备的开始。
以上说的是“五段式”作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式,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因年级不同和教学内容不同,还需要有变式。如一些简单的应用文教学就不必用“五段式”。另外,三年级学生初学写作文时,有它的特殊性,遵循“起点要低”“指导要细”“由说到写”“先放后收”的原则,按照“指导准备——指导试写——指导评议——指导修改——指导鉴赏”。五年级经过训练,已具备了一定的作文能力,可加快“五段”的进程,间或搞几次快速作文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