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高年级习作五段式教学模式
中高年级习作五段式教学模式
三大误区
第一、作文要求的以“写”代“习”误区。
很明显,“写”即是写作,“习”则习作。写作和习作,顾名思义:写作是指写文章,其过程重在“写”,它对写作者的要求是一步到位的,要在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安排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比较高而全面的要求;而习作则是指学习写文章,其过程重在“习”,即是学习,它对学习者(主要指学生)的要求相对低得很。写作和习作,两相比较,它们对写者的要求的区别是显而易见而又相差甚远的。但是,我们的许多“教者”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却往往习惯性地把对写作者的要求强加在习作者的头上,这显然大大地拔高了小学生作文的要求,从而偏离了小学作文教学的“习作”本位。
第二、作文训练的以“篇”代“片”的误区。
这里的“篇”指的是完整的一篇文章;“片”则指的是文章中的一个片断。由于作文要求的以“写”代“习”,从而导致了作文训练陷入了以“篇”代“片”的误区。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文。随便翻开小学语文教材的作文训练题目要求、教学大纲特别是最新颁发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作文训练要求,三、四年级除了写一些书信、便条之外,大都是一些片断的练习;
五、六年级亦是以写片断为主,最高的要求也是“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40分钟写出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这都是符合小学生的写作实际的。但是,综观我们当下大部分的小学作文教学,作文训练大都“鬼使神差”地要求学生写完整的一篇文章。这也无疑大大地拔高了作文训练的难度。让初学写作文的学生一步到位,一开始就写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无异于要一个连爬都还没学会的婴儿马上站起来走路一样“蛮不讲理”。这样做,学生写作文不“怕”就奇,教师教作文不“难”就怪了。
第三、作文测评的评分标准过高和重“形式”轻“内容” 的误区。
由于受作文要求的以“写”代“习”和作文训练的以“篇”代“片”的影响,作文测评亦“顺理成章”地步其后尘而误入歧途。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各地历学期、学年的小学语文期末考试的作文题目,我们不难发现,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几乎所有的作文题目都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更有甚者,有的还对作文的字数作了具体的要求,三、四年级作文字数不少于400字,五、六年级作文字数不少于500字或600字。这样的作文测试要求,导致了作文测评陷入了评分标准过高和重“形式”轻“内容”的误区。学生在作文时,由于作文能力所限,为了达到字数,不是“胡编乱造”,就是内容的重复累赘,根本顾不上把作文的主体部分——“片断”写真实具体,表达真实情感,考试作文质量的高低就可想而知了。而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也把评分的目光过分地集中在本不属于小学作文要求的篇章结构和作文字数
上,作文评分标准高居不下,即使偶尔有几篇内容真实具体、情感真实、语句通顺的习作,也因字数不够或结构不完整为由而始终不能拿到应有的分数。这样一来,别说学生老是提不起作文的兴趣,体会不到作文的成功和乐趣,就连教师教作文的热情也大大地削减了,哪里还品尝得到作文教学的成功滋味呢?于是乎,教师就怨言四起了,在评改作文时常常唉声叹气,怨学生作文的字数不够,怨学生作文的结构不完整,叹作文的难教。每每听到诸如此类的唉叹,我总不免觉得荒谬可笑。这种拿写一篇完整的文章的标准去评原本是要求写一个片断的学生习作,无异于张冠李戴,真是怪哉!
原因分析
原因之一,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导因素。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没有知识是不行的。那到底怎样才算有知识呢?获得文凭、奖杯、发表作品等等,成了很重要的衡量标准。为得到这些,老师给学生猜题目、讲范文,有的学生为此去背范文,成了纯粹的为考试而作文,为分数而作文,为作文而作文。
原因之二,人为因素
(一)教师指导偏位
为了使学生的作文内容新颖、立意深刻,教师总是要读些范文,提供些材料,以示点拨。导致了学生也就来个依样画葫芦,编造一番。教师也只关心注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
为提高小学生作文的速度,作文教学都是在课堂重限定时间完成的,这不仅局限了学生的思路,更虚伪了学生的写作灵魂。
习作教学理念陈旧
习作教学是研究儿童,还是研究习作?是重“人”,还是重“文”?是关注最终的结果,还是关注表达的过程?当前的习作教学,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文”,而不是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独特个体、有着自由思想的“人”的表达的需要,过多地关注习作的内容和结果,而不是关注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情感的体验、表达的惬意、交流的快乐。
(二)学生积蓄不足
1、缺乏关注或观察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都应是异彩纷呈的。但有许多的学生即使经历了丰富有趣的事,却不能很好的捕捉利用,往往容易忽略了身边的事情。许多学生还是生活的陌路人,他们缺少观察的意向,没有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也就没有了生活经验的积累,写文章自然就没有了素材,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受课堂和老师的“限制”
在作文教学时,教师不顾学生的积累和认识水平,过于重视修辞之工,片面强调作文的选材独特,把学生带入了选材的误区,“限制”他们的思想认为写作一定要捕捉那些“拾金不昧”、“舍己救人”的大素材,于是经常把一些与自己不相符的材料写进作文中,空话、套话、假话一大堆,令人啼笑皆非。
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中段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二)高段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在提出新的教学模式之前,先回忆一下我们经常采用的作文模式:老师出题——学生作文——老师批改——学生看分,在这种作文模式下,学生不喜欢作文,小学六年下来,学生作文没有长进。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我们得坐在那儿,花费很长的时间精批细改,圈错别字、划病句、写批语,这倒锻炼了我们老师修改病句、找错别字得能力了。
习作教学的一般流程
(一)感受阶段(提前布置,认真准备)
从作文过程的整体效应看,感受阶段是本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作文成功与否的前提。
1、早下“安民告示”。教师向学生布置本单元习作训练的内容与要求,利用每单元学习开始的第一节课文课10—15分钟的时间,向学生进行粗略的提示性指导,克服在作文指导中过死的弊端。
2、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或让学生个人利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观察、采访、调查、回忆、翻阅书籍报刊等,摄取生活素材,准备材料,积累知识;或在教师的统一组织、指导下开展活动,如参观、游览,开展文体活动,定向观察等,让学生观察世界,体味生活。
3、注意督促检查。为掌握学生的感受情况,教师可召开“素材汇报会”,让学生汇报自己准备的作文材料并组织评头品足,以利于相互取长补短;也可个别询问,个别指导。对习作困难的学生,要予以特别的关照和辅导。
(二)拟作阶段(先说后写课内成文)
a.上好说话指导课。因中年级刚开始学习作文,为使儿童减轻习作困难,扫除作文前的畏难心理,遵循先说后写的写作规律,独立习作前先上一节说话指导课。
b.课内独立成文
课内独立成文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当堂完成习作初稿。学生在成文过程中,不抄草稿,独立作文,下课立及交上作文本,写不完也要交。目的在于训练儿童集中精力,快速思维,一气呵成的写作能力。
(三)评导阶段(分项计分,评改指导)中年级:
①教师要对学生习作进行分项计分,做好眉批,使学生通过分项加(减)的分数和文中的眉批,了解文章哪儿写得好,哪儿写得差,针对全班学生普遍存在的文病,编制评改指导课内所需的例文,认真备好评改指导课。
②上好评改指导课
用一篇文章为例,书于黑板上教给学生分项计分的方法和标准,然后进行修改指导。
高年级:
①由于学生已参与了作文评后计分工作,即尝试评改,同时,要审阅学生尝试评改过的作文,对学生评改不当或未发现的文病进行修正、补评。注意做好评阅记录。为上好评改指导课积累辅导事例。
②高年级的评改指导课应以指导修改为侧重点。通过评改指导课,要使学生通过对一篇文章的具体评析了解评价标准的具体含义,看懂教师计分所表示的意义,逐步掌握评估的方法和评估标准,领悟文病产生的原因和修改文病的思路,方法,在今后的习作中避免再犯。
(四)修改阶段(反复修改二次计分)
让学生把从评导阶段得到的启示,学到的方法,迁移到修改自己的习作上来。这是学生责任感、息信心的再次表现,是学生自我完善,提高修改能力的有利时机。
1、修改前,教师要激起学生的修兴趣,唤起“第二次比第一次会写得更好”的自信心。
2、学生自我修改。让学生运用规定的修改符号着重修改不符合本次作文要求之处,或删,或换,或增,或调,适当注意表达的其他方面。要做到三读三改:默读,修改内容结构;轻声读,考虑用词造句;朗读,全面检查润色。学生可随时向教师质疑,教师有重点的面批指导。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小学生修改作文一般以补充内容为主,可让学生把笼统的地方补写得具体些;多侧面地补充并列性的材料,以突出中心;补上只言片语,使作文结构趋于合理。
3、同桌换检,互提修改意见,再作修改。
4、课后将习作上交(个别的也可缓交),由教师批阅(重在眉批)。
(五)总结阶段(评赏总结)
它是对本次作文的总结,又是下次作文的开端。通过师生共同评定此次作文正反两方面的特点,从理论和学生作文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具体而翔实的总结。总结要重点突出,以表扬鼓励为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作文中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2、典型章鉴赏。从班内(有时也可从报刊上)选印几篇优秀作文或优美片段,组织学生鉴赏评析,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鉴赏的形式,可教师边读边组织评议;也可先小组评析,后班内交流;还可人人准备,自由发言。
3、学生认真体味教师的批语(眉批、总批),再次完善自己的作文。
4、学生把第二次修改后的满意习作,誊抄于另本的“成功作文集”,并写出对本次作文的认识或主要收获的“作后记”。
5、学生交流“作后记”。
6、发展情感。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或告诉学生下次作文的题目或写作范围,激励学生以更饱满的情绪投入观察、思维或下次作文中去。课后教师可将优秀作文或进步作文登墙报,编入班内的“作文选”,向报刊推荐。
小学作文激励评价策略
(一)分数激励
传统的习作评价中,一个普遍的问题是评分尺度太紧,弹性太小,有些学生成了分数的“特困户”,长期处于低分状态,严重挫伤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我们实验的激励性评价,在“大作文”(教材中规定的篇目)中实行高分政策,得分可以超出100分。凡是文中有一个好词、好句,甚至标点,都给他画“﹏﹏”,这是加分的地方,而用词不准确或有错的地方,画上“——”,让学生在上面修改,修改以后而且很精彩时,还可以加分,学生为了得到好分数,有时不知要修改多少次。这样积极的鼓励,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星数激励
在评价学生的“小作文”(小练笔、日记等)时,我们采用“等级+星数”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习作,一般能达到习作的基本要求时,我们的基准定位为“优”。在“优”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不同的水平,只要本篇比上一篇好一点儿,就给他得“优★”,下一篇又比得“优★”的好一点儿,就给他得“优★★”,再下一篇又比这篇好,就给他得“优★★★”,这样依次递增,一直不停地加“★”数,最高星数为五星奖。这样,孩子们的习作情绪越来越高,习作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三)评语激励
传统评语针对性不强,缺乏个性,缺乏激励。我们主张评语要以第二人称的口吻,强调评语的双向互动性,强调激励性。针对性和建议性,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存在什么问题,使每一次评语犹如一次亲切的交谈和情感的沟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使学生愿意修改,知道如何修改。
例如:“某某某,老师发现你会用‘诡秘’这个词了,刚学就会用了,你真行!”这样出自真诚的赞美,更增强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信心。
再如,“某某某,老师觉得‘„„’这句话改为‘„„’更合理一些,你认为呢?”“某某某,如果在你的习作结尾处在加上‘„„’这样一句话你觉得怎么样?”这样的评语既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还使学生愿意修改,知道自己如何修改。
另外,评语的定位由老师与学生之间转换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学生与自己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评语的形式、内容更丰富多彩。评价更全面,更具体,更讲求实效。
(四)评奖激励
根据小学生好胜性心强的特点,采用多种类型的评奖活动。设习作“兴趣奖”、“个性奖”、“创新奖”、“进步奖”、“希望奖”、“优秀奖”、“幻想家奖”、“故事大王奖”、“日记大王奖”等等。
评奖活动注意学生习作的过程,并且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人人都可以获奖,使学生在老师、同学、家长及自我的肯定中激发习作的动机。
(五)当面激励
学生有进步、或者有特色以及成功的习作,教师让他们在评价课上当众朗读,让大家共同分享他成功的快乐。有的学生为了给自己的习作增色,他们就推荐让朗读水平比自己高的同学来读。在学生朗读时,教师适时点评,让学生明白该文究竟好在哪里,什么地方值得大家借鉴。学生最好的习作,作为压轴戏,由老师声请并茂地朗读,这是对学生最高的奖赏。为此,同学们比、学、赶、帮、超,都想使自己的习作成为被同学、老师朗读的范例。这样的评价课,已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之一,因为他们当众听到的是自己的心声,交流的是彼此的真切感受,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更近了。
(六)成果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给教师的建议》)为了激发学生更多的对成功的兴趣,教师常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在不断取得小小的成功道路上前进,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具体做法是:
1、开辟班级习作园地,学生想写就写,想贴就贴,想评就评,使班级的习作园地不再只是少数人、少数范文的领地,而是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真情流露的地方。
2、帮助学生参与学校习作园地的开垦,鼓励学生自由地向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和校刊投稿,让全校同学去欣赏和评价,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创作”满足。
3、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习作园地,指导和鼓励学生把习作投寄到《小作家》、《七彩读写》等少儿报刊发表,让他们充分发挥体验习作的成就感。
4、编辑班级文集,培养学生搜集编辑文集的能力,学生的优秀习作的分类收集成册,并进行美工设计,编制精美的文集在班级传阅。
5、编辑个人文集,挑选个人的优秀习作编成个人专集,在班中或在学校里传阅,使学生从小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创作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第二篇:五段式教学模式
“五段式教学模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的实验与研究
从“五段式教学模式”来看,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能较好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改革课堂教学,完善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加强四个意识的培养学习,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
改革课堂教学,说到底就是要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利用信息、学会学习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积极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创造、生活、健体、审美等,要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
一、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旧五段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被束缚着,有劲使不上。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教师满堂灌,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似乎是在看戏,听说书,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2.跳不出“认知”的怪圈。课堂上,重在传授知识,教师以为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这样,教学脱离了实践,学生的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就难以达到要求。
3.缺少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主观地照本宣科,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轻轻松松,作业压到课外,各科都是这样,则课外作业负担就必然过重,恶性循环,就会影响课外活动的开展。
总之,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高效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到位,必须改革。
二、“五段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操作
经过多年探索,我校各年级、普遍地灵活运用了新的“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先学”、“当堂训练”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后教”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后教”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主要做补充评定),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1.课前预习学案导学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要求教师制定详细的学案。通过预习,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上课时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制定学案的过程,是进一步吃透教材、并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教学的过程,会使教师的教学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教师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不至于乱无章法,不至于随意主观,同时,这将使“集体备课”制度得到落实,有利于学科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2.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每一堂新课开始,教师要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学生预习情况做及时的评价。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教师脑海中要迅速汇总学生“已懂”和“不懂”等各种信息。然后通过喧染、设问、描述、悬疑等形式,创设一定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新授内容做很好的铺垫与过渡。
从设计学案的开始,教师就要精密设计一系列教学问题,上课时结合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形成一系列的“问题链”。在问题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三讲三不讲”原则,这就是“讲重点、难点和易混淆点,学生已经会了的、学生自己也能学会的、教师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同时,也要把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设计进去。这样的教学设计才真正把学生放在首位,真正能解决学生不懂得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真正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课堂都有不同的收获而共同进步。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的现象。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问题提出后,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自学是自主学习的基础环节。在这期间,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在独立学习不能完成的情况下,进一步引导和组织学习通过相互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总之,是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课堂教学由“讲堂”真正转变为“学堂”。
合作探究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互帮互学互助的协作精神。4.师生互动 引导点拨
要给予肯定的评价,不完整的或有错误的,教师给予导向性或激励性的评价,绝不能不做评价。对于成果交流、共享后学生仍然不懂得问题,教师也不要急于给出最终答案,还是要通过引导、点拨使学生自己逐步得出答案或结论,这会使学习增加许多成功感,从而对学习更具有信心。
通过师生互动,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或不懂的地方,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使教师更具亲和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学到了新的知识,这样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同时学生不知不觉学到了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5.巩固训练 拓展提高
巩固训练,拓展提高是践行探究学习的实践环节。为了巩固以上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就要学生将所学知识得以具体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制定学案时要有适量的练习。这些练习题一定要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拓展提高。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学习完成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每节课都有效利用课堂练习部分,及时地设计好适量、多层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消化本节课的知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在学生自练完成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教师讲解关键点、重要点。通过及时练习,有效点评,查漏补缺、解析释疑、突破难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根据各班级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留少量的发展性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发展。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所以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思考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平各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并能不断收获成功喜悦的知识建构过程。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通过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知识不仅得以巩固,更会有能力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评价标准
采用 “五段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评课标准也必须改革,尤其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必须强化四个意识:
1.是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要从“重教”转向“重学”,从主要评价教师怎样教转向重点评价学生怎样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这一方面,“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从而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爱学、乐学、会学。
2.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
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和发挥教学目标的期望、定向、激励和调控功能,目标要从“单一”转向“多元”,要从“单一”的评价认知多少,转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学习习惯等。
3.强化“反馈校正意识”
教学过程是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互系统。课堂上能最有效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只有依据课标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反馈校正,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树立和强化反馈校正意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及时调整、完善和弥补自己学习方法和知识缺陷。
4.要强化“情感意识”
“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教学的优化,归根到底是观念的转变,而核心就是怎么看学生的问题,是否相信他们学习的潜能,是否尊重他们的人格,都是我们研究的新课题,而强化情感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形成一个真诚、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相信他们,让他们在一个和谐和充满自信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
第三篇:五段式教学模式
“五段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的实验与研究
作者: 杨仲东(初中数学
甘肃张掖甘州三期初中数学二班)
“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
一、创设情境,二、出示目标,三、自主探究,四、师生互动,五、反思升华,其灵魂在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五段式教学模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的实验与研究
[摘要] :“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
一、创设情境,二、出示目标,三、自主探究,四、师生互动,五、反思升华,其灵魂在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从“五段式教学模式”来看,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能较好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改革课堂教学,完善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加强四个意识的培养学习,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
关键词:五段式教学 结构分析 结构操作
评价标准
改革课堂教学,说到底就是要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利用信息、学会学习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积极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创造、生活、健体、审美等,要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
一、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旧五段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被束缚着,有劲使不上。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教师满堂灌,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似乎是在看戏,听说书,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2、跳不出“认知”的怪圈。课堂上,重在传授知识,教师以为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这样,教学脱离了实践,学生的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就难以达到要求。
3、缺少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主观地照本宣科,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轻轻松松,作业压到课外,各科都是这样,则课外作业负担就必然过重,恶性循环,就会影响课外活动的开展。总之,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高效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到位,必须改革。
二、“五段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操作
经过多年探索,我校各年级、普遍地灵活运用了新的“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先学”、“当堂训练”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后教”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后教”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主要做补充评定),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1、创设情境: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创设一个学习的情境。
2、出示目标:“先学”之前或用投影幕显示或三言两语,准确地、明确地提示课堂教学的目标,这就好比调度员给驾驶员下达任务一样,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走上自学的快车道。
3、自主探究
(1)、进行“探究”前的指导
在揭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之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及自学方法。比如;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是围绕问题独立看书,寻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
(2)、加强“探究”的督促、检查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教师的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课前的教案,或者是“第二次备课”。
4、师生互动
“后教”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2)、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不对,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教师要帮助补充。
(3)、明确教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课标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预防运用是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当堂训练”中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完成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即使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对于“学”与“练”的关系,我们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有时可以集中学、集中教、最后练,有时分散学、分散教、分散练。
5、反思升华(1)、归纳小结(2)、拓展练习
三、“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评价标准
采用 “五段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评课标准也必须改革,尤其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必须强化四个意识:
1、是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要从“重教”转向“重学”,从主要评价教师怎样教转向重点评价学生怎样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这一方面,“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从而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爱学、乐学、会学。
2、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
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和发挥教学目标的期望、定向、激励和调控功能,目标要从“单一”转向“多元”,要从“单一”的评价认知多少,转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学习习惯等。
3、强化“反馈校正意识”
教学过程是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互系统。课堂上能最有效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只有依据课标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反馈校正,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树立和强化反馈校正意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及时调整、完善和弥补自己学习方法和知识缺陷。
4、要强化“情感意识”
“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教学的优化,归根到底是观念的转变,而核心就是怎么看学生的问题,是否相信他们学习的潜能,是否尊重他们的人格,都是我们研究的新课题,而强化情感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形成一个真诚、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相信他们,让他们在一个和谐和充满自信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
“五段式”教学法
1.提示
所谓提示就是教师确定好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认真备课后,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作出提示。提示的问题,以能调动学生认真看书、积极思维、产生兴趣为目的。
以高一教材第五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框题为例,向学生提示如下:①什么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手段有哪些?②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不是一回事?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是否存在着矛盾?④物价放开后,某些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有人借此来否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对此你有何看法?教师提示的问题,要有新意,应符合学生的一般思维规律,要注意思想性、知识性及能力的培养。2.读议
读议就是学生围绕教师提示的问题,前后两桌为一组,边读边议。通过读议,一方面,学生对教材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得到认知,对难度稍大的一些问题也能各抒己见,学生错误的认识得到了纠正,正确的认识得到深化。另一方面,教师也从中获取了学生疑点、难点、热点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3.激励 就是运用一定的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诱导学生对“提示”的问题谈出自己的见解,对主动发言的同学给予鼓励鞭策,对口头表达能力强、语言逻辑水准高的学生予以表扬,从而激励全体同学增强自信心,积极思维,踊跃发言,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4.讲练
讲,主要针对学生读议时反馈出的疑点、难点、热点进行讲解点拨,切忌面面俱到。教师讲解后,应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的掌握上,在思想知识水平上,达到新的升华。
练是讲的深化与巩固,也是学生形成自己能力的关键。教师在组织练习时,要瞄准和覆盖教材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也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在题型设置上,除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外,还应设置一些有难度深度的题目。5.评定效果
评定效果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必须注意三个环节:
首先,运用提问、答辩、笔答等形式,看学生是否存在观点性错误; 其次,运用各种题型的练习,看学生是否存在知识性错误;
再次,运用国内外时事资料和社会现象分析,看学生是否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
——《掌声》教学研究的心路历程
陈工民
养蚕的季节,蚕宝宝经历了一次一次的蜕皮,徐徐长大,最后变成长了翅膀的飞蛾,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这南国的冬季,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我如同蚕宝宝一样,蜕皮,蜕变,只为了能顺利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视像中国”宝安区五段式教学研讨课。
◆背景描述
在接到这项任务的时候,我诚惶诚恐。因为我觉得这是对自己这几年教学实践的一次考试,也是一次锻炼自己的良好机会。
当天晚上,我捧起河北作家董保纲的《掌声》,躺在床上,含心读了起来,读着读着,不知不觉泪水溢满眼眶,文中的英子就如在我的身边小步地挪动着。而在那一刹那,我觉得英子就站在我面前。就这样读了一遍又一遍,我发现我已经完全进入了文字的内心世界,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画面,英子的形象逐渐在我的心中丰满起来,高大起来,鲜活起来„„ 在反复研读文本后,备课时,我问自己:《掌声》这课的感人之处到底在哪儿?最终定位是:在残疾女孩英子最脆弱最需要鼓励的那一刻,全班同学及时地用掌声鼓励了她。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健康的人,他们很难体会到一个残疾的、内心自卑的孩子走上讲台、亮相那一刻的艰难与尴尬。于是,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第一次掌声的体会上、放在对英子害怕、自卑的描写上。为了让学生走进英子的内心,体会到了英子上台那一幕的艰难,体会到英子的忧郁、自卑,我想若抓住1——3节中“总是„„又总是,默默,早早地,最后”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学生就会渐渐地融入英子这个角色。于是这阵骤然间响起的掌声就不仅仅是文本上的这几句话,在那一刻,学生的内心也已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是他们给英子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爱护!如果学生能从中学会怎样对待弱势群体,那它的意义就非常深远了。
通过反复咀嚼文本,我认为应通过本文词语教学一条线索,初步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通过文中两次掌声来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分担英子忧郁与痛苦,分享英子的阳光和自信。
◆磨课历程
从个人研读文本到教案的初步形成,我查阅了许多有关《掌声》的教学设计和名家上课实录,拜读了作家董保纲创作的《掌声》原文。从第一次试教到“视像中国”的现场展示,这课我试上了2次。每一次都暴露了不同的问题,也伴随着我的思索。它的呈现,逐渐变得理性、合理。
一、在“华”与“实”之间摇摆
我执教的是《掌声》的第一课时。与很多人一样,为了追求教学的完整性和完美性,为了把我认为最精彩、最靓丽的环节全部展示出来。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学会本课生字,能会读并理解“掌声、忧郁、犹豫、鼓励”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感受掌声带来的神奇力量。
也就是说,我的课时容量是很大的,一课时完成两课时的内容。课后,我的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一致认为:
1.课时观念不强。一节课四十分钟完成80分钟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这样下来各个环节如“蜻蜓点水”,不够到位,初读不够充分,品读在艰难进行;字词教学板块,不够扎实。字词教学应该是中低年段的教学重点,重点不重,后患无穷。如:本课字词教学不仅手段单一,而且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直到下课还有同学对“忧郁”和“犹豫”不能完全分清。
2.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关注了言语的内容,缺乏关注言语的形式的表达,也就是缺乏语文意识,没有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语文意识”去努力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如:描写英子的忧郁和自卑段落,教师只注意引领学生去体会,去品位英子怎样忧郁,怎样自卑,而对作者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
那么,我的理念是什么?我究竟追求怎样的课堂呢?我在“华”与“实”之间摇摆。于是,在反思中又有了这样的文字: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为学生服务。这个简单朴素的道理人人都知道,却未必人人做得到。就如我的做法,安排那么多的教学内容,就像烹制了精美的拼盘,却并未真正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少什么营养。学生主体已在我的课堂上缺失。
2.课堂四十分钟是个常量,什么都抓等于什么都没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做课如做人。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不应是我的风格。不如追求实实在在,做足一点,让学生一课一得。
3.第一课时有它自身的特点,教师要有课时观。眼下,很多老师怕上第一课时,即使上了,也杂揉了第二课时的内容。而第一课时除了教者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外,还应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和板块。如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脉络,应是第一课时的份内目标。我想,这次上课,我就上出第一课时的语文味吧。
4.中低年级教学,识字仍是重点,一定要做扎实。会读——读会——能理解运用,三步走。我,选择了对“实”的追寻。
二、在“实”与“巧”之间实践
经过对第一次试教的反思与修改,我将第一课时教学预案进行了调整,并再次请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指导:
《掌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略)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点评:
1.字词教学比较扎实,在读准音上花了较长时间,这是有必要的。字词教学可以做成理清文章思路的一条明线,打破传统观念,立体推进。这样形成了会读—读明白—能运用的三步走环节。
①读准字音
采取自由读,点名读,男女声比赛读等方式正音。重点解决“落”字的读音。例如:创设语言环境,学习“落”的读音,秋风一吹,树叶就从树上慢慢飘落;英自患了小儿麻痹症腿脚就lao下残疾;在排队走路的时候,有的小朋友la队了。②读会理解
如引导学生理解:“小儿麻痹症”和“镇定”可以说出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去猜测词语,理解“犹豫”和“忧郁 ”可以让学生现观察 “犹”和“忧” 的字形,然后引导学生理解“犹豫” 多与人的行动有关,“忧郁 ”多于人的心情有关。③提炼运用:
在能正确的会读词语,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把词语与英子联系起来就跟更好了。
2、初读比较充分,要求到位明确,但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些浮在表面,缺乏关注言语的形式。
如:“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在对这一句的挖掘不够到位,应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总是„„又总是,默默,早早地,最后”等关键词语,让学生聚焦在语言文字的本身,来感受英子的忧郁、自卑;再如: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这句话,作者只用了一个“低”字就把一个忧郁自卑的英子带到我们的面前,可见有时候写文章不在用的词多,词美,而在于用的准,用的妙。
自我反思:
1.不能为教字词而教字词,字词教学应该是立体的、整合的、多维的,让没有生命的词语变得鲜活起来,立体起来,具象起来。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创设言语环境,让英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得把脚步从“实”向“巧”迈进。
(三)在“巧”与“精”之间追寻
通过两位导师的指导,我对教学目标,教学的课时观,教学的环节清晰起来,教学的细节明朗起来。但是怎样更好的把东西落到实处,得靠自己的消化和整理。在“视像中国”宝安区五段式教学研讨课上,我觉得自己有几个地方做的还是比较“精”的,请看我的课堂回放:
1.词语教学要精巧。出示:生字新词
小儿麻痹症
镇定
落下残疾
热烈
鞠躬 忧郁
持久
讲述 犹豫
微笑 读准字音
师:老师这有三竖排词语,谁能把第一竖排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落”有三种读音,在本课中这个字读lao,在生活中,秋风一吹,树叶就从树上怎样?生:落(luo)下来;在排队走路的时候,有的小朋友不专心,走着走着就——生:la下来了。
师:指名读第二、三排的词语 师:请全班齐读词语 读懂理解
师:这些词语,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读明白它,读懂它。
师:有一个词语的的意思是说遇到事情一点儿也不慌张,非常沉着,这个词是(生:镇定)师:有一种病毒侵入骨髓而引起的疾病,这种病就是好了也会落下残疾,这就是——生:小儿麻痹症
整合运用
师:现在老师请全班男同学读左边词语,女同学读右边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谁的?(生读)
生:都是描写英子的。
师:请男同学看着左边的词语,当你读着这些词语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生:可怜的英子 生:恐惧的英子 生:痛苦的英子 生:自卑的英子 生:忧郁的英子
(让学生把可怜、恐惧、痛苦、自卑、忧郁板书到黑板上。)
师:请女同学看着右边的词语,当你读着这些词语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生:镇定的英子 生:快乐的英子 生:微笑的英子 生:开朗的英子 生:自信的英子
(让学生把镇定、快乐、微笑、开朗、自信板书到黑板上。)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黑板,这是一个——(生读:这是一个可怜的英子、恐惧的英子、痛苦的英子、自卑的英子、忧郁的英子);看黑板这边,这是又一个(生读:这是一个镇定的英子、快乐的英子、微笑的英子、开朗的英子、自信的英子)
师:是什么让英子有这样的变化(生;掌声)师:对,是那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师:此时,面对掌声这两个字,我们心中充满了敬意,让我们再次深情的读这两个字 2.阅读指导要精妙
这节课,我基本做到了初读扎扎实实,精读切切实实。开课不久,花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将课文至少读两遍以上的要求,对于刚刚接触到这篇课文的学生来说,如果初读环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深读、品读时想“出彩”是出不了。进入精读环节时,又花了近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1~3节,边读边勾画表现英子忧郁自卑的语句,因为学生有了相对充分的时间静心研读、用心思考,所以学生能够较好地“深入”文本,进而谈出来的阅读感悟就比较全面、具体。此外,在全课的教学中,还运用了指名读、齐读、生范读、师范读、配乐读、师生对读等多种让学生阅读文本的形式,促成了学生与文本较为亲密的接触,在这种实实在在的接触中,较好地体现了师生走进文本,努力实践着“言”“意”兼得。在组织学生进入精读课文的环节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写这个忧郁自卑的英子的呢?”。在组织学生交流表现英子忧郁自卑的语句时,当学生找出“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这两句话后,我故意装着疑惑不解的样子:“这我就纳闷了,这些句子里并没有出现‘忧郁’、‘自卑’这两个词,你怎么就能体会到英子的忧郁自卑呢?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英子的‘忧郁’和‘自卑’写出来的呢?”一个“纳闷”表面上看是我在向学生示弱,实际上我这句教学语言的意图指向,是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语言文字上,引导学生去探究语言文字背后的秘密。又如当学生抓住“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这句话中的“低”字品味出英子的忧郁自卑后,我做了这样的评价:“是啊,作者写得多好啊,一个"低"字就把忧郁自卑的英子带到了我们的面前,看来啊,有时候写文章用词不在于多,不在于美,而在于准。”抓住一个“低”字,这样就巧妙的一语道破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写法特征,一语道破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再如本课教学结束前,我留下一个疑问:“在同学们鼓励、赞扬的掌声里英子彻底改变了,她变得开朗自信。那么,作者又会怎样来写开朗自信的英子呢?我们下一节课再学习。”这个问题的抛出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文本语言秘密的兴趣。以上这些教学语言,是的“语文意识”在课堂实践中的一种自觉表现,意图是语言表达,指向是语言表达,反馈也是语言表达。学生在教师这样的教学语言悟到的是什么呢?是语言特征和人物特点的有机统一,是语言表达的准确、细腻,是“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对同学们来说的语言秘密。
再度反思:
教案设计得再好,但没有执教者灵动、智慧的演绎,课堂是无论如何也精致精彩不起来的。所以在本节课是也是有一些遗憾的。
遗憾之一:牵引显得有些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不够,放得不开。
遗憾之二:在组织交流的时候,有时间来不及等孩子们充分汇报,就急于将学生的思路牵引到自己预设的点上,进而按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层层推演,导致课堂的开放性不够。
遗憾之三: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机会,一个孩子呼声让我铭记于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
追求精致和精彩,让教与学浑然一体,让我的课堂评价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我的课堂机智鲜活地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将是我一生中教学修炼的功课。
◆磨课感言
对《掌声》的思考暂告一段落。但接近半个月的磨课历程,让我的教学设计从幼稚、简单逐渐走向丰满、成熟,让我在教学的困惑中反思、自省、提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让我聚焦教学,并有了这样的认识:好课是“磨”出来的:走过以后,再回过头来,风景是美好的。选课是结茧,磨课在破茧,做课就是美丽的兑变,过程虽然痛苦,收获的却是快乐,这是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公开课给了我思想的启迪,给了我教育的激情,给了我成长的快乐。它磨练了我的慧眼,唤醒了我的批判精神,让我在语文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走得更潇洒。
让我们记住窦桂梅老师说的话:“一定要争取多上公开课!这是对你们最好的‘炼炉’。”课堂,永远是我们锤炼自己的最佳舞台,“家常课”是小舞台,“公开课”是大舞台。不论舞台大小,也不论台上台下,敬业的“演员”会同样认真地在这块阵地上反复摸爬滚打,练就过硬的本领,展示自己的才能。让我们牢记“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底色”的教学宗旨,始终体现课堂的真实、纯净,在公开课的舞台上绽放出花儿一样美丽的青春,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改之路,充分实现个人在专业上的发展。通过这次磨课历程,我深刻的感受到上好一堂公开课: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离不开长期的积累,离不开助推力,离不开深入思考。
感谢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指导;感谢教科培中心潘主任、覃老师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感谢“视像中国”宝安区五段式教学培训模式,让我经历了从华到实,从实到巧,从巧到精的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
第四篇:五段式作文教学
“五段式”作文教学的模式
一、“五段式”作文教学的模式
所谓“五段式”,即把一次作文教学的过程,大体的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酝酿——试写初稿——评议例文——自行修改——鉴赏总结。以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见闻感受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写作主体的作用,学生的质疑与教师的指导贯穿始终。
1.准备酝酿阶段:
教师在写作文前4——6天提出习作的题目和要求,并通过检查、督促指导学生在课外准备,让学生感到心里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具体操作:
⑴布置题目。在本组教材的重点讲读课结束时(离本次作文4——6天),向学生布置本次作文的题目和要求,要学生准备。
⑵督促检查。每过一两天,教师可集体或个别检查一下:准备好了吗?想写什么内容?表扬准备好的学生,督促没有准备好的学生赶快准备。
⑶辅导质疑。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向老师质疑。老师及时给予指导点拨。或明示,或要学生去查阅资料、访问当事人,或要学生去再观察、再实践。
2.试写初稿阶段:
学生根据自己对本次作文训练要求的领会,按照自己的愿望,以表达清楚自己的见闻感受为目标,进行作文练习,写出初稿。学生试写时,教师不定调子,不划框子;只在试写过程中,当全班出现倾向性写作障碍时,进行评论性指导。具体操作:
⑴学生自行起草。学生根据自己对本次作文训练要求的理解,按照自己的愿望,把经过充分准备的作文材料加以整理,用文字表达出来。
⑵教师个别指导。在学生起草的过程中,教师不定调子,不划框子,放手让学生写放胆文。但是教师要巡视学生的起草情况,给个别差生以必要的帮助。对全班学生,只在出现面上的倾向性障碍时,才进行评论性指导。
(收上学生的作文初稿之后,教师要做的工作:①把学生的初稿检阅一遍,分析初稿的情况,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②根据本次作文要求和学生的初稿情况拟定范文和病例。③写好“例文指导课”的教案。)
3.评议例文阶段:
教师在检查全班修改初稿的基础上,根据本次训练的要求,针对初稿的具体情况,提出修改要求,可借用“范例”帮助学生树立评价和修改作文的标准,并选择有代表性的“病例”,组织学生“诊断病情”,“分析病因”,探索修改方法,为下阶段“修改”创造条件。具体操作:
⑴明确要求。教师通过板书或投影把作文要求原原本本地显示出来,让学生审题,使学生明确本次作文要写清楚哪些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掌握标准。
⑵评议范文。①出示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可作楷模的范文,供师生评议。②评论学习范文是怎样体现本次作文要求的。通过评论,师生共同总结出带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来。如要写好《我和xx》,必须“抓住联系点,双方写全面”。③评论学习范文中字词句篇方面的精妙之处。
⑶评议病例。①出示在某些方面有毛病的例文(此毛病一般是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供师生修改。②对照题目要求和范文,评议“病例”,诊断“病情”,找出修改点。③根据“病情”,分析“病因”,讨论修改方法,同时教给学生修改符号。④小结本节课从范文学到的写作方法和从修改病例学到的修改方法。
4.自行修改阶段:
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修改”习惯之后,也可在课外)对自己写的初稿进行修改,直到能较好地反映出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表达水平,并定稿抄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随时向教师质疑,教师有重点地面批指导;同时,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互助修改。具体操作:
⑴自己修改。学生根据例文指导阶段学到的方法对照作文题目要求,看自己的作文哪些意思写得不明白,哪些内容写得不具体,作文哪些语句写得不恰当。学生自己修改主要是改文章内容。
⑵同学互改。在自己改不下去的时候,可在小组里互相交换改,也可请自己信得过的同学帮助改。请人帮助改主要是改文字形式。
⑶教师指导。在修改的过程中,教师有重点地面批指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也可随时向老师质疑,老师及时给予指点。
学生这样反复修改,直到反映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为止。
(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工作:准备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了解全班学生作文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选学生中写得好的作文以备鉴赏、了解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好经验,加以总结。)
5.总结鉴赏阶段:
教师在认真检阅全班作文(定稿)、重点批改部分作文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顾“准备”“试写”“修改”各个阶段的情况和体会,以总结本次作文训练的成绩和经验为主,进行综合评述,或者讲评优秀文章,帮助学生全面积累写作经验。具体操作:
⑴重申要求。此次重申,在于强化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同时也为下一步的鉴赏和总结树立标准。方式可板书出示也可学生口头述说。
⑵鉴赏文例。①鉴赏一两个学生的好文章。依据本次作文的要求,全班对这一两篇好作文,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从思想内容到文字形式,进行全面的评论欣赏,进一步明确怎样才是好文章,为什么说是好文章。(当然也包括指瑕)②鉴赏每一个学生作文中的精彩片断。可让学生先在小组交流、鉴赏,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鉴赏。③教师对鉴赏的情况进行小结。
⑶总结经验。①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作文的全过程,对本次作文过程中的每一段进行反思。哪一段体会最深、收获最大,在全班进行交流,使一人受益,大家受启发。也可以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使一人受挫,大家引以为戒。②教师总结。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写作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充分鼓励学生的进步,使全体学生满怀信心地去迎接下一次作文。
这五个阶段是五环节,不是五节课。一次作文训练占用几个课时,要根据作文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而定。但是,不论占用几节课的时间,都大体经历这样五个阶段。一般来说,“准备酝酿”在课外进行;“试写初稿”占一节课;“评议例文”“自行修改”占一节课(也可用两节课);“鉴赏总结”占一节课。一次作文训练的结束,就是下一次作文准备的开始。
以上说的是“五段式”作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式,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因年级不同和教学内容不同,还需要有变式。如一些简单的应用文教学就不必用“五段式”。另外,三年级学生初学写作文时,有它的特殊性,遵循“起点要低”“指导要细”“由说到写”“先放后收”的原则,按照“指导准备——指导试写——指导评议——指导修改——指导鉴赏”。五年级经过训练,已具备了一定的作文能力,可加快“五段”的进程,间或搞几次快速作文的训练
第五篇:“五学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四、“五学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我校以构建“开放、自主、合作、有效”课堂理论为指导,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初步构建起了“五学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五学即“自学、互学、群学、督学、导学”
自学包括课前自主学习及课堂上自主先学环节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独立地、自由的、自主的学习,生成并记录产生的问题,结合学案,自主思考力求解决能独立完成的问题,自学是互学、群学、督学的前提和基础;互学指就是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一帮一的互助学习,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学习互助组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群学指以4人合作组、8人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小组合作学习,也指打破小组规模实行全班合作学习的方式,把最后遗留的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大家集体帮助解决;督学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又随时督促,一帮一之间全程督促,小组内人员分工负责,及时进行小组评价,互相督促,共同提高;导学指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课前做好学案导学设置,课堂教学中把握学生学习进程,及时指导、调整学生合作学习内容及思路,在学生不能解决问题时指导学生开拓思路,提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真正起到指导的作用。五学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质疑能力、探究能力、语言表达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养成课前预习、认真听讲、课后巩固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四段”即“自主先学,合作交流,总结提升,检测反馈”的四段教学模式,各环节的基本要求细化为:
1.自主先学:教师在学案中设置自学目标和提纲,明示学生自学的时间、内容及达到的学习程度,学生根据教师要求独立自学。这一环节重点要了解基础性内容,找到个人不能学会的问题。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要广泛巡视学生的自学情况,掌握进度并特别注意观察自学有困难的学生,以悄言细语方式进行态度、方法、习惯和信心指导,对自学速度快和质量高的学生及时表扬,以示鼓励。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面,关注中等生和后进生,要了解学生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为下步点拨提供条件。
2.合作交流: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完成教师设计的基础知识展示题目,采取组内展示、黑板展示等多种方式展示自学成果,互相交流,以一帮一互助组、4人合作组、8人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相互问答,互通有无,优势互补。通过“生生互动”,一般的“问题”大都可以解决,余下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在“总结提升”时让老师和全班同学帮助解决。在“生生互动”时,老师的任务是观察和个别辅导,从而发现自己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问题,及时做好回答学生“问题”的准备;对一些零碎、枝节的困惑,则可以随时解决,不必让学生再拿到师生互动环节去解决,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通过生生互动,学生不仅可以互相学习和解决问题,而且还可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这个环节,主要以板演和学生讲解为主,一般方法:中等生讲解,优等生点评,后进生回答基础性的问题。交流展示要更多地关注中下等学生,避免出现优秀生独占讲台的现象。
3.总结提升
通过“自主先学,合作交流”,基础知识和浅层次问题学生已经解决,老师不需要考虑教学的“完整性”; 而只要考虑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行了。在“总结提升”时,老师首先要处理“自主先学,合作交流”后,学生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询问学生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对学生提到的有价值的“收获”要板书,使之纳入到自己所设计的知识网络中去;对学生提出的“困惑”,教师让其他小组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不完整时,老师要予以补充,学生回答不出来时,老师可以回答。就是学生质疑的问题恰好是老师备课时准备的重难点,教师对问题答案很清楚,这时教师就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争论,通过争论达成教学目标。假如学生没有提到老师预设的问题,老师则可以主动抛给学生问题,不给学生答案,让学生自己去辨析解答;真正回答不上来,可以再进行小组讨论,即“生生互动”。同时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形成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4.检测反馈:教师事先设计好当堂检测试题或随堂作业,限定时间,学生互评,教师抽查、点评。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予以纠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同时让学生整理难题,重点学习,加深理解记忆。这既是学生对自己是否掌握知识、能力目标的一个检查,也是老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检测的题目不要出得太难,至少90%是预习提纲里做过的同类型变式题,要让得分率在85%以上,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信心。量也不要太大,控制在7-8分钟内完成,完成以后让学生交换批改,当堂反馈、总结。通过检测发现学生没达标的地方,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对还没有掌握的学生,可能采用兵教兵的方法,由小组中同学讲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