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至立部长在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3 05:0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至立部长在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至立部长在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篇:陈至立部长在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努力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预定目标

--在第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同志们:

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在全国人民认真落实“十五”计划、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国务院办公厅在西安召开第三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进一步学习贯彻江泽民

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总结交流各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参观学习陕西省和西安市的成功做法,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部署、推动明年全国的改革工作。明天会议将组织与会代表分组进行现场参观。后天,李岚清副总理将就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专门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领导进行座谈,并作重要讲话。我们要深入、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岚清同志讲话精神。

陕西作为位于西部的一个省,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克服困难,狠抓落实,不仅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创造了宝贵的经验,而且还为这次会议作了精心、周到的安排,我谨代表教育部和与会代表向陕西省和西安市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我就进一步抓紧抓好明年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两年来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积累了经验,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199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对改革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标志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了一个大力推进的新阶段。去年12月召开的武汉会议,在总结了上海会议之后,全国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年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两年来,各地参照上海、湖北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动本地区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改革工作呈现出一派喜人的景象。主要体现在:

1.学生公寓和食堂等后勤设施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武汉会议以后,各地以多种形式,普遍加快了后勤设施建设进度。预计今年全国新建学生公寓可达1200万平方米,改造220万平方米。去年和今年两年累计可完成新建学生公寓1900多万平方米,改造450万平方米;今年全国可新建学生食堂160万平方米,改造40万平方米,去年和今年累计完成新建学生食堂260多万平方米,改造81万平方米,约可解决200多万学生的食宿问题,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后勤保障条件。

2.各地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改革的领导统筹

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认真学习上海、湖北的经验,切实加强了省级政府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领导、统筹力度,加大了省和省会城市两级政府对改革的推动力度。陕西省坚持“政府统筹规划,社会支持参与,市场带动推进,企业机制运作”的做法,在西安市的积极参与配合之下,后来居上,改革工作进展迅速。上海市继续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在保证新组建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稳健、持久经营和发展方面创造了新的经验。湖北省、武汉市的改革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四川省层层落实改革目标责任,把各项工作分解到人。在此基础上,省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改革进展情况按月进行督办。黑龙江省政府在武汉会议之后连续召开会议,认真研究落实推动改革的各项措施,牢牢把握改革方向,推动改革健康发展。重庆市委、市政府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渝战略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理清大学生公寓建设的思路并积极组织实施。湖南省主要领导今年以来连续八次主持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使改革出现了新局面。辽宁省委、省政府及时制定优惠政策,确定相关实施方案,有关部门对学生公寓建设实行特事特办、“一站式”服务,大大加快了学生公寓建设的步伐。山东、河南、浙江、天津、北京等省、直辖市政府,也都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政府领导统筹、各方齐心协力,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政策和措施。3.在探索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取得了不少新鲜经验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实现了后勤服务系统与学校的规范分离。在此基础上,各地各高校在坚持为师生和教学、科研服务方向的前提下,围绕如何运用社会化的机制和产业化的形式、建立新型后勤保障体制这个重要课题,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因校因地制宜,积极进行探索。在后勤服务实体的组建、运营,学生公寓和食堂的建设与管理、高校后勤物资的配送和采购、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资金筹措等方面进一步积累了经验,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4.新组建后勤服务实体的运行机制不断规范

在一年的改革过程中,各地结合本地实际,重视并认真研究新组建的后勤服务实体的运行和管理问题。及

时纠正各种不健康倾向,注意明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新组建后勤服务实体的责任与义务,正确处理后勤服务实体与学校的责、权、利关系,努力保证新组建后勤服务实体的稳健经营;高度重视维护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利益,在制度与机制方面不断有所创造和创新。华中科技大学选择优秀干部出任新组建后勤服务实体的总经理,抽调6名博士、13名硕士进入实体领导班子,并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保证新组建后勤服务实体顺利运行。目前,从全国来看,尽管这些新组建的后勤服务实体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但对于保证后勤社会化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已发挥了重要作用。

5.社会各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认同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深刻变化

经过两年的改革实践,各级领导普遍深化了对高校后勤社会化重要性和急迫性的认识;各高等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对改革带来的成果和显著效益,经过目睹身受,认同度空前统一,改革的信心大大加强;有关企业投入改革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一致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场成功的改革。同时,一批专家、学者也已经开始从理论上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改革的大环境变得更为有利。

事实证明,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和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全国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改革的成果,不仅直接有力地支撑了最近三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与办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对我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更好更快地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对正确引导社会消费与投入,拉动内需,带动各地经济的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篇:周生贤部长在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新要求 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周生贤部长在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环境保护部部长 周生贤

(2011年1月13日)

今年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专门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环保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向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希望环保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加强综合治理,完善体制机制,努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绿色发展,更好地顺应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新期待。这为我们开好会议和做好今后一段时期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今年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一五”时期环保工作,研究“十二五”环保总体思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部署2011年重点工作任务,继续探索环保新道路,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十一五”时期环保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也是环境保护事业大有作为的5年。过去的5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我们化挑战为机遇,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我们建立健全区域流域联防联控新机制,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我们凝练成中国环保精神,环保队伍经受了考验。在这里,我代表部领导班子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战斗在一线的环保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支持环保事业的同志们表示亲切慰问和衷心感谢!

(一)环境保护的认识发生重大转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的新理念新举措。“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节能减排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等新思想新观点。

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领导干部的环境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很多地方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切实把环境保护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并完善责任制,确定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及时研究解决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

人民群众更加关注和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历史性转变、探索环保新道路等理念和主题,依托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六五环境日等大事和热点,加强环保宣传工作,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绿色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环保的氛围更加浓郁,公众环保意识显著增强。

(二)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速和能源消费总量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据初步测算,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双双超额完成减排任务。成绩来之不易,影响广泛深远。

减排责任考核得到落实。我们把10%的减排目标量化为削减二氧化硫673万吨、化学需氧量571万吨,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逐一分解落实到各省级政府和6家电力集团公司,各省级政府又将减排指标、减排工程和减排措施分解落实到地市和重点排污单位。创造性地提出淡化基数、算清增量、核实减量的原则,摸索出一整套核查核算的有效办法,强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措施,严格考核问责,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污染减排工作模式。河北实施节能减排“双三十”工程,山西实行环保考核问责奖惩制,天津市每年都把污染减排列入市委工作。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十一五”,累计建成运行5亿千瓦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全国火电脱硫机组比例从2005年的12%提高到80%;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超过5000万吨/日,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5%以上。河南、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宁夏在西北地区率先启动县县建设污水处理厂。

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空前。“十一五”,充分发挥污染减排倒逼机制作用,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多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关闭5000万千瓦的任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亿吨、炼钢6860万吨、水泥3.3亿吨、焦炭9300万吨、造纸720万吨、酒精180万吨、味精30万吨、玻璃3800万重量箱。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09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5.1毫克/升,比2005年下降29%,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由2005年的41%提高到57%;全国城市空气环境二氧化硫年均浓度0.035毫克/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17%,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0.046毫克/立方米,比2005年下降24.6%。地级以上城市达到或优于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比例明显提升,达79.6%。

(三)主动参与宏观调控,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日益显现

2006年以来,我部与8个省(区)签订部省环保合作协议,推动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多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同时,我部对不符合要求的813个项目环评文件作出不予受理、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等决定,涉及投资2.9万多亿元,给“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防火墙”。在工程建设领域突出环保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各级环保部门共组织排查11.8万个建设项目,发现问题1.6万个,已整改10400多个。多次采取“区域限批”、“行业限批”措施,有效遏制了环境违法行为。

组织完成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涉及15个省(区、市)的石化、能源、冶金、装备制造等10多个重点行业,相关成果已在重点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环境准入中得到应用。安徽、福建等省积极开展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甘肃省将治污减排腾出的环境容量优先支持改善环境质量贡献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新建项目。从煤炭矿区到能源基地,从城市轨道到城际交通,从西南水系到跨界河流,从国家粮食安全到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环评在各个区域、众多领域正扎实推进。

国家环保标准的数量以每年100项的速度递增,填补了声环境质量标准的空白,完成了60余项重点行业污染排放标准的制修订,开展了1050项国家环保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现行国家环保标准达1300项,比“十五”期间新增502项。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实施更加严格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有效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四)创新治理模式,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深入推进。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成为我国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不断创新政策举措。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全面建立,成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关键抓手。截至2009年底,列入规划的治污项目完成64.9%,80.1%的断面水质达标。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团结奋战,松花江流域综合整治取得明显进展。河北省在全省七大水系201个断面实行水质考核,并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江苏省率先实行“河长制”,太湖水质有所改善。山东省采取“治、用、保”方式,省控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2009年4月和7月,胡锦涛总书记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休养生息”取得的成效。

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新机制得以建立。为确保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名副其实的“绿色奥运”,我们探索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组织开展上海世博会两省一市、广州亚运会四省一区、环北京护城河三省两市一区等区域性环境执法督查,着力构建“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空气联防联控机制。继“绿色奥运”成功之后,圆满完成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任务。

(五)坚持环保为民,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扎实推进。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开展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和乡镇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组织评估环保重点城市226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督促落实环保要求。编制发布《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提出到2015年,水质达标的饮用水水源地比例不低于90%,到2020年达到并稳定在95%以上。编制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即将报国务院批准印发。

重金属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重金属污染是“十一五”凸显的重大环境问题。继2008年妥善处置多起密集发生的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件后,我部联合国务院八部门开展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检查,有力遏制了重金属污染事件高发态势。编制完成《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0~2015年)》,力争到2015年,进一步优化涉重金属产业结构,完善重金属污染防治体系、事故应急体系及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中央财政增设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2010年首次下达资金15亿元,支持重点防控区综合防治、新技术示范和推广。胡锦涛总书记牵挂的“锰三角”污染问题,经过湖南、贵州、重庆三省(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集中整治,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累计完成293万吨历史遗留铬渣无害化治理。

环境执法监督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以来,针对重金属污染、造纸企业、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1065余万人次,检查企业446万多家次,查处环境违法企业8万多家次,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7293家,停产治理企业5981家,限期治理企业6432家,挂牌督办环境违法案件1.9万余件,严厉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维护了群众环境权益。各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在专项执法行动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境应急处置体制机制日益完善。我部组建应急中心,建立环境应急专家库。全国约有1/3以上的省级环保部门成立了专门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十一五”,共处置突发环境事件912起,一批社会高度关注的重特大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应急监测科学快捷,有效防范了次生环境灾害。

(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农村和生态保护工作切实加强

农村环境保护全面推进。2008年7月,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中央财政首次设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三年共安排资金40亿元,带动地方资金投入近80亿元,支持6600多个村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240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按照“抓点、带线、促面”的要求,确定2010~2012年共安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20亿元,从2010年开始,第一批中央财政安排20亿元,支持辽宁、江苏、浙江等8个省(区、市)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完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出台《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各地积极探索,四川、陕西等地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生态保护深入开展。成立了由李克强副总理任主席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发布“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行动方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全面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活动。“十一五”,全国新建各类自然保护区192处,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72%。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化并丰富了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的职能和内涵。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建成11个国家生态县(市)。发布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一些生态功能重点省区不断强化生态安全保障,西藏自治区安排超过100亿元资金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工程,云南省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青海省大力加强三江源生态监测与保护。

(七)政策法制、环保规划、科技监测和国际合作亮点纷呈,为环保事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环保法规不断完善。《水污染防治法》修订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正在修订,《循环经济法》制定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7项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相继出台,《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法规性文件先后发布。辽宁、河南、重庆、广东、江西、海南、广西、新疆等省(区、市)法制建设不断创新,强化地方政府和相关主体的环保责任,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环境经济政策的作用日益显现。我部提出的“双高”(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成为出口退税、加工贸易、安全监管等政策制定与调整的重要依据。4万余条环境违法信息、7000余条项目环评审批验收信息进入银行征信管理系统。10余家保险企业推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550余家企业、2000余艘船舶相继投保。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十一五”共征收排污费847亿元。燃煤电厂脱硫实行每度电1.5分钱的加价政策,推动燃煤电厂脱硫装机容量快速提升,增加了10倍以上。绿色产品政府采购比例不断加大,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试点走向深入,“绿色税收”政策正在积极酝酿。北京实行财政补贴,淘汰黄标车15万多辆。湖北率先开展绿色电力调度。

“十一五”环保规划执行情况评估顺利完成。我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对“十一五”环保规划进行评估。国务院第99次常务会议专门听取评估结果汇报,认为“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首次达到进度要求,部分指标超额完成,主要规划目标可以如期实现,是截至目前执行得较好的一个五年环保规划。

科技支撑进一步强化。共有367项成果获得国家环保科技成果登记,17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化工、制药、冶金和化纤等行业多项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环保科研能力加速壮大,已有10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成10个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9个工程技术中心正在建设中。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成功发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进入了从“平面”向“立体”发展的新阶段。成立国家环境咨询委和科技委,在重大环境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环境监测工作加快推进。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全国已建成343个省级、地市级污染源监控中心;15000多家企业实施自动监控,各级财政及企业年投入运行经费约6.6亿元。2009年7月1日起,向社会发布100个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实时监测数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有序开展,5万余名干部职工参加的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圆满结束。

国际环境合作成效明显。中美环境合作开拓了环境法等新的合作领域;中俄之间环境合作已从应对危机发展到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合作阶段;中日韩部长会议关于电子废弃物的合作建议被三国首脑会议声明所采纳。我主动参与生物多样性、斯德哥尔摩、汞等公约的谈判,切实履行已签订的公约。我国共计淘汰生产和消费消耗臭氧层物质分别达10万吨和11万吨,约占全球淘汰总量的50%以上,为保护臭氧层作出突出贡献。成功召开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各次年会,受到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八)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发挥了指导当前谋划长远的重要作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环保事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工作。国务院批准了污染源普查、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和水专项三大基础性工程。

全国污染源普查全面摸清了情况。共调查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大类普查对象592万多个,掌握了我国污染源排放的基本情况,查清了主要污染物产生、处理和排放情况以及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情况,摸清了有毒有害污染物区域分布,建立了污染源信息数据库。

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圆满完成。历时3年,经过深入研究,形成了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成果,共600多万字。去年12月28日,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要重视研究成果的利用。制定‘十二五’规划,要认真参考这份报告。《报告》可发发改委和有关部门。”12月20日,李克强副总理主持召开研究成果应用座谈会,对研究提出的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这个重大命题表示赞成,要求有关方面高度重视研究提出的意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认真吸收,转化为推动环境保护的新举措和新政策。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进入攻坚阶段。已启动32个项目,230个课题,中央财政经费32亿元已全部落实。部分项目和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攻克了大中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理念与成套关键技术、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关键技术和设备、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技术体系等一批难题。

(九)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取得进展,监管水平得到提升

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安全状况良好。“十一五”期末,我国共有运行核电机组13台,在建30台。在建核设施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在役核设施运行安全得到保障,未发生二级及以上运行事件或事故,老旧核设施的延寿或退役准备工作有序开展。核技术利用活动的管理日益规范,基本实现了生产、销售、使用、进出口和回收的全过程管控。

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稳步开展。高风险污染源逐步得到控制,中低放废液处理和处置取得进展,铀矿勘探和采冶过程中的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关闭的铀矿山环境安全隐患进一步消除。“十一五”期间,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状况保持良好。

(十)软硬件建设协同推进,环保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中央财政对环保工作的支持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财政预算首次设立“211环境保护”科目,为政府环保投入稳步增长打下基础。“十一五”时期累计下达预算资金100.34亿元,是“十五”的4.71倍。全口径中央环保投资达1564亿元,是“十五”中央环保投资的近3倍。在我部直接参与安排项目中,能力建设和环境治理方面下达中央投资约290亿元,是“十五”的近7倍。各地不断完善环保投入机制。四川等省环保部门预算年增幅均高于上年GDP增幅,宁夏、山西等省区“十一五”环保投入占GDP比重超过2%。

环保能力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实施《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规划总投资149.59亿元,中央投资78.47亿元,实际完成总投资近30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10亿元。启动基层环保监测和执法业务用房项目,第一阶段列入310个项目,下达投资6亿元。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共安排16.59亿元,配备环境执法车辆5128辆,执法仪器设备86351台套。环境监测能力投入大幅增加,中央财政安排55.86亿元,支持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及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运行。

环保系统机构队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组建国家环境保护部,建立6个区域环保督查派出机构,扩建了6个地区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成立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与2005年底相比,部机关内设机构增加3个,行政编制增加124名,司级领导职数增加12名;事业单位增加5个,事业编制增加874名;地方环保机构增加10%,人员增加14%。截至2009年底,全国环保系统共有12657个机构,从业人员达到18.8万人。尤其是地区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机构人员编制由34人增加到331人,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人员编制由100人增加到600人,到2012年中央本级监管人员将增加到1000人。地方各级环保部门的机构和队伍也得到了加强。

机关建设继续加强。深入开展“五大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法治型、和谐型、廉洁型和节约型机关。部党组率先垂范,要求从严治部、从我做起,加强自身建设。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把科学发展观当作政治信仰来追求、当作科学真理来坚持、当作行动指南来践行,48项整改任务全部落实到位。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我部结合环保工作实际,通过制定工作方案、公开承诺、开展向田洪光同志学习、打赢污染减排决胜战主题实践活动和表彰先进等,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带动全系统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深入开展。组织面向全国和环保系统的司局级干部公开选拔各1次,开展部机关处级干部竞争上岗3次,123名同志通过竞争性选拔走上司、处级领导岗位。加大干部交流培养和实践锻炼力度,积极贯彻落实“百名挂职干部计划”。

过去的5年,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加深了对环境保护规律的认识。最深刻的体会是,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必须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最突出的成绩是,全面完成“十一五”环保规划的各项任务,污染减排目标提前实现;最鲜明的共识是,努力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相协调相融合。归结起来,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

一是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切入解决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发展道路问题,必须从发展方式上找根源,从最顶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寻出路,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入手。

二是必须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环境保护关系经济质量和效益,关系民生保障和改善。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

三是必须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环境保护事关群众健康和福祉。必须秉持环保为民理念,为人民群众健康鞠躬尽瘁。

四是必须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打出多种政策手段的组合拳。统筹兼顾消费、投资、出口三个方面的环境保护,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全过程研究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打出的组合拳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执行力。

五是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不堪重负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给生态系统以人文关怀,让其休养生息、早日恢复生机活力。

六是必须发动全社会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广大人民群众是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和基本保证,只有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建设,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动力才会持久强劲。

二、“十二五”环保工作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对今后5年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为我们做好“十二五”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二五”是我国环保事业充满希望的5年,也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做好环保工作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严峻挑战。一是治污减排的压力继续加大。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能源资源消耗还要增加,环境容量有限的基本国情不会改变,治污减排指标在增加、潜力在减小,在消化增量的同时,持续削减存量,任务十分艰巨。二是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继续加大。常规环境污染因子恶化势头有所遏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污染、危险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享有良好环境的新期待有增无减,水、空气和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任务非常复杂。三是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继续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呈高发势头,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核安全、辐射安全和辐射环境安全压力不断加大,保障环境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四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压力继续加大。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利益博弈的焦点。随着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居世界前列,将承受更多国际压力。总之,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异常严峻,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应对,妥善解决。

(一)“十二五”环保工作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和环保优先,全面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和探索环保新道路的要求,统筹协调总量削减、质量改善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进一步保障改善民生。

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削减一定比例,待全国人代会批准后实施。

实现这样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异常艰巨。根本要求和主要途径就是,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探索环保新道路,有所创新,加快实践,善于突破,取得实效。“十一五”环保工作已经证明,我们别无其它路径可以选择,唯有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环保新道路上奋力前行。

(二)进一步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文化先进的社会,也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是后金融危机时期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人与自然处于共同发展、共同变化、共同进步的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和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文明的进步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和演化。人与自然关系要克服片面,走向全面;克服对立,走向和谐。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人类的一时发展。保护环境就是化解人与自然之间不和谐的因素,改善环境就是不断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平。

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正确的环境政策也是正确的经济政策。离开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必然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势必是“竭泽而渔”。只有科学把握规律,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相融合,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加快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是理念、行动、过程和效果的有机统一体。其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环保优先理念,是前提。采取一切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举措,抓紧行动起来,是关键。生态文明成在持久,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是基础。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最优化和可持续,是目的。

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任何突破,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要用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和战略手段,来审视和解决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新发展。

(三)探索环保新道路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主要途径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探索新路。温家宝总理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新路、不走老路,昭示了环保事业发展的方向。

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已经成为全系统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十一五”时期,我国环境保护之所以力度最大、发展最快、效果最好,与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引领作用是分不开的。环保系统离退休老同志都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先行者,在职的广大干部职工都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实践者。继续探索环保新道路,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要求:

第一,准确把握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基本内涵。环保新道路的基本内涵就是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所谓“代价小”,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所谓“效益好”,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相统筹,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谓“排放低”,就是坚持污染预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用适当的环境治理成本,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所谓“可持续”,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相融合,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准确把握探索环保新道路的目标指向。要制定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动员体系。随着不断深入,探索环保新道路必然会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历史性跨越。

第三,准确把握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引领作用。国内外环保历程的两条教训,必须记取。一是西方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注重末端治理的环保老路在中国走不通,也走不起。二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些地方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就环保论环保,就污染谈污染,环境保护路子越走越窄,难有作为。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推进,环境保护路子就会越走越宽。

第四,准确把握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实践要求。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探索环保新道路,既要深化认识、不断丰富,也要重视实践、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推进,在实践中升华。探索环保新道路必须结合环保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来进行,使其更加具体化。每项工作的创新,每项难点的突破,每项任务的完成,都是对探索环保新道路的贡献。实践的力度越大,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成效越明显。

实践永无止境,认识永无止境,探索也永无止境。我们要继承30多年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有益经验,勇于创新,永不停滞,不动摇、不争论、不折腾,坚持不懈地把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项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三、扎实做好2011年环保重点工作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今年环保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把加强环境保护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有机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加大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力度,严格环境执法监督,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抓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为“十二五”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创造良好开局。

按照上述要求,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做好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筹备工作

1973年到2006年,国务院先后召开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集中宣示党和国家关于环保工作的重大理念和重大政策举措,极大地推动了环保事业发展。召开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环保事业迈向新台阶的重大机遇,也是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的强大动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需要召开一次这样的大会,总结“十一五”以来环保工作的进展和经验,表彰全国环保系统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确定“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十一五”环保规划执行情况中期评估等基础性工程和工作已经顺利完成,为召开此次大会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前期准备。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我们抓紧做好文件起草和筹备工作,在2011年择机召开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

为开好这次大会,国家将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几个重大问题的意见。现将征求意见稿提交会议听取意见和建议。希望大家贡献智慧和力量,立足找准攻坚方向、解决突出问题,争取在困扰环保工作的机制体制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二)完善并发布“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抓紧构建“十二五”环保规划体系。要在总结“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好“十二五”环保规划以及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规划、能力建设规划等各专项规划。

“十二五”环保规划已经部常务会议审议。要抓紧修改完善,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做好沟通衔接,力争今年上半年完成规划报批。在规划中,要落实好以下要求: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落实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战略思想,在构建六大体系方面多下功夫。二是在规划内容上,要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放射性等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三是在规划指标上,要以约束性指标为核心,统筹考虑其他指标。四是在技术问题上,要充分研究论证。

(三)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

李克强副总理明确要求,环保部门要牵头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我们要认真落实,积极谋划,深入研究,抓紧制定并发布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一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指标体系。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要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单纯追求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忽视可操作性,指标体系无异于“空中楼阁”;片面考虑可操作性,忽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也可能“南辕北辙”。三是研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着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自觉化、长效化,深入推进生态建设示范区,继续扩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四是分步实施和分段考核。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分阶段实施,按每个阶段完成目标情况进行考核。

(四)狠抓污染减排务求首战告捷

组织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核查和考核工作。对各地区、各单位污染减排目标完成情况,要算总账,落实奖惩措施。对未完成减排任务的地区、企业集团和行政不作为的部门,追究责任,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分。对减排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

在“十二五”减排任务的分解上,要认真吸纳相关意见。在确保全国总体控制目标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地环境质量状况、“十一五”减排进展、经济发展水平和削减能力以及各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的要求,对东、中、西部地区实行区别对待。

国家已经确定将四种主要污染物纳入“十二五”约束性指标,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要拟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企业集团的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具体减排任务和措施。加强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统筹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及其动态更新数据,研究确定“十二五”污染减排基数,制定和完善四项减排指标的核查核算和考核办法。

今年,确定的减排任务是同2010年相比,四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均下降1.5%。考虑到“十二五”开局各地的投资冲动高涨,国际经济日趋回暖,以及需要时间部署新增约束性指标,污染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并严格执行造纸、纺织、皮革、化工等行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国家下达的落后产能关停计划。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全面启动县县建设污水处理厂工程,开展农业源污染减排工程建设。继续加强燃煤电厂脱硫,切实加强电厂脱硝,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深入研究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氮、化工行业氨氮处理、钢铁烧结机脱硫、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厂污泥和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等关键技术。切实加强环境监管,确保已建成污染治理设施有效稳定运行。

积极完善有利于减排的政策机制。研究出台非电行业脱硫、火电行业脱硝电价优惠政策,适度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收费和排污收费标准,建立企业和地区减排财政补贴激励机制。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出台鼓励农业源污染防治的经济政策,研究制定促进有机肥使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农产品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在重点区域和城市开展机动车排污费试点。

(五)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综合作用和保障改善民生的基础作用

积极开展规划环评。督促各地各部门在编制“十二五”规划过程中依法开展规划环评。加快推进水电开发、开发区、工业园区等重点领域规划环评,加强对产业布局、结构和规模的统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成果,推进成果应用。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工作,出台西部地区环评管理指导意见。

深化建设项目环评。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和兼并重组。对化工石化类项目,坚持规划环评先行,优化项目布局,明确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要求;对位于饮用水源地附近、江河两岸、人口密集地区等环境敏感地区的石化项目,要特别慎重审批。对钢铁行业建设项目,坚决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精神,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水电行业建设项目,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原则,以规划环评为龙头,严把水电建设环评关。

保持环境执法监管高压态势。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重金属、危险废物处置污染企业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整治。加大重点区域、典型案件挂牌督办、责任追究和后督察力度。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集中开展“两整治”(未批先建、未验投产)行动。深化农村和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加强风险管理,集中开展沿江沿河沿湖化工企业综合整治,全力遏制化工行业环境事件高发势头。突出环境应急预案建设和管理,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全面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省(区、市)和部门,下大力气整治重点防控地区、重点防控行业重金属排放企业的环境违法问题。抓紧出台《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推进重金属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和重金属污染自动监控的适用性检测工作。

继续推进化学品环境管理。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汞污染防治,推动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立法,完善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信息系统。

(六)进一步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海域污染防治

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完成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考核。全面落实《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开展地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评估工作,建立重点湖库流域生态安全评估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启动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示范。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兼顾,系统防控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和生态破坏。

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为重点,加快推进区域联防联控新机制。加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和分级管理工作,推进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管理。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和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完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深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

(七)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推进核安全经验反馈体系建设,始终将运行核设施安全监管作为重中之重,强化对新建、扩建核电站、研究堆及核燃料循环设施、核安全设备的安全审查和监管,加强对核材料、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安全管理,加强对放射源尤其是高危流动放射源的监管。推动老旧核设施退役和早期核活动遗留放射性污染治理,开展民用辐照装置退役和废源回收工作,推进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处置,促进铀矿冶和伴生放射性矿环境保护。

(八)大力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保护

深化“以奖促治”政策举措。扎实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开展环境成效评估。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工矿企业污染治理力度,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工作。做好全国重点地区土壤污染加密调查各项准备。

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做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任务分解工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减贫示范。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强化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活动监管。启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遥感调查与评估》。

(九)扎实做好政策法制、科技、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工作

推进环保立法进程。抓紧《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的起草论证,继续推动自然遗产保护法的立法工作。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壤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订和修订。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继续修订“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深化“绿色信贷”、“绿色证券”,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开展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开征环境税的研究。抓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成果应用。

引导环境科技创新。全力以赴抓好水专项科技攻关,推动大气、土壤和环境基准方面的专项研究,争取“环境基准和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进一步严格污染物排放等环境标准,积极推进环保产业发展,组织完成好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

做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大力宣传探索环保新道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举措和成效,努力在引导社会舆论上迈出新步伐,在动员公众参与上取得新进展。

深化环保国际合作。组织好国合会年会及国合会20周年主题论坛活动,完成第五届国合会组建工作。继续推进多边、双边及区域国际合作,做好环境公约谈判和国内履约工作,稳步推进核安全国际合作。

(十)继续加强环境监测、监察、应急、信息等基础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是“十二五”规划和建设的重点之一。要切实加强中央本级能力建设,着重加强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基层环保部门能力建设。基层环保监测执法业务用房项目首次纳入国家基本建设管理范畴,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确保成效。

推进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国家和地方的环境质量信息发布平台,考核“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执行情况。做好温室气体、臭氧、灰霾等试点监测,探索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抓紧推动环境卫星后续星计划以及遥感监测工作。加强环境监察执法标准化建设,提升各级环境监察机构达标率。开展市、县级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示范建设,建立区域应急物资信息库,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加快建设“数字环保”工程,继续谋划推进重点信息项目,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增强环境信息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能力。

加强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机构编制能力建设和事业单位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加快培养选拔优秀干部,推动干部交流轮岗。加强干部培训轮训,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实施“环保百名人才”工程,培养造就环保领域的领军人才。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机关建设,形成学先进、找差距、作表率、振奋精神谋发展的好风气。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正确行使手中权力,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科学谋划,勇于创新,迎难而上,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不负人民重托,不辱历史使命,以优异的环保工作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第三篇:杨传堂部长在2015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杨传堂部长在2015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面深化改革 加强法治建设 在新常态下推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 ——在2015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12月28日)

杨 传 堂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14年交通运输工作,部署2015年重点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四个交通”发展,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交通运输保障。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2014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启动之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交通运输系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要求,大力推进“四个交通”建设,不断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做到稳中有为、稳中有进,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把深化改革作为促进“四个交通”发展的根本之策,认真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一是从顶层设计抓起,组织开展改革调研,部署9项改革试点任务,研究制定《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二是下好“先手棋”,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出台《关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取消下放26项行政审批项目,将12项工商登记改为后置,建立管理权力清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三是积极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改革,完成部机关机构改革,逐步理顺部与国家局之间的职责分工和工作程序,着手编制《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四是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研究交通运输事权划分,保持中央支持专项资金政策的连续性,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制定《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铁路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认真推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的19个交通示范项目。推进交通运输业“营改增”试点。在上海自贸区实施6项航运开放政策。海事救捞体制改革、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等取得较好进展。研究了部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二)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狠抓稳增长措施落地,加大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全年铁路公路水路完成投资2.5万亿元。一是积极参与国家“三大战略”的制定和规划编制。制定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任务工作纲要,推动与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和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方案,启动并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贯彻国务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梳理并推动长江经济带重大项目落实。支持西藏、新疆和福建交通运输科学发展。二是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加快高速公路“断头路”和普通国道“瓶颈”路段建设,组织路网结构改造工程,加强危桥改造、安保工程建设和干线路网监测,整治公路隐患路段6.6万公里。三是公路建设保持良好势头。预计新增公路里程9.3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50公里,全年新改建23万公里农村公路,超额完成国务院下达的建设任务。推进现代工程管理,推广公路工程施工标准化,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管理,京新高速公路内蒙西段等开工建设,港珠澳大桥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推广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经验,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工作。做好云南鲁甸地震等灾区公路恢复重建工作。武警交通部队抓队伍、促转型,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四是水运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扩建泊位631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25个,改善内河航道里程2068公里。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一期工程、引江济汉通航工程等投入试运行,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顺利进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四期等开工建设。

(三)做好运输保障,提升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运输生产平稳,预计全社会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完成客运量、货运量同比增长3.7%、7.2%,邮政全行业业务总量同比增长34%,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4.8%和6.1%,三峡船闸货运量再创历史新高。圆满完成煤炭、石油、矿石等重要物资以及“春运”等重要时段运输保障。一是推动运输转型升级。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意见,推动港口转型升级发展,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指导航运服务业和邮轮运输业有序加快发展。继续开展长途客运接驳运输和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出台《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政策,稳步推进“公交都市”建设,促进出租汽车电召服务规范发展。二是提升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强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管理,推进路网中心部级平台和省级路网平台建设,开展高速公路交通广播示范工程,全国地级市全部开通12328服务监督电话。指导大型航运企业战略性重组,提升重点战略物资国轮承运份额,实现琼州海峡等重点水域客滚班轮化运输。三是推进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建设98个综合客运枢纽项目和103个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项目,加快国家物流信息平台区域节点建设,推进集装箱铁水联运试点,促进多式联运发展。加强城市配送指导,积极推进农村物流发展。

(四)坚持依法行政,深化法治政府部门建设。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一手抓科学立法,一手抓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航道法》颁布,《城市公共交通条例(送审稿)》通过国务院法制办审核,《海上交通安全法(修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订)》《快递暂行条例(送审稿)》《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修订)》正在积极推进。全年共发布部颁规章22件,废止37件。印发《关于加强公路路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开展全国公路执法专项整改。严格执行“五个禁止”规定,深化海事政风建设。组织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加强行政复议应诉,依法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同时,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发布2013年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绿色交通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一是推动重大专项攻关,组织实施高海拔高寒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等5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黄金水道通过能力提升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启动京津冀公共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和一卡通国家级清分结算平台建设,成功实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国家高速公路网运营监管与服务关键技术、粉沙质海岸泥沙运动规律研究两项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是加快智慧交通建设,开展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总体方案研究,完成城市智能交通和船联网国家物联网示范工程、物联网在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与效率提升应用等相关研究任务,加快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全国联网进程,北京等14个省市实现区域联网。三是推进绿色交通发展,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实施意见,推进17个绿色交通区域性主题示范项目,制定京津冀一体化节能减排专项行动方案,编制完成《全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规划》,在城市客运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组织水运行业开展应用液化天然气、码头油气回收试点示范。四是改进标准化工作,召开标准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制定《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

(六)深化“平安交通”建设,提升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坚持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着力强化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共发生运输船舶水上交通事故255件、死亡失踪236人、沉船139艘、直接经济损失24801万元,分别同比下降2.5%、10.9%、2.1%、35.4%。组织搜救2014次,获救人员15387人,救助成功率96.6%。一是狠抓安全责任落实,制定《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办法》,建立事故约谈和挂牌督办机制,连续召开5次电视电话会议,强力推进“打非治违”和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中韩客运班线、三峡库区、琼州海峡客滚运输专项整治。二是强化安全基层、基础、基本功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加强危险品运输监督管理意见,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和安全风险源数据库建设,健全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开展“安全生产月”“道路客运安全年”和“平安工地”创建活动,搞好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综合督查,做好监理试验检测达标考核监管,深入推进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取得重要进展。三是妥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全力做好马航失联客机应急处置,完成接回我在越同胞应急运输任务,开展公路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应急演练以及海峡两岸联合搜救演练,防范重大海上溢油风险。四是加强行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反恐防范,抓好港航治安管理和维稳处置,圆满完成亚信峰会、青奥会和APEC峰会等交通安保任务。

(七)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不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深入贯彻中央外交工作部署,围绕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深化双边多边和区域次区域交通运输合作。一是建立健全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工作机制,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中巴、中蒙俄经济走廊互联互通项目取得积极进展。积极参与中美投资协定和中澳、中韩高水平自贸区协定谈判,稳步开展“引进来”工作,主动为交通运输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助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设备和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二是加大参与国际组织事务力度,促成国际海事组织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纳入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积极参与极地水域航行船舶规则制定,深入参与马六甲海峡、北极等海上重要战略运输通道国际合作,维护海上运输安全和海洋权益。三是稳步推进港澳台工作,做好内地与港澳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交通运输领域相关工作,促进两岸“三通”海上直航可持续发展,推动两岸车辆互通先行先试。

(八)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文明建设,提升行业凝聚力。一是认真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召开部直属机关第二次党代会,印发《党员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等14项党内规章制度,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完成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部党组确定的91项整改任务和10件便民利民实事,加强对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四个一双”工作机制,开展党风廉政工作约谈,全面落实“两个责任”,健全“五个体系”的交通运输特色反腐倡廉工作格局。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狠抓重要节点教育提醒、监督检查和违规问题的查处通报,深化严肃财经纪律和工程治理专项整治,开展严明组织纪律等专项整治,加强巡视工作,支持纪检监察机构深化“三转”,严肃查处一批腐败案件,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三是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部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配备,落实从严管理干部各项要求。组织开展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华技能大赛等国家级人才评选推荐。深入实施人才支援和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第六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被列入国家级一类竞赛。规范机构编制和社团工作。扎实做好职业资格工作。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和工青妇工作。大连海事大学、部管理干部学院教学科研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四是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与行业宣传。宣传“最美基层干部”王高乐和“水上交通运输安全的忠诚护卫”陈维的先进事迹,开展“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实践教育月”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实施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组织开展“寻找最美”系列活动,评选“感动交通十大人物”。开展农村公路和川藏青藏“两路”建成通车60周年等行业宣传活动,做好舆情引导与应对工作。

一年来,铁路、民航、邮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起点,开创新局面,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014年是新组建的国家铁路局全面履职的第一年,各地区铁路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运行。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国务院下达的8000亿元建设任务,新线投产8000公里。加大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力度,2013年以来共取消铁路审批项目14项,占改革前原铁道部审批项目的56%。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制定《铁路运输企业准入许可办法》,规范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经营铁路准入制度。积极参与铁路发展相关规划研究,加快铁路标准体系建设,发布《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等行业标准。强化安全监管和工程质量监督,开展铁路行业安全大检查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解决一批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突出问题,全年没有发生特别重大和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铁路“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务实推进中俄、中蒙、中印、中泰铁路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推动中老、中巴、中东欧、中吉乌及美国西部快线高铁等铁路合作项目。

民航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改革、安全、运输服务、机场建设等取得新的成绩。民航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新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4个。坚持不懈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安全形势持续平稳。运输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航班正点率不断提高,预计全年完成运输总周转量742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3.9亿人次和货邮运输量591万吨,同比增长10.4%、10.1%和5.3%。基本建设稳步推进,航线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建成黑龙江抚远、湖北神农架、青海德令哈、四川阿坝、贵州六盘水、山西吕梁、吉林通化、广西河池、湖南衡阳9个机场,迁建陕西汉中机场,我国大陆地区颁证民用航空机场达到202个。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出台《民航局关于推进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的意见》,签署京津冀三地机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北京新机场工程已于12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积极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京津冀民用航空一体化系统。

邮政系统改革不断深化,全国298个市(地)邮政企业全部完成更名挂牌。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绿色通道”制度,颁布了《无着快件处理规定》等7部规范性文件,全国近半数省份以及部分重点城市制定扶持快递服务发展综合性政策,产业联动和区域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交通邮政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邮政普遍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新增乡镇快递网点近5万个,农村快递网点覆盖率达50%,空白乡镇邮政网点补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快递企业运营能力不断增强,快递下乡、快递向西、快递向外工程成效显著,预计全年全行业业务收入3200亿元、快递业务量140亿件、快递业务收入20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52%、41%。邮政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与中央综治办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邮件、快件寄递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邮政普遍服务、特殊服务和邮票发行监督检查工作有序推进,快递市场进一步规范。今年“双11”期间,在业务量同比增长56%的情况下,圆满完成快递服务旺季保障工作,实现了保畅通、保安全、保平稳的目标。

回首一年的工作,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多,取得的结果比预想的好。面对复杂形势,全国交通运输广大干部职工以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农村公路、川藏青藏“两路”建成通车60周年的重要批示精神为动力,统筹谋划、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保持了交通运输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为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团结拼搏的结果。我代表交通运输部,向关心支持交通运输工作的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向历届党组同志、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诚挚感谢!

在全面分析工作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刚刚启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改革破解不够,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尚待加强;交通运输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能源、土地、环境等刚性约束增强,建设成本节节上升,养护资金缺口加大,建设资金短缺局面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基层不稳、基础不牢、基本功不扎实,专业应急保障能力尚不适应;一些地方干部职工应对挑战的主动性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还不强,行政执法存在不规范现象,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升,等等。这些问题,有的是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有的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有的是工作不到位造成的,但体制机制不健全、治理能力不足是根本原因。对这些问题,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敢于担当,毫不懈怠,认真解决。

二、主动适应新常态,推动交通运输科学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总结发展经验,准确研判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展示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高度自信的决策定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作用的客观体现,意味着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在新常态下正在呈现新的特点。

从运输生产增速上看,在经济增速转入中高速增长后,交通运输生产也在向5%-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转变。2014年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客运量增速约为3.7%,货运量增速约为7.2%,其中铁路货物发送量同比下降约3%,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继续放缓,预计全年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速分别回落4.1和3.8个百分点。这一点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变化有较大的耦合性。

从运输结构变化上看,随着运输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附加值运输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高端出行增长较快。2014年高铁、动车旅客发送量增长均超过30%,快递业务量增速超过50%,民航旅客运输量同比增长10%左右。这种变化体现了运输结构优化取得新的成效。

从固定资产投资上看,公路水路投资增速由“十二五”期前三年的年均6%,提高至2014年的9.2%,其中公路投资预计增长11.4%,铁路投资规模和增速也在不断提高。新常态下固定资产投资仍能保持较高增速,说明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对稳增长作用依然重要。

从发展动力上看,受“三期叠加”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交通运输门类多、潜力足、韧性好,随着“新四化”的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加上“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率先突破,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等因素,交通运输在新常态下仍有充足的发展动力。

从发展要素上看,过去在交通运输短缺时期和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各种要素制约尚不明显,可以支撑较高发展速度和较大建设规模。新常态下各种风险逐步显现,资金、土地、资源、环境等刚性约束进一步增强,建设成本快速增长,资金筹措难度加大,企业债务风险增加,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从上面分析看出,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既有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步入中高速增长的一般特征,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不同特点。还要看到,新常态蕴含着新机遇,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我们一定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交通运输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新常态,抓住并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新机遇,趋利避害克服新常态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交通运输判断发展大势、进行战略布局、安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段时间工作的基本前提。在新常态下推进“四个交通”发展,必须把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深化理解,认真研究新思路,寻求新举措,体现新作为。

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统领交通运输工作全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30多年跨越式发展的经验表明,改革开放是交通运输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正是依靠不断改革开放,我们才初步建成了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新形势下,推进“四个交通”发展,实现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转变,还需要不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在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以后,尤其是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简政放权的改革新要求面前,我们推动改革的动力应该更足,敢啃硬骨头的改革勇气应该更大。破解当前发展难题,突破现有体制机制障碍,不改革开放,墨守成规,只能退步不前。对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部里制定的改革意见,这是属于顶层设计层面的,主要任务和措施都有了。今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以处理好市场和政府关系为核心,以市场化改革为基本方向,灵活用好“两只手”,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该营造的市场环境营造好,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使改革新红利更多地转化为发展新动力。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高度重视财税体制改革和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对交通运输改革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光把“暗道”堵起来还不行,更要把“明渠”修起来。为此,要把交通运输投融资改革作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妥善处理存量债务和新增债务,尽快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新体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积极性,把改革开放倒逼产生的压力转变为深化改革的动力,为交通运输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坚持把推进法治建设作为交通运输加快发展的根本保障。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加强交通运输法治建设,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交通运输改革发展,是交通运输行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障。一要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布局,围绕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推进交通运输科学立法,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二要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任务,着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完善依法决策机制,深化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对交通运输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交通运输依法行政体制。三要进一步增强全行业法治观念,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发展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我国经济工作中面临很多两难、多难问题。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存在着投资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不足、外需没有大的起色等突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都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主动作为。当然,现在社会上对交通运输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是不是超前的问题,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从稳定经济增长和扩大有效投资看,中央对交通运输发展的认识是一贯的、明确的。李克强总理强调,我国人均公共设施存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没有过时。马凯副总理在山东调研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时指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先导性,不仅要满足当前需求,还要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留有空间。”交通运输产业门类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我们要继续用好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对消化钢铁、水泥等过剩产能,拉动国内需求,稳定经济增长,不断改善民生的促进作用,保持战略平常心,继续坚持适度超前原则,科学有序推进《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国家公路网规划》《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的实施,加快破解交通运输发展的要素制约,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积攒后劲、提供支撑。

更加注重服务国家战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交通运输工作而言,就是要服务好“4+3”国家战略。“4”,就是继续实施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3”,就是重点服务“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对“四大板块”区域交通发展,我们已有完整的规划和成熟的政策,主要是“一张蓝图”干到底,确保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三大战略”中,“一带一路”党中央和国务院已印发了建设战略规划,长江经济带国务院也印发了指导意见和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很快就要颁布实施。我们要充分认识“三大战略”在国家经济发展全局和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牢牢把握“三大战略”带来的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机遇,超前谋划,统筹推进,实化抓手,细化措施,做到规划落地,项目、政策、资金要“三个跟上”,充分发挥好交通运输在支撑“三大战略”中的先导性作用。同时,还要继续贯彻好《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组织实施好海运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由海运大国向海运强国迈进。

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这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核心要求。这项工作我们年年部署、年年推进,但现在看来,仍是我们不得不迈的坎,也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攻坚战。打造交通运输升级版,“大”不是问题了,我们的不少指标已经世界第一了,有些指标即使不是第一,也在世界前几位,难点和重点还是要解决好结构不优和大而不强两大突出问题,实现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推动交通运输提质增效升级,关键是抓好四个环节。一是优化投资结构,补齐发展短板,通过投资政策引导,重点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大国省干线改造力度,加快“断头路”和“瓶颈”路段建设,加快干线铁路网、内河航道网和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让“短板”尽快长起来。二是优化运输组织结构,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升整体效益,支持铁路、沿海和内河水运等低成本、大运量的运输方式发展,加快综合运输枢纽、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园区建设,以多式联运为载体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邮政和快递业与交通运输的全面融合发展。三是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在尊重经济规律前提下,依靠深化改革促进结构调整,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公平竞争的大环境,加快形成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龙头骨干企业。四是把智慧交通和绿色交通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资源消耗的传统路径,走出一条符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律的质量效益型发展新路子。

更加注重依靠创新驱动。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发生转换,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交通运输要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根本出路也在于创新。以前我们讲创新,强调了创新理念、创新体制机制,也强调了以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技创新。这些好的做法和机制,仍要继续坚持。如今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科技革命浪潮,交通运输创新驱动的主战场和主动力在哪里?我想,影响最大的还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李克强总理讲,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是政府施政的新平台,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还有人讲,互联网不只是技术,还是一种思想。的确,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活动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维纬度,既是一场科技革命,也是一场社会变革。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变化,我们不仅无法创新,更会落后于这个时代。所以,交通运输的创新驱动,要围绕“四个交通”目标,把智慧交通建设作为主战场,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作为主攻方向,争取在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交通运输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注重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与各种传统业态的融合发展,推动新兴业态发展壮大,为交通运输这个传统产业插上创新创意的翅膀,带动综合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提质上档。同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靠人才,二靠机制。交通运输系统科研教学单位,要围绕交通运输创新主战场和主攻方向,加大创新人才培育培养力度,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提高科技创新对交通运输发展的贡献率,使科研真正成为创新驱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破解当前制约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各种硬约束,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必须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下大气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以前我们讲的可持续,侧重生态环保层面多些。在新的形势下,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规划、设计、建设、养护、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做到生态环境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就是要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按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形成节能减排降碳的监测、评价、准入、退出制度,建立健全绿色交通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经济可持续,既要在财税体制改革框架下,建立稳定可靠的交通运输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财政性资金投入,吸引和规范民间资本投资交通运输建设,有效防范企业债务风险,同时还要切实提高基础设施耐久性,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加大养护管理力度,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交通运输资金投入产出效益。实现社会可持续,就是要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强宣传舆论引导,确保行业形势总体稳定。

更加注重保障改善民生。交通运输既是经济领域,也是民生领域。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了就业和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交通运输工作必须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包容性发展。要大力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好交通运输“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发挥交通运输行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拓展交通运输促进就业的社会功能,为稳定就业做出应有贡献。

上面讲的“三个坚持”和“五个更加”,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总体思路。在2014年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部党组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经过一年来的实践,“四个交通”发展理念和各项举措,已经得到了行业上下的高度认同和切实贯彻。在新常态下推动“四个交通”改革发展,形势更为复杂,使命更为艰巨。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牢记使命,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交通运输工作在新的一年中有更大的作为、取得更大的成绩。

三、2015年交通运输工作主要任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全年交通运输工作意义重大。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解决突出矛盾问题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狠抓改革攻坚,强化法治建设,推动转型升级,大力推动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科学谋划“十三五”规划蓝图,推动“四个交通”发展迈上新台阶,让人民交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2015年铁路、民航、邮政工作由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分别召开会议作出具体部署。今天会议主要部署综合交通运输统筹协调及公路水路交通运输重点工作。

第一,狠抓改革攻坚,不断增强交通运输发展活力。把深化改革贯穿于加快“四个交通”发展全过程,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抓好《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实施,掌握节奏和步骤,搞好统筹协调,使相关改革协同配套、整体推进。强化督促考核,确保改革措施落实到位。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逐步推行和研究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深化交通运输投融资改革,推动建立规范的支持交通运输发展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快推进收费公路管理改革,建立政府财政保障与鼓励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收费公路管理制度和发展模式。继续推进公路建设养护、长江干线航道等管理体制改革,深化道路运输市场改革。三是推进改革试点。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抓好9项改革试点工作,鼓励各地进行差别化探索。做好上海自贸区复制推广工作,积极探索其他自贸区和海关监管区航运政策创新。建立改革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及时将较为成熟的试点经验上升为规范制度。

第二,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强交通运输法治建设。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各项任务,制定全面推进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推进依法行政的思路、任务、措施和要求。二是建立健全综合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体系。颁布《关于建立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框架的实施意见》《交通运输法规制定程序规定》,加强《航道法》的宣贯实施,推进《海上交通安全法》《城市公共交通条例》《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快递暂行条例》《道路运输条例》等重点法律法规的修订与立法进程,开展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和清理制度。三是稳步推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根据事权与法定职责,针对执法主体、对象及法定程序,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整合执法资源,减少多层执法、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推进“三基三化”建设,开展执法评议考核,完善权责一致、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科学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探索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规范行政复议案件办理程序,积极疏导涉法涉诉信访转入司法渠道解决。

第三,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科学谋划“十三五”蓝图。在确保全面完成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的基础上,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确保“十二五”与“十三五”规划有效衔接。一是全力打好“十二五”收官之战,细化任务,实化措施,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同时,还要系统评估“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效果,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二是认真研究编制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落实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的部署要求,全面分析“十三五”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确定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体系设置方案,科学设定规划目标任务,统筹“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贯彻落实,提出“十三五”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三是统筹研究编制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综合运输服务、科技与信息化、标准化、节能环保、安全应急、法规体系等专项规划,调整修编《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指导完善省级公路网规划,有序启动部分“十三五”规划项目的前期工作,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服务国家“三大战略”,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布局。认真梳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中的重大项目并率先启动,为稳定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一是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加强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优化航线布局,加强重要国际海运通道保障能力建设,完善海运网络。二是推进京津冀交通运输一体化。抓好《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工作方案》的实施推进,尽快启动实施一批示范性强、作用显著的重大项目,加强城际铁路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推动港口和机场协同发展,推进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运输服务一体化进程,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三是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配合编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统筹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体现综合交通运输优势。加快提升长江干线航道通航标准,加快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等重点工程建设和公路运输大通道建设,促进有条件的地区江海直达、干支直达运输。四是促进建设养护协调发展。抓好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和剩余路段及港珠澳大桥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普通干线公路“瓶颈”路段扩容改造。按照“四好”新要求,以西部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继续加快国边防交通建设,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推动和支持武警交通部队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在能打胜仗上下功夫。加强公路养护管理,组织开展“十二五”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检查,研究制定“十三五”全国公路和航道养护管理发展纲要。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控制工程建设成本。五是加强综合运输枢纽建设。继续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的要求,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高效换乘和衔接,加快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物流园区、集装箱作业中心、快递分拨中心、国际陆港等设施的建设。

第五,优化运输组织,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能力。一是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以政策措施、标准规范、工作机制、试点示范、科技创新为着力点,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建设,发挥综合运输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大力实施海运强国战略,加快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邮轮运输业和现代航运服务业。继续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深化“公交都市”创建,深入开展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加快出台农村客运扶持政策,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加强运输保障能力建设。做好国家重大节日和重点物资运输保障,继续严格执行、不断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和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免费通行等政策。启动实施货运车辆标准化,推进甩挂运输发展。落实好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质量的意见,加强路网运行监测和出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实现ETC全国联网。三是抓好《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促进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合力推进物流大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区域节点建设和交换互联,建设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组织实施多式联运、农村物流等示范工程,促进物流业提质增效。

第六,突出创新驱动,推动智慧交通发展。培育交通运输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根本出路在创新。一是以促进交通运输转型升级为重点,开展重大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型骨干企业协同创新,提升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二是以智慧交通为主战场,大力提升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率先实现交通一卡通,加快便利运输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公路、智慧港口等领域的应用。三是以“面向需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导向,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建设,落实好加强和改进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发挥部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发布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加快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进程,推进交通运输标准国际化。

第七,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促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促进交通运输向集约发展转变。一是完善绿色交通制度,研究提出绿色交通制度体系框架,建立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统计监测体系。二是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开展水运能效、清洁能源利用、绿色港口等试点示范。加强船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出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指导意见。做好合同能源管理、碳排放交易应用试点,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减排。三是做好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工作,修订《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有序推进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建设。配合开展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加强重大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做好生态环保型示范工程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

第八,继续深化平安交通建设,提升交通运输安全质量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以贯彻新的《安全生产法》为契机,以建体系、重监管、强保障为重点,促进交通运输安全发展。一是完善安全体系。制定实施推进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加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推进“法规制度、安全责任、预防控制、宣传教育、支撑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新体系。二是加强重点领域监管。深入开展道路运输安全年活动,切实加强道路“两客一危”车辆、水上“四类重点”船舶、“六区一线”水域和港口危化品码头及罐区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加强长江危化品运输保障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和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意见。加大隧道隐患整治和危桥改造力度,加强桥隧施工安全监管,建立安全隐患台帐和销号制度。落实《加强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做好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综合督查和专项检查。三是强化应急救助保障能力。加强专业部队、应急队伍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区域性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修订完善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切实提升海上搜救、溢油应急处置和救助打捞能力。加强行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反恐防范工作。

第九,不断扩大合作交流,开创交通运输对外开放新格局。认真落实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服务服从于我国对外开放大局。一是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贯彻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用好中国—东盟、上海合作组织交通部长会议等区域合作平台,加快推进与周边国家、区域互联互通项目建设和运输便利化进程,扩大与东盟等海上丝绸之路沿海国家务实合作和海运互联互通。二是深入落实“走出去”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发挥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港口运营、设备制造等领域的管理与技术优势,拓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渠道,推动中国标准、技术、装备、服务和交通运输企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走出去”。三是继续深化务实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海事组织等多边合作事务,深层次影响国际规则制定,积极参与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和APEC等国际组织的活动,有效参与海洋维权,稳妥推进对台工作,深化与港澳交流合作。

第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文明建设,全面提升行业发展软实力。一是持续改进作风。持之以恒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建立作风建设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二是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核心任务,在直属机关党建系统开展“三严三实”专项教育,打造先锋工程,努力营造党建工作新常态,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三是坚定不移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以增强党的纪律观念、贯彻民主集中制为重点,推进党内政治生活严格化;以整治工程招投标、设计变更等漏洞为重点,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廉政监督和风险防控;以规范公务支出和科研经费管理为重点,严肃财经纪律;以探索综合执法、强化规范执法为重点,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以依纪依法办案、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为重点,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四是切实加强行业文明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综合运用舆论宣传、理论阐释、文化传播等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最美交通人”宣传力度,弘扬行业正能量。继续组织开展“感动交通人物”评选,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探索用好新媒体传播手段,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讲好交通故事,传播交通好声音。五是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好干部”标准和从严管理监督干部要求,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促进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充分发挥大连海事大学、部管理干部学院在人才培养培训方面的重要作用。做好职业资格评价工作。发挥好社团组织和工青妇作用。做好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

面对全年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我们必须立足全局,站位高远,开阔视野,砥砺前行,自觉谋长远,抓大事。要高度重视形势分析和政策研究,加强对重大改革方案、重大决策、重大问题、重大工程的论证,搞好政策储备和项目库建设,做到摸清微观、把握宏观,实现重大政策有预研、重大项目有储备,进一步提高工作的主动性。要高度重视工作协调和上下互动,把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与开创交通运输新局面结合起来,凝聚行业智慧,汇聚各方力量,营造上下齐心、内外团结的良好工作氛围。要高度重视精神力量,增强忧患意识,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克服萎靡不振、为官不为的消极态度,保持一股热情和充足干劲。要高度重视执行力建设,凡属重大决策和部署,都要强化分工落实,倒排工期,到点交账,做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同志们,在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大时代里,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格局里,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新思路加强战略谋划,以新动力加快转型升级,以新作为推进改革攻坚,以新贡献加强民生保障,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强交通运输保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市长在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市长在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按照市委、市政府“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号令要求,经汇报张书记、刘市长同意,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发改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近期以来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以建设“三城五地”为目标,以“十大行动”为统揽,总结2021年发展改革工作,安排部署2022年发展改革重点工作任务,把“谋项目、抓项目、抓保障”落实到位。

会上书面传达学习了相关会议精神,**同志宣读了市委书记张珂兵、市长刘永革对全市发展改革工作的批示,**同志作了全市发改工作报告,总结客观准确,分析深入细致,安排扎实具体。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正视问题形势,坚定信心决心

去年,我们经济运行好于预期,生产总值突破500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60亿,也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这在***的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具体的工作成绩,前面郝爱龙同志的报告中,已进行了全面总结,我不再细说。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能够迈上新的台阶,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各级各部门围绕中心、抓住抓重的拼搏实干。但是2021年我市第三季度重点工作评价排名全省第九,第四季度排名全省第12位,下滑三位,未完成市委、市政府“保九争八”的目标任务。张书记在正月初七召开的市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上提出了严重警告。刘市长在近三天连续召开的办公会上,提出了严厉警示和指示,要求今年每季度都要稳中有进。当前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从全省环境看,我们发展的势头已经落后。前天上午我们参加了全省经济运行调度会,聆听了任省长的重要讲话。任省长要求要“拔节育穗、蓄力起跳、后发赶超”,要“昂首挺进、互鉴同进、对标争进、担责勇进、以督促进”。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省委、省政府大干项目、大抓发展的决心意志。***、**新区签订的都是几百亿的大项目,而**这几年没有落地一个10亿元以上的项目。虽然我们GDP绝对数完成502亿元,但仅比定西市500亿元高2亿元,与张掖市528亿元差距拉大到26亿元。这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与省内市州的明显差距,务必要保持慢进则退的高度清醒。如果再不加快发展,将会被甩的越来越远。

从指标分析看,我们的短板弱项还很突出。因防范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不力减0.09分。我们的招商引资成效扣1分排名倒数第4,省列重大项目完成情况扣0.2分排名倒数第2,专项债券资金使用扣0.25分排名倒数第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量及增速扣0.2分排名倒数第6,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量及增速扣0.6分排名倒数第1。这些数字充分说明,经济总量小、工业弱、招商引资不力、谋划项目不够仍然是我们最大的弱项和短板。

从自身工作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政策研究不透。一些县区和部门对国家、省上政策研究不透,在市、县区项目库中,符合政策导向、能够吸引社会投资、前期工作扎实的大项目、好项目,如“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碳”类的项目不多。二是项目储备不力。一些县区和部门对项目重视程度不够,储备项目严重不足。特别是债券项目方面,农业林业等行业项目进入清单项目数为零,自2020年以来农林项目没有争取到专项债券资金支持。三是推工业办法不多。“无工不富”,有的县区甚至忘记了抓工业。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量及增速、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量及增速等3项指标退步,反映了我们抓工业办法不多、力度不强。四是招商引资效果不好。招商引资成效主要考核省外到位资金同比增长率,省级重大招商引资活动项目签约额,非省级节会项目签约额,项目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5项子指标,我市项目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偏低,导致招商引资成效长期排名靠后,失分较多。若不是腊月二十九,发改委的同志还守在兰州,在被约谈和表态的就是我们。

针对当前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对今年工作提出的一些硬任务、硬要求,特别是刘市长在昨天下午政府常务会上明确提出:一是及时调整指标。对2022年全市主要经济调度目标进行调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分别增长8.5%、9.5%、11%。工业增加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14%,建筑业增加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零售品总额增长22%,外贸进出口额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000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二是加强工业发展。以“强工业、抓二产”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新能源、矿产企业上档次,今年所有矿山企业要“全开工、满负荷、开门红”,规上工业、金属非金属企业、农业规上企业均要各新增10户以上。三是测算分解指标。各行业必须把GDP留在市县域,认真测算分解到部门、县区和企业。四是提升招商成效。2022年招商引资要突破400亿元以上。五是加强债券项目争取。专项债券项目争取必须突破100亿元。六是破解融资难题。在平台组建和银行融资上进一步破冰,今年平台和银行融资放贷必须达到100亿元。各县区、各部门务必要创新思路举措,完善机制办法,找准短板弱项,深挖潜力优势,提振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底气,奋起直追,对每一项指标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采取得力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一季度考核位次稳步提升,力争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突出重点难点,奋力攻坚克难

要坚持以市委市政府项目建设攻坚行动为抓手,扎实推进项目攻坚行动,突出攻坚重点项目、难点工作,以项目建设的大成效、重点工作的强落实,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一)谋项目、再一次靠实责任谋划项目。

各县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政策导向,吃透政策精神,组织专班专人,靠实责任,全面科学谋划项目,特别是要靠实各行业部门谋划项目的责任,帮助指导县区做好项目谋划工作。要谋划推进好新能源项目,必须落地200亿元以上。市、县区发改、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好重大项目前期费管理办法,对谋划项目数量多、质量高、前期工作进度快的县区和部门,在安排项目前期费时给予倾斜支持。

(二)实清单、盯住四个清单抓落实。

今天会上我们印发了四个清单,分别是投资项目“三个清单”、市级领导包抓项目清单、四季度集中开工和观摩项目清单、12个产业链招商项目清单,这是年前在筹备发改工作会时,我专门交代发改委精心准备的。各县区、各部门要对四个清单再谋划、再细化、再靠实,逐一明确项目建设计划、任务、时限、责任单位、责任人和责任领导,动态跟踪管理,加快项目落地实施进度。要结合市委、市政府一季度看“产业”、二季度看“乡村整治和振兴项目”、三季度看“基础设施和民生”、四季度看“亮点工作”的主题,对四个季度集中开复工和观摩项目再充实、再完善,按照“看新不看旧、看大不看小、看高不看低”要求,逐一研究,解决难题,确保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

(三)做规划、以规划引领产业链项目谋划储备。

要做实百亿产业园或者集群规划。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总体要求,市发改委牵头,市直行业部门负责,继续充实完善4个百亿产业园和8个百亿产业集群规划。要靠实各行业部门和各县区12个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的项目责任,按照“全产业链模式”细分归类,逐链条研究谋划,扶优培强链主企业,建设产业链重大项目。要选好链主企业和链主项目。市发改委、市招商局负责,精心筛选包装一批可行性高、吸引力强的项目清单,组建产业链招商组,大力宣传推介产业链招商引资项目,主动对接大型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今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主动出击招商引资,各县区务必要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通过各类招商活动,确保每个产业链成功招引3-5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并督促指导企业加快前期进度,推动项目早日开工建设。这是市上抓大项目的核心举措,各县区各部门必须把这些重大招商项目谋划实、对接准。

(四)强统筹、重点推进***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

新能源是***发展的又一个重大机遇,各县区、各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抓实新能源开发工作。要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高质量编制完成《***现代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统筹做好新能源项目前期及建设工作,各县区对符合政策要求、条件成熟的项目,报市政府同意后,签订协议、加快开发、推动落实。要推进1000万千瓦能源规划项目化的落地。紧扣新能源产业发展实际,聚焦产业链条的重点环节,培育带动性大的“链主”企业,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以点带线作用,发展光伏435万千瓦,风电69万千瓦,生物质发电20万千瓦,抽水蓄能440万千瓦,力争总装机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要加强要素保障。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服务跟着项目走”原则,强化新能源项目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全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在划定生态红线、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要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确保新能源项目快速落地,发挥效益。要推进重点试点项目。加快礼县固城1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建设进度,确保今年9月底前并网发电。尽快完成康县5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成县30万千瓦光伏发电“绿电入厂”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积极推进武都区、宕昌县抽水蓄能项目前期工作。要保护地方政府和群众利益,在新能源项目开发上,地方和企业签订协议要落实好政府占比20%的资源股份,群众可以土地入股,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联合开发。

(五)靠政策、扎实做好“双碳”和能源“双控”工作。

要充分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重要讲话,提出的“双碳”工作要处理好4个关系(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落实好6项重点工作(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能源革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要做好“1+N”方案编制,认真落实2月7日全市“双碳”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制定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以及分领域分行业实施方案和碳达峰碳中和保障方案,并抓好贯彻落实。要开展碳汇基础培训,市发改委、市林草局牵头,各县区配合,在开展碳汇交易政策、业务培训基础上,充分利用丰厚森林碳汇等生态资源优势,谋划抓好碳汇交易基础和示范工作。要抓住能耗窗口期,破解能耗影响重大项目落地的实际困难,由市发改委、市工信局负责,加快实施文县新材料、成县20万吨锌冶炼、两当碳酸钙等一批能耗项目,有序推动水泥、铁合金、有色金属、非金属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在坚决完成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发展。

(六)硬金融、破解发展融资难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的命脉,我多次说过,不懂金融、不会运用金融工具促进经济发展的政府是不作为政府。具体讲五件事,要理解新金融。新金融背景下,让普通大众、小微企业能享受便捷、平等、便利、适当价格、可持续的服务,更便于创业、融资,解决长远发展难题。要做实市县融资平台建设。尽快组建完成300亿市级融资平台工作,整合各县区运营平台公司,按照“有无平台建设任务”标准进行参股持股,打造市级AA+级公司,提高直接融资的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做实金融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示范。由市发改委、市政府金融办负责,定期向银行金融机构提供项目融资信息,加强对重点项目的支持,要落实好与省农发行战略合作协议,争取农发行政策性银行低成本资金。要做好银企对接。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市工信、国资、金融等部门进行摸底,掌握企业资金需求,适时召开银企对接会,为企业银行合作搭建桥梁。要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今年必须放贷100亿元以上。在支持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利用金融置换政府债务,把政府负债降低到一定程度,让各县政府焕发新动能和新活力。

(七)抓落实、推进区域协作和重大项目落地。

市、县区发改部门牵头,编制对接区域协调发展责任分工方案,确定专人负责,统筹对接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工作。主要做好“区域协同、跨省协作、南向协进、组团发展”文章。其中,区域协同:认真贯彻实施《“十四五”陇东南区域发展规划》,加强与天水都市圈的区域合作,推进天水至成县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带动周边生态产业和旅游业加快发展。跨省协作:深化东西部协作,推动青岛优势项目与我市特色资源精准对接,在招商引资、园区建设、产业培育等方面合作。加强与广州、深圳、杭州、金华等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交流合作,加大产业转移承接力度。南向协进: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在推动落实与成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同时,持续开展“陇货入蓉”“陇货入渝”“成都造***行”活动,促进多领域合作,共同推进白龙江碧口至罐子沟航运工程、两水至九寨沟高速公路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组团发展:加强与毗邻地区的务实合作,加快融入兰西城市群、关中城市群,落实与兰州、汉中、广元等城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拓宽合作空间、深化合作层次、提升合作水平。推动***-甘南组团发展,壮大县域增长的带动能力。

(八)靠责任、抓实2022年目标考核统计工作。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甘肃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甘肃省市州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评价办法》《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办法(试行)》三个考核意见办法,表明省上对高质量发展的考核更加注重反映发展的质量、结构和效益,更加注重反映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变化情况,更加注重反映人民群众多样化美好生活需求,是全省全面推行推开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新考核时期”。要深刻理解考核办法,学懂弄通、深刻领会24项评价指标。要做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进一步加深对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要做实统计入库责任。市统计局要加强对县区统计业务培训,指导项目实时入库、企业数据报送,确保新增实物工程量、经济增加值真实有效地体现到统计数据中。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调查队要做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规上农业企业和电商销售企业入库的应统尽统工作。要做实督查指导。市委、市政府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派出督查组,赴县区开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暨项目建设专项督查,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三、把准关键环节,抓实重点项目

项目建设是发展改革工作的核心,不会抓项目,就干不好发改工作,项目抓不上手,发展就谈不上。我重点讲9类重大项目的推进,给大家交一个抓重大项目的办法,供大家参考。

一要举全市之力,抓好***经济开发区百亿产业园项目。抓园区规划完善。按照百亿产业园区标准,加快园区规划修编,做好总规与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的有机衔接,积极促进“多规合一”。抓园区机制运行。要按照三定方案,尽快完善内设机构和人员配置,做好权责清单承接,加强业务培训,理顺体制机制。抓支持园区的政策落实。要抓住国家和省上的政策利好,全力落实近期出台的支持园区(集群)发展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推动优质资源要素向园区倾斜。抓重大项目推进。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抓好正威集团健康谷产业园、科创孵化园、利和萃取***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红川酒业技改扩能等重大项目的推进实施。抓招商引资。树立全员招商意识,紧盯500强、实力派,实行“店小二”式跟踪服务,以优良的营商环境筑巢引凤,落地一批示范招商引资带动项目。

二要引省级企业合作,抓好橄榄新城产业园项目。完善充实园区规划。目前正在修改完善《产业园总体发展规划》,市发改委牵头,武都区和市直有关部门配合,尽快完成产业园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万象洞大景区规划,与万象洞大景区建设同步推进,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加快与省公航旅集团的合作。市招商局、市司法局、市信通公司等部门负责,尽快完成与省公航旅集团商谈合作框架协议起草、报审、签订等事宜。年内重点项目要落地开工。启动橄榄新城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编制,理清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向上争取国省预算、专项债券资金。抽调的工作专班要高效运转,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开工。

三要引央企资本,抓好***职教科创园项目。继续完善规划。市政府国资委加快编制***职教园区规划,市发展改革委加快编制***职教园区产业规划,尽快编制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抓紧落实土地。市自然资源局负责,加大向省自然资源厅汇报衔接力度,将职教园区整体纳入开发,3月底前完成用地规划报批手续。武都区政府负责,尽快解决白龙古镇遗留问题,积极筹措征地费用,按照分期征地的方式,先行启动已报批的380亩土地征收工作。专班强力推进。市发改委已牵头抽调人员组建了筹建办,完善了联络制度。市政府国资委要牵头尽快成立平台公司,健全完善“一办一公司”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全力加快项目建设,确保上半年“破题”。创新合作模式。要围绕争取农发行城乡一体建设专项贷款,引进国企参与园区建设,以政府投资和融资建设等形式,继续研究论证融资方式和模式。抓实项目保障。市发改委牵头,各成员单位和建设单位负责,按照项目优先顺序和成熟度,抓紧办理用地、规划、环评、稳评等前期工作要件,多方争取建设资金,确保***卫校实训楼等项目年内开工建设。基础先行。市国投公司要积极对接农发行争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分别负责,大力争取园区一路一桥基础设施、段河坝村省级乡村建设资金和白龙江段河坝段防洪项目、段河坝村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项目,先行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要用足用活债券,抓好秦汉文化产业园项目。礼县、西和县和市文广旅局、市发改委等部门加强协作,加快推进项目。抓规划。加强与设计单位的沟通衔接,加快产业园规划的编制工作。抓配合。把秦汉文化产业园建设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协调配合,打破县域搞园区建设。抓重点项目推进。优先启动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大堡子山遗址公园保护开发、四角坪遗址保护开发、祁山三国文化产业园、秦皇湖综合开发、盐官古镇等项目建设。抓要素保障。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建设,优先保障园区项目建设用地等要素,确保项目早日开工。抓政策项目争取。研究各行业领域国省支持政策,加大向上汇报争取力度,尽快启动实施一批前期成熟度高的单体项目。

五要用灵活机制,抓好中药及生物制药产业集群项目。完善政策产业规划。优化道地药材种植布局,建设道地特色中药材绿色有机示范基地,推动中药及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抓实关键项目推进。加快推进正威健康谷中医药康养产业园项目,启动实施20万吨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扶持佛仁制药、鑫晟源生物科技、兴源中药饮片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抓好项目包装谋划争取,协调推进项目实施。在武都、宕昌、礼县、西和、文县等中药材主产区,谋划包装储备一批种质资源及品种繁育、标准化种植基地、中药材交易市场、中药材质量检验及加工体系等项目,争取国省预算内、专项债、行业补助等资金,加快项目落地实施。争取新里程集团并购的独一味产业集团单独上市。用政策土地机制落地中药材产业规划。用倒逼机制做活礼县大黄、西和半夏产业园项目。

六要聚市县合力,抓好文县万利新材料项目。项目已基本成熟。市县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只干不说,共同发力推动。文县政府、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委政法委等部门配合,加快完成项目土地报批、征地拆迁和稳评、安评、环评办理等前期工作。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负责,积极争取专项债券资金,力争一期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完善新材料产业园发展规划,市发改委、市工信局负责,做好后续能耗指标争取等工作,尽快落实项目。市招商局负责,到江西等地外出考察有机硅项目。文县政府负责,实施文县碧口、中庙、范坝等乡镇群众进城入镇工程,推进碧口中庙片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建设有力有序推进。

七要用超前意识,抓好重点交通项目。机场方面,积极推进***机场改扩建、武都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完成4个具备建设条件的应急救援场址可研编制和设计。高速方面,武九高速年内建成通车。洛礼高速、康略高速加快进度。和昌高速力争一季度开工建设。谋划推进两水至九寨沟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水运方面,积极汇报省上对接四川省争取将白龙江碧口至罐子沟航运工程纳入交通部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与四川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运营。公路方面,推进G75兰海高速武都城区过境段前期工作。协调将康县至阳坝一级公路、文县新材料产业园G212线改线工程纳入省上规划。城市交通方面,市发改委牵头,武都区和市直相关部门配合,抓好市区快速通道项目,将3条线路全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加快推进土地预审办理、PPP项目包装等工作,积极寻找社会资本投资方,确保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八要用统筹理念,抓好重大水利项目。西和县中部人口密集区及礼县雷王片区供水工程,已完成项目规划选址和地质勘查等前期工作,市水务局、西和县政府、礼县政府要加快环评、稳评和水资源论证报告和可研报告的编制报批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徽县宋家湾水库工程,可研报告已经编制完成,环评报告省生态环境厅已批复,市招商局要加大项目推介力度,引进有实力的企业采取“EPC+F”模式参与投资建设。徽县政府要加快土地预审、规划选址、稳评报告的编制报批工作。礼县永固峡水库项目,市水务局、礼县政府要尽快启动可研编制工作,积极争取国省资金给与支持。

九要用集体智慧,抓好新兴数字产业项目。这是我们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要谋实“5G+”项目。市发改委、市大数据局等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新基建规划,持续抓好5G+医疗健康、5G+智慧交通、5G+智慧文旅、5G+智慧教育、5G+智慧环保、5G+智慧城市、5G+智慧农业等领域项目谋划储备实施。要稳步推进工业互联网试点建设。抓好琦昆农业工业互联网+中药材创新示范、金徽矿业能源管理系统、金徽酒业数字化应用综合平台等项目,促进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要推动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配合,尽快完成选址调整变更,及时启动项目建设,引进大数据企业和业务,实施一批大数据产业示范工程,创建全省大数据应用创新示范区。

同志们,做实发展改革工作,大抓项目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各县区、各部门要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发改工作、支持发改工作,谋发展、图发展、推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开门红”、争取“全年旺”,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落实好市委市政府“三城五地”“十大行动”任务,用我们的尽职尽责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第五篇:市长在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

市长在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1月6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市委经济工作会刚刚结束就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市委经济工作会上,张书记、张市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去年以来的全市经济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刚才,高峰同志做了一个很好的报告,目标非常明确,措施非常具体,我完全同意,请大家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发展改革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进一步坚定推动经济发展的信心

去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经济运行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的发展改革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了综合经济部门的职责作用,既当好参谋助手,又勤于贯彻落实;既善谋长远发展,又注重当前提升,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概括起来讲,有三项亮点工作值得充分肯定:一是战略谋划成绩出色。市发改委谋划和规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全市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近年来,市发改委围绕事关全局的重大事项,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连续不断

重点项目等牵动全局的重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和新成效。在项目推进方面:我们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联审联批联办制度和协调推进机制,成为推进项目建设的重要抓手,《河南日报》头版专门介绍了我市的经验。去年,129个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20亿元,占目标的130%,无论总投资规模、投资规模、亿元以上项目个数、还是完成目标情况都是历年来最好的。特别是在争取上级资金方面,去年共争取中央、省补助资金128亿元,比2010年多了近3个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一点做得很好,充分体现了发展改革部门谋划项目、争取资金的能力和水平。在产业集聚区建设方面:我们出台了10多个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规划调整,开展产业集聚区集中招商活动,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着力在“突出特色、破解瓶颈、完善机制、提升水平”上下功夫,产业集聚区综合带动作用明显增长,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优势进一步凸显。汤阴、内黄、高新等产业集聚区走在了全省前列。与此同时,在物价调控、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重点领域改革、节能降耗等方面,我们在工作中也有新举措、新亮点、新经验。为了抓好工作落实,市发改委还在全市率先建立了重点工作台账制度,明确主管领导、责任科室和节点目标,定期督导检查,有效地推进了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都得到了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总体上看,在形势困难、任务艰巨的情况下,全市发展改革战线的同志们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做了大量

握,落实到今年的各项工作中去。

做好今年的发展改革工作,要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工作的“总目标”、“总基调”和“四个着力点”,深入分析形势,把握政策要领,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当前,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我市自身的经济运行,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困难、还要复杂严峻。从国际上看,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欧美日三大经济体增长乏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世界金融市场动荡,各种形式的投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类风险层出不穷,需求不足的矛盾持续上升。据联合国最新预测,2011年和2012年世界经济分别增长28%和26%,比2010年低12个和14个百分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从国内看,今年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交织,结构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叠加,外部挑战与国内困难并存,内忧外患同在,宏观调控面临更多“两难”、“多难”选择。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仍很突出的情况下,当前经济运行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全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滞后效应,将通过需求端和产业链逐步传导到我市,外部市场需求不足上升将成为今年的主要矛盾。从全省看,“十八罗汉闹中原”,各地市都在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产业转移加快的重大历史机遇,招商引资、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亮点纷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区域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如果我们稍有懈怠,就会不进反退,陷入被动

的各种风险与挑战,做好应对更大困难和挑战的准备;又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加快发展。只要我们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准备的更周全一些,就有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

三、突出抓好工作落实,不断提升发展改革工作水平

发展改革部门肩负着各级党委政府总协调部、总规划部和总参谋部的重要责任。特别是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各项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这就对全市发展改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如何做好下一步的工作,这里我着重提四点要求:

一要强化素质,提高能力。发展改革部门既要务虚,又要务实,既要谋划战略,又要贯彻落实,所以说,不断提升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一是要提高学习能力。要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一种习惯,只有把国家的政策、省里的政策意图理解好、领会好,找好切入点,才能制定好我们的政策,才能为市委、市政府出好谋、划好策。二是提高分析能力。尤其是面对今年复杂严峻的形势,更需要我们提高分析能力,对事关全局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切实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三是提高运作能力。好的思路确定以后,关键在于落实。提高运作能力,就是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具体化、措施化,找到做得成、做得快、做得好的方法。

二要统筹运作,突出重点。发展改革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领域

项目建设。

四要相互配合,凝聚合力。发展改革系统有许多工作要和其它部门相互配合,有许多工作直接面对企业和群众。可以说,发展改革部门的协调水平如何,既关乎全市发展改革大计,又关乎政府部门形象。全市发展改革系统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协调服务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把协调服务贯穿到发展改革工作的全过程,为其它部门服务好、为企业服务好、为群众服务好。要以开展“两转两提”和“提升干部素质、着力为民服务”活动为契机,切实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加强沟通协调,多听取其他部门的意见,多考虑基层和企业的建议,多加强系统间的上下联动,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工作合力。

同志们,做好今年的发展和改革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希望全市发展改革部门的同志们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各项决策部署,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下载陈至立部长在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至立部长在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