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梦学习心得:2014,激扬中国力量
2014,激扬中国力量
我们走进了又一个朝气蓬勃的清晨。2014的到来,是又一页日历的翻过,也是新一章历史的书写。
2013,中国人怀揣满腔的改革期待,感奋崭新的改革图景。中央吹响集结号,中国改革再出发。2014,中国人将焕发更大的改革热情,创造更多的改革红利。一种更为充沛的力量在涌动,在凝聚,在激扬。这力量,源自民族梦想的引领。
“中国梦”的民族宏愿,已推涌起中国人心底里最炽热的情怀,提升出老百姓生活中最美丽的憧憬。它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不是一种浪漫的想象,它是从辽阔的大地上蓬勃生长的希望的升腾,是从深邃的历史中奔流而来的精神的汇聚。
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倾注丰润的价值滋养。自然,历史并未终结。我们并未一劳永逸地解决时代的课题,并非一成不变地应答人民的期待,并未一马平川地铺设发展的大道。我们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现代化的行进中,道路还在开拓,理论还在发展,制度还在建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不仅需要负起历史使命:如何顺利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崛起和人民幸福?我们还当解答明日之问:将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发展空间、生存环境和圆梦机会?
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僵化思想观念的禁锢和极端功利主义的崇拜中解放出来,建树起价值的支撑,从而在物欲的弥漫中眺望精神的灯火,在困难的重负中贯注前行的动力,在时尚的裹挟中拥有自强的定力。一个摆脱了精神萎靡、崇尚着奋斗品格的民族,方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拥有光明的前途,赢得世界的尊重。
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改革年代滚滚向前的潮流中,举世瞩目的辉煌中,更多地关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关注弱势群体的艰难生存。我们应
当明白,“中国梦”的价值支点和本质依归是“我的梦”,是要解放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鲜活的梦想,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这力量,源自社会变革的激荡。
坐标轴上看世界。在应对呼啸而来的金融危机冲击中,力量在重组,格局在转换,规则在演变。全球视角看中国。我们面临连续高速增长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亟应消解刘易斯拐点影响,摆脱比较优势困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挑战倒逼转型,转型呼唤改革。2014年,注定是在历史上留下深深改革印迹的一年。社会共识着改革的基点,明晰着改革的焦点,振奋着改革的亮点。
同时,我们也当清醒,改革还有不少疑点要辨析,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宅基地能否自由买卖?小产权房能否就此走进阳光地带?改革还有许多难点要突破,如什么样的制度笼子才能有效约束政府权力?如何破解比利益固化、阶层固化更严重的机制固化?改革还有一些痛点要化解,如政府简政放权中的富余人员何处安置,资源价格改革中的弱势群体利益如何保障?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同样需要民众创造。民众的期待和利益是改革最根本的指向,民众的支持和实践是改革最坚实的基础。改革需要政治智慧,同样需要破冰勇气。
寻找改革的动力,正在于勇敢地打破制度性的束缚,激发民众的热情和意愿,顺应民众的选择和创造,保障民众的尊严和权利。改革需要战略定力,同样需要风险意识。我们不能盲目冒进,但也不能犹疑动摇,更不能倒退回潮。循此,改革将接续最丰沛的地气。
这力量,也源自全民创新的潮动。
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洗礼、经济转型的等待和煎熬,众多的中国企业正急切地行动起来,努力从多年来政府主导生成的政府依赖、小农心态孕育的小富即安和一夜暴富诱惑的投机文化中挣脱出来,去开拓希望的新路。新一轮改革蕴涵的发展取向,正是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的思维和创造的活力。
政府简政放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保障公平竞争,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实现政府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思维的根本转换„„无疑,这一系列改革举措,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调动和催生经济内生力。
瞩目2014年的地平线,正冉冉升起一缕缕温煦鲜亮的创新的曙光:国际化企业在茁壮成长,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全球布局中分享成本红利、结构红利和风险红利,成为撬动中国发展新转型、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新生力量。
低碳型产业正引领风骚,新型能源,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一个个“生态产业园”“环保科技城”气象更新。互联网经济已赫然崛起,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打开了改变世界的一扇扇机会之窗,演绎出日新月异的企业价值革命、商业模式革命和产业业态革命。
梦想激扬着我们的力量,改革解放着我们的力量,创新强盛着我们的力量。转型的中国就是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巨轮上的每一个水手,心中都有一个发动机。把十三亿个发动机全都启动,传递的,那将是何等动听的交响;展示的,那将是何等豪迈的壮行!
第二篇:中国力量,中国梦
中国力量,中国梦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
“八小时观看一年四季。”从电影中,我能体会到我们中国的地大物博,体会到中国在世界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地步,体会到由中国制造转变成了中国创造。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动车组列车。它对于中国的意义重大,证明了中国全面系统掌握高铁核心技术。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以前的列车技术很大一部分依靠国外的科技,既“劳民”又“伤财”,甚至会得到不完善的技术。而今,我们的国承载着国人的希望,根据中国人的需求,自己研发了属于我们中国的科技,并且进一步的“走出去”,走向国际。这是质的飞越,也是我们国人的骄傲。我们的高铁时速达350迈,从北京到上海只需要四个半小时;我们的高铁稳定安全,可以使硬币屹立不倒;我们的高铁可以穿越沙漠风区,也可以驰骋冰天雪地。看到这里,正切实了她的名字“厉害了,我的国”。
这部影片不仅想过人展示了我国现有的国家实力,也对那些盲目追求国外产品的人们当头一棒,其实现在我们国家的每一件产品都是我们国人辛劳的成果,要相信我们的国,现在的中国就像一个青年,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行为,甚至已经开始付诸于行动,并有了初步的成果。我们的国家还在成长,需要的是我们不仅有梦想,更要有一颗团结爱国的心,坚决拥护党,认真贯彻党的领导方针政策,努力实现中国的幸福梦。
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我的大中国!
第三篇:征文 中国力量 中国梦
征文:
凝聚中国力量践行实现伟大中国梦
李艾丹
(2013年6月17日)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提出了“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的“中国梦”这一伟大构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习总书记的讲话,是在提出中国梦概念后,第一次对中国梦全面科学的解读,道出了中国梦的本质和内涵,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方向和路径,并对每个人提出了具体要求,即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依靠人民,就是依靠人民的力量,把13亿人的力量凝聚成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在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多民族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要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将个人力量凝聚成坚无不催、战无不胜的中国力量,绝不是简单的口号就可以实现,必须依靠13亿人
民共同的道德、信仰和梦想。
——凝聚中国力量,必须依靠共同的道德
道德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凝聚中国力量,必须以共同的道德作为保障。一段时间,社会上曾经企图用一种美好的、理想化的道德去要求每个人,由于不贴近实际,结果造成道德要求与道德现实脱节,道德承诺与道德行为背离,这种过于严苛的道德要求没有也不可能形成所期望的道德局面。因为在当前市场经济下,存在着多重经济成分和多重利益主体,生产关系决定了不能只有一种道德规范,必须要有适应多重利益主体、不同觉悟程度的多种道德规范。所以对13亿人民而言,寻找共同的道德,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在多种道德规范中寻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共同道德要求。
这种共同道德要求既不能过于理想化、复杂化,也不能过于空想化、具体化,必须对所有道德规范具有促进作用,才能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凝聚坚固的中国力量。这一共同道德并不神秘,早在1919年,列宁就曾讲过,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也曾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风尚。长久以来,人们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概念有过不同的理解,有的理解甚至是片面和错误的。经过几代人的讨论,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概念已经有了清晰正确的认识,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所有道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们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经过了个人利益的觉醒、市场经济的洗礼,如何把经济冲动与道德追求、把物质财富与精神信仰高度成功结合起来,检验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如果能大公无私,当然是圣人,但圣人何其少有;能公而忘私,则是贤人,贤人也为数不多;能公私兼顾,则是常人,也是13亿人中最多的。鉴于日常的、多数的都是常人,我们要做的“常事”,就是修身律己,平实做人;要说的“常理”,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充分感受社会的温暖与和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如此良性循环,守望相助,蔚然成风,自然会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凝聚出伟大的中国力量。
——凝聚中国力量,必须依靠共同的信仰
信仰是人们在精神上的一种坚持,是团结一心,凝聚中国力量的动力。如果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要求和规范,信仰则是对自身的一种约束和激励,是支撑道德的基石,是人类生存须臾不可分离的基本生存条件,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道德实践的范围、层次和方式。信仰不但赋予道德以自
律的本性和意义,而且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道德选择的坐标;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不但是道德行为的动力,而且是人生路上的指向灯。因此,凝聚中国力量,必须要有共同、坚定的信仰。共同的信仰将引导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统一为共同的精神,成为社会的精神支柱,协同人民群众自觉地为共同的社会目标——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每个人都有信仰,无信仰的人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每个人信仰的价值有所差别。当前,在凝聚中国力量,践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基础阶段、关键阶段,必须坚持正确、科学、高尚的信仰,即对中国精神的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对社会主义理论正确性、社会主义正义性和社会主义制度必然性的坚信与敬仰。目前我国民众的社会主义信仰总体状况良好,但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亦面临着严峻挑战。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社会矛盾不断凸显,部分群众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产生怀疑,对“两个必然”开始疑窦丛生,进而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产生了社会主义信仰困境。
破除这种信仰困境,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胜的信仰。一要充分进行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同时充分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以及阶级对立本质;二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三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展生产力,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在践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是13亿人民凝聚出伟大的中国力量的动力源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中国革命也搞不成功。这种信仰是一种动力。”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伟大中国梦,仍然需要我们坚定这种信仰。
——凝聚中国力量,必须依靠共同的梦想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反之,中国梦也是中国力量奋斗的目标。要让13亿人民团结一致,凝聚力量,必须有清晰、明确、可行的奋斗目标,这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关键。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梦想去为之聚精会神的奋斗,一切都将成为一盘散沙,凝心聚力也将随之成为一纸空谈。
长久以来,共同的梦想、共同的奋斗目标一直将中国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解放前,为了国家独立,我们提出了统一战线等战略构想,确保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为国家独立而
奋斗。建国后,为了国家富强,我们不断践行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号召,在困难时期研发了两弹一星,在改革开放时期实现了温饱,逐步迈向了小康。习总书记提出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13亿人民在当前和今后共同的奋斗目标。
中国道路已经明确,中国梦想已经清晰,需要我们以坚忍不拔之志,不断艰苦奋斗,凝聚力量在中国道路上将中国梦想照进现实。实现中国梦,是近代以来炎黄子孙共同的梦想,每一代人都为此完成了自己无上光荣的历史使命,烈士的鲜血让我们国家走向独立,父辈的汗水让我们国家走向自强,该是新一代的我们登上历史舞台,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让我们团结起来,13亿人民万众一心,将每个人的微小点滴,凝聚成中国力量的大气磅礴;将每个人的埋头苦干,凝聚成中国道路的昂首前行;将每个人的幸福追求,凝聚成中国梦想的美梦成真!
第四篇:中国力量学习心得
《中国力量》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力量》一书凝聚了中冶力量,展示出了中冶人“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精神力量,在集团上下学习研读的号召下,焦化队党支部积极响应和传达,今天,我想就书中精彩和难忘的感触和大家分享一下。
书中阐述了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扭亏转赢、在全球钢铁建设竞争过程中展示中国力量的经历,是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样本,使我感触颇深,既感到骄傲与自豪,同时,也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中冶集团之所以能在劣境中直接面对困境,通过鼓舞士气,在困境中求生,关键就在于中冶精神,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更是在“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朴实厚重的中冶精神的引领和感召下,激发出了全体员工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要被困难和困境吓倒,要敢于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我们有亮剑精神,就什么都无所畏惧。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走出困境!
书中提到“提高党的领导力,以正确的战略引领,我们就能够开辟建设现代化企业、铸造国家实力的正确道路”。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直言面对困难,不退缩,不当逃兵,因为一段走过困境的经历,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开拓视野,集思广益,既不盲目轻视困难,又要苦练内功,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观念,将中冶精神同十九大精神相结合,一定能在新征程上立新功。作为一名中冶人,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习中冶集团在困境中不气馁的精神。中冶没有趴下,主业没有丢掉,进行了改革脱困,奋力自救,使我感触非常深刻,我一定把这种精神带到工作中和学习上。
强大的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引领是中冶集团走出困境、做强做大、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底蕴深厚、富有感召力而又与时俱进的企业精神和员工们奋勇向前、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是集团扭亏转赢、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法宝。我作为焦化队党支部的书记,一定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谈心谈话等渠道,在工作中关心员工,了解他们的困难,把员工的凝聚力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公司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自学和集中学习《中国力量》这本纪实报告文学,仿佛是一个人和我讲述了一个央企扭亏为盈的背后故事。书中总结了许多世界一流企业的成功秘诀,在短短几年成就的央企改革英雄史诗,展现了国家实力的重铸过程,一次次飞跃,一次次蜕变。尽管这条路在初始的时候,有诸多不利的因,但是中冶集团没有自暴自弃,用创新和勇者无畏的精神构筑了中国的钢筋铁骨与铮铮脊梁。我要把这种精神牢记,传递给身边人和同事,我会用更加辛勤的工作,带领员工一起为公司的美好的明天奋力拼搏。
《中国力量》使我理解了中冶集团来之不易的辉煌,在举步维艰的时候,我们用“回归主业”和“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口号,从脱困到自救成功的经典战役。作为一名老党员,我经历过四分公司最艰难的岁月。通过对《中国力量》的自学,更让我感同身受。在“二次创业”的艰难条件下,分公司领导层用一流的视野和经历,从重重困难中拼出一条通路,逐渐走向辉煌。这种拼搏精神是中冶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因此,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应该永不放弃,团结一心,努力奋争,秉持着中冶集团披荆斩棘,奋勇向前,开拓进取的精神,融于工作和学习中,为建设我们美丽、富饶、强大的祖国努力奋斗。
中冶集团的辉煌是众多先驱者们奋勇向前,开拓创新的结果,凝聚了很多智慧的结晶。中冶集团的道路,是一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通达之路,是改革从困境走向辉煌的发展之路。每次重读集团的奋斗史,都会使我深受启发和感触,中冶集团深化改革,重铸国家冶金建设实力之路,靠的不是一个人的头脑发热,是所有中冶人的共同奋斗,是他们从激烈的竞争中虎口夺食,不畏困难,是他们集思广益、以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是他们将中冶精神牢记,敢于用一颗勇敢的心去面对一切困难。我们都是中冶集团的一员,我们要把中冶精神融于工作和学习中,聚焦主业,振奋精神,为中冶集团美好灿烂的明天勇于拼搏,开拓进取,不畏困难,奋勇向前,努力奋斗吧!
第五篇:中国力量——《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第四集)
中国力量——《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第四集)
【解说】
西方学者曾把中华文明视为早熟的文明。
这种早熟的中华文明如黄河长江,源远流长、海纳百川,给中华民族注入了一种特殊的力量,那就是:不管遇到多大的灾难、险阻和变故,民族在血浓于水的情感下终归会团结一致,国家在匹夫有责的召唤下终归会和谐统一,社会在共享太平的引领下终归会繁荣富强。
这就是中华民族强劲的内生动力——中国力量!
鸦片战争以来,正是这种中国力量,引导着这个东方大国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演绎“东方巨人”的奇迹: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沧桑巨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脊梁,挺直了赳赳胸膛;中国人民的身躯,展现了健壮体魄。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绽放出时代光华,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东方醒狮”以豪迈的气概,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心齐,泰山移。
中国力量是厚积薄发的力量,是和平共处的力量,是和谐发展的力量。
【同期声】习近平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解说】
“来之与民,回之与民,与民同乐,与民同心。”
毋庸置疑,中国力量,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不论是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还是创新和完善社会制度,靠的都是人民的力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会无比强大,每个人在实现中国梦的同时也就拥有了个人梦想的广阔空间。
凝聚中国力量,基础是经济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夯实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发展,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迸发力量的生动体现,都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国人民大团结力量的生动体现,都是从实践创新到理论创新的生动体现。
从十六大的“三位一体”(字幕: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字幕: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再到十八大的“五位一体”(字幕: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阔,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越来越升华,强国富民的奋斗目标越来越清晰。
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