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尊敬的党组织:
改革开放是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推进改革开放既需要政治勇气和担当,也需要政治智慧和谋略。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五个重大关系”既是对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也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一是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进行改革开放就是要突破传统势力和旧的体制机制。任何制度只要封闭僵化,都必然要走向衰落和灭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不断解放思想的结果。解放思想不是要异想天开、脱离实际、脱离国情,而是要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就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统一起来。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等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必须坚持全面改革、整体推进。任何一项改革的滞后,都会影响和阻碍其他领域的改革,容易出现“木桶效应”,进展最慢的那项改革成为全面改革的约束和阻力,以致最终拖累改革的全部进程。现在,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更需要全面考量、协调推进。但这并不是说,改革不分重点、平均用力。我国许多领域和环节的改革已经基本到位,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更加紧迫。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既要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整体推进,又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三是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统一起来。我国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遵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移植,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靠空想、靠闭门造车不行,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试验,不断总结。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深化,需要我们更加注重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从全局和长远出发筹划改革的战略目标、优先循序和战略重点,为人们提供可行性的“全景图”“路线图”和“时间表”。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统一的,两者不可偏废,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既要注重改革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又要鼓励大胆探索、大胆试验,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四是把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统一起来。我国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风险,如果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对看准了的改革,就要大胆试、大胆闯,下决心推进,争取早日取得成效。但改革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次轻松浪漫的旅行,而是充满惊涛骇浪的远航,必须小心谨慎、稳步推进。邓小平早就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就要把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统一起来,既要有攻坚克难的胆识和勇气,又要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毅力和韧劲,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实现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
五是把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统一起来。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保障,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每一项重大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要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凝聚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到事半功倍。要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要做好周密应对,积极评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应对预案,确保改革措施积极稳妥。要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步骤和力度,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7-31
第二篇: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既要解放思想也要实事求是
—— 一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纵观我国现代化进程,未来的十年具有关键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航船破浪前行的动力引擎。以什么样的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以什么样的智慧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什么样的方法破解改革难题,决定未来这十年能不能向历史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的“五大关系”。这是我们平稳走过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战略思考,是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的工作原则,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3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那么解放思想就是这一革命的先声。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经历了30多年波澜壮阔的变革,在新的时代实践中,同样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新思想观念无疑是先导之策;清除市场壁垒,有活跃的思想、开放的思维就有更好的办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取决于对政府和市场关系与时俱进的把握。不进行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上,今天的中国仍然需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行,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不行,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行,吃以往改革老本、躺在前人功劳簿上睡大觉更不行。
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正视了不同利益主体博弈频繁的现实,才会加紧建立利益协调平衡机制;把握了改革深水区矛盾问题的特点,才能确定深化改革哪些需要大刀阔斧、哪些需要循序渐进;看清了我国发展阶段的实际,民生改善措施才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深刻认知了基本国情,才能更好实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的统一。要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这样才能保证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保持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全面深入调研是重要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不了解实际情况,怎能形成正确的决策思路,如何确立务实的改革举措?深入了解中小微企业融资之难,懂得它们在解决就业、释放微观经济活力等方面的优势,就会在思想解放中找到破解之策。真切感知民生之艰,看到贫富差距拉大的隐患,就会在制度安排上更好地保障人民利益。只有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才有厚实的实践基础,也才能形成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正确方法。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改革开放走过了35年极不平凡的历程。事实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等“五大关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轮驶向胜利彼岸。
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
整体推进,才能统筹协调,把握改革大局;重点突破,才能以点带面,激发改革动力。
总书记在湖北考察工作时,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之一加以强调,这是对改革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改革方法的科学认识。处理好这一关系,对于不断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回顾中国改革历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论贯穿始终。30多年前,“联产承包”推动农村发展,布下一盘改革大棋;上世纪90年代,“放开搞活”激发了全社会活力,带来全方位进步;十八大以来,强调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大大拓展了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是中国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邓小平同志曾说,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作为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以及党的相关制度,领域广泛,任务繁重。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不整体推进,很多单项改革很难完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中国改革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我们的各项决策部署,必须更加注重改革措施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
同时,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改革的关键环节。从改革全局来看,重点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以这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当前,一些公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大多涉及面广、配套性强、利益关系复杂,涉及宏大的改革命题。2.6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户籍制度需
要破冰,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改革同样要跟进;做大蛋糕之后分好蛋糕,确保“收入倍增”是重点,税收制度、公共财政、分配秩序等改革也是支撑。没有整体推进,难免会顾此失彼,使改革举步维艰;没有重点突破,也难免会乱了节奏,让改革久推不转。改革攻坚期、深水区,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辩证法,至关重要。
毛泽东同志曾用弹钢琴比喻干工作,“要十个指头都动作”,同时“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推进改革,同样如此。必须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当此中流击水之际,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不管是整体推进还是重点突破,都既需要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也需要改革的智慧和技巧。勇于突破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改革巨轮才能驶入更为开阔的水域。
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改革中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点已是基本共识。但深化改革的路怎么走,答案可能会千差万别。
中国是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重大错误。总书记在湖北考察工作时,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之一加以强调,这是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从历史经验出发得出的深刻论断,是推进中国改革大业的重要方法论。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随着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日益错综复杂,形成改革共识的难度在增大。改革进程中,既有利益的藩篱盘根错节,也有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这样的背景下,要继续深化改革,必须把握大局、稳中求进。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可行性,离不开统筹谋划,在战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这些年来,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但在一些领域,难以上升到宏观层面,难以向纵深发展。有的地方和领域,单兵突进,没有系统整体谋划,缺乏配套协调。这些现象的存在,都要求我们强化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确保改革措施的公平性和利益最大化。
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确保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和互动至关重要。无论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还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无论是推进城镇化进程,还是建设更加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涉及国家、企业、居民间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城乡、地区、行业间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中央、地方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体建构,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协调,使改革更加科学系统,富有成效。
强调顶层设计,决不是否定基层创新的重要性。回顾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选择了渐进式的路径——摸着石头过河。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看准了,就全面推开。30多年循序渐进,让中国得到了平稳和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这一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一个经济文化仍然相对落后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艰难的探索过程,希望找到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必须集思广益、逐步完善,充分发挥全社会的改革智慧和基层探索的积极性。从这些年的情况看,不论是上海市率先推行的增值税扩围试点、国有资本逐渐退出竞争性行业,还是广东先行试水的“非禁即入”式工商登记制度、民间组织无主管登记制,都为整体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统一,使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摸石过河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在统筹规划中协力推进改革,我们就能克服各种困难,使改革进程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很难取得成功;同时改革又是“一个大试验”,面对复杂的国情,必须科学决策,稳中求进。正因如此,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时,总书记强调,要把握“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
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要啃“硬骨头”。在这样的背景下,更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更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经验证明,如果面对困难不敢过河,怎么会有当初的联产承包、放开搞活?如果不啃硬骨头、不敢涉险滩,今天的改革怎能向纵深推进?又怎能有新成就、新突破?
无论经济转型升级,还是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改革既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革除体制机制的弊端,更要直面利益关系的调整、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这样的背景下,倘若患得患失、谨小慎微、左顾右盼,经济社会发展中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仅不能得到解决,还会因此积重难返,影响整个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我们强调“胆子要大”,就是克服瞻前顾后、小富即安的消极思维,就是在呼唤无私无畏、敢于担当的决心和勇气。只要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有利的事情,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只要是妨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弊端,就要坚决地破、坚决地改。
强调改革的大胆,绝不意味着要蛮干。事实上,从一开始,中国改革就走了一条从实际出发的渐进改革之路。安徽小岗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探索、广东小渔村经济特区的试验、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中国改革遵循的是先易后难的务实路线,坚持的是由点及面的稳步推进。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空喊口号,更不是推倒重来。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现实,面对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改革来不得一蹴而就的“浪漫”和有勇无谋的鲁莽。
在这个意义上,不管是“闯”的精神,还是“冒”的勇气,都要沿着正确方向,都要从实际出发、讲究科学性。改革的每一项重大决策和试验,都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行严格科学的充分论证。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来还是要稳扎稳打,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达到目标,积小胜为大胜。这就叫“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改革有勇气,国家有朝气;改革有担当,民族就有希望。既强调勇气和使命担当,又讲究方法和统筹,我们就能使改革大业一步一步推进、一步一步突破。
实现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始终贯穿30多年改革历程。能否科学把握三者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决定着下一个十年的改革成败。
“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论及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时,总书记的这一要求,体现了中央对改革形势的准确判断,为我们下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遵循。
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没有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就难有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福祉。放眼世界风云,政局动荡、社会**,让许多国家失去发展机遇,人民陷入深重灾难。回顾中国故事,改革开放的航船之所以能够乘风破浪,中国现代化的事业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正是由于我们正确把握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获得现实基础,这是历史与实践给我们的深刻结论。
30多年后的今天,改革发展稳定相互交融的态势更加明显。我们所攻坚的改革任务,啃的是硬骨头,涉的是大险滩;所面对的发展形势,是过关夺隘的关键阶段,中流击水、不进则退;所面临的稳定环境,是世所罕见的经济社会双转型,是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的相互叠加。经济增长的速度略微调低,便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医疗改革的节奏稍稍调整,就招来公众的质疑;一些从长远看有利于地方发展的大型项目,会因各种反对呼声无奈下马。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的复杂关系与艰巨挑战前所未有,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科学把握,认真处置。
如何理解三者的“统一”?如果说,30多年前的改革,人心所向、阻力甚少,是“人人受益、无人受损”的帕雷托改进;今日之改革,早已不可能“皆大欢喜”,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的可承受度,成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必须坚持的三个维度。力度不能小,改革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深刻革命。速度不能慢,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追赶型的,保持持续发展仍旧是必然要求。承受度不能冒,总结改革渐进式推进的成功经验,必须使改革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不断推进。
怎样把握三者的“结合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结合点,彰显了改革发展的指向。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改革的主体、发展的目的、稳定的基石。改革的唯一价值,是为人民而改革。发展的唯一目标,是为人民而发展。如果改革的红利不能体现在百姓切身利益上,发展的结果无法惠及群众,稳定的环境离开了民意基础,那么改革就必将失去动力,发展就会失去意义,稳定也无法真正实现。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下一个十年全面深化改革时依然需要坚持的逻辑前提。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出发点,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航船一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三篇:人民日报----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目 录
◇ 一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既要解放思想,也要实事求是
◇ 二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
◇ 三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既要顶层设计,也要摸石过河
◇ 四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 五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
既要解放思想 也要实事求是
—— 一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纵观我国现代化进程,未来的十年具有关键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航船破浪前行的动力引擎。以什么样的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以什么样的智慧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什么样的方法破解改革难题,决定未来这十年能不能向历史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的“五大关系”。这是我们平稳走过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战略思考,是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的工作原则,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3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那么解放思想就是这一革命的先声。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经历了30多年波澜壮阔的变革,在新的时代实践中,同样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新思想观念无疑是先导之策;清除市场壁垒,有活跃的思想、开放的思维就有更好的办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取决于对政府和市场关系与时俱进的把握。不进行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上,今天的中国仍然需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行,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不行,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行,吃以往改革老本、躺在前人功劳簿上睡大觉更不行。
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正视了不同利益主体博弈频繁的现实,才会加紧建立利益协调平衡机制;把握了改革深水区矛盾问题的特点,才能确定深化改革哪些需要大刀阔斧、哪些需要循序渐进;看清了我国发展阶段的实际,民生改善措施才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深刻认知了基本国情,才能更好实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的统一。要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这样才能保证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保持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1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全面深入调研是重要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不了解实际情况,怎能形成正确的决策思路,如何确立务实的改革举措?深入了解中小微企业融资之难,懂得它们在解决就业、释放微观经济活力等方面的优势,就会在思想解放中找到破解之策。真切感知民生之艰,看到贫富差距拉大的隐患,就会在制度安排上更好地保障人民利益。只有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才有厚实的实践基础,也才能形成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正确方法。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改革开放走过了35年极不平凡的历程。事实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等“五大关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轮驶向胜利彼岸。(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8月6日)
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
——二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整体推进,才能统筹协调,把握改革大局;重点突破,才能以点带面,激发改革动力。
总书记在湖北考察工作时,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之一加以强调,这是对改革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改革方法的科学认识。处理好这一关系,对于不断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中国改革历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论贯穿始终。30多年前,“联产承包”推动农村发展,布下一盘改革大棋;上世纪90年代,“放开搞活”激发了全社会活力,带来全方位进步;十八大以来,强调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大大拓展了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是中国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邓小平同志曾说,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作为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以及党的相关制度,领域广泛,任务繁重。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不整体推进,很多单项改革很难完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中国改革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我们的各项决策部署,必须更加注重改革措施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
同时,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改革的关键环节。从改革全局来看,重点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以这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当前,一些公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大多涉及面广、配套性强、利益关系复杂,涉及宏大的改革命题。2.6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户籍制度需要破冰,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改革同样要跟进;做大蛋糕之后分好蛋糕,确保“收入倍增”是重点,税收制度、公共财政、分配秩序等改革也是支撑。没有整体推进,难免会顾此失彼,使改革举步维艰;没有重点突破,也难免会乱了节奏,让改革久推不转。改革攻坚期、深水区,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辩证法,至关重要。
毛泽东同志曾用弹钢琴比喻干工作,“要十个指头都动作”,同时“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推进改革,同样如此。必须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当此中流击水之际,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不管是整体推进还是重点突破,都既需要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也需要改革的智慧和技巧。勇于突破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改革巨轮才能驶入更为开阔的水域。(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8月8日)
既要顶层设计 也要摸石过河
——三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改革中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点已是基本共识。但深化改革的路怎么走,答案可能会千差万别。
中国是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重大错误。总书记在湖北考察工作时,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之一加以强调,这是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从历史经验出发得出的深刻论断,是推进中国改革大业的重要方法论。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随着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日益错综复杂,形成改革共识的难度在增大。改革进程中,既有利益的藩篱盘根错节,也有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这样的背景下,要继续深化改革,必须把握大局、稳中求进。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可行性,离不开统筹谋划,在战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这些年来,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但在一些领域,难以上升到宏观层面,难以向纵深发展。有的地方和领域,单兵突进,没有系统整体谋划,缺乏配套协调。这些现象的存在,都要求我们强化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确保改革措施的公平性和利益最大化。
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确保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和互动至关重要。无论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还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无论是推进城镇化进程,还是建设更加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涉及国家、企业、居民间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城乡、地区、行业间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中央、地方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体建构,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协调,使改革更加科学系统,富有成效。
强调顶层设计,决不是否定基层创新的重要性。回顾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选择了渐进式的路径——摸着石头过河。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取得
了经验,形成了共识,看准了,就全面推开。30多年循序渐进,让中国得到了平稳和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这一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一个经济文化仍然相对落后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艰难的探索过程,希望找到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必须集思广益、逐步完善,充分发挥全社会的改革智慧和基层探索的积极性。从这些年的情况看,不论是上海市率先推行的增值税扩围试点、国有资本逐渐退出竞争性行业,还是广东先行试水的“非禁即入”式工商登记制度、民间组织无主管登记制,都为整体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统一,使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摸石过河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在统筹规划中协力推进改革,我们就能克服各种困难,使改革进程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8月12日)
胆子要大 步子要稳
——四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很难取得成功;同时改革又是“一个大试验”,面对复杂的国情,必须科学决策,稳中求进。正因如此,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时,总书记强调,要把握“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
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要啃“硬骨头”。在这样的背景下,更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更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经验证明,如果面对困难不敢过河,怎么会有当初的联产承包、放开搞活?如果不啃硬骨头、不敢涉险滩,今天的改革怎能向纵深推进?又怎能有新成就、新突破?
无论经济转型升级,还是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改革既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革除体制机制的弊端,更要直面利益关系的调整、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这样的背景下,倘若患得患失、谨小慎微、左顾右盼,经济社会发展中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仅不能得到解决,还会因此积重难返,影响整个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我们强调“胆子要大”,就是克服瞻前顾后、小富即安的消极思维,就是在呼唤无私无畏、敢于担当的决心和勇气。只要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有利的事情,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只要是妨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弊端,就要坚决地破、坚决地改。
强调改革的大胆,绝不意味着要蛮干。事实上,从一开始,中国改革就走了一条从实际出发的渐进改革之路。安徽小岗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探索、广东小渔村经济特区的试验、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中国改革遵循的是先易后难的务实路线,坚持的是由点及面的稳步推进。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空喊口号,更不是推倒重来。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现实,面对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改革来不得一蹴而就的“浪漫”和有勇无谋的鲁莽。
在这个意义上,不管是“闯”的精神,还是“冒”的勇气,都要沿着正确方向,都要从实际出发、讲究科学性。改革的每一项重大决策和试验,都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行严格科学的充分论证。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来还是要稳扎稳打,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达到目标,积小胜为大胜。这就叫“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改革有勇气,国家有朝气;改革有担当,民族就有希望。既强调勇气和使命担当,又讲究方法和统筹,我们就能使改革大业一步一步推进、一步一步突破。(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8月15日)
实现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
——五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始终贯穿30多年改革历程。能否科学把握三者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决定着下一个十年的改革成败。
“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论及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时,总书记的这一要求,体现了中央对改革形势的准确判断,为我们下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遵循。
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没有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就难有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福祉。放眼世界风云,政局动荡、社会**,让许多国家失去发展机遇,人民陷入深重灾难。回顾中国故事,改革开放的航船之所以能够乘风破浪,中国现代化的事业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正是由于我们正确把握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获得现实基础,这是历史与实践给我们的深刻结论。
30多年后的今天,改革发展稳定相互交融的态势更加明显。我们所攻坚的改革任务,啃的是硬骨头,涉的是大险滩;所面对的发展形势,是过关夺隘的关键阶段,中流击水、不进则退;所面临的稳定环境,是世所罕见的经济社会双转型,是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的相互叠加。经济增长的速度略微调低,便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医疗改革的节奏稍稍调整,就招来公众的质疑;一些从长远看有利于地方发展的大型项目,会因各种反对呼声无奈下马。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的复杂关系与艰巨挑战前所未有,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科学把握,认真处置。
如何理解三者的“统一”?如果说,30多年前的改革,人心所向、阻力甚少,是“人人受益、无人受损”的帕雷托改进;今日之改革,早已不可能“皆大欢喜”,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的可承受度,成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必须坚持的三个维度。力度不能小,改革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深刻革命。速度不能慢,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追赶型的,保持持续发展仍旧是必然要求。承受度不能冒,总结改革渐进式推进的成功经验,必须使改革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不断推进。
怎样把握三者的“结合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结合点,彰显了改革发展的指向。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改革的主体、发展的目的、稳定的基石。改革的唯一价值,是为人民而改革。发展的唯一目标,是为人民而发展。如果改革的红利不能体现在百姓切身利益上,发展的结果无法惠及群众,稳定的环境离开了民意基础,那么改革就必将失去动力,发展就会失去意义,稳定也无法真正实现。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下一个十年全面深化改革时依然需要坚持的逻辑前提。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出发点,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航船一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8月16日)
第四篇:人民日报:五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人民日报:5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既要解放思想 也要实事求是
—— 一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纵观我国现代化进程,未来的十年具有关键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航船破浪前行的动力引擎。以什么样的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以什么样的智慧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什么样的方法破解改革难题,决定未来这十年能不能向历史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的“五大关系”。这是我们平稳走过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战略思考,是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的工作原则,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3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那么解放思想就是这一革命的先声。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经历了30多年波澜壮阔的变革,在新的时代实践中,同样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新思想观念无疑是先导之策;清除市场壁垒,有活跃的思想、开放的思维就有更好的办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取决于对政府和市场关系与时俱进的把握。不进行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上,今天的中国仍然需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行,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不行,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行,吃以往改革老本、躺在前人功劳簿上睡大觉更不行。
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正视了不同利益主体博弈频繁的现实,才会加紧建立利益协调平衡机制;把握了改革深水区矛盾问题的特点,才能确定深化改革哪些需要大刀阔斧、哪些需要循序渐进;看清了我国发展阶段的实际,民生改善措施才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深刻认知了基本国情,才能更好实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的统一。要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这样才能保证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保持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全面深入调研是重要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不了解实际情况,怎能形成正确的决策思路,如何确立务实的改革举措?深入了解中小微企业融资之难,懂得它们在解决就业、释放微观经济活力等方面的优势,就会在思想解放中找到破解之策。真切感知民生之艰,看到贫富差距拉大的隐患,就会在制度安排上更好地保障人民利益。只有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才有厚实的实践基础,也才能形成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正确方法。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改革开放走过了35年极不平凡的历程。事实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等“五大关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轮驶向胜利彼岸。(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8月6日)
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
——二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整体推进,才能统筹协调,把握改革大局;重点突破,才能以点带面,激发改革动力。
总书记在湖北考察工作时,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之一加以强调,这是对改革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改革方法的科学认识。处理好这一关系,对于不断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中国改革历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论贯穿始终。30多年前,“联产承包”推动农村发展,布下一盘改革大棋;上世纪90年代,“放开搞活”激发了全社会活力,带来全方位进步;十八大以来,强调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大大拓展了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是中国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邓小平同志曾说,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作为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以及党的相关制度,领域广泛,任务繁重。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不整体推进,很多单项改革很难完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中国改革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我们的各项决策部署,必须更加注重改革措施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
同时,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改革的关键环节。从改革全局来看,重点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以这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当前,一些公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大多涉及面广、配套性强、利益关系复杂,涉及宏大的改革命题。2.6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户籍制度需要破冰,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改革同样要跟进;做大蛋糕之后分好蛋糕,确保“收入倍增”是重点,税收制度、公共财政、分配秩序等改革也是支撑。没有整体推进,难免会顾此失彼,使改革举步维艰;没有重点突破,也难免会乱了节奏,让改革久推不转。改革攻坚期、深水区,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辩证法,至关重要。
毛泽东同志曾用弹钢琴比喻干工作,“要十个指头都动作”,同时“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推进改革,同样如此。必须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当此中流击水之际,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不管是整体推进还是重点突破,都既需要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也需要改革的智慧和技巧。勇于突破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改革巨轮才能驶入更为开阔的水域。(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8月8日)
既要顶层设计 也要摸石过河
——三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改革中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点已是基本共识。但深化改革的路怎么走,答案可能会千差万别。
中国是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重大错误。总书记在湖北考察工作时,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之一加以强调,这是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从历史经验出发得出的深刻论断,是推进中国改革大业的重要方法论。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随着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日益错综复杂,形成改革共识的难度在增大。改革进程中,既有利益的藩篱盘根错节,也有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这样的背景下,要继续深化改革,必须把握大局、稳中求进。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可行性,离不开统筹谋划,在战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这些年来,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但在一些领域,难以上升到宏观层面,难以向纵深发展。有的地方和领域,单兵突进,没有系统整体谋划,缺乏配套协调。这些现象的存在,都要求我们强化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确保改革措施的公平性和利益最大化。
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确保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和互动至关重要。无论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还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无论是推进城镇化进程,还是建设更加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涉及国家、企业、居民间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城乡、地区、行业间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中央、地方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体建构,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协调,使改革更加科学系统,富有成效。
强调顶层设计,决不是否定基层创新的重要性。回顾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选择了渐进式的路径——摸着石头过河。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看准了,就全面推开。30多年循序渐进,让中国得到了平稳和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这一富有中国智慧的改
革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一个经济文化仍然相对落后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艰难的探索过程,希望找到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必须集思广益、逐步完善,充分发挥全社会的改革智慧和基层探索的积极性。从这些年的情况看,不论是上海市率先推行的增值税扩围试点、国有资本逐渐退出竞争性行业,还是广东先行试水的“非禁即入”式工商登记制度、民间组织无主管登记制,都为整体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统一,使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摸石过河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在统筹规划中协力推进改革,我们就能克服各种困难,使改革进程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8月12日)
胆子要大 步子要稳
——四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很难取得成功;同时改革又是“一个大试验”,面对复杂的国情,必须科学决策,稳中求进。正因如此,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时,总书记强调,要把握“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
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要啃“硬骨头”。在这样的背景下,更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更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经验证明,如果面对困难不敢过河,怎么会有当初的联产承包、放开搞活?如果不啃硬骨头、不敢涉险滩,今天的改革怎能向纵深推进?又怎能有新成就、新突破?
无论经济转型升级,还是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改革既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革除体制机制的弊端,更要直面利益关系的调整、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这样的背景下,倘若患得患失、谨小慎微、左顾右盼,经济社会发展中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仅不能得到解决,还会因此积重难返,影响整个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我们强调“胆子要大”,就是克服瞻前顾后、小富即安的消极思维,就是在呼唤无私无畏、敢于担当的决心和勇气。只要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有利的事情,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只要是妨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弊端,就要坚决地破、坚决地改。
强调改革的大胆,绝不意味着要蛮干。事实上,从一开始,中国改革就走了一条从实际出发的渐进改革之路。安徽小岗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探索、广东小渔村经济特区的试验、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中国改革遵循的是先易后难的务实路线,坚持的是由点及面的稳步推进。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空喊口号,更不是推倒重来。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现实,面对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改革来不得一蹴而就的“浪漫”和有勇无谋的鲁莽。
在这个意义上,不管是“闯”的精神,还是“冒”的勇气,都要沿着正确方向,都要从实际出发、讲究科学性。改革的每一项重大决策和试验,都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行严格科学的充分论证。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来还是要稳扎稳打,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达到目标,积小胜为大胜。这就叫“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改革有勇气,国家有朝气;改革有担当,民族就有希望。既强调勇气和使命担当,又讲究方法和统筹,我们就能使改革大业一步一步推进、一步一步突破。(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8月15日)
实现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
——五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始终贯穿30多年改革历程。能否科学把握三者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决定着下一个十年的改革成败。
“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论及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时,总书记的这一要求,体现了中央对改革形势的准确判断,为我们下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遵循。
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没有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就难有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福祉。放眼世界风云,政局动荡、社会**,让许多国家失去发展机遇,人民陷入深重灾难。回顾中国故事,改革开放的航船之所以能够乘风破浪,中国现代化的事业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正是由于我们正确把握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获得现实基础,这是历史与实践给我们的深刻结论。30多年后的今天,改革发展稳定相互交融的态势更加明显。我们所攻坚的改革任务,啃的是硬骨头,涉的是大险滩;所面对的发展形势,是过关夺隘的关键阶段,中流击水、不进则退;所面临的稳定环境,是世所罕见的经济社会双转型,是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的相互叠加。经济增长的速度略微调低,便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医疗改革的节奏稍稍调整,就招来公众的质疑;一些从长远看有利于地方发展的大型项目,会因各种反对呼声无奈下马。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的复杂关系与艰巨挑战前所未有,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科学把握,认真处置。
如何理解三者的“统一”?如果说,30多年前的改革,人心所向、阻力甚少,是“人人受益、无人受损”的帕雷托改进;今日之改革,早已不可能“皆大欢喜”,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的可承受度,成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必须坚持的三个维度。力度不能小,改革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深刻革命。速度不能慢,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追赶型的,保持持续发展仍旧是必然要求。承受度不能冒,总结改革渐进式推进的成功经验,必须使改革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不断推进。
怎样把握三者的“结合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结合点,彰显了改革发展的指向。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改革的主体、发展的目的、稳定的基石。改革的唯一价值,是为人民而改革。发展的唯一目标,是为人民而发展。如果改革的红利不能体现在百姓切身利益上,发展的结果无法惠及群众,稳定的环境离开了民意基础,那么改革就必将失去动力,发展就会失去意义,稳定也无法真正实现。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下一个十年全面深化改革时依然需要坚持的逻辑前提。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出发点,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航船一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8月16日)
第五篇: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
一、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和思路
(一)如何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共16个部分、60条、300多项改革举措,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是指导中国改革发展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本报从今日起开设“新华社信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专栏,对《决定》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进行解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历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
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准确把握这一指导思想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内涵:
一是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二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三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四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五是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三)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覆盖从现在起到2020年这8年。这是我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关键的8年。因此,党内外、国内外高度关注这次全会,特别是高度关注这次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因为,总目标不但关乎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也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决定性因素。
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设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内容引人注目、内涵十分深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顶层设计,就其丰富内涵而言,包括两句话的改革目标总概括、“三个性”的改革方法论、五位一体的具体改革目标、“三个让”的改革根本目的这4个层次。
第一,两句话的改革目标总概括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简洁鲜明的总目标,同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相比,由于增加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至关重要的新目标,而格外耐人寻味、引人注目。
关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已被实践证明是唯一能够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制度体系。我们应当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具体制度就不需要进一步完善了。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党就强调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30多年来,经过几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懈奋斗,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仍有很大距离。
由于制度问题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本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具体目标和各项重大改革措施,都是聚焦“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
比如,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项制度建设方面,重申了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围绕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也提出一系列旨在完善和健全具体制度的重大措施。其中,关于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都极具开创性。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从具体制度层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可以预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于全面深化改革之中,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亦即人的现代化,即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都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了,也不等于就能自然而然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正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呼唤着、倒逼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尽快实现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所强调的治理,早已有之。我们党执政以来,提出治国理政、民族区域自治等同治理相关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企业法人治理等概念。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概念。本次全会又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现有效的政府治理等概念。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对各方面存量的和增量的治理体制机制的总
概括、总称谓。
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把我们党和国家对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的有效管理,同各种范畴、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多元治理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化;二是强调提高治理水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通过经济市场化、社会法治化、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科学化等途径来实现。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智能化平台来辅助实现。毫无疑问,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广泛最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必将把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提高到新水平、推进到新境界。
第二,“三个性”的改革方法论就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是总书记在去年年底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作为改革的重要方法论提出来的。此后,他又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了这一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这“三个性”写入总目标,并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和举措之中,这既体现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导,也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我国改革开放是分别从农村和沿海试点起步、点线展开的,存在系统性改革不够、全局性矛盾长期没有触及等弊端。从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来看,协同面更广、系统性更强,更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只有这样,才能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
第三,五位一体的具体改革目标就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这五个方面,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目标,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全面”表明,到2020年这8年间,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的目标,就必须同时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后者是为前者的实现提供动力、注入活力的。
同时,还应当充分估计到,深化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就能推动实现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同人的精神进一步解放的良性互动。就能使我国西部地区以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从担心不能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焦灼中解脱出来;使广大农民从没有更多财产权利、不能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后顾之忧中解脱出来;使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从不能同其他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的不公平感中解脱出来„„可以说,在本世纪第二个10年,一旦实现如此广大人群的精神解放,其势将引发的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创造活力进一步解放的广度和深度,恐怕是无法估量的。第四,“三个让”的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三个让”中的前“两个让”,是对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的重申。“三个让”中的第三个“让”,则是对党的十五大报告精神的重申。这说明,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造福人民,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思想,在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是一以贯之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这“三个让”组合起来,作为我们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根本目的,表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面改革进程中,倡导劳动与资本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的统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统一。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要通过不断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来实现;都要通过把社会财富的蛋糕不断做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来实现。旗帜鲜明地提出这样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根本目的,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感言时这样说:“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次全会提出的各项深化改革的部署和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庄严承诺,已经、正在、今后还更多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
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设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彰显了三个重要特点
纵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文本,梳理本次全会《决定》的内在逻辑和重大理论创新、重大实践举措,可以看到,本次全会设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彰显了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第一,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这个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既覆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篇,又突出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所包含的“六个紧紧围绕”的具体目标之中。即: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六个紧紧围绕”,就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坚持“六个紧紧围绕”的正确方向,就能做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就会不断增强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激发全党全国人民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勇气、智慧、信心。
第二,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我们党在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方面的成功实践,为本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总结借鉴这些重要经验的基础上,透过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自觉把握了社会脉搏、人民期待,自觉把握了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关乎全局、关乎长远的若干重大关系。这就是: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同时,《决定》还自觉把握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五位一体改革全面深化、协同推进的关系。
第三,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对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依据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在对全面深化改革众说纷纭的种种诉求和建言中,找到了最大公约数,开出了突破思想观念束缚、利益固化藩篱和部门权力掣肘的正确药方,形成了包括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在内的聚焦点、着力点,找准了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的最佳结合点。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全面抓好落实,增强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必将进一步凝聚共识、凝聚力量,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广泛道义支持。
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形成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改革合力,坚定不移实现中央的改革决策部署,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就是“六个紧紧围绕”:一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三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是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五是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六是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是因为:“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本质上是统一的;抓住了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就可以协同推进其他领域改革。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