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中外合作办学收费标准.doc(共5篇)

时间:2019-05-13 05:0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中外合作办学收费标准.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中外合作办学收费标准.doc》。

第一篇: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中外合作办学收费标准.doc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中外合作办学收费标准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我省普通高等学校中外合作举办艺术类专业学费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普通高等学校中外合作举办艺术类本科专业(学士学位),在国内学习的学费收费标准为每生每学年最高不得超过50000元;艺术类专科在国内学习的学费收费标准为每生每学年最高不得超过25000元。均不再上浮。合作办学收费标准有效期与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合作办学项目有效期一致。

二、除按上述规定收费外,各中外合作办学学校不得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不得增设本通知规定之外的中外合作办学收费项目向学生收取费用。

三、有关高校要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要将本校艺术类中外合作办学选拔录取方式、考试程序、收费标准,在校内通过公示栏或校园网等方式进行公示。(鄂价费规[2011]112号)

第二篇: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经过了近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推动高校高等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规范性不强、办学水平低、专业覆盖窄等现象,阻碍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历史,分析其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 The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after nearly 30 years of development,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more and more recognition has been obtained by parents and the society,which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t the same time,we should also see that in the process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for example,the standardization is not strong,the level of running a school is low,the professional coverage is narrow,which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it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so as to put forward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对策

Key words: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234-03

0 引言

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义为我国教育机构与国外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我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我国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起源于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全国各大省份尤其是东部沿海省份,由于经济比较发展,与各国之间贸易频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目前,经过了近40年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文化教育对外开放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提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今后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参考。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发展历史

纵观我国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发展的这四十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探索起步时期、快速发展时期、质量提升时期。

1.1 探索起步时期(1984年~1995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就一直在探索如何开展中外合办模式。而由于经验的限制,在合作办学发展之初,大部分的合作办学都是由政府来主导,高校进行参与的方式。而我国真正开始进行合作办学的情况,则是在1984年的时候。在该项目的实施中,要求在1984~1992的8年时间里,加拿大的学校要派遣其教师到中国参与学术交流和相关的教学工作,而中国的教师也要到加拿大攻读学位和参与交流。此时交流的专业,主要限定在工商管理的硕士和博士。此后,人大、复旦、天津财经等也开始加入到合作办学,从而拉开了我国合作办学的大幕。

此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合作办学开始在东部沿海省份发展起来。而为了有效地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提升整体的办学实力,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境外机构和个人来华合作办学问题》的通知,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而来全面的定义和规范,并认为合作办学需要双方共同承担办学费用,并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

总体看来,在该阶段的中外合作办学还是相当谨慎,并且一直都处在摸索的阶段。而通过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截止到1995年,我国批准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达到了70多个。

1.2 快速发展时期(1995~2002年)

经过前期的积累,我国高校中外办学也进入到了新的水平,并加快了发展的速度。首先,在1995年年初,国家教委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从而进一步对中外办学进行了规范,同时还对办学的原则、程序、领导体制等作出详细的规定。此后,国务院也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中学位授予管理问题》的通知,对其中的学位授予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而在发展数量上,截止到2002年底,我国高校中外办学机构的数量达到了712个,是1995年的十倍。而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也为我国中外办学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 质量提升时期(2002年至今)

在这个时期,属于中外办学的提升期。在该阶段,面对改革开放的浪潮,在2003年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从而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规范。此后,为配合上述条例的实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从而提供更加具体的实施意见。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各方面的问题也逐步体现出来,如证书颁发、收费、学历认同等都面临很多的问题。因此,教育部在2007年出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从而进一步对办学过程进行规范。此后,在2010年,国家教育部更是引入合作办学评估的方式,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进行整体的评估,从而大大提升了整体的办学质量。

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引导,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逐步走向发展正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得到逐一解决,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办学效果不断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截止到2016年,教育部审批和复核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930个;由省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并报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049个,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1979个。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中存在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办学数量显著增加,办学专业涉及了除义务教育和军事、警察、政治、宗教外,涉及其他各个办学层次;从办学规模来看,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已达55万人,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方面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不断完善,另外还建立了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和中外合作办学颁发境外学历学位认证平台以及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机制等,这一系列的措施保障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有序地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还在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和进步。

2.1 办学规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初期,部分高校在尝试和探索过程中,不顾及自身的条件和专业特点,?]有对办学方式和方法进行科学规划,盲目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部分高校没有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在招生方式、学费收缴、培养计划、文凭发放、学生管理等方面不够规范。这些行为和现象影响了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性发展。在政府层面,“审批严、管理轻”的现象存在,2003年,国家出台《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条例》后,加强了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审批力度,规范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行为。但是在审批过后,缺乏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部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获批过后,水平和质量逐步下降,有些办学机构以中外合作办学的名义收取高额学费,教学质量和水平却大幅缩水,有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获批之后,擅自修改办学内容,降低引进国外教师和教学资源比例等。另外,对于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框架性概念较多,缺乏可操作性强的细则和指导意见,比如在要求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方面,没有明确指出什么是优质资源以及要达到的标准。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采取分层次分级管理,目前只有本科层次以上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纳入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实施监督管理,本科层次以下的主要由地方政府进行管理,缺乏统一的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

2.2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覆盖面不够

从整体来看,文科类专业,例如:管理学、经济学、金融等专业,具有“短平快”的优点,投入少、见效快,成为很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首选的专业,但是相比之下,一些社会急需、短缺的专业,例如:农业科学、机械工程等专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实验设备,学生学习难度大,不容易毕业等特点,成为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无人问津的专业,这就造成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凸显。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从投入产出比来看,文科类专业比理工科专业学习难度小,更容易通过专业考试;另一方面这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生源较差,参加办学项目的学生底子差,学习能力有限,高校为了能保证其顺利毕业,只好选择一些简单、能顺利毕业的专业。

2.3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社会认可度、培养学生水平不高

我国规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招生计划纳入国家高校统一招生计划之中,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大多不愿意选择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就读,这与多年来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在家长和社会中形成的形象不无关系。造成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社会认可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与其合作的国外院校水平普遍不高,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或具有优势学科和专业的一般大学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为数不多,除国内著名高校有较高层次的合作外,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外方合作者均为不知名的非优质教育机构,且合作层次较低。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几点建议和意见

3.1 科学规划,完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办理制度 提高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整体战略布局,一方面,加强国内高校自身建设,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院校优秀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并且将优秀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内化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加强管理,不断提升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和水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规范发展、提高水平,提高我国办学质量和国际声誉。要统一科学规划,把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纳入国家和地方教育事业整体规划之中,将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具有国际事业的综合性人才为基本方向,逐步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融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之中,融入高校自身发展之中,把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出台《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条例》的工作细则和细化的指导性意见,增加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健全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法规,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规范办学秩序,为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2 增强社会认同感,提高生源质量 从主办高校的角度来讲,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认同感,有助于推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促进高校实现教育教学国际化。一方面增强社会认同感,高校要严把教学质量关,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宣传,扶正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在社会和家长心中的形象,树立优秀毕业生典型,参加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能够走在所学专业的最前沿,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接触到国外文化交流,受到更为先进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资源,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就业竞争力。从教育主管部门来讲,要充分考虑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程度,合理制定相对应的招生和培养制度,对于优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要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在实际招收学生过程中,坚持公益性原则,制止乱收费、高收费行为,防止教育企业化的倾向。

3.3 坚持自身办学特色,合理拓展办学专业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合作”之意就是要借鉴国外的先进办学特色,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优势,相互融合,提出新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出更高?|量和水平的综合性人才。所以,高校在设置办学专业时,不能只考虑办学成本和产出比,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来设置,同时,还要考虑该专业毕业生是否紧缺,是否急需,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优势,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结语

总之,中外合作办学在国际教育市场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在认识到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所在的同时,正确面对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转变观念,完善相关的政策,逐步引入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骏飞.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17.[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三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情况[EB/OL].http://www.xiexiebang.com/index.php/default/new/index/80.[3]阳金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证体系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4(3):57-58.[4]李晓述.关于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法律体系的思考[J].河北法学,2010(4):24-27.[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Z].教外综〔2006〕5号,2006-2-7.[6]王耀辉,苗绿.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No.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

第三篇:中外合作办学怎么搞

中外合作办学究竟有没有必要搞?

国家教委1995年1月16日发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中首次界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因此必须将WTO议定书中“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畴”的规定转化进国内法。所以关于中外合作办学有没有必要搞、应不应该搞的讨论已经失去意义,我们需要关注的就是怎样探索出这一模式较为成熟和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随后中外合作举办的各类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一迅速的发展态势中,出现了一些教育出大量合格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好评的优秀院校,也不可避免的有发布虚假招生简章、管理混乱、擅自增加收费的院校,同时也出现了产业化、学科雷同化等问题。为了规范中外合作办学,国务院于2003年3月1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教育部于2004年6月2日发布了20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

要正确理解“条例”及“实施办法”的内涵,核心是完善、规范和鼓励,不是某些人认为的限制和取缔。条例第三条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指向精神十分明确。

事实上,大多数正规严谨的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在语言教育、理论结合实践的授课理念、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等方面是有着很多值得国内教育界思考和学习的长处的。从这些院校毕业的学生,无论在出国求学还是国内就业,都有着超越普通同龄人的优势,有些甚至超过了国内著名院校的毕业生。

在中国即将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圈、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的态势下,未来的相当长时间里,中外合作办学不是要不要搞的问题,而是如何搞好、如何增加合作模式、如何扩大办学领域的问题。

第四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

(2017年2月28日中共教育部党组教党〔2017〕8号文件印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推动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合格、贯彻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合格、共产党员行为和作风合格、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合格(以下简称“四个合格”)的目标要求,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党内有关法规,结合高等学校实际,制定本标准。

一、组织领导 1.领导体制

学生党建工作体系健全,责任明晰。学校建立健全学生党建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学生工作(研究生工作)、宣传、共青团、党校、教务、人事等部门协同配合,院(系)党组织负责实施、学生党支部具体落实的学生党建工作格局。学校党委对本校学生党建工作负主体责任,学校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学校党委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其他党委班子成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对分管部门和联系院(系)学生党建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院(系)党组织对院(系)学生党建工作负主体责任,院(系)党组织书记负主要领导责任,副书记负直接领导责任。

2.工作机制

校、院(系)党组织将学生党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党组织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学校党委每年至少专题研究一次学生党建工作,院(系)党组织每学期至少研究一次学生党建工作,学生党建工作有规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建立校、院(系)两级领导班子成员、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联系指导学生党支部工作制度。切实发挥党支部主体作用。坚持以“两学一做”为基本内容,以“三会一课”为基本制度,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形成学生党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3.学生党支部设置

按照有利于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活动的原则,在按年级或院(系)设置学生党支部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探索依托重大项目组、课题组和学生公寓、社区、社团组织等建立党组织,探索学生党建工作向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组织拓展,扩大党的覆盖面,做到哪里有学生党员哪里就有学生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委员会任期根据支部设置方式设定为两年或三年,坚持按期换届。合理控制学生党支部党员人数规模,一般在30人以内。建强学生党支部,充实支部工作力量,创新支部工作方法,保障支部工作条件。整顿软弱涣散学生党支部,每年进行摸底排查,对支委不强、长期不开展组织生活、不发挥作用的,限期整顿转化。

4.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

统筹院(系)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组织员、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共青团干部等队伍建设。按照守信念、重品行、有本领、敢担当、讲奉献的要求,选优配强学生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专兼职组织员。注重从优秀辅导员、骨干教师、优秀大学生党员中选拔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教育培训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定期开展专题培训,特别是根据支部换届情况加强党支部书记、支委的党务知识培训。推动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落实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办法和保障激励机制,实行职务(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落实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务工作人员不低于全校师生人数的1%的要求,确保学生党建工作力量配置,每个院(系)至少配备1-2名专职组织员,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

二、教育培养 5.入党积极分子培养

入党积极分子确定程序规范,党组织收到入党申请书后,应当在一个月内与入党申请人谈话,指派培养联系人了解入党积极分子思想状况。在入党申请人中采取党员推荐、群团组织推优等方式,支部委员会(不设支部委员会的由支部大会)研究决定,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的程序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学习、开展集中培训,并定期向党组织进行书面或口头思想汇报。党支部每半年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考察。院(系)党组织每年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作一次培养状况分析。

6.发展对象培养

严格落实入党积极分子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和考察的要求,党支部书记、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和组织员都要承担起培养教育的责任。规范程序,严格把关,对基本具备党员条件的入党积极分子,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党员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支部委员会讨论同意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后,列为发展对象。为每一名发展对象确定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介绍人,介绍人认真履行责任。健全落实发展对象谈心谈话和政治审查制度。对发展对象应进行短期集中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3天(或不少于24个学时),培训突出思想入党和政治引领,并结合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进行党情国情教育。发展对象要定期向党组织进行书面思想汇报。

7.预备党员教育

院(系)党组织及时将学校党委批准的预备党员编入党支部和党小组,并认真做好预备期的培养考察记录。院(系)党组织通过党的组织生活、听取本人汇报、个别谈心、集中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对预备党员进行系统教育和综合考察,重点考察预备期的思想政治表现、个人党性分析和学习工作情况。严格执行预备党员转正的组织程序和要求。8.党员继续教育

党员继续教育结合本(专)科生、研究生等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以增强党性与党员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组织党员学党章党规、学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组织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和党的历史、优良传统教育,组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组织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主题教育。开展学生党员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廉洁自律教育,引导党员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党员每年集中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32个学时。认真开展党员经常性教育,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9.党员教育方式载体

针对本(专)科生、研究生等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构建以校、院党校为主体、基层组织专题学习为重点、网络学习教育为辅助、主题教育实践为支撑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学校党校紧紧围绕校党委关于加强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重要部署,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合理设置教学方案,科学制订培训计划,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增强党校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运用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和“两微一端”等网络新媒体,创建网上党建园地、网上党校等党员教育平台,确保外出实习、毕业班求职学生党员等流动党员正常接受教育。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和院(系)党组织书记、院长每学期至少给学生党员讲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重大节庆日、重要活动、重要节点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重视教育培训实践环节,组织大学生党员广泛参加自我管理、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承诺践诺等活动。

三、发展党员 10.发展原则

发展党员工作应当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各项要求,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慎重发展、均衡发展,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坚持入党自愿原则和个别吸收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禁止突击发展,反对“关门主义”。注重发展边疆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党员,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给予倾斜政策。制定发展工作计划,在上级党组织规定的发展计划控制数内发展党员。

11.发展程序

认真落实培养、预审、公示、谈话、审批和接收、转正等程序及要求。支部大会程序规范,参会人数符合要求,党组织评定意见严谨规范、填写及时。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入党宣誓仪式庄严、庄重。校、院(系)党组织认真履行职责,按照规定及时讨论审批党支部上报的接收预备党员或预备党员转正决议,党委审批必须集体讨论、逐一表决。学生党员的档案材料建档规范、齐备,入党申请书、入党志愿书、思想汇报等材料填写认真、规范。

12.发展质量

强化发展质量,严把发展关口,严格政治审查,深入考察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是否端正,对党的认识是否深刻,是否懂得党员义务和权利,是否遵守党章党规党纪,是否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确保政治合格。把综合素质作为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考察内容,全面考察思想政治、能力素质、道德品行、现实表现等方面的具体标准,注重学生的一贯表现和关键时刻表现、自我评价和群众评议、学习情况和社会实践情况,防止把学习成绩作为党员发展的唯一条件。

四、党员管理 13.党内组织生活

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强,党的组织生活经常、认真、严肃,坚持不懈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组织生活规范,有实质性内容,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党员的实际问题。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必须参加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和上党课,党支部定期召开支部委员会会议。“三会一课”结合学生特点,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坚决防止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坚持组织生活会制度,会前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谈心交心,会上认真查摆问题、深刻剖析根源、明确整改方向,会后逐一整改落实。坚持谈心谈话制度,开展经常性谈心谈话,做到坦诚相见,交流思想和意见。坚持民主评议制度,督促党员对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对照入党誓词、联系个人实际进行党性分析,强化党员意识,增强党的观念,提高党性修养。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组织生活会,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评议党员与党性分析评议活动规范有序,党内政治生态良好。院(系)党组织要加强对学生党支部党内组织生活的指导和引导,确保党内组织生活有序开展。

14.党员日常管理

党员组织隶属关系明晰,每一名学生党员都能纳入党的基层组织管理之中。严格执行学生党员党组织关系接转规定,档案材料审查严格,接转组织关系及时规范,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有效衔接。严格落实流动党员和出国境党员管理实施办法,建立流动党员管理信息库与管理台账,规范滞留学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学生党员基本信息统计工作严谨规范,及时排查党员组织关系,妥善做好“失联党员”“口袋党员”的联系查找和组织关系接转。严格落实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教育党员自觉按时足额交纳党费。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监督,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退出机制,及时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及时处分违纪党员。

15.党员权利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从政治、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党员,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与帮扶机制。搭建务实管用、灵活多样、特色鲜明的服务学生党员载体。尊重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保障党员申辩申诉等权利,支持学生党员广泛参与班级、院(系)和学校管理工作,畅通学生党员参与讨论党内事务的途径,拓宽表达意见渠道,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

五、作用发挥 16.党组织作用发挥

校、院(系)党组织主体作用发挥突出,落实“四个合格”目标要求坚决有力,有效开展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创建,领导和支持学生党组织发挥好组织带动、工作带动、队伍带动、榜样带动作用。学生党组织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针对性实效性强,在推进专业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工作有力。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引领优良班风、校风、学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维护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17.党员作用发挥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充分,严格遵守党章与党纪党规,带头遵守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做遵纪守法的标杆;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表率;带头落实“四个合格”目标要求,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做朋辈帮扶、互助友爱的践行者,做就业创业、志愿服务国家需要的争先者,做钻研科学知识、勇攀科学高峰的探索者。研究生党员在学术研究、恪守学术道德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充分,毕业生党员在创新创业中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突出。定期开展评选表彰优秀学生党员工作,通过选树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影响其他学生。团结和带领广大学生为推动形成优良党风、校风、学风做贡献。

六、条件保障 18.制度保障

制定并完善发展学生党员及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各项制度。“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和学生党组织工作考评等制度的全面落实。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跟踪评价机制健全。

19.经费保障

学生党建工作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党校办学经费满足需要。学生党支部活动经费按照不低于上级党组织规定的标准落实到位。

20.平台建设

建立党建信息化平台,加强“两微一端”建设,创建网上党校园地、党校、论坛等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学生党建工作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建立多种形式的学生党员教育、实践和服务基地。校、院(系)党校师资建设和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有保证。

第五篇:简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监控的战略思考论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监控;评估指标体系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新兴的办学模式,具有独特的教学模式,且表现出多元化特点。教学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而教学质量监控是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重要保证。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自身特点,制定有效的监控手段,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从而达到优化配置,实现效率和福利的最大化。其本质特征是市场运行规则的普适化。作为高等学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进一步调整教育理念,深度研究人才培养的规格、目标以及实现途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一个关键点就是实现教育的国际化。通过教育国际化,可以将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方法引进来,促使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尽快达到一个新的标准。中外合作办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良好途径。

一、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几种方式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的教育机构。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则界定为: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的教育教学活动。根据具体合作方式不同,中外合作办学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①特许课程,国外高校允许在中国的合作高校开设其课程并授予其学历证书。

②联接课程。国内外高校间签订学分转换的联接学习的协议,学生完成国外高校的课程学习后可同时获得国内合作院校的学历证书。

③分校区。国外高校在中国建立分校区开设自己的课程。

在教学管理上,我国目前的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有三种教学模式,即整合型、嫁接型和松散型。整合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引进国外合作方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原版教材、考核模式和其他相关的教学手段;聘请外方教师单独授课或双方教师共同授课;采用外方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演讲、案例教学、调查报告和实践环节等;由外方出考试题并评判试卷。嫁接型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中外双方分段教学,即在国内外分学期学习,采用1+2、2+2、3+1等多种模式,双方接替性开课,互认学分,互认学历,互发文凭和学位。松散型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聘请外方教师来我方讲学;我方派送教师到对方院校进修;学生可去对方院校进行短期学习或实习。

二、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

1.培养途径的灵活性

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制一般为四年,实行2+2、3+1或者4+0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中国学习,三、四年级自行选择在国内继续学习或到对方院校学习。两校采用同步教学方式,在教学计划、教材版本、教学质量、考核标准等方而,双方保持严格的一致性。这样,学生无论出国与否,在修完全部课程并成绩合格后,都可获得合作双方各自颁发的文凭。也有一些学校采取部分课程由外方提供教材,承认课程学分,学生成绩合格颁发中方文凭的做法。另有一些学校用擦边球的方法,在国家计划外招生,学生毕业时颁发外方文凭。

2.教学计划的独立性

一般中外合作办学双方会从实际出发会,设计出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保证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这种教学计划独立于合作双方学校的统一教学管理,课程设置也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

3.教学方法的双重性

教学方法来自于教育理念。西方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告诉人们真理是什么,而是要帮助他们看见真正存在的事实。因此,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互动式和交际教学方法。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要告诉人们真理是什么,并讲其道理和理由。中方教师如何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西方的教材,外方教师怎样用西方的教学方式教授中国学生,这种“因材施教”是双方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4.教学管理的综合性

教学管理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服务体系上。在教学质量监控上,要执行双方学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在这些规章制度出现不一致时,需制定合作双方共同认可并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5.师资配置的精干性

许多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均采用双语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中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语言水平都有极高的要求。

三、高等学校中乡卜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监控

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体现出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监控中的问题。主要问题是教学质量的不稳定性和监管力度的缺乏。很多合作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具体分析自身的师资基础和设施条件,而是一味追求热门专业,结果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忽视了自身特包,合作办学的质量难以保证。对于合作办学的师资水平、学生培养、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重要教学环节的质量问题,我国尚未建立起全面的教学评估体系。《中外合作办学实施条例》只规定了合作办学的运行原则和要求,没有提出监管办法和监管指标,监管部门缺乏必要的执法依据和手段。

目前,经我国教育部审批的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就有近900个。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监控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从发展的战略角度上考虑,我们主要应该思考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问题。

1.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原则

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链的评估,对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状况有足够清晰的认识,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科学的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评估指标的垣化,以促其形成合理的、可操作的分析系统,掌握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影响因素,便于从宏观与微观双层次兼顾考虑,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莹。围绕上述目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指标体系,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的评估效果,为此需要遵循以下四条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全面性。评估指标体系在教学和管理两大领域全面系统地对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评估。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质量评估不仅要涵盖一般高等教育的共性,还要充分考虑到合作办学的特殊之处。

(2)灵活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从不同的教育体系引进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方式有特许课程、联接课程、分校区等多种形式,教学方式有整合型、嫁接型和松散型三种,评估指标体系应能够适用于所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同。

(3)协调性。评估指标体系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为法律依据,结合合作办学外方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强调合作双方的政策关联及协调。不仅要与我国的法规保持一致,还要充分考虑到国际惯例。

(4)透明性。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简明扼要、清晰易懂、利于把握、方便操作。好的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必定是明确具体的,能够操作并易于操作,具有极强的可行性,有便于操作的工作指标和评价标准,使整个监控与评价过程能够被各中外合作办学单位接受和认可。

2.质量评估体系指标的确立 确定出合适的指标,是科学、客观评价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根据学者叶正波的定义,所谓的指标是指揭露、指出、宣布、使公众知道、评估和标明之意。它是复杂事件的信号,是一组反映体系特性或显示发生何种事情的信息,它从数量方面说明一定社会总体现象的某种属性或特征。教监自走指标体系应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能敏感地反映当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相关指标所构成。它能准确、全面、有效地反映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明显的与潜在的异常情况。笔者建议的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可以体现出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监控的战略重点。

在本指标体系中,教学成果里的课程设置和评定,以及教学质量所占权重较大,体现出这两项指标的重要作用。从宏观角度观测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理论的前沿性,对课程设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作出回顾以及提出发展计划;从微观角度对每门课程进行专业性评估。观测所使用教材的出版社、出版时间、更新频率等,了解专业外部或内部对课程和专业的评估程序及结果,考量专业评估机构对课程的评估结果。对于教学质量,要监控教学方式和方法,确保教学的程序或安排有质量地运行。建立内部管理机制,监控教师的授课水平,监控教材质量是否达到合作双方的要求。双方教师资质要达到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教师资质的要求,保证教师对合作项目教学和管理的了解和接受。在教学辅助上,保证并监控学生的学习环境,建立学生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监控网络教学资源的可得性和网络管理。

在本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教学管理上,资源引进所占比重较大,凸显它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在选择合作项目时,主要考虑的问题应该包括:外国教育机构的资质,即外方是否有能力提供良好的教学模式.夕方的声誉、学术水平、资金状况、法律风险等;对外方所在国家或地区是否有充分的了解,合作项目是否符合双方国家的法律规定和产业需求;能够预测中方的利益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合作项目是否符合高校或学院的发展规划;是否有正式书面协议、合作协议日期、首次签订合作协议日期、最新续签日期和协议期限;是否有国外有关部门的项目批准文件及审批期限;是否具有外国教育机构教育项目的审批以及机构运行情况,等等。对外国合作方的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要做出明确并详细的评价。

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虽然模式多样化但它遵循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是完全可行的。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自身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下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中外合作办学收费标准.doc(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中外合作办学收费标准.doc(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