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基本标准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基本标准
第二篇: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实施意见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工作考核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提高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水平,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结合我省高校实际,制定《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实施意见》及其基本标准。
一、考核指导思想和原则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以考核促进建设,着眼于进一步强化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着眼于提高党的工作整体水平,着眼于全面推动高校改革和发展。通过开展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考核程序和办法
1、高校自我考核。各高校根据考核基本标准的内容和要求,认真进行自我考核,形成自我考核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近两年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基本状况、主要成绩和经验体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自我考核等级和得分等。
2、专家组考核。由省委教育工委组织专家根据基本标准及 1
工作程序,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而又有重点的考核。考核采取听汇报、查阅文档、现场察看、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综合评议等方法,时间为每校2~3天。
3、省委教育工委审定。省委教育工委根据专家组的考核结果,对所考核高校进行综合评议,审定考核等级、得分及反馈意见,并下发反馈意见。
4、高校整改。高校根据反馈意见的要求,提出整改措施并书面上报省委教育工委。
三、计分方法和等级标准
1、《基本标准》一级指标为5项,二级指标为23项,总计1000分。
5项一级指标的分值(Mi=M1~5)为:
M1=300分、M2=260分、M3=160分、M4=200分、M5=80分。
23项二级指标的分值(即:N1(1-6)、N2(1-5)、N3(1-3)、N4(1-5)、N5(1-4)),在《基本标准》中分别列出。每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将按评分标准把握确定。
2、为鼓励高校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新思路,另设特色工作附加分,满分为100分。高校根据本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突出成绩或经验提出申请,由考核组集体讨论审定,特色分不计入总分,但作为以后评选先进高校党委的重要参考。
3、考核结果的等级标准:
⑴优秀:应同时达到以下两条标准。
①V总≥900分。
②特色工作附加分≥60分。
⑵良好:应同时达到以下两条标准。
①V总≥800分。
②特色工作附加分≥40分。
⑶合格:V总≥700分。
⑷不合格:V总<700分。
四、组织领导
省委教育工委负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考核工作将整体要求,分步实施,2003年下半年内开始考核工作试点;争取在两年内完成省、部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考核。
各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考核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回顾总结近几年来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对照《基本标准》,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切实整改;要认真配合考核专家组工作,实事求是地反映学校情况;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作为一个契机,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努力开创高校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本《实施意见》适用于国家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力量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将另行制定。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
第一章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等学校)的领导,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高等学校的党组织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条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保证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项任务的完成。
第二章党组织的设置
第四条高等学校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以下简称党的委员会)。党的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党的委员会对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五条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学校,根据工作需要,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党的委员会可设立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由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对党的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六条高等学校设立党的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以下简称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第七条党的委员会应本着精干、高效和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原则,设立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等工作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包括配备一定数量的组织员。
第八条党员50人以上的系级单位成立党的总支部。党员不足50人的系级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经校党委批准,也可以成立党的总支部。党的总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三年。党的总支部应配备必要的专职党务工作人员。
党员100人以上的系级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经校党委批准,可以成立党的委员会。系级单位党的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接受校党委的领导,任期四年。
第九条党员7人以上的党支部设立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党员不足7人的党支部,不设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支部书记1人,必要时增选副书记1人。党的支部委员会和不设立支部委员会的支部书记、副书记每届任期两年。
第十条教师党支部一般按教研室设置;学生党支部按年级或系设置,党员人数较多的可按班设置;机关、后勤等部门的党支部一般按部门设置。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可与业务相近的部门或单位联合成立党支部。
第三章
第十一条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学习、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靠全校师生员工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按照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学校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发挥党的总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讨论决定学校改革和发展以及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4、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
5、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干部的选拔、教育、培养、考核和监督。
6、领导学校的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
7、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对学校内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实行政治领导,支持他们按照各自的章程开展活动。
第十二条高等学校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对党员进行遵纪守法教育。
2、检查党组织和党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情况。
3、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
4、检查、处理党的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的案件,按照有关规定决定或取消对这些案件中党员的处分。
5、受处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保障党的章程规定的党员权利不受侵犯。
第十三条系级单位党的总支部(直属党支部)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信学校各项决定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
2、参与讨论和决定本单位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支持本单位行政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3、加强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具体指导党支部的工作。
4、领导本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
5、做好本单位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6、领导本单位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
第十四条党的支部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宣传、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团结师生员工,保证教学、科研等各项任务的完成。
2、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向党员布置做群众工作和其他工作任务,并检查执行情况。
3、培养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4、经常听取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分析师生员工的思想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第十五条教研室党的支部委员会要支持教研室主任的工作,经常与教研室主任沟通情况,对教研室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参与讨论决定本教研室的重要问题。
第四章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
第十六条高等学校党组织应对党员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并教育党员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
第十七条健全党内生活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大力表彰先进,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第十八条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和有关规定,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考察,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第十九条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应建立党校。党校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
第五章干部工作
第二十条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按照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并对学校党政干部实行统一管理。中层行政干部的任免,由党委组织部门负责考察,经校党委(常委)集体讨论决定后,按规定程序办理。决定中层行政干部的任免,应听取校行政领导的意见。
第二十一条系级单位党的总支部(直属党支部)委员会同系级单位行政领导一起,做好本单位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监督工作,以及学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的配备、管理工作。参与讨论决定本单位师生员工在出国、晋升、毕业等方面的工作,并负责政治审查。对系级单位行政领导班子的配备和领导干部的选拔,系级单位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可以向校党委提出建议,并协助校党委组织部门进行考察。
第二十二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协助上级干部主管部门做好校级后备干部工作。重视妇女干部、非党干部的培养选拔。
第六章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十三条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统一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要发挥行政领导和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十四条高等学校党组织要对师生员工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帮助他们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二十五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紧围绕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密切结合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和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分别不同层次,采取多种方式进行。
学校党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他们自觉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第二十六条高等学校应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职干部相结合的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配备一般占全校师生员工总数的1%左右;规模较小的学校,可视情况适当增加比例。
第七章党组织对群众组织的领导
第二十七条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要研究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支持他们依照国家法律和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第二十八条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领导教职工代表大会,支持教职工代表大会正确行使职权,在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作用。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可根据本条例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军队系统院校党组织的工作,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参照本条例作出规定。
第三十条本条例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本条例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关于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
关于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方案 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统一部署,为巩固和拓展全省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进一步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我省高等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高等学校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高度,紧紧围绕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推进我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坚持从本学校实际出发,改革创新,务求实效,统筹推进党的建设其他经常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服务广大师生、加强基层组织中建功立业,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推动科学发展,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认真履行职责,结合实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我省高教强省战略、科教强省富省工程,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以及本学校科学发展规划、思路、举措;党员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投身教书育人等各项工作中。
促进校园和谐,就是要求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积极组织和参与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三型校园”创建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主动排查矛盾纠纷,做好化解工作;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维护学校和谐稳定。
服务广大师生,就是要求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尊重师生,紧紧依靠师生,认真倾听师生呼声,及时反映师生意愿,主动帮助解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积极参加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多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加强基层组织,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造就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二、主要内容和目标要求
按照中央办公厅(中办发[2010]12号)和中共教育部党组(教党[2010]13号)文件要求,高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
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基本目标要求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出色完成党章规定的基本义务,努力做到“五个好”。一是领导班子好。领导班子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发挥表率作用,积极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系统的贯彻落实,有较强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顾全大局、团结奋进、清正廉洁的坚强领导集体。二是党员队伍好。广大党员始终做到理想信念坚定,宗旨观念牢固,党员意识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工作机制好。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党员机制完善,党员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渠道通畅。四是工作业绩好。基层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师生成绩突出,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五是群众基础好。基层党组织在群众和师生中有较高威信,党员在群众和师生中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进一步增强,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
优秀共产党员的基本目标要求是:模范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努力做到“五带头”。一是带头学习提高。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加强党的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本职工作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二是带头争创佳绩。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三是带头服务群众,服务师生。深入贯彻群众路线,着力解决群众和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自觉维护群众和师生利益。四是带头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法规、教育法规及本单位本学校规章制度。五是带头弘扬正气。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弘扬高尚师德,自觉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
三、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 自2010年4月至2012年“七一”前,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要围绕迎接建党90周年、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两个重大节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2010年4月至2011年“七一”前,在搞好思想动员基础上,围绕抓好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切实兑现向群众作出的承诺,建立健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并以迎接建党90周年为专题,学校各级党组织引导党员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
2011年7月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以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专题来推进活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更加突出的工作业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主要通过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评选表彰等方式进行,以确保活动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1、公开承诺即学校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工作和党员实际,制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具体方案以及阶段性目标和计划;每名党员要从自身和工作实际出发,每年提出参加活动的方案或具体打算,并采取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布,作出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2、领导点评即上级党组织负责人适时对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点评,实事求是地肯定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3、群众评议即学校党委对所属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适时组织党员、群众进行评议。按照省委要求,实行季度评议制度。基层党组织每季度要以创先争优作为评议的主要内容开展一次组织活动,认真总结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每名党员的工作进行评议。通过开展评议,促进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深入。
4、评选表彰即上级党组织对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开展创先活动情况进行考核表彰。要把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表现与其工资、职位、职称晋升评定结合起来,与评选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等其他各类先优结合起来;把干部党员参与创先争优活动表现情况作为日常考核考察的重要内容和评价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按照省委要求,2011年“七一”前,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高校工委将对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一次集中表彰。各学校党委也要采取适当方式对优秀共产党员进行表彰奖励。2012年“七一”前,高校工委将专项表彰“2010——2012年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以及创先争优活动成绩显著的先进学校党委。通过多种形式的表彰激励,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参加创先争优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省委高校工委成立由张永洲、李东明同志分别担任正、副组长的高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省普通高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下设办公室,由高校工委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高校纪工委相关人员组成,具体负责创先争优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督查指导。按照省委组织部的要求,党的关系隶属市地委及有关部门党委的高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行“条块”共同管理,以“条”为主。即由高校党的关系所在的市地委及有关部门党委和省委高校工委共同负责,以省委高校工委为主。各高校党委要提高思想认识,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加强领导。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创先争优活动是基层党建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要在借鉴运用学习实践活动成功经验的同时,注意与专题集中教育活动的区别,有计划、有节奏地推进。要结合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形成长效机制。各校制定的活动方案于6月30日前报高校工委组织部。
2、联系实际,分类指导。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党员的岗位特点,确定鲜明、具体、实在的争创主题,使活动目标看得见、工作能落实、党员好参加。要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党员参加、有利于调动党员积极性、有利于活动取得实效的原则,精心设计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活动载体。可以与学习实践活动的实践载体相衔接,也可以针对当前群众和师生最希望党组织和党员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问题设计活动载体。活动载体要相对保持稳定性连续性,不宜经常变换;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防止空泛。学校党委、院(系)党委(总支)、党支部,要围绕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搞好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努力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民办高校党组织要围绕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和监督民办高校遵守国家法律和教育法规,团结凝聚师生员工,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健康发展。
3、把握节奏,搞好“三个结合”。按照中央的要求,集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致安排2年多时间,分2个阶段进行。各学校要安排有序、把握节奏,组织引导学校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创造先进、争当优秀,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的动力与保证。活动中,要搞好“三个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要与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结合起来。把学校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党员干部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创先争优活动要与高校党的建设经常性工作结合起来。统筹推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经常性工作,不断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创先争优活动要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开展活动;进一步推动教学、科研、服务等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广泛开展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等活动,要特别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集中解决学校科学研究工作中还存在的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
4、抓好宣传,营造氛围。要围绕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创先争优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创先争优活动的部署、要求、做法、经验、先进典型及进展成效,注意选树党员身边的典型,各高校要根据活动进展情况,选树并表彰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活动的先进典型,切实增强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5、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各学校都要建立校级领导同志联系点制度,通过采取定期听工作汇报、交流研讨、实地调研、审阅材料、参加会议等多种方式加强工作指导。高校工委将开展经常性督导检查工作,了解活动进展,通报活动情况,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解决问题,推动创先争优活动顺利开展。
第五篇: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教育部关于印发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
教体艺〔201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现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基本标准》是对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估、检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凡是达不到《基本标准》要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不得评为合格等级,各省(区、市)不得批准其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
各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体育工作摆上重要位臵,切实加强领导和规范管理,认真落实《基本标准》。
教育部将适时组织开展面向所有高校的《基本标准》达标工作专项评估、检查,凡不达标的学校,将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整改期间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停止招收运动队新生。
请将此件转发至所属高校。
教育部
2014年6月11日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标准。—1—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工作。
一、体育工作规划与发展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校体育纳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国家教育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及各项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有计划、有制度、有保障地促进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和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全面发挥体育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制订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具体任务、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并落实各项工作。
3.设臵体育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干部、教师和工作人员,并赋予其统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管理职能。实行学校领导分管负责制(或体育工作委员会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体育工作专题会议,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各有关部门积极协同配合,合理分工,明确人员,落实责任。
4.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竞赛活动、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领域制订规范文件、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测。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并纳入综合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
5.严格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为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
6.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
7.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实效性。建立体育教研、科研制度,形成高水平研究团队,多渠道开展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教学质量、课余训练、体育文化水平等为目标的战略性、前瞻性、应用性项目研究,带动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提高。
三、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
8.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面向全体学生设臵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9.学校每年组织春、秋季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或体育文化节),设臵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竞技性、健身性和民族性体育项目,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经常组织校内体育比赛,支持院系、专业或班级学生开展体育竞赛和交流等活动。
10.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特长,有效发挥体育特长生和学生体育骨干的示范作用,组建学生体育运动队,科学开展课余训练,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和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竞赛。
1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采取鼓励和支持措施定期开展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传统和特色。开展对外体育交流与合作。通过校报、公告栏和校园网等形式,定期通报学生体育活动情况,传播健康理念。
12.因地制宜开展社会服务。支持体育教师适度参与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的组织、裁判等社会实践工作。鼓励体育教师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和参与社区健身辅导等公益活动。支持学校师生为政府及社会举办的体育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四、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
13.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完善工作条件,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向学生反馈,并将测试结果经教育部门审核后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形成本校学生体质健康报告。及时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
14.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制度,学生测试成绩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申请并
经审核通过后可准予毕业)。毕业年级学生测试成绩及格率须达95%以上。
15.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将体质健康状况、体育课成绩、参与体育活动等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16.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视情况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等必要措施,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切实改进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五、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
17.健全学校体育保障机制,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并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加强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伤害预防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妥善处臵伤害事件。
18.根据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需要,合理配备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年龄、专业、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健全体育教师职称评定、学术评价、岗位聘任和学习进修等制度。
19.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保证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一致,实行同工同酬。
20.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符合国家配备、安全和质量标准,完善配备、管理、使用等规章制度,基本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定时维护体育场馆、设施,及时更新、添臵易耗、易损体育器材。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