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
论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经历了成功与失败,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探索,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改革始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是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深化。
政治体制改革,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方向对了,路子对了,改革就会更容易,就会少一些阻力。所以,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党领导政治体制改革一以贯之强调和坚持的重要思想观点和重要指导方针。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有哪些,以及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政治方向。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方向
一、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与不足
回顾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光是经济方面有成就是不行的。所以,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包括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等。政治发展有两个途径,一是革命,二是改革。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下,改革当然是最佳选择了。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极其重要的任务,所以在执行时需谨慎行事。相比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应该会显得有些困难,这三十几年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也有失败。
1、党政关系逐步理顺,共产党执政体系日趋完善和成熟;早在20世纪80年代时,邓小平就指出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弊端,所以,我国把党政分开,理顺党政关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过去那种党政不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正在得到逐步改革,新型的权力关系正在建立,共产党的执政体系日趋完善和成熟。
2、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主体的民主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益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增强。在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建设上,形成了一系列制度规范,使人大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得到不断完善;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民主党派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不断完善,此外,更多的民主党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国家机关的领导职务。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政策。经过30年的发展,这一基本制度重新焕发了青春。不仅进一步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而且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还有公民民主权利、选举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在改革有一定成绩时,也要看到存在的缺陷和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项重大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不仅关系到政治体制的完善、民主制度的建立 ,而且对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有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权力监督机制不完善、行政垄断、政府职能错位、反腐制度建设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将来的改革中要完善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条明朗的道路,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改革就一定会成功。
二、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各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尤其是经济改革,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所以,其他改革也必须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以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保障,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重要保障。想要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曾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民主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党领导政治体制改革一以贯之强调和坚持的重要思想观点和重要指导方针。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开始就是走自己的路,今后也必然从中国自身的民意、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外,我们可以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世界上就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后果,这方面的教训我们一定要引为警戒。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能够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不是保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关键就是要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是不是得到巩固和提高,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是不是得到保持和发展,人民群众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积极性是不是得到有效调动和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是不是在有序扩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是不是在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不是在不断发展。只有正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了以上要求,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排除错误思想的干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三、正确的政治方向
2003年2月在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胡锦涛在《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机制;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需要有领导、有步骤地全面加以推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在深刻总结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丰富实践、借鉴外国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原则。在党内外、国内外高度关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强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上可以看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性。政治体制改革如果不按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改革就会误入歧途,影响国家根本。
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终于开辟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的独一无二的道路,我们没有照搬西方各种制度,而是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事实证明,这条道路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再进行经济建设,国家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核心。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要坚持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而决不能削弱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坚强领导,才能按照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把全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领导、组织、支持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管理好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各项事业。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国家就不会散,就会凝聚起来,团结一致致力于国家建设。
3、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才是历史创造者,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
4、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随着整个改革发展进程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法治型国家。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全行业必须紧紧抓住新世纪新时期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力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抓紧制定完善“十二五”规划,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柳斌杰在总署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理论学习会议上的讲话 杨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
第二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聂月岩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系、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研究所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阐述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他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随着整个改革发展进程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他特别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第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邓小平同志针对“文化大革命”暴露出来的党和国家一些具体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不仅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而且明确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总的目的。他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个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党的十三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并特别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强调,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更好地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实践,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针对在政治体制改革目标问题上党内外存在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任何一种类型的政治文明都有鲜明的阶级性。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牢牢把握这一点极为重要。
第二,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目标决定的。只有坚持这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有前提的,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改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不能搬用他们的三权鼎立,不能搬用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一定要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近年来国内外有些人,包括党内也有极少数人,总是指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起步”,“还没有到位”。极个别人主张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到位”的标准就是在中国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主张搞“民主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随着整个改革发展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他特别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坚定性和连续性。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既不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更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能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又能实现集中统一,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又一重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针对我国原有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弊端,强调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和政策规定,取得了令党和人民满意的成效。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重要贡献。胡锦涛这一重要观点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也是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论述,内容丰富、内涵深邃。他还阐述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等一系列的重要思想。总之,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为党的十七大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三篇:论五个必须坚持
“七一”讲话解读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论“五个必须坚持”
2011年08月30日09:3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五个必须坚持”:
○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 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好坏,党好中国好,党弱中国弱。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所以,“七一”讲话当然要回答政党自身建设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党建主题就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此,胡锦涛同志提出“五个必须坚持”。这 “五个必须坚持”凝练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五大支点,也点出了中国共产党下一步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努力重点。
第一个支点:理论。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政党首先是用科学理论武装的政党。什么是指导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论?毫无疑问是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分两个方面,一是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着中国共产党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让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第二个支点:人才。
现代社会发展进步最宝贵的就是人才,拥有人才就拥有了未来。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政党肯定是人才荟萃的政党。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人才问题有两层意蕴,一是积聚什么样的人才,二是如何积聚人才。“德是才之帅”,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选用人才要以德为先,政治品格、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是先决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才现于四海”,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集聚人才要广开人才之源、放眼五湖四海,要打破老框框、不拘一格降人才,要营造创业平台、提供发展空间,栽下梧桐树方能引得凤凰来。
第三个支点:群众。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来自群众服务群众的政党,这是它最大的政治优势。有群众支持,纵有千难万险也能逢凶化吉,纵使山重水复也能勇往直前。没有群众的认同,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有心无力,不仅会失去发展的支持、甚至会失去执政的基础。近些年来,一些人改革的动力在衰减,有些地方发展的助力在消退,因为,他们远离了群众。所以,做到“三真”,真心去联系群众,真情与群众交流,真正为群众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开拓力量源泉的关键举措。以心交心,定会心心相映;以情换情,自然两情相悦。
第四个支点:反腐败。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与腐败是水火不容的。腐败生则事业衰,腐败除则事业兴。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要讲四句话:第一句,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态度是旗帜鲜明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第二句,中国共产党的一些成员中存在腐败现象;第三句,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是求真务实也卓有成效的,有针对性地遏制了一些群众反响强烈的腐败现象,切实打击了一些较大的腐败行为;第四句,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绝不仅仅止于“反”,而且要把反腐与倡廉结合在一起讲,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加注重“倡廉”,做到釜底抽薪,防患于未然。
第五个支点:制度。
邓小平曾经深有感触地说过,还是制度靠得住。提高政党建设科学化水平,制度是保障。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已经跨越了“从没有制度到有制度”的阶段,进入了“从有制度到好制度”的新阶段。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在全党范围内确立起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制度理念,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第四篇: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三论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文,是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决议公报以后,一些人在会前高度期盼的政治体制改革有落差的情况下,文章言简意赅,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澄清,文中明确了“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国家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回顾了过去3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从未停歇,而是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推进,并取得了瞩目成就;反击了一些国外媒体指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的轮调,再一次提出了邓小平说过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衡量标准;强调了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四个坚持”,特别强调西方模式不可在中国复制,改革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更不能华而不实、空喊口号,坚定了循序渐进走自己的路的决心。
这些重大观点的提出和强调,显然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能达到的,而且发表在文章在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的显要位置,也表明这篇文章既是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文章,更是对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政治体制改革定方向、定基调的作用号角文章,显示了其不一般的政治意义。大有对外界、对人们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进行正本清源,因此有网民根据人民日报的以往做法,把“郑青原”理解为“正本清源”的意思,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也有道理。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国家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我们对于走什么样的政治道路,早已有了明确的回答。这条道路,凝聚着几代人的艰辛探索,积累了近代中国百余年历史经验,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这条政治道路的重大意义。这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出发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我们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政治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早在1979年,我们党就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后一直强调,我们实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30多年来,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始终随着人民政治参与
积极性的提高不断深化,始终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主题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了党和国家活力,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制度支撑和法治保障。
回顾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不难发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围绕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我们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适应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我们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从党的领导体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从大刀阔斧地推进机构改革,到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到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从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到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到建立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汇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大潮,推动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创造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面貌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充分证明,我们实行的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
不断深化的政治体制改革,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活力,进一步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既能广泛发扬民主,又能实现高度集中;既能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又能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提高国家效率。九八抗洪,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关键时刻、重大时节,正是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催生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使我们能够昂然战胜自然风险的挑战、经济危机的冲击、政治**的考验,使我们能够圆满组织、成功举办各种重大国际活动,在中华大地创造奇迹。
对于这一点,即使是一些西方学者也不否认。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成果,为人类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提供了重要经验。那种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的看法既有悖于客观规律,也不符合客观事实。
当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无论是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还是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新要求相比,仍有不足和弊端,依然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经过30多年的改革探索,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我们有必要认真总结和长期坚持这些来自实践、符合规律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最为核心的一条,就是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只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才能有力保证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政治体制改革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是要抛弃而是要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同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的完善同步推进,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最终目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对发展人民民主、保障国家统一和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越性。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进行,而不能背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和人民在深刻总结长期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确立起来的,是我们党和人民尊重国情、尊重历史的正确选择。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模式,搞多党轮流执政和三权鼎立那一套。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循序渐进、扎实推进。在我们这样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搞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与我国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与我国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相适应,有秩序、有步骤地展开,决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更不能华而不实、空喊口号。
走自己的路——这是中国在饱经沧桑、历经磨难之后认识到的真理,也是中华民族面向未来、壮大发展的指南。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五篇:论反腐败与政治体制改革(模版)
论反腐败与政治体制改革
【英文标题】On Anti-corruption and the Reform of Political System
XU Yao-min
(Editorial DepartmentofJournalofChenzhouTeachersCollege, Chenzhou 423000, China)
【 作者 】许耀明
【作者简介】许耀明,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湖南郴州433000
许耀明(1955—),男,湖南资兴人,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副主编,副教授。
【内容提要】腐败是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健全社会主义权力制衡机制。如强化人大监督制度;改革党内监督体制;加强舆论监督;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经济生活市场化;改革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等。
【英文摘要】Corruption is one of the prominent problemsinthesociallife our country.Theessentialwayoutforsolvingthisproblemistoreformthepolitical system, to promotegovernment bylawand to perfect thepower-restriction-and-balance mechanismbysuchmeansasreinforcing the systemof supervisionby thePeople'sRepresentativeCongress,transformingourParty'sinternalsupervisingsystem,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changingthegovernmentalfunction and reforming the systemofselectingand appointing cadres.【关 键 词】反腐败/政治体制/法治/制衡机制
ant-corruption/ politicalsystem/ governmentbylaw/restricting and balancing mechanism
【 正文 】
中图分类号:D6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042(2000)05—0007—0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前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是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本来,腐败并非我国之特有,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腐败现象。但是,像我国今天这样,腐败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广泛影响人们行为的普遍现象却是罕见的。[1 ]江泽民在今年召开的中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腐败问题时指出:“发展下去不是没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啊!”[2]这足以说明我国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应该说,这些年来我们同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腐败现象却愈演愈烈,其发展势头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今天,反腐败已经成为我们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反腐败是一场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目前我国社会腐败的要害是权力腐败,从病因上来说,主要还是一个体制问题,即集权体制下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是腐败得以滋生和蔓延的根本原因。那么,解决我国腐败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权力制衡机制,而这样一个机制只能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实现。因此,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根本出路在于政治体制改革。我们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围绕建立和健全权力制衡机制这个中心问题,积极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权力结构,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腐败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尤其要改革和重构人大监督制度,真正树立人大监督至上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这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权力制衡机制,争取反腐败斗争胜利的根本前提。
从政治体制的角度来看,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代议制度,即人民的权力是委托各级政府及
公职人员代行的,这就存在着权力的所有者与权力行使者之间的分离。权力的使用往往存在着双重效应,它既可以用来为社会和公众服务,也可以用来谋取私利。人类由于具有追求自身利益的本性,这就决定了权力持有者一旦掌握了权力,都有以权谋私的可能性。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对此作过深刻的剖析:“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权力倾向于绝对腐败。”孟德斯鸠也曾下过结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于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规律。[3]因此,要防止权力腐败,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加强对权力的制衡和监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对国家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得到了加强,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及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反腐败的角度来看,我国人大监督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还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机构不健全,没有设立专门的反贪监督机构。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最基本的职能和权力是立法权和监督权。为此,全国人大设立了法律、内务司法、财政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外事、华侨、环境与资源、家业和农村、民族等九个专门委员会。地方各级人大也设立了或者部分设立了相应的专门委员会,但是,各级人大都没有设立反贪监督机构。保证国家行政机关及公职人员清正廉洁,应该是人大实施监督的重要职责,但是,由于没有建立以反腐败的主要任务行使监督权力的专门机构,更没有人大监督方面的专门立法,对人大行使反腐败监督权的权限、手段、方式和程序作出明确的规定,使我国人大在反腐败及监督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监督力度十分有限,对滥用权力的制约作用显得非常薄弱,不是徒有虚名,就是流于形式,对腐败的预防和监督效果很不理想。如我国的腐败问题如此严重,惩治的高官成千上万,但是,被人大罢免的却凤毛麟角。实践证明,人大对权力监督不力,是我国腐败现象大量发生并一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
要改变反腐败斗争中的这种被动状况,必须要从制度上强化人大对权力制约的力度,加强人大对反腐败斗争的监督。具体来说,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一)要正确认识和肯定权力制衡这一原则的科学性和重要性。权力制衡思想首先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来的,欧美各国根据这一分权学说,普遍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机制。这种机制对官员的腐败起了重要的制约作用。实践表明,权力制衡是防止权力被滥用和权力腐败的重要原则,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它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反映了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今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其运行机制,可以不采用“三权分立”的形式,但却不能把它所蕴含的权力制衡的原则加以否定。社会主义权力制衡机制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体系,但是,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看,其实质都是人民对行使权力的国家机关及公务人员的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代表人民进行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和最高权威的监督,它是国家监督体系的核心。因此,加强人大对廉政的监督不仅仅是个认识问题,也是积极行使人大法定职权的重要表现,更是推行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
(二)要把人大反腐败监督机构的建设纳入政治体制改革的轨道。为了进一步加强权力制衡的力度,有必要调整和重新配置监督权力机构。一是各级人大应设立廉政监督委员会。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议会都设有专门的反腐败职能机构,如美国众议院的“道德委员会”,英国议会的“查弊专署”等。实践表明,我国人大也有必要设立廉政监督委员会,并制定人大反贪污监督法,对该委员会的地位、性质、职权、监督程序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保证廉政监督工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其主要职权是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公务活动中的廉政情况进行监督。如审查重大腐败案件的文件和材料;提请人大罢免腐败分子的职务;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执法检查,纠正违法行为;通过新闻媒介公布腐败分子的犯罪事实和处理结果;听取和审查主要行政领导干部关于廉政情况的报告;组织廉政立法的具体工作等。二是建立人大廉政监督专员制度。这一制度最早开始于瑞典,二战以后在许多欧美国家得到推广,其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大。这一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也可尝试建立人大廉政专员制度,作为整个人大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反腐败斗争的需要有选择地向部分地区、机关派出廉政监督专员,对其廉政情况实行直接和具有权威性的特别监督制约。廉政监督专员主要是对所在地区、机关的腐败案件的调查、人事处分情况进行监督,并提出建议和向上级人大报告。这样有助于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对廉政工作的干扰,以保证上级有关反腐败的政策、法律落到实处。
二、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体制,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其在党内监督中的最高权威;实行纪检机构的垂直领导,确保其在党内监督中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权力制衡机制,争取反腐败斗争胜利的关键环节。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掌握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权的领导权,全面领导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掌握了权力就有产生腐败的可能性。因此,对党的各级组织以及领导干部,也存在一个监督和制约的问题。我们党执政五十多年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强了党的监督机构和监督制度的建设,并在保证党的廉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党内监督仍然是党的建设的薄弱环节,至今尚未形成刚性的党内监督体制。其突出表现是两个方面:一是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不够完善。按照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产生的中央委员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委员会是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这就说明党的代表大会对党的各级机关、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的监督中拥有最高权威。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党的代表大会是五年才召开一次,使其不能经常地发挥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监督作用。加之党章也没有作出党的代表大会监督它所产生的各级委员会及其领导干部的具体规定,所以,党的代表大会在党内的监督作用基本上没有发挥。二是是党的纪检机构的监督体制不科学,其监督作用受到制约。党的纪检机构是党内专职监督机构,其职能发挥如何,对党的廉政建设影响极大。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党的纪检机构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按照监督的一般规律,有效的监督必须以监督客体处于监督主体之下为前提,并且监督主体的监督活动不受监督客体的直接制约,以保证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但是,从我们党的纪检机构来看,按照党章规定,中纪委在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党的地方各级纪委接受双重领导,即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领导,甚至纪委立案也要由同级党委或主要领导批准方可决定。在这一体制下,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实际上是下级对上级的监督,这就造成了一种有悖于监督规律的现象,即监督者受制于被监督者。这种体制使党的纪检机构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权威性,从而不可能对同级党委,尤其是对主要领导实施有效的监督。不仅如此,甚至腐败案件发生后连查处都相当困难。事实上,近年来查处的胡长清、成克杰、徐炳松等几乎所有的重大腐败案件,都是由中央纪委亲自出马或强力干预才得以水落石出。这种状况典型地反映了我们党内监督体制的突出弊端,对于当前的反腐败斗争是极为不利的,也是党员领导干部腐败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的根本原因。
上述党内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党的监督体制的改革来解决。当前,应该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
(一)改革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以取代“一次性会议”的制度。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就对此进行了肯定[4]。可考虑代表实行选举制产生,减少代表数量,进一步提高代表素质,并定期轮换。党代会主要是听取和审议同级全委会或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加强对全委会或常委会的监督,决定党内重大事件。党代会期间代表实行提案制度,并建立党的代表大会听取、收集和反映党员群众意见的听证制度,建立对党的各级领导人的权力行使监督的具体制度,逐步使监督制度化、规范化。通过改革,使党的代表大会真正成为党内最高权威的领导机关和监督机关。
(二)改革党的纪检监督体制,建立相对独立、垂直领导的纪检监督机构,确保纪检机
构按党规党法办案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具体来说,一是提高纪检机构的地位。即把党的各级纪检会提到与同级党、政、人大、政协机构相同的级别,以便于用相应的权力制约权力,提高纪检机构的制约力,强化党内权力制约机制。二是建立纪检部门垂直领导的体制。中央纪委直接归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领导,地方各级纪委归同级党的代表大会和上级纪委领导,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定期向同级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并对其负责。同级党委协助、配合同级纪委开展工作。纪检系统的人、财、物由上级纪检机关垂直管理。各级纪委应有相对独立的立案权和办案权,同级纪委有权处理同级党组织管理的干部,如同级党委有不同意见,属中央管的干部由中央纪委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审批,属省级以下管理的干部由上级纪委裁决。同时,考虑到权力互相制衡,各级纪检机构也要接受同级党委的监督。
三、加快新闻立法,充分利用舆论工具,进一步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这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权力制衡机制,争取反腐败斗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对社会上一切有悖于党纪国法的腐败案件进行曝光,以达到对其进行制约的目的。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权力制衡和反腐败斗争最重要的手段,这是因为腐败行为从来就是人民群众切齿痛恨的丑恶东西,它从来就是一种在黑暗中进行的肮脏交易。所以,担心腐败行为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成为千夫所指的丑闻,一直是腐败分子的最大心病。同时,新闻舆论监督由于其极快的时效性和广泛的公开性,能够迅速将人民群众的情感和呼声高度聚焦在腐败的官员及其案件上,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迫使司法机关必须秉公办事,对腐败分子依法予以惩处。这对于其它公职人员也能起很大的警示作用。舆论监督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起到其它监督手段起不到的作用,可以弥补法制和道德规范方面的缺失。从全球来看,凡是法治化程度比较高和政治比较廉洁的国家,都十分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的独特作用。这些年来,我国对舆论监督也是比较重视的,党的十五大强调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一些新闻媒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等,在舆论监督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总体来说,我国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远未得到真正的发挥。一是舆论监督的立法严重滞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五十多年,新闻事业发展很快,但有关这方面的立法并没有跟上来。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连一部《新闻法》都未能出台,新闻媒介享有的权力和承担的义务,没有一部法律作出全面的具体的规定,这就给舆论监督带来了很大困难。二是管理体制不顺,新闻媒介缺乏必要的独立性。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表现形式,应属民主监督和外部监督的范畴。但是我国的新闻媒介受到的行政干预太多,缺乏必要的独立性。有些部门和领导总是把舆论监督与安定团结的方针对立起来,似乎揭露腐败就会破坏安定团结,对舆论的监督功能更是讳莫如深。在我国,新闻舆论没有起到引发其它监督的先导作用,只能被动地受命将其它监督已经完成的结果公之于众,即事后监督多、事前监督少;监督一般性问题多,监督领导干部中出现的问题少;监督的层次低,力度明显不够。这就使得我国的舆论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大为逊色。因此,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强化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
(一)加快新闻立法,使舆论监督有法可依。当前,人民群众在呼唤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强烈要求新闻媒体在反腐败斗争中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提供公正的舆论环境,以遏制腐败,弘扬正气。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时代需要,进一步加快和完善新闻立法,将新闻媒介的权力,义务和责任,舆论监督的范围、对象、基本原则等通过法律固定下来,将新闻舆论监督纳入法制的轨道。
(二)扩大新闻媒介依法监督的自主权。为了确保舆论监督的权威性,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维护稳定大局的前提下,要保证新闻媒介对重大腐败案件有采访、调查、报道、评论的权利。这些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干涉和阻挠。在舆论监督中,新闻媒介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则,客观、公正并适度地报道一些大案要案的发生和处理过程,揭露腐败案件的真相和本来面目,应不受任何外界力量的左右,以保证舆论监督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三)开展公民或法人创办经营报刊的试点。目前,我国的新闻媒介几乎全部隶属于各级党政部门,由于法制不健全和各方面制约太多,它们很难以公众媒介的姿态对社会生活进行广泛而深刻的舆论监督。允许公民或法人依法创办少量报刊,有利于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有人担心会削弱党对新闻媒介的控制,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其实这种担心是不正确的,对新闻媒介的管理主要是依靠法制,新闻媒介如果歪曲事实,有意进行误导,同样要负法律责任。加大对腐败的披露,从长远看只能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真正危害社会稳定的是腐败。
四、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实现经济生活市场化,避免领导干部个人对经济生活的过多干预,是减少或消除我国腐败现象的重要基础。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它要求通过经济法规来规范和协调各种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管理主要宏观管理,大量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仍处在转型的过程中,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的问题现在仍未完全解决,这是腐败滋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已经查处的重大腐败案件,大部分是领导干部用行政权力干预经济生活,违反市场经济规律,与不法商人相互利用而产生的。
因此,要消除腐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经济生活的市场化,避免政府尤其是领导干部个人对经济生活不必要的干预。最主要的是以下几方面。
(一)实行政企分开。让企业独立于政府部门,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主体。使企业能依法抵制不正常的行政权力的压力和干预,从而消除产生腐败的企业制度基础。
(二)合理确定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内容、范围和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生活一定程度的干预是必要地,关键是要界定清楚,政府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总的来讲,要尽量减少行政权力过分干预市场运行,尤其要杜绝领导干部个人介入市场交易过程。应该明确规定,领导干部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参与、过问工程项目的承包、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贷款发放、证券发行等经济活动,要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抑制权钱交易等寻租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建立和健全公开办事制度,增加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透明度。总的原则是,政府工作凡是能公开的一律向公众公开,对政府行政权力的关键环节,如投资项目的审批,营业执照的发放等,必须向社会公告周知,并加强监督,建立廉政监控点。要建立听证会制度,并使之制度化,将有可以影响领导干部廉洁的重要经济决策纳入听证的轨道。总之,实践证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消除经济上腐败的必由之路。
五、加快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尤其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用人机制,是减少和消除我国腐败现象的又一重要环节。
当前,我国社会腐败行为的主体是掌握党和政府权力的部分领导干部,因此,反腐败要反在点子上,重要的一环就在于选好、选准领导干部,这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用人机制即领导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制度。
邓小平生前曾经将干部制度改革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近二十年来,我们对传统的干部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现行的干部制度、尤其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还存在不少突出弊端。一是任命制范围过广。领导干部任命制不是完全不能用,只是它作为一种具体的干部制度应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如果不恰当地、过多过广地实行任命制,就很难避免腐败现象的滋长和蔓延。如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现象。由于任命制大大地堵塞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由群众选拔领导干部的渠道,使干
部的选拔权掌握在少数主要领导干部手中,这一方面为有些领导干部卖官索贿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使一些投机钻营者,行贿买官容易得呈。从近年来查处的大案要案来看,领导干部接受贿赂,相当部分是在干部选拔任命过程中发生的。在买官卖官中,一方行贿,一方受贿,受贿者卖官时,往往先给有关方面打招呼、然后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程序考察,最后集体研究任命的。从表面看来符合组织程序,但背后隐藏着肮脏的交易。现实表明,干部的提拔和任用已经成为我国腐败现象最易产生的环节。二是任期制实施不科学。虽然我们对领导干部的任期作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我国从中央到县级都是有四大家领导班子,因此,往往出现领导干部在几家领导班子之间轮岗、甚至互换岗位担任领导职务的现象。这就说明如何完善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仍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一个人在一个地区或某一级政权担任领导职务时间过长,部门过多,往往使这一地区干部队伍出现一些不正常的情况,容易形成错综复杂的“官”系网,腐败一旦发生,往往表现出“团伙化”、“网络化”,以致泛滥成灾。近年来,腐败丑闻不断的“广西现象”就与此有关。实践证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已成为我国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加快推进和扩大领导干部选举产生的范围,逐步缩小任命制。选举制是资本主义否定封建社会世袭制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也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选拔官员的最合理的制度,它本身没有阶级性,是民主政治的一种具体形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该普遍推广。人民群众通过选举产生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一方面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选拔干部过程中群众路线的体现。
选举制有可能避免由少数领导决定干部选拔任命所产生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同时,由于选举人对被选举人可以随时提出弹劾、撤换,所以,选举制也是制约领导干部腐败的一种最有力的措施。因此,各级政府领导人通过选举产生,应该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一项重要原则。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可以考虑在保留人民代表大会的同时,应逐步实行行政首长民选制,并实行差额选举,允许竞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交通、通讯等物质条件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公民的民主意识、文化程度、组织程度也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其识别能力和政治嗅觉已今非昔比,对县、市、省三级行政首长实行由公民直接选举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应积极试点,待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二)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我国的宪法已对中央和地方政府领导人的任期作了明确规定,就某一个职务来讲,任期制的问题已经根本解决。但是,由于我国情况的特殊性,有必要对领导干部的任期制度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一般来说,主要领导干部在某一职位任期满了以后,原则上不再担任同一地区其它领导机构的主要领导职务,这对于促进一个地区的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0—06—16
【参考文献】
[1]盛宇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00,(5):52—59.[2]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04—03(1).[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