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县关于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对困难群众的长效帮扶机制,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川委发[2005]9号)和市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德府发[2006]13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逐步在全县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在农村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城市建立起以比较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制度,实现社会救助由分散、单一的模式向统一、综合的模式转变。在全县建立起覆盖城乡、科学规范、运转协调、保障有效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三)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必要的资金投入,扎实推进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建设。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和支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救助格局。
2、制度配套、形式有别。建立目标明确、形式有别、层次分明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着眼于社会救助的稳定性和长效性,使各类救助对象都能及时得到相应的社会救助。把工作重点放在建立健全制度,完善救助机制上。对特困群众要从建立最基本的单项救助制度做起,首先解决最急迫的问题,优先救助最需要救助的群体。允许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中实行不同的社会救助标准。
3、法规健全、管理规范。加快制定和完善社会救助的各项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地实施各项社会救助,使社会救助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和工作到位,确保各种救助对象得到应有的救助。要加强镇(乡)及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社会救助组织网络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水平。
4、城乡统筹、统一部署。要把建立社会救助制度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社会救助标准可以城乡有别但要相互照应,社会救助资源城乡共享又要逐步向农村倾斜,救助方式既考虑城乡共性又突出各自特点,城乡协调发展。
二、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科学制订低保标准,根据基本生活必需品费用和财政承受能力,建立低保标准的科学调整机制。保障标准由县民政局会同统计、物价、财政等相关部门组成调标工作小组,进行科学测算,定期制定调整预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实施分类施保,进一步细化和量化家庭困难系数,使困难程度大的家庭得到更多救助。完善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做到社区和村每月、乡镇每季度、县每半年对重点低保对象走访一次,随时掌握家庭情况,确保救助进出渠道畅通。加强资金的监管和按月足额发放,继续推行低保资金发放社会化。加强低保与就业政策的有机衔接。将城市低保对象和低保申请人优先纳入就业服务范围。在就业登记、职业培训、就业介绍、税费减免、贷款担保等方面,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优惠措施。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低保标准和对象,继续实行“低标准入轨,全员覆盖,逐步提高”的办法,实现应保尽保。对享受低保后,仍有特殊困难的家庭实施临时救济。同时把开发式扶贫和救济式扶贫结合起来,促进农村贫困群众尽快脱贫。
(三)健全灾害应急救助机制
完善灾害防范机制,搞好预警预报、物资储备、社会动员工作,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灾害紧急救援能力,一般要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24小时内做到灾民的吃、穿、住、饮用水、医疗等救助措施到位。完善灾后重建机制,实行生活救灾、生产救灾和工程救灾相结合,切实搞好灾后重建。
(四)建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2007年在全县建立并启动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对城市低保户和少数患特大疾病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城市居民,要根据医疗救助制度予以救助。同时,不断完善和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制定并落实困难企业、困难群体参保政策,加快多层次医疗救助体系建设。继续贯彻落实《XX县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农村“五保”对象、特困救助对象等困难群众,因病影响基本生活的给予必要的医疗救助。
(五)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从保障对象和保障内容两方面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要把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确保五保供养金按月足额发放。要着力解决五保对象的住房困难。进一步加强敬老院建设,对居住危房又不愿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对象,要逐步进行危房改造。
(六)积极做好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
要完善救助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和程序,让应该接受救助的人员能够得到有效的救助。建立完善的救助管理网络和部门协调机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救助工作。
(七)实施教育救助,切实保障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就学
建立和健全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用2年左右的时间,使持有农村五保供养证和属于城市三无对象的未成年人,基本实现初中和小学免费教育;对持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证和农村特困户救助证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积极开展社会捐助、结对帮扶助学等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继续实施“爱心献学子”工程。
(八)积极实施就业援助
积极实施就业援助政策,是解决低保家庭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大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帮助城镇困难群众、低保对象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吸纳城镇困难群众、低保对象就业。加强和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兴办规范的就业服务机构,为城镇困难群众、低保对象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加强对城镇困难群众、低保对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免费的培训机会,提高被征地人员转岗就业能力。
(九)保护救助对象的合法权益,积极实施法律救助
县法律援助部门、法律服务机构要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活动。根据县级以上民政部门颁发的救助凭证或者出具的经济困难书面证明,及时为申请人提供法律援助。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一)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负责,有关部门参加的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社会救助工作,组织、协调各部门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信息的沟通,并动员、组织、协调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类矛盾。在县民政局内设社会救助管理中心,负责主要业务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建立社会救助工作运行机制。乡镇政府贯彻落实县政府的决策,负责本乡镇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落实辖区内救助对象的政策落实工作,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类突出矛盾。
(二)认真落实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民政部门是城乡社会救助的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好综合管理,协调服务职能。负责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灾民救济、优抚对象优待抚恤以及临时救助等。教育部门负责贫困家庭子女的帮困助学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做好对有劳动能力的城镇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等工作,并减免相关费用;配合制定医疗救助政策。卫生部门负责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指导、督促医疗机构降低医疗成本,并制定对困难群体实施医疗费用优惠、减免的措施。财政部门负责落实政府社会救助资金的预算安排,负责福彩公益金、社会捐赠、企业赞助等用于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建设部门负责协调解决,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用水。司法部门负责制定法律援助的政策措施,指导各级法律机构为低保特困户无偿提供法律援助。工商部门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政策扶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减免有关收费。税务部门在新办税务登记证时,对持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的,可免交税务登记证工本费。交通部门负责制定从事个体客、货机动车辆运输的减免准驾培训费方面的优惠政策。审计部门负责加强对与社会救助有关的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
(三)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乡镇政府对社会救助工作必须的机构、人员和经费要给予保证。各乡镇要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人员专职负责此项工作。城镇社区和农村村委会也要有人负责此项工作,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救助管理服务网络。民政部门要及时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社会救助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切实保障政府对社会救助经费的投入。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县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根据财力逐年增加社会救助资金预算,保证各项社会救助措施的落实。鼓励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为社会救助提供捐赠、资助。要切实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加快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劳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建设。紧紧依托基层劳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综合管理服务机构,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动态地汇集城乡各类困难群众的基本信息,为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准确依据和技术保障。
(六)动员社会力量和积极参与城乡社会救助事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捐赠和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工会、工青团、妇联、残联等群众团体和红十字会等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新闻单位要加强有关宣传报道,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众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篇:唐山市古冶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
唐山市古冶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
各乡、街,区直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市政府关于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现根据我区实际,就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一、增强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古冶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我区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广大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已经建立起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制度为基础,医疗救助、灾民救助、住房救助、困难学生学杂费减免和爱心助学等救助形式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但随着近几年改革的深入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困难群众面临的问题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基本生活之外,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困难进一步突出,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力度明显不足,城乡差别进一步加大。因此,建立健全覆盖全区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势在必行。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高全区城乡社会救助能力和水平。
二、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创新工作模式,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协调救助行动,逐步构建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救助工作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
三、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确保必需的投入,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2、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要着眼于社会救助制度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充分体现公民权益的平等,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救助标准,使各类救助对象都能得到应有的救助。
3、依法救助、管理规范。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加强各项制度之间的配套与衔接,提高工作效率。要依法行政,规范程序,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4、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统筹规划,统一部署,促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协调发展。既要考虑城乡共性又要突出各自特点,既要考虑资源共享又要适当向农村倾斜。
四、健全完善各项救助制度
(一)贯彻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严格按照《唐山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唐山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唐山市古冶区城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的规定,规范城乡低保管理制度,依法行政,做到应保尽保。
2、严格按低保标准发放低保金,积极筹措资金,确保低保资金足额到位。
3、要推行分类施保。对低保对象中大病、重残、单亲家庭等特殊困难家庭给予政策倾斜,适当提高补助水平,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4、要实行动态管理。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家庭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对不再符合低保条件的,要及时停止其低保待遇,做到低保对象既能进又能出。
(二)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要按照市有关文件精神,改革农村五保供养体制。要加强宣传,增加五保工作透明度。要统一五保供养标准,保证五保资金按时足额到位。要加强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五保对象生活质量。
(三)全面实施城乡特困居民医疗救助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古冶区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办法(试行)》,同时积极配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帮助农村困难群众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进一步解决医疗难的问题。积极协调落实困难群众医疗费减免制度。严格医疗救助审批程序,公正合理地确定医疗救助对象,使患有重大疾病的特困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四)完善特困群众住房救助制度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对符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条件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住房保障方式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核减租金为辅。同时,积极帮助农村困难群众修缮住房,确保农村困难户住房安全。
(五)建立城乡家庭困难学生教育救助制度
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继续落实城乡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学杂费减免制度。深入开展困难家庭学生高等教育期间“爱心助学”资助活动,充分动员社会力量,调动企业、经济实体及个人捐赠教育的积极性,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
(六)健全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健全法律援助机构,建立以财政为主渠道的法律援助经费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使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获得法律援助,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七)积极实施就业援助
积极支持和鼓励困难群众就业,优先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免费提供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将低保对象和低保申请人优先纳入就业服务范围。加强低保和就业政策的有机衔接,推进特困人群就业岗位的开发和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八)建立应急救助机制
要做好突发困难的临时救助工作。区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并吸收社会捐款,主要用于解决困难群众因重大疾病、天灾人祸等造成家庭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要做好重大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工作。要制定应急预案,在灾害发生后及时做好灾民转移安置,确保灾民吃、穿、住、医等基本生活需要,组织好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
(九)建立和完善社会帮扶、捐助制度
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坚持和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帮扶贫困户活动,并形成制度;积极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实现捐助活动经常化;组织广泛的社会互助活动,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日常生活困难。
五、合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一)建立政府领导、归口管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管理体制。区政府成立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任组长、相关副区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组织领导全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民政部门主要负责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灾民救助等工作的审批、资金发放、基层部门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努力做到应保尽保、保障到位;财政部门负责社会救助资金的预算安排,对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监督;卫生部门负责困难群众就医医疗费用减免政策的落实、民政福利对象医疗费减免政策的落实,加强对定点医院的监督管理;房管部门负责城乡低保家庭的住房保障工作,按照工作程序与申请人签定住房保障协议并填制发放
住房保障证,计算发放住房补贴金或租金核减金额;教育部门负责教育救助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组织各单位捐款资助全区城乡散居孤儿上学,对城乡低保、特困户的在校中小学生根据政策减免学杂费,配合政府及民政部门做好从小学到大学的“爱心助学”,组织学生开展“爱心基金”捐款、“结对子帮扶”资助贫困学生;司法行政部门负责依法提供法律援助,根据困难当事人申请,依法提供诉讼或非诉讼法律服务,努力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就业援助,提供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为参训人员提供一次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提高就业技能,对弱势个体经营者提供小额贷款等;审计、监察部门负责救助款物的审计、监察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严格监督检查,严肃处理违规违纪问题,确保专款专用,保障资金落实到位。
(二)落实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将各项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各项社会救助工作的落实。
(三)加快建设基层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网络。要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选配优秀干部充实社会救助工作队伍。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进一步增强广大社会救助工作者的“亲民、爱民、为民”意识。
(四)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管理。根据我区社会救助工作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科学、严密的工作程序,确保社会救助工作公开、公正,提高救助效果。定期组织专项检查,加强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健康发展。
唐山市古冶区人民政府
2006年11月17日
------------------
第三篇:调研关于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
调研:关于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
关于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 各乡、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
为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整合各类救助资源,全面建立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全区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工作,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组织机构
成立岳阳楼区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李少怡任组长,副区长张德明、陈建红、贺景福、徐兰喜任副组长,王梦华、黎炜、王武中、田新华、彭端生、程岳华、袁久经、许晋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即社会救助管理办公室设区民政局),王武中兼办公室主任。各乡(街)、村(居)分别设立社会救助管理站和社会救助申报点,并成立民主评议小组,负责各类救助对象的申报、调查和监督工作。
二、救助对象
(一)动态管理中现行城乡低保对象、城乡五保户、城乡特困户、残疾人。
(二)因自然灾害导致正常生活无法维持或房屋全倒的重灾户。
三、救助项目
(一)城乡低保救助。系对人均月收入低于本区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现为180元)的城市居民实行的一种基本生活保障。由区低保中心组织落实,具体按《岳阳楼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细则》(岳楼政发〔2003〕11号)进行操作。
(二)大病医疗救助。系对凡持本区户口且长期居住本区辖区内的五保户、特困家庭的成员,因患大病,家庭无力承担其医疗费用,且一年内支出区级(含区级)以上医院医疗费用城市3万元、农村2万元以上的家庭。有工作单位且已参加医保的原则上不在救助范围。
上述对象之外的其他对象患大病,医疗费用数额巨大,导致家庭生活特别困难,家庭无力承担巨额医疗费用的,可纳入医疗救助范围,给予一次性救助。由区低保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具体按《岳阳楼区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试行)》(岳楼政发〔2005〕13号)进行操作。
(三)医疗援助。系专对低保对象实行医疗收费优惠的一项政策。由区卫生局在全区区属医疗卫生单位中贯彻落实,医疗卫生单位凭对象本人户口本、身份证及有效《低保证》,采取“免收挂号费”和“优惠住院总费用的5%”的办法。
(四)临时性救助。系针对需紧急救助的特困对象进行的一种专项救助。主要有三种对象:因自然灾害需紧急救助的困难对象;因重大意外事故需紧急救助的困难对象;特困群众上访求救需临时性生活费和交通费救助的对象。申请民政临时性救助对象须有本人书面申请,并如实填写《申请民政救助审批表》,经乡(街)、村(居委会)两级初审上报,即经村(居)委会审核评议和本村(居)委会民政义务监督员入户调查认定,由乡、街道办事处民政办签署意见后,统一报送区民政局救灾救济股。特殊情况下,申请救助对象可直接将申报材料报送区民政府局。区民政局负责审核落实,具体按《岳阳楼区民政临时性救助办法》(岳楼民发〔2005〕12号)进行操作。
(五)住房救助。系对城乡特困无房户、因灾倒房户进行的一种专项救助。由区民政局负责落实,具体按《岳阳楼区城乡特困户及灾民倒房户住房救助办法》(岳楼民发〔2005〕13号)进行操作。其审批程序:
1.农村特困无房户由区民政部门每年核查一次。即各乡、街道办事处于年初(三月底前)将辖区内需给予住户救助的特困无房户情况(含报表和照片)上报区民政局,区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上报情况逐户进行实地核查后,报救灾领导小组批准,确定当年住房救助对象。
2.因灾倒房户由乡、街道办事处及时报送区民政局,区民政局组织实地核定后由区低保中心按廉租房管理规定核实并向区房管部门申报审批。
(六)助学救助。系对低保户、五保户家庭中无法上学的适龄儿童、辍学中小学生,无法继续深造的品学兼优的高中生、大学生进行的一种救助。由区教育局组织实施。“政府助学”凭个人申请(书面申请、《低保证》、《五保供养证》或《残疾证》、村(居)委会调查证明、学校证明,高中、大学生附考试成绩单和学校鉴定),由所在学校和村(居)委会公示,经乡(街)民政所、乡联校初审,报区民政局、教育局审批,采取“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非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每期救助500元,大学生每年救助2500元”的办法;“结对助学”凭个人申请(同上要求),由民政所初审,报区民政助学办公室调查核实,介绍结对帮扶对象,采取“原则上不低于政府助学规定标准”的办法。
(七)就业帮助。系针对有劳动能力而未就业的城乡特困群众进行的专项帮助。由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申请人凭《下岗失业证》、《再就业优惠证》、《低保证》或《特困户救助证》、申请书及其它有关材料到所在村(居)委会申请,由村(居)委会、乡(街)劳动和社会保障站逐一审核并公示后,上报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由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采取“提供就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劳务输出”的具体措施进行帮助。
(八)法律援助。系对本区户籍的民政救济对象实行的一种专项救助。由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组织落实。当事人持有效的救济证件(《五保证》、《低保证》、《特困证》或《残疾证》)和申请,经村(居)委会出具特困证明、乡(街)审核后,并经区民政局初审转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主要采取对当事人进行维权的办法。
(九)司法援助。系指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行政诉讼,经济确有困难的,实行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免交的一种救助。由区人民法院组织实施,具体按《岳阳楼区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试行办法》(岳楼法〔2005〕12号)进行操作。
(十)残疾人扶助。系专对残疾人在康复、就业、维权、住房以及残疾人学生、特困残疾人子女就学等方面进行的一种扶助。由区残联组织实施,具体按《岳阳楼区残疾人扶助方案(2005—2008年)》(岳楼残字〔2005〕18号)进行扶助。
(十一)科技援助。系专对从事种养殖业生产的特困农户进行的一种科技援助。由区农林畜牧水产局组织实施,具体按《关于对我区特困农户实行农业科技优惠政策的通知》(岳楼农林畜水〔2005〕22号)进行操作。其主要内容: 1.免费为农户开展种、养殖、加工生产方面的技术咨询,免费为特困农户提供各类农业生产技术、信息资料;
2.免费在各乡、街道办事处组织开展3—5期各类种、养殖技术培训班; 3.免费为各特困农户在区农林畜牧水产局网站上发布各类农产品生产资料及产品供求信息;
4.免费为特困农户发布各类动植物重大疫情预测信息、防治办法,并免费为其提供畜禽防疫疫苗;
5.对国家森林生态实行重点保护,发放生态效益补助(每亩扶持4.5元)。
四、监督实施
为监督各类救助专项资金(或各类扶持资金)使用情况,实现救助覆盖面,区城乡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部门联席会议制,原则上每一季度末召开一次,由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主持,民政部门主办,其它部门参与。年终,区城乡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对当年社会救助工作进行总结,及时修订和完善社会救助有关制度,并将各单位的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年终考评内容。
>区民政部门每年向区委、人大、政府、政协报告以及向社会公布一次社会救助工作实施情况。
二○○五年十一月二日
主题词:民政
社会救助
意见
岳阳市岳阳楼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感谢阅读这篇文章,感谢原作者
年11月2日印发 2005
第四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冀政〔2005〕4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2005〕44号 【发布日期】2005-05-24 【生效日期】2005-05-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北省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
(冀政〔2005〕44号 2005年5月24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我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增强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工作的紧迫感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广大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天灾人祸等原因,尚有不少特困人口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困难群众面临的问题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基本生活之外,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困难进一步突出,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力度明显不足,城乡差别进一步加大。因此,建立健全覆盖全省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势在必行。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提高全省城乡社会救助能力和水平。
二、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建立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总体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创新工作模式,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协调救助行动,逐步构建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救助工作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二)坚持的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强社会救助工作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确保必需的投入,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二是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要着眼于社会救助制度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充分体现公民权益的平等,使各类救助对象都能得到应有的救助。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救助标准。三是依法救助、管理规范。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加强各项制度之间的配套与衔接,提高工作效能。救助工作要依法行政,规范程序,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四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统筹规划,统一部署,促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协调发展。既要考虑城乡共性又要突出各自特点,既要考虑资源共享又要适当向农村倾斜。
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一)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逐步提高保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要科学调整救助水平。根据物价上涨指数、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等因素,通过科学测算,实事求是地调整保障标准,做到既能满足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又能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自主创业。二要推行分类施保。对低保对象中大病、重残、单亲家庭、子女上学等特殊困难家庭给予政策倾斜,适当提高补助水平,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三要实行动态管理。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家庭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对不再符合低保条件的,要及时停止其低保待遇。尽快建立规范、统一的农村低保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特困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实施城乡低保一体化。(二)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妥善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经费来源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投入、多形式供养的保障机制。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三)全面实施城乡特困居民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积极配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帮助农村困难群众解决医疗难的问题。积极推进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建设,搞好调查测算,制定审批程序,公正合理地确定医疗救助对象,使患有重大疾病的特困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四)逐步完善特困群众住房救助制度。加快建立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对符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条件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住房保障方式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实物配租、核减租金为辅。以财政预算资金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稳定规范的住房保障资金来源。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住房保障事业进行捐赠。同时,力争每年帮助农村困难群众建设和修缮一批住房,逐步缓解其住房困难。(五)大力开展城乡教育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到2007年,使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享受“两免一补”(即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和补助寄宿贫困学生生活费)。继续做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慈善捐助等专项救助工作。完善高等学校资助政策体系,大力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积极实施勤工助学和爱心助学等资助措施。充分动员社会力量,调动企业、经济实体及个人捐赠教育的积极性,帮助贫困群众子女完成学业。(六)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健全县级和县级以上法律援助机构,建立以财政为主渠道的法律援助经费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使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获得法律援助,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七)积极实施就业援助。积极支持和鼓励困难群众就业,优先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免费提供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帮助尽早实现就业再就业。将低保对象和低保申请人优先纳入就业服务范围。加强低保和就业政策的有机衔接,推进特困人群就业岗位的开发和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八)建立应急救助机制。一是做好突发困难的临时救助工作。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并吸收社会捐款,主要用于解决困难群众因重大疾病、天灾人祸等造成家庭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救助对象主要包括已经得到救助、但仍然十分困难的城乡低保对象和虽然不符合低保条件,但确因上述原因造成严重困难的“边缘户”家庭。二是做好重大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工作。要制定工作预案,在灾害发生后及时做好灾民转移安置,确保灾民吃、穿、住、医等基本生活需要,组织好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
(九)建立和完善社会帮扶、捐助制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坚持和完善机关、企事业单位帮扶贫困户活动,并形成制度;积极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实现捐助活动经常化;组织广泛的社会互助活动,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日常生活困难。
四、合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一)建立政府领导、归口管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管理体制。各市、县(市、区)要建立由政府主管负责同志任组长、有关部门参加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民政部门主要负责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灾民救助工作;财政部门负责社会救助资金的预算安排,对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监督;卫生部门负责医疗费用减免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建设部门负责困难群众的住房援助工作;教育部门负责教育救助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司法部门负责法律援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就业援助;审计、监察部门负责救助款物的审计、监察工作。(二)落实社会救助必需的资金。各地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将各项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各项社会救助工作的落实。(三)加快建设基层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网络。要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选配优秀干部充实社会救助工作队伍。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及时开展培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要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进一步增强广大社会救助工作者的“亲民、爱民、为民”意识。加快研制社会救助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汇集城乡各类困难群众的信息,为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和技术保障。(四)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管理。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科学、严密的工作程序,确保社会救助工作公开、公正,提高救助效果,逐步完善社会救助公示制度。要定期组织专项检查,加强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健康发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湖北省关于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
湖北省关于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推进和谐湖北建设,现就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缓解困难群众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改善其生存、生活和发展环境,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积极探索,认真实践,初步建立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救济、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等一系列社会救助制度,较好地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我省社会救助工作还存在制度配套衔接不够、救助资源比较分散、工作发展不够平衡、工作力量比较薄弱等问题,部分群众因生理障碍、疾病、失业、灾害等原因,生活仍然还很困难。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迫切需要构建统一、便民、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二、进一步明确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构架、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构架。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救助制度,创新管理体制,加快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医疗、教育救助为重点,住房、就业、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助为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标准适度、政策配套,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长效性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目标。2007年,所有市州、县要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初步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框架;到2010年,基本达到管理科学化、制度规范化、资金多元化、服务社会化、信息网络化、保障法制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三)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把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加大投入、提供保障,完善政策、强化责任,动员社会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
2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救助体系要面向各类特困群众,覆盖城乡,体现城乡共性和特点,做到政策逐步统一、标准相互衔接、工作整体推进、城乡协调发展。3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要围绕统一、高效、便民、科学、协调的目标,协调政府部门、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的力量,有效整合各系统、各部门的人力、物力、资金、信息、设施等资源,加大政府投入,拓展社会捐助等筹资
渠道,形成党政领导、部门配合、民政协调、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多元筹资、统一救助的合力。
4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各地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救助标准要与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政支撑能力相适应、与保障特困群众基本生活相适应,力争标准科学、水平适度。
5覆盖面广,不留空档。要将符合条件的城乡各类特困群众纳入救助体系实施范围,做到应救尽救、不留空档,并实行动态管理。
三、科学确定社会救助的对象和内容
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包括城镇“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人)、流浪乞讨人员、特困残疾人员;农村特困群众,包括农村“五保”对象、特困户、遭受自然灾害的灾民;政府确认急需救助的其他城乡困难群众。救助内容包括:
(一)全面落实生活救助。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把所有符合条件的城镇困难居民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要突出重点,分类施保,对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和因大病、重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给予重点救助,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
二是要健全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生活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居住在农村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实行定期定量救助,并根据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救助标准。积极推进农村特困户救助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过度,形成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长效机制。
三是要努力完善五保供养制度。要不断深化“福星工程”,对愿意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全部实行集中供养;对自愿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按规定的标准落实供养政策。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改善逐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同时,将“福星工程”实施扩大到城市,对自愿集中供养的城市“三无”人员和孤老优抚对象,采取多种途径,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全部集中供养。
四是要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要坚持主动救助、分类救助,重点做好流浪未成年人和患重病、精神病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加大社会救助保护设施建设力度,2010年内,列入规划的市州、县(市)建成社会救助管理站和未成年人救助中心。
五是要健全灾害救助制度。要健全指挥统一、反应灵敏、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灾害救助应急机制。做到报灾及时、核灾准确、救灾到位,确保灾民能及时得到衣、食、住、医等临时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
(二)加快推进医疗救助。
一是要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力争2006年试点县(市、区)覆盖到40%,2007年试点县(市、区)覆盖到60%,2008年在全省县(市、区)基本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对农村特困户和五保对象,由政府资助或社会捐赠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二是积极探索惠民医疗制度。各市(州)和具备条件的县(市)要建立惠民医院或设立惠民医疗服务窗口,为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低保对象为主体的特困人员提供基本医疗优惠服务,减免有关医疗费用,一般不得少于省规定的减免项目。惠民医院应实行医药分开,通过招标或医药公司直供办法,不断降
低药品成本;其医护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定编定岗,并根据其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确定其工资待遇。政府按照服务对象优惠成效给予适当补贴,确保其工资待遇随着服务水平和实效提高而提高。省卫生厅要会同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等部门尽快研究制定惠民医疗保障具体办法,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各地要根据财力状况合理确定惠民医疗减免的对象、范围、项目、标准和比例,积极探索建立覆盖所有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并资助低保特困对象参加医疗保险,以保证城镇特困居民能够享受低廉、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
三是逐步健全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募集、社会互助等措施,建立由民政部门主管的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对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农村特困人员提供重大疾病医疗救助。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起付线的设置和救助比例、救助限额应根据本地实际和财力确定。企事业单位特困人员的大病医疗救助,由各地劳动保障部门通过建立大病统筹基金或商业保险予以提供。
(三)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加大“两免一补”实施力度。从2007年起,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免交学杂费(含信息技术教育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补助。
要落实“择校生”收费10%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规定,加大对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并要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困家庭学生实行学杂费减免。每年至少要资助5万名贫困中职生完成学业。要逐步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健全“绿色通道”及“奖、贷、助、补、减”的资助体系,保证贫困家庭子女不因贫辍学。要逐步完善对贫困家庭大学生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绿色通道”及“奖、贷、助、补、减”相配套的资助体系。从2006年起,全省每年资助16万名农村特困家庭、城镇低保家庭子女上大学,顺利完成学业,并根据需要逐年增加。
(四)积极提供其他救助
一是大力实施就业援助。各地要坚持保生活、促就业并重,采取政策扶持、对口帮扶等措施,激励、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城镇低保对象,要及时落实培训、职介、社保补贴和小额贷款等再就业扶持政策,鼓励低保对象劳动自救。要优先将有劳动能力、就业愿望和“零就业家庭”的城市低保对象和农村特困户纳入就业扶持范围。劳动保障、农业、扶贫、教育等部门要通力协作,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对农村特困群众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和创业培训,帮助其尽快转移就业。
二是积极开展住房救助。城镇应根据本地实际,通过扩大经济用房、发放租赁住房补贴、实物配租、租金核减等方式,逐步适应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农村应通过搬迁扶贫和特困户危房改造工程等多种措施,力争用3—5年时间逐步解决农村特困群众无住房、住危房等问题。
三是加强法律援助。各地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湖北省法律援助办法》,落实法律援助经费,对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书、代理、申诉、辩护等法律援助服务,依法维护城乡贫困群众合法权益。
四、健全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各地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夯实基础,健全机制,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
救助体系。
(一)要健全科学管理体制。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和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各有关部门要恪尽职守,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相关救助工作。民政部门主要负责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管理、指导监督工作;及时准确掌握城乡群众困难状况,了解城乡贫困群众救助需求,协调相关部门落实救助措施,并对困难群众建档建卡,规范管理;具体承担城乡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城乡社会救助事业发展计划、规划和制定及扶持项目的确定,优先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及危房改造项目。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研究制定、落实城乡特困群众就业援助政策和提供就业再就业服务,积极帮助困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并对特困企业职工实行大病医疗救助和基本养老保险扶持。教育部门负责特困学生救助政策制定、实施及指导服务。卫生部门负责惠民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普及。扶贫部门负责扶持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及扶贫项目实施,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建设部门负责城镇特困群众住房救助政策制定和实施,并对农村贫困群众建房和灾民倒塌房屋恢复给予政策优惠。税务部门负责研究制定城乡贫困群众税收减免政策。司法部门负责贫困群众法律援助法规政策研究制定和实施监督。财政部门负责城乡社会救助经费筹集和监管。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应当结合各自职能,主动关心困难群众生活,积极开展扶贫帮困、社会互助活动。各有关部门都要结合本部门的工作职能,研究制定相应的救助措施,积极为贫困群众解疑难,办实事,提供救助服务。建立部分社会救助工作联络员制度,加强部门沟通、协作,保证各项协调事项落到实处。各地要切实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之列,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健全责任追究制,对措施不力、救助政策不落实、损害困难群众利益的,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二)要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社会救助工作要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应建立救助对象申请,社区、村组调查、初审、上报,乡镇(街道)核查,县级职能部门审批,省市督导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救助工作统一、高效、有序地开展。要健全组织网络,构建社会救助服务平台。要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归口管理,构筑一个窗口对外的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平台,统一受理城乡居民救助和承办政府部门交办的各项社会救助事务,整合资源,提高效率。要通过公开招聘、加强培训等措施,建立精干高效、廉洁奉献的社会救助工作队伍。要健全以政府为主导,民政部门为骨干,乡镇(街道)为基础,社区、村组为依托的社会救助组织网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水平。
要建立档案资料,健全社会救助信息网络。民政部门要摸清底数,逐人建档建卡,逐步建立城乡各类困难群众基本信息库,形成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委会)五级纵向贯通,部门横向互联的统一高效、安全完整、规范透明、便民优质的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为政府决策、数据查询、动态管理提供依据。
(三)要建立资金保障机制。要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捐助为辅,对口帮扶为补充,分级负责的救助资金筹集机制。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足额将社会救助资金及必要的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随财政收入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而相应增加,以保证社会救助工作正常开展。各地发行福利彩票所筹集的公益金,主要用于城乡社会救助。要整合民间救助资源,加强社会捐赠归口管理,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不断拓宽救助资金筹集渠道。对社会救助资金要实行专
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确保社会救助资金落实到每一位救助对象。
(四)要建立监督考评机制。要建立健全公开透明、定期检查、群众评议、专项审计、年终评估、全程监督的考核评估机制,强化社会救助工作督导、效果考核、政策检查评估。要推行“阳光救助”,实行救助政策、程序、对象公开,设立举报信箱,公布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实行科学救助,加强对救助对象收入的登记核查、生活状况的评估,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要依托有关金融营业网点,对社会救助资金实行社会化发放。要以人为本,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使困难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及社会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