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后感、影评
《北京青年》
重走青春是需要一定物质基础的,实现梦想是不能依赖别人的,要靠自己。
中介、代理人都是鬼把戏。出去走走才能开阔视野、提升心怀境界。
冒险精神值得鼓励,但切不能冒进抑或冒失。
在社会上生存,得多长一个心眼。
急于求成误人歧途,闯荡江湖多张心眼。
《四角关系》
生活中不是没有爱,只是我们没有很好的表达。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希望你幸福胜过一切,我希望成为你幸福的理由,但如果我不是的话,我就不能碍手碍脚。我离开,因为我爱你。
一见钟情会节约不少时间。
《飞越老人院》
我们以为来日方长,然而真正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又有多少?
小的时候,父母对我们不厌其烦。长大以后,我们对父母不胜其烦
《最爱》影评
什么是最爱?最爱就是甘愿用自己的身体传递温度,最爱就是不舍得爱的那个人比自己晚走,最爱就是用最美的笑容携手步入既知的黑暗世界。
山村的悲哀不是因为它的穷困,而在于村民的愚昧。而当穷和愚昧联合起来时悲剧便自然而然的产生。因为卖血染上热病,而卖血的出发点可能仅仅是为了像城里姑娘那样买一瓶洗发水。因为愚昧,恐惧似乎成了影片自始自终贯穿的氛围,村人对患者的恐惧,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很显然,这是个灰色的故事,然而琴琴的红色袄袄给整个灰色的布景添上了一抹鲜亮的希望,袄袄和日记本的偷与被偷实际上是精神寄托的得到与失去。也许在生活中,我们会对偷情男女抱着嗤之以鼻的态度,而在影片中,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是同情与感动,也许患者之间才懂得珍惜彼此。当琴琴穿着红的刺眼的衣服发喜糖、一遍又一遍的读着结婚证,当琴琴用自己的身体传递温度,似乎才意识到这种由偷情开始的感情最后已成为超越生死的真正爱情,琴琴和得意互相称爹娘,这种充满着寄托的爱情又变得如血般刺眼的亲情。爱情、亲情——最爱。
《庐山恋》影评
山青水秀中谈一次超脱世俗利益的恋爱,纯粹又快乐。人们常常会争执爱情到底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于是自然而然的把两者视作一个矛盾,而影片其实讲的便是一个一见钟情又日久生情的故事,简单,自然。男孩说爱情就像闪电,把婚姻视作爱情的坟墓,却不知感情就像导火索只要有小火苗便情不自禁的燃成大火。转身而去并不意味着感情的终结,站在爱情两端的男女也如期待的般直面曾经的邂逅,拥抱牵手走向未知的将来。
《倾城之泪》影评
第一滴泪:不要害怕你的生命将会结束,而要害怕它从未开始。——格雷斯·汉森 对生的渴望,于死的承诺
真正的爱?也许是给予爱人活下去的勇气。然而单方面自以为的伟大付出却也扔下了当初最美的承诺!
第二滴泪:生命要不然是一场大冒险,要不然就是一无所有。——海伦·凯勒
这个片段的感动不在于关乎生死的悲壮,而在于梦想、诺言。老教授对亡妻的允诺、被现实支配的手足无措的一群失意者的梦想,无论是允诺抑或是梦想,它们的实现取决于“杨琳”,而当这个关键点一旦中断及接踵而来的困难变故在一旦下定决心之后就变得微不足道了,那一曲交响乐,的确是用心去演奏,关乎着所有的梦想,陈杂着所有的悲忧欢喜。它似乎也是在告诉着我们生活是要用心去体会的,就像一曲交响乐,轻缓沉急都有其内在节奏,要用心去体验。不必去说这只是影视,不必太过认真,邰丽华的事迹似乎有力的告诉着我们一些什么。
第三滴泪:一场雨中的邂逅,一顶破伞的幸福,或许,爱情就是这么简单。命运是一曲交响曲,各般曲折,生与死的永别,天堂之境,是那永恒的允诺。
把碎片似的故事片段连贯成一部影片似乎是当下电影拍摄的一大趋势,比如泰国的《荷尔蒙》。区别在于前者故事与故事之间的独立性比较强,导演为了使其组合成一个整体而刻意运用文学上的顶真手法,用前一个故事的结尾去引出后一个故事;后者是四个故事相互穿插,共同向前延伸发展,似乎是运用一台大摄像机俯视世态百相,其实又何止百种?千种万种亦有可能。
看了这部影片我承认我被第一滴泪感动到了,总体而言,这部以泪为主题的电影,为了催人泪下几乎无所不用其极了,动不动就生与死的永隔,把一切的意外磨难全都赋予了主人公,导演就像一个巫婆般狠心的摧残着这世间的男男女女。以三个故事的排列顺序来看可以这样说,第一个故事是生存,生存是前提。第二个故事是梦想,梦想是支撑。第三个故事是生活,生活让生命延续。梦想的实现也许并没有生离死别那般轰轰烈烈,它需要的是心的静静倾听。这也是第二滴泪没有让人感动的抽泣不止的原因,观众的泪在交响曲轰鸣的时空中静静流淌。
电影是对现实的反思、展望以及再创造,通过电影我们又去关照我们的现实,我们的生活也许真的会多一点精彩!
村上春树《天黑以后》读后感
我认为,整篇小说有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一条是近乎悬疑的以姐姐爱丽为主要人物的线索,虚构了一个摄像头,把这个人物所在的处所分为此处与彼处通过电视屏幕反应出来,并隐晦的把白川和中国妓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另一条线索是以妹妹玛丽为主要人物的,写他在午夜不回家的心理、经历等,包括和高桥、情爱旅馆的经理和中国妓女的交往。似乎是两条并行的线索,却在摄像机化成一个视点的时候有了交集,最终显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经过午夜洗礼或是说思索的妹妹和姐姐心与心的相连,当然,整篇小说不是只有善的,它也有恶的方面,包括中国妓女、白川、情爱旅店、偷渡者等,这种恶也是用平淡的文字写出,只是对比中透着一股犀利。最后要说的是,两条线索交相叙述,为避免离散,它用时间将其粘合,这是一个午夜发生的故事。
摘抄:
1、不管各自的意图如何,我们都以相等的速度朝着时间长河的下游移行。/
2、社会不是那么好玩的贫穷被。玩起来,就会玩出它相应的优雅
3、人的记忆的确是个怪东西,没有用的、无谓的往事给它满满装在抽屉里,现实中少不得的重要事项却一个个忘个精光。人这东西怕是以记忆为燃料活着的,至于那记忆在现实中是不是重要,对于维持生命来说好像都无所谓,仅仅是燃料罢了,随报纸送来的广告传单也好,哲学著作也好,性感摄影彩页也好,一捆万元炒也好,投进火里都是纸片,火不必边烧边想,到了火那里,统统不过是普通纸片,和着一码事——重要的记忆也好,不怎么重要的记忆也好,百无一用的记忆也好,全是毫无区别的普通燃料。
《幸福终点站》
《幸福终点站》是继《三傻大闹宝莱坞》《肖申克的救赎》《当幸福来敲门》又一部在我看过的电影中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2004年就已经拍摄成功,后悔当初没有早点看。作为一部励志电影,它和后三部电影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启示我们如何积极主动的寻求自己所想的,包括知识、自由即生活的一切幸福,而它告诉我们如何去等,如何为了坚守一个承诺义无反顾的去实践,如果说维克多只要推开肯尼迪机场那扇薄薄的玻璃大门就能踏上他理想的圣地——纽约,去实践他父亲的意愿——那个神秘的罐头,寻找第57位爵士乐手签名(个人觉得让维克多耐心等待的这个内在动力很幼稚,是这部电影的败笔,这个等会再说),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许理想就真的像那扇玻璃门,离我们只有几步之遥,我们稍微等待或者挣扎,也许就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第二篇: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影评doc
作文:《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500~600字)
“清晨带来了凄凉的和解,太阳也惨淡的在云中躲闪。大家先回去发几声感慨,该恕的该怨的再听审判。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这莎士比亚的经典剧目《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人们发现这对相爱的恋人死在了凯普莱脱佳的墓地里,一名主持大局的亲王发出的最后的感慨。合上书的我,一种莫名的悲伤和愤怒相互纠缠着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不禁想: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什么样的人心啊?
命运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让一对注定相爱的恋人却分别出生在一对仇人的家里。长大以后的它们一见钟情,可未满14岁的朱丽叶在建到罗密欧后仅说出了这样一段话:“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昨天的仇敌,今日的情人,这场恋爱怕是要种下祸根。”这难道是一个年仅13岁的少女该说的话吗?我想那不是,从小被家人不断灌输着“蒙太玖家的人是我们世代的仇敌”如此可怕的想法,就不难理解本应十分单纯的少女心会变得如此忧郁和无奈。此时仇恨所带来的极大的恐惧已经远远超过了她与罗密欧的爱情……仇恨?仇恨!对了,就是仇恨!是仇恨使他们悲惨凄凉的殒灭,是仇恨使得两家原本善良的家仆们开始互相残杀,这该死的仇恨,甚至连无辜的小城人民也不肯放过:在他们圣洁的双手和心灵上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挥洒下了一个又一个无辜者的鲜血!这是一股强烈的邪恶力量,足以控制人的心智和理智。这该死的仇恨!
男主人公罗密欧在书中可谓是“一大堆鹅卵石中闪着光的蓝宝石”。罗密欧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却没有继承封建传统和思想,而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脱离了封建家庭,成为一个坚定的人文主义者;他真诚、勇敢,有文化,有能力,有一颗博爱的心;他追求一种自由、自主、美好爱情生活,哪怕是“错爱”了仇人的女儿也毫不退缩;他没有门户之见,爱上了朱丽叶,就把凯普莱脱的家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心期望化解宿愿;他对爱情忠贞不渝,为了爱情和爱人,他甘愿被放逐他乡,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注重友情,在朋友被杀,他的爱情面临“风险”的时候,他奋不顾身的为朋友报仇,却使自己的爱情遭遇了一场不小的劫难,显示了他高尚的品格。正是在家庭矛盾、爱情磨难和朋友青衣等一系列故事情节中,他那人文主义者的精神和气质才得以充分的展示。而女主人公朱丽叶只是一个未满14岁的贵族小姐,可她勇敢、坚强、智慧,冲破了大家族的重重束搏,大胆地爱上了罗密欧,这种但是在当时庸俗的上层社会的小姐们中是十分难得的。
可就是这一切的一切,在那种封建保守的社会环境中是绝不容原谅的,才促使他们的生命一步步走向毁灭。可见封建的思想和传统,不仅仅会控制人的内心,在某种时候它更会成为一把杀人的利器啊!
真是不知道该如何理解这个结局。如果它是个悲剧,可男女主角虽然死了,可他们的爱情却成为了永恒,并且因为他们的死亡化解了凯普莱脱何蒙太玖两家多年的恩怨;可如果这个完美的结局,但为了化解宿愿而牺牲一对恋人的生命,这又是否值得?但无论它是有缺憾的还是完美的,它早在400多年前就成为了传世的经典之作,人们在乎的不是它的结局如何,而是书中的男女主角追求理想、爱情、自由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这才是这部书的魅力所在!就让这份魅力,这份美好,永远地传递下去,永远……--------
第三篇:读后感与影评分析的不同
读后感与影评分析的不同
>读后感与影评分析的不同
影评分析首先要知道与>观后感的不同。
观后感要写到的是个人产生感动或共鸣的地方、个人对某个角色或情节的喜爱、个人对整个电影的赞扬、推荐或贬低等。影评则要写到对导演、摄影、剪辑等一系列的评价、与其他电影的比较和对电影内涵的分析等。
观后感是主观的个人感想,影评是较客观的电影评价,广义的讲,影评是包含观后感的电影分析。
例:《十七岁的单车》影评
《生活在浅海的鱼》
荣获第61界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影片《十七的岁单》是由第六代导演王小帅所拍摄的一部代表作,他通过客户啊小贵小坚还有小保姆等人物形象为我们讲述了了小人物在大城市里的坚信不疑。虽然他们分为'乡下人'和'城里人',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下层人。
小贵,一个从乡下来到北京,怀着希望的大男孩儿,当他得到了快递公司的工作时,骑着单车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时,导演通过一个个长镜头表现了小贵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积极状态,轻快欢乐的音乐也从侧面刻画了他乐观朴实的性格。当车子在洗浴中心门口被偷时,欢快的背景音乐与小贵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导演运用了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强化突出了小贵的悲惨处境。他一次次的徘徊在丢车子的地方,被揍时也紧紧的抱住车子,这些情节都表现出了他执拗偏执的性格,当小贵喊出绝望的嘶吼时,导演想要表达的是被压抑的人在面临压力时的无助和无奈。影片的最后,小贵扛起破烂不堪的自行车,走进人群发出绝望的叫声,显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小保姆,整个影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单调却生动的把小人物对大城市的渴望表现的淋漓尽致,小保姆去买酱油穿时穿的红裙子红高跟鞋和口红,让人把她误解为了'城里人',一开始或许会想不明白她那个笑,可当最后,一切谜底都揭开时,才能想明白,她的那个笑意味着她成功的做了一名'城里人'.或许她不说话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一口流利的方言,但这些也已经不重要了,她的未来也不重要了。
小坚,一个家庭并不富裕的花季男孩儿,每个男生都曾有一个梦,他的梦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然后在朋友面前出尽风头,听尽赞美。当小坚第一天得到那辆单车,晚上兴奋的睡不着觉,一个人在与单车相处,这个段落从侧面突出了小坚性格单纯,当小坚把女孩送回家,一个人骑车回家时,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微风吹在脸上,全部体现出他身上那种轻松的舒爽。当偷钱买车子的事情暴露后,他嘶吼的愤怒,显示了他将全部的不满发泄在了现实之中。
首先这位同学写得还是挺不错的,有意识到影评和观后感不同,客观的写了些影片的内容,没有'看了这个让我更加认识到生活的艰辛'这样空洞无内涵的话语。但是以上所写都是对影片的描述:这段戏演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并没有笔者自己对影片的分析分析,更像是介乎观后感与影评之间的'影片介绍'.在影评写作中,我们应该假定影评读者都是观看过这部电影,除非是有牵扯到镜头语言和>故事层面的分析,否则不用复述过多的影片剧情,影评的重点要在鉴赏影片的意识形态、镜头语言、社会影响等方面。
上文分析流于'导演用什么镜头想表达什么'的层面,而好的影评应该是'这段故事要变现什么,导演用了这样一个手法,这个手法的优缺点是什么'.比如说他提到的用蒙太奇手法对比了两个人的生活,这个点找的非常好,但这个手法在影片中是否显得突兀呢?对比的效果如何呢?
又或者影片结尾处的呐喊与其它有何不同?如此结尾好不好?罗列了大段文字关于人物和故事的叙述,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分析点,却戛然而止了,没有进行自己的论述,文章勾起读者的兴趣反而就此打住,流于表面没有深入。描述人物和故事应该是为了评论和分析服务的,文章本末倒置问题较为严重:好的影评并不担心说的少,最应该担心的其实是说的浅。
在影评中,我们无需过度在乎导演是怎想、怎么表达的,影片应该是一个'俯视'的态度,把作品横向的分析比较。例文中逻辑方式反而是'仰视'的,把影片放在一个'非常好'的高度,努力去替导演解释为什么要如此处理。
影评之中完全可以跟导演的意见相左,优缺点都可以加以评述,关键是说出自己的理由。
比如本片和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比较,从而引申到中国当代(尤其是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创作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关系。
又或者本片的被禁和王小帅其他作品的关系。在一个横向的大环境中,去分析本片的价值和意义。
比如影片中丢了车的主角在胡同,与活动的老头老太太们相遇。怎么分析其实没有正确答案,既可以说对比了农民工和社会主流的格格不入,也可以说用热闹、喧嚣来反衬丢车后的悲伤、彷徨,甚至可以说是在讽刺我国现在的政治状况,一群无所事事的老人抢占了年轻人的进取的资源,祥和的气氛下是让人绝望的未来,等等。
影评一定要给出自己的观点,我为什么要评它,它的价值在哪等等。
例文在'影片'部分写得挺好,但是没有'分析'.
第四篇:影评
《摩登时代》观后感
B090301094
母伟佳
看多了现在商业大片,再看以前的经典影片真是各种感受涌上心头。尽管经典影片拍摄的年代没有昂贵的制作、没有高质量的设备,可是影片是那么的耐人寻味。这就是我今天看完《摩登时代》的强烈感受。
在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只是知道这是卓别林演的,而我对卓别林的了解也只是知道他是世界最著名的喜剧大师。影片刚开始我就被滑稽的画面吸引了,男主人公夏尔洛是个摩登时代大工厂的一个流水线工人,一天到晚神经质般的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连去厕所抽根烟的享受都被无情自私的资本家剥夺了,最后由于不堪重负,夏尔洛精神失常,被工厂送到了精神病医院,同时他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不久,他出院了。可是在大街上,他却被警察误认为是工人暴动的领袖而关入了监狱。在监狱中,他又误食海洛因导致兴奋而戴罪立功,一系列荒诞的情节发生在夏尔洛身上,最后他被提前释放,监狱长对他说:“你自由了。”可夏尔洛却说:“可以在多关我几天吗,我待在这里很好。”也许只有在那个荒诞的年代,才有夏尔洛这样荒诞的想法。的确,他在外面确实还不如在监狱中,虽然获得了表面自由,但是他却依然生活在一个更大的牢笼中,在这个牢笼中,有钱的人随心所欲,无产者无家可归。后来,夏尔洛遇到了同样是流浪者的女主角,在一系列奇遇后,女主角爱上了夏尔洛,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堂——一个河边的小破木屋。他们曾经也幻想过理想中的天堂,比如一个富人家的别墅中的生活,比如大百货商场中的快乐时光,但是这些仅仅是幻想,真正属于他们的天堂,也仅仅是那个河边的小破木屋,可是也只有在这里,我看到了他们从来没有的温馨与幸福。
影片最后,夏尔洛和漂亮的女主角再次走在逃亡的路上,但是这一章的标题是“黎明”。我想卓别林更希望他们是走在通往黎明的道路上,夏尔洛看到女主角紧锁着眉头,他告诉她应该笑,应该向着黎明微笑,这也是卓别林带给我们一系列艰辛,悲苦,荒诞以及黑色幽默后给我们的一丝希望。
我就这样全身心投入的看完了这部经典喜剧影片,这是我第一遍看完的感受,当我去进一步了解这部影片的时候,我的感触更深。当我带着了解到的社会现实再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少了些许狂笑,多了更多的慨叹与叹服。我慨叹的是那时候的社会对底层人民是那么的不公,那么的困难;叹服的是即使这样主人公还是那么的拥有积极心态,让我感受到了苦中也有幸福的。我对卓别林这位大师不由的肃然起敬。
我敬佩起卓别林,他不在只是我以前所认为的喜剧大师,他用他的演技带我了解到不管社会生活中有多么的困难都不能没有希望,即使希望在社会现实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可是有希望就会有快乐。而更让我体会良多的是快乐不是你拥有多少物质、多大权势,快乐其实就是你的一个心态。
第五篇:影评
评《菊豆》的剧情安排
文法学院
108511
汉语言文学
代颖舟 1
评《菊豆》的剧情安排
《菊豆》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江南小镇上的故事,镇上的一染坊主杨金山因自身原因折磨死了两房太太,后买进了小他三十多岁的王菊豆续弦,自身有问题的杨金山对其百般虐待。染坊伙计、杨金山的养子杨天青对菊豆由怜生爱,两人私通生得一子,杨金山以为自出,取名天白。但不久杨金山中风,菊豆和天青更加肆无忌惮。得知真相的杨金山屡次欲对天白下手,结果却误坠染池丧命。被迫分开的菊豆和天青只能暗地里来往。十多年后,天白长大,外人的闲言碎语使他无比仇恨自己的生父,在发现地窖中重温旧梦的杨天青和菊豆窒息昏迷后救出了母亲,却把生父丢进了染池淹死,菊豆万念俱灰,一把火点燃了染坊。
影片看完后给人一种压抑感,反映了封建压迫与人性发生冲突时不同性格的人面临的不同命运,暴露出中国固有的对人性毒害的封建“秩序”、吃人的礼教道德,给人很大的震撼。
我就这部影片的剧情安排,谈谈自己的理解。第一个就是杨金山对王菊豆的态度的场景。影片多次表现出菊豆这类女性的社会地位。金山折磨死前妻,买来菊豆,可以受到社会的认可。杨金山用马鞍压在菊豆身上,大骂菊豆,女人在他的面前如同牲口一般,任意屠戮,百般折磨,女人什么都不是,只是供男人传宗接代的的工具,白天像牛一样拼死干活,晚上又遭受性无能的杨金山的虐待,在黑暗中煎熬度日。天白出生后,乡间的长者都聚在祖辈的灵位和家谱前议论取名字和继承家业的事情,而女人,包括孩子的母亲,都被排除在外。金山死后菊豆要挡七七四十九次棺,还有天青在天白的生日宴上放声痛哭,一位老妇取笑说让金山给天青也买一个媳妇,引来了大家的欢笑,这笑声说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观念不仅深深的埋在男人的意识之中,而且也深深的埋在女性的意识之中。
从上面可以看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和男尊女卑思想在广大封闭农村的根深蒂固,即使放在今天这么开放和进步的社会里,人们仍然对不能生育的女子表示歧视,对女子的不公平对待。在广大农村,女人生来就是在家干活操劳,伺候他人。有的家庭想要男孩,不想要女孩,有的女孩考上大学家里却不让上,让她们去打工,因为要挣钱供男孩上学。
还有就是“弃妇”的现象,历史从来不缺少这类现象,菊豆也可以说是一个弃妇,嫁到杨家后就遭到杨金山的虐待,每夜的折磨,完全是被抛弃的工具,这不能不说是现在社会的某一些写照。这部片子上映于上世纪90年代,却对现在仍是巨大的嘲讽,这也是片子播出后就被禁播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就是杨天青偷窥他婶婶王菊豆洗澡的场景。年近四十而尚未娶亲的天青,是一个瘦小、懦弱、没有理想的一个纯粹式的男人。对叔叔每夜滥施淫威而痛苦哀叫的菊豆产生了同情和异性的好奇。尤其是剧中反复出现的天青挖洞和菊豆堵洞的场景。
对于天青来说,他喜欢自己的“婶子”菊豆,这在他看来是大逆不道,一方面是他自己内心的爱,一方面是那强大的礼教的压力,所以开始他受礼教的影响,只敢偷偷的看菊豆,在他夜里听到杨金山迫害菊豆的声音后,他表现出了一种反抗,即使一时冲动拿起了刀,但很快又放下走开。他只是把刀砍在了楼梯上。后来他又多次拒绝菊豆对他的追求,可以说天青一直挣扎在矛盾中,他一方面追求自由和解放,一方面又在礼教的压迫下不敢做出反抗礼教的事情,而菊豆有堵那个洞到主动引诱天青去偷看她,这又是她的转变,如果她不自救的话,迟早要被杨金山折磨死。为了自己,她只有寄托于天青,希望他能帮他。也可以说天青和菊豆刚开始他们之间是没有爱情的,一个对女人充满渴望,一个急切要摆脱恶魔、渴望正常生活。于是两人就发生了火花。
第三是“秩序堂”,那座只允许男人进出的杨家祠堂,它成为杨家所有事的决裁者。
南方的小镇,封闭的镇民生活在世世代代祖训家规之中,平静死板的度过自己的每一天。菊豆怀不上孩子,杨金
山就去祠堂上香祈祷;天白起名字还要按祖训,依家制;就在杨金山看着天青和菊豆明目张胆的乱搞愤怒至极时,第一个诉苦地对象竟然还是那些列祖列宗的木头牌位,试图要用这个他永远信奉地“秩序”使自己脱离苦海,并惩罚菊豆和天青对“秩序”地背叛;杨金山死后,天青和菊豆要按礼教组制挡棺七七四九次;即使到最后杨家长辈对天青和菊豆的决定也依然是在祠堂里做出的。这所有事的背后都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操纵着,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这双手。
现在社会的事情难道不也是按照所谓的“秩序”操纵的。第四是杨金山和杨天青在染池中临死挣扎的场景。水池边的镜头,当坐在木桶里的杨金山艰难地想要帮“儿子”把狗尾草染色时,却被天白不小心拉进了水池。看着在水里挣扎的这个被自己唤作“爹”的人,年幼的天白没有恐惧没有呼救,而是在一旁那样静静看着,笑容在脸上扩散。
同样是在水池边,当少年天白把生父从地窖里背出来后,毫不犹豫地扔进了水池,看着同样在水里挣扎的生父,他脸上的冷漠、冷峻和仇恨一成不变,并且面无表情地举起手里的木棒,丝毫不顾及身后的母亲歇斯底里的叫声。
同样是染池,同样是天白,不同的却是礼教的遵守者杨金山和矛盾的天青,这是否是一种讽刺呢?天青破坏了杨金山所定的“秩序”,天白的母亲遭受杨金山的百般虐待,天青救天白的母亲于水火之中,却被自己的亲儿子天白打死在
染池中。这是不是在向人说明凡是破坏秩序的必将受到严惩,所有的人都将在“秩序”中走下去,一代一代,没有终止。
第五就是杨天白这个人在电影中的表现。
天白在剧中的台词很少,完全通过神情、动作来展现其内心复杂的感情,这样的剧情安排给了他很大的表现空间。这个孩子似乎从出生就是带着所有的报应而来,他很晚都不会开口说话,一开口就打破了菊豆和田青的所有美好期待,称杨金山为“爹”,称杨天青为“哥”。他始终冷眼看着母亲和天青得偷情,愤怒的程度与杨金山一样。我从没有在他的脸上看到孩子的笑容,他始终都有种戾气。而在杨金山死后,青天搬出去住,天白无疑是个称职的看守者。不笑、不可通融的,将大门紧紧锁上,也锁起了菊豆和田青他们的构想。而在街道上听到关于母亲的流言蜚语时持刀追赶的情形让人想起来就不寒而栗。他也许真的是杨金山的亲生骨肉,因为他的情感冷酷的让人完全找不出缘由。他的悲剧在于丧失了所有人的柔情和欢乐,只有冰冷和仇恨在脑中。当他把天青从地窖里拉出来时我以为他会救天青,因为人们亦有在善恶中挣扎的时刻,但出乎意料的是天白完全毫不犹豫地将他扔进染池中,仿佛这是他早该做的一样。
影片最后没有交代他的生死去留,但他这样的生存状况继续下去所带来的只有更多可怕的悲剧,他的生命也在这次
杀戮中被抹杀了。
整体上来看,《菊豆》这部电影在剧情安排上是很紧凑连续的,并且情节层层相扣,真实立体而又一波三折,给人带来超越语言可以诠释的“悲剧快感”。影片确实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