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综合评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19-05-13 05:23: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综合评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综合评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第一篇: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综合评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我国即将启动 MPA 项目。因为 MPA(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被译为

“公共管理硕士”,即其中的Administration被译成“管理”,而不是如以往那样更多地译成“行政”,因此,MPA内涵的外推使得公共管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如此受人关注。我们

认为,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公共管理都存在着许多重大问题尚未讨论清楚,十分

有必要对其展开争鸣。比如,Public Administration 与Public Management都翻译成“公共管

理”,它们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难道仅仅是适用层次不同?有些学者认为,Administration指层次高的管理,Management指层次低的管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国研究

生专业目录在管理科学类中,把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定为“PublicManagement ”,而把二级学科“行政管理”定为“PublicAdministration”的看法,似乎从道理上讲不通。①

同样,在 MBA 中BusinessAdministration译为“工商管理”,这里所用的Administration,又如何用层次的高低来解释?也有人认为Management主要用于操作层面,更多地从技术角度讨论管理问题。如果仔细查阅中外管理学的相关著作,好象这种理解也不

太全面。虽然我们不可过于注重词义,但确实需要面对现实认真思索一下:“公共管理”与

“一般管理”、“行政管理(公共行政)”、“企业管理”的联系与区别究竟在哪里?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启示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比如厦门

大学陈振明教授在他主编的《公共管理学》一书中介绍了西方政府管理(行政学)的发展与

演变历程中所出现的三次范式转换,即从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的三次重大突破。②国家行政学院季明明教授在“当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实践与公共管理学的崛

起”一文中也指出,当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公共行政学体系,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崛起作了铺垫;公共行政、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科的三

大支柱。③综合上述两位专家的看法及其他国内相关文献,应该说在对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

管理的讨论中,有两点看法是共同的。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现与各国行政改革的浪潮是

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动了“重塑政府运动”。在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下,当政府这只“看

得见的手”干预市场并获得巨大成功时,与“市场失灵”相伴随的“政府失灵”也表现得非

常明显。一方面政府对社会、市场的管理,不仅使政府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成为“万能

政府”,而且政府对外管理的实际效率也很低,在不少方面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政

府中官僚机构膨胀,效率低下,财政支出扩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

要求政府进行改革。人们在“实用主义”、“小政府意识形态”、“商业动力化”④等思潮的影

响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物品(服务)民营化;推进社区主义,建立理想的政

府、市场、社区三足鼎立的公民社会;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发展非政府、非营

利性组织;用企业精神再造政府,把企业管理中的组织文化注入到政府组织中,提高政府部

门的竞争力。在全社会和学术界都在反省政府的角色与作用时,英、美、新西兰等国政府

掀起了一股大力推进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英国,从撒切尔政府起就不断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市

场取向、减少政府干预的行政改革方案。从“阶段革新计划”到“公民宪章运动”,在民营

化、公私竞争与融合、公共部门引进私人企业的管理机制、承诺公共服务的内容与标准、提

高公共服务的质量等问题上,英国的行政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当然,这种改革被不少人

称之为“宁静的革命”。八十年代初,美国的里根政府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地放松甚至废除政

府管制的变革运动,并由此设计了一种使政府官员不仅对管理过程而且要对管理结果负责的新体制。克林顿政府继续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提出了若干重塑政府的原则与措

施,如把竞争机制引入政府机构,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顾客导向”的管理服务体系,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使政府机构成为“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

更多论文信息http//uk.liuxuelw.com 英国论文代写

第二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社区管理建设研究)[推荐]

社区管理建设研究

学院: 专业: 年级: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日期:

社区管理建设

【摘要】本文以社区管理主体的权利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某小区停车位改建工作为例,分析我国城市社区推进公共事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城市社区权利关系的分析,以某小区停车位改建的例子为切入,城市社区中类似于停车位改建的公共事务难以开展,过程中有重重困难,究其原因,是社区管理主体即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三者之间权利关系错综复杂,推诿扯皮;而社区居民(业主)缺乏”主人翁”意识,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知识与能力都很匮乏。这两重原因导致了社区即便有资金也难以有效率的展开工作,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真正地推动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因此要在理顺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三者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明确分工,完善社区管理主体的管理服务功能;并且鼓励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当中去,提高居民的自治意识和能力。保障居民的有序互动和管理主体的高效协同是实现社区善治的根本,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城市社区的良性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社区 权利关系 停车位改建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subject's rights relation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akes the parking space reconstruction work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rban community.Through analysis of China's urban community right relation to a residential parking spaces reconstruction examples as the breakthrough, urban communities in similar to the parking space renovation of public affairs difficult to carry out, the process is difficult, the reason is the complex power relations between the main body of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that the residents committee, industry committee and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ies, shuffle disputes over trifles;and community residents(owners)lack “masters” consciousnes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public affairs knowledge and ability are very scarce.This dual reason led to the community even if there are funds are difficult to work efficiency, to play their own management function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So in relation to straighten out the neighborhood committees, industry authority and property companies,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espective roles, clear division of labor, improve the service management function of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subject;and to encourage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public affairs, improve the residents of the autonomous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To ensure the orderly intera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effective collabor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to achieve good governance of the community, I hope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management of urban communities.[Key words] urban community, right relation, parking space reconstruction

目录

社区管理建设......................................................................................................................................................II 引

言................................................................................................................................................................1 社区管理主体的权利关系..................................................................................................................................1

(一)参与社区管理的主体....................................................................................................................1

(二)社区管理主体的权责范围..............................................................................................................2

1.居民委员会的职权...........................................................................................................................2 2.业主委员会的职权。.......................................................................................................................2 3.物业管理公司的职权定位。...........................................................................................................3

(三)社区事务管理原则..........................................................................................................................4

(四)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冲突..............................................................................4 社区停车位改建的流程与难处..........................................................................................................................5

(一)F小区的停车管理现状...................................................................................................................5

1.F小区的基本情况............................................................................................................................5 2.停车位管理办法急需改革...............................................................................................................5

(二)社区实施停车位改建的办法及流程..............................................................................................5

1.社区实施停车位改建的实际做法...................................................................................................5 2.小区停车位改建的流程...................................................................................................................6

(三)社区停车位改建面对的困难..........................................................................................................7

1.社区管理主体分工不明,互相推诿...............................................................................................7 2.社区自治建设度较低.......................................................................................................................8 3.改建效果差强人意...........................................................................................................................9

社区停车位改建的建议....................................................................................................................................10

(一)明确三者的职责,专职专管专办..............................................................................................10

(二)提升社区自制度,加强业主委员会的建设.................................................................................11

(三)设立监督反馈机制,培养社区居民自治意识与能力.................................................................11 结

语..............................................................................................................................................................13 参 考 文 献......................................................................................................................................................14 致谢....................................................................................................................................................................16

本文以社区管理主体的权利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某小区停车位改建工作为例,分析我国城市社区推进公共事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城市社区权利关系的分析,以某小区停车位改建的例子为切入,城市社区中类似于停车位改建的公共事务难以开展,过程中有重重困难,究其原因,是社区管理主体即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三者之间权利关系错综复杂,推诿扯皮;而社区居民(业主)缺乏”主人翁”意识,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知识与能力都很匮乏。这两重原因导致了社区即便有资金也难以有效率的展开工作,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真正地推动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因此要在理顺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三者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明确分工,完善社区管理主体的管理服务功能;并且鼓励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当中去,提高居民的自治意识和能力。保障居民的有序互动和管理主体的高效协同是实现社区善治的根本,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城市社区的良性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社区管理主体的权利关系

(一)参与社区管理的主体

居民委员会: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相关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居委会是由居住本区域内的全体的居民参加并且由他们秉持自愿的原则而组成的,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指导和领导下,对本辖区或者本组织内的相关事务进行管理,并且享有独立性的社会组织。

业主委员会:根据我国的《物业管理条例》规定:业委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履行以下职责:负责召开业主大会,向业主报告物业公司物业管理的相关情况;代表社区的业主与业主大会所聘请的物业公司签订有关于物业服务的民事合同;及时地了解业主及物业设施使用者的意见,并监督和协助物业公司履行双方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及业主大会赋予业主委员会的其他相关职责。

物业管理公司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实体,并且对居住物业实施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管理。

②① ①②《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89)第1条

张晓栋:《社区治理中的“三角关系”之研究》,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6页

物业管理是物业管理公司作为专业化的机构,受社区业主和使用者的托管,依照签订的合同及契约,以经营的方式物业及其附属设施和场地进行统一管理,为业主和物业设施使用者提供服务,使物业设施发挥其使用价值,并令物业设施尽量地保值并且增值。

居民是指那些固定居住在某个地方的人。所以,居民与业主不能混为一谈前者不一定会是业主,后者不一定会是居民。②

(二)社区管理主体的权责范围 1.居民委员会的职权。

定位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因此,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是指居委会位于城市管理系统最低层次,由本居住区域内的全体居民自愿组成,在共产党和国家政府的指导和领导下,针对本居住区域内的事务进行管理,并且享有独立性,是实际上对社区进行操作的机构,此外,拥有引导居民思想的作用;民事纠纷调解权;向有关部门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和相关要求的权力;以及对物业公司所履行的社区公共事务相关职责的监督权。然而居委会的角色和功能在现实的定位中往往处在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具体地表现有:按照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居委会是社区组织,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但在实际的运作当中,居委会却承担了过多的各政府部门及街道党政所委派的任务,这部分工作能占到全部工作量的七成。如此一来,居委会工作不堪重负,疲于应付,难以将社区中的居民组织起来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而事实上,居委会正在演变成为政府的另一个派出机构,它承担了太多的政府的行政任务。与此同时,居委会作为自治组织的功能却一步步的退化。在对居委会工作的考察中发现其日常工作是承担政府委派或者要求协助的许多工作,还有就参与政府的各种检查评比,而没有调动居民参与社区自治中去的积极性。这样就致使居民委员会的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实际扮演角色的冲突。居委会法律地位和其现实地位的不一致,导致了其角色模糊,职能错位等问题。

2.业主委员会的职权。

业主委员会是由于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和物业管理的产生而出现的。根据《上海市居住物业管理条例》规定:业委会是物业公司管理区域内代表着全体业主对物业实施自治管理的组织,这是从法律上将业主委员会界定为物业区域内的一个代表机构。2003年新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其中第十一条是这样规定的:业主大会履行下列职责:第一,制定及修改业主公约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第二,①②③

⑤ 林尚立主编:《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第59页

轩明飞: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 —对社会学 概念关系的界定与阐述[J].科技与经济,2000(4).③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8条 ④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89)第2条 ⑤ 刘哗:公共参与社区自治与协商民主——对一个城市社区公共交往行为的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选举及更换业主委员会委员,并对业主委员会的工作进行监督;第三,选聘以及解聘物业公司;第四,决定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的相关方案,并监督其具体实施;第五,制定及修改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公用设施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的维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第六,法律和法规或者业主大会议事规则规定的其他有关于物业管理的职责。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社区居民长期身份是从属于单位的,而非从属于城市社区。因此居民不但缺乏民主自治意识,也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及归属感。而到了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为特点的城市管理新体制下,居民作为小区建设和管理的一大主体,要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公益意识,对其所居住小区产生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使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具有足够坚实的基础,才能让社区自治组织更好地发挥其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

3.物业管理公司的职权定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而居民的生活需求也日益多元化。这个过程中,居民的职业生活与社会生活相区别,再加上城市住房的商品化,商品房产权的私有化进程,使得传统以行政化为特点的公房管理模式失去了效果。在城市社区在中建立起一种新的社区物业管理模式势在必行。而我国目前的物业管理机构大致上有这么几种类型:第一类是是开发商的下属机构;第二类则是计划经济时代,于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直属的房屋管理机构演变而来;最后一类是物业公司,其具有专业性质和强调独立性的自主经营的权利。物业管理是指物业的经营者(一般是物业公司)受物业所有者(一般是业主)的委托,在国家法律范围内按照所签订的民事合同社区内物业设施进行统一化地管理,对小区物业设施包括社区绿化,健身设施安全保卫工作和社区的卫生工作实施统一的专业化的管理。还有就是向物业所有者和使用者提供相关的服务。物业公司要针对小区里的物业设施进行统一的专业化的管理,这包括了:对社区房屋的维护;队社区道路、绿化、健身设施等公用设施的作用进行维护;负责打扫社区属于公共区域的卫生;管理社区内车辆,包括对停车场的管理;公共秩序、治安保卫工作;此外还包括政府部门所规定和委托管理的民事合同中所规定的其他事项。物业公司是单元性房地产专业管理者的通称,其作为社区内物业设施管理的客体,包括社区内建造完成,以及能够投入使用的存在的各个种类的房屋及其附属的设施。而物业管理公司就是物业管理的主体之一,它按性质来划分是属于企业的,一般是有本社区的房地产开发商组建或者由原来的房屋管理所转换制度过来从事物业管理的企业。①②

①②③

④⑤

⑥ 《上海市居住物业管理条例》(2003)年 第12条

李慧凤:《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浙江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第9页 ③ 左万其:《对社区物业管理公司角色定位的思考》,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4卷 第 4期 Vol.24 No.4 2007年 12月 ④ 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2003)第15条 ⑤ 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2003)第9、10条 ⑥ 李慧凤:《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基于宁波市社区案例研究》,公共管理学报

(三)社区事务管理原则 1.社区自治原则。

社区自治是我国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社区自治是社区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只有社区自治才能实现社区管理的真正意义,缺失居民自治的社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社区管理中贯彻社区自治的原则,才能真正符合社区发展的原则。

2.以人为本原则。

社区管理中,将人置于首位,是现代管理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作为基层管理的社区管理的重要内涵。因此,社区管理的内在要求就是社区居民的个人权利及其个人意愿予以足够的尊重。

3.效率原则。

社区出现诸如“停车难”等问题,却迟迟难以得到相关管理主体及时有效的回应,关键在于当前社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致使其严重缺乏效率。因此效率问题是在理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者关系时需要极为重视的。在考虑协调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这三大城市社区管理主体的时候,重视效率是一大原则。

(四)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冲突

居民委员会作为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是以居民为服务对象的,它所调节的更多的是人与人关系,居委会进行管理的权力的来源是居民进行选举所赋予的。居委会承担着宣传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社区居民依法履行义务,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业主委员会是小区中的业主大会的常设机构,业委会也是一个自治组织,它的服务对象不同,是以业主为服务对象的。它的管理更多的偏向于物权,调整的时社区内的财产所有权及使用权方面的关系。业主委员会的权力来源是业主进行选举所赋予的,它只对业主负责,其重要职责包括了制定,修改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公用的设施设备的使用、公共秩序以及环境卫生维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而物业管理公司是一种专业服务单位,是业主委员会聘请对社区的物业进行专业化管理的。居民委员会本质上和物业管理公司并不存在着任何直接的关系。因为物业公司只对业主委员会和业主负责,它的权力是业主委员会授予的,后者根据业主代表大会的决议而给予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物业管理活动的授权。

但在社区实际的管理中,业委会与物业公司,相互干扰,影响小区的管理,在诸如维持社区的公共 ①②②

③④ 曹广存、刘钰、曹春梅:《城市社区管理主体权利的协调》,《城市问题》总第136期

张晓栋:《社区治理中的“三角关系”之研究》,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页 ③ 城市社区公共事务参与模式研究问题研究 ④ 郭风英: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机制探析-以宁波市江东区社区服务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10,7(11):124-125.秩序以及环境卫生等问题中,业主大会形式上委托物业公司进行管理,然而实际情况是部分业主自己违反业主公约,物业难以管理,物业服务差业主投诉无门;居委会与业委会存在着部门职能重叠的情况,部分小区存在着重居委会而轻业委会或者轻居委会而中业委会的极端情况;物业公司与居委会,双方针很多事务存在多头管理,很多社区出现了好事大家一起抢着做,坏事无人问津的尴嘎局面,在经济利益,服务设施等方面存在争夺的现象。以上矛盾的出现,既有社区关于主体权力关系和职权分配的相关制度存在着不足的原因,也有居民自治体系发展落后的原因。如此看来,只有理顺这三者关系,协调三者的共同发展,并且构建成熟的居民自治体系才能走出当今社区管理的困境。

社区停车位改建的流程与难处

(一)F小区的停车管理现状 1.F小区的基本情况

F小区是一个拆迁安置小区,是N第一批农民征地的安置小区。小区建成于2003年,当时车子少,因此小区的设计没有包含地下停车场,地面停车也只有一百余个。小区中除了主干道较为宽阔,小区内其他道路都相对较窄。从2008年开始,小区的汽车保有量开始快速增长,而到2010年,汽车保有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停车难形势日益严峻,发展到了如今,不仅是居民感到头疼,小区的管理者也觉得相当棘手。

2.停车位管理办法急需改革

如今F小区共有住户800余户,而小区内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1300辆。超高的私家车数量囿于停车位的不足,便只能随意的停放在路边,塞得满满当当。这给F小区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地不便,也容易造成邻里纠纷,更因堵塞消防通道而影响了小区的安全。因此F小区停车位改建势在必行,F小区的居委会数次向建设局反映自身的困难,期待政府给予支持。2015年F小区得到了用于停车场改建的专项拨款,但改建工作却在筹备阶段遇到了巨大的问题,诸如业委会建设仍不成熟,没有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居委会任务太过繁重,还要在很大程度上扮演居委会加业委会的双重角色,所有工作一肩挑;物业公司缺乏来自业委会的资金以及授权的支持,无法对小区停车问题进行专业化管理。

(二)社区实施停车位改建的办法及流程 1.社区实施停车位改建的实际做法

居委会在具体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在小区的停车位改建工作中,住建部门的政策是改建的前提。只有在得到住建部门的批准和财政支持之后,改建工作才能得以实施。因此,长期以来承担了海量行政任务的居民委员会因为其有着成熟的管理体制和稳定的管理人员并且和政府更亲近的

关系,成为了改建工作的主导者。所有相关政策都由街道转达给居委会。另外,社区中建设不完善的业主委员会没有自主参与到社区事务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就停车场改建工作,按照法律规定,业主委员会是管理小区物业的自治组织,相关改建工作需要业主委员会在召开业主大会获得一致通过后,由业主委员会草拟改建申请书并签字,交至住建部门。然而在实际中,业主委员会没有自主开展自治的能力,因此实际上都是居委会在负责工作,包括召开业主大会,事前与相关业主就停车场改建事件进行沟通以及事后调节停车场改建而出现的纠纷和矛盾。这些统统都是居委会在负责并实施,业主委员会成为了一个只负责敲章签字的傀儡。

而到了设计和招标环节。按照规定应是业主委员会向物业管理公司授意其进行招标,并在具体的改建工作中进行监督和管理。但这些在小区中依然是居委会在负责,甚至掌控着用于社区停车场改建的财政拨款,因此F小区可以说是完全处于居委会的管理之下。这种管理,与其说是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的居委会的自治式管理,倒不如说是扮演着行政组织机构角色的居委会的行政领导。

改建工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时,物业公司开始承担更多的专业性事务。停车场作为物业的一种,是物业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的一大内容,因此它将参与到具体的改建工作中去。而这个过程中,居委会扮演着辅助者的角色,主要负责调解居民因与自己相关的停车场改建工作产生的纠纷。小区停车位改建的空间来源很大一部分是清理绿化带和利用闲置用地,另外其产生的泥泞和噪音等问题是必然存在的,因此难免会导致居民的纠纷,在这个过程中,仍旧依赖于发展更成熟,人手更充分的居委会。

2.小区停车位改建的流程

社区从发现停车难问题,到停车位改建工程开工,大体上可以分为四步骤:

第一步,居委会向住建部门反映本小区的停车困难问题及改建需要。当某个小区出现停车困难时,社区居委会或主动了解社区居民的停车困难,或被动地接受居民关于停车问题的反映。当明确本社区出现了停车困难问题并需要展开改建工作后,居委会通过街道办事处向上汇报。这个过程是社区总结自身状况并向相关部门反映的过程,是主管社区改建的住建部门了解相关情况以作为政策依据的过程。因为居委会与政府长期以来的亲近关系,成为了联结社区和政府的纽带。

第二步,住建部门了解到社区的改建需求,当这种需求成为许多小区的普遍需求时,即出现了相对普遍的停车困难问题时,住建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为社区的停车场改建提供财政支持,这种支持通常是以改建车位的数量给予财政补贴的方式实现的。这个过程住建部门派出调研人员,对曾经反映过停车困难和改建需求的相关小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确定哪些小区确实需要进行停车改建工作,最后将名单确定下来。

第三步,当某小区因严重的停车问题和切实的改建需求而进入到住建部门的改建名单后,作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讲在收到上级通知后负责将相关消息告知社区的居委会。居委会在

收到消息后,负责通知其他两大社区管理主体即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因为业主委员会是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全体业主对物业实施自治管理的组织,因此它对社区内的相关物权负有责任。业主委员会将召开业主大会,投票表决是否进行社区停车场改建工作。在获得肯定后,由社区业主委员会向住建部门提交具体的改建申请。

第四步,在获得住建部门的批复和停车场改建专项资金之后,业主委员会将委托物业公司进行具体的改建操作。因为物业公司是业主委员会委托对社区内业主的物业进行管理的专业性服务机构。将由物业公司进行社区停车场改建的工程项目招标和委托相关机构进行社区停车场改建工程的图纸设计。这一步骤之后,社区改建工作就进入到了具体的实施阶段,因为本论文是针对停车场改建筹备工作中存在的社区各管理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纠葛,所以后续的具体工作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

(三)社区停车位改建面对的困难 1.社区管理主体分工不明,互相推诿

当前的社区,虽然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对社区各主体的权利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规定,但城市社区不断发展,新情况的不断出现,使得相关打法律法规始终处于后知后觉的状态。更由于社区各主体本身也存在自身的利益追求,因为管理的本质是人在管,所以会出现“好事人人抢,坏事人人逃”的状况,于是社区管理三主体的工作分配和权利划分就有着重要问题。

首先,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是存在着工作内容重叠和职能冲突。居委会和业委会都是社区自治管理组织,针对法律的关系来说,居委会负责的是管理和全体小区居民有关的公共事务,业委会负责的是管理和物业相关的公共事务;就管理的对象来说,居委会管理的是小区居民,而业委会管理的是小区的业主;就管理的内容来说,居委会管理的是全体小区居民相关的公共性事务,这是涵盖了业委会管理的范围与物业有关的公共事务,所以说这两个组织在工作的内容中存在一部分职能相互交叉的情况。然而,就现实情况来说,许多小区的居民委员会承担了相当多的行政工作,看起来已不像是一个群众自治性组织了,如今的居委会所呈现的面貌更多是基层的行政组织了。在F小区中,居委会经过长期的发展,其工作模式成熟,而且其居委会干事往往长期为社区服务,与社区居民的联系强。更因为居委会扮演着政府派出机构的角色,居民自治意识缺乏,往往更偏向被动地于接受居委会的领导。这些导致了居委会的泛行政化。这可以从居委会工作者被称为“居委干部”这一混淆了社区工作者和政府公务人员的称谓看出。这样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居委会大事小事一起抓,表现强势,而F小区作为农民征地的拆迁安置小区,农民们的业主意识极度匮乏,反而将居委会默认为是农村的村委会。对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建设很落后,很不成熟,再加上业委会的工作人员由社区业主兼职担任,缺乏稳定性,①

① 朱健刚:城市街区的权力变迁——强国家与强社会模式:对一个街区权力结构的分析[J].战略与管理,2012.也难以将主要的经精力投入到社区工作当中去,因此业委会在公共事务中难以发挥作用,只能听从于居委会的意见。业委会的工作甚至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在做。

而物业管理公司相对于居委会和业委会而言,它则是根据合同契约为业主提供相应服务,主要管理小区的物业相关设施,首先是一个盈利性机构。物业公司相比于居委会,并不能取代后者。因为它无法行使自治组织的职能。前者是是居民自治组织,它对于物业公司有就小区纠纷进行协调的权力。这样看来,这两者的关可以说是是居民自治管理机制和物业公司专业化管理机制有机的结合。

因此,小区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事务,应该是由业主大会或者作为业主大会常设机构的业主委员会作出决策再以签订民事合同的这么一种方式,委托物业管理公司去实施。例如,制止社区居民的违规违制行为、制止社区居民私自搭建违章建筑、管理社区中随意停放的车辆、以及公共设施遭受损害和后续的维修管理等工作。物业公司要进行社区管理时,在双方签订的物业管理合同中,相关事项应当有着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的明确授权。F小区的停车管理一直未曾真正展开,原因在于居民不愿意缴纳相关的物业费用用于停车管理。而业委会则无力做出决议,督促社区业主缴纳用于停车管理物业费用,更何况在F小区缺乏停车管理的空间。因此小区中的私家车处于一种三不管状态。而业主在社区生活中时常投诉管理乱,小偷旁无若人的进入小区中偷盗;服务差,社区楼道常年无人打扫,臭气熏天;环境差,社区里的绿化和健身设施缺胳膊少腿,无人管理。而物业则抱怨业主没素质,不守规矩,乱丢垃圾,私自搭建违章建筑等等。以上这些问题比较集中反映社区业主和物业之间的矛盾,然而业主却无力通过业主委员会对物业公司进行监管,最后只能向居委会反映,物业也难以和业主沟通。而居委会对于物业公司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在事务管理上乏力。总的来说,物业管理是小区建设与管理的基础性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要切实维护好诸多业主的切身利益,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比较大的难度。总的来说,作为业主自治机构的业主委员会建设不足,难以发挥自身作用,居委会对小区进行物业专业管理的物业公司,在工作的某些内容和范围等方面却又缺乏明确的规范和界定,使得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矛盾不断,这种情况对小区的管理与建设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

2.社区自治建设度较低

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内公共事务的参与度,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实现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是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在小区停车场改建进程中,居民的参与严重不足,这既是城市社区居民自治 体制构建存在问题,也关乎居民自治意识与自治能力尚且薄弱有关。

首先在社区筹备停车场改建工作中,居委会和业委会作为城市社区的自治机构,前者过多的承担了街道办的行政事务,演变成了街道办事处下属的基层行政组织,没有做到实现居民自治。居民委员 ①

② 夏建中:城市新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实证研究[J].学海,2005(3)

② 李慧凤: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基于宁波市社区案例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0,2(01):16-17.会的日常工作没有立足于社区自治,将引导居民的有效地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区,却将承担政府的行政工作以及各种评比和接受政府的检查作为了自身的主要工作。这样就出现了居民委员会的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实际扮演的角色的冲突。而其在法律地位上和现实中的地位的不一致,更致使其职能出现错位,角色的定位模糊不清。于是最终居委会成为各个等级的党委、人民政府及其相关工作部门的的统一下属机构。居委会的工作过于繁重,因此它很难将社区中的居民组织起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而业委会则在许多老旧小区中形同虚设,只是小区业主兼职担任着相关职务,没有管理日常事务的工作人员,只能在居委会的带头和协助下参与到社区相关事务当中去,自身甚至都无法独立召开业主大会,更遑论为小区业主进行自治提供相关的有效的渠道了。单就停车场改建而言,因为停车改建工程的实施一定会影响到小区业主的日常生活,所以小区内的业主对于具体的改建规划会存在异议,业委会要使小区业主同意相关的改建工作,单单依靠业主大会根本无法实现,关键在于事先事后与业主的沟通协调,这毫无疑问,这不是只是由业主兼职拼凑而成的业主委员会能做到的。

其次,居民在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体制下,始终处于被动管理的地位,完全是被管理者。而长期以来的城市社区中管理体制是直线性质的,因而小区成员之间的横向的联系不够,社区意识很薄弱。进入新时代以后,很多居民依然缺乏“主人翁”意识。而社区的业主们,很多对于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漠不关心,根本不太清楚业主和业主委员会的定位,也对参与业主大会表达自身的已经不感兴趣。同时受到长期以来形成的所以事务都依赖于政府的各级组织的习惯和观念的影响,业主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参与公益事务的意识都较差,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业主委员会在社区事务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社区业主委员会的本身存在的自治意识薄弱,缺乏自主开展的工作的能力,业主缺乏自治的平台等原因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物业公司的监督。物业公司作为受物业所有者即业主的委托对社区内的物业设施进行统一化管理并向物业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提供服务的这么一个主体,其管理工作是否达标需要业主委员会通过自身的职权对其进行监督。现今社区中存在着物业公司不作为,服务意识差,管理能力落后的问题,一方面其缺少监督,另一方面物业公司面临着物业费率低的难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一个完整有力自主的业主委员会所致。

3.改建效果差强人意

社区是一个综合体,由较多的居民共同组成,各方的利益会因为某一事件而发生冲突,最终影响到社区管理的实际效果。从当前的社区管理来看,产生异议较多的诸如社区卫生、治安、噪音控制和人们的日常出行。而停车位改建则关系到人们日常出行,因此对于停车位改建的工作时提升社区局面满意度和完善社区管理的重要途径。当前的社区改建实际结果跟居民所期许的改制效果,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就导致了社区管理水平迟迟不能有所发展和改变。存在的问题是各方位利益难以均衡。①

① 张晓栋:《社区治理中的“三角关系”之研究》,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在社区的改建当中,居民意见的数量和质量都得不到保障。部分居民因为自身利益得不到满足,就反而不支持社区的停车位改建。部分居民因为自身的维权意识淡薄,就不参与停车位改建的相关事宜。部分居民发现了停车位改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没有一个良好的途径得到解决而丧失话语权。因此,虽然社区停车位改建工作时一个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工作,但是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因为机制的原因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等因素,导致社区停车位改建工作最终因为居民不能够有效地反应自己的诉求、维权意识淡薄而后觉后醒、缺乏良好的反馈机制而最终不能实际表达自己的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停车位改建工作的实际效果差强人意,不能够满足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

社区停车位改建的建议

(一)明确三者的职责,专职专管专办

居委员与业委会之间,建立协调与监督关系。这两者之间,除了前文所述的存在职能交叉的问题,另外服务的范围及其对象都有着相似性。首先地域上都是居住小区,所有管理活动都是在居住小区内进行,围绕着居住小区开展。其次服务的对象都是居住小区内的居民和业主,很大程度上这也是一种重叠。因此,居委会与业委会两者首先是一种相互监督的关系”另外,因为居委会和业委会在调整的区域和对象以及两者自身组织的形式三个方面很相似,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居民(或者业主)的切实利益,以及建设文明的社区这个共同的目标,因此居委会和业委会之间简历协调统一的关系很有必要。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处理两者的关系中,切忌走向极端,或者只重视居委会的发展而忽视业委会的建设,亦或者只推崇居委会的作用而轻视业委会的地位。

居委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之间要建立互相协调的关系。首先应该明确,物业公司理应成为小区进行专业化的管理主体,在关于全面负责环卫清扫、防卫治安、房屋整修、绿化养护这些工作中发挥专业性的作用。而居委会则将主要的工作转到力抓小区内面向居民的宣传教育、民事纠纷的调解等工作上来,对于并不属于自身的事事务,居委会理应主动地让权退出。总的来说,在管理相关的主体来说,要防止居委会与物业公司这两者的纠纷,就一定要理清这两者不同的职能,才能在这两者之间创造出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

强化业委会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民事合同关系。首先,要确认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之间的民事合同关系。双方签订了服务合同,因此要更充分地发挥好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的相关功能。双方的物业管理服务合同是物业公司与业委会两者联结的唯一的纽带,这份合同的内容将是物业公司进行物业管理的核心,物业公司就仅仅只对这份合同里所规定的内容负起责任。所以,业委会与物业公司两者之间, 10

就只是一种平等的民事合同的关系。

(二)提升社区自制度,加强业主委员会的建设

必须将业主委员会作为社区管理建设的重点。一要加强业主自治意识的教育,居委会、社区党组织要发展基础民主,就一定要广泛开展业主自治意识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要扭转小区居民只知道居委会不知到业委会的状态。二要更重视业委会的工作人员组成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对其他业主进行政治引导,带动业主参与到自治中来。三要主动作为,集聚人才。党组织、业委会和居委会要将社会上有影响力,素质较高的业主参加,共同实施业主委员会人才建设计划。

使得业主委员会成为能够独立开展工作,有效参与社区管理的社区自治组织。

在面对居委会越来越泛行政化,其自治功能日益减退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组织形式更自由,工作羁绊更少的业委会很有必要。公民在参与到社区的政治生活中去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民主意识的过程。而这一点,对于社区管理的未来很重要。

(三)设立监督反馈机制,培养社区居民自治意识与能力

从停车改建工作来看,虽然社区工作者深入居民中去听取居民的意见,调节居民的纠纷。然而这种做法只是为了让居民同意相关的改建工作,是管理主体以及拿出了方案再去说服居民服从的一个过程,这是本末倒置。这种做法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做法,跟当前我们社区的居民自治意识淡薄,自治能力能力欠缺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广泛有效的开展居民自治才是社区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社区居民难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有嫌麻烦的心态,他们往往只对切实利益的事情有所触动,而采取的做法也往往不恰当。而要使社区内的居民能够积极有序地参与到社区的公共事务中区,第一要转变的是社区工作者们的陈旧观念,他们自身唉开展工作中完全没有意识到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重要性。因此,先要让社区工作者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当作一项极重要的工作。不能是社区需要居民的意见了就问一问,不需要就无视居民的意见。

人性本善理论认为,人们有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源动力,愿意为集体目标努力,愿意为工作尽力,愿意发挥创造力和才智。另外社区讲座是培养居民社区公共事务参与意识不错的形式,可以邀请一些相关专业的老师来社区里讲解有关与社区政治参与的相关知识,引导居民增强自身意识、明自身民责任,引倒社区居民将思想观念扭转过来,将自身看成社区的一部分,积极主动的参与社区、服务社区、奉献社区,将那种把社区参与视作是政府的工作而漠视政治参与的思想剔除。这样,社区的居民 ①② 杨中宣:《城市建设中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季斌:《拆迁安置社区的管理研究—以张家港市徐丰社区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②

将会在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中体会到自豪感与幸福感。还可帮助居民挑选一项他本人力所能及的公共事务,并由他进行参与管理,来发挥他自身的作用,并在社区公共事务参与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样,就能逐渐地实现社区居民由个体地参与再转变为广泛地参与社区事务,从被动地参与变成主动地参与社区事务①。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数量和社区管理事务不断增多。因此,社区管理的好坏显得至关重要,关系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秩序。本文以社区停车位改建为例,探讨城市社区的权利关系,为我国的社区管理提供借鉴。首先阐述了参与社区管理的主体界定以及对应的职权范围,其次分析了F小区的停车位改建的具体事例,包括了社区停车位改建的方法和流程以及改建所面对的困难。最后,针对社区停车位的困难提出社区管理的一些建议。

参 考 文 献

[1] 轩明飞: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 —对社会学 概念关系的界定与阐述[J].科技与经济,2000(4).[2] 崔凤,王龙: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政府角色转变[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1,7(1):73.[3] 崔运武:论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政府的地位及其目标[J].学术探索,2013,5(6):35.[4] 沈荣华,赵利:合作共治: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J].社会科学,2008,1(10):85.[5] 俞楠:张辉.自治与共治:合作主义视角下的社区治理模式[J].理论与改革,2006,3(06):25.[6] 何海兵:城市社区建设与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刍议[J].天府新论,2007,2(3):87.[7]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8] 奥斯特罗姆: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2000(73).[9] C·Wright Mills.The Power Elite.Oxford Univer sity Pre s [M],1956.[10] 李慧凤: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基于宁波市社区案例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0,2(01):16-17.[11] 郭风英: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机制探析-以宁波市江东区社区服务为例[J].中国城市经济,2010,7(11):124-125.[12] 陈宁:共同体的幻象—对近年来社区建设与社区研究的反思[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4,1(3):30-33.[13] 陈伟东:政府行动与社会行动衔接-中国社区发展战略[J].社会主义研究,2010,4(05):102-103.[14] 魏静:中国地方政府购买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15] 王巍:社区治理结构变迁中的国家与社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0.[16] 何金晖:中国城市社区权力结构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 社,2010.[17] 潘晓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7.[18] 费孝通:社会自理开篇[J].社会,2010(10).[19] 刘哗:公共参与社区自治与协商民主——对一个城市社区公共交往行为的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0] 夏建中:城市新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实证研究[J].学海,2005(3).[21]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78).[22] 朱健刚:城市街区的权力变迁——强国家与强社会模式:对一个街区权力结构的分析[J].战略与管理,2012.[23] 张晓栋:《社区治理中的“三角关系”之研究》,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24] 李慧凤:《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浙江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25] Lukes,S.:Power and authority ,in Bottomore, T.and Nisbet, R.(eds), A.History of Sociological Analysis[M].Longdon: Heinemann,2010.[26] Rossi,P.H.: Power and Community Structure[J], 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IV, Nov,2011.[27] Alexis,T.:Journey to England and Ireland[M] ,Translated by Lawremce , G.and Mayer ,K.P.London,2012.致谢

毕业设计是对我们知识运用能力的一次全面的考核,也是对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和更好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毕业论文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名本科生,由于经验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想要完成毕业论文是不易的。

感谢

教授在本人选题、选材、修改、定稿等一系列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感谢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对我论文提出的意见;另外还要感谢老师几年来对我的栽培和教育。

第三篇:公共行政管理

公共行政管理

我国的公共管理,是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的社会实践,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取得进展。公共管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的改革,使政府的职能取得了很大的转变,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方法不断变化,在对公共事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增加了非政府组织的重要作用。在学位教育和学科教育之中,公共管理受到人们的使用和认识,本学科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对公共管理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差异。公共管理指的是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在协调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使用的管理手段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需要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规范的、协调的、高效的管理体系,重视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因为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很多以往由政府负责的管理工作已经开始授权给非政府组织负责,相关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组织的欢迎,为了适应这种发展的需求,在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之下,招生工作妥善、快速的进行。公共管理从学校到政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公共管理具有社会性的特征,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明确了管理的目标、范围、模式、对象和主体,最终有效地对实践进行指导。

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共管理的目标、方式、范围和主体都和行政管理有很多相似点,在分析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之间关系的时候,应该重视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产生背景。公共管理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和领域,该理论在产生的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是对政府管理进行研究,也是公共行政学。在相关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公共管理发生了重要的转换,具体来说,从以往的公共行政向公共政策分析转变,再向公共管理转变,在公共管理中,重视效益、效率和经济。这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由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政府财政困难,使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等社会危机十分严重,因此,政府办事效率很低,使社会问题严重,导致了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第二,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很多国家都面临着压力和挑战,因此,政府应该更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国民经济进行运转,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第三,由于信息革命的不断发展,政府不断向透明、高效和灵活的性质转变,政府为了和社会特点相适应,建设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第四,随着传媒水平的提高,公众对政府的需求不断增多,因此,政府产生了巨大的改革压力。在对新公共管理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学科结构、探究方式、探究主体和探究范围,成为政府管理的主流和趋势。

总之,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共管理的目标、方式、范围和主体都和行政管理有很多相似点,在分析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之间关系的时候,应该重视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产生背景。在我国公共管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从学术上和理论上对公共管理的定义和概念进行了讨论,最终对相关的内容达成共识,使实践和理论共同发展,明确公共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农村“留守家庭”现状及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留守家庭”,是指农村劳动力输出后由家庭剩余人口形成的特殊家庭。比如:“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随着农村为数众多的“留守家庭”的不断涌现,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目前,农村留守家庭问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以xxxx个乡镇的近xxxx户留守家庭为范本,以点带面,从广大留守家庭普遍存在的困境、现状、消极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与探讨,并提出了改善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

留守妇女

留守老人

从改革开放起,中国农村日渐出现了一种现象:留守,指的是家庭中的一部分成员外出打工,而其他家庭成员留在家里的情况。留守家庭”,是指农村劳动力输出后由家庭剩余人口形成的特殊家庭。如丈夫外出打工而妇女、小孩留守的家庭,儿女出外打工由老人和小孩留守的家庭,或几种情况兼而有之的家庭。

一、留守问题基本状况

目前,农村留守家庭问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此,笔者从2012年3月10日至3月31日集中三周的时间,在xx市xx县xx个乡镇的范围内进行了关于“留守家庭”的实地调查。被调查的各镇外出务工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7.4-66.8%不等。交通便利、道路通畅,镇域工业生产企业发展好,能够吸纳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就近打工,这是个别被调查村里外出务工人员比例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而被调查村所处镇域经济如果不发达,工业生产企业少,区位偏远,外出务工人口比例则相对较高。这些村的务工流向地主要以省外、县外为主。外出打工人员的年龄分布集中在40岁以下,占73%。40-59岁之间打工的比例迅速减小,而60岁以上的极少。外出务工是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对于个体家庭来说,留守是权衡利弊后的理性选择。从当前农民增收的各种途径比较来看,打工增收这一途径是向农民开放程度最大,并唯一可能由农民个体掌握和决定的。因此,是当前农民增收、尤其是货币性增收最主要的途径。这一点在调查中是农民强调得最多的一点。为此,尽管外出打工将带来留守的一系列困难,但是与货币贫困相比,两权相害取其轻。个体家庭在决定打工的同时,大多数已经计算好其中的利害关系,并做出承担的心理准备。大部分留守家庭通过小病依靠亲戚、邻居帮忙照看,大病自己

回来伺候,来克服家中老人无人照看的问题;通过提前安排入学、父母帮忙照看等方式,来克服小孩教育问题;通过出租、协商转让、组成农忙小组和花钱请人的方式,来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二、留守问题的具体表现

对于留守问题,不同的家庭和个体关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被调查妇女组特别提出“安全”和“家庭关系不稳定”作为困难之一。但是总体看来,子女教育、养老、家庭关系、情感问题是留守家庭面临的四个最主要的问题,留守问题的各种具体表现大多集中在这四点上。这四点又主要通过“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这三类人来体现。

1、“留守妇女”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农村“留守妇女”正成为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群非常重要但容易被遗忘的特殊群体。“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诸多调查分析表明:劳动强度大、心理与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以及严重的孤独感已经成为压在农村“留守妇女”头顶上的四座大山,而由此产生的农村家庭非正常分离便成了农村社会不和谐的隐痛。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农村及和谐家庭,因此对农村“留守妻子”问题的关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众多的农村家庭参与,尤其是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型家庭,而正是这样的家庭出现了农村已婚妇女在外出与留守中的博弈与抉择。在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自我发展与家庭责任等比较优势的抉择和理性分析中,农村已婚妇女无奈地选择了留守。她们在留守中承受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肩负的双重责任,虽然丈夫的外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但是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影响。农村留守妻子面对这种不和谐和矛盾只能是担忧、焦虑、忍受。在调查中发现丈夫外出后留守妻子最担心的两件事情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和丈夫在外面的安全,而很少有人担心自己的安全和健康问题。因此,农村留守妇女安全和健康保障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留守妇女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结果,农村留守妇女是独立支撑家庭的顶梁柱,健康、安全与被尊重是留守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保证,留守妇女问题是关系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大事。

2、“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很多进城务工人员把孩子留在农村,托付他人代为照看。这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对儿童的年龄界定有不同的方法,本文所指儿童,是15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目前全国留守儿童已达4000多万,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省留守儿童占当地儿童总数的50%左右,并且其数量正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的形成与自身“留守儿童”这一身份有着密切的联系。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祖辈监护、单亲监护、亲朋监护、同辈监护,大多数留守孩子平时的生活学习娱乐完全不在长辈的监护之下,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在谈到自己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时,大多数孩子都是无奈+否定型。受调查的孩子大都承认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自己的幸福感降低,甚至有的孩子说: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自己无幸福可言。“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情感冷漠,自卑心强;厌学情绪严重、缺乏安全感;叛逆心强、心理负担重的现象。还容易受不良行为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如下:

(1)留守儿童身体素质较差。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体力劳累程度增加、生活变得无规律,再加上由祖辈监护的监护人年岁较大,有的要同时照看三四个孩子,活多,力不从心,以上原因种种,致使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较差。

(2)心理情感上的孤独与无助。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3)学习状况不佳。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普遍年龄大,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4)行为品质凸现不良。父母外出务工,让孩子在其发展关键期失去了最好的引路人,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分子的误导,使留守儿童缺乏自觉性和自律性,有少部分留守儿童有放任自流的现状。

3、“留守老人”问题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

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虽然部分省市试行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但远远没有普及,而且在年龄、金额、覆盖面方面有很多限制。大部分地区除部分享受低保的户有得到扶助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在丰县农村虽然执行了新农合医疗及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享受每月60元的养老补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老人的生存压力。但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经济来源,三餐基本的油、盐、柴都无法保证;吃的菜大多数是左邻右舍的乡亲送的;炊事用燃料有的是烧废旧木料,生活很是艰难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

(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4)精神缺少慰藉。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

三、留守问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留守家庭的问题,表现在家庭层面上,是劳动力短缺、儿童教育困难、老人养老无保障、医疗无保障、家庭情感分离痛苦等。表现在社区层面上,是留守在农村的人口整体素质偏低,而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农民”。劳动力、儿童教育、养老等问题不是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作为城市化的衍生问题,将会随教育、社保、医保、养老、救助的城乡统筹发展得到解决,并可以通过制度安排逐步完善。而人才和人的素质问题才是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这反映出当前农村不是简单的劳动力数量短缺,而是质量的缺乏,即有农业技能、懂农业经营的人才的缺乏。新型农民缺乏的表现从整个农村社区来看,说他们都是老弱病残并不完全准确,现有人口中至少还有一半不是老弱病残,并仍然以各种方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或非农业生 产活动。但是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除了少数村干部,大部分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还很不够,也不认为自己是新农民,具有建设新农村的能力。

四、对策

改变留守家庭的现状与困境是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我们政府部门的关注。

1、发展受欢迎的务工模式:在乡镇就近务工。他们没有留守问题这个后顾之忧,经济水平上升又很快,在心态上比较平衡,最容易继续留在农村,而他们的家庭将形成一种新型半边户,在外面的一半能接收充分的外来信息,有开明的头脑,又见多识广,从而指导留在农村的另外一半发展 农业生产,搞活农村建设。但是,这种就近打工的模式要求本地有充分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才能吸纳相应的农村劳动力。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差异,这种模式的推行具有很大的难度。

2、改变城乡二元化结构的格局,大力发展新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扩大农村医疗、养老覆盖面。广大进城务工人员虽是城镇化的产业工人,但他们的户口栏上还写着农民,还受着国民差别待遇,在就业、医疗、养老、子女受教育等诸多方面受到限制。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公共服务的获取上,农村人口无法获得与城市人口相同的待遇。而这些是难以靠农民非制度性方式来解决的,需要政府朝着缩小城乡差

距,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向上持续迈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医保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将“留守家庭”的相关民生问题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以解决。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等思路,已经为我们展开了这样一种普惠共享的美好前景。

3、大力发展本地区经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广大的进城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或就业。这样做不但会带来本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还会解决一系列的诸如“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五、改善“留守家庭”相关问题的积极做法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xx县一些乡镇在处理和改善“留守家庭”相关问题的做法上很有借鉴意义。

(一)改善“留守儿童”问题方法探索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充分发挥村支部、村委会、村计生协会等组织的力量,全面摸清摸准留守儿童情况,按照统计口径建立和完善专门的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台帐和电子数据库。分村建立0-6周岁、6-l4周岁“留守儿童”信息台帐,对“留守儿童”登记建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基本内容包括:留守儿童家庭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家长姓名及务工单位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姓名、年龄、职业及联系电话。要安排专人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留守儿童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并按时将年初统计情况及变更情况报告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建立留守儿童部门联动管理服务制度(1)推行一项工作制度。领导小组每个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及时汇总工作情况,落实工作措施,提高工作实效。(2)构建五大联动网络。建立以镇党委、政府及村级基层组织为主体,督促留守儿童家长和现有监护人履行法律责任的监护网络;建立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实施农村留守儿童思想、生活、心理、情感教育的学校教育网络;建立民政、妇联、团委、关工委为主体,保障农村贫困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扶助网络;建

立以政法、公安、工商部门为主体,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号保护,维护儿童合法权益的环境净化与安保网络;建立卫生部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医疗保健网络。(3)开展维权四大行动。一是司法部门要开展维权宣传行动。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广泛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维护宣传,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维权中心,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维权热线电话;二是教育部门要开展就学扶助行动。要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就学状况动态监测机制,加大义务教育执法检查力度,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失学,消除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现象;三是公安部门要开展校园安全行动。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园安保队,预防和制止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恶性案件发生;四是公安部门和文化部门要开展环境净化行动。加强校园周边网吧、歌舞厅等场所的整治和监管,严禁其向未成年人营业。坚决打击利欲熏心、屡教不改和触犯法律的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净化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

3、推行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管理制度(1)建立在校留守儿童档案登记制度。各学校每期期初组织专人对在校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清楚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性格、爱好、病史;清楚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以及临时监护人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留守儿童档案及调查统计表做到学校管理人员人手一册,同时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做到心中有数,工作任务明确,各班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深入分析问题,着手研究对策,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困难。(2)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普惠资助制度。要认真落实贫困儿童“两免一补”政策,建立贫困留守儿童社会资助制度和助学金制度,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实际困难。团委、妇联、民政等部门筹措爱心经费,捐助特困留守儿童对象。(3)建立“代理家长”、“监护人”家教培训制度。强化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建设,组织专家免费对留守儿童家长、代理家长、监护人进行培训,全面提升家庭教育水平。(4)建立留守儿童健康教育制度。各学校按规定配齐心理健康教师和寄宿制生活管理、卫生保健人员,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情感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中心”,全镇中小学每学期至少要开设7课时心理健康课,加强对留

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健康教育课开设率达到100%。开展留守儿童营养指导、生长发育监测、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诊断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加快全镇中小学食堂建设和管理,安全饮用水达到100%。(5)建立留守儿童情感联线制度。建设一个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的家长经常与学校老师及临时监护人取得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要建立班主任责任制,具体实施“六个一”工作机制:每班成立一个留守儿童互助小组;“代理家长”每周至少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每月与“留守儿童”父母通电话或视频聊天一次;学校教师每学期对留守儿童家访一次;学校每月对“留守儿童”进行一次集中的心理辅导活动;要求留守儿童每月给家长写一封信。

4、实施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

(1)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建设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2)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学校改建、扩建、新建工程,确保农村适龄“留守儿童”入学率达100%。(3)全面实施农村幼儿园建设。加大幼儿园建设投入,逐步建立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农村幼儿园办园体制,努力形成公益公平、普及普惠的农村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好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入园难”的问题。

5、建立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制

(1)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帮扶活动。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帮扶活动。由村支部联系干部、教师、关工委老同志、计生协会会员、共青团员等,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为在校留守儿童一一落实“代理家长”,建立代理家长档案,不遗漏任何一位留守学生。镇团委、妇联要广泛开展志愿行动,为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留守儿童面向社会招募亲情志愿者或条件较好的志愿家庭,配对“爱心家长”,长期深入联系,给他们以温暖与呵护。要以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健全家庭子女为主体,推行“牵手成长”活动,让留守儿童结交一个家庭健全、气氛融洽的“手拉手”小伙伴,引导他们互助互学,共同成长和进步。

(2)搭建留守儿童活动和交流的新平台。镇成立“留守儿童工作站”,各村相

应建立有专人负责、专人管理的“留守儿童工作站”。各村要整合本村村级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场地,请一些热心的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为留守儿童进行课外辅导。

(3)鼓励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劳动力就地就业,把青壮年劳动力留在本地,积极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和创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的途径和保障。

(二)改善“留守老人”问题方法探索

留守老人的难题若得不到解决,不但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难以安心,而且也是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相违背的。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农村有农村的优势,政府可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找出路,加大对农村的财力与科技投入,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留在农村,进行农业开发,使他们在农村有钱可赚,既不影响致富,也能照应老人。

(1)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不断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如:和邻居聊聊天,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计生协会会员,帮忙做育龄人群的计生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2)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鞭达。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家中大事多征求父母意见,即使没有事也要经常与老人通通话,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3)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诸如理发、环境卫生清理、房屋修缮等日常服务,可由民政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牵头,尽可能在各乡镇都成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以缓解

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4)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给出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5)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首先是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励企业、个体老板捐资设立老年人基金,对需要帮助的老人给予扶持。

(6)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农村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管等问题的解决。

(三)改善“留守妇女”问题方法探索 “留守妇女”困境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1)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局面;完善劳动法律,给予外出男性农民工探亲权;强化科技培训,提高留守妇女的致富能力;

(2)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妇女”:政府的制度供给,社团的组织支持,积极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的组织优势,有效整合多方社会资源,共同致力于营造一个关注留守妇女、关爱留守家庭的社会氛围;社区、村委会可以建立家长学校、家教咨询站,帮助留守妇女解决子女教育上遇到的难题,改善亲子关系,也可以创办一些托管中心,配备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孩子校外的学习、活动和安全,或者负责老年人的饮食起居,从而解除留守妇女的后顾之忧。有条件的村也可以利用部分村活动室开展一些集娱乐和服务为一体的活动,使留守妇女既能够

有地方交流、娱乐,增添生活的色彩和乐趣,也能够通过活动获得一些法律、政策的咨询与服务。

总之,“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不仅事关千千万万个“留守家庭”的幸福安康,也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社会公益组织以及我们每一位公民共同去关注。

参考文献:

1叶敬忠,《留守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2吕卫民,《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孤独问题刍议》,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20期。3叶敬忠,《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和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03月第1版。4钟淼淼,《6000万家庭共同关注留守家庭教子经》,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9月1日第1版。5叶敬忠,《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6杨诗琪、洪克非,《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中国青年报。2006年5月29日。

7郭书田、刘景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6月。8熊丙奇、国庆波,《农村家庭教育100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9秦淮川,《留守儿童相约自杀的苍凉》,羊城晚报,2010年07月06日。10山西妇联,《留守儿童渴盼5类关爱》,山西晚报,2008年03月10日。11人民网,《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需要做好8方面工作》,2008年02月27日。12全国妇联,《中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5000万》,2010年05月26日。

第五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研究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明晰产权和强化激励的要求下正逐步实施管理层收购,通过股权激励等制度安排使企业管理层获得控制权,实现管理层自身利益与企业经营的有效统一,有利于提升企业运作质量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一、管理层收购的概述

(一)MBO的起源及其涵义

1、MBO的起源

管理层收购MBO(Management Buy-outs)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证券市场。这一时期,美国证券市场扩容速度过快,许多私人公司乘机上市,迅速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公众公司,一些上市公司没有业绩支撑,股价泡沫程度很高。后来,伴随石油价格的上涨,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持续的、较高的通货膨胀的直接后果就是使泡沫性股市迅速回落,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72年的1036点降至1974年的578点,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严重偏低于实际价值,上市公司的Q值(市场价值/重置成本)从1965年的1.3大幅下降至1981年的0.52,这意味着在资本市场上购买企业要比在实际资产市场上购买企业便宜一半。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上市公司内部人的管理层,比外部的投资者知悉更多关于上市公司的真实信息,巨大的价差促使管理层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份来实现所有者收益,上市公司MBO就这样运用而生了。

美国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公司是世界上最早运作MBO的公司,1975年,KKR公司决定收购罗可威尔公司的一个制造齿轮部件的分厂。KKR公司与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携手,以每股一美元的价格对该分厂实施了MBO(管理人员持股20%,KKR公司控股80%),收购后由于改进了库存品的管理,加强了收账制度,削减了不必要的费用开支,使公司的现金大量增加。5年后,以每股22美元的价格卖给其他公司,KKR公司和管理人员取得丰厚的回报。MBO在美国的活动主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由于经济持续增长,各种并购活动频繁,并通过立法鼓励MBO的发展,这一时期的MBO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MBO的产生通常是销售额受国民生产总值波动影响较小,而且具有有限成长机会的成熟产业,如食品加工业、零售业、服装业等;二是这些风险较小、可杠杆化资产较多的产业的大量现金或被低估的资产增强了经理人员的举债能力。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1990——1992年发生了经济衰退,公司的收入增长和盈利能力受到影响。同时,80年代迅速发展的管理层收购使许多机构的价格/预期现金流倍数大幅增加,需要相应的调整,因此,这一时期的MBO活动大幅下降。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美国经济又开始了持续的增长,股价连续创新高,债券市场规模扩大,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使MBO的操作人员能获得更多、更灵活的资金。MBO的交易呈现由成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移的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企业并购浪潮中,MBO被视为减少公司代理成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有效手段而成为并购的一种重要方式,这次并购浪潮不仅带动美国经济走出低谷,更促进了美国企业制度和金融制度的演变。

2、MBO的涵义与特点(l)MBO的概念

MBO(Management Buy-outs)即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包括董事、监事和总经理等,利用借贷融资的方式筹措资金收购本公司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通过收购,完成了企业经营者向所有者的转变,使经营者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因而,MBO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MBO的主要特点

MBO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并购方式和制度创新形式,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 收购主体的特定性。MBO与其他并购方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收购主体最终是本企业的管理层,企业实施MBO后,采取的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方式解决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这种方式有利于管理层摆脱过去的盲目指挥和过多限制,全身心地经营好属于自己的资产,这实际上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反叛。

收购价格的公允性。MBO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公开竞争定价,应回避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的单边交易,建立一个公开、公正的市场,增加买方数量,民营资本、外资资本、社会法人资本和管理层资本都是合法的收购主体,享有平等的待遇。因此,实施MBO应采取市场化定价,通过竞争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收购价格。

主要收购资金的外部性。MBO所需资金一般依靠银行贷款、债券为主体的外部组合融资来完成。MBO属于杠杆收购(LBO)的一种,一般情况下,90%以上的收购资金来源于外部融资。管理层在全面考虑资金成本和使用效率的前提下,融集足够的资金来进行收购,是成功实施MBO的关键。同时,实施MBO还需要中介机构、财务顾问进行必要的指导。

目标公司具有潜在的效率性。MBO多发生在拥有稳定现金流和具有良好经营潜力的行业,而且目标公司又存在管理效率低下的状况,具有巨大的资产增值潜力和潜在的管理效率空间。一方面,管理层可以采用协议收购的方式用较少的资本获得对公司的相对控制权,再通过重组和降低代理成本的方式,提升公司的整体管理效率,为公司的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管理层为了偿还收购过程中借入的巨额债务,通常会出售部分目标公司的非核心资产或业务来满足对现金流入的需求,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管理层目标的一致性。成功地实施MBO的企业必须具有显著的人力资本特性。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应具有企业家精神,有良好的素质和强烈的事业进取心;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必须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的目标必须一致,有良好的合作心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3)MBO的相关概念

MBO与ESO的区别。ESO(Executive Stock Options)经理股票期权是指经营者可以按照约定的价格和数量在约定的期限内购买本公司股票,并有权在一定时间后将所购的股票在证券市场上出售,但股票期权本身不可转让。期权买方(Option Buyer)以支付一定数量的期权费(Premium)为代价而拥有股票期权,但不承担必须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某种股票的义务:期权卖方(Option seller)则在收取了一定数量的期权费后,承担在一定期限内服从期权买方的选择,卖出或买进一定数量某种股票的义务。在国外,解决股权来源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原股东将其股权出让给经营者;二是公司增发新股给经营者;三是公司自二级市场回购股票来满足经理股票期权的要求。MBO和ESO都是对管理层实施激励的模式,但股票期权与MBO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利用股权激励,解决经理人激励约束问题的一种机制,而后者在以收购方式获得股权的过程中则必须按照一般的市场原则面对其他收购者的竞争。ESO存在着管理层最终是否购买股票的选择权,即使在行权购入股票时,也不会产生公司控制权的转移,而实施MBO的管理层则是为了获得本公司的股票所有权和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MBO与ESOP的区别。ESOP(Employee Stock Owner ship plans)员工持股计划是指由公司内部员工通过自筹或借债所融资金购买本公司部分股份,从而以劳动者和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和所有者分配的一种制度。ESOP的目的不在于筹集资金,而旨在扩大资本所有权,使公司普通职工可以同时获得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从而增强职工的参与意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完善监督机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当实施ESOP后使公司实际控制权发生转移时,这在本质上与MBO是一致的,属于并购的完成,不同的仅仅是收购主体。当收购主体不仅包括目标公司管理层,还包括公司职工时,此种收购又演变成为管理层职工收购(Management & Employee Buy一outs,MEBO),由此可见,MBO可以与ESOP同时实施。(二)MBO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

MBO在我国的产生是为了解决经济转轨时期的产权问题,尤其是在入世后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业务战略性重组的客观要求下,催生了国家对国有企业控股政策变革的政策背景。1995年,中央提出“抓大放小”的思路,要求“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加快国有小企业改组步伐”。此外,在企业激励机制普遍存在严重不足和扭曲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挖掘企业人力资本潜能,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充分提高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经营效益。在这种情况下,MBO被认为是国有股权退出的重要渠道,有助于明晰企业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一种企业并购方式及制度创新形式而产生了。

1998年,在香港上市的四通集团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例成功实施MBO的企业。四通集团是典型的民营企业,但其性质却长期被确定为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四通集团的管理层和员工出资成立了职工持股会,职工持股会共有会员616人,注册资金5100万元,段永基、沈国等管理层实际认股份额超过50%,再由职工持股会出资51%与原四通集团共同组建四通投资有限公司。继而,四通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借贷等形式收购原四通的资产,并拥有上市公司香港四通50.5%的股权,也就是在原四通公司之外搭建一个产权完全清晰的平台,再将原四通公司拉入这个平台,实现整个企业的产权明晰。1999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国有经济布局按照“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的案例开始出现。2000年粤美的公司管理层和职工持股会共同出资组建美托投资有限公司,转让美的集团股本总额的14.94%,股份转让后,美托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2.19%,取代了代表政府的第一大股东原顺德市美的控股有限公司而成为粤美的集团第一大法人股东。粤美的集团管理层通过控股美托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持有粤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成为我国第一起上市公司MBO成功运作的案例。2001年,上市公司宇通客车总经理汤玉祥为收购宇通客车国有股与22名自然人(其中21名自然人是宇通客车职工)一起,共同设立了上海宇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这家由汤玉祥任法人代表的企业,借助于拍卖,绕过了国资委的审批,并最终通过司法途径于2003年1月5日完成MBO。这被认为是第一家由国有管理者实施MBO的案例。2002年6月24日,鉴于当时证券市场极其低迷的状况,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停止国有股减持的通知》,提到“恢复国有股向非国有资本的协议转让”。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明确强调:“除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国退民进”政策背景下,深方大、伊利股份、胜利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相继推出了MBO计划。最近,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出台后,该办法第一次对管理层收购MBO问题进行了明确表态并提出了基本规划。自此,越来越多公司的MBO与外资并购、民营企业收购并列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三大并购题材。(三)上市公司MBO运作的意义

1、解决所有者缺位,优化股权结构

长期以来,国有股所占比例过高,处于控股地位或第一大股东地位,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国有出资人虚置,实际上成为“内部人控制”的产权基础。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方针,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已是当前经济改革的一大主题,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国有企业通过体制转轨或机制改造后获得更高的效率。MBO作为一种制度创新,通过协议收购国有股权,使股权结构趋于多元化,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将有所改变,开辟了一条国有资本的战略退出通道,有利于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优化股权结构,对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现行的僵化的国有资产只能保值增值,不能流动的思维症结,客观上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冰棍”效应,通过实施MBO,一方面,国有资本的跨所有制流动,社会资产总量并没有减少,非但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反而盘活了原来的国有资产,大大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有利于国有资产增值;另一方面,国家出售中小企业所有权所获得的资金可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或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促进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国有资产的合理布局。

2、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代理问题产生于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根据代理理论,“代理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性活动中,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管理层次上”。代理关系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公司股东向经营者(代理人)授予经营管理权可降低公司的成本,但是代理关系的确定又必然产生代理成本。代理成本是指因经营者偷懒、不勤勉尽责,偏离股东目标和以种种手段从公司获得财富等而发生的成本。由于我国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存在,极易产生经济学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代理成本的存在会影响公司经营效率,甚至可能威胁公司的存续。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认为管理者持有公司股份越少,他们日常中的偷懒或不恪守职责的动机就越强烈。通过实施MBO,可以使企业的经营者同时成为企业的所有者,由内部人控制转变成内部人参股,有助于降低公司运作的代理成本,使经营者和公司的整体目标和利益相一致。同时,经营者用较少的自有资金和大部分借贷资金收购企业产权,这种高负债的融资结构迫使管理层减少对自由现金流的分配,有利于进一步约束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以及增强提供融资支持的金融机构的外部有效监督。

3、优化企业内部结构,促进企业业务调整

任何企业都是在动态的环境中经营,经济周期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产权发展趋势及政策的改变等都可能使企业目前的内部结构与业务安排成为低效率的组合。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应放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协同与合作,传统的“小而全”的经营理念正越来越不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企业的经营方向与战略目标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应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与协作,剥离和分立那些缺乏效益或发展优势不足的子公司以及不适应企业主营业务发展的部门,而MBO正是用于此类公司的资产剥离、业务分拆等。通过实施MBO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结构调整,重新整合经营性业务,以使公司的经营重点集中于主营业务,重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培养企业家队伍,实现企业家才能

企业家(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最重要和最有活力的生产要素,是先进、生产方式的开拓者和创造者,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具体组织者。在资本、劳动力、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这四大生产要素中,应更加注重企业家的才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风险投资的兴起使得企业家雇佣资本成为可能,企业家的定位、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形成等使企业家的地位、价值和作用日益显现,企业实施MBO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者,他的才能能否充分发挥是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产权不明晰、政企不分等原因,企业家往往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人力资本受到了抑制。而MBO为管理者实现企业家才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极大地激发了管理者的创业热情,充分地施展企业家才能,有利于形成一大批充满活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企业家群体。

二、管理层收购的基本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1、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

在企业发展的最初时期,由于企业规模比较小,生产所需的资本极其有限,企业所有者通常可以胜任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即业主经理。但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股份公司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典型的企业组织形态以后,由于众多的企业经营者无法有效地直接参与公司决策与生产经营管理,同时,客观上存在着企业所有者管理才能与企业资产规模明显的不对称,促使企业所有者寻求与经营者合作,并通过契约方式实现资源的互补。在现代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与其实际的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下,公司不再由股东直接经营;而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经营管理,股东即使在掌握投票权的情况下,也只能通过选举董事会等方式间接地影响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样,在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被定义为契约)。这种代理关系存在于财产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也存在于企业高层管理者与中层管理者之间。根据代理理论,“代理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化活动中,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管理层上”。

4、MBO可以有效降低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的存在会影响公司的经营效率,甚至可能威胁公司的生存。一方面,股东对经营者实施的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但受到合理成本的限制,不可能做到全面事事监督,无法彻底的解决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问题。另一方面,股东虽然可以采用诸如年薪制,经理股票期权等激励制度来使经营者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鼓励他们采取符合企业最大利益的行动,部分降低代理成本,但仍不是解决问题最佳途径。因为,报酬过低,不足以激励经营者,股东不能获得最大利益;报酬过高,股东付出的激励成本过大,也不能获得最大利益。MBO是一种可行的企业改制方案,通过实施这种方案,公司经营者与所有权形成联盟,既建立了公司股东与经营者互相制约的责任机制,也建立了以股权为基础的利益共享的激励机制,并造就了忠诚的经营者。

(二)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1、公司治理结构的运行机制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是一个国家、企业树立市场信心,吸引投资者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制度基础。如果不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一个国家的经济可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暴露出严重缺陷,甚至丧失已经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例证。为了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体系,当前,一个重要趋势是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至上”向共同治理转变。一方面,公司的最高权利机构不仅仅是股东大会,也应包括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的团体;另一方面,公司的目标也不再只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也应包含承担社会责任的股东、经理层、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从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原则看,由于各产权主体都是在企业中投入了专用性资产,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治理公司的要素也由单一的股东出资资源转向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品牌资源、文化资源等多重复合化。现代要素理论认为,企业家投入知识和经验等管理要素,使整个企业的价值增值,因此,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理应由股东、经理层、员工等各利益相关主体共同拥有。在“共同治理”的模式下,企业的各利益相关主体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良好的沟通合作,降低各相关主体间达成契约的交易成本来提高效率,达到企业长期生存与稳定发展的目的。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governance)指公司的股东、董事、经理层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债权人、客户、政府、社会公众等)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法规、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何人在何种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等。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公司所有权合约的具体运行机制,一般将其划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两部分。

内部治理机制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共同组成,这些部门的协调运作依赖于有效的投票机制、监督机制以及经理的激励机制和员工参与机制,其中极为重要的是如何对经理层实施有效的激励与监督。内部治理机制,关键必须理清两个基本原则(机构治理原则与责权划分原则)和两种主要关系(股东会与董事会的信任托管关系与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委托代理关系)。外部治理机制是以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外部监督机制,主要表现为敌意收购和代理权争夺战等。通过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提供有关企业的绩效的信息,评估企业行为和经营者行为,并通过自发的优胜劣汰机制、激励和约束企业经营者,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资本市场的接管机制达到约束经营者的目的。

内部治理机制是公司治理一种基本形态,外部治理机制只是对内部治理的一种必要的补充,只有在内部治理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甚至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以控制权市场的形式对经理层实施监督。一般说来,股权结构相对集中的公司,大股东由于持有上市公司大量股权,通常将收益寄予公司经营效率的提高上,会积极行使对公司经营者管理的监督权,内部治理机制发挥主导作用;而股权结构相对分散的公司,小股东“搭便车”心理使股东大会作用削弱,不能构成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外部治理机制发挥主要的作用,而外部治理发挥作用的前提仍然是内部治理机制。

下载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综合评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综合评述行政管理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负面清单模式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研究 摘要:对国家的负面清单准入制度推进的难点、外商投资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做了介绍,通过对美、英两个很有特色的发达......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及分析 姓 名:学 号: 年 级: 2013(秋) 专 业: 行政管理 学生类别: 开放专科 指导教师: 教学单位: 2015 年 8 月10日 摘要......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国家开放大学八一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21世纪服务行政 姓名 邹伟业 教育层次专科 学 号 1***5 年 级第二学年 专 业行政管理教学中心 91199部队 指导老师教学站点 9......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国家开放大学 学士学位论文 中文题目: 浅谈公权力的约束与治理腐败的关系 分部: 学习中心: 专业: 年级: 学号: 姓名:黄旭生 指导教师: 论文完成日期: 2016 年 10 月 目录 一、什么......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行政文化与建设 学生姓名:田稷丰 指导教师: 谭洋洋老师 学科专业: 行政管理 论题方向: 行政管理方向 学号: 学习中心:葫芦岛兴城奥鹏 东北师范大学......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 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宁波市镇海区骆驼镇东邑村为例 学生姓名: 贝立 学 号: 0933101250279 指导老师: 吴世杰......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分析 论文摘要:是企业的永恒主题,效益是企业的生命。一个企业的效益好坏,其管理水平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我们重视和强调的是有形管理,即生......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论文1 在如今行政管理实践追求以人为本理念的条件下,行政管理理论中出现的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推动行政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文对建筑在实证主义认知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