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局十一五规划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3 05:2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土局十一五规划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土局十一五规划心得体会》。

第一篇:国土局十一五规划心得体会

文章标题:国土局十一五规划心得体会

基于对当前改革状况、未来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其对体制要求的战略考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这表明,我国的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正处在战略性攻坚的关键阶段。改革

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要看到,改革推进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协调度尚不尽如人意,有些改革的任务甚至有所延迟。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现在距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目标期只有十五六年,能否实现这一历史性的目标,未来五年即“十一五”期间是关键时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中国体制改革需要有更加明确、更加坚定的目标和追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在行政管理体制和相关宏观体制改革方面取得进展把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列为“十一五”规划“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首位,是基于对中国深层问题的思考而作出的明智选择,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升华到一个新的战略层面。事实上,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从制度模式的角度来分析,这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到位有关,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已成为影响改革发展的掣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行政体制改革放在突出位置。

首先,推进政府职能的转换,推进行政层次和行政机构改革。要明确政府的身份:一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当然提供公共产品并不等于自己去生产);二是良好社会环境的创造者,“人民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三是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维护者,而不应该受某些利益集团的左右。总之,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这个前提下,改革和完善政府职能要突出理顺“四个关系”: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理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要明晰政府边界,凡应由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决策的事情应严格由它们决策,政府不应“越俎代庖”。凡是应该由政府承担的事情,政府责无旁贷,不能“缺位”。针对当前政府工作存在的“错位”现象,要强调由“经济管制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即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各级政府要有意识地做到不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不包办企业决策,不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同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精神,探索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架构,以解决层次、层级过多的问题,推进行政审批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据政府与事业单位分开的原则,稳步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

其次,推进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与之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如财政税收改革、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等。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根据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应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科学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责任,并相应调整收支关系。财政支出结构应根据“五个统筹”的精神进行调整,逐步降低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方面的比重,增加用于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社会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支出。要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在税收制度改革方面,应着力改进个人所得税征收办法,统一内外资企业税,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探索开征物业税、遗产税等,以发挥税收杠杆的作用。

第三,推进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相关的社会管理和政治体制改革。随着市场化以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并正在继续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在这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迁面前,应该说社会体制改革是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如何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协调多元力量之间的关系,以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成为制度创新的新课题。“十一五”期间将在探索社会运转和社会服务新机制,形成一套与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方面作出努力。此外,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和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应按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精神,“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新型体制机制格局。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在微观基础和市场体系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在继续推进竞争性行业领域企业改革的同时,向垄断性行业推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前一阶段国企改革主要是在竞争性领域展开的。目前,国有资本大约有一半分布在一般性生产加工业、商

第二篇:国土局十一五规划心得体会

基于对当前改革状况、未来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其对体制要求的战略考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这表明,我国的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正处在战略性攻坚的关键阶段。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要看到,改革推进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协调度尚不尽如人意,有些改革的任务甚至有所延迟。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现在距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目标期只有十五六年,能否实现这一历史性的目标,未来五年即“十一五”期间是关键时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中国体制改革需要有更加明确、更加坚定的目标和追求。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在行政管理体制和相关宏观体制改革方面取得进展

把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列为“十一五”规划“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首位,是基于对中国深层问题的思考而作出的明智选择,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升华到一个新的战略层面。事实上,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从制度模式的角度来分析,这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到位有关,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已成为影响改革发展的掣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行政体制改革放在突出位置。

首先,推进政府职能的转换,推进行政层次和行政机构改革。要明确政府的身份:一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当然提供公共产品并不等于自己去生产);二是良好社会环境的创造者,“人民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三是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络.com网。而不应该受某些利益集团的左右。总之,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在这个前提下,改革和完善政府职能要突出理顺“四个关系”: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理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关系。要明晰政府边界,凡应由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决策的事情应严格由它们决策,政府不应“越俎代庖”。凡是应该由政府承担的事情,政府责无旁贷,不能“缺位”。针对当前政府工作存在的“错位”现象,要强调由“经济管制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即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各级政府要有意识地做到不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不包办企业决策,不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同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精神,探索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架构,以解决层次、层级过多的问题,推进行政审批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据政府与事业单位分开的原则,稳步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

其次,推进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与之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如财政税收改革、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等。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根据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应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科学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责任,并相应调整收支关系。财政支出结构应根据“五个统筹”的精神进行调整,逐步降低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方面的比重,增加用于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社会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支出。要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在税收制度改革方面,应着力改进个人所得税征收办法,统一内外资企业税,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探索开征物业税、遗产税等,以发挥税收杠杆的作用。

第三,推进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相关的社会管理和政治体制改革。随着市场化以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并正在继续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在这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迁面前,应该说社会体制改革是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如何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协调多元力量之间的关系,以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成为制度创新的新课题。“十一五”期间将在探索社会运转和社会服务新机制,形成一套与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方面作出努力。此外,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和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应按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精神,“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新型体制机制格局。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在微观基础和市场体系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在继续推进竞争性行业领域企业改革的同时,向垄断性行业推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前一阶段国企改革主要是在竞争性领域展开的。目前,国有资本大约有一半分布在一般性生产加工业、商贸和服务业(即竞争性领域),另一半左右分布在垄断性行业。下一步继续推进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置换,重点在于推进国有大型企业建立混合所有制结构。同时,根据“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路,需要开辟“第二战线”,即向垄断性行业推进。这里的垄断性行业包括电力电信、铁路民航、邮政、市政公用事业等。对其中的“自然垄断业务”部分,比如国家输电电网、铁路路网等,非公有资本可以进入,但是明确只能以“参股”方式进入,不能“控股”,更不能“独资”。除自然垄断业务以外的其它业务,比如电力行业的发电部分、民航铁路电信的营运部分等,非公有资本、国有资本均可以以各种方式进入,可以控股,也可以搞项目融资。在这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一方面通过国有企业控股经营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则通过“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实现。

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混合所有制企业将逐步建立并日益增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资本的关注要胜于对企业的关注,尤其是对国有经济而言,应该“强化资本概念,淡化国企陈见”,要由对细胞层面的国企改革上升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横向上实行“政资分开”,建立与行政系统相独立的监督和管理系统;纵向上实行“上下权益分开”,由中央和地方分别代表国家享有所有者权益。国资监督和管理部门固然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职能,但也有不可逾越的权力边界,须尊重和维护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及其权利,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

二是由商品和服务市场向生产要素市场推进,重视市场和市场力量的基础性作用。

目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95.6%由市场来调节,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市场调节所占比重为96.5%,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比重为87.4%,由此可以看出,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经基本上由市场来决定。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要素市场双轨制”,“十一五”期间将着重推进要素市场的建设和要素价格改革。在资本市场方面,在全面解决股权分置的基础上继续解决其他制度性问题,并着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在土地市场方面,重点是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招(招标)、拍(拍卖)、挂(挂牌交易)”制度,理顺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在劳动力市场方面,促进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在流动中形成合理的价格水平。在技术市场方面,做好技术评估、作价和技术产权的转让,促进技术流动和创新机制的形成。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特别要注意加快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

此外,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体制改革角度分析,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清除各种歧视性规定,使其在诸如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以及进出口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从而为各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全球化参与应对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扩大开放的“后过渡期”,将面临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外部挑战。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浪潮涌动,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呈加速趋势,这也给我国对外开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在这种形势下,应抓住有利时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主动地改革国内现有的体制,以加快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

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外贸增长方式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外贸增长方式依然带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针对这种情况,应科学界定对外依存度,防范潜在经济风险;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要求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在保持必要的加工贸易规模时,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加工度和增值含量;根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合理调整进口商品结构;同时进一步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和贸易便利化进程,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服务。

二是加快外资管理体制改革。要继续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特别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投资的新动向,进一步拓宽投资领域。从当前及下一步外商在中国投资的趋势看,现代服务业将是国际跨国资本继制造业转移之后产业转移的一个新领域,需要为之提供发展的广阔平台。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更好地发挥外资的带动效应。

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要增强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引导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展跨国投资和经营,促进中资跨国公司的发展。

此外,鉴于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而且这种格局短期内也不可能完全改变,因此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面对严峻挑战,要学会把握国际规则的主动权,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包括保护关键领域产业安全的应对方案以及应对贸易摩擦的机制等。通过以上机制,建立一种扩大对外开放与增进国家权益的平衡机制,以保证对外开放在更高的水平上推进。

第三篇:十一五规划心得体会

中国青年报:十一五规划,从先富向共富转弯

漫漫黄沙覆盖着山川,贫穷的农民与他们的牲口一起挤在土房的屋檐下。没有人家有自来水,也没有商店卖衣服,只有用一股股的线织成的上衣和裤子。驴车走在泥泞的道路上,几乎听不到发动机的轰鸣声。这是美国《洛杉矶时报》记者关于我国甘肃省黄羊川村的描述。就是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温世仁,一名台湾电

子业巨子、优秀出版人,和他大学同学林光信,从2002年开始一起开展了一个大胆的实验工程———以网络带动西部农民摆脱贫困的“千乡万才计划”,并寄望成功的经验可以复制到中国8亿农民身上。

2004年12月7日,就在温世仁的实验工程一切进展顺利之际,他溘然长逝,他的工程遭遇了暂时的挫折。人们在缅怀温世仁,为黄羊川村扼腕叹息的时候,没想到一个更大的“共富工程”将在全中国展开。

十一五规划建议重点着墨社会公平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吴忠民评价“‘十一五’规划建议”是我国从“先富”开始向“共富”转弯,是一个执政党的“穷人致富”工程规划。换言之,中国共产党将在未来的5年,将温先生的一个地方工程变成一个惠及每一个老百姓的国家工程。“比起以往的五年计划,这次‘十一五’规划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是一个好的讯号,意味着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将从‘先富’转向更为实际的‘共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说。

王思斌认为,与历次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规划将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等问题提高到更高的战略高度。从“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等字眼都可看出,中央下决心和大力气解决目前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让更多人享受改革成果。显然,以前一直倡导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也将让位于“效率与公平并重”,或“更加注重公平”。中国政府越来越意识到,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对于维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的五年规划就是从政策取向上,扭转以往的社会失衡,使弱势群体受到保护,并有机会享受更多的社会福利。

事实上,从全国人大常委会提高个税起征点,到近来官方在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积极动作,种种迹象表明,中央将重点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趋公平的利益均衡机制。从这次“十一五”规划中更是可以看出,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将在“十一五”规划中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

而在经济学家眼中,这一转变表示国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收益分享。“经济增长的收益有多少为普通老百姓分享,应该是考察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博士说,“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展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说明国家已经注意到经济增长质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都说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多少,但是老百姓究竟分享了多少改革开放的成果呢?”张晓晶说,“在农村,因为交不起学费、医疗费而丧失教育、就诊机会的现象非常普遍。”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从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说明“十一五”规划考虑到了经济增长收益分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经济增长分享考察经济发展质量,是将来的方向。”张晓晶认为,“从这一点来看,‘十一五’规划的进步意义举足轻重。”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个时代的努力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985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他的“先富”理论。

有评论指出,邓小平所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有着“等贵贱、均贫富”传统的中国,在普遍存在“不患寡而患不均”心态的中国人中,是划时代的振聋发聩之声。在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发生了一幕幕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生动故事。

躺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的病床上,来自河南的石先生就是故事中的一个主角。病榻之上,他虽然很痛苦,也有些孤独,但是也掺杂着几丝欣慰,因为他曾经辉煌过,富裕过,身患癌症才有能力到北京来求医治病。他说:“因为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以我们才敢去挣钱,才敢去发财。”

石先生的家在大别山下,通常的说法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的贫困地区。他和他的兄弟经历过1960年前后的三年自然灾害,他的哥哥一家就是在那次灾难中饿死的。石先生16岁就到郑州打工,在打工生涯中学到的一手泥工活,为他以后的

第四篇:国土局 十一五工作总结

国土局 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杨震

“十一五”期间,县国土资源局以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为主线,不断加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力度,大力推行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用地方式向节约集约型转变,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加快,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和能力保障。

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成绩显著。2006年在省、市国土资源部门的帮助下,我县以全省唯一的丘陵地区入围“全国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这是我县历史上承担国家一次性投资最多、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工程。为此,我县本着“彰显丘陵地区特色、打造农业产业品牌”的工作思路,全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特别是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的成效已逐步显现。五年间,先后实施基本农田示范区项目9个,总规模14.71万亩,总投资2.20亿元;实施示范区以外的项目49个,总规模5.60万亩,总投资1.68亿元。全县高产稳产田面积由“十五”末的24.9万亩增加到了现在的35.5万亩,并在全县成功培育出了一大批高效农业产业基地,形成了柳河山谷酒葡萄种植、孙田庄蔬菜大棚基地等一系列规模化种植集群,全县农业产业切实走上了“用、管”结合的良性循环轨道,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征收。

耕地保护工作扎实推进。五年来,县国土局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管理,坚决执行占用耕地“六个一律不报批”和基本农田“五个不准”规定,切实抓好耕地保护责任制落实,有效确保了全县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目前,全县共有耕地总量66.06万亩,比“十五”末的60.93万亩增加5.13万亩。

土地供应特别是集约节约用地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部门宏观调控职能,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对非农建设用地的预审工作。五年来,先后完成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115宗,面积1.10万亩,完成规划调整3个批次,面积0.45万亩,确保了秦皇岛富龙制衣、金盛工贸有限公司等项目的及时落地。同时,充分考虑全县闲置国有土地及废弃工矿、旧村址用地等基本情况,坚持把土地置换、土地收储和利用闲置建设用地上项目作为集约用地的主要途径。五年来,先后申报了建设用地复垦(置换)项目13个756亩,为全县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75亩;组织实施了国有土地收储18宗456亩,现已完成国有土地收回收购13宗,为全县增加有效用地供给389亩;通过利用闲置建设用地上项目65个,为全县节约建设用地指标1040亩。

国有土地出让工作更加合理有序。在进一步规范国有土地市场管理的同时,认真执行国有土地出让招拍挂等相关规定,通过包装项目、优化用地结构、规范国有土地出让等方式,有效增强了全县国有土地的竞争力,实现了政府收益最大化目标。06年以来,全县先后供应国有土地121宗2743亩,收取出让金5.16亿元,实现政府纯收益2.62亿元。此外,进一步加强了二级市场建设,先后办理国有土地转让171宗,转让面积573亩;办理抵押登记手续409宗,面积6666亩,贷款总金额4.64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压力。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有了显著增强。针对全县部分有证矿山企业规模小、结构散、布局乱等特点,先后在全县开展了三处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为全县矿产资源合理有序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到目前,卢龙县鹏程石矿等三个矿权合并为一个矿权的整合工作已全部完成,其他两处整合工作也已完成了整合设置方案的编制,现正准备组卷报批,预计年底内能够完成整合。在认真做好矿山企业年检、安全生产大检查等常态化工作的基础上,该局还不断加大对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探索和研究,逐步规范了矿产资

源管理秩序。

非法采矿采砂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为实现违法案件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积极吸取外地先进经验,聘请了584名村级动态巡查信息员,率先在全市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巡查网络,实现了动态巡查全覆盖。针对全县存在的非法“采矿热”、“采砂热”问题,在全县先后开展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 严厉打击非法采矿和矿坑回填治理攻坚月”等大型非法采矿治理行动9次,组织实施青龙河非法采砂治理专项行动16次,开展各类突击执法行动130余次,全力推进非法采矿、非法采砂治理整顿工作。5年来,累计封填矿井87处、露天采矿点43处,查扣采砂船7条,强制肢解采砂船150条,拆除非法矿井井架87套,查扣或拆毁非法采矿、采砂设备204台件,收缴罚款222.01万元。

第五篇:十一五规划学习心得体会

经济发展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一个时期的经济运行结果,客观上总是下一个时期继续发展的起点。“十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主要表现在:

第一,物质基础的新起点。“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9万亿元,按照汇率折算超过1.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特别是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能源交通建设得到加强,2004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7万公里,比2000年增加4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3万公里,增加1.8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7.4万公里,增加5500公里。西气东输管道全线贯通并投入商业运营。2004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4亿千瓦,比2000年增加1.25亿千瓦,已居世界第二位。一些重要原材料的生产规模也明显扩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快,全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亿人。

第二,发展观念的新起点。“十五” 期间我们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物质成果,而且获得了巨大的思想成果。通过抗击非典、推动发展的伟大实践,通过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通过借鉴吸取国外发展过程中的有益做法,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深化和升华,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的指导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科学发展观是一面镜子,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以找出我们的差距;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灯塔,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引的航向,我们就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就能够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

第三,对外开放的新起点。“十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对外经济规模明显扩大。从2000年到200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从4743亿美元增加到1.15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407亿美元增加到606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从1656亿美元增加到6099亿美元,目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家外汇储备居第二位。外贸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达到70%。我国的境外投资虽然总体规模还小,但呈现明显扩大态势。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正在顺利度过过渡期,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正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对外开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带动力量,特别是对一些与我国经贸关系密切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影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断加深,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下载国土局十一五规划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土局十一五规划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十一五规划心得体会

    中国青年报:十一五规划,从先富向共富转弯漫漫黄沙覆盖着山川,贫穷的农民与他们的牲口一起挤在土房的屋檐下。没有人家有自来水,也没有商店卖衣服,只有用一股股的线织成的上衣和裤......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百科名片“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2006~2010年。目录[隐藏][编辑本段]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

    “十一五”规划

    第二讲 辉煌的“十一五”规划今天我们这个讲座的题目是:辉煌的“十一五”规划。大家都知道,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我们要讲的是“十一五”,所以,这一讲的关键词就是......

    十一五规划

    图书馆“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前言 图书馆是我院文献信息中心,承担着为全院师生提供教学、训练、科研和竞赛所需的各学科各类型文献资源的任务。本馆紧密配合学院的建设与发......

    十一五规划(范文大全)

    “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原则 《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

    十一五规划

    温家宝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全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胡锦涛同志主......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目录前言1第一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宏观环境第一节“十五”计划预计完成情况第二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第三节“十一五”经济社会......

    学习十一五规划建议几点心得体会

    一、高瞻的决策 1、《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普遍重视和巨大鼓舞,也为世界各国所瞩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