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瞻全面推进五大领域改革 (本站推荐)
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瞻,以下是由
宏观经济分析
只有通过系统全面的改革,才能释放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而顶层设计及其机构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和思路的层面,需要变成实实在在的、具体可操作的措施
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调整、大转型之中,中国发展阶段、发展条件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存在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
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万众瞩目、令人期待,这将是一次顶层设计、系统谋划五位一体、全面改革的重要历史性会议,料将在多个领域会有一系列超乎想象、超出预期的重大突破。
从中期看,推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要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核心,加快推进五大领域改革,包括加快经济转型的改革、不断改善民生的改革、促进社会公正的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改革、实现生态文明的改革。只有通过系统全面的改革,才能释放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机制,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开放的推力、区域的合力叠加起来,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第二季”提供体制保障。
以系统改革释放发展动力
具体来看,这五大领域的改革应聚焦于以下11个方面:
第一,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全局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共权力结构。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确立人大在立法和对政府监督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司法机关、社会团体、人民群众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的监督、制衡、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共权力结构,将政府职能清晰界定在制度供给、宏观调控、社会服务、维护市场秩序、公共管理上来,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逐步让渡和缩减行政权力,把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解决问题的领域交还给市场;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第二,财税体制改革是新一轮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完善预算管理体制,加快形成编制独立、执行高效、监督有力、公开透明、覆盖完整的预算体制,将政府权力装进预算的笼子里,建设有限、高效、服务型政府;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尽快形成中央与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推动新一轮税制改革,发挥税收在抑制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提升经济发展素质、完善收入分配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未来金融体制改革应选准七大突破口。现有的金融体制与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大国地位不相匹配,与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不相匹配,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今后一个时期,应本着放眼国际、放宽准入、放开价格、放松管制、放手发展、严控风险的基本原则,以七个方面的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一是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供给为突破口,建立与实体经济需求相适应、相匹配的金融组织和金融服务体系;二是以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为突破口,建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资金价(1321.20,-3.40,-0.26%)格形成机制;三是以提高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国际市场认知接受为突破口,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四是以改革和完善金融调控机制和金融监管体系为突破口,建立高效、稳健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管理架构;五是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与创新为突破口,建立有利于推动资本形成、促进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六是以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为突破口,建立健全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的体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七是以化解外汇储备不断积累和有效利用的难题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中国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
第四,尽快推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从根本上理顺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健全和规范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第五,加快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革除城乡二元体制,创建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的农村土地制度,支持和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持和推动要素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护农村劳动力进城后的各项权益,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双轮驱动。
第六,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解决管理层级过多、运转效率不高等问题。把国有企业真正推向市场,根据行业的经济技术特征,对目前垄断经营比较突出的石油、电力、电信、民航、铁路、银行、矿产资源等行业,分门别类进行市场准入改革。国有资本要重点转向公共领域,真正落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七,构建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体制机制。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资源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已到尽头,但无论是两个“翻一番”、城镇化还是美丽中国,都必须解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资源需求保障问题。
要统筹好能源、矿产、水、土地等战略性资源要素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把经济增长建立在资源可接续、生态可承载的基础上,实现资源要素的合理开发利用。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治国理政的优先地位,力争在新一轮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的国际竞争中,走出一条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
为此,应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资源要素市场体系,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评机制,深化资源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生态环保技术创新机制。
第八,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结构,确定合适的保障水平,着眼长远战略,进行系统设计,构建公平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模式;完善资金筹集机制,建立社保资金保值增值机制,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构建充足、稳健、持续的投入机制;健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逐步实现法制化管理,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转变和加强社会保障监管制度,建立健全规范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作用。
第九,完善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和健全社会体制,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建立社会自我完善、自我治理、自我发展的社会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政社分开,合理确定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职能界限,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十,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真正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彻底解决科研与经济“两张皮”问题,激发全社会创新激情和动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抓紧研究制定新一轮国家创新战略,破除科研、教育领域的行政化痼疾,在整合创新资源基础上改善创新管理体系——大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第十一,深化对外开放体制改革。加快完善适应国际经济新特点新趋势的体制机制,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竞争力。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与主要贸易国和地区开展自由贸易区谈判,争取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更大权益,进一步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做实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为顺利完成上述改革,还要有一个重要的组织保障,需建立一个跨部门、超行政任期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高层级、权威性顶层设计机构,以及相应的、国家级主导改革的协调机构和智力支撑体系。
当前,尽快建立中央层面、超脱部门利益、跨行政任期的改革顶层设计机构,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的改革处于重要历史机遇期的必然要求,是改革进入重大利益关系协调的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是新阶段继续推动全面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是为未来30年“建章立制”的必然要求。顶层设计及其机构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和思路的层面,需要变成实实在在的、具体可操作的措施。
从组织上看,可以考虑做实现有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增加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汇集国内各方面高素质的顶尖专业人才,中央给予充分授权,使之具有权威性、超脱性,成为受党中央直接领导、独立于行政部门的专门机构,成为类似于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或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那样的最高层级改革顶层设计机构。
这一顶层设计机构的主要任务或职责有三个方面:
第一,这一机构专司负责或组织对国家经济、社会、外交、文化、生态等领域有关重大战略和重大决策,进行全局性、长远性、跨部门的统筹设计;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这一机构需统筹协调全局利益和部门利益、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政府任期政绩要求和国家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将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政府任期政绩考核纳入国家长远发展和全局战略中进行考量;
第三,这一机构应通过购买民间智库的各类研究成果来获得长期稳定高水平的智力支持。独立性、多层次、多类型民间智库与中央层面改革顶层设计机构互为补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二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瞻
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瞻:专家预测经济改革路线图
2013年08月29日11:22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十八届三中全会11月在北京召开 将研究全面深化改革
迎接三中全会:新一轮改革被正与危机赛跑
人民网北京8月29日电(记者李彤)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7日召开会议,决定11月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受到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历史经验表明,三中全会多聚焦深化经济改革问题。有专家表示,行政体制改革、财税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城镇化、国企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话题,可能进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议题。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对人民网记者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三中全会上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改革决策,是体现新一届领导施政纲领的会议。从历届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与关键词中,能够看出党对于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方式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牛犁表示,期待财税体制改革在完善财政预算制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配制度等方面有新突破。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新一届政府以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的机构改革开局,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转型相结合的改革方向。迟福林认为,能源等领域改革准备较为充分,有望率先启动。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表示,土地和户籍改革或会在此次三中全会上提及并可能实现重大突破,将与年底可能推出的新型城镇化方案形成对接。谈及国企改革,邵宇预期,改革方向或是国有资产覆盖领域的调整和国有资本的有序进退。
1978年以来历届三中全会回顾: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提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建议”,自此中国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时期。
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十三届三中全会
1988年9月召开的十三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确定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为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扫清了道路。
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政策方向。
十五届三中全会
1998年10月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
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企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
十七届三中全会
2008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提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第三篇:十八届三中全会五大特点(范文)
总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具有五个突出特点:
1.主题全面。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相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2.主线清晰。《决定》提出“6个紧紧围绕”,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这6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各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出每个领域各自特定的主线和方向,不仅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方向不会迷失,每个领域的改革也不会偏向。
3.重点明确。《决定》的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与此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15个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生态文明体制也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占了所有改革任务近一半。
4.力度空前。《决定》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每一句话的内涵十分丰富,落实下去都会使该领域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在起草和修改过程中,有两个原则,一是只写改革,二是修改时,对于有可能削弱改革力度,弱化改革举措的,除非理由特别充足,一般不接受,而增加的修改内容,只要有最大公约数的,有一定共识的都写上。
5.行动扎实。通过一个好的《决定》固然重要,但要把改革任务落实下去,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变为国家治理能力,必须抓好落实。这次《决定》的落实是有保证的,体现在:组织落实,明确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时间落实,鲜明提出到2020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改革进程是可检查,可评估的。这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抓工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
第四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瞻的改革的路线与时间
海通证券:习李改革的路线图与时间表
以往的改革在国有企业、外贸等领域多有着力,且这些领域的改革较为深入,因此当前时期它们并不是改革的重点目标领域。本轮改革将主要聚焦在价格、财税、金融、行政、土地、户籍等六大领域。以下我们分别介绍。
习李改革的路线图与时间表――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瞻
全社会热切期盼十八届三中全会能再一次释放出“改革红利”,从而开启中国经济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增长周期。历届三中全会均会在一些领域进行改革,尤其是第十四届和第十六届,这两届三中全会均宣告政府会对市场经济体制各领域均进行改革。
本轮改革的具体内容将有哪些?市场当然想了解全貌。其实,未来十年的改革思路早已开始讨论并且在领导人公开讲话或文稿中有所论及。本文对十八届全会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做前瞻性分析。
1.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以往的改革在国有企业、外贸等领域多有着力,且这些领域的改革较为深入,因此当前时期它们并不是改革的重点目标领域。本轮改革将主要聚焦在价格、财税、金融、行政、土地、户籍等六大领域。以下我们分别介绍。
1.1 资源品价格改革:加速推进
我国价格改革已取得重要进展,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但在能源资源、公共事业、环保收费等领域,价格不合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并是粗放式经济模式罪魁祸首之一。
正在进行的资源品价格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采取征收并逐步提高资源税和生态补偿费、提高价格至反映市场供求的水平和采取阶梯价格等手段。另外,在行业政策方面,放宽资源品领域的市场准入,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并建立有效监管。
自11年底以来,资源品价格改革步伐有所加快,“水电油煤气运”各领域均推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以下我们梳理了各领域未来改革方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资源品改革最难啃的骨头是铁路和电力。
铁路:货运价格逐年上调以弥补庞大的利息支出和成本上升,客运价格上调会更谨慎。政企分开,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铁路干线项目将引入外部资本。借鉴国际经验实现网运分离、区域竞争、干线公司加平行线竞争的模式。
电力:鼓励大户直接购电,实施竞争发电,上网电价有发电市场竞争或发电企业与大用户双边合同确定;输配电政府管制,形成反映电网企业效率的独立输配电价;居民和中小工商户电价仍实行政府指导;率先实现输配业务财务分开,逐渐实现输配电完全分离。
资源品各领域的改革,按进展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为“煤水油气电运”,按难易程度由易到难排序为“水煤油气电运”。
1.2 财税体制改革:修补完善
财政税收具有作用直接、定点调控的特点,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力杠杆和重要工具。财政部长楼继伟在今年4月份发表了《包容性增长中的财税改革》这篇重要文章。从这篇文章我们能读出新一届政府财税改革的核心思路。财税改革涉及中央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划分、财政支出结构、税制改革和化解地方债务问题。
根据楼部长的设想,财税改革将是“修补完善”而非“推倒重来”。分税制改革方向是上收事权,而不是下放财权,意味着分税制主体不变。因此,财税改革将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事权、将社保、食品安全监督等上收为中央事权。
财政支出结构会发生变化。中央将引导地方政府向改善公共服务和吸引人口集聚转变。随着经济增速下台阶,财政收入增速也将放缓,而未来几年中国在社保、医疗等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压力上升。这种情况下,只能压缩“三公”等行政经费开支。
由于中央承担的事权会增加而收入增速趋于下降,其每年的财政赤字率会保持较高水平,中央政府负债率会上升,且由于中央事权的增加,中央财力集中度50%应该不会有明显变化。最终我们很可能看到,中央加杠杆而地方去杠杆,地方经济活动将被进一步抑制。
税制方面,营业税改增值税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为了弥补地方财力的不足,会加强房产税和消费税为主的地方税建设。政府将加快推动不动产登记制度,扩大房产税试点,一定过渡期后全国推广,并明确为地方的主体税。按照消费地原则将国内消费税化为地方税,生产环节改为零售环节征收,车辆购置税划归地方税。加快资源税改革并开征环境税。按照属地原则解决税源和征税地分离问题,把水、森林、地热等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推行开征环境税。
摸清底细、抑制扩张、堵歪门、开正道,化解地方债务问题。今年以来多项监管文件(如银监会10号文)均指向地方融资平台。在表内平台贷被严格监控后,地方政府非常积极地通过表外债券和信托等渠道借债,进一步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未来预计中央政府将会增加中央为地方政府的代发债券的规模(所谓开条正道),并压缩地方政府通过表外形式进行融资(所谓堵住歪门),推动各地编制资产负债表,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中央对地方融资的监管和掌控将更加严格,整体上制止地方杠杆率不断上升的势头。
1.3 金融体制改革:市场导向
金融改革的目标是构建市场导向、高效而富有弹性的金融体系,支持转型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化解金融风险,与财税体制和要素价格改革等相配合。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多层次市场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
建设多层次市场体系:银行方面,大幅降低国家对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只保留四大行,控股比例下降;城商行控制和化解风险,及早推进并购重组和股权多元化。大幅度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券在融资结构中的比重,并发展面向中小和创新企业的新三板和OTC市场。考虑启动市政债、运用资产证券化、引入保险和养老金等多渠道拓宽地方融资渠道。监管也从审批和保护金融结构转向防控风险和保护金融消费者。
利率市场化:央行已经取消了贷款利率下浮限制,贷款利率已完成市场化;接下来攻坚目标是存款方面。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渐进式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下一步会考虑进一步扩大甚至放开中长期定期存款的上浮区间,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步扩大短期和小额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直至最终放开上浮限制。
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为了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可能出现的市场动荡,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框架,完善金融机构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形成市场化的央行目标利率和完善的基准收益率曲线。
汇率市场化:扩大人民币交易浮动区间,增加汇率弹性。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也可逐步市场化,做市商多元化且更多地与前一交易日收盘价挂钩。
资本项目开放:资本项目开放的一般原则是“先流入后流出、先长期后短期、先直接后间接、先机构后个人”。具体步骤是先推行预期收益最大的改革,后推行最具风险的改革;先推进增量改革,渐进推进存量改革。
短期安排(1-3年):放松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直接投资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中期安排(3-5年):放松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信贷管制,助推人民币国际化。长期安排(5-10年):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先开放流入后开放流出,依次审慎开放不动产、股票及债券交易,逐步以价格型管理代替数量型管制。
1.4 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
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政府保留了大量权利,并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行政体制改革就是要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行政体制改革主要包括简政放权和提高政府透明度这两块内容。
简政放权改善供给:新一届政府已四次削减行政审批,简政放权的步伐明显加快。简政放权就是放松管制的主要手段。
我们看到自06年以来,行业放松管制其实有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在农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上。06年至11年,农业民间投资占比从36.8%升至61.8%,采矿业从28.5%升至47.2%,制造业则从60%上升到75.5%。然而,公用事业、服务业民间投资占比却踯躅不前,国企在这些行业的垄断地位没有实质性改变。
简政放权对于之前管制较严的行业具有非常正面的效应。中国内需不足很大程度上缘于有效供给不够,特别是在公用事业和服务业领域,而这与国有企业的垄断有很大关系。简政放权、放松管制将让这些行业享受“供给需求双重增量”。
提高政府透明度:政府的三公经费、转移支付等逐步公开,详细公布各级政府财政收支、政府间转移支付计算方法和公式,完善地方政府定期向地方人大汇报制度,加快官员公布财产,率先从公共部门以及国有企业,完善公务员薪酬并建立廉洁年金制度。
1.5 土地制度改革:任重道远
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破解“城市土地国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推动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化,改变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的格局。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土地制度改革与户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紧密关联。
农村土地流转: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对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房屋等各类资源确权。实施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赋予农民集体土地处置权、抵押权、转让权。农村宅基地作为财产性收入,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可用于置换城市房屋,解决居住问题。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进入市场。
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化:农村集体建设土地与国有土地平等进入非农用地市场。形成公平交易平台;缩减政府征地范围,逐步取消非公益性用地划拨供应;小产权房,按照不同情况补缴一定出让收入。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改用途补偿为公平补偿,农民房屋按市价补偿,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保体系。
根据现有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集体土地的征地补偿标准最高不得超过所占耕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30倍,这导致了农民在土地收益中所获得的比例不到11%。《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删除了按土地原有用途补偿和30倍补偿上限规定。即将出台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在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各项目上均会做较大的修订,在土地增值分配上更倾向于农民。
土地财产税:建立土地价值评估体系,将土地税收征收重点从流转环节转为保有环节,从价计征。率先对集体建设用地、储备土地和囤积土地征收土地增值税;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地方财产收入,确保地方财源稳定,也可以降低地方政府对于“卖地”的依赖性,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1.6 户籍制度改革:分类推进
李克强总理指出:“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各类城市如何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科学制定农民工落户条件,实行差别化户籍政策,需进一步研究探索。”13年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且年内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
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是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而根据2012年初下发的《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县及城镇的落户几乎完全放开,设区的市根据在该地就业和参保满足一定年限有条件放开。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其他大城市进一步完善并落实现行落户政策。
户籍制度改革分类推进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县和大部分地级市将加快放开户籍,让落户人员享受公共服务;二是在大城市推动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如上海居住证制度。居住证制度会逐步在全国各大城市推行,以逐步过渡。
户籍制度改革将能扩大内需,如果每年农民工市民化(户籍城镇化率)多提高1%,意味着每年增加130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户籍人口。根据预测,在2012-2015年将分别增加居民消费543.7、1250.6、2157.3、3307.6亿元,相当于每年多提高消费增速0.12个百分点,会使得2015年的最终消费率上升0.22个百分点。
2.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
中国的经济改革一向不是“休克疗法”而是渐进的过程。具体从各大领域改革来看,各领域改革存在不同的增长效应、复杂程度和不确定性。容易的、风险小的改革先行,复杂的、风险大的改革殿后。
因此,我们将六大领域改革按难易复杂程度和风险大小进行划分,按时间先后顺序梳理出短期、中期和长期推进的改革项目。我们这里划分的短期是预计近两年会实施的改革,中期是2017年以前会推行的改革,长期指2018年后本届政府第二个任期时才可能推行的改革。以下我们归纳了各领域改革的时间表。
资源品价格改革:短期推进:阶梯水价、阶梯电价全国推广正在进行,非居民市场化调价。成品油调价频率、幅度和挂钩油种更反映国际油价变动。煤炭资源税改为由价征收。铁路货运改革。中期推进:天然气价格和国外气价紧密联动挂钩。放开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和进口。电力竞争发电、竞价上网。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长期推进:天然气管道从垄断油企中分离。电力输配电分离。铁路实现网运分离,加强竞争。
财税体制改革:短期推进:财政支出结构向民生倾斜,压缩“三公”等行政经费开支。营业税改增值税正如火如荼向全国范围铺开,并对小微企业减税。推动资源税改革。摸清地方债务情况,审计署近期已开始对地方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增加中央为地方代发债券规模,控制地方债务膨胀。中期推进:中央将社保等事权上收。开征环境税。一二线城市推行房产税。推动各地政府编制资产负债表。长期推进:全国全面推行房产税和消费税并作为地方主体税种。
金融体制改革:短期推进:利率市场化方面,逐步放开大额、长期存款利率上限,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资本项目放开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直接投资管制。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发展债券市场。中期推进:逐步放开小额、短期存款利率上限。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资本项目放开具有贸易背景的商业信贷管制。降低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控股比例。推进城商行并购重组和股权多元化。启动市政债,运用资产证券化、保险养老金等拓宽地方融资渠道。长期推进:完全放开存款利率管制。资本项目先开放流入后开放流出,依次审慎开放不动产、股票及债券交易。
行政体制改革:短期推进:简政放权,削减行政审批,特别是对垄断较多的公用事业和服务业。政府三公经费、转移支付公开。中期推进:详细公布各级政府财政收支、政府间转移支付计算方法和公式。长期推进:官员财产公开。
土地制度改革:短期推进:出台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按市价补偿农民,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保体系。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的前期准备。中期推进:多地试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施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进行全国农村土地确权,赋予农民集体土地处置权、抵押权、转让权。长期推进:缩减政府征地范围,全面推行农村土地特别是非公益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全国多地建立农村土地交易市场。
户籍制度改革:短期推进: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县和大部分地级市将加快放开户籍。中期推进:在大城市推动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长期推进:各地公共服务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实现均等化。
3.改革:僵尸行业的拯救和新兴产业的崛起
从以上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分析来看,各大领域的改革均意在经济转型。市场也会想象,本轮改革对经济和资本市场有何影响?我们认为,本轮改革对短期经济来说是“刮骨疗伤”,难免带来阵痛。而对中长期而言,改革的顶层设计如能成功实现,中国经济将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以下我们探讨改革对投资消费以及对传统行业、新兴行业的影响。
3.1 对投资和传统产业:
资源品、土地、金融等领域的改革会约束制造业投资。我们在今年1季度《给投资套上枷锁》的系列报告中,从央企考核目标变化,土地制度改革、资源品价格改革和环保压力等多角度分析了约束制造业投资和产能扩张的力量在逐渐增强。同时,金融领域对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的资金约束也会增强。
财税和金融领域改革会让基建投资下一台阶。前十年基建投资增速均在20%以上,四万亿时期甚至超过30%。然而,地方政府这种“只顾举债不顾还债”的负债软约束模式面临调整。中央对各地债务全面审计并抑制以平台贷为主的地方债务扩张,未来将堵歪门开正道。地方的基建资金来源将受到限制,基建投资将下一台阶。
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逐渐摸索,房地产投资短期仍难摆脱大起大落。十八届三中全会涉及房地产可能笔墨不多。不动产登记作为全国推广房产税的基础性工作,就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因而短期来看在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未建立之前,房地产投资仍然波动较大。
改革短期将给经济带来阵痛,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和传统行业的需求,但中长期将有利于解决产能过剩顽疾,拯救钢铁等僵尸行业,不过这是一条漫漫长路,要几年后才能见效。改革还束缚了地方政府肆意扩张之手,地方政府去杠杆虽然短期不利于传统投资品的需求,但中长期降低了国家债务风险。
3.2 对消费和新兴产业:
行政体制改革意在放松管制改善供给,长期利好许多新兴产业。过去,汽车等行业放松管制造就了行业的高速发展。当前,政府在天然气、医疗、文化传媒、金融、电信等供给不足的行业如火如荼地放松管制,将蕴育很多投资机会。电力和铁路的放松管制是项长期系统性工程,难以一蹴而就,短期不能给予太多期待。“放松管制,改善供给”的大思路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它对市场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而是“细水长流”。
金融、户籍等改革长期利于消费。金融领域,“盘活存量”的思路将助推货币信贷从企业部门向住户部门转移,消费信贷会迎来多年的高增长期,将进一步提升消费占GDP的比重。户籍制度的改革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并提升他们的消费倾向。根据我们的测算,每年户籍城镇化率多提高1%,在13-15年将分别增加居民消费1251、2157和3308亿元。
3.3 改革对金融地产的影响:
金融改革对银行来说是双刃剑,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会压缩银行的息差并影响到盈利水平,另一方面又鼓励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和资产证券化,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利率更高的小微企业。跟得上改革步伐,转型快的银行仍能保持较高增速。金融改革还鼓励券商发展创新业务。
土地改革将使得工业地价值提升,中长期利好持有工业用地较多上市公司和一些从事园区开发的房地产企业。
第五篇: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领域改革述评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领域改革述评:开创依法治
国新局面
2014年02月26日 20:59:18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0
新华网北京2月26日电(记者陈菲)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踏着蹄疾而步稳的改革节奏,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向前深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稳步发展,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民主法制建设“路线图”和“时间表”正在得到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进一步彰显
“2012年农村贫困人口的数据是否准确?”“依据的标准是什么?”“怎么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
2013年12月的一个上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气氛热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在此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常委会组成人员提问抓住要害,不断追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
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共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会议强调,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健全人大监督制度和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密切联系代表、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
审议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七部法律、通过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充分发挥着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国政协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积极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创新以专题为内容、以界别为纽带、以专委会为依托、以座谈为方法的协商形式,积极开展专题协商、界别协商、对口协商、提案办理协商,推动协商活动的多样化。
举行主席办公会议研究一些重大问题,继承和创新“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设置副主席联系专委会和界别制度„„全国政协层面频出举措,创新政协经常性工作方式,协商民主的环境和氛围日渐浓厚。
有关专家指出,把中国特色选举民主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相结合,将有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正确方向。
解决突出问题,回应人民关切--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在去年底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劳教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废止劳教制度,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党的意志依法上升为国家意志,反映了立说立行的改革魄力,体现了对社会民意的尊重,彰显了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进步。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并从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和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多个方面推动司法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需要非凡的勇气,也需要审慎的智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中央政法机关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做出新部署,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中央政法委强调,畅通信访渠道,探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信访工作,建立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的机制。最高人民法院要求,深化司法改革,推进司法公开,加强队伍建设。最高人民检察院强调,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热点领域,在依法惩治和预防国有资产监管等领域职务犯罪和渎职侵权犯罪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大工作力度。公安部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公安机关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司法部要求,制定完善关于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有关规定并抓好落实。
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已经拉开序幕,已经部署的司法体制改革事项正在稳步推进:
--废止劳教制度改革任务在法律层面已经完成。
--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工作目前已经在全国推开,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逐步形成。
--建立完善司法救助制度,设立司法救助专项资金,出台关于建立完善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
--大力推进司法公开,深化审务、检务、警务、狱务公开。
--建立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机制,出台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推进各级政法机关依法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
--制定了关于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切实防止司法腐败的意见,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切实防范司法腐败行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徐汉明指出,政法机关坚持以推动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方向,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司法问题为重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正在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朝着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不断迈进。
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用法治方式履行政府职能推动改革发展
国务院日前决定,向社会公开国务院各部门目前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清单,以锁定各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底数”,接受社会监督。
“对于私权利,是法无禁止即可行;对于公权力,则是法无授权即禁止。”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要在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厘清“权力清单”,通过科学立法最大限度减少权力的自由裁量,通过“制度的笼子”依法治权、束权。
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改革清单”中明确提出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用法治方式履行政府职能、推动改革发展。
为依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文物保护法等12部法律的修正案和海洋环境保护法等7部法律的修正案。国务院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涉及的法律、行政法规进行了清理。
围绕建设法治中国目标,国务院各部门积极践行法治精神,主动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贯彻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继续清理现有行政审批事项,到2014年底前,行政审批项目要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并加快重点领域立法进程,加强执法监督。
交通运输部表示要继续坚持依法行政,保持对公路上“三乱”的高压态势,加快完善公路执法体制机制,推进公路执法专项整改工作深入长效开展,全面加强依法治超工作。
税务总局探索长效机制建设,在绩效考核规定中,把依法行政作为对基层税务机关考核的重要指标。
银监会表示,要充分发挥银行业法律顾问队伍的特殊作用,深入推进银行业的法治实践,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规章制度、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
一切难题,只有在改革中才能破解;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人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法治中国必定能更好地守护“中国梦”,让“中国号”巨轮航行得更稳、更远。
市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政策解读
日期:2014-08-07访问次数: 来源:铜陵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 视力保护色:
1、市民主法制领域改革的基本思路
答: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中央、省委部署的改革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有序推进民主法制领域改革,努力用法治引领改革,用民主凝聚共识,进而为其他各项改革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确保全市各项改革于法有据、扎实推进。
2、市民主法制领域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主要是:健全党委重大决策工作机制。制定《关于进一步提高市委常委会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的意见》,建立健全市委决策咨询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建立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制度,建立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办法。加强人大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完善人大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工作评议等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协商工作机制,深入开展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形成多层次协商格局;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党委出题、党派调研,政府采纳、部门落实”工作机制。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建立界别协商座谈会制度,完善政协资政会、常委专题协商会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基层民主机制。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深入推进法治铜陵建设。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铜陵、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推进行政听证制度化,探索把重大事项决定等列入听证范围。
3、市民主法制领域改革的工作方法
答: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涉及面广、政治性强,必须始终与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在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下行动。对自上而下的改革事项,要及时启动,确保完成改革工作目标;对着力深化改革事项,按照既定安排加快推进,力争取得新突破;对我市自主探索推进改革事项,要深入调查研究,把握正确方向,稳步推进,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措施落在实处、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