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孩子在故事中长大
让孩子在故事中长大
——以《电话里的童话》为例谈故事集的导读
江苏省海安县西场镇延寿学校许有锋
传统的经典故事记忆和传播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承担着引导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社会文化形态的职能,在经典故事的代代传承中儿童也就同时学习着语言的运用。儿童具有天生的“故事属性”,每一个儿童都需要在故事中渐渐长大。故事集常常是儿童课外阅读的最爱品种。
《电话里的童话》曾经获得世界儿童文学领域内的最高奖项——国际安徒生奖,全书收集了60多个故事。故事的背景与农村儿童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所以我就从这本书的导读入手,引领农村孩子走进一个视野开阔的故事世界。
一、“猜”读激趣——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
封面和目录聚焦着整本书的“核心信息”,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了封面和目录后进行猜想,遵循了孩子们爱幻想的天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发散了儿童的诗性思维。
1.欣赏封面尝试猜
①从这本书的封面上,你看到了什么?猜猜书名为什么叫《电话里的童话》?
②出示整本书的内容简介:(略)
③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小女孩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爸爸? 这是个的爸爸!
④师:是啊,我们很多孩子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常年在外辛苦工作,如果我们每天晚上也能像小女孩一样能接到爸爸打回来的电话,听到爸爸讲故事,那该多好哇!
2.浏览目录大胆猜
①浏览目录,找出你最感兴趣,最迫不及待地想读的那一个故事。②告诉大家,你最想读的是哪个故事?你能猜猜故事的内容吗?
3.粗读片段主题猜
①在这六十六个故事里洋溢着无穷的快活,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读了故事目录的我们,是快活的;听着故事的小女孩,是快活的;
住在《冰淇淋宫》的孩子们是快活的,出示片段:
从前,在波伦亚市中心的广场上,人们建造了一座冰淇淋宫,孩子们从老远的地方赶来,谁都能舔一口吃……
《糖果雨》中的人们是快活的,出示片段:
有一次,在皮昂比诺下起了糖果雨。掉下来的糖果有冰雹那样大,五彩缤纷……
②爸爸讲着这么多古怪奇妙的故事,是想给女儿带来什么?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爸爸?
这真是个的爸爸!
二、“研”读感悟——快乐播种智慧的种子
奇特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快乐是浅层次的快乐,可以在初始阶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想让学生保持持久而又深层次的阅读兴趣,就要引领学生行进在一定主题的“研读”中,让学生做一个故事
智慧的发现者。
1.(叮铃铃,叮铃铃电话声)爸爸的电话又打来了,让我们和小女孩一起来接听爸爸的电话吧!
2.出示故事一:《不走运的猎人》(内容略)学生默读。
讨论探究。①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故事?②你觉得故事中最好玩的地方是什么?读一读。③爸爸为什么给女儿讲这个离奇的故事?他想告诉女儿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过渡:再带大家去书中那贪吃王国里走一走,瞧一瞧,看完了保证让你不乐都不行(自由大声读):
3.出示故事二:《贪吃王国的历史》(内容略)
讨论交流:①说一说:读完这个故事你们都笑了,你觉得这个贪吃王国哪里有意思呢?②想一想:爸爸为什么要给女儿讲这个故事?
4.其实爸爸电话里的这些故事,不仅是要给女儿带来快乐,更希望给女儿带来更多有益的启示,他想让这些益智故事陪伴女儿快乐成长,让她懂得一些道理,获得一些启迪。通过这两个故事的阅读,此时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爸爸?
这真是个的爸爸!
三、“广”读增值——丰富积累无限的资源
故事是个大世界,导读的最终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实现丰厚的语料积累,体验多彩的语言运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1.推销员彼安吉先生真是一位幽默而又智慧的父亲,往家里打
长途电话的时候,总机的小姐们为了听他的故事,竟然停止为别的电话接线。可见这些故事有多大的吸引力!后来这本故事书获得了世界儿童文学的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曾经向我们竭力推荐过这本好书,一起来看看——(视频)
2.其实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罗大里写的。出示作者简介:
罗大里是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他那么会讲故事,而且故事的情节总是精彩得让人意想不到。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未泯的童心,沉浸在快活天真的童年情趣中。
他的代表作《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和很多其他作品都被全世界儿童广为流传,陪伴孩子们快乐成长。
3.同学们,让我们赶快打开这本有趣的书吧!从今天开始你的《电话里的童话》阅读之旅。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找一找罗大里的其他故事作品来读一读。放假前,我们将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相信你的交流一定会非常精彩。
整个导读过程,学生阅读兴趣逐步得到了提升,由封面到目录,由典型片段到整个故事。同时,还围绕“小女孩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爸爸?”这一探究主题,把学生的阅读品质层层引向深入,从表层的感性之趣到深层的发现之乐,让学生体验到了真正的阅读乐趣,实现了在故事中的快乐成长。
此文发表于海南师范大学主办的《新教育》2012-6.7期
第115页
第二篇:让孩子在故事中成长
让孩子在故事中成长
单位:槐荫区实验幼儿园
教师:徐海燕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幼儿园都将幼儿故事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事是幼儿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其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动的故事,优美的语言,深深吸引着幼儿,他们在故事欣赏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幼儿故事还能为幼儿提供生动优美规范的语言材料,促使幼儿语言的发展,是幼儿园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故事中的“非真实世界”带给幼儿的真实力量,也是我们成人无法揣度的。小班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尤其爱听故事。然而,由于传统的故事教学模式单向多于互动、倾听多于想象,且教学模式非常单一,造成了不能很好地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的情况,也使幼儿对故事兴趣和热情大减。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试图结合有关理论和课堂教学实践,尝试优化幼儿园的故事教学活动:从分享不同类型图书感受故事的多样性、创新故事教学形式、让幼儿和故事进行积极的互动活动,使幼儿能在故事的世界里自由想象,充分的感受故事带给他们的启迪和快乐
关键词 : 趣味多样
创新故事活动
积极互动
活动进行中我对于传统的故事教学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尝试:从陪伴幼儿聆听故事开始,接着寻找故事、探究故事世界里各种好听好玩的事情。再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如讲故事、画故事、体验故事,甚至是表演故事等,丰富幼儿对各类故事的经验,增加对各种人、事、物的认识,优化幼儿园故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利用主题发布获得家长有力支持,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关键词:
主题发布单
主题树
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园密切配合,因此活动初就通过“主题发布单”、“主题树”的形式全面、直观的介绍现阶段班内进行的活动内容。并且主题进行中,随时在家园联系栏中公布“主题协助”、“请您帮助”、“家园共育”等,让家长及时了解班中的教学活动以及需要协助孩子做的事情。由于准备充分,得到了家长的充分支持,使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
二、运用“故事聚宝盒”分享不同类型图书,感受故事的趣味与多样
关键词:故事聚宝盒、不同类型的图书(立体书、触摸书、等)
为了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我制作了一个漂亮的“故事聚宝盆”,选择不同类型的故事放进去,增加故事的多样性、趣味性,由于3岁的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形象简单,不喜欢太复杂的东西。同时好动,理解能力差。因此,在选择图书时,我选择那些画面形象清晰、主体突出、色彩鲜艳的图书。同时选择单页单幅,整本书页码在5~6页左右的图书。如:与众不同的小鸡卡梅拉、谦让的孔融、自信的矮子一寸丁„„并且告诉幼儿这个盒子里会跑出来很多好听的故事,孩子们很好奇都想来摸摸、找找,老师就很“神秘”的从盒中“变”出一本本故事讲给孩子听,孩子觉得奇妙极了,总是缠着老师给他们“变”故事、讲故事。在听故事的同时不但培养了专心倾听的能力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了故事的丰富和多样。同时我还将阅读的一些常规贯彻其中,如认识图书: 学会看书:首先引导幼儿认识图书各部分的名称:封面、封底、书页。由于小班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便可以将其叫为:封面妈妈、封底爸爸、书页宝宝,使其人性化。一则便于在开展教学时,幼儿能迅速按指令打开书、合书、收书;二则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教育幼儿爱护书、不撕书、不折书,不能让“书的一家人”哭了等等。故事讲完后,我又将“故事聚宝盒”放到了语言角,让有兴趣的孩子可以继续在语言区自由探索。
分享不同类型的书也让孩子不在仅仅只是一个“倾听者”的身份而是与故事真正的互动起来:孩子们通过触摸、发现、感受参与其中,充分的体会了阅读的乐趣、分享的快乐。我们举办了“个人藏书博览会”。请幼儿每人从家中带来图书开放一个月给全班小朋友自由翻阅,丰富孩子阅读经验。彭玉哲小朋友是“小海豚”书社小会员,妈妈给他买了许多造型独特的立体书、布艺书,让孩子们大开眼界。触摸书《我不想生气》就是他带来的,在这本书里,孩子们可以摸小兔子软软的毛,摸爸爸粗粗的胡须,凹凸的火山,还懂得了象火山爆发、踏破地球那样发火生气是多麽可笑的事情;我们还通过此途径向“小海豚”书社借阅部分翻翻书、立体书给孩子们阅读:翻翻书《你好》里藏了许多“机关“,翻页下面弹出部分很有戏剧性,孩子可以翻开小沙盘找到里面藏的小火车、打开大树干找到小鸟、翻开滑梯看看谁在滑梯上,《小熊猫的一天》布艺书,软软的很有质感特别适合小班孩子,记录了熊猫宝宝的一天,孩子可以亲自动手把可爱的小熊猫放在车子上和妈妈去散步、送它去暖暖的被子里睡觉;“立体书”象个魔术盒带给孩子惊喜,瞧孩子们发现了掉在井里的爱丽斯,快帮她想想办法呀,-----在和书有效的互动中,幼儿边玩边讲,很好的发展了表达能力。每次打开这些书,孩子就雀跃不已。在整个阅读中,孩子一直都不闲着,一会儿摸摸,一会儿翻翻,一会儿把小手指头放到鲨鱼嘴巴里,一会拉动小鸟飞一飞,一会儿兴致勃勃地参与到阅读过程当中,在加上老师讲述的时候夸张的表情和语气,真是乐此不疲。读书,成了我们班一件活跃的、快乐的事情,孩子怎么会不喜欢呢?
三、利用“故事大家讲”,激发幼儿听故事、讲故事热情 关键词:“讲故事高手”——家长、中大班幼儿、小朋友
故事大王表格
以往孩子都是听老师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讲故事,其实不同的人讲出的故事会带给孩子不同的感受,更能激发他们听故事、讲故事的热情。因此我们通过“邀请卡”的形式,向家长、向中、大班的小朋友发出邀请:告知班上要进行“故事妙妙秀”的活动,请他们来为孩子们讲故事。并协助一起准备:选择故事(考虑是否适合本班幼儿年龄、兴趣)以什么方式讲故事,并全权负责提供故事用的道具等。没想到家长、小朋友十分踊跃,孩子觉得自己家长来讲故事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都拉着爸爸妈妈来报名。冉冉妈妈带来了《彩色的乌鸦》;郭锦楷妈妈讲的是《米菲在海边》、杨宇涵的妈妈本身是教师准备特别充分,制作课件讲述了《小蝌蚪找妈妈》,生动的讲述、有趣的问答深深吸引了孩子------我们将活动的照片发到了班级网上更激发了家长参与班级活动的热情。此外,中、大班的“故事高手”也来给弟弟妹妹带来了汇声汇色的故事,让孩子们听的掌声连连,有效激发了对故事的热情。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我们设计了“故事大王表格”每天安排自己班的孩子学讲一个短小的故事、儿歌,增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通过“故事大家演”,促进活动丰富、深入开展
关键词: 录音故事、表演故事、故事后的活动(美工、体游、音游)
现代心理学家表明:不断变化和有新异性的刺激,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就能保持思维的持久性。尽管幼儿好奇好问,但如果教师习惯单
一、机械、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老调重弹,幼儿好奇、乐问的天性就会被磨灭,因此教师在进行故事教学的时候要本着从“趣”入手的原则,创设“激情昂扬”的情景,运用引人入胜的场景设置、实景体验、角色扮演等不断的给孩子新鲜感、惊奇感、回味感、满足感,让幼儿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不亦乐乎的情感从事学习与思考,让阅读活动变的富有“趣味“,因此活动中,我们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表现图书内容,多方位激“趣”。
1、百种语言: 小班幼儿在阅读图书过程中由于受年龄限制,往往会看,能懂,但不会表达。传统的以语言符号为判断标志的观点,阻碍了幼儿的表达和沟通,使孩子不知怎样表达,也没有信心去表达他们有能力表达的内容。所以,针对小班幼儿特点,应以人类特有的语言符号,结合动作、手势、姿态、表情等其他表达方式,启发和鼓励幼儿用“百种语言”来表达表现,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以支持他们的图书阅读行为。
2、故事表演: 幼儿是好动、好模仿的,因此每当阅读内容中出现有趣的角色或动作时,应鼓励孩子们学学样子,孩子们对此会乐而不疲。活动后,也应提供一些简单的道具,让幼儿表演游戏,当孩子们戴上头饰,拿上道具表演故事时,台上台下相互呼应,时而全神贯注,时而手舞足蹈,乐不可支,幼儿对这些游戏的浓厚兴趣,不知不觉中能有效地促进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
因此我们带领孩子一起学习自制故事录音带:在讲故事《大雨哗啦啦》时,让孩子自选角色、乐器录制了配有音响效果的故事,大雨——摇动瓶里的豆子、打雷——敲锸、太阳——敲木鱼、白云擦脸——鞋子摩擦的声音等,老师讲故事,每讲到一个角色,扮演该角色的幼儿便以各种音响效果出现,并说重复的台词,随情节发出各种声音;录《迷路的小花鸭》时请幼儿配合故事发出各种动物的叫声,当他们从录音机中听到模仿的音响效果时兴奋极了觉得新奇又有趣,嚷着还要录、真好玩!孩子们还表演了《拔萝卜》看孩子们的笑脸就知道他们有多快乐!
故事讲完了,我们并没有把它作为活动的终结,而是根据不同的情节延伸了更加丰富的游戏活动:如故事《小红帽》后开展的体育游戏《大灰狼》;《不倒的娃娃》后进行美工涂色“不倒翁“;《调皮的小汽车》进行的科学小探索;《贪吃的变色龙》进行的泥工活动等,都使故事活动的开展更加丰富、深入、有趣、充满吸引力和趣味性。
(四)运用自己动手制作画书形式,培养幼儿对书的喜爱与爱护
关键词:图书制作
现成的图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因而,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片;或者利用破旧的图书,把不同的人物、背景剪下来,通过粘贴添画制作图书,由幼儿自编故事情节,讲给同伴听;或者自制图书,加上封面、封底,制成大图书,可以弥补小图书内容、形式上的不足,同时便于示范教学。在自制图书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大胆的想象,提供富有创意的构思,完全由孩子自己设计和制作。在亲历制作一本图书的过程后,孩子们会知道一本图书的结构和封面封底的一般设计原则,知道图书是怎样“诞生”的。既增强了对图书的兴趣,也获得了满足感、成就感。
因此,让孩子爱上故事的一个极佳的方式就是——自己动手制图书再讲出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构思,选择最熟悉的内容,最喜欢的色彩、图案,融入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在爸爸妈妈们的帮助下动手做成一本最简单而又最珍贵的书。
帮助孩子自己亲自制作图书,不仅能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使他们知道一本书的结构,了解封面、封底的设计原则,学习编故事和粘贴、组合等能力,激发孩子对书的喜爱和爱护之情。我们给孩子提供了几种自制图书的类型:有小的可以放在口袋里的袖珍书、连页书,孩子们非常喜欢家长和孩子很有智慧和创意:不但用绘画和文字,还尝试用照片、图片剪贴等不同形式来表现充实图书内容。我们还提供了一些重复较多、有一定规律的故事让家人借鉴和选择:比如故事《贪吃的毛毛虫》,这个故事每一页代表一天,有一个序数包含在里面,每一天毛毛虫都吃一种不同颜色的食物,一天换一种,非常有规律,也很符合小班孩子阅读和制作,结果每个宝宝都做了一本属于自己的《毛毛虫》书,喜欢的不得了。当然也有很有创意的爸爸妈妈和宝宝的合作作品:看,这是高鸣扬和妈妈合作剪贴的一本安全的“小画书“还有凯凯的“奥运福娃”书;这本叶子造型的书中孩子画了各种各样的叶子;这本名字叫”我自己“的小画书中用绘画、照片介绍了宝宝的成长:有的宝宝的脚印、手印,宝宝小时侯的照片等。家长细节的处理特别趣味化,瞧书主编是妈妈、副编辑是孩子、场外指导姥姥和爸爸,出版社:幸福家庭出版社,定价:无价,多麽温馨呀,充分体现了全家人共同创作的乐趣。孩子也对自己做的”小画书“情有独钟,阅读时间总爱翻翻自己和伙伴的“小画书”:孩子们在阅读自己制作的图书时,是那样充满感情,备感亲切。自制图书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创意阅读、编构故事的万花筒,孩子充分的发挥着自己创造性的想象,变化出无穷的花样。
在主题活动开展的两周时间里,孩子们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感受着故事的神奇、有趣,也收获着故事带给他们的快乐。他们越来越喜欢听故事,更愿意自己尝试着讲故事,虽然讲的还不那麽流畅、完整,但从故事世界里获得的快乐却是实实在在的。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和开发幼儿的天性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必须根据故事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水平等,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育方法,鼓励、引导幼儿敢想敢说、能说会说,最后成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倘若我们把世界比作是一颗参天大树,那么我们给幼儿所讲的每一个故事,都是这棵大树的枝、芽、叶、花、果,因此,一个出色的幼儿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故事大王、故事作家,他应该能够擅于用一个个故事把世界之树栽植到幼儿的心田上,让它萌芽,直至花繁叶茂、花艳果硕。
衷心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通过这个活动爱上故事,让故事给他们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在故事的国度里自由的飞翔!
第三篇:让孩子的心灵在故事中绽放
让孩子的心灵在故事中绽放
十一二岁的孩子,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但又过于幼稚;心理上有了一定的想法,但又过于童真。他们既不同于低段的孩子,又与初中生有较大的差距。如何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思想教育,我的体会是,空洞的说教,远没有一个好故事留给孩子的印象深刻,给孩子的启示久远。
小故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大道理,凝结着富有启迪意义的人生智慧,潜藏着巨大的教育价值。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理论认为:故事是儿童一种重要的精神食粮,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我认为“活教育”中倡导的“教育故事化”,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做一名会讲故事的老师,要求老师不但要学会用教育的眼光搜集各种故事,发现并挖掘故事深处的教育价值,而且还要学会收集、组织、整理自己的故事集,并在教育实践中贴切灵活地运用,让故事来说话。根据我的点滴经验,要想让所讲的故事留给孩子的印象深刻,并让孩子从中受到启迪,达到教育的效果,基本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1、可信度要强。不要一开始就是“从前”、“古时候”,这些陈年旧事,离孩子们的生活太久远,缺乏可信度。尽量选新闻故事、名人故事或发生在校园、班级的故事,最好能在网上查到的或有书籍佐证的,这样才能让孩子深信不疑。
2、震撼性要强。故事要精挑细选,要能一下抓住孩子的心,给孩子视听以强烈的冲击、震撼,这样才有可能触动孩子的内心世界,收到好的效果。
3、意义要深刻。好的故事才能给孩子带来愉悦或感动的心理体验,才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若干年后只要孩子一想起这个故事,就能从中得到启示。切忌冗长无味无意义,让孩子没有了听下去的欲望,宁缺勿滥。
所以,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讲故事的人”,首先就要读大量的故事,精选后再分类整理,最好能写出几点自己的感想。下面是我经常与孩子们分享的故事与案例,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各位同仁一点借鉴。
案例一:少数孩子的生活习惯不好,有的平日里不讲卫生,有的不爱收拾,有的乱丢乱画,有的乱动他人东西。
故事1: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宇宙飞船——“东方”号。一位叫加加林的宇航员,乘坐这艘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进入太空的第一人。那么,大家想知道加加林是凭什么从众多优秀的宇航员中脱颖而出的吗? 原来,当时参加训练的宇航员有20多位,但最终只能选一个人飞上太空,在飞船发射前一个月的时候,主设计师罗廖夫的心中还没有确定人选,他也为这件事很伤脑筋。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每位宇航员都要进入宇宙飞船内实地操作。那段时间,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时,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是脱下鞋子光着袜子进入飞船的。这位主设计师感到,这个27岁的青年如此懂得规矩,又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了毕生心血的飞船,于是他决定让加加林执行这次飞行任务。脱鞋虽然是件小事,但从这件小事中却折射出了加加林良好的习惯和优良的品质,正是这件小事,最终让罗廖夫选择了加加林。所以我要告诉大家:要想成功,先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开始。
案例二:班上有个孩子,脾气不好,易冲动,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故事:几年前,在美国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工薪阶层的家庭,年轻的爸爸好不容易买回一辆卡车,他很爱惜,每次用完车回来,都要把车清洗得干干净净。有一天,他发现三岁的女儿用铁丝把车头划得乱七八糟,顿时火冒三丈,顺手拿起铁丝把女儿的两只手捆住后把她丢进了车头,然后关上车门怒气冲冲地回屋子里去了。大约半小时后,爸爸的心情好了些,等他打开车门时,女儿己昏了过去。最后女儿的双手因长时间缺血坏死而截肢了,爸爸因此陷入了无尽的悔恨之中。一年后,爸爸从痛苦中慢慢解脱了出来。那天,爸爸把车重新做了油漆,当他把焕然一新的车停到院子里时,女儿欢呼着围着车跑着,爸爸心里又有些难过了。这时女儿天真地问道:“爸爸,你的新车回来了,我的手什么时候还给我呀!”爸爸一声不吭,默默地走进了房子,不久一声枪响,爸爸自杀了!自杀前他写下一句话:冲动是一把双刃剑,既伤害别人,又伤害自己!
讲完后,我让孩子们讨论了两个问题:
1、这个悲剧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2、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对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孩子们都一致认为:这个悲剧是因为爸爸的冲动造成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后那句话。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做事千万不要冲动。这个孩子在这种氛围中、在血的教训面前有所醒悟:冲动有时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案例三:开学初,发现有的孩子相互攀比。
新闻故事:2010年11月15日,昆山某公司董事长黄某接到一陌生男子电话,对方称绑架了黄某11岁的儿子小雷,索要50万。经过公安机关的缜密侦查,案件很快水落石出,绑匪田某被绳之以法。事情的起因还要追溯到3个月以前。小雷有个同班同学叫李仁亮,和小雷是好朋友。暑假里,亮亮老家的一个表哥到昆山来找工作,就住在亮亮家,这个人就是田某。因小雷经常去找亮亮玩,所以和田某也熟悉了。小雷时常会在亮亮面前炫耀他家有几台宝马、几家公司等等,这让囊中羞涩的田某眼前为之一亮,一个阴谋很快在田某的脑海中形成。事后据田某交待,因小雷认识他,所以作案前就做好了撕票的准备。
讲完后,我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田某为什么选择小雷作案?孩子从中领悟到:不能将自己的家庭情况告知别人,就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案例四:有个孩子因为妈妈对他管得紧,总是嫌妈妈烦,在家经常与妈妈争吵,更别说孝顺妈妈了。
故事: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和她一岁多的女儿,陷入了一片废墟中。7天后,母女俩终于被搜救了出来,孩子虽然安然无恙,母亲却永远闭上了眼睛,脸色苍白如纸。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位母亲的十个手指头上都有一个小孔,在她身旁还有一根沾满了血迹的织衣针,在场所有的人一下子全都明白了,泪水从每个人的脸上滚滚而下。同学们,你们明白这个孩子是怎么活下来的了吗?原来,是这位英雄母亲用她身旁的那根织衣针,刺破了她的十个手指头,然后把十个手指头一个一个地塞到孩子的口中,这个孩子正是靠吮吸他母亲的鲜血才活下来的。
结束语:我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获奖演讲时,主题就是“讲故事的人”,他讲的那些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也给了很多人以启示。我也想做一个 “讲故事的人”,只为能给我的孩子们一些启迪,让孩子们的心灵在故事中得以绽放。
2014.3
第四篇:让孩子在失败中成长
让孩子在失败中成长
留美博士黄全愈在他的《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到了一个故事,读来颇有道理。
矿矿(黄博士的儿子)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小东西。比如长城的模型,士兵戴的小帽子等。有一次,矿矿要做的是狮身人面的斯芬克司的雕像。经过妈妈的指点,他们开始用蜡来做雕像。母子俩在家搞起了斯芬克司工程。做模子、浇筑、定型,矿矿跟着妈妈边学边干,可是到了雕像阶段,母子俩开始不断发生争论。卷入太深的妈妈,好像是忘了谁最终对这个项目“负责”,她担心矿矿前功尽弃,所以关键的地方就不让矿矿动手了。矿矿毫不客气地争取自己的主导地位。最终妈妈妥协了。孩子终于赶在交“货”期间完成了斯芬克司的雕像。虽然斯芬克司的下巴不知为什么少了一块,脸部一边大些一边小些,两条前腿从根部断了下来,不过还好,拼好了放在桌子上,不看侧面是看不到断痕的。
这是一个带缺陷的斯芬克司——成也好,败也好,总之是孩子自己做的。还好,矿矿的老师对矿矿的“有缺陷”的作品赞不绝口,还让矿矿同他的斯芬克司合影留念。
读完这个故事,我得到很多启发。在我多年的幼儿教育生涯里,接触过众多的家长,也曾经为孩子们布置过形形色色的家庭作业,但是令我失望的是,很多的家长在协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协助”,而是“越俎代庖”。从根源上来看,家长是为了支持孩子们完成家庭作业,配合老师的工作,但是往深里追究,家长的这些行为,剥夺了孩子们尝试的机会,让孩子们在爱的名义下,丧失了感受失败的权利。
目前,很多孩子因为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不能接受家长或者教师的批评而坠楼、离家出走等,此种现象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过多的给了孩子不恰当的赞美,让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不能承担因自己的错误造成的后果。
鲁迅先生说过:“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每个人都是在跌跌撞撞、磕磕绊绊中长大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
大多时候,孩子们的知识、技能等,的确不如我们成年人,甚至与成年人相差甚远,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包办代替的理由,因为这就是孩子们的成长,孩子必须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成长起来。
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常常容易摔跟头,很多睿智的家长就在孩子摔倒之后,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让孩子直面自己的摔倒,告诉孩子走路要慢,要看脚底;而很多心软的家长,就急三火四地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嘘寒问暖,还埋怨地面错了,让宝宝摔跤了。这两种态度中成长起来的宝宝,面对失败的时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自己爬起来的孩子会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寻求解决的方法,然后继续努力争取成功;被家长抱起来的孩子则会为自己寻找借口,用客观的原因为自己解脱,然后心安理得的放弃,甚至怨天尤人,自此消沉下去。去年,我的孩子参加全国计算机表演赛,开始练习的时候,她字母还认不全。幸好她能认识小写字母,我就对应键盘顺序把大小写字母放在一起。三分钟的英文输入,她从0分打到5分,再到十几分,慢慢地练习。当她看到我噼里啪啦输入的时候,羡慕加嫉妒的对我说:“妈妈,我什么时候能跟你一样快啊?我快愁死了!”六岁的孩子,说自己“愁死了”,当妈的心里很疼,但是我又不想让孩子放弃这次机会。每个傍晚,我都陪她练习,给她讲妈妈当初接触计算机时付出的努力。看着她的速度有一点点进步,就赶紧给予鼓励;速度有所减慢时,和她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杀进了山东赛区复赛。要去潍坊比赛了,孩子有些兴奋也有些担心,她说:“如果我比不好,你会不会生气啊?”我告诉她:“只要你尽力了,不管成绩如何,妈妈都替你高兴。”没想到她获得了山东赛区一等奖第一名。进军全国总决赛之前,我感冒了,打了五天针都没好,但是我们按时起程。一路上娘俩吐了个稀里哗啦,到了北京水土不服,上吐下泻,仅仅拿了个三等奖。回来的路上闺女撅着嘴相当不高兴,因为她给奶奶夸了口,要拿个一等奖回来。全国总决赛,高手如云,要拿一等奖谈何容易?我安慰她:“虽然只拿了个三等奖,也是很好的。对你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比赛,还是一次历练,很多小朋友根本没有机会来参加这样的活动。你没有紧张,没有怯场,很顺利地完成了比赛,已经很棒了。成绩不如别的小朋友,因为你练习的还不如别人熟练,回家以后继续努力,明年咱们争取再来!”现在闺女的三分钟英文输入能打到九十多分。教育家陈鹤琴说:“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说的是要对孩子放一只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体验。我的孩子自己会缝衣服了,虽然只是简单的把蝴蝶结缝在裤子上,虽然我只要一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她自己足足忙活了一个小时,从纫针开始,一遍一遍地试,我就在她的旁边教她要点,顺便给她拍照。无数次的失败之后,她成功地把针纫上了,缝的针脚乱七八糟,但她自己很高兴,因为是她自己做的。
毫无疑问,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我们家长会心疼,会着急,但是孩子的成长需要不断地犯错误和失败,他要从中汲取积极的经验,总结教训,才能一步一步的成长,我们家长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不能剥夺孩子在失败中成长的权利。
失败也是一种成长,失败是孩子学习的机会、成长的机会,孩子们在失败中慢慢成熟,逐渐强大!
第五篇:让孩子在掌声中成长
让孩子在掌声中成长
——“孩子上学是否带手机”之我见 昨天晚上儿子放学回来,很严肃很认真的对我说:“妈妈,学校让写一篇文章,你快拿笔来记下题目,你一定要好好写哦,老师说了,如果写的好还要发表呢。”我被儿子认真的样子逗乐了,我说:“你放心,我会好好写的。”回想起前几日他从学校拿回一张家长委员会成员个人简历的表格,对我说“妈妈,我们班上只有三个同学的家长被选中了哦,你可要好好填。”那语气里可自豪了,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被人重视的快乐,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孩子的心理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知道,儿子学校里一直明文规定,学生是不能带手机进教室的。记得他刚上初一的时候,我就问过他要不要买个手机?他说不要,因为学校不允许带。我知道儿子一直是个特别听老师话的孩子,从那以后,我倒是没有想过要给儿子带手机的事,他也一直没向我提过这方面的要求,不过,关于学生是否可以带手机的问题,还真的让我有点困惑。
今年开学之初,上六年级的侄子不肯去上学,我和他推心置腹的谈过之后,他愿意去上学,不过却对我提了个要求,他要买个手机。我问他:“你买手机想做什么啊?”他说:“我们班上同学基本上都有手机了,而且我可以在想妈妈的时候给她发信息。”紧接着,他小声地说:“我不想被人看不起。”本来我正思量着是否要答应他这个要求,听到他这样说,我倒是真的有点担心了,现在的孩子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呢?我知道,侄子的成绩一直很不好,虽然他平时听老师的话团结同学,不过他是自卑的,或许他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大家的认可吧。
作为现在社会的通讯工具,手机是再平凡不过的东西了,让孩子尽早的了解并能熟练的运用,也算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吧。可是如果在孩子心里,是把它当作一个攀比炫耀的资本,把它当作一种娱乐的工具,那是否还需要满足他呢?仔细想想身边朋友的孩子,有手机的孩子比比皆是,我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时常我都会看到他们的QQ处于手机在线状态,有时候我真的挺担心的,不知道孩子此时在上课还是休息,是挂着QQ没理会还是正在和网友聊天呢?或许这种困惑正是现在家长和学校老师所共同担心的。
如果孩子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现在的任务,是好好学习,仅仅把手机作为一个和父母或是朋友联络的工具,那其实是一件挺让人欣慰的事,让他带手机又何妨?可是,又有几个孩子能给我们这样的信任呢?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不带手机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业呢?答案是肯定的:不会。因此,在孩子还不能完全正确左右自己的行为时,我个人觉得中小学生还是不带手机的好。
首先,带手机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QQ、短信、游戏这些都可以在手机上操作,有些孩子上课时,不专心听讲而在下面发短信、聊天,忙得不亦乐乎,以至于老师讲什么都没听到,上课充当“拇指一族”,成绩一落千丈。
其次,容易引起攀比心理,现在市场上手机换代就像换衣服一样快,看到别的同学有4彩屏的,也想要,看到有摄像头的更想要,好拿到学校里炫耀一番。
第三,容易交友不慎。现在大多数手机都可以上网,还可能接收到一些乱七八糟的信息,以无聊为乐趣,甚至可能和社会上一些有不良形为的青年串通一气,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中不可自拔。
其实,一言以蔽之,凡事掌握一个“度”是关键。“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让孩子带手机上学只是一种手段,或许我们现在思考的不是让不让孩子带手机的问题,而是怎样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职责,认识到学与玩的利害关系,让孩子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让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学校和家长的良苦用心,这才是根源所在。
班级:2012级5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