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最新时政热点: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更加完整清晰

时间:2019-05-13 05:4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最新时政热点: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更加完整清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最新时政热点: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更加完整清晰》。

第一篇:2014最新时政热点: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更加完整清晰

2014最新时政热点: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更加完整清晰

中公教育清远分校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办法》明确了哪些救助制度和措施?具体要为不同的困难群体解决哪些问题?如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务院法制办和民政部有关负责人。

为困难群众织密安全网

根据《办法》,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重点满足困难群众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需求;受灾人员救助,帮助受自然灾害影响的群众渡过难关;医疗救助,帮助困难群众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疾病应急救助;教育、住房、就业救助,帮助困难群众公平受教、住有所居、就业有门;临时救助,帮助遭遇突发性、临时性以及其他特殊困难家庭解决基本生活困难;社会力量参与,将有效解决困难群众个性需求,成为社会救助重要补充力量。

该负责人表示,为确保困难群众及时获得救助,《办法》制定了多项方便求助措施。

对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明确申请人员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了解掌握居民的生活情况,发现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人员,应主动为其依法办理供养;对受灾人员救助,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根据情况紧急疏散、转移、安置受灾人员,及时为受灾人员提供必要的食品、饮用水、衣被、取暖、临时住所、医疗防疫等应急救助;对医疗救助,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相衔接的医疗费用结算机制;对临时救助,规定了救助申请程序,同时明确对情况紧急的救助申请,可按规定简化审批手续等。

凝聚社会力量 保障救助实施

该负责人表示,实施社会救助,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防止救助不力,又要杜绝盲目攀比,防止“漏助、错助、骗助”行为,确保宝贵的社会救助资源真正用于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

——政府财力支撑。《办法》强调完善社会救助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政府安排的社会救助资金和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要求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意味着救助标准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

——加强统筹协调。社会救助由多个部门共同实施,对象多样,内容多元。《办法》明确要求,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既各负其责,又衔接配合的局面,发挥最大社会效益。

——完善查核机制。《办法》从申请人、救助机关、相关单位3个角度,规定了相关权利义务。受助人有报告义务,应按规定如实申报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民政部门有查核职责,可根据请求、委托,通过户籍管理、税务、社会保险、不动产登记、工商登记、住房公积金管理等单位,以及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代为查询核对其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相关单位有配合义务,应当对有关查询、核对予以配合。

该负责人指出,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社会力量在社会救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办法》规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有关部门应当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办法》还明确了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作用,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

清远中公教育http://qingyuan.offcn.com/搜一下微信号“qingyuanoffcn ”每天都有好礼等着你

第二篇:关于十项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思考

近年来,**县为了切实加大城乡社会救助力度,建立健全了十项救助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一是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制度。全县建立了灾情综合信息系统,设立了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制定了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健全了灾后重建机制、走访慰问机制和帮扶责任机制,有效增强了防灾抗灾能力,提高了灾害救助水平。二是建立城市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重点把好入户调查、“三榜”公示、分类施保、义务服务“四关”,全面建立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制度和义工制,确保对象准确,实现应保尽保。三是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严格执行《农村五保供养条例》,按时足额兑现五保供养金,增大农村敬老院建设资金投入,把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同时,全面实施“爱心责任行动”,采取“两书一卡”的办法,对农村分散五保对象实行“爱心”代养。四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县政府出台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意见》,按照“小范围、低标准、重建制”的原则,建立了“分类救助、差额补助、动态管理、应保尽保”救助措施,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是建立住房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农村无房户和倒房户电子档案,把“农村安居行动”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兼顾,同步实施。并采取“向上争取一点,民政补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亲友资助一点,个人自筹一点”的“五个一点”办法,全力保障建房资金投入。六是建立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县政府出台了《城镇医疗救助制度试行办法》和《贫困农民医疗救助试行办法》,对城乡居民医疗救助范围、对象、标准、程序等进行了统一规范,并严格执行两个《办法》,切实加大救助力度,有效化解了群众“看病难”。七是建立教育救助制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启动了贫困大学生救助工程,认真开展“留守学生”关爱活动,实现了“三个确保”: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依法享受义务教育合法权益;确保已在义务教育阶段读书的儿童不失学或辍学;确保贫困学生完成学习能得到一定的帮助。八是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常年开展以“送观念、送信息、送技术、送岗位、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援助“春风行动”,积极做好贫困大龄女童技术培训,确保困难群众和失地农民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九是建立困难群众法律援助制度。以“五五”普法为契机,积极开展法律援助“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常年帮助困难群众开展法律援助服务,有效增强了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十是建立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特殊救助制度。严格执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坚持“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对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免费提供食宿、医疗等救助,全力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三篇:农村低保户社会救助体系和制度的调查报告

2011年材料与化工学院暑假实验报告

关于汉川市百二沼村低保户社会救助体系和制度的调查报告

(材料化工学院10级理科实验班王振)

一. 调查目的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简称低保,保障的是低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是保障特困家庭的最后一道防线。通过近几年的低保扩面,大部分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困难群众得到了救助,这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关爱。为充分了解我国低保方面的成果、在低保方面投入的力度、以及在低保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城乡之间的差距,我们小组分别以市、县、镇、村作为调查对象对我国低保情况作了比较充分全面的调查,其中本人调查的是本村的农村低保情况。二. 调查对象

汉川市沉湖镇百二沼村村委,主要咨询王书记。

三. 调查内容:针对当前情形下的低保制度,我向本村王书记提出了如下十个问题,王书记耐心的一一为我解答。其具体问答内容如下: 1.当地什么时候开始低保救助的?

答:具体本村从2002年开始 2.当地有多少人在依靠低保救助?

答:全村共有3693人,其中105人享受低保救助,占全村总人数的2.84%

3.当地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享有低保?

答:参照国家政策文件,按照本地区生活水平而制定的标准。持有农业户口的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目前本村低保制度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救助,以家庭人均收入状况为标准确定救助对象。

本村低保户大致分为三类:大病致贫、鳏寡老人和父母双亡的孤儿。其中大病致贫的占多数。

2011年材料与化工学院暑假实验报告

4.在当前低保体制下,低保户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答:权利:本村低保户按国家标准每月享有相应的救助,另外低保家庭免费享有农村合作医疗,在九年义务教育内的儿童免学费等。义务:低保户必须配合村里每年对低保资格的审核调查。5.不同条件的低保享有哪些不同的救助?

答:更具家庭条件的不同,我村低保体制分一、二、三类,一类每人每月105,二类每人每月85,3类每人每月55,免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6.低保户申请低保的申请程序

① 个人申请

② 村委开会审议并申报 ③ 镇民政审核后交市民政审核 ④ 张榜公示

本村的低保申请到审定完全按国家要求程序严格执行,争取做到需要低保救助的家庭都可以得到救助,有条件的绝对不浪费国家资源,也就是不漏掉一个,不错过一个。7.申请之后政府部门怎么审核是否属实?

答:本村不大,并且基本上每个小组都配有组长,所以村委对每一个家庭的大致情况都比较了解,在低保申请者申请的时候就差不多知道 其是否有资格享受低保救助,但是为避免出现审定出现偏差,本村还是按照规定办事村委将会组织开会,对其家庭状况进行讨论,然后组织人去其家里访问,同时也向其左邻右舍咨询,已保信息的准确性。8.低保救助具体怎么实施?

答:本村按照国家的政策执行,实行个体银行专户,然后每季度领取,对于不会使用银行卡的老人,村委负责帮老人取钱。社会化发放。9.对于经过一段救助后有些居民已经自力更生了,不满足低保条件了,可是还在占用低保资源,低保局是怎样复查他们是否还需要低保救助的?

答:为确保国家低保救助资金都用在刀口上,不浪费国家资源,2

2011年材料与化工学院暑假实验报告

本村每年至少对低保家庭的情况重新审定一到两次,对不再满足低保条件的家庭,取消其享受低保救助的资格,并对其进行讲解和劝说。10.近几年国家对低保方面的投入力度怎么样?

答:近年来,国家对低保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由每人每季度30元上升到每人每季度120元

四. 调查方式:访谈法,资料法。

因为王书记负责管理本村所有的低保工作,了解本村低保工作的所有信息,故拜访了王书记,为加深了解和数据的准确性,王书记也拿出了本村关于低保的一些文件以及资料信息。五. 调查时间:

2011.08 六. 调查结果

这次调查使我对本村的低保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农村作为生产力,消费水平都比较低下的地方,经济水平较为落后,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相对落后,人们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但改革开放的成果早已普及到农村,这里也基本上都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对于一些特困家庭,生活还是十分艰难。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低保的投入,也使他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

目前,从整体上看,我村低保体系比较完善,生活艰难的都享有了国家低保的救助,低保户的生活也得到了保障。这几年国家对低保的不断投入,人们对低保的不断了解和重视,我村的低保制度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国家的各项要求。七. 调查体会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我深入社会基层,接触社会,努力实践,对社会很多问题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比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五保供养、社会救助制度等,这些方面在近几年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另外,在调查过程中我认识到了很多交流上的不足,以及礼仪知识的欠缺,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加强自己交流方面的能力,这将使我受益终身,同时,也会关注国家 3

2011年材料与化工学院暑假实验报告

时事政治,心系祖国发展。

辞谢: 感谢王书记百忙中抽空耐心的接受我的采访,给我提供这么多的有效信息,谢谢您对我工作的支持。

2011年08月24日

第四篇:浅析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探索

浅析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探索

论文关键词:新型社会救助 制度安排体系 管理运行体系 制度保障体系

论文摘要: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础的制度安排,它是社会成员生存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若这一制度存在缺漏,将使部分社会成员在遭遇生活困难时陷入绝境。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原有的社会救助凸显出了诸多不适,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一个牢固的社会安全网,已成为了市场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将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分为制度安排体系、管理运行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等三大部分进行探索,对新型社会救助的保障项目重新进行了设想,在其运行和监督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最后提出了大力发展非政府救助的主张。

根据民政部 2008年第三季度统计季报,我国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2 272.8万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3 857.7万人,五保供养 144.8万人传统救济 58.1万人次,临时救济 753.1万人次,总计达到7 086.5万救助对象,庞大的困难群体呼唤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当前我国社会救助的内容主要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户制度、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农村扶贫以及灾害救济等,许多专项救助制度还未完全展开,现有的社会救助覆盖面较窄,救助水平低,管理和运行上也有诸多不畅,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工作迫在眉睫。从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内在的发展趋势看,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应从单一的生活救助向综合社会救助转变,从生存性社会救助向改善生活、提供就业援助的发展型社会救助转变,从二元分割的制度安排向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转变。

一、新型社会救助的制度安排体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伟大目标,将我 国社会救助 的发展推 向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我国对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内容逐渐定型,并在有序展开。其总体目标是:到 2010年,即国家“十一五”规划末,在全国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为补充,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广泛参与,运转协调,资金落实,管理规范,网络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其制度内容主要有:首先是针对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当前我国针对农村 “三无”人员的五保供养。其次是各项专项救助,包括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以及法律援助,最后是临时、应急救助,包括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以及临时救助。此外还有补充社会救助的内容,由于其救助主体的特殊性,文章将在文末专门论述。

具体来说,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要依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确实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要根据当地的物品价格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进行适当的调整,规范低保的申请、评议、审批程序,实行社会化的发放方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农村五保和农村孤儿的救助方面,要依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民政部等发布的《关于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加大养老院、孤儿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切实保障老年人的衣、食、住、医、葬,以及孤残儿童的生活、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权益。

在医疗救助方面,要进一步拓宽医疗救助试点,扩大医疗救助的范围,进一步完善手续,规范操作,加大资金投人,提高救助水平。在教育救助方面,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发挥“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专项活动的作用,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完善救助对策,在高等教育中继续完善“奖贷助补减”福利体系,确保不使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在住房救助方面要完善廉租房制度,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同时加强对廉租房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在司法援助方面应按照《法律援助条例》,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组织法律援助队伍,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无偿提供法律服务。

在临时救助方面,要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建立抗灾救灾协调机构,提高灾情监测、预警和灾后重建能力。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要协调民政、卫生、交通、公安、城管等部门共同做好救助工作。在社会成员突发意外灾害时要做好临时救济工作,同时发挥工会、妇联以及社会慈善力量给予家庭出现意外困难者临时救助。详细情况见表 1。

二、新型社会救助的管理和运行体系

一项社会政策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仅有完善的制度设计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何设计一套政令畅通、管理可行、高效快捷的管理和运行体系是社会政策得以实现初衷的关键,对于社会救助制度亦是如此。

首先,要建立“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部门管理体制。当前我国的社会救助系统呈现出“多龙治水”的局面,财政部门负责社会救助资金的预算安排、使用监督,卫生部门、建设部门、教育部门、司法部门分别负责各专项社会救助,公安、交通、城管、卫生、民政等部门共同负责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慈善总会、红十字协会也在社会救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头的管理体制浪费了现有资源,造成重复救助或救助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不仅不利于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同时也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效率,使社会救助的功能发挥大打折扣。因此,确立“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管理原则,组建部门协调委员会,将建设部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司法部门等有机的统一到一起,必将使社会救助发挥出最大效益。

其次,合理分担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社会救助财政责任。从国际经验来看,社会救助经费的分担通常有三种方式,即中央财政全部负担、地方政府编制预算中央政府予以补贴、全部由地方政府负担。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实行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地方分责制应当是比较合理的。中央政府承担过大的份额,会直接影响重大国家项目的实施;而地方政府负担过重,又不利于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发挥。所以,可以采取先中央后地方的分担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中央财政统一管辖,分区拨付资金的体制;而“老、少、边、穷”地区则由地方政府负担中央财政之外的次要责任;特殊情况下,再由中央政府承担补充性责任。这样,就可以应对目前被救助对象的贫困普遍存在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两难选择。

最后,要加快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信息系统的搭建似乎是社会救助系统中一个微不足道部分,其实不然,社会救助是一项复杂细致、量大面宽的工作,靠传统的人工操作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使用网络化管理效率高,质量好,还可以减少管理成本,提高透明度,能方便快捷公布有关信息,提供及时准确的查询服务,也有利于社会监督,减少腐败和差错。因此,逐步建立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和服务网络,不断改善社会救助工作手段,及时、准确、动态地掌握社会救助信息,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效率,实现社会救助管理服务的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应该是构建高效社会救助体系不错的选择。

三、新型社会救助的保障体系

许多躬身一线的理论工作者们,往往会惊诧于一项制度或政策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差别,寻根溯源,他们总能深深感触到一项制度只有在设计、实施和监督各部分环环相扣的情况下才会向着预期方向发展,否则将会事倍功半。建构一套严密的社会救助实施保障机制,将会对社会救助起到纠错纠偏、后备支援的重要作用,是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

第一,要加快社会救助立法,实现社会救助的规范化、法制化。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社会救助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的必备体系,而完善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在社会救助中起着先导性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在社会保障中的突出作用,就必须尽快推动《社会救助法》以及相关法律的出台,对社会救助的实施主体、对象、标准、范围、期限、条件、监督、责任、义务等方面进行规范,使救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保证社会救助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工作的社会效益。

在立法中要强调建立救助制度的实施机制,如受助人员登记办法,社会救助资金发放办法等,同时也要对社会救助实施过程的监督机制进行规范,包括对社会救助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监督,对救助资金与实物管理的监督,对社会救助的公正度进行监督,对社会救助的效益进行监督等等。只有在制度设计、实施管理和监督上做好立法衔接,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才会顺利进行。

第二,多渠道筹集社会救助资金。拓展资金渠道,确保资金来源,是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一项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稳定和丰富资金来源。在财政拨款方面,各地要切实发挥财政主渠道的作用,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出结构和力度,将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逐年增加。同时要发挥社会捐助的辅助力量,要推进社会捐助经常化、制度化,引导、鼓励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充分发挥个人、企事业单位、民问组织等各方面作用,为社会救助提供必要的补充。其次要规范资金发放机制。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坚持公开透明,确保救助资金足额、及时、顺畅地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另外要严格资金管理过程。社会救助资金要坚持和健全专项预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制度,以确保资金安全,杜绝贪污浪费。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服务体系。社会救助的服务体系是社会救助工作的最终端,起着一线战士的作用。要构建良好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首先要 以各级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为依托,办好救助站或救助所,形成广覆盖的社会救助组织网络,另外要加强社会救助服务的人员队伍建设,吸引专门的社会工作者,尤其是大中专院校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社会救助工作中。另外还要形成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申报、多头救助、遗漏等现象的发生,增强救助款物使用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救助效能最大化。

第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监督机制。社会救助的监督机制是确保社会救助制度良好运行,杜绝不良现象发生的必备机制,只有做好监督工作,社会救助才会向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主要包括对受助人员的确认和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上。对于受助人员的确认来说,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完善社会救助公示制度,开设反馈渠道,广泛接受媒体、舆论等各界社会监督。在资金的管理上,要严格按照基金管理的相关规定来使用资金,在发放中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防止社会救助资金的截留,流出现象的发生,杜绝腐败,完善执行部门的自我监督,如实记录每一笔经费的运作,同时对其资金账目实行全程审计,确保资金如实发放,使社会救助资金确实起到维护社会成员基本权益的作用。

四、大力发展慈善组织等类型的补充社会救助力量

救助工作的社会化已成为国际惯例,它代表着现代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因此,政府应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事业,创造条件开发社会救助资源,推进非政府组织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非政府组织为补充的、多层次立体式的社会救助体系。

一方面要大力提倡社会互帮互助。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建设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仍要继续发挥这种传统的巨大作用。具体到社会救助制度过程中,首先,政府要秉持社会保障公平、正义、共享的理念,进一步加大通过税收等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力度,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筹集社会救助资源,缓解救助压力。其次,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众团体和组织在社会帮困工作中的作用,多方面、多途径解决特殊群体的困难,有效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最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互动的多层次的,有机统一的救助机制。

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和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这是政府救助资源的补充,也是当前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然而其在社会救助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却是绝不容我们忽视的,这一点已经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向我们充分展示了其力量,所以要大力培育非政府社会公益组织、非营利组织、慈善机构、群众组织、社区组织、自愿团体以及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庭和个人在内的全社会力量,朝着国家主导的多元救助模式发展。政府要积极扶持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要为它们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另外要大力发展社会志愿者队伍,吸纳大中专院校的专业人才,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网络,提倡开展社会互助,为困难群体提供更多的关怀和救助。这样,不但可以减轻政府救助的负担,还可以弥补政府救助在社会救助中的某些不足,实现优势互补,使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得以更好地改善。

完善的理论纲领是实践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先导,面对各种政策环境,我们要掌握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建制方法,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的各种社会救助资源,做好部门协调、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的工作,相信,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保障制度化、救助多元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必将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杨衍银.大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J].社会福利,2004(9).

[2]长子中.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J].北方经济,2008(11).

[3]李学举.关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J].社会福利2004(9)

第五篇: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宣恩县)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宣恩县财政局

【内容提要】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基础,而社会救助体系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补充,主要包括城乡低保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济制度、社会互助共济制度等内容。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社会救助体系 现状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基本情况

宣恩县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辖6乡3镇(其中有2个侗族乡)、279个行政村,总人口35.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4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千分之7.74。境内居民除汉族外,还有土家、苗、侗等2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其中侗族居民列全省之首。境内山大人稀、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自然生存条件恶劣,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0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52元,低于全州平均水平,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国家级扶贫攻坚县。

从现行的社会救助政策实施来看,宣恩县城乡困难人群可以分为城镇低保户(含其他困难户和“三无”人员)、农村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农村散居孤儿、农村受灾困难户、各类突发性事件事故造成的临时困难群体六大类。目前,宣恩县总体社会救助水平有如下特点:

(一)分布不均,城镇相对集中,农村相对分散,农村地方之间差距较大,偏远乡镇的农村人数相对较多。

(二)救助水平低,截止2010年底,城镇低保户的“三无”人员最高为280元,农村低保户救助分三档,最高为75元/人月、最低为35元/人月;农村五保户中集中供养的为1800元/人年、分散供养的为1300元/人年;农村散居孤儿为1500元/人年。其他如受灾临时困难群体和边缘人群,其救助是不固定的和低水平的,其救助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上级财政补助。

(三)救助内容单一,我县目前的城乡救助仅仅只限定在勉强的保障基本生活,对于困难对象的就医、住房、入学有心无力。

(四)城乡困难群体致困的原因不一样,但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县经济欠发达,农业占主导地位、没有什么工业,城乡困难群众缺乏致富的门路。城镇困难群众成困的主要原因是下岗失业、农村致困的原因主要是交通地理条件、受教育程度低、自然灾害、突发变故等。

(五)救助主体单一,我县目前实施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民间慈善组织和社会力量相当薄弱,社会互帮互助的气候气氛还远未形成。

从目前我县城乡困难群体构成的数量来看,有以下特点

(一)农村五保户。截止2010年底,我县农村五保户人数共为1033人,其中:集中供养840人、分散供养193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1.31%,平均每个乡镇115人,每个村近4人。这个数据在5年内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其财政补助标准从800元左右/年增加到近2000元/年,虽然标准提高了很多,但近几年物价飞涨、粮油供应很难落实,其增加因素几乎被抵消,农村五保户生活还是较为困难,还存在有很多应该纳入五保户管理的,因地方财力问题而无力纳入。另外五保户的就医还没有形成一个长期有效保障措施。

(二)农村低保户。根据上级要求,我县近两年通过几次大规模扩面,到目前为止,我县的农村低保户已经达到11103户25782人,已经超过了我县农业(农村)总人口的8%,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救助,目前我县得标准是:一类85元/人月、二类65元/人月、三类45元/人月。需要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864万元。从原来的10元/人月到如今的分类施保,标准虽然提高了,但是水平还是很低的,保障内容很有限,他们的医疗、住房、子女入学也还不能得到较好解决。

(三)城镇低保户。包括城镇“三无”户等困难群体,目前我县城镇低保有2447户4615人,其中90%在县城珠山镇的五个社区。全额保障标准为280元/人月(主要指“三无”对象),平均保障标准为140元/人月,基本上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近年来。通过民政部门与教育、水电、广电、卫生、劳动等部门协调,按规定落实了他们的相关优惠政策,这对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存在对城镇“三无”对象保障标准较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部分城镇低保户无房户住房问题、未参加医保人员就医问题仍不容忽视。

(四)受灾困难户和临时困难群众。一是受灾户的救济问题,我县处于鄂西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极容易引发洪涝干旱冰雹灾害,每年各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按照国家规定,自然灾害救灾救济工作实行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县市级按农业人口平均1元的标准列入预算,专项用于自然灾害救灾救济工作,但由于我县现实的财力状况,实际只定额负担,列入预算(每年10万元),而且没有列救灾工作经费。其余绝大部分要向上级争取(这是一个不确定因素),由于资金十分有限和工作人员缺乏,对受灾困难户救济显得十分乏力。二是农村临时困难群众包括部分政策原因下放的困难群体救济问题,由于没有专项预算,民政部门存在把上级专项和本级其他专项东拉西扯的问题,从而导致存在审计风险。

二、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政府部门虽然不断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救济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特别是城镇困难居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在政策的落实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机构不健全。承担困难群众救助救济工作的主要是民政部门。现在突出的问题是乡镇街道民政经办机构配臵与日益增多的民政工作业务极不相称,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民政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救助也将由主要集中在城镇扩大到农村,乡镇街道民政机构将越来越重要,任务也越来越繁重。目前,我县乡镇街道民政机构基本上有名无实,大多数乡镇街道没有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没有形成工作体系,兼职人数也太少,基本上是一个人,最大的乡镇也只安排了两个人,最突出的是政策业务知识缺乏,很不适应民政工作特别是救助困难群众的需要。

(二)财政困难。我们发现,经济欠发达县市困难群众救助的难点是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财政困难,贫困对象多,贫困对象越多,财政就越困难。目前我县困难群众救助主要是由政府财政负担,作为国家级扶贫攻坚县,县级可用财力十分有限,很难筹措更多的资金保障低保经费的落实,如按照2010我县一般预算收入额度,县级财政应配套城乡低保资金329万元,但实际只配套了152万元,缺口177万元,低保办公经费64万元,实际落实30万元(是在县级城乡低保配套资金中列支的),城乡低保资金的发放和工作开展,如果没有上级财政补助,简直难以想象。

(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完善。我县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严格地说还处在初级起步阶段,水平低,覆盖范围小。城镇低保制度已初步建立,自然灾害救助制度虽然建立,但很不完善,不易操作。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社会互助制度也还未真正建立,特别是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问题仍然很突出,仅仅依靠民政一个部门发点临时救济无济于事。应该由政府主导建立与之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让那些有困难的群众通过政府的帮助和支持能够自食其力,生活得到不断改善,最重要的是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应尽快在城镇完善、在农村建立。

(四)政策落实效果不理想。社会贫困人口相对的救助面大,困难对象中出现了越扶越贫、越帮越困的现象。据了解,我县来民政部门申请临时救济的八成以上是同一困难户,他们对民政部门的救济逐渐产生了依赖思想,给临时救济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由于财政原因,个别地方农村五保户供养经费未按规定落到实处,对部分政策的解释不到位甚至胡乱解释,引起部分群众上访,使国家的好政策落空。

三、形成原因

虽然我县困难群众形成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重视不够不到位是根本原因。一是民政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当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发展当地经济,关心困难群众就是逢年过节发点慰问款就行了;二是对民政工作内容了解不够,认为干民政工作只是抄抄名册、发发钱,平时不干也无妨。甚至个别地方认为关心困难群众是县民政局的事情,跟乡镇街道无关,凡是有困难群众要求解决困难的,二话不说顶多盖个章就要他找民政局;三是存在犯难情绪,认为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难见成效,难见政绩,与其做了不讨好还不如不做。由此造成我县民政机构不健全,乡镇街道民政干部身兼多职的现状,“抽点时间做民政”这是真实的写照,足以说明乡镇街道在安排全盘工作时,对民政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困难群众救助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二)财政困难时主要原因。我县几乎每年的财政收入应付干部的工资和基本运转都存在问题,因此要县级财政过多地拿钱解决困难群众生活只能是有心无力。

(三)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是重点。社会互助的风气在我县尚欠火候,民间慈善机构力量不强,不知如何参与,会有什么政策对待。因此下一个问题将是如何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形成社会多元救助、多方帮困的格局,而不是让政府唱独角戏。

四、解决对策

(一)加强机构建设,加强专门组织机构建设并配备高素质专门民政干部,做到事有人做、能做好。

(二)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生活,县级财政尽最大努力予以保障经费,明确列出经费预算。建议对象我们这样的贫困县,县级财政足额安排工作经费,少配套或不配套补助资金,这样,拉扯上级专项资金的情况将会大大减少。

(三)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支持,多方向上争取专项资金。上级主管部门主动加大对象我们这样贫困县的专项补助或转移支付力度。

(四)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形成以政府为主,民间慈善团体、社会互助力量相结合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最佳选择。

(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基本生活是治标,主要是如何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困难群众再就业、创业,用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最佳唯一出路。

(五)切实加强对城乡低保工作的领导,把低保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和班子分管成员工作实绩考核的内容。湖北省委、省政府多次对保障城乡群众生活提出了新要求,主要领导对进一步做好低保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做好城乡低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低保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同时,把低保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乡镇街道正职和班子分管成员工作实绩考核的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长效机制。

2011年5月

参考资料:

1、恩施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中期评估自评报告

2、宣恩县民政局2010年城乡低保工作总结

下载2014最新时政热点: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更加完整清晰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最新时政热点: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更加完整清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市**区地处浙江中部沿海,总面积280.12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1个镇,1个农场和1个渔业总公司,41个社区居委会、275个行政村,总人口49.97万人;2008年财政总收......

    社会救助有关制度政策

    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工作职责 一、宣传贯彻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相关救助政策、法规。具体承办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相关救助工作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接受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各......

    城乡低保户社会救助体系与制度调研报告

    城乡低保户社会救助体系与制度调研报告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社会实践的宗旨是:服务社会,实践自我,科学实践,完善自我。因此,......

    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 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特别是近十年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形成了......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报告五篇

    关于如何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调研报告 摘 要:围绕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从精确化管理、制度上衔接、城乡一体化三个方面入手,就如何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的......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县民政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总体方案的要求,2009年4月13至17日,我带领局生救办、低保办、优安股、福利股等股室负责人到华阳、板桥头、上庄、金沙、伏岭等乡镇......

    改社会救助体系交流典型材料222

    以民为本 为民解困 ——xxxx全面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xxxx位于xxxx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全市总面积2813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街道、农茶场),115个行政村,总人口23.35万,属x......

    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 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特别是近十年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