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教学后的感受
在2011年金秋之季,我省教育系统掀起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热潮。此项活动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我校老师积极响应号召,从九月初开始,先后开展了三轮的教学大比武活动。先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了讲课;第二轮在各个教研组中进行了大练兵;第三轮以校级为单位再进行大比武。
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一群勤钻苦研,敬业乐业、与时俱进的同行们,特别是老教师们,个个也不甘落后,纷纷奔赴“战场”,通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教学语言的组织„„尤其是课件的制作等,更是体现出了老师们的综合素养和极其过硬的基本功。
我任初三年级数学,一共七个教学班,七位教师同讲一节课《直线和圆的位置的关系》,对我感触颇深的是年龄较大的梁老师,梁老师讲课非常独特精练,他首先是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感知位置关系的变化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从而过渡到直线和圆的的位置关系,梁老师借助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欣赏日出日落的情景,再加上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不仅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更有机地让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梁老师引导学生把地平线形容成我们几何知识中的一条直线,太阳就是我们认识的圆,放手让学生自己感知它们的位置关系。更是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梁老师可以说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精炼,都是那么让人回味。
梁老师的敬业、渊博的知识,驾驭课堂的能力,并非他的一日之功。我被他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明白了:作为老师不能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只有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同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要勤于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定会探索出适合新课标要求、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的最好教法。由此可见,“课内比教学”活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自我提升的需要。
第二篇:比教学 感受
我思“比教学”
丁艳玉
大冶二中
“课内比教学”活动,不仅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而且给我们教师缔造了一个思想交流、智慧碰撞的课堂。
听课和赛课,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放眼比赛课堂,它不仅是专业知识的运用与展示,更是教学理念的交流与传播。
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了政治学科教学的妙不可言,睹视了政治课堂的绚丽多彩。
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我真的很感谢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它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更有让我反思和感悟的东西。下面略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一、注意课堂亮点的呈现。
具有“亮点”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因为有亮点,才有吸引力。调控运用教学技巧,实现与学生的灵动交互。在这次比赛活动中,课堂亮点纷呈,具体表现在:
(一)课堂导入,别具一格。
在这次比赛中,很多同行们都在导学案中设有教学目标、学法辅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测评等环节,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精彩的导学案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
(二)赏识学生,人文关怀。
在政治学科“比教学”的课堂上,我印象和感受最深刻的是课堂上的用语。对于学生的表现,更多得体现出了一种人文关怀,真正地折射出了素质教育。“你真聪明!”、“你真有想象力。”、“相信你们努力了一定行的!”……这些激励性的话语,在课堂上并不鲜闻,这也成了比赛课堂里的一道绚丽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这样的课堂,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思想的传递,更是幸福的品尝。
(三)效果反馈,指标新颖。
不再单纯以考试为目的灌输理论知识,而是以思想的交流为宗旨传授学科理论。在这次的政治“比教学”课堂上,教师们不再强调考试的重要性,只是把它视为一种考核手段,作为一种效果评估的方式而已。中国的现代教育,正在努力寻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契合点,而新课标改革正是一大尝试与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开放、自由、宽松、民主的课堂,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机制,刺激他们的脑细胞,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本次比赛的课堂,反映了教师们的综合素质和教学理念。
二、锁定职业幸福感的追求。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感到很幸福、很满足。因为,一届届的学生在这里陪我走过人生的每一段年华,每一段岁月,永远没有孤独感,也没有陈旧感可言。在孩子们的成长中,让我感觉自己永远活在年轻中。
都说,老师是工程师,是园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愿意把我的青春献给这三尺讲台,因为我幸福。纵观这次教学比赛,同行们都是在压力和动力并存的状态下进行赛前准备的,虽然辛苦,但他们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成功过后,他们的内心充盈着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只因为,他们的职业。
三、把握新课标理念的解读。
新《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树立“教学相长”的理念,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这次比教学的活动中、我们政治的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它不再是过去的那种一味的理论灌输,而是课堂研讨式的教学;它既有自主思考、更有合作交流;既有个体的智慧,也有集体的思想;既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又关注后进生的提高。这,也是新课标改革的初衷所在。
四、重视教学艺术的展示。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拓展教学空间。现代的教学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而是“多媒体技术运用”的教学,它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致,让学生有兴趣去学,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且,现代网络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教学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学差距,体现教育公平。
五、加强课堂教学的反思。
新课改大背景下的课堂,理应重视教学反思这一环节;因为有反思,才有进步。在这次活动中,政治学科的教师们都能很好地抓住这一环节,这与素质教育“教学相长”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这次“比教学”活动,让我收获很大,但也有值得我反思之处。赛课活动中,仍有些不足,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不明显。
在政治这门学科的“比教学”课堂上,教师们仍然没有甩掉传统的尾巴,理论知识与实践检验的衔接不够明显,学生理解知识起来太过于抽象,所以显得有些乏味,缺乏趣味性的交流与互动。要努力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毕竟,真正的课堂不仅仅局限于45分钟,它更是课堂的延伸,生活的实践。
二、价值取向的选取有所偏差。
很显然,有些政治老师的价值取向有所偏差。也许是旧的教学理念,让其仍然将考试分数作为绩效衡量标准,所以过分地倾向于优秀学生的栽培,忽视了后进生的培养。这,当然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不符合。自然,也与新《标准》的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有某些程度上的背离。
三、课堂教学的表达亟待提升。
在政治学科赛课的课堂上,有些老师的语言表达措辞不当,肢体表达过于死板或丰富。应该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注意专业术语的运用;肢体表达要适度,优秀的课堂是能够调动学生的趣味细胞与思维细胞的课堂。
四、多媒体资源的使用不够合理。
在政治学科“比教学”的课堂上,有些教师使用多媒体过于频繁。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摆脱粉笔字的板书;课堂现场的板书,能让学生更好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多媒体,只能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一些技术。技术性的操作,更能打造课堂的艺术性。作为一名政治老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摸索政治学科理论与实践拓展的交轨点,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争做政治学科教学领域的“排头兵”、“领头羊”。我坚信,明天的政治课堂更精彩,更夺目,更耀眼!让我们一起进步吧!
通讯地址:湖北省大冶市第二高级中学 邮编:435119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1521488776@qq.com
第三篇:课内比教学的收获与感受
霜叶红于二月花
沙市黄家塘小学 郭敏
十一月,秋意正浓,我校语文“课内比教学”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作为其中一员的我经历了上课、听课和评课各个环节,深深感到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一群勤钻苦研,敬业乐业、与时俱进的同行们,让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
在这次活动中,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他们或浅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台上的学生陶醉、痴迷,更是激起台下掌声阵阵,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无论是老师们明晰的教学思路,还是新颖的教学设计;无论是幽默的教学语言,还是扎实的基本功,值得我学习的真是太多太多。其中,有几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至关重要。由陈莉老师执教的《卡罗纳》一课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卡罗纳》一文讲述的是一名叫卡罗纳的小男孩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之后,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使他感到了温暖的故事。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阅读本课的自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大家在卡罗纳遭遇不幸时是怎么做的?你受到什么启发?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学生读文,交流。整堂课就扣这么两个问题,教师用自己充满魅力的点拨语、评价语言,用丰厚的底蕴引领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去读书,带着安
静的心灵去聆听,从而向着更深的层次去体会,体味着文字背后的东西。学生在扎实的言语实践中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听了这节课,感觉教师教的简简单单很轻松,没有过深地去解释、分析课文,学生却走进了文本,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理解和互相关爱。在课堂教学中既夯实了语文的工具性,又弘扬了人性。通过这次学习,也使我明确了自己今后在语文课堂中如何使用文本,使语文回归本色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语文基本功底。
在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的课堂中,老师们关注了学习情境的创设。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老师的语言生动地渲染,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建构。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学情境的创设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就能使教学魅力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王传亚老师执教的是一年级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她精心制作课件,尤其是课间操《拍手歌》,更是颇费心思地把学生地行为规范教育渗透其间。金燕老师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体会到浅水洼里的小鱼的可怜,从而感受到小男孩的爱心……
闪光的细节还有很多,无论是哪一节课都有值得我参考、学习、借鉴的亮点。所以我会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并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来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本次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利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展示自我的平台。
第四篇:课内比教学感想(青年教师成长感受)
在磨砺中弥坚 在希冀中前行
——我与课堂教学大比武 初入职场——想说爱你不容易
“童心是小鸟,它在每一个孩子的梦想里摇。”小时候是老师编织了我的童年一个个金色的梦,让我流连忘返,如今我踏上了三尺讲台愿与这样一群拥有美好童心、天真烂熳的孩子共扬梦想之帆。
初入职场我就被泼了一身的冷水,老教研员听了我的一节拼音课后,劈头盖脸地批评了我一通,上课不仅没有章法,就连最简单的拼字我都被我写成了“外国文”。以前自认为在象牙塔游学了一番,教小学自然是驾轻就熟,没想到小学的课堂教学也不容小觑啊。从此我紧绷着弦一刻也不敢放松,课堂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教学步骤,都斟酌再三,思考良久,因为我知道课堂是不容轻视的,老师的一言一语都渗透着文化的光芒,引导着孩子朝哪个方向发展。学校的领导也关注到我的角色转变的困难,特意从外面请来了专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成长计划,老专家每个星期集中听课,指出我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同时对我的课堂教学组织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就这样错了改,改了再练,二年的坚持、磨练和思考,我的课渐渐步入正轨,我这个教学的门外汉也开始在师父的谆谆教诲下崭露头角。
教学比武——让我欢喜让我忧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三个年头,怀着既紧张又期待的心情我迎来了“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经过了两年的锤炼,我的基本功和教学规范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对于教学方法我感觉它就像一块烫手的山芋,让我欢喜让我忧,总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我渴望在这个同场竞技的平台上,学习同伴的教育智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这次活动中学校要求每个老师都准备一节参赛课,我琢磨了半天最终把目光锁定在《掌声》这一课。曾经一位老教师跟我说“要想让你的课感染学生,首先自己要为课文所动容。”《掌声》这篇课文就是以饱蘸爱心的笔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乐观开朗。故事在深深感染我的同时,我更想把这个故事分享给我的学生。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我们的每一堂课在教会孩子“之乎者也”的同时,更应该让孩子在语文的这一片菁菁天地中感受人情的冷暖,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真情切意,为孩子以后的人生点上盏盏明灯。《掌声》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一个充满文意的故事,渗透人生的暖意。我想选择这篇课文还是很有价值的。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每天忙于找资料,制作新颖的课件,一系列精心地准备就是希望能给学生带来一次震撼的心灵之旅。终于等到我上公开课了,我一连紧张得好几个晚上都失眠,因为这次活动聚集了全校老师的目光,大家积极投入到这次活动中来,就连区教研员也被邀请到我们学校指导工作。对于年轻的我来说,这还是第一次这么隆重的亮相呢,内敛的我感觉到比赛课犹如泰山压顶喘不上气。学校的老师看到我一脸愁云惨淡的样子,都跑来安慰我,有的鼓励我放开胆子,把自己勇敢地展现出来,有的热心地给我支招,传授上台不打哆嗦的绝招。还有的帮我几次修改了教案。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学校明明就是“长江前浪助后浪”啊,看着他们一脸认真的样子,我的心里涌起了一股股的暖流,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把课上好,这样才对得起大家对我的一片心啊。带着这种感动我走进了课堂,课堂中我目光坚定,沉稳大方,带着学生抓住描写文中英子的语言和动作的关键词句,感受她的内心情感和前后的心理变化。语文教学源于生活,还要走向生活。课文学完后,我适时让学生回忆一下感动自己的一次掌声,写出掌声响起的时候的心情,表情和动作,分享自己的幸福!伴着音乐学生抒写经历。这次掌声我希望勾起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感动,通过读写结合更让他们关照自己身边感动的瞬间,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从而将关爱真正地带进他们的生活。
课上完了,一颗悬着的心也总算是跟着落了地,但是我却隐隐感觉自己的课没有达到先前预设的效果。虽然课文中重点词句都很顺利地找出来了,学生也说出了其中的情感,但是学生在读的时候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没有进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感场。本来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在我的课堂中却没有体会到浓浓的情意,也没有看到那温馨感人的一幕,换来的却是学生一阵阵的冷场。
路在脚下——从头再来
课上完后,我带着一种惴惴不安的心情来到了会议室,评课老师不留情面地指出了我的课存在的诟病。我恍然大悟,没想到自己在备课前囫囵吐枣地看了一下课文,找到了几个关键词,自以为传说中的阅读教学前期准备就大功告成了,课堂中指望这几个词,让学生能从中体会到真情切意,结果当然不尽人意。学生没有切身的体会,自然也深入不进去。究其原因是我对于课文阅读没有深入进去,只是流于表层,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感知和领悟,对文中的情感没有“切肤之痛”,自然只能是走马观花。文本中有不少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如果能敏感地捕捉,凭借这些细节挖掘出深意,就能在指导学生细读时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精彩来。老师只有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是课堂精彩生成的源泉。在老师的情感和体悟到位后,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将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课文整合起来,通过联想与想象欣赏语言文字描绘的象外之象,聆听作者讲述的言外之意,与他们融合,与他们对话。从而开启学生心扉,促使学生自觉地与文本对话,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学生从字词感悟到深入体悟后,就要顺势进行朗读训练,所谓“字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教学时紧抠住重点语句,让学生充分的朗读,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陶醉,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词句的表达对于烘托意境、表达情感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获得了语言的情味感、意蕴感。这时,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知识的渗透,而是一种感染的浸润;不是教师的透彻分析,而是学生的自主领悟。课堂上朗读的回归能实现语言的“感知”和“内化”的和谐,“欣赏”和“感悟”的融合共生。这些都是我在课堂中忽视的地方,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改进的方向。
路不辨不明,课不批就不能进步,评委犀利的言辞背后我知道是他们对我的殷殷希望啊,我想这是教学比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一路走来,课越上越深,路却越走越明,变得是步伐,不变是希冀,换的是磨砺,不换的是一颗弥坚的心。
第五篇:讲课比赛后的感受
艺术讲课比赛后的感受
教师:殷增元
关于讲课比赛,我一般是没有兴趣的,原因有三:
一是表演成分太大。我觉得自己没有那个能力表演好一节课,如果在我自己的班里,让我来讲的话,或许我还能找到感觉,但让我借班来上课,感觉很多东西要为了迎合评委、为了迎合新的理念,故意提前设计出来,表演给别人看,所以,我对此兴趣不大。
二是我不想为了自己所谓的晋级而做这样的事情。很多人去参加讲课比赛,无非就是为了获得个奖项,以后参加晋级的时候,能比别人多出几分,我不喜欢这样的目的。
三是要耗费我很多的精力。本身到了初三了,很多事要去做,现在又要在这个事情上,所以,我的本心是不想参加的。
但最后,我还是参加了,一方面学校没有人报,空了不太好看,另一方面同事也极力想要让我试试。那就试试。这个活一接下来,就有些后悔了,幸亏是给了很长时间的准备期,这样还好一些,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在家里准备教案和课件,一直到周日的晚上才刚刚有了一个眉目。然后就是利用周一、周二的时间好好修改一下,利用了其他的几个班来试讲了一下,感觉时间上有些紧张,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不断地修改,从原来的五十分钟,到后来的四十五分钟,一直压缩到四十分钟。
周三第一节课是我讲,原来试讲了几遍,所以这次也就不紧张了,各个环节很顺利地就进行了下来。
但通过这次的讲课比赛,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新的想法:如果我们用心准备一节课的话,就一定能准备的很好。我不敢说别人怎么看我的这节课,最起码在我看来,我是用心的,从之前的备课、试讲,这些都可以看出我的努力,最起码这样的一节课,我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我又不禁想到了平时,平时的讲课,我是如何来讲的呢?是这样来准备的吗?答案肯定不是。那我这节课是讲给谁听的呢?应该是讲给谁听的呢?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是我对学生的不尊重。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各位评委老师听课,我的课会讲成什么样?如果没有讲课比赛一等奖摆在那里,我会讲成什么样?
本文由东莞家教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上传于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