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作业
2014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
小学教师培训作业答案
第一题: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态势如何?
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新态势:走向理解1。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未来发展态势是理解,其任务是以理解为基础,对已有的教学评价进行全面改造和重组,即要重视评价标准的生成性、强调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多样化的结果信息和在理解中开展教学评价。以理解为基础的教学评价,理解至少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对评价对象文本的理解。第二,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相互理解。第三,多元评价主体以评价对象为中介的理解,在理解中形成共识。第二题:简述叙事研究报告的类型、要素、标准。
叙事研究报告包括三类:教学叙事、生活叙事、研究叙事。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包括三个要素:第一,典型事件:包括人物、事件、情境对话和氛围的现场情境。第二,问题叙事,有关与问题的产生、解决方法与结果。第三,反思,对教育事件的理性思考,以阐述某种教育理论、观点、方法或策略。
叙事研究报告的标准有:第一,所叙事件具有研究意义和可借鉴性。第二,反映了教师的心路历程,并提供其他教师反思自己;第三,叙述对叙述事件的认识、看法、判断、理解。
写好叙事研究报告的诀窍在于重在思考、注意观察、能够提出问题、注意学习、研究过程、交流与讨论。
第三题:简述学习倦怠的产生原因。
学习倦怠是一种消极的学习心理,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因素而产生的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学习倦怠有以下几个特性:学习倦怠是发生在学生个人身上,会引起学生情感与认知方面的负性改变,使学生明显地丧失学习的动机;学习倦怠易使个人在学校的学习或活动上表现出疏离或退缩行为,面对学校学习采取孤立、漠不关心和不在乎的反应,甚至迟到、早退、缺席或休学等情况;学习倦怠所表现的成就感低,主要在于学生对学习成效过度期望而引起的消极经验。
第四题:教学研究的意义何在?请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教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的规律、原则、方法以及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研活动。教研论文能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职业取向、教育观、知识观、学生观等重要问题,教研论文也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表达水平。通过教学研究,可以架起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行为之间相互转化的桥梁。通过教学研究可以突进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播,促进提炼先进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使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认识自身价值、体现自身价值、体验教学工作的收获和乐趣。如果一个教师不重视研究,或许他可以成为一个经验型的教师,但一定难以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应该说,教学研究理应成为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教学研究是影响教师专业发
展的重要的因素。
第五题:请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阐述一下新型课程文化都有哪些特质。
1.合作文化:新课改不是追随时代变化的脚步,而是“应对”时代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发展需要竞争,但竞争并非目的,如何在竞争中寻求发展才是时代的精神所在。2.对话文化:从课程制定的层面来看,新课改中的对话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民主性。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是所有与课程利益有关的人员或部门之间的对话。3.探究文化:
(1)新教改中课程结构的探究。新课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2)课程实施过程中情境的探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3)课程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也称为研究性学习。新课改鼓励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热情,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与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第六题: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相关教师职业的相关规定。
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1995年3月18日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是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在《教育法》第四章“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明确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教师的教书育人天职,即“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同时明确“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对于教师的专业技术职业认定,《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关注到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第二篇: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2014中小学教师作业参考答案
中小学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态势如何?
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未来发展态势是理解,其任务是以理解为基础,对已有的教学评价进行全面改造和重组,即要重视评价标准的生成性、强调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多样化的结果信息和在理解中开展教学评价。
(一)重视评价标准的生成性
(二)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三)注重多样化的结果信息
(四)在理解中开展教学评价
2.简述叙事研究报告的类型、要素、标准。
叙事研究报告包括三类:教学叙事、生活叙事、研究叙事。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包括三个要素:第一,典型事件:包括人物、事件、情境对话和氛围的现场情境。第二,问题叙事,有关与问题的产生、解决方法与结果。第三,反思,对教育事件的理性思考,以阐述某种教育理论、观点、方法或策略。
叙事研究报告的标准有:第一,所叙事件具有研究意义和可借鉴性。第二,反映了教师的心路历程,并提供其他教师反思自己;第三,叙述对叙述事件的认识、看法、判断、理解。写好叙事研究报告的诀窍在于重在思考、注意观察、能够提出问题、注意学习、研究过程、交流与讨论。
3.简述学习倦怠的产生原因。
学习倦怠是一种消极的学习心理,是指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因素而产生的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学习倦怠有以下几个特性:学习倦怠是发生在学生个人身上,会引起学生情感与认知方面的负性改变,使学生明显地丧失学习的动机;学习倦怠易使个人在学校的学习或活动上表现出疏离或退缩行为,面对学校学习采取孤立、漠不关心和不在乎的反应,甚至迟到、早退、缺席或休学等情况;学习倦怠所表现的成就感低,主要在于学生对学习成效过度期望而引起的消极经验。
(一)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1.学业压力
2.人际支持的缺失
3.环境支持的缺失
4.教育教学方法不当
5.人格因素缺损
影响中学生学习倦怠心理形成的人格因素主要有:内外控信念、情绪稳定、焦虑和意志力等。如果学生形成情绪不稳定、焦虑、意志薄弱、自信心不足等不良的人格特征,一旦学业出现波折,就容易产生学习倦怠心理。
4.教学研究的意义何在?请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一)改进教学实践
教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的规律、原则、方法以及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研活动。教研论文能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职业取向、教育观、知识观、学生观等重要问题,教研论文也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表达水平。通过教学研究,可以架起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行为之间相互转化的桥梁。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教学研究可以突进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播,促进提炼先进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使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认识自身价值、体现自身价值、体验教学工作的收获和乐趣。如果一个教师不重视研究,或许他可以成为一个经验型的教师,但一定难以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应该说,教学研究理应成为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教学研究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5.请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阐述一下新型课程文化都有哪些特质。
1.合作文化
新课改不是追随时代变化的脚步,而是“应对”时代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发展需要竞争,但竞争并非目的,如何在竞争中寻求发展才是时代的精神所在。发展离不开合作,当下的教育理念大多着重“竞争”,如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区别,名校排名等。无形中造成学生的攀比与不合作,或不知如何去与他人合作交流,特别是在独生子女群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心理发展不完全。
2.对话文化
从课程制定的层面来看,新课改中的对话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民主性。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是所有与课程利益有关的人员或部门之间的对话。由于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儿童的发展是全社会的焦点,把什么样的课程交给儿童,或者说儿童需要什么样的课程,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对话与协商,特别是在国家标准的制定上。
3.探究文化
(1)新教改中课程结构的探究。(2)课程实施过程中情境的探究。(3)课程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也称为研究性学习。
6.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相关教师职业的相关规定。
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1995年3月18日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是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在《教育法》第四章“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明确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教师的教书育人天职,即“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同时明确“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对于教师的专业技术职业认定,《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关注到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第三篇:2014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作业答案
2014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小学教
师培训作业答案
第三题:简述学习倦怠的产生原因。
答:产生学习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
1、学习压力,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三多和三少现象:即作业多、考试多、补课多:睡眠少、体育活动少、课外活动少。
2、人际支持的缺失,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庭内部等人际关系不良。
3、环境支持的缺失,校园生活环境单调,缺乏适当的文体活动和课外生活。家庭环境因素,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身上承载了整个家庭的人希望与梦想。诸多父母脱离实际情况给孩子定下一下违背孩子意愿的目标,结果使孩子负担很重。
4、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当,在教学方面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是中学生形成学习倦怠的心理重要原因。
5、人格因素缺损,个体人格因素。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倦怠与其自身的人格特征高度有关。性格孤僻、与他人难以相处、适应环境能力差、情绪反应强烈、经常焦虑的学生容易发生学习倦怠现象,而性格外向开朗、有良好的社交能力的学生不易产生学习倦怠想象。
第四题:教学研究的意义何在?请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答: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教学研究,我认为教学研究的意义第一有助于教学观念的更新。改进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的规律、原则、方法以及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研活动。通过教学研究,可以架起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行为之间相互转化的桥梁。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型。第二有助于拓展教师文化的新境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教学研究可以突进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播,促进提炼先进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使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
认识自身价值、体现自身价值、体验教学工作的收获和乐趣。第三有助于改变教学的无效和低效虽然我们很难打造出公认的最好课堂来,但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努力打造出相对有效的课堂来。应该说,教学研究理应成为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教学研究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的因素。第五题:请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阐述一下新型课程文化都有哪些特质。
答:1.合作文化:新课改不是追随时代变化的脚步,而是“应对”时代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发展需要竞争,但竞争并非目的,如何在竞争中寻求发展才是时代的精神所在。2.对话文化:从课程制定的层面来看,新课改中的对话文化就是强调课程的民主性。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是所有与课程利益有关的人员或部门之间的对话。3.探究文化:(1)新教改中课程结构的探究。新课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2)课程实施过程中情境的探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3)课程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也称为研究性学习。新课改鼓励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热情,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与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第六题: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相关教师职业的相关规定。
答: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1995年3月18日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是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在《教育法》第四章“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明确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教师的教书育人天职,即“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同时明确“国家保护
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对于教师的专业技术职业认定,《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关注到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第四篇:2014年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作业
高校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答:1.以“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引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首先,在设计理念上要明确分类体系和标准的指引性、多元化和适应性。
其次,在具体问题上要格外关注两种分类。一是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的分类。二是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分类。
2.以“培养创新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培养方式转变
第一,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质量观进行分类评估。
第二,吸纳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以体现多方利益诉求。
第三,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和进修等方式提高高校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的能力与素质。
3.以“现代大学制度”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
首先,只有使“学术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正确处理好政府、大学与市场的关系。其次,必须正确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2.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功能释放问题的基本策略有那些?
答:高等教育功能的释放,关系着人、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要提高高等教育功能的释放效益,就既要提高产品素质,又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可能减少受阻状态,形成优化的体制机制,顾此失彼皆不可。
1.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提升第三产业水平,增加“功能”释放的机会
2.构建统一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夯实市场基础
3、健全就业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权益得以平等合法实现
4.消除人才流动壁垒,实施岗位管理,促进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人岗匹配”
5.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的“救急思维”,着力高等教育规划,宏观把握人才的供需关系科学的规划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6.深化高校课程及教学的内涵和理念,提升毕业生“就业力”
7.引入“经济手段”,构建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多元化激励机制。
8.加大工资福利政策向西部、基层的倾斜力度,降低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成本
3.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影响?
答:
(一)神学与传统大学为教会服务功能
以经院哲学人员与神职为主的大学人员结构、以神学和人文课程为主的大学课程结构无法形成大学的文化功能和政治经济功能,更无法释放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和社会政治经济功能,也不能引领社会精神的发展。
(二)启蒙思想与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的发挥
以托马西乌斯为主的一批德国启蒙思想家,影响和改造了德国的大学,使大学不仅具有了培养人才的使命,也具有了发展科学的使命。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高等教育不仅兼具保存、传播人类文化的功能,与其他教育相比,它创造文化、发展文化的功能更突出。
(三)经济学思潮与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放大
20世纪经济学成为显学,其思潮逐渐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教育尤其是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高等教育更受其影响,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卷入国家经济的发展。
全球化浪潮、绿色环保运动、新保守主义、新权威主义、新资本主义、新理性主义、新自由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等,彼此混战,相互咬合,形成了一个无形而强有力的巨网,遮蔽或彰显着今日高等教育的功能释放。
4.试述高校课改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答:
(一)存在的问题
1、警惕课改的形式主义。这一不正之风大多发生在那些被动执行课改的区域和学校。当课改的内在动力不足时,一方区域也好,一所学校也罢,为了迎合或讨好上级,势必会选择做那些表面文章,做形式大于内容的事情,其结果也必然使课改出现“夹生饭”。
2、警惕课改的盲目拿来主义。这些年,高等教育领域涌现出了不少课改典型,各种经验可谓此消彼长,于是,各地掀起了典型学习之风,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人采取拿来主义,盲目照搬,一味模仿,不知变通。
3、警惕课改的盲目跃进之风。课改需要强力推进,更需要脚踏实地,不浮躁、不功利,刹住课改的跃进之风,才会走得更远,更从容。
4、警惕课改的盲目创新之风。创新成就了课改,而盲目创新却正在扼杀着课改。
(二)解决对策
首先要敢于直面课改的真实现状。课改的真实现状不仅有成绩、成效和成果,还有危险、危机和危情。这不是危言耸听。对于课改,要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过度放大课改的繁荣景象是脑子出了问题,把课改说的一无是处是良知出了问题。
5.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和共享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
(一)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
1、从教学主体来说,按照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整合教学团队的集体力量,发挥教学主体的科研特长,设计教学内容,推动团队授课。
2、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来说,教学资源建设的精品意识还应当注重探索教材建设、课程设计、团队教学、教学信息化的系统探索,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型学习提供可靠的品质保障。
3、从教学平台建设看,突破教室为授课主要场所、固定上课时间的传统教学方式成为教学方式变化的新趋势
(二)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
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是强调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新变化。从教学资源共享意识的突出看,中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当强化双向的资源共享意识。除此之外,各高校必须要有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教学资源的共享还应当进一步突出学习范围的社会化。
6.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那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如何着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来深化课程改革?
答: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结构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高校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手段与教学内容结构等。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本质上就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的过程。
(一)提出的挑战
1.课程体系的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2.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3.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二)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深化课程改革
1.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
2.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
3.重视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提升教师课程改革的参与能力
4.改革考评制度促发教师课程改革的主体意识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1.试论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新思路?
答:
(一)重视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加强理论研究;二是要强化对象研究;三是要加强方法研究。
(二)建设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
首先,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在网上传播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有吸引力的心理健康内容,真正能够使互联网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与大学生交流与互动的纽带。
其次,要重视在线咨询和辅导的整体协作,联合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为便宜的服务。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把自律与他律,自我教育与外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自我管控、自我教育为主,他律与外部教育为辅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防止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和网络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四)发挥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合力。
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的重中之重。
2.浅谈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
(一)德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
2.高校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导向和核心内容。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有机统一于“育人”的根本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关系
1.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一致性。
2.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同质性。
3.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功能互补性。
总之,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统一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内在要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3.新时期我国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以什么为新内容?
答: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完善。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同时,还创新性地提出了 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强调理想信念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进行理想教育,就是要使人们把共产主义理想内化为个人理想,树立共产主义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由于理想是高于现实的,从而让人的心理产生距离感,产生对理想的怀疑和对个人能力的质疑,这种心理状态势必会影响理想的实现。所以与理想教育相比,信念教育更加重要。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既要靠灌输、教育,更要靠实践、体验,要以培养人做“有理想的人”为前提。总书记讲“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是有深刻道理的。
4.如何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
答:
(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补充。
对学生生态道德观的培养,高校应将环境教育、生态道德素质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直接纳入教学计划,并制定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教育内容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适当补充社会教育知识。
(二)知识传授与德育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固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知识,但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则更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直接唤起生态伦理良知,并能使其责任感和价值观发生质的飞跃。
(三)显形教育与隐形教育相渗透
显形教育主要是以直接的、外显的、明确的方式影响学生,而隐形教育则主要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影响学生。因此,学校教育应在重视显形课程的系统性、理论性、针对性的同时,善于把教育意图、目的深藏在与之相关的内容与形式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育的境地,从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第五篇:黑龙江省2010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科目作业
黑龙江省2010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学习
黑龙江省2010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作业
(一)专业科目作业
1、什么叫建筑能源审计?建筑能源审计有几种形式?
所谓能源审计:就是对一个能源系统的能效所作的定期检查,以确保建筑物的能源利用能达到最大效益。
有以下几种形式:
(1)初步审计:又称“简单审计”或“初级审计”。
(2)一般审计。
(3)单一审计或目标审计。
(4)投资及审计:又称“高级审计”或“详细审计”。
2、简述实施建筑能源审计需要哪些步骤?
第一步:与关键岗位的物业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召开一次有审计人员和关键岗位物业管理人员一起参加的能源审计会议,确定会议内容和讨论的事项。
第二步:在会议之后安排一次对建筑物的实地调查,实地调查了解建筑物运营的第一年情况,重点调查会议上所确定的主要耗能系统。
第三步:同时要查看有关建筑物的文件资料,包括建筑物竣工图纸、建筑运行、维护的程序和日记,以及前几年的能源费账单。
第四步:进一步调查建筑中的主要耗能过程,应作现场测试以验证运行参数。
第五步:与有关人员进行交流,征求意见,建立能源审计的优先次序。
第六步:做能源分析,对过去12-36个月的能源费账单做详细审查。
第七步:确定和评价可行的能源改造方案,通过详尽的经济分析,可以提出对主要设施的改造项目和对运行管理的改进计划,并计算出简单的投资回报。
第八步:对审计中收集的数据做进一步分析和处理,借助计算机进行经济分析。
第九步:在最终报告里,要提供能源审计的结果和改造项目的建议,报告中还应有在整个项目中所涉及的工作内容。
第十步:设施管理者对方案的审查。
3、世界各国实施的建筑能效标识有哪几种?
有以下几种:
(1)美国的“能源之星”。
(2)莫斯科的“能源护照”。
(3)德国的“建筑物能源合格证明”。
(4)丹麦的“能源标识条例”体系。
(5)芬兰的“能源评估”计划。
4、《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技术导则》规定的建筑能效标识分为哪几种?
《导则》规定,分为建筑能效理论值标识和建筑能效实测值标识两个阶段。理论值标识:在建筑物竣工验收合格之后进行,有效期1年。能效实测值标识:对建筑实际能效进行为期不少于1年的现场连续实测,根据实测结果对建筑能效理论值标识进行修正,给出建筑能效实测值标识结果,有效期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