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突显民族特色 构建和谐校园
突显民族特色 构建和谐校园
张鲁镇本斋小学
本斋小学是以民族英雄马本斋命名的一处民族小学,建校以来,她栉风沐雨,走过了辉煌的65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曾多次被评为省市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尤其是在各级领导的共同关心,大力支持下,学校环境,教学设施有了显著提高,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去年全县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以后,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及时调整了办学思路。经反复论证及有关领导的建议我们确立了“突显民族特色,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思路,具体做法如下:
一、打造民族特色,引领学校和谐发展
1.校园建设突显民族特色
本斋小学是全省仅有的个民族小学之一,再加上民族英雄马本斋在全国的知名度,各级领导经常到校视察工作,为此我们抓住这一机遇,争取到资金万元,建成了能容纳24个教学班的教学楼,大楼顶端的半球和新月标志,突显了伊斯兰风格,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2.校园文化突显民族特色
本斋小学的服务范围以张鲁集五街为主,兼顾周围8个自然村。针对辖区内回族同胞多、回族学生多的情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显民族特色,并提出“让每一件事物会倾诉,让每一位学生能展示,让每一位心灵可净化”的理念。
首先,利用校会和国旗下讲话,向学生讲明民族教育的重大意义,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是有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只有加强民族团结,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其次,在墙壁上开辟民族画廊,分期介绍回族、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现状及风俗习惯;
第三,利用校园广播、班校板报、主题班会向学生介绍有关民族知识、民族政策等,开扩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激发了他们的民族情感,使他们感受我们都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
第四,举行“民族常识”知识竞赛,举办读书月和艺术节,突出民族传统项目,如回族的武术项目——查拳,秧歌等。这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检验了学习效果,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将民族教育推向高潮。
3.革命传统教育突显民族特色
张鲁集是回民支队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又是革命老区,回民英雄马本斋逝世后又曾葬于张鲁集南,马本斋烈士陵园是聊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我们都组织全体师生前去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使学生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此外,我们还建立了高规格的德育展室,介绍本镇的先进英雄人物及解放后民族地区发生的显著变化,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使同学们进一步增强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了他们为报效祖国而发奋学习的热情。
4.校本课程突显民族特色
在校本教材上,我们开设了民族文化课,编写了《民族教育》一书,内容涉及民族政策、民族概况、历史人物、革命先烈、民风民俗、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民族地区发生的显著变化占了大量篇幅。教师由当地宗教界知名人士兼任,隔周一次。
5.“三结合”教育网突显民族特色
我校地处回族居住区,外来汉族学生和回民学生在同一所学校里学习、生活,回、汉小朋友只有发扬民族团结的精神,互相帮助,尊重各自的民族及生活习惯,才能友好相处共同进步。为此,我们成立了由回汉学生家长、教师、村长组成的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座谈会,开设家长学校,统筹安排指导学校的民族教育工作,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棘手问题。
以上这些民族特色的建设,对内提高了素质,对外树立了形象。受到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赢得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充分保证。
二、构建和谐校园,增强学校发展的后劲
和谐是时代的主题,也是学校发展追究的最高目标。一年来,我们我们以市级课题《教师职业道德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为突破口,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1.用“爱满天下”,成就“真教育”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终生奉行的格言,更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同时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和核心。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种“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与我们现阶段倡导的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不谋而合。为此,要求教师深入学习《中小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我们在又印发了《赏识教育》,作为学习到性质教育理念的一个延续和补充。老师都能认真阅读,从那些充满爱的故事中体会爱的力量,感受教育的魅力。老师们有感而发,写体会,谈收获,明做法,用温暖人心的微笑和真诚的赏识对待学生,把爱的教育渗透在了每个老师每天的日常教学中。
(1)、“微笑”教育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老师的微笑正是“真教育”最直接的体现。我们要求教师:漫步校园,老师真诚的微笑要如春风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进入课堂,老师灿烂的微笑是学生勤学向上的不竭动力;遇到困难,老师鼓励的微笑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犯了错误,老师理解的微笑能抹去学生内心的不安。微笑已经成为本斋小学小学校园里一抹最和谐的风景。不仅老师给学生微笑,学生还给老师的也是最甜美的微笑。微笑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爱的桥梁。
(2)、赏识教育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这说明老师的肯定和赞美足以影响和成就学生的一生。学校要求老师门尽可能地去发现挖掘孩子们身上的某个瞬间的闪光点,让他们的优点在老师的赞美中不断得到强化,进而内化成孩子所具备某种优秀的品格。赏识学生,不仅是赏识那些优秀的学生,更要赏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2、注重老师、学生、家长三要素的和谐发展及互动,实现和谐治校。
(1)、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平等”原则
作为校园核心的师生关系,对师生双方的影响巨大。对学生而言,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他们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对教师而言,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心情舒畅,对工作的焦虑感下降,心灵在这和谐关系中获得巨大满足,并不断发展和健全自己。
我们要求教师要彻底转变角色意识,即在教育全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成为全体学生衷心信赖的亲密伙伴。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要时时处处展开平等对话,要让学生敢说话,要尊重学生个性,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生活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真心实意尊重、理解、关怀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厚爱处于暂时后进状态的学生。
(2)、领导与教师的互动——“合作”原则
和谐校园的生存与发展,教师是根本,班子是关键,校长是灵魂,三者的合作才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第一,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对和谐校园的建设甚为重要。作为一校之长,要用自己的实力、活力、魅力去影响干部,要任人唯贤、率先垂范、淡化权力意识,实施集中领导、分层管理、权责到人。心中既要有学生,也要有教师;既要以法治校,制定规章制度,又要以德治校,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第二,作为领导班子的成员,既要相互尊重,以诚相见,各尽其职,各显其能,以维护班子内部的和谐团结,在校长的带领下管理好整个校园;又要作风正派、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领导班子的亲和力,加强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不摆架子。
第三,教师之间的和谐发展。同一学科教师要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陋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就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走综合型教师发展之路;年轻教师要向年老教师讨教育人经验,年老教师要向年轻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等。在教师和谐互动的正向氛围中,完善学校的合作机制,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因此,建设和谐校园,这三个教育主体内部的和谐及角色关系的转变至关重要,只有“合作”才能实现三者利益的最大化。
(3)、学校与家长的互动——“理解”原则
学校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这是实现学校与家长和谐的重要基础。因此,班主任、科任老师应经常与家长沟通,在教育方法上形成共识,对学校实行的政策和措施给家长做必要的解释,最大限度地消除家长对学校产生的误解,形成教育的合力,优化育人环境,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和谐。
学校除了定期召开“家长会”,同时要求教师不定时的进行“家访”,但是教师要注意选择合适时间和机会,比如召开家长会要避开农忙时节,去学生家“家访”也要选择学生生日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从而增加师生间的感情,有助于教师和家长间的理解。
3、构建和谐的农村小学校园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认识到农村小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以人为本”的方针指导下,坚持平等、合作、理解原则,注重老师、学生、家长间的良性互动。以上所谈只是一个框架,学校具体情况不同还需要采取不同措施,这需要我们每个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添砖加瓦来完善它,从而实现真正的和谐校园。
本 斋 小 学
2010.09
第二篇:如何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
共创和谐社会,在我们的校园里,和谐更是不可或缺的,和谐的校风和学风是打造一个优秀的接班人的群体前提和保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而创建和谐校园应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觉得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有必要打造和谐的学生群体,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治高尚的情操,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与研究
黄河桥小学 韩春风
“和谐”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在祖国大踏步前进的今天,全国人民共创和谐社会,在我们的校园里,和谐更是不可或缺的,和谐的校风和学风是打造一个优秀的接班人的群体前提和保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而创建和谐校园应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觉得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有必要打造和谐的学生群体,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治高尚的情操,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一、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
文化的力量是深入而持久的,因为它根植于每个人的意识当中,成为稳定不变的基因,进而影响人的一生。书香校园,不仅仅是让师生多读书,而是通过各方面的因素丰厚师生的文化底蕴,从而使其成为有儒雅气质和高尚品位的人。进入21世纪,读书是提升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方法,也是一个人跟上时代步伐的唯一途径。学校应该成为教师博古通今、畅想教育理想的学习型组织,成为学生奋发向上、乐学好学、书香浓郁的乐园。
建设和谐校园,首先要创设有利条件,提供一切资源。学校要通过引进种类丰富的图书、报刊杂志,对师生开放图书馆,来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其次还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阅读环境,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提升师生的修养和素质。
优美、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和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激励作用。让每一株花草都能育人,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条通道都富有生命力,让每一处设施都具有教育功能,让校园环境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熏陶学生情操的沃土,这是学校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学校的墙壁、橱窗都可以成为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养成教育的实践阵地,让每一个人都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校园里、草坪里、花坛上一块块风格迥异、样式新颖的“格言牌”“警示语”,建筑上各种励志标语,不仅巧妙地装点着美丽的校园,而且无声地规范着师生的言行举止,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各年级教室走廊里都有励志标语和宣传阵地,适时的宣传让学生们耳濡目染,化作无穷的学习动力。
教室是学生播种梦想和记录成长的殿堂,对于教室布置,既要有文化上的特色,又要有艺术上的内涵,还要体现出人文化的要求,各班以“一班一品牌,班班有特色”为目标,积极打造班级特色文化,提升班级个人形象,努力探索和实践个性化的班级管理模式。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生们用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在教室的墙壁上展示着自己的梦想。无论是轻松活泼的评比栏,还是豪迈激情的展示栏,还是架起师生沟通桥梁的对话栏,无不洋溢着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
二、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构建和谐班级
构建和谐班级能够促进班风、学风的形成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舒展,精神上得到惬意;能够健全学生人格,使他们健康成长。那么,怎样来构建和谐班级呢?
1、班级文化氛围的创建
班级文化是否浓郁,对熏陶学生的情感十分重要。可以在教室张贴名人名言和他们的画像;张贴英雄、烈士经典语言和有关图片;张贴奥运会中,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图片;张贴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的精美书画作品„„这些充满精神文明的浓郁文化的创建,一定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慰藉他们的心灵,引领他们积极向上,崇尚精神价值的追求。
2、班级干部的任用
班干部实行轮换制,分组实施。每组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等职务要根据每组成员的实际能力做到明确分工,这样让每个学生尝尝当“官”的快乐,打破从来没有当过“官”的神秘感,同时让他们增强当班干部的责任感。总之,让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管理班级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和管理的双重过程中健康、全面、和谐成长。
3、班规班纪的健全 首先是班规班纪的制定。可以将制定工作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讨论起草,然后班长收集各组记录,整理后交班主任审阅。班主任整体把握,指出不足,提出修改建议。再次让学生针对建议,民主讨论、修改,再提交给班主任过目。待班主任答应后,第一任班长将“班规班纪”工整抄成三份,一份交班主任保管,一份由班长保存,另外一份张贴在教室,望大家遵照执行。第一任班长任期满后,将“班规班纪”交给第二任班长,后面依次类推。然后是班规班纪的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大家严格要求自己,互相监督。违规者,先自己反省认识,再用书面材料写出改正措施一式三份:一份交给老师,便于老师对照检查;一份留给自己,便于自己对照实施;一份张贴在教室,便于大家监督。班规班纪是学生自己约定的,没有老师的强加成分在里面,因此学生在心平气和的和谐氛围里面规范他们的言行,也大大减少了班主任的工作量,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三、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一言一行更是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放下“架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以教育文本,给我们的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利于给他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从而有助于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创建和谐的班风、学风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1、对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因素的分析
知识的传授渠道在不断的拓宽而感情的大门却在不断的缩小,这不是危言耸听。多年来因受“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关系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主要体现在:“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他们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其次,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都为“分”疲于奔命。不合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烦学、厌学、逃学。一边是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第三,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根深蒂固,而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无法得到落实,使得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被忽视了,也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扭曲师生关系的因素有种种,但它的根源在于我们教育思想观念的偏差和行为方式的不当。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可以说,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体会
在几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体会到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刚当班主任时,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们热爱念书。直到我发现一位老教师经常在放学后将那些学生请到办公室对他们进行认真地辅导,发现他总是让这些学生帮助他板书,并在其他老师面前表扬他们。慢慢地,让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学生竟开始主动问老师问题了,迟到的现象少了,上课不再病恹恹了,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看到那些学生的进步我才发现原来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是多么的重要。
(2)、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记得在一次集体劳动结束后,我在全体学生的前表扬了一位性格内向、平常说话声音很小的男生,我说:“男同学劳动时应该向他学习才能体现男子汉的魄力。”没想到从那以后这位平常不爱表现、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表现越来越出色,成绩也稳步提高,与我的关系也一下子拉近了好多。我一直无法理解这是为什么。直到有一次在与他的家长沟通中我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由于他说话声音小,很多学生都说他“娘娘腔”。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然会改变他。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对学生要有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有一次我得知班上有几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决定替他们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当我通知他们去领困难补贴时,看到他们那惊讶而又感激的神情,我也感受到了分享幸福的快乐,我一直认为那是我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
(4)、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我们学校有很多班级采用了多套班干部轮流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并收到良好的效果,避免了师生间被动的关系。
(5)、改变自己。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这一点从我校开展的“双主一本”教学模式和研究性学习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相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四、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
生生关系就指的是同班同学之间的水平交往的人际关系,浅显一点讲即伙伴关系,同学关系。他们可能因居住地相近,或学习、生活习惯相似而组成。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形成了良好的情感基础,相互依恋、相互支持,共同的兴趣与爱好使他们倾心相待,在很多问题上他们总能相互宽容,达成一致,很有集体的“战斗力”。因而在班级工作中教师必须多多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伙伴群,并加强伙伴群与伙伴群之间的友好关系。这是培养生生教育、生生管理能力的“关系基础”。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事事都得随自己的意愿,稍有不如意就会闹情绪,甚至发脾气,这些都是不健康人格的表现,我们应该在校园这个大家庭中锻炼我们的孩子,鼓励他们多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遇到诸多事件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带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尊师勤学,主动活泼”,构建“文明团结,求实创新”的校风。让他们多参与一些团队活动,更利于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生生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还需要建立好的学风、好的校风。只有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学有所长,他们才能将主要的精力用到学习中来,只有将主要的精力用到学习中来,才能形成一个拼搏向上的精神面貌,因此,建立良好的学风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对学生开展公平竞争的教育,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才能你拼我闯各有所长,才能充分调动起每个人的潜在能量,真正地实现教育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构建和谐校园任重而道远,在前进的路上不免要应对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要坚定信念、率先垂范、弘扬正气,为我们的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为他们建立一个完美的人格、正确的荣辱观,更为我们社会的和谐进步而奋斗不止!
第三篇: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
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白鸽自由翱翔。
老师和父母的心一样,希望你们健康成长。
花开的日子你们走进校园这个快乐的地方,在平安校园愉快歌唱;花开的日子你们遨游在校园这个知识的海洋,和老师一起编织想,花开的日子你们愿意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快乐章。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给了你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使你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是老师给了你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你们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同学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好的学风、好的校风。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响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
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杜绝舞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从而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同学们、老师们,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任前方荆棘丛生我们将持之以恒。茫茫学海中,我们要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需要知识的滋养。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谐校园的彼岸前行。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当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当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和谐校园的乐章终将奏响。
第四篇: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你心中的和谐校可能是一部风情万种的小说,也可能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而我心中的和谐校园是一座宏伟的摩天大厦,它的建立,需要无数坚不可摧的基石。
构建和谐校园大厦需要的第一种基石是取之亲密同学之间的友谊石。它们颗颗簇拥,相映生辉,代表着亿万炎黄的赤诚之心,大家人人献力量,共同创繁荣,相互支持,相互提醒,相互帮助。这是构建大厦的坚实根基。
构建和谐校园大厦需要的第二种基石,是取之辛勤老师之间的文化石,他们为我们默默的付出,但不求回报,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快乐成长,他们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正义和平的化身,是摆渡的桨把我们从河的这一边载到河的另一边,把我们引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上。代表着和谐校园需要我们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有手握正义的利剑,心中还有一杆公平的称,迈步走向民富强国的美好明天。这是构建大厦的深厚根基。
构建和谐校园大厦的第三种基石,是取之学校各位领导心中的引路石。它观沧海、眺宇宙、搏风浪,具有最广博的胸怀,最坚毅的性格,引导学校的发展,指导老师的工作,教导学生的学习。代表着和谐校园需要我们有海纳百川的宽容,有与时俱进的远见卓识,他们指引我们立德成志、追求卓越、勤奋守纪、向善求真、勤学善思、求实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人际和睦,校园和平,人类与社会和睦相处的远景。这是构建大厦的宽广根基。
同学们,构建和谐校园大厦的基石就在你的手中,其实构建和谐校园大厦,你我他都是最好的基石,让我们从学校各位领导心中采来的引路石,从亲密同学之间采来的友谊石,让我们自己成为一颗色彩斑斓的文化石吧:不仅为了你我他今天的安宁与幸福,更是为了子子孙孙千秋万代的安宁与幸福。
第五篇: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培育成功之人
——苏州市湘城中学德育工作简介
苏州市相城区湘城中学严永兴、王进荣邮编:215138
坚持德育首位,学校发展才能产生不竭的动力。我校的德育始终坚持以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为基础,以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和法纪教育为重点内容,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多年来,我校在“适度超前,整体联动”的德育思路下,逐步形成了“一个根本点、两个面、六条主线”的德育模式,“一个根本点”在于培育成功的人,“两个面”是校内和校外,“六条主线”为学科渗透、班主任教育、团队教育、活动教育、阵地教育和社区家庭教育。力求做到点线面相互作用,整合育人。2006年2月,我校被评为苏州市德育示范学校。
一、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1.建好管理网络,形成德育合力
我校成立了以一把手校长任组长的德育领导小组,形成了德育骨干队伍,德育管理网络通畅。我们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经常组织学习育人新视点;我们调动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科渗透作用,尤其是班主任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条例》,在评先、职评、晋级中优先考虑优秀班主任;我们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挖掘德育潜力,形成德育合力。
2.完善德育制度,促进依法治校
我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安全条例》、《学生评选条例》、《宿舍管理条例》等制度,已得到完善并装订成册,在校园文化、学生行为、班级管理、队伍建设、德育活动、材料归档等方面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做法。
3.营造和谐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是德育的平台之一。我们将其目标定为构建一部富有魅力的“立体教科书”,让学生得到实在的熏陶,塑造良好的品格。
寄语,润物无声政教处每周设计一段寄语,引导学生积极上进,无声地涤荡学生的心灵。如:“亲善带来幸福,文明带来和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诚为道德之本,信乃人生之基”等,弘扬诚信、奋进的主旋律,使学生的发展增强了信心,带来了动力。
报廊,拓宽视野要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自主成功的人,须在身心、智力、审美、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予以良好的引领。读书读报、收看《新闻30分》,有其独特的综合影响优势,学生在报廊荧屏前视野开阔,与时俱进。
板报,专题烘托多年来我校实行班级黑板报评比制。各班学生以此为锻炼平台,精编主题材料,用心美化设计。一版版图文并茂,个性独特,产生了浓郁的主题氛围,催人奋进,让人成功。
4.实现三位一体,凸现德育过程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关注。学校德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紧密结合,互补教育因素,整合德育力量。为此,我们建好家长委员会,重视家长座谈会、网校“家校路路通”和家教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沟通、帮助工作,并把家校联系度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之中。我们还建好德育基地,如:张家浜战斗纪念碑、驻苏73041部队、沈周墓、蟹王市场、敬老院等,通过德育基地活动、社区活动、远足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开发德育资源,拓展社会实践内容,优化德育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经历体验,在体验中走向成功。
5.加强法制教育,创建平安校园
法制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始终紧抓不放。学校聘请了数名相城区法院、检察院、镇派出所业务骨干或领导为我校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公检法的同志结合办案经历,选取贴近学生的案例,剖析深入浅出,语言形象生动,学生深受震撼和启发。
同时,校园的法制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如:法制小报、法制知识竞赛、“学习交通法规,预防交通事故”百日法制宣传、“我与末来警察”征文、观看电教片等,安全意识深入每一个学生,警钟长鸣人更醒。近年来我校在籍学生,无一例火灾、溺水、自杀等伤害事件,学校还成功创建了相城区“安全文明校园”。
二、德育为首,积极培育成功之人
1.着力队伍建设,提升育人力量
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要让班主任成为学生道德风景的设置者,成为鲜活的精神生命的创造者。我们采用以下做法:定期培训和师徒结对,建设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班主任队伍;班会课每周检查,例会每月2次,年末工作交流;实施《班主任工作考核条例》,做好每月评级、学期评先、学年创特工作。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团队教育力量,学生的参与管理意识、自主发
展和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了提高。目前,我校有区市级优秀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近20人,先进集体10多个。
我们还要求德育工作者坚持理论学习、勤于撰写德育论文。近三年,我校汇编了4本《班级主题活动方案集》、2本《德育论文集》,并承担《中学生临床心理问题的研究》等4个德育课题的研究工作,教师有30多篇德育论文在区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
2.突出养成教育,服务学生发展
我校养成教育构成了“四导”体系:
主题引导在学生中开展“学守则、行规范”主题系列活动。首先,认真组织师生学习,使《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学生中入脑、入心。其次,组织知识竞赛、行为规范讨论会、演讲比赛等主题班团队活动,从身边的琐事说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广泛开展规范达标活动。再次,充分运用黑板报、橱窗、广播、国旗下讲话等宣传阵地,营造氛围增效应,逐渐提高学生的养成水准。
我们着眼于人的发展,倡导“体验军训、感悟人生”,通过体验感悟、队列操练、内务整治、制度学习、辐射迁移等系列,形成了“宿舍管理0147(一适无皱四线七位)条例”、“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等制度,活动得到了升华。我校军训活动每每获奖,《苏州日报》、《苏州德育研究》都作了介绍和推广。
典型启导我们通过文明学生、优秀学生、文明宿舍、文明班级等先进个人与集体的评比,让学生在养成中学有标杆,比有榜样。
心理疏导心育与德育在目标上是一致的。我们重视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有制度、有师资、有计划、有场所、有活动等“五有”,排解学生存在的临床心理问题,让心灵充满阳光。主题活动“青春花季,请走好”获苏州市中学心理教育活动一等奖、“偶像的年代”获区主题班会一等奖。
服务督导服务是一种教育理念。我们不仅要求教职工为学生服务和帮助,更关注学生的自我服务,成立了常规管理队、行为督导队和规范服务队等学生队伍,让养成教育在督导的过程中得到推进,让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养。
3.转变后进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在学习、品德后进生转化中,我校形成了“五点策略”。
选准切入点:摸清类型,抓住契机。通过调查学生的行为习惯、家庭等情况,老师进一步作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学习情况、思想素质,为转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落实挂钩点:领导帮助,强化教育。安排行政领导与问题学生结成对子,通过座谈、个别谈话、家访等形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教活动。
找出闪光点:跟踪分析,褒扬进步。每位帮教老师认真做好帮教活动记载和分析追踪工作,肯定其进步,放大其优点,让后进生横向找榜样,纵向求发展。
抓住关键点:个案分析,以人为本。每学期政教处组织学生座谈会5次以上,个别谈话人数达到一、二百人次以上,并都作了详细记载与分析,在班主任、教师中提倡“把脉下药”活动,对学生循循善诱,热心帮助,使学生问题得以妥善解决,使教育“有的放矢”,矛盾不激化。
拓宽结合点:整合力量,形成氛围。重视整合公检法、社区、家庭等部门和任课老师的教育力量,使转化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让后进生处于共同上进的良好氛围中。通过拓宽各教育力量相结合的做法,后进生得到了较快的转变,他们用行动书写着一个个大写的“我”。
4.弘扬民族精神,培育诚信人才
每年清明,我们“缅怀先烈,继承传统”的活动丰富多样:纪念碑前抒壮志,“革命诗词”书法比赛、朗诵演讲等,革命传统薪火相传,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报国志。有不少学生在区级国防、道德、环境等竞赛活动中获奖。
在诚信教育中,我们以培养“诚信师生”为目标,通过开展诚实教育和守信教育,创设良好的诚信氛围,用人格影响人格,让诚信影响诚信。
5.搭建发展平台,实现巅峰体验
人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载体和平台。我们通过学生参与管理、服务,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先进表彰,进行榜样激励;通过竞赛活动,让尖子更尖,让特长更长;通过文体活动,使学生愉悦身心;通过社团活动,使学生得到文学素养的沐浴。三年来,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我校有300多人次在区市级以上获奖。
同时,我校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倡导学生多元评价,对富有个性和一技之长的学生增设“百花奖(与学习成绩不挂钩)”,每学期评定。近年来,诸如“小画家”、“足球明星”、“小制作师”、“全能主编”、“网络高手”等超千人。
学生在大显身手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享受着成功的巅峰体验。
(2006年6月本文发表于《苏州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