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

时间:2019-05-13 06:3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

第一篇: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

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

(国家教委于1996年4月8日印发)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使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是为教师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而进行的继续教育。

第三条 高等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按照《教师法》的规定,保障教师培训的权利。

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要贯彻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并重,理论与实践统一,按需培训、学用一致、注重实效的方针。坚持立足国内、在职为主、加强实践、多种形式并举的培训原则。

第四条 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训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方针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做到敬业奉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高等学校教师业务素质的培训要以提高教师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主,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应用计算机、外语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等技能的能力。

第五条 培训对象要以青年教师为主,使大部分青年教师更好地履行现岗位职务职责,并创造条件,及时选拔、重点培养在实际教学、科研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教师,使之成为学术骨干和新的学术带头人。

第二章 培训的组织与职责

第六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指导,统筹安排重点高校接受培训教师工作。

第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本部门高等学校教师培训的规划、管理和经费投入等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协调所在地区国务院有关部委所属院校的教师培训工作。

第八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在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中的职责是:

(一)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师培训规划,保障经费投入。

(二)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理顺关系;

(三)定期检查、督促教师培训规划和学年度计划的落实;

(四)不断完善各种培训途径和形式,总结推广经验;

(五)加强师资培训机构建设,完善师资培训机构的管理体制;

(六)定期对教师培训工作作出成绩的单位及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第九条 高等学校直接负责本校教师培训规划的制定,并有相应的机构或人员负责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其职责是:

(一)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切实做好教师培训规划,保证培训经费的落实;

(二)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合理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和提高教师培训的积极性;

(三)关心外出培训教师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积极配合接受单位做好工作;

(四)明确校、系、教研室的责任,并纳入对其工作实绩的考核。

第十条 受主管部门委托接受培训教师的重点高校,应为其他院校培训教师,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高等学校教师的培训要给予优先和优惠。其职责是:

(一)制定和完善有关培训教师的管理办法,严格管理,保证培训质量;

(二)关心培训教师在培训期间的思想、学习和生活,配合原学校做好工作;

(三)加强学校各部门,尤其是教学和后勤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为参加培训教师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十一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高校师资培训机构,主要开展有关的师资培训、研究咨询、信息服务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任务。

第三章 培训的主要形式

第十二条 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应根据教师职务的不同,确定培训形式和规范要求。

第十三条 助教培训以进行教学科研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和实践为主,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岗前培训。主要包括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师职业要求等内容。

(二)教学实践。在导师指导下,按照助教岗位职责要求,认真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培养提高,熟悉教学过程及其各个教学环节。

(三)助教进修班。本科毕业的青年教师,必须通过助教进修班,学习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

(四)凡新补充的具有学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符合条件者可按在职人员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或以在职攻读研究生等形式取得硕士学位。

(五)社会实践。未经过社会实际工作锻炼,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为期半年以上的社会实践。

(六)根据不同学校的类型和特点,对教师计算机、外语等基本技能的培训,由主管部门或学校提出要求并做出安排。

第十四条 讲师培训以增加、扩充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注重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根据需要和计划安排,参加以提高教学水平为内容的骨干教师进修班、短期研讨班和单科培训,或选派出国培训。

(二)任讲师三年以上,根据需要,可安排参加以科研课题为内容的国内访问学者培训。

(三)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按在职人员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博士学位。

第十五条 对连续担任讲师工作五年以上,且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师,必须安排至少三个月的脱产培训。

第十六条 副教授培训主要是通过教学科研工作实践及学术交流,熟悉和掌握本学科发展前沿信息,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根据需要,可参加以课程和教学改革、教材建设为内容的短期研讨班、讲习班。

(二)根据需要结合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可作为国内访问学者参加培训,或参加以学科前沿领域为内容的高级研讨班。

(三)根据需要参加国内外有关学术会议、校际间学术交流,或选派出国培训。

第十七条 对连续担任副教授工作五年,且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师,根据不同情况,必须安排至少半年的脱产培训或学术假。

第十八条 教授主要通过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来提高学术水平。其培训形式是以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讲学、著书立说等活动为主的学术假。第十九条 连续担任教授工作五年,且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师,必须给予至少半年的学术休假时间,并提供必要的保证条件。

第二十条 各高等学校要结合导师制等培养方式,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第四章 培训的考核与管理

第二十一条 教师培训超过三个月以上,应按有关规定及培训层次、形式的要求进行考核及鉴定,并记入业务档案,作为职务任职资格、奖惩等方面的依据。外出培训教师的考核主要由接受学校负责。

举办助教进修班必须由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批准。参加助教进修班,学完硕士学位主要课程内容并考试合格,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未完成此项培训的教师,不得申请讲师职务任职资格。

社会实践主要结合专业进行,面向社会、基层和生产第一线,一般应集中安排,特殊情况者可分阶段累积完成。本科毕业的青年教师,必须在晋升讲师职务之前完成;研究生毕业的教师,应在晋升副教授之前完成。

第二十二条 为保证培训计划的落实,保障教师参加培训的权利,对按计划已安排培训任务的教师,教研室、系和学校一般不得取消。教师应当服从教研室、系和学校安排的培训计划及培训形式,无正当理由和特殊情况,不得变更。教师在培训期间,一般不得调整或增加培训内容、时间及形式。确有需要的,须经所在学校系以上领导批准。接受培训教师的学校根据参加培训教师提出的申请和可能的条件,在教师原学校批准的前提下,予以安排和调整。

第二十三条 教师参加半年以上培训后,未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或未履行完学校合同即调离、辞聘或辞职的,学校可根据不同情况收回培训费。出国留学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参加培训的教师获得优异成绩、取得重要成果、发明或对接受培训教师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作出积极贡献的,所在学校或接受培训学校要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教师所在学校和接受培训教师院校分别不同情况,给予必要的处理:

(一)无正当理由,未认真履行职责或尚未完成培训任务的,应中止培训、不发给结业证书,情节严重的可以解聘;

(二)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培训的,应当解聘;

(三)培训成绩不合格的,不发给结业证书,并按照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予以处理;

(四)培训期间违反学校纪律和有关规定,影响恶劣的,应当给予必要的处分或予以解聘。

第五章培训的保障与有关待遇

第二十六条 接受培训教师应纳入接受学校的培养规模,按接受培训半年以上教师的不同职务进行折算,初、中、高级职务分别按15,25,3折合本科生,计入学校招生规模,作为计算人员编制、核定教学工作量和办学评估的依据。

第二十七条 高等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在制定学校编制方案时,要考虑到教师培训提高的需要。根据不同学校的情况,应留出一定比例的“轮空”编制数,以保证教师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二十八条 教育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要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各高等学校的教育事业费中,按不同层次和规模学校的情况,要有一定比例用于教师培训。根据需要和计划安排教师培训的费用必须予以保证。

第二十九条 根据需要或计划安排参加培训的教师,学习及差旅费用应由学校支付。

第三十条 根据需要或计划安排的教师在本校或外出参加培训期间,要根据不同情况,对其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实行减免,并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指导教师培训的导师,其工作应折算计入教学工作量并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第三十一条 根据需要或计划安排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培训期间已符合条件的,其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不应受到影响。

第三十二条 根据需要或计划安排,在校内或校外培训的教师,其工资、津贴、福利、住房分配等待遇,各高等学校应有明确规定,原则上应不受到影响。第三十三条 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要根据各地不同物价水平和教师的实际困难,由学校给予一定生活补贴。接受培训教师院校对培训期间参加导师科研课题研究等实际工作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补贴。

第三十四条 外出参加培训半年以上的教师,接受学校按计划同意录取的,必须为住宿、图书借阅、资料查询、文献检索提供保证,并在计算机及有关仪器设备使用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一般不低于研究生的待遇。

第三十五条 接受培训教师费用收取办法及标准,按现行财务收费规定办理。所需费用应一次性收齐,不得中途追加或变相收费。

第三十六条 符合第二十九至三十四条规定,而未予以落实的,教师本人可向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申诉。学校和主管部门应当作出答复,情况属实的,必须予以解决。

不能履行前四章涉及的有关义务和违反前四章有关规定的,不应享受上述相应待遇。

出国培训的待遇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规程适用于国家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可参照本规程执行。

第三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等学校,可根据本规程制定实施办法。

第三十九条 本规程解释权属国家教育委员会。

第四十条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

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保障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办学效益,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高等学校实验室(包括各种操作、训练室),是隶属学校或依托学校管理,从事实验教学或科学研究、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教学或科研实体。

第三条 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必须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生产试验和技术开发工作,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第四条 实验室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设置。要做到建筑设施、仪器设备、技术队伍与科学管理协调发展,提高投资效益。

第二章 任 务

第五条 根据学校教学计划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实验室要完善实验指导书、实验教材等教学资料,安排实验指导人员,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第六条 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应当吸收科学和教学的新成果,更新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条 根据承担的科研任务,积极开展科学实验工作。努力提高实验技术,完善技术条件和工作环境,以保障高效率、高水平地完成科学实验任务。

第八条 实验室在保证完成教学或科研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开发,开展学术、技术交流活动。

第九条 完成仪器设备的管理、维修、计量及标定工作,使仪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开展实验装置的研究和自制工作。

第十条 严格执行实验室工作的各项规范,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第三章 建 设

第十一条 高等学校实验室的设置,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稳定的学科发展方向和饱满的实验教学或科研、技术开发等项任务;

(二)有符合实验技术工作要求的房舍、设施及环境;

(三)有足够数量、配套的仪器设备;

(四)有合格的实验室主任和一定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

(五)有科学的工作规范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 实验室建设、调整与撤销,必须经学校正式批准。依托在高等学校中的部门开放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调整与撤销,要经过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 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规划,要纳人学校及事业总体发规划,要考虑环境、设施、仪器设备、人员结构。经费投入等综合配套因素,按照立项、论证、实施、监督、竣工、验收、效益考核等“项目管理”办法的程序,由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归口,全面规划。

第十四条 实验室的建设要按计划进行。其中,房舍、设施及大型设备要依据规划的方案纳人学校基本建设计划;一般仪器设备和运行、维修费要纳入学校财务计划;工作人员的配备与结构调整要纳人学校人事计划。

第十五条 实验室建设经费,要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要从教育事业费、基建费、科研费、计划外收入、各种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实验室建设。凡利用实验室进行有偿服务的,都要将收人的一部分用于实验室建设。

第十六条 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申请筹建开放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等实验室,以适应高科技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十七条 高等学校应通过校际间联合,共同筹建专业实验室或中心实验室。也可以同厂矿企业、科研单位联合,或引进外资,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建立对外开放的实验室。

第十八条 凡具备法人条件的高等学校实验室,经有关部门的批准,可取得法人资格。

第四章 体 制

第十九条 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归口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有关部委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或本系统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

第二十条 高等学校应有一名校(院)长主管全校实验室工作,并建立或确定主管实验室工作的行政机构(处、科)。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令,结合实验室工作的实际,拟定本规程的实施办法;

(二)检查督促各实验室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组织制定和实施实验室建设规划和计划,归口拟定并审查仪器设备配备方案,负责分配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运行经费,并进行投资效益评估;

(四)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实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情况的审核评估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任用、管理制度;实验室在用物资的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制度等;

(五)主管实验室仪器设备、材料等物资,提高其使用效益;

(六)主管实验室队伍建设。与人事部门一起做好实验室人员定编、岗位培训、考核、奖惩、晋级及职务评聘工作。

规模较大的高校,系一级也可设立相应的实验室管理岗位或机构。

第二十一条 高等学校实验室逐步实行以校、系管理为主的二级管理体制。规模较大、师资与技术力量较强的高校.也可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

第二十二条 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高等学校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全面工作。

第二十三条 高等学校可根据需要设立实验室工作委员会,由主管校长,有关部门行政负责人和学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对实验室建设、高档仪器设备布局及科学管理、人员培训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咨询,提出建议。

第五章 管 理

第二十四条 实验室要做好工作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工作。要针对高温、低温、辐射、病菌、噪声、毒性、激光、粉尘、超净等对人体有害的环境、切实加强实验室环境的监督和劳动保护工作。凡经技术安全和环境保护部门检查认定不合格的实验室,要停止使用,限期进行技术改造,落实管理工作。待重新通过检查合格后,才能投人使用。

第二十五条 实验室要严格遵守国务院颁发的《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有关安全保密的法规和制度,定期检查防

火、防爆、防盗、防事故等方面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要经常对师生开展安全保密教育,切实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第二十六条 实验室要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规定,不随意排放废气、废水、废物,不得污染环境。

第二十七条 实验室仪器设备和材料、低值易耗品等物资的管理,按照《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高等学校材料、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高等等学校物资工作的若干规定》等有关法规、规章执行。

第二十八条 实验室所需要的实验动物,要按照国家科委发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以及各地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的具体规定,进行饲育、管理、检疫和使用。

第二十九条 重点高等学校综合性开放的分析测试中心等检测实验室,凡对外出具公证数据的,都要按照国家教委及国家技术监督局的规定,进行计量认证。计量认证工作先按高校隶属关系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对实验室验收合格后,部委所属院校的实验室,由国家教委与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进行计量认证;地方院校的实验室,由各地省级政府高校主管部门与计量行政部门负责计量认证。

第三十条 实验室要建立和健全岗位责任制。要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水平进行考核。

第三十一条 实验室要实行科学管理,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要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物资、经费、环境状态等信息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及时为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实验室情况的准确数据。

第三十二条 要逐步建立高等学校实验室的评估制度。高等学校的各主管部门,可以按照实验室基本条件、实验室管理水平、实验室效益、实验室特色等方面的要求制定评估指标体系细则,对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开展评估工作。评估结果作为确定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的重要因素。

第六章 人 员

第三十三条 实验室主任要由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一定的专业理论修养,有实验教学或科研工作经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相应专业的讲师(或工程师)以上人员担任。学校、系一级以及基础课的实验室,要由相应专业的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以上的人员担任。

第三十四条 高等学校的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均由学校聘任或任命;国家、部门或地区的实验室、实验中心的主任、副主任,由上级主管部门聘任或任命。

第三十五条 实验室主任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编制实验室建设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

(二)领导并组织完成本规程第二章规定的实验室工作任务;

(三)搞好实验室的科学管理,贯彻、实施有关规章制度;

(四)领导本室各类人员的工作,制定岗位责任制,负责对本室专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及考核工作;

(五)负责本室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工作人员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六)定期检查、总结实验室工作,开展评比活动等。

第三十六条 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人员包括:从事实验室工作的教师、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各类人员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要各司其职,同时要做到团结协作,积极完成各项任务。

第三十七条 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与实验技术人员的编制,要参照在校学生数,不同类型学校实验教学、科研工作量及实验室仪器设备状况,合理折算后确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流动编制。

第三十八条 对于在实验室中从事有害健康工种的工作人员,可参照国家教委(88)教备局字008号文件《高等学校从事有害健康工种人员营养保健等级和标准的暂行规定》,在严格考勤记录制度的基础上享受保健待遇。

第三十九条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由实验室主任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按照国家对不同专业技术干部和工人职责的有关条例规定及实施细则具体确定。

第四十条 实验室各类人员的职务聘任、级别晋升工作,根据实验室的工作特点和本人的工作实绩,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高等学校要定期开展实验室工作的检查、评比活动。对成绩显著的集体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和鼓励,对违章失职或因工作不负责任造成损失者,进行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各高等学校要根据本规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各项具体实施办法。

第四十三条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教育部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印发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暂行条例》即行失效。

第三篇: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

教高[ ] 号 2014年 月 日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体制和机构 第七章 经费、馆舍、设备 第三章 信息资源建设 第四章 读者服务 第六章 工作人员 第五章 管理工作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三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信息服务、文化传承和素质教育职能,为培养优秀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第四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坚持发展、开放、共享的理念,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主要任务是:

(一)建设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信息资源体系,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保存和维护。

(二)充分揭示信息资源,开展各类信息服务,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

(三)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不断拓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

(四)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五)开展学术活动,研究图书馆学及相关领域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六)组织和协调全校的文献信息工作,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七)参与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开展馆际协作,发展图书馆联盟,实行资源共建、共知、共享。

(八)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馆员专业优势,为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第二章 体制和机构

第五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实行校(院)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高等学校应有一名校(院)长分管图书馆工作。

第六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设馆长一名,设副馆长若干名,由学校聘任或任命。图书馆馆长是专业管理岗位,应保持适当的稳定性。馆长和业务副馆长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馆长应认真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热爱图书馆事业,熟悉图书馆业务,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馆长应根据需要参加确定学校重大建设和发展事项的校(院)长办公会。

馆长主持全馆工作,组织制订和贯彻实施图书馆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工作计划、队伍建设方案及经费预算。

副馆长协助馆长分管某些内部机构或某些方面的工作。

第七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从实际出发,以方便读者和有利于科学管理为原则,确定本馆内部机构的设置,并明确各机构的相应职责。

内部机构负责人由馆长聘任,或按照学校有关规定任免。

第八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可设立分馆,多校区的高等学校应设立分馆。分馆是总馆的分支机构,受总馆领导。

第九条 高等学校的院(系、所)资料室是学校文献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在资源建设、信息服务、业务规范、系统平台等方面接受学校图书馆的统一领导,面向全校开放。

第十条 高等学校应设立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作为全校图书馆工作的咨询和协调机构。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学校主管图书馆工作的校(院)长担任主任委员,图书馆长担任副主任委员。

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图书馆长的工作报告,讨论全校图书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反映师生的意见和要求,向学校和图书馆提出改进图书馆工作的建议。

第十一条 教育部聘请有关专家组成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对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进行咨询、研究、协调和业务指导。

各省(市、自治区)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由本地区有代表性的各类型高等学校图书馆馆长组成,其工作接受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

第三章 经费、馆舍、设备

第十二条 高等学校应保证图书馆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经费和物质条件。高等学校图书馆应注重办馆效益,科学合理地使用经费。高等学校图书馆可依法接受捐赠和资助。

第十三条 高等学校必须把图书馆的经费列入学校预算,并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及物价上涨指数逐年增加。

高等学校图书馆的经费包括信息资源购置费、运行费和专项建设费,运行费主要包括设备设施维护费、办公费等。

第十四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购置费应与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相适应,馆藏信息资源总量和纸质信息资源的年购置量应不低于教育部的评估指标。

高等学校的信息资源购置费由图书馆统筹安排,合理使用。

第十五条 高等学校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建造独立专用的图书馆馆舍。馆舍建筑应充分考虑学校发展规模,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满足图书馆业务功能的要求,节能环保,并具有空间调整的灵活性。

馆舍建筑面积和馆内各类用房面积须达到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校舍规划面积定额的相关标准。

应做好图书馆馆舍、设备的维修工作,改善照明、通风、防寒防暑等条件。落实防火、防水、防潮等各种灾害防护措施,制订应急预案。重视内外环境的美化绿化,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第十六条 高等学校应有计划地为图书馆配备办公和服务所需的各种家具、设备和用品,尤其要重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等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定期维护和及时更新。

第四章 信息资源建设

第十七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需要,以及馆藏基础和资源共享的要求,制订信息资源发展政策。

第十八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应兼顾纸质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和其它载体信息资源,保持重要文献、特色资源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注重社会捐赠和资料交换,注意收藏本校以及与本校有关的出版物和其他资料,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

第十九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应注重馆际协作协调,积极参与信息资源联合采购,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维护学校权益。

第二十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应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规范,对采集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加工整序,并尽快发布。加强对书目数据库的建设、管理和维护,保证数据与资源的一致性。建立完善的信息检索系统,满足用户多途径检索的需求。

第二十一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应科学合理地组织、优化馆藏,注重信息资源的保存和保护,建立防灾备份系统。

第二十二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应结合馆藏特色和本校学科特点,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有条件的应建设机构知识库,以集中保存和展示本校的学术成果。

第五章 读者服务

第二十三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保护读者合法、平等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健全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做好服务工作。

第二十四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保证每周70小时以上的开馆时间,假期应保证必要的开放时间;网上资源的服务应做到每天24小时开放。

第二十五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开展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读者服务工作,提供纸质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和其它载体信息资源,提高服务效益和读者满意度。

实行纸质信息资源的开架借阅,采用现代化技术改善借阅条件,提高借阅效率。提供数字信息资源的网络服务。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改善网络环境和软硬件条件,发展移动服务。

持续地改善图书馆的实体和网络服务环境,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空间资源,建设信息共享空间和创意空间,拓展网络服务空间,改善用户的阅读体验和使用体验。

第二十六条 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推介、导读、书评、讲座、展览等方式,积极采用新媒体,开展阅读推广和文化活动,弘扬大学文化和学术。

第二十七条 广泛深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自主学习模式,改进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完善新生培训、专题讲座的形式和内容。

第二十八条 推广学科化服务,开展参考咨询、定题检索、查收查引、课题查新、资源导航、个性化信息推送、科研竞争力评价、学科发展态势分析等信息服务工作。

第二十九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应积极参加全国性、地区性或行业性图书馆联盟,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联合信息咨询等馆际协作和共享服务。

第三十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为残障人士等特殊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便利。

第三十一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引导读者合理使用图书馆资源,爱护馆藏及设施设备,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加以约束。

第三十二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加强与公共图书馆和其他类型图书馆的协作,努力整合信息资源,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开展面向社会读者的服务。面向社会的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

第六章 工作人员

第三十三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恪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第三十四条 高等学校应根据读者人数、资源数量、馆舍面积与校区分布、服务项目与时间、设备设施维护的要求等因素,配备充足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包括专业馆员和辅助人员。

第三十五条 高等学校应加强图书馆专业馆员队伍建设。按照合理的结构比例配备相关学科的专业馆员。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训练或培训。

高等学校图书馆的辅助人员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组成部分,从事一般性业务工作,按岗位需求和相关规定进行聘任和考核。

第三十六条 高等学校鼓励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在职学习和进修,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应将图书馆专业馆员纳入学校的师资培养计划,重视培养高层次的图书馆专家、学科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第三十七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和院(系、所)资料室的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享受相应待遇。

第三十八条 高等学校对于在图书馆从事特种工作的人员,按国家规定给予相应的劳保待遇。

第七章 管理工作

第三十九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应秉持改革与创新的理念,确定办馆宗旨,制订发展规划,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与业务规范,明确岗位职责,规定考核办法,保证贯彻执行。

第四十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严格遵循相关的专业标准,加强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改进和优化业务管理。

第四十一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应有计划地开展学术研究,积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组织和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鼓励馆员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发表研究成果。有条件的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科研项目。可按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加入国际学术组织。

第四十二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聘任或解聘、晋升或降职、奖励或处分的依据。

第四十三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应注重业务统计工作,必须如实填报各类统计数据,做好统计数据的保存和分析。积极开展图书馆各类业务评价,通过评价活动不断提高办馆水平。

第四十四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做好文书与档案的管理工作,建立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制订管理规范,妥善收集、整理和保存文书档案资料。

第四十五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鼓励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要求,聘用学生助理,支持各种与图书馆有关的学生社团和志愿者活动。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本规程适用于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其他高等学校可参照执行。第四十七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各高等学校执行本规程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检查和评估的办法及标准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拟定,另行颁布。

第四十八条 本规程由教育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九条 本规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教高【2002】3号《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同时废止。

第四篇:北京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规程(试行)

北京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规程(试行)

为了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的规范化执行,推动高等学校民主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及《高等学校教职工作表大会暂行条例》,结合近二十年来北京高校教代会制度实施中的成功经验,制定《北京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作规程》(试行)。

一、教代会的性质和地位

教代会制度是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委领导下,教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和形式,也是学校领导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渠道。教职工代表大会每届3至5年,每学年至少召一次。

二、教代会的职权

听取讨论校长的工作报告,对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财务工作报告及其它有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讨论通过学校提出的校内教职工聘任、奖惩、分配改革的原则、办法及其他与教职工权益有关的重要规章制度;审议决定学校提出的教职工住房改革的原则和办法,以及其他有关教职工生活福利的事项;根据主管机关的部署,参与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参与民主推荐学校行政领导人选。教代会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行使职权,要尊重和支持校长及行政系统行使指挥职权。

三、学校党委、行政和工会在学校教代会制度建设中的责任

学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领导教代会工作。党委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贯彻落实;教育各级干部增强民主意识,研究教代会工作,协调、解决教代会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教职工参加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创造良好的条件。党委要支持教代会在《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教育部、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教工字[1985]第4号)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

校长要支持和保证教代会在其职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定期向教代会报告工作,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落实教代会在其职权范围内作出的决定、决议,责成有关部门认真处理好教代会征集的提案,自觉接受教代会的监督,为召开教代会提供经费支持,为学校民主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工会要认真承担起教代会工作机构的任务。教育教职工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下,积极参与学校的改革,紧紧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中心工作献计献策;要做好教代会的筹备及闭会期间的工作,认真组织教职工代表在其职权范围内,落实教代会的各项要求,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检查、督促教代会决议、提案的落实,及时将大会的情况通报教职工。

教代会的筹备与召开

一、教代会的筹备

教代会的筹备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进行,由教代会主席团(或执委会)及工会委员会负责大会的具体筹备工作。根据需要可设立若干工作小组承担具体任务。筹备工作主要有:

1、换届时,制定会议正式代表、特邀代表、列席代表的名额分配、代表条件、选举办法、代表团(组)划分(一般以党总支建制或分工会为单位)等方案。代表产生后,对代表资格进行审查,并公布代表各单。

2、征集大会提案,并对提案进行归纳、整理、审查、立案。

3、工会委员会在充分听取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对大会议题提出初步意见,在征求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的意见后,报教代会主席团(或执委会)通过。

4、有关部门将需提交代表大会讨论、审议、通过或者决定的文件在会前10天左右印发给教职工代表,在广泛征求代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在交学校工会。

5、安排民主评议干部时,参与制定民主评议干部方案。

6、提出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组成方案(换届时)。

7、提出大会主席团(或执委会)组成人员推荐名单(换届时)和选举办法)。

8、拟定大会日程、议程。

9、制定会议经费预算。

10、做好会议的其它准备工作。

11、教代会主席团(或执委会)负责人向党委(常委会)会议报告教代会筹备工作情况。

12、由党委下发召开教代会的通知(或由党委批转工会关于召开教代会的报告)。

13、学校工会于会前两周将学校召开教代会报告表(学校教代会开会情况表)上报上级工会。

二、教代会的代表

教职工代表由教职工直接选举产生。代表的构成既要照顾到学校各方面人员,又要充分体现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师代表应占代表总数的60%以上。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实行常任制,任期3至5年,一般与本校党委任期一致,可以连选连任。

(一)教职工代表的选举(换届时)。

1、由学校工会提出选举教职工代表方案,和党委沟通后,征求教代会主席团(或执委会)意见,最后报党委审定。方案内容包括:代表人数、组成比例、代表条件、选区划分、代表名额的分配、选举办法等。同时,方案还应包括列席代表、特邀代表名额的分配、产生办法等。列席代表一般是未被选为正式代表的党、政、工、团主要领导(也可以扩大到中层主要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特邀代表一般是已离退休的学校党政领导及有影响的教职工等。

2、代表名额。代表名额按教职工人数参照下列标准确定: 教职工在100人以下的,代表名额为30%左右; 教职工在101至200人的,代表名额为25——30%; 教职工在201至500人的,代表名额为20——25%; 教职工在501至1000人的,代表名额为10——20%; 教职工在1001至5000人的,代表名额为6——10%; 教职工在5000人以上的,代表名额为3——5%。

3、在正式代表中,高级职称教师应占教师代表半数以上,青年教师的代表也应占一定比例。

4、各院(系)工会根据所分配名额,通过酝酿提出代表候选人名单,按照差额(不低于10%的比例)选举的原则,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候选人当选须获选单位全体教职工的半数以上同意。

5、各院(系)将选举结果报学校工会后,由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对教职工代表资格审查。主要审查当选代表是否符合所规定的条件,是否符合所分配的代表结构和比例,是否符合民主选举程序。审查合格后,将教职工代表登记表存档。

6、学校党、政、工、团主要负责人和有关领导一般应是教职工代表。选举时,应将他们的名额分配到有关院(系)参加选举。

(二)教职工代表的资格的调整、撤换与增补。

1、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教职工代表,应对其代表资格进行调整:

(1)教职工代表在任期内调离本学校其代表资格自行消失。学校内部调动一般应予保留;

(2)教职工代表离、退休后,其代表资格即行停止。

(3)教职工代表被开除公职留用察看的,其代表资格自开除之日起即行停止;(4)教职工代表因各种原因一年以上不能参加教职工代表大会活动的,其代表资格一般不予保留;

(5)教职工代表失去群从信任的,由原选举单位向学校工会提出撤销其代表资格的申请,经同意后,由原选举单位进行重新选举。

教职工代表出现上述情况的应报学校教代会主席团(或执委会)备案。

2、教职工代表的增补与更换。

因各种原因造成教职工代表缺额的,按照缺额数和代表性进行补选,其程序是:(1)原选举单位向学校工会提出申请;

(2)经教代会主席团(或执委会)研究同意后,原选举单位按照选举程序进行选举,并将选举结果报学校工会;

(3)审查同意后,填写教职工代表登记表,并向下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增补及更换情况。

(三)教职工代表的培训。

1、教职工代表培训工作由学校教代会常设主席团(或执委会)负责,工会负责具体实施。

2、教职工代表培训的内容与方法:(1)政策、法律知识、教代会基本知识;(2)民主管理论常识和方法;(3)会前培训与日常培训相结合;(4)专题培训。

三、教代会的提案

教代会提案是教职工代表和教职工群众就学校改革发展、管理、教学科研、规章制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生活福利、教职工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的议案。

(一)提案的征集

1、教代会召开前一个月左右,由教代会提案委员会(或小组)或工会发出征集提案通知,并将提案表(附表1)提供给全体教职工代表。

2、教职工代表在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填写提案表交提案工作委员会。提案应一事一案。提案由一人提出后,须有五人以上附议。

(二)提案的审查、立案。

1、提案工作委员会(或小组)收到教职工代表提案后,应及时进行审查、登记、分类、整理。内容相同的进行并案处理。原提案人作为共同提案人。

2、提案工作委员会(或小组)对提案进行立案。立案的原则是:

(1)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2)属于学校行政职权范围内能处理的问题;(3)符合学校实际且具有实际价值或作用;

(4)对有争议的提案,提交大会主席团(或执委会)确定是否立案。

3、经审查立案后的提案,都要填写提案处理表(附表2)。凡未立案的提案,应作为意见转有关部门处理,并告之提案人。

4、重大提案应提交学校党委或校长办公会议讨论研究,确需教代会讨论、决定的问题应列为大会议题。

(三)提案的办理。

1、提案工作委员会(或小组)将提案处理表送交主管校长。

2、主管校长召开有关会议,逐条落实到承办部门(或者个人)。

3、承办部门根据提案提出的问题制订实施方案(定时间、定人、定任务)。不能落实的说明原因。

4、主管校长对承办部门的实施方案进行审核。

5、承办部门按实施方案进行落实。

(四)提案的检查与反馈

1、工会的提案工作委员会(或小组)对提案的处理情况进行检查、督促。

2、向提案人反馈提案办理结果并征求提案人的意见。

3、提案工作案员会(或小组)在教代会上报告本次教代会提案征集情况和上次教代会提案的落实情况。

四、教代会大会主席团 教代会大会主席团是大会的领导机构。在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可实行常任制。主席团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

(一)主席团的职责。

1、审议大会议题,并提请大会通过。

2、组织、主持会议。

3、听取和讨论各代表团对各项议案的审议意见。对议案进行修改。

4、草拟大会决议和决定。

5、处理大会期间其它重要问题。

(二)主席团成员的产生(换届时)

1、每次换届前,由主席团根据《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的要求和实际需要提出下届主席团人数、构成比例、建议人选等,报党委审查。主席团成员中应有学校党、政、工、团主要领导和教师及其他代表性人员,高级职称教师应占较大比例。主席团成员必须是教代会正式代表。

2、将主席团组成人员推荐名单提交教代会预备会议通过。

3、根据需要可以设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若干人。秘书长一般由工会负责人担任。

五、教代会预备会议主要议程

教代会预备会议由上届主席团负责人(或执委会负责人)主持。全体教代会正式代表情加。

1、大会主席团负责人向大会报告本次教代会的筹备情况,提出大会议程和议题的建议。

2、通过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代表资格审查报告(换届时)。

3、作关于代表增补情况的说明(有代表需增补、替换时)。

4、通过大会议题和议程。

5、通过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副秘书长名单。

6、通过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组成方案。

7、通过、决定大会其它事项。

8、党政领导讲话。

预备会议一般采取举手表决方式。

六、教代会会议主要议程

1、校长做工作报告(每学年一次)

2、必要时,学校行政有关负责人作专题报告。

3、由工会主席或由教代会主席团(或执委会)负责人、秘书长和教代会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负责人就上次教代会决议、决定的落实及提案的处理等情况向大会做出工作报告。

4、由主席团(或执委会)负责人就教代会闭会期间,召开主席团(或执委会)或主席团(或执委会)扩大会议所决定的教代会职权范围内的问题,向大会作出说明,提请大会确认。

5、以代表团(组)为单位,就会议报告、议案进行讨论、审议。

6、教职工代表大会发言。

7、换届时,按选举办法选举主席团(或执委会);对决议、决定进行表决,并宣布选举或表决结果。

七、教代会的决议、决定

凡属教代会职权范围内的问题,都应提交教代会讨论、审议,并作出相应的决议或决定。

1、决议、决定的内容

内容一般包括:决议、决定的时间,教代会的届次,决议、决定的事项,大会对决议、决定的意见和表决结果等。

2、决议、决定的形成 一般需经过的主要程序:

(1)大会主席团(或执委会)根据对各项议题的审议情况起草决议、决定草案;(2)将决议、决定草案交各代表团讨论,征求意见;

(3)大会主席团(或执委会)集中讨论意见,对决议、决定进行修改;(4)召开大会对各项决议、决定分别进行表决;

(5)由教代会主席团(或执委会)主席宣布各项决议、决定的表决结果。对未获教代会通过,而又确需实施的议案,可以在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后,进行复议,也可以提交临时代表会议或下次教代会再议。

3、决议、决定的实施

(1)学校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对待教代会决议、决定,经校长同意后,认真执行决议、决定。

(2)教代会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是决议、决定执行情况的检查督促者。检查可以采取定期检查、专题检查等形式。在每次检查后,应对决议、决定实施过程是存在问题,向主管校长汇报,并提出整改的意见。

(3)对教代会决议、决定的执行情况,应由教代会主席团(或执委会)负责人在下次教代会上进行汇报。

4、决议、决定的修订

教代会在其职权范围内决定的事项,非经教代会同意不得修改。在教代会决议、决定的执行过程中,情况发生变化,确需修改时,必须经过以下程序:

(1)由校长或承办部门向教代会提出修改决议、决定的建议;

(2)召开教代会主席团(或执委会)会议(或联席会议),对修改意见进行研究,并作出相应决定;

(3)对涉及面广,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在有三分之一以上代表同意召开教代会临时会议的情况下,可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并就修改内容进行表决,同进作出新的决议、决定。

教代会的组织领导机构

一、大会期间的领导机构是教代会大会主席团(见上述教代会大会主席团)

二、教代会闭会期间的领导机构

教代会闭会期间可以设立教代会常设主席团(或执委会)做为教代会的领导机构。常设主席团(或执委会)可以是教代会大会主席团,或是由代表大会另行选举产生的。常设主席团(或执委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

(一)教代会常设主席团(或执委会)的职责。

1、负责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

2、组织、主持会议及处理大会闭会期间其它重要问题。

3、协商处理教代会闭会期间临时出现的属于教代会职权范围内的其它重大问题。主要内容是:

(1)听取党政部门关于学校的建设、改革与发展等有关校务公开的情况通报,反映代表意见。

(2)根据干部管理机关的部署,在教代会内组织民主评议、推荐或者民主选举干部。

(3)根据教代会授权,对经教代会原则通过的议案的个别条文提出修改或者协商处理教代会决议、决定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修改补充的事项。

(4)听取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的工作汇报。研究处理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的意见和建议。

(二)教代会常设主席团(或执委会)的成员及产生(抽届时)。

1、常设主席团(或执委会)成员应由学校党、政、工、团主要领导和教师及其他代表性人员组成,高级职称教师应占较大比例。其成员心须是教代会正式代表。人数一般应是代表人数的10%左右。

2、每次换届前,由本届主席团根据《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的要求和实际提出下届常设主席团(或执委会)人数、构成比例、建议人选等,报党委审查。

3、将常设主席团(或执委会)组成人员推荐人员名单提交教代会预备会议进行选举。

4、根据需要可以设主席(主任)1人、副主席(副主任)1—2人及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若干人。秘书长一般由工会负责人担任。

(三)常设主席团(或执委会)会议的召开。常设主席团(或执委会)会议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

三、教代会代表团(组)长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

未设教代会常设主席团(或执委会),而在教代会闭会期间遇有某些重大问题需要协商或讨论决定,可召开教代会代表团(组)长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在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实行民主集中制。由教代会主席或秘书长主持。

(一)联席会议的成员

1、教职工代表团(组)负责人。

2、教代会主席团主席、教代会秘书长。

3、学校工会主席、专职副主席。

4、学校党、政主要领导。

5、根据需要邀请有关人士(列席)。

(二)联席会议的内容及召开 联席会议的内容主要是协商处理教代会闭会期间出现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会议内容同常设主席团。

2、联席会议一般每学期召开一次。

3、应1/4以上代表团(组)长的要求,召开联席会议。

4、根据党委书记、校长、教代会主席团、工会主席、教职工代表团(组)召开联席会议的建设,由学校党、政、工主要负责人讨论确定是否召开联席会议及会议的主要议题。

5、工会委员会负责将会议时间、主要议题提前通知与会人员,并将有关文字材料提前发给与会人员。

6、教代会代表团(组)长会前应文泛征求教职工代表和教职工的意见。以便在联席会议上进行讨论协商。在意见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到会人员过半数同意)形成会议纪要。

7、会后各代表团(组)长应将会议精神传达到教职工代表。

四、教代会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

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是在教代会领导下,处理教代会专门业务的工作机构。

(一)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机构设置。

根据教代会工作的需要,可设教学科研、生活保障、民主评议干部、青年教师工作、提案等常设性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成立其它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

(二)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人员组成。

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一般由5—9人组成。教职工人数较多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负责人应由大会主席团(或执委会)成员或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的资深教师担任。对口行政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可担任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副职。

(三)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机构及成员的产生。

1、工会根据教代会授权提出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机构设置、组成方案与行政进行协商,报党委审定。

2、提交教代会全体会议通过。

3、各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召开会议,推选主任、副主任。

4、制订各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工作制度。

(四)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职责。

1、审议准备提交教代会讨论的与本专门工作委员会(或小组)业务有关的议案,进行调查论证,提出意见和建议。

2、会议期间收集、整理教职工代表对与本委员会业务有关的议案的意见、建议,提交主席团(或执委会)作为修改议案、决议、决定的依据。

第五篇:南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工作规程

南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工作规程

南通市教„ 2009-1-29 点击数: 347

(试行)

为确保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培训“条件优良、服务优质、水平优秀、质量优等”的工作目标,特制定本规程。

第一条 本规程适用于由我市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机构)主办或承办的所有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

第二条 培训项目的下达与申报。

1.项目下达。市、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师资培训规划,每年一月编制师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项目,下达到相关培训基地(机构)。

2.项目申报。各级培训基地(机构)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向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培训项目,经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同意后实施。

第三条 培训项目的前期准备。

1.培训方案。各级培训基地(机构)根据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培训项目,制定培训方案,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

2.培训组织。各级培训基地(机构)根据所主办或承办的培训项目,做好培训学员的组织工作,确保每一位参训学员准时参训。培训通知书及报到须知由培训基地(机构)统一发给学员所在单位,并在培训前进一步做好学员参训的确认工作。

3.培训师资。各级培训基地(机构)根据所主办或承办培训项目的内容和课程安排,从本培训基地(机构)的专兼职教师中排定授课人员,下达授课任务,明确授课要求,检查备课情况;需要外请专家的,提前邀请,亦需明确相应的要求。同时需明确各培训班的班主任。

4.培训条件。各级培训基地(机构)应为学员提供必需的培训条件,以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5.食宿安排:培训学员需统一安排食宿,由培训基地(机构)派专人管理。学员住宿为双人或三人房间,有空调、电视及洗浴设施,整洁卫生,交通便利;伙食应做到可口卫生,培训前需约请卫生防疫部门到食宿点检查验收,审核菜谱。有条件的尽可能安排在培训基地内食宿。

6.场地安排:教学场地宽敞明亮,需有黑(白)板、音响、多媒体投影仪、空调、茶水和培训班的会标;实验场地需有满足实验需要的仪器设备和相关实验材料。

7.学具安排:培训基地(机构)需为学员准备或提供培训所需的书籍教材、笔记本、材料袋以及其他培训用品和材料。

第四条 培训项目的实施。

1.办班形式。各级培训基地(机构)可根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班形式,以达到最佳的办班效果。

2.学员报到。各级培训基地(机构)要高度重视学员报到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布置良好的报到环境,安排好便利的报到流程,随时了解学员报到情况,对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报到的学员,除与学员本人联系了解原因外,还应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汇报。

3.开班仪式。各类培训班一般均应举行简短的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的主要内容有:培训动员;学员代表表态发言;宣布班主任、班委会和学员分组名单,指定小组长;培训班相关事宜的布置安排等。

4.学员档案。各类培训班均应建立学员档案。学员档案分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两种,档案内容包括学员基本信息、学员考勤情况、学员学业考核情况等。培训结束后各培训基地需将学员学业考核结果报同级教育主管部门。

5.座谈反馈。各类培训班均应在培训中期和培训结束前,分别召开一次学员座谈会,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听取学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或整改;培训结束前还需进行一次培训情况问卷调查。

6.培训简报。各类培训班培训期在一周以上的,原则上均应编发培训简报,通过简报的形式向学员提供更多的与培训主题相关的资讯,刊发学员的学习心得体会,反映培训班的动态,集中解答学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和学习中的问题等。

7.资料整合。各类培训班均应对培训过程中产生的PPT、文本资料、图片、录音、录像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建立培训资源库;还应为学员复制授课的电子文档,或为学员提供可查询授课内容的电子邮箱。

8.观摩考察。各类培训班培训期在一周以内的,可安排一次本地范围内的观摩交流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培训期在10天以上的可安排一次本省范围内的考察学习活动。原则上不安排出省考察,确需考察的需报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9.学员结业。①各类培训班在培训课程结束后,均需进行结业考试或考查,可采取开卷、闭卷、撰写论文等形式进行;②所有参训学员均需撰写培训总结,填写《学员考核鉴定表》并在小组考评会上交流。③学员业结考核工作由班主任负责,班主任在班委会对每个学员提出“表现等第”意见的基础上给出综合考评等第。④举行结业仪式,颁发结业证书。

第五条 培训项目的考评

1.自查评估。每期培训班结束后,各级培训基地(机构)均应及时对培训的组织实施、过程管理和培训绩效进行分析评估,总结经验,形成书面材料报教育主管部门。

2.抽查考核。教育主管部门在培训班开班期间对办班情况进行抽查,抽查采取查阅资料、随班听课、座谈交流等形式进行。

3.年终总评。每年年底教育主管部门对培训基地(机构)的办班情况进行总评。

下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能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在线培训,我很珍惜这次机会。各种主题讲座,涉及面非常广泛,丰富而多彩的讲座,拓展了视野,了解到行业发展的......

    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网络在线学习培训总结 作为一名新老师能够有机会参加此次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在线培训课程,我感到非常荣幸,也异常珍惜这次机会。我从多样的主题讲座中选择了与我......

    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心得体会(精选合集)

    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能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在线培训,我很珍惜这次机会。各种主题讲座,涉及面非常广泛,丰富而多彩的讲座,拓展了视野,了解到行业发展的......

    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心得体会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世纪,是人类知识飞速积累的时代,是我国高等教育战略性转变阶段,从而对各高校办学质量提出新的要求。而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的......

    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教育现象是人们通......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全文5篇]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指导和规范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及......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_37161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 (教育部令第35号)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已于2014年1月8日经教育部2014年第1次部长办公室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2014年......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15年)

    教育部 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 教高〔2015〕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适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