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浅议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给教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布莱克曼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下了一个定义:不论时代如何演变,不论是自发的还是受赞助的,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这种学习就是专业发展。因此,如何让历史教师在专业上教学上继续成长,是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新要求。本文对此作一些浅薄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的专业有新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在教育教学中作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发创造性思维;除了他的本身职能以外,需要他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引导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去做那些有效果、有创造性的活动:引导、激励、平等探讨。”尤其是一个历史教师更是应该帮助学生揭开历史的迷雾,探究历史的规律,认识历史发展的走向。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和探究。这是一次对学生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要求学生改变机械背读、消极接受的传统学习习惯,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探究的意识,养成重过程、重人文、重理性的习惯。同时,它也对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只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运用探究的手段,体现合作的意识,才能真正启发学生智慧和创造思维。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展示着我国悠久的历史与文明发展。但是,由于国民保护意识的缺乏与有关部门保护不力,造成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陷入“濒危”的境地。如果教师只关注课本知识,只提供一些现成的知识,是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感悟,培养下一代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与意识,这也是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
(二)单一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专业发展
综合课程是课程改革的趋势,但综合课程却也给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单科的课程方式如何面对具有综合的学生。无可否认,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许多的专业性人才,可单一知识结构的老师是很难应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内容不仅涉及历史知识,还有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甚至涉及一些社会学知识,这对一个历史教师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同样,高中教学也遇到这样的问题。这就迫使广大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
教师以教为业,为生之师,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但我们应该看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很多场合,生为师之师。随着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阔,教师的立身之技能已经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还应该在方法的探究与思维的引领上多下功夫,这都迫使历史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专业发展。
(三)教材的新内容也要求教师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
1. 教材知识更新加快。新教材出现了许多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如果教师固步自封,不求发展,就很容易陷入知识陈旧的泥潭不可自拔,最后会被学生淘汰。《历史》(七年级上册)明确提出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样的结论,这些内容使许多多年从事历史教学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因为,从前根深蒂固的观点就是“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还有华夏族祖先中炎帝、黄帝加入了蚩尤,所以广大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
2. 人文性内容有所增加。当今社会,人文意识的缺失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新课程改革的教材在这个方面开始有了改进。如《历史》(七年级上册)对孔子“仁”思想的介绍,就非常具有代表性。这就打破了以前教材只强调知识灌输的做法,拓展了大家的眼界。当然这方面的内容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增加需要一批又一批教师不断努力。
二、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是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养,通过一些具体途径提示自身的教育教学和教研的能力。
(一)沉淀──知识的厚积薄发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比较大的障碍是缺乏后续知识的沉淀,从而影响对教学实践工作的总结和提高,影响对教学经验的一种深化与挖掘,所以我们的教师要注重对知识的积累沉淀。在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共识,不论哪行哪业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教师更加不例外,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积淀知识内涵可以通过“五个一”的制度来养成。如每个学年参加一项教研课题,读一本教学或其他类型专著,每学期参加一次专题讲座等。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加强自身的薄弱环节。
(二)渗透──自身修养的培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能不会改变的责任。时代总是不断的在进步,然而,时代的发展也给这个命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如今时代里,教师应该给学生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答案就是传授人文之道,丰富人文素养,加强自身修养这是教师专业发展一个必备条件。确立“大学科”意识。这里所说的“大学科”,是
指学科间的渗透、迁移和贯通,而且还包括与人类社会的有机联系。有些教师教学过于局限于教材和课堂,忽略了教学中的那种人文精神的传递,这不但是教学完整性的缺失。
(三)探索──勇于探索新领域
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明 方孝孺 《答胡怀秀 才》:“其用志不专,探索不精,闻见不博,攻习不久而能得圣贤之意者,无有也”。巴金《春天里的秋天》二:“我想用无言的话去探索她的心。” 探索是人的一种能力,勇于探索能力的养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熟读教材。学习积累的过程,而教材是知识和思维产生的源泉。针对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和规律,先了解历史事件发展、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而从这些知识中得到感悟与思考。因此,教师应该熟读教材。
2. 思维形成。教师必须了解历史,考察社会和人情,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课程教育是有限的,课程的内容是有限的。课程教育只是众多教育方式中的一种。所以不能局限在课程教学当中。尤其是历史学科,课程教学的教程内容有限所以必须联系社会,开发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还有我们得认真地去感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和内心世界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观点。比如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为什么会发生?书上解释: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经济得到发展.新型地主阶级力量得到壮大,但他们在政治上却没有多大的权力,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地主阶级就推动改革,这时候诸侯过国君大都成为地主阶级的代表;满足诸侯国争霸的需要。表面上是这样其实内在性质是利益的再分配,原来的一些旧贵族通过开垦私田摇身一变变成了地主,可这些私田当时是不合法的。而并不是新兴的一个阶级,这个新阶级只是换了一个名称罢了。
第二篇:历史教师专业发展心得
历史教师专业发展心得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人云:“正人必先正己”,“教人者自教”。中学历史教师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崇高职责,更应该具备较高的素质。这里,我就自己的想法,初步探讨一下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一、崭新的历史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学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学的基本观念。它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性支点。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树立历史教育以树人为本的观念,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到重要位置,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社会使命感,学会交往、生存、创造,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历史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把自己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程的主体、教学的依据,让历史课真正活起来。
二、丰富的历史专业学识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因此,历史教师要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及时、随时地“充电”,丰富自己的专业学识。首先,要有扎实的历史学科知识,包括丰富的通史和史学理论知识,断代史、国别史、专史、地区史知识。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挑选一些史学名著来研读,如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等,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其次,要了解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站在学科前沿,及时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新颖性。第三,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历史教师要广博地学习与历史相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如哲学、地理、文学、美学、天文、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知识,只有这样不断吸取知识的营养,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左右逢源”。
三、精湛的历史教学技能
历史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教学技能。首先是语言表达能力。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知识的过去性,因此历史教师应具有比其它学科教师更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语言要有准确性、形象性、趣味性、通俗性、精炼性,把语言家的用词准确、数学家的逻辑严密、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情感丰富融为一体,把模糊事理讲清晰、把枯燥道理讲生动、把深奥的事理讲通俗,让学生感知历史氛围,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水色本正白,积深自成绿”。历史教师平时应多看一些优秀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欣赏情趣,以及语言驾驭力。这样,教学中才能信手拈来,水到渠成。
另外,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还应掌握现代教学技能,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技术,充分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影像等不同类型的信息媒体,不受时空限制地再现历史场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信息容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篇: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书目
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推荐阅读书目
中山市实验高中李小银提供 1《新编历史教学论》
朱汉国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改革中的历史教育》
冯一下著
四川教育出版
3《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赵亚夫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案例分析与点评》
聂幼犁主编
天津古籍出版社
5《高中历史学习——新视角、新知识》
杨宁一主编
人民出版社
6《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发展研究》
何成刚著
岳麓书社
7《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何成刚主编
陈亚东夏辉辉副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历史研究性学习论》
陈辉著
现代教育出版社
9《历史教育考试研究》
姚锦祥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0《历史学科主体性教育》
谢国平著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1《历史课程教材教法新探》
陈辉主编
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12《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陈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3《历史教学设计》
何成刚、夏辉辉、张汉林、彭禹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第四篇:自动化历史及其专业发展
自动化历史及专业发展
几乎全国每所高校都有自动化专业。但是什么是自动化?自动豪华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热门专业的发展历程。
自动化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生产、管理过程)再没有人活校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进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作控制来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众多领域。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 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 危险的环境解放出来而且可以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
自动化得是由来已久。我国古代就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将自动化的技术引用到生活当中。例如指南车、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水运仪象台等。这些科技产品足以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且也充分表明了自动化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便捷。不仅是在我国世界其他国家也有自动化应用的事迹。如古埃及和古希腊的发明家就创造了教堂庙门自动开启,铜祭祀自动撒圣水,投币式圣水等自动装置。17世纪,随着生产的发展,在欧洲的一些国家相继出现了许多自动装置。如法国科学家B.帕斯卡在公元1642年发明的加法器;荷兰机械师
C.惠更斯在1657年法明的钟表;英国机械师H.波尔组罗夫在公元1765年发明的蒸汽锅炉水位保持恒定用的浮子式水位调节器。
18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自动化技术形成。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需要,自动化调节有了更广泛的应用,但随着广泛应用与许多领域就相机包漏出了许多问题。于是就有许多科学家对自动化理论开始系统分析与研究。如1868年英国物理学家J.麦克斯韦,1876年俄国机械学家H.A.维什捏格拉斯基和1877年英国数家E.劳斯,1895年德国数学家A.胡尔维兹等许多科学家们都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步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自动化有了更加深远的发展。1946年,美国福特公司的机械师D.S哈德最先提出了“自动化”一词,并用来描述机器缸的自动转送和加工的过程。50年代,自动调节和景点控制理论的发展,使自动化进入了一单变量自动调节为主的局部自动化阶段。60年代随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出现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结合起来,使自动化进入到生产过程最优控制与管理的综合自动化阶段。到了70年代自动化理论和技术就基本不上形成了。
那么新中国的自动化历程又是怎样的呢?20 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于是就全面学习苏联组建高校教育体制——细分专业。于是,对应着国家工业建设的自动化与国防、军事建设的自动控制,先后建立了“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控制”专业。前者经过多次专业名称的演变,逐渐发展成“偏重应用,偏重强电”的自动化专业。最终在1995年走到了一起,合二为一,成为统一的“自动化”专业。1998年,按照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最新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经调整,合并而成新的“自动化”专业不仅包括原来的“自动化”专业(含“工业自动化”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还添加了“液压传动与控制”专业部分、“电气技术”专业部分及“飞行器指导与控制:专业部分)。以下来详细介绍我国自动化专业的发展轨迹。
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当时我国全面学习苏联。我国的自动化专业最早源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大调整是第一批设立的专业——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当时,苏联原著我国兴建156个大型工业企业,国家急需要电气自动化方面的技术人才,于是培养这类专业人才
很符合当时国家建设的需要。60年代,专业名称改为“工业电气化及自动化”,70年代又改为“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这不仅仅是专业名称的改变,而是有其深刻内涵,它反映了我国工业从“电气化”一步一步向“自动化”迈进的历史与发展趋势,也表明了自动化专业急国家所急为国家建设的历史与发展总趋势。
1993年,全国第三次专业目录修订后,国家教委宣布将“工业电气自动化”与“生产过程自动化”两个专业合并成隶属于电工类的“工业自动化”专业。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工科本科引导性目录”,将电工类的“工业自动化”专业与原电子信息类的“自动控制专业”合并成为新电子信息类的自动化专业。1998年有进行了第四次修订的的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属于强电专业类的电工类与属于弱电专业电子信息类合并为强弱电合一的电子信息类。同事,将原属于电工类的“工业自动化”专业与属于电子信息类的“自动控制”专业正式合并再加上“液压传动与控制”专业部分、“电气技术”专业部分及“飞信器制导与控制”专业部分组建新的属于电气信息类的“自动化”。目前我国已有200余所高校设有自动化专业。如果加上以自动化为其专业的一部分(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自动化专业无疑是最庞大的专业了。
第五篇:专业发展历史及建设
专业发展历史及建设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目前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发展迅速,各硬件设施如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已具有一定规模,师资力量雄厚。2007年,根据企业对报关与国货运人才的需求分析,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分设报关报检单证和国际货运两个方向,其中报关报检单证方向主要培养熟悉报关报检疫及国际货运业务,熟练对单证进行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货运方向主要培养熟悉报关报检以及国际货运业务,熟练掌握海洋、航空、陆路货运流程及操作技巧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国际贸易与货物运输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货物运输、货物通关、货物报检、国际单证与结算、货运代理等方面的操作技能,适应现代物流公司、报关行、货运代理公司、港航企业等部门管理、服务一线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报关报检单证方向培养目标:
本专业该方向培养与我国经济建设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报关与国际货运基础理论和实务知识,熟悉国际商务规则,通晓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相结合的“大通关”领域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对于国际商务过程中通晓报关、报检、制单业务人才的培养。
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1、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基本法律规范、计算机、数学等基础文化知识以及报关与国际货运领域的英语知识、计算机知识等专业基础知识。
2、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国际商务、西方经济学、企业物流管理、国际贸易、报关实务、外贸单证实务、报检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
3、掌握报关、货物运输、单证审核、电子商务、商品检验、商品分类等专业技能知识。
4、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社交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5、具有较强的报关实务操作能力,进行报关、报检、单证审核、货款结算的能力。
6、具备一定的国际货物运输计划编制能力、货源组织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合理规划能力和盈利分析能力。
7、具有在报关和国际货运中支配现有资源、利用当前信息、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8、三年毕业,除获取大专毕业证书外,还应获取报关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单证员资格证书、货代员资格证书、计算机初级证书、英语三级证书、普通话合格证。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业务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本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国际货运代理及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大专生必备的基本文化科学知识,掌握国际货运代理方向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基本技能要求:
熟练掌握和运用Windows 操作系统,并精通Office、WPS办公自动化系列软件,能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并处理业务工作; 较好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能进行英文函电处理、英
文单证制作;
3、专业技能要求
具备一定的从事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运代理的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国际货运与代理中的具体问题; 了解国际货运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晓相关的通行规则。
4、综合技能要求
具有较强的中英文表达能力、较强的沟通与协作、协调与组织能力,并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及发展动态;
5、专业核心能力要求
熟悉国际货运各环节的运作与管理,尤其是要掌握国际货运各环节的实际操作; 具有缮制国际货运单据、审核货物进出口单据的专业能力; 熟练运用物流管理相关软件; 具有熟练运用英语处理商务英语业务、进行商务交谈的能力。
6、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毕业生应取得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岗位专业证书
鼓励毕业生取得以下证书: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商务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报关员职业资格证书、报检员职业资格证书、国际贸易业务员职业资格证书、全国商务英语认证考试初级证书。
就业岗位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市场营销方向)学生适合的就业岗位多,毕业后可从事报关行、外贸企业、进出口公司、海关、货运公司、物流企业、大型企业等从事报关、货物运输、货源组织、对外销售、仓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国际货运代理公司。
就业优势
1、订单培养。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我们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本专业也正在与其他大型企业积极洽谈“订单培养”,为更多学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2、推荐就业。本专业积极与各类工业、商业企业展开合作,建立了多处校外实习基地,如青岛海通源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北京瑞恒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山东物流企业协会等大型企业,并定期就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与实习基地进行交流。校企之间的合作,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可以更好适应社会对实用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积极与实习基地展开学生就业合作,根据企业需要,为其推荐毕业生,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深造途径优势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升本深造的途径很多,主要有:
1、跨校专升本考试。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可在大三参加全省跨校专升本考试,升入省重点本科继续深造。
2、自考。学生在专科阶段学习的同时,可以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相关专业中进行选择。
3、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在进入我院学习以后,可以报名参加我院组织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从而可以通过国内学习和国外学习拿到学士学位甚至硕士学位。
实践教学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本专业在保证正常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教学计划中安排了
适量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为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2006年建成了自己的实验室:电子通报关和现代物流实验室,购置了电子通报关模拟软件、国际货运模拟软件、集装箱物流模拟软件,这些软件的引入,使学生可以在模拟的环境中掌握实际工作中所学的基本的技能,从而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程设置
本专业按“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实行理论课和实践课并举,使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牢固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在必修课方面,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进出口业务》、《报关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海洋货物运输》、《国际航空货物运输》、《集装箱及多式联运》、《报检实务》《国际贸易法》、《国际商务》、《企业物流管理概论》、《国际市场营销》、《海关概论》、《国际结算》、《国际货运保险》、《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函电》、《报关英语》等专业实践课程以及英语精读、听力、口语、写作等基础能力课程。并且开设了《国际货物实务模拟操作》这门综合性实践训练课,通过知识的学习和软件的模拟,使学生掌握国际货物运输的知识和业务处理能力。同时,本专业还开设了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选修课程,例如,《商检实务》、《HS商品分类》、《商务礼仪》、《国际商务谈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