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改革调查报告
新课程改革的调查报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在新形势下,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它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评价促学生全面发展”等,是对原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那么,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哪些变化呢?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还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应对?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通过采访法,观察法,对咸嘉湖小学若干师生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考评制度等方面进行访问,并考察该校教学课堂的实际情况。
二、调查内容及总结
(一)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
1、课程内容设置的变化
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历史。与以往国家统一课程占绝大比重不同,今年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到总课时的20%;传统占有较大比重的优势科目语文、数学的课时略有下调,缩减下来的课时分配给了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校本课程。
据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老师们反映,课程内容变化最大的是艺术、体育与健康课。它们分别由过去的音乐、美术及体育、健康教育综合而成,但又不是两门课程的简单加法。比如,艺术课不仅仅教学生画画和唱歌,而是全面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去感悟美、创造美。其中融合的内容除了音乐、美术之外,还有陶艺、雕塑、书法等等。体育与健康也是彻底变化,整个课程贯穿健康第一的思想,除了基本的体育、健康、营养知识外,还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意志品质等。
小学新课程计划课程的设置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学校不仅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兴趣爱好以及个人道德的培养。
2、教学观念的变化
新课改将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重大改变。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由过去的以传授知识、做题为主转变为突出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走出过去着眼知识的传授、一味做题、以学生考试的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的误区。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当成教学主体,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注意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和人格,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建立平等、互助、尊重的师生关系,而不是教师居高临下地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容器。
另外,新课改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如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开发。针对不同学生的智力类型和不同的学习方法因才施教,从实际出发。走出过去一刀切、齐步走、整齐化
一、千万人做一道题、答一张考卷的路子。
3、教学方式的转变
去的教学过程设置以教师传授知识、讲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知识为主。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最后考试。实行课改后,8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课堂上除利用讲授法外,还采用辩论、讨论的方式辅助教学;或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引导学生现场观察、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有事组织学生玩一些科学游戏等等。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只会说教的施教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成主体,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评价制度
用掌握知识的多少、快与慢衡量学生素质的高低。这种观点是极偏颇和错误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对学生的考评排在前三位的方式是: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20%,成长记录袋占10%。总体上,各校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单一的纸笔测验,多数学校同时采用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开始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全面发展的评价。
(二)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在观察中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或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看合乎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的要求,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质量相差很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
再次,课堂过于吵闹,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往往一宣布讨论或探究开始,学生便开始大声讨论.在课堂上,根本听不不到学生在说什么,说的内容与学习有关还是无关,讨论一段时间后,教师再问几个问题,就算结束。有的往往一节课都在讨论,学生都在说,课堂上乱哄哄的,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教师不明确自己在学习方式转换中的角色,或者对自己的角色困惑,特别是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教师布置完任务,学生开始讨论,有些教师往往在讲台上一站,似乎学生的讨论或合作学习与自己无关,结果使学生的学习缺乏有力的指导,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2、评价制度不完善
评价制度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每位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同和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的热情和积极性。新课改要求评价多元化,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校为追求升学率,仍然只关注知识目标,注重结果,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考试成绩依然是评价教师的金标准,尤其是职称评定,对考试成绩的要求很高,教师迫不得已在教学中还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用题海战术,加课时加重作业等比较保险的方式提高学习成绩。很多小学虽然开设了音乐、美术、思想品德课程,但却很少上,有时还被语文、数学课代替,这些课程就如同虚设一般。
3、师资力量缺乏
在此次调查中师资问题表现得比较严重,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有所体现。首先,从样本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结构不合理,在各类型小学中均存在同一个问题,即男教师数量极少,由于教师受年龄结构的限制,部分中老年教师(40岁以上的教师占到35%)受传统应试思想的束缚,难以摆脱已有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师数量短缺、包班现象严重,专职教师非常少,一个教师从事多门
学科的教学,教学精力严重不足,用于学习研讨的时间不足,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又少,致使科研能力普遍比较差;在开发校本课程和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普遍反映没有相应的教师,操作起来困难太大。再次,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培训,专业素养不足;由于师资问题(教师数量和质量问题)引起的班容量及教学效果等一系列问题给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建议
(一)要重视教法研究,积极探索“高效互动”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教学理念之一是教学过程多样化,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内容特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教师都要清醒的认识两点:一是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二是在教学设计“求新”的同时,还要注意教学效果的“务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 “高效互动”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有效的互动达到教学的高效,让学生在有目的的认识活动中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能力体系,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现在多数教师的知识欠缺,没有达到21世纪教师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科知识不足,教学技能较差、难以灵活地驾驭教材等问题。培训方式开始可以少一些集中讲授,多一些现场观摩;少一些理论性知识的传授,多一些有指导性的讨论与研究。在教师基本素质有所提高的基础上,再逐渐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指导,并引导教师用理论性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将具体的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逐渐培养出一批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切忌急于求成。
第二篇:数学新课程改革调查报告
数学新课程改革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基本状态,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促进丰都县高中新课
程改革顺利实施。
调查时间:2010年9月6日至2010年11月26日。
调查对象:重庆市丰都中学校高2013级。
调查方式: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在实习的过程中听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与教师学生座谈新课改。
【摘要】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三个月来,对课改运行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基本结论是:数学新课程的开设情况基本没有达到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太大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所变革;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所加重,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是客观的,就是这次课改的思想体系与应试高考成绩这一现实要求产生较大的背离。同时,我还提出了解决困境的措施:通过执法检查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监督;确立新的评价体系;加强研究,构建与新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力教师培训。
关键词: 高一数学新课改现状调查研究
新课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和教育观,然而,习惯于传统教学的中学数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却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传统教学模式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的固定模式。而新课改改的内容是: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一、高2013级数学新课改情况。
1、领导重视,落实到位。
学校、教委成立了课改实验领导小组,由教研室负责课题实验的具体实施工作。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上;立足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努力实现“三个转移”,即:角色转移,教研员改变原来的指导地位,与实验教师同参与、共研究;学校领导要转变角色,深入课改一线,和教师打成一片,成为教学研究的帮助者、实践者;重点转移,把教研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新课程的实验上;目标转移,把教学研究目标转移到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上,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验证新课程标准,推进新课程实验。每周星期一下午4:00开周前会;校领导,教委不定时下班听课;校领导不时到高一年级办公室问询。
2、抓师资培训,促观念转变。
(1)组织教师理论学习,抓教育观念的转变。校课改实验领导小组在各位教师自己认真学习的基础上,为各校教师推荐了新课改学习资料,并拟定了讨论主题,供大家学习参考。
(2)组织数学教师参加各级新课程标准培训、岗前培训和教材培训,促使教师尽快掌握新课标、新教材。为了实施重庆市丰都中学校新课程改革,丰都中学对高一全体教师进行了暑假新课改培训。培训的内容有:一.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二.理论到方法的转变;三.课堂是否重视模式的建构?
(3)组建课改实验研究中心组,研究新的教学模式。新课改下高一数学教学模式:
(一)“自主学习”10分钟,发现问题,小组讨论,展示个人成果,教师对重点概念点评;
(二)“合作探究”10分钟,小组讨论,互督互评,展示个人成果,教师对重点讲评;
(三)“巩固练习”10分钟,组长负责,组内点评;
(四)“个人总结”5分钟,根据组内讨论情况,指出对规律,方法理解不到位的问题;
(五)能力展示5分钟,教师作出总结性点评。我通过听课调查实验班和平行班的教学情况,2013级学生用的资料书有:《优化设计学案》、《名师伴我学学案》、《速效作业》、《创新作业》。前两周用教学备课组分发本节课的详案,学生老师按照详案上的步骤内容进行学习。接着各位老师自行备课准备课件,教学模式为新课改模式,或者用《名师伴我学学案》作为教学方案进行新课改教学模式。
二、收获与不足。
(一)取得的进步。
由于各项措施具体、得力,新课程实验工作正在健康顺利地开展。通过听课和座谈,数学教师在课改中迸发出极大的热情,做出了扎实有效的工作。教师已经基本集具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备课方式由“怎么教”转变到“怎么学”,“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其次,非常注重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每节课,教师几乎都注重从创设情境入手,以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始终是微笑的,课堂评价基本是以激励与肯定为主,甚至敢于让学生来评价老师,比较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让学生体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最后,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已经被广泛地使用。尤其是“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几乎所有老师在课堂中不只一次地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开会研究,从2010年11月22日丰都中学高2013级学生问卷调查及平时听课情况可以看出,新课改实施存在以下问题。
1、改理念理解不透。
不管学生还是老师课改理念理解不透,不少学生还沉侵在初中老师的教学模式中,对高中老师的教学方式存在排斥心理,不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很多同学都反映听不懂课,即使听懂了也做不来作业。从课堂及备课教案的情况看,些许老师尚未树立起适应课改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放不开,总觉得有些地方不讲不行,怕学生不理解;本来提出一个问题就完全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可教师却只做一些无效的提问,人为地限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与时间。“手捧新课程,心教老教材”,没有意识到新课程改革对自己的严峻挑战。
2、整合能力亟待提高。针对新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难度深度与知识拓宽等方面比较迷茫,“本本”主意较强,表现在课堂中按部就班地讲教材,不能对教材中呈现的情境加以整合,不能恰当地选择有关资源来丰富课堂等。教材配套练习陈题多,难度大,普遍与新课程理念有较大差距,促使教师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导致教师对新教材难以把握教学尺度,作业题,练习册没有足够的时间讲解。
3、教学行为转变滞后。课堂上,有些教师缺少对自身的解剖和反思;存在以灌输讲授为主的现象;缺少对学生的自主性、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少数老师新的教学模式没有转变过来,还在用旧的教学方式,只注重了教学效果。
4、新课改下教学成果较差。从月考和七校联考成绩分析出,没有用新课改教学的老师交出的班级整体水平高于用新课改教学的班级。一部分学生上课很不积极,没有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甚至有学生还没有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哪儿等老师说答案,这样是没有效果的。不少学生还没有学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一味的怪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对,进而没有了学习兴趣。
三、如何改进新课改的建议。
1、适当调整教材内容容量,缓解内容与规定课时之间的矛盾。教师教学要做好:抓基础、讲方法、重实效、培养能力。
2、增强教师在职培训的功能性,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通过各种培训,研习活动丰富教师的教学知识。不断组织教师进一步系统、认真的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加强对教师理论学习的要求,为教师提供一定量的理论学习资料。
3、改进课堂教学的指导方法、引导教师立足课堂,扎扎实实地搞好课改。用好各种课程资源对学习方式的启发、引导功能。教育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实施新课改。教研组多督促各位老师的备课,上课情况,认真落实新的教学模式。
4、确立新的评价体系。教育评价具有导向性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数学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强调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四、对新课改的结论
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告诉我们,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由于高中教育已要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各个中小学都必须做好新课程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网上查阅资料;
2、维忠.数学新课程中的数学文化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
年,第9期;
3、丰都中学2010暑假新课改培训讲稿及数学新课程实施现
状的调查问卷。
第三篇:沈阳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沈阳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八班05158015窦丹龙
沈阳市各个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积极推广。为了进一步了解沈阳市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的实施情况,了解各校在推进课改中所碰到的困难和采取的应对之策,我通过听课、听报告、个别访谈、等形式,对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形成本报告。
一、课改取得可喜成绩:
从开始以来,有关中小学为新课程的实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营造了较好的课改环境。
沈阳教育局始终把课程改革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要求各中小学必须把此项工作纳入重点工作范畴,并作为各校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教育局专门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学科指导小组,对课改实验过程进行专项指导和全程管理,有关人员经常深入基层,了解课改的进展情况和课改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性意见,有效地保障了课改实验工作的稳步开展。
为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教育局积极通过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进行舆论宣传,为新课改的实施营造声势,使广大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对本次新课改有了一定的认识。
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大多数学校领导也十分重视本次课改工作,各校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配备了较强的师资力量参与实验,许多学科的名师、名师培养对象及骨干教师都承担了实验任务。大部分学校的领导也比较关心实验年级的教学动态,经常下实验班听课,及时予以具体的指导。问卷和座谈显示,当谈及本次实施新课程的有利条件时,有87%的老师认为领导重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要,尽管教育经费拮据,教育局还是拨出一定的课改专项经费,学校也积极筹措经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中小以上学校配备了电脑室,绝大部分学校建起了多媒体教室。有的学校对实验年级采取“倾斜政策”:如为实验班级配置多媒体,为实验教师配置手提电脑等等。
2、开展了有效的教师培训工作
由于借鉴了兄弟市的课改工作经验,师资培训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2004年上半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通识培训,要求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学习一至二本教学专著,摘录5000字以上的教学笔记,每人撰写一篇教学心得。2004年暑期和寒假,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全市起始年级的新课程教师进行了两次学科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各学科起始年级教材体系,各单元训练重点分析等。培训方式有专家讲学、案例分析、分组研讨。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
进行深入的讨论,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力求取得实效。问卷调查显示,有93%左右的教师认为自己参加新课程培训后收获很大,或有一些收获。
除了做好学科培训工作外,教研员每周下校听课调研,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解决。2005年上半年,小学教研部每位教研员听课都在100节左右;教研部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各科新课程教学观摩,各科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评比,各科优质课评比,校长展示课,名师展示课等等。另外教研员还带头承担课题的教育科研工作,制订了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编印了各学科学习材料和优秀案例集,组织教师参加了全国和省、市实验区课改交流和教学观摩等活动,使新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最明显的变化是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因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围绕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新课程培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使教师在建立对新教材全新认识的过程中确立全新的教育观念。调查期间,在与教师的交谈中,在听课中,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观念确实发生了质的变化,改变了教师以往那种一味传授、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许多教师能够把学生看作是发展的主体,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去开展实验。
教师观念的变化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角色和教学行为的变革:教师的角色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开始由传授者向促进者悄然转变,开始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课堂中比较多地出现了师生平等互动的生动场面;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尝试,特别是合作学习,许多教师已注意教给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基本方法,问卷调查显示,有近98%的教师已注意在平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许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地体验探究性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意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过程,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由被动学习逐步转向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开始体验到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开始得到赏识和鼓励。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学生已经开始学会在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并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
4、对评价机制的改革作了有益的尝试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能有效地促进课改实验的健康发展,因此探索和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配套的评价机制,是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一直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往的评价方式由于过分强调评价结果,学习成绩成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因而评价往往比较片面,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
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
我县教育行政部门、研培中心和学校近年来都在努力探索评价制度的改革与研究。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不少学校在评价观念和方法上都作了新的探索,由只注意文化知识学习的评价转向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如实行素质教育报告单,学生参加实践操作考试,设立综合素质档案袋,建立学生档案袋等。教育局对学校的评价也强调综合性: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除教学质量以外,还要考查学校的教学管理、校园文化、教师培养、教育科研等各个方面。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是可喜的,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理念、专业素养、教学技能等方面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往提高了,留给教师的空间增大,教师的工作难度也在增加。许多教师面对新课程,显示出综合知识储备不足,创造性不强,缺乏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等缺点。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都已意识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也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如组织学科培训,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组织业务学习和考试等等,但部分教师课改的主动性不强,学习的自觉性不够,把课改看作是一种负担,因而对新课程改革觉得不太适应。另外从客观上来讲,由于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优秀教师流失严重,骨干教师太少,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缺少骨干教师的引领与指导,因而往往无所适从。影响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另一个原因是教师繁重的工作量,某些小学教师不仅要上语、数,甚至还要兼上其他几门课,教师成天忙于备课、改作,没有更多精力去钻研教研、探讨教法,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新课程。
2、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太少,且实效性不强。
新课程实施以来,各校对教师培训工作有所加强,但机会还是太少,成效也不十分明显。许多教师除了一学期一次的学科培训以外,由于资金、工作量等方面的原因,几乎没有机会参加其它的学习培训;许多学校缺乏有效提高信息效益的机制,教师外出学习或参加教研活动往往没有宣讲和总结分析的要求,因而教师在外出学习中的积极思考比较少,实效也不大;许多学校在教师业务学习的资料购置和服务方面基本没有开展起来,学校没有像样的图书、杂志、资料供教师学习提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学校校本培训很不到位,校本培训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集中学习材料上,培训缺乏实效性、针对性,不能满足工作所需,不能解决教师教学中发生的问题。调查座谈中,有许多教师都谈到了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问题。
3、课堂教学中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到位。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在观念上确实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课堂行为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偏差。我们从对教师的听课调研中可以看出,许多教师在上课时都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这些方式的引进却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只是觉得人家课堂上有了,自己如果没有就会显得落后。至于什么情况下适合自主探究,什么情况
下需要合作交流就没有细加考虑,因此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地方教师却一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该由教师点拨的时候却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探索,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学计划不能完成,教学目标没有达到。
4、校本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实效性不强。
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结构性突破,是实现三级课程管理的有效保证。但由于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师资培养及培训跟不上,实践基地和活动基地严重不足,教师的精力和能力不够等原因,使许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名无实”。校本课程开展也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如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考虑学生实际发展需求;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不规范;方案设计与实际落实相脱节等等。
5、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考核评价跟不上课改需要。许多学校虽然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作了一些探索,但总体上评价机制和方法还是比较落后,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有的评价改革的力度不够,有的评价缺乏操作性,有的只作书面文章,没有落到实处。有75%以上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评价体系滞后是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现行的考试指挥棒对新课程的实施起着极大的制约作用。由于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还是以分数为依据,而一些积极参与课改的教师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还比不上采用传统教学的教师所教学生的成绩,加上社会、家长往往只看分数,使得一些教师面对新课改缩手缩脚,走上“新课改轰轰烈烈,抓分数扎扎实实”的老路。
三、几点建议:
1、要给新课程的实施营造一个更好的和谐环境。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要保证课改工作真正稳步、健康的发展,必须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如教育行政部门的导向问题,出台怎样一个合适的评价机制和标准,才会使学校、教师、学生既重视教学成绩,又不至于成天围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又如怎样去解决大班额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矛盾问题。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期望人人有参与的机会,人人获得被关注的满足,人人有展示成功的舞台,但我们现在中心小学以上的教学班基本上在45人以上,城区学校大多超过60人,这样的班额又怎能开展个别化教学呢?又如教育经费不足导致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再如怎样去解决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精力有限的矛盾问题。据调查,我们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有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愿望和需求,但同时,他们又确实比较忙。以小学教师为例,90%以上的教师兼任二至三门以上的课,周课时大多数在16~18节以上,他们要备课、上课、改作、个别辅导,确实不太有多少时间和精力用于自己业务学习。因此如何创设和谐的人际环境,利用教师有限的空余时间,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我们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
2、要加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为教研部门,目前迫切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既然我县绝大部分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都任教两门以上学科,工作量较大,既然我县绝大部分中小以上班额都比较大,那么作为教研部门,就应该去思考在现有条件下,该如何去有效开展研究工作,要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专题研究,挖掘其中的优势,分析其中的问题,逐步增强教师学科整合的意识和能力。又如我们近年来的教研活动存在着“重城区、轻农村”的现象,为农村教师的成长搭建的舞台相对较少。因此我们是否可采取教研活动重心下移的做法,有意识地在一些乡镇中小甚至村完小开展一些较大规模的教研活动。再如加强“送教下乡”的实效性问题。我们在开展活动之前,是否让一些优秀教师参与一些薄弱学校的蹲点调研活动,要求他们在了解当地教师的需要和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再设计教案上课。与当地教师用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学条件,上出理念新、思维活、基础实的好课,这样的送教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要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业务部门所组织的集中培训和教研活动次数毕竟有限,要真正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主要还得靠校本教研。扎扎实实地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有效策略。因此教育业务部门要加强对业务副校长、教务主任、兼职辅导员、名师、名师培养对象、骨干教师等队伍的指导和培养,而学校则应该有意识地将这些业务能力强,有较高威信的老师组成教学指导组,减少他们事务性的工作负担,经常性地开展专题研讨、讲座、听课评析等具体指导工作。要切实加强基层教研组建设,保证学校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要进一步健全教研组工作制度,明确职责,保证时间场所,重视活动效果。学校要对教研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将此作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校本教研先进学校和教研组检查、评比等活动,对各校校本教研开展情况进行有效督导。
4、要努力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配套的评价机制。
当前,考试成绩仍是社会衡量学校、学校评价师生的主要标准,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有好的成绩,能考入重点中学,学校为了争夺生源,教师为了晋级、评优,也不得不狠抓学科考试成绩。而如果仅以考试成绩来判定优劣的话,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往往优于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许多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不敢放开手脚。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教学评价工作,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配套的评价机制,加强对教师的过程管理的评价研讨和实践。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而非学业的结果,让评价真正发挥对课程效果应有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2012年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预测题(新课改)
一、填空题
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构主义课程以美国的_______为代表。
3.根据课程管理和设置的要求,把所有课程分为_______和_______。
4.国家制定的是教育目的,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是_______,到课程工作者所要确定的是_______。
5.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是_______。6._______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7.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_______。
8.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_______。
9.课业及进程是指_______。10._______最早将课程编制引入课程评价。11._______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模式。
12.美国的加德纳提出了_______,为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1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_______。
14._______是在课程编制或课程实施之前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被成为“过程评价”,_______被称为“结果评价”。
15.2001年6月______________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
16.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课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课程理论上,偏重能力的是_______,偏重知识的是_______。
18.课程设置的最终表现形式是_______。
19.课程设计所形成的文件称为_______。
20.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终要体现科学教育与_______相结合。
21.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主要有_______、赫尔巴特、斯宾塞。
22.新课改下,小学阶段以_______课为主,初中阶段设置_______课程。
二、简答题
2.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3.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
4.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临沂山香咨询电话:***1QQ客服:126483546
3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5.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6.简述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7.简述新课程下的学生观。
8.简述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
9.简述课程计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2012年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预测题(新课改)答案
一、填空题
1.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材/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2.布鲁纳 3.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4.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5.教育目的 6.课程实施 7.教材/教科书 8.课程计划 9.课程
10.泰勒 11.发展性评价 12.多元智力理论 13.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4.诊断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1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6.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17.形式教育论 实质教育论 18.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19.课程标准 20.人文教育 21.夸美纽斯 22.综合 分科与综合二、简答题
2.(1)社会发展水平
(2)科学文化发展水平
(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3.(1)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
(2)强调加强基础
(3)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4)重视个别差异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活实际的联系。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4.(1)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强调教师是潜力无穷、持续发展的个体。
(2)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
(3)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合作者。
(4)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有发展的自主性。教师的自主发展强调的是发展教师个体的个性和特长,使个体的潜质充分发挥出来。
5.(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9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
6.P27
7.(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8.P
539.(1)体现课程结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原则。
(2)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原则。
(3)体现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4)统一性、稳定性与灵活性结合原则。
新课程改革知识要点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二、十项教学技能是什么?
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方式的构成要素,十项教学技能总结归纳如下:
1、导入技能;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明确意图、进入交流。
2、语言技能;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语调、语义交流信息。
3、板书技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4、教态变化技能;活跃气氛、增强情感、辅助口头语言交流。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5、演示技能;促进感知、变换信息通道,增强交流效果。
6、讲解技能;了解事实、形成概念、掌握原理和规律,认识交流本质。
7、提问技能;检查学习、促进思维、获得反馈、改善交流过程。
8、反馈强化技能;调控教学、强化学习,巩固交流成果。
9、结束技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形成系统,结束交流。
10、教学组织技能;教育学生、指导学习,保证交流顺利进行。
三、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1、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
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4、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时间的功能。
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七、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八、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1、服务。
2、调控。
3、反思。
4、合作。
九、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所产生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一次又一次的补充和辩论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入了。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锻炼后,也会逐渐地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十一、如何实施作业个性化?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2.留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留作业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学生留落实训练点的作业,做到训练到“点”,落实到“点”,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理、生理负担,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3.留谈学习方法的作业。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后,可试着布置一些谈学习方法的作业。第二天,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议一议。这样,能做到举一反三,相互启发,教学生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用。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写”,增多学生的“说”,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留想象作业。当今课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
十二、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1、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1)、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2)、利用成长记录等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
(3)、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在期末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的结果,体现形成性评价。
2、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5、注重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
6、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十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关注哪些方面?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注意八个“关注点”:
1、关注学生的潜能。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2、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
3、关注弱势群体。
4、关注评价中的“无法量化”或“不确定”的内容,尤其要关注德育中的道德评价和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5、关注“违规事件”。
6、关注对学生的“无意伤害”。
7、关注教师自身的行为效应。
8、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反评价因素。
十四、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
2、指导性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情感性原则。
十五、在新课程评价理念下,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作为好课应体现以下六个方面:
1、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交流是单向的。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和充足的时间。
教师要用好教材,但不是只教教材,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与教材中的问题相联系的学习材料,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小组中交流的时间,交流后整合的时间,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的主动学习,师生的互动常常会流于形式。
4、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的知识;②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②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化了的问题;④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⑤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
5、应该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
6、应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思维过程,不惜打乱、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
我县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实验中学课改是教育本质的一次变革,实施新课程是一种必然。高效课堂是新课改以来提出的新时期课堂教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我校的高效课堂是“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自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经过中国教师报李炳亭主任、县教育教研室、学校老者研室三级培训后,我已经初步掌握要领,并在课堂中贯彻执行。虽然收获颇多,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遇到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预学的环节内容变化大,形式更多样
以前的新课,学生基本上就是读书,勾画,做题填空等简单形式的预学,更利于学生展开独学、对学和群学。今天的课是单元复习课,内容难度比较大,既要整体梳理一遍教材,又要梳理单元检测题试卷等,更为艰难的是,这种复习课本来上的就不是很多,为此同学们表现出了许多的不适,在合作上大家没有了往日的默契。昨天的数学课上,我也非常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因为刚上完了必修课,今天就接着复习,同学们在梳理教材时有了难度,在小组内部分工上,比过去的协调也增加了难度。
二、展示环节有所变化
首先,展示什么内容,比过去有所变化。过去是展示自己小组最拿手的成果,是首先要展示自己小组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接着是小组互相解决问题,展示成果。这样的课堂设计学生有些不太适应,所以,该哪个小组出场展示呢,学生们就出现了混乱。当学生出现这个问题时,我没有及时进行纠正。我怕纠正太多,学生更无所适从,希望他们在课后的反思中能够理清思路,留待以后的课上改进。
其次,怎么进行展示,比过去有所变化。为了增强学生对疑惑问题的记忆深刻和关注,今天要求大家把问题板书呈现在黑板上,过去是以说代替写。今天在写上,大家有些不适应,而且对于时间的把控不够好。多数学生没有写过这么大量的粉笔字,甚至为了板书美观,好几个同学都擦了又写,写了又擦。怎么样写好,怎么样板书,今后这些内容我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培训,这也是对学生的一个挑战。单元复习课,更应该落实到善于归纳,善于理清思路和结构来学,落实到笔记是一个关键,这也是本节课要求学生板书呈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衷。
再次,展示过程中学生灵活性不够。今天的课堂,学生灵活反应不够好,没有及时对相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寻找其共性,这些是新授课中少有的。我想,这和老师的调动及氛围的营造不够有很大的关联,今后要加以改进。
三、评价环节有变化
经过三级培训的学习,结合学校情况和学生情况,我们将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变为复合的评价方式,即采用参与度和结果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所以,过去我们对学生的参与 只停留在口头表扬的层面,从来不给予加分。今天,要考虑参与度加分,我自己首先就感觉有些不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情感氛围等营造的不够。
在这些变化中,我们也许有很多的不适应,我想慢慢会好的。
当然,今天的课也有一些是没有变化的,但教学中,却无形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展示环节的走样。本学期,我们都是按照学校制定的“五步三查”教学环节进行的,即展示小组成果――接受大家质疑――修改完善并归纳小结――欣赏评价的环节进行,今天第二个小组的展示就出现一些混乱,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当时的教学处理有些急躁和粗糙,还没有和学生交流,不知道是否是因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展示成果不适应。也许更习惯的是小组全体上台,这样大家心里没有那么慌张,相互有提醒,能够更好地进行展示。第二,反馈环节 的处理不果断。今天的复习课,实际上是可以不超过规定时间的。一方面是展示环节的调控不太恰当浪费了时间。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展示过程,了解复习的把握程度,可以灵活处理最后还是否需要反馈与评价。第三,师生的沟通不顺畅。过去的课堂总是春风笑语的,今天我满脑子里想的都是五步三查,抓紧时间,及时了解学情,学生心里想的是怎么在小组中参与展示。我感觉师生的精神面貌没有激发出来,相互之间的和谐、互动缺乏温度,所以整个课堂的激情不够,感情不够,也影响了学生的发挥。我个人的体会是,尽管老师要少说,可老师仍然是整个课堂的情感氛围营造的主要源动力。
在这节复习课中,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我需要以后加以改进,也需要理加多的学习。同时,我也有所收获,从这方面来讲,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信学生,是解放教学的基本前提。本学期,我们在导学案的编制上就不断地渗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如标注A、B、C三级训练题。今天的复习课导学案编制,为了避免老师的交代不清楚,学生了解不明确,考虑到复习的内容多。所以,重点解决了学生的行为要求。我觉得今天的导学案更像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课前,课中,老师基本上没有花时间来啰嗦“现在你们干什么,怎么干”,相信学生的结果是,大多数同学还是能够按照要求去学习。
2、从形式上来讲,五步三查的环节基本完成。在学校课堂改革的固模阶段,我觉得自己是严格按照五步三查的要求,亦步亦趋,努力探索怎么样落实教学预学、展示、反馈三环节及五步的。上完课后,自己总的感觉是,五步走完了?探究课上了?形式的问题似乎容易解决,内在的问题只好慢慢摸索前进。
3、3、控制冲动,凡是传统课堂的不当做法先放一放。我觉得对自己来说对有些问题的传统做法,自己是想方设法地控制自己停止不说。比如按照过去的思路,复习课一般是把知识结构梳理梳理,把重难点、易错点、常考点以及各种题型归纳归纳,很多时候讲得学生一愣一愣的,讲得学生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问题是,老师讲完了,学生真的掌握了吗?而且,一节课不够老师讲在今天的课堂上,学生没有提填空题的问题,就真的没有问题了?按照学生的问题学生找,学生的答案学生发现的原理,像今天的课堂,我该什么时候插入其中了解学生对填空题把握的真实情况,甚至怎么样“引导”、“点拨”?我当时真的还没有考虑好,也没有寻找到适当的时机,也就控制了冲动,没有采
取贸然行动。
总之,我认为在“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应通过各种形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为了提高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我需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对以上问题加以认真解决,这是我今后教学需要更加认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