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作为校长,你将如何应对?
我校是农村小学,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是:国家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实行了九年义务免费教育,各种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现代化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都慢慢走向农村学校。国家也对农村教师实行各种免费培训。如非学历远程培训、国培、新课程培训等。为当前农村小学教育创建了不少平台。为教师更好地优质服务于学生创造了不少条件。
但当前小学教育发展也存在不少挑战:
(一)农村小学教师业务素质较低,急需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县城学校的扩大,农村小学大部分较优秀的教师被县城小学挖走,在农村小学任教的则大部分为年纪较大,业务素质一般的教师,明显缺乏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和学科带头人。
(2)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和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教学长期处于简单机械的重复状态。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3)近几年虽一些大中专毕业生来到农村小学任教,他们虽然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文化素质,但由于缺乏教学实践和正规的引导,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教学业绩平平。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作为小学校长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建议:鼓励县城小学的优秀的教师到农村支教。或每年派一些农村小学的教师到县城小学跟班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
(2)积极创造机会让农村的教师到城市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3)加强校本教研,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4)举行多样化的业务和政治培训,更新教师的观念。
(二)确实推行中心小学课程任教教师专业化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因要想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和谐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关键。然而,目前在农村中心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学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数学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数学现象较为普遍。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被认为是杂科,往往是由语文或数学老师兼任,而有的语文或数学老师则把这些“杂科”课占用来上语文或数学,有的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科知识,也只好草草应付一下,更不要说上好这些学科了,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其实,在我们农村中心小学音体美等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就是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其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必须根据每位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点和发展基础,坚持扬己所长,扬己所能的原则来安排课程,促进课程任教教师专业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确保农村小学教师任教学校的相对稳定,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农村小学任教,普遍存在教师流动性较大的问题,教师在全镇范围内频繁调动,没有相对的稳定性,导致教师不安心教学,课堂教学没有延续性,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学生年段知识没有过好关,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使老师教的叫苦,家长不满意。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相对稳定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让教师们安心教学,努力提高自己所任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篇:如何应对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应对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一个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要求和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正在逐步得以确立。与过去相比,这个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评价、管理、课程开发等方面都有不少创新之处,问题,它将给我们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作为一名教学校长,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呢?
一、机遇
1、国家重视,政策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明晰,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的制定,为我国未来二十年的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充分体现了国家通过立法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对教育的重视。、国家经济发展,对教育投入的逐渐增长。教育不仅肩负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而且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随着国力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始终把教育摆在公共财政的突出位置予以重点保障,持续不断地加大教育投入。随着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有力支持,相信我国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教育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并践之以行,民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需要经济发展予以强有力的支撑,国力强盛,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也就相应增大。民众日益富裕,步入小康后,人民对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教育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关注,在家庭消费支出中,教育消费日趋增长,占家庭消费支出非常大的份额。据2011《中国家庭教育消费报告》显示,被调查家庭每月用于教育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44%。教育消费支出迅速增长反映了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
二、面临挑战:
1、城乡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及教师待遇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教育均衡任重而道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强,大量的人口涌进城区,给城乡教育带来沉重的压力,一方面,城区在未做好教育规划与布局之际,进城上学的学生急剧增加,出现师资紧缺,校舍紧张,大班额等现象,于是,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通过各种方式从乡村学校选调优秀骨干教师,也不得不把本应用于城乡均衡发展的教育经费侧重于投入到城区学校的改建和扩建上。另一方面,乡村学校生源大量减少,优秀骨干青年教师不断流向城区,这无异于釜底抽薪,优秀教师的流失进一步加剧学生的流失。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优先的经费投入,优越的城市环境,优厚的福利待遇,攀比心理和“要求上好学”的优秀生源的输入,使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在进一步扩大,城乡教育越均越不平衡了。、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师资配备不到位,体美音等艺术专业教师紧缺。“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的这一现象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青春的事业,可由那些并不青春的教师来勉强维持,对学生的发展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农村小学英语、信息技术和音、体、美学科普遍缺少专任教师,要开足开齐上好课程难度极大。、留守儿童增多,给学校安全管理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沉重压力。我国城乡有45万多所中小学校、9万个左右农村教学点,有12万多所幼儿园,有2亿1千万中小学生和2200万在园儿童,其中近80%在农村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出经商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中隔代抚养的情况越来越普遍,09年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已达5800多万。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出门在外,小孩长期缺少父母的亲情关怀,爷爷奶奶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直接有效的沟通和教育,使得家庭教育近乎空白,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卫生及心理发展等状况令人担忧,同时也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4、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影响了教育教学设备的添置与更新,从而进一步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在逐年提高,但从我国整体的教育投入的方向来看,主要的资金都用在发展高等教育上,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比例不大,重视不够,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失衡。世界多数国家教育经费支出一般呈现出宝塔型结构,即在分配教育经费时,优先满足初、中等教育发展的资金需求,在此基础上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但我国目前则恰恰相反,将本来有限的教育经费大量投资在高等教育领域,使得中国高教投资比重偏高,不仅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高于发达国家,造成教育经费错置、基础教育薄弱,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这种失衡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也与各类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目标极不适应,严重阻碍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基本格局是以地方负担为主,中央和省级只提供少量的补助。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的县乡政府财力原本就较为薄弱,却负担着绝大部分义务教育经费。这使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了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处境越来越困难。处于中部地区的江西,经济发展水平全国排名靠后,所以,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偏低,当地政府能提供的用于教育的财力十分有限,欠帐较多,导致农村中小学老化的教学设备因资金短缺而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在教学硬件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就和城市学校差了一大截,教学质量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5、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踟蹰前行,举步维艰。在人才评价标准和人才选拔方式尚未发生根本改变的今天,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仍然是围绕着“分数”在运转,虽然素质教育已提了多年,并且很多学校也曾努力尝试过,但很多学校和教师迫于上级的“唯分论”考核及家长要求高分的主张不敢大张旗鼓地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虽“千呼万唤始出来”却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下,仍羞涩地“犹抱琵琶半遮面”。
6、家长自身素质不高与家长对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太高这一现象形成强烈反差,家长对学校、对教师的责难和怨言越来越多。很多家长观念阵旧,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教育改变命运的认识也非常的深刻,但是,他们认为家庭只提供衣食住行,满足孩子的温饱,而教书育人就完全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他们分不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他们不懂得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他们把小孩在学习,生活、品行、心理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全推给学校和教师,孩子出现了问题不是去反思和总结,而是一味地去指责和埋怨学校和教师。
那么作为小学校长我们将如何应对呢?
(一)加强班子建设
做一名好校长,心中要谋事,永远憧憬着未来;眼中要见事,永远注视着发展;双手要干事,永远把握着现在;脚下要追事,永远超越着时代。
1、用自身的儒雅魅力影响教师。首先要重修养,胸中藏正气。校长要修政治素养,多一点敏锐目光,多一点理性态度,多一点辩证思维,多一点知识储备;要修人格涵养,做到既能举止端庄、文明典雅、神态从容,又能表情丰富、言语得体、幽默风趣;要修情趣教养,我们不怕没经验,就怕不勤奋。其次要善学习,腹中有才气。校长不仅要学,更要先学、多学、深学、博学,学习的覆盖面要宽,学习的切入点要准,学习的集成度要高;不仅要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实践学,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站得更高,思谋更远,才能赢得教师的尊重和追随。第三要会思考,脑中聚灵气。会谋事能成就大业,会理事能获得敬重,会干事能取信于民。(校长要研究新情况、分析新形势、提出新对策,着眼创新愿思考,养成习惯勤思考,掌握方法会思考,因为有时工作的成败只在于一个观念的转变。)第四是勤实践,手中用力气。要抓落实,抓督查,抓推进,抓效果,不能无果而终,更不能不了了之。(要诚心服务用真劲,提高效率用巧劲,严谨细致用实劲,确保“工作筹备零遗漏,工作开展零失误,工作总结零遗憾”。)
2、用纯真的人格力量感染教师。校长的人格力量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概括起来是四句话:一是“无欲则刚”。校长应是一个好人,一个能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要大事不独裁,小事不缠身,难事不推诿,好事不伸手,会经营学校,会经营人心,会经营质量,会经营品牌。二是“有容乃大”。校长要与人为善,厚德载物,宽容得众,宽厚生辉。要以身作则,不要只会批评;要解决问题,不要制造麻烦。三是“大爱无疆”。校长要心系学校,情系教师。当校长的,要把所有的教职员工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看待,要热爱你的集体,热爱你的同事;要把与同志们共事当作一种缘分,当作一种至高的乐趣;要善于为教职工排忧解难,为教职工谋福利、求实惠。四是“永葆激情”。一个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校长,必定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校长。校长要有干事的冲动,要有成功的渴望,要不断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对认准的事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能以饱满的热情去拼搏。校长的激情可以感染教师,教师的激情可以感染学生,校长、教师、学生的激情融汇在一起,校园才能充满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学校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3、用学校的愿景目标鼓舞教师。一是用心谋划发展愿景。校长要用心去谋划制定学校的发展蓝图,不只是把学校做大,更重要的是把学校做强做优。二是用心经营学校。校长管理学校,不是让师生去服从自己,而是让自己和师生都服从于一个共同的愿景。做一任校长,要经常思考三个问题:我为学校发展做了什么?我比前任校长强在哪里?我给后任校长留点什么?这应是校长追求的理想境界。三是用心培育学校团队。校长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校的团队精神,向愿景目标挺进。一个团队像一片树林,每一棵树为了阳光和雨露都奋力向上而成为栋梁。校长对教师要有“放心”的诚意、“放权”的胆略、“放手”的措施,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为愿景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4、用科学的发展眼光激励教师。校长如果没有强烈的发展意识,那么学校必然死水一潭,没有生机和活力。常言讲得好:“把困难踩在脚下,它就是你成功的助推剂;把困难压在心头,它就是你失败的导火索”,“人生是一杯水,你往里面添加奋斗,就会品出甘甜;你往里面添加懈怠,只会品到苦涩。”在发展中遇到困难、遇到问题不可怕,这些困难和问题正是我们发展的机遇。校长要善于发现小问题,理清大思路,解决新问题,引领学校向更高一层发展。
5、用强烈的忧患意识警示自己。每一位校长都要时刻保持“安易忘危,安能生危,安外有危”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真正做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同志们经常回头看一看:自己的脚印有多少留在了师生之中、留在了履职尽责的征程之中?自己的脚印有多少留在了娱乐休闲场所、饭店和咖啡屋?书架上的书有多少认真阅读过,有多少记入了自己的笔记?是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6、加强宣传,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党和政府出台的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政策无疑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执行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原来红艳丰韵的好政策从上到下不停地缩水和瘦身,最后落实到基层时已是脸色苍白,瘦骨嶙峋了。所以,作为最基层的教育管理者,校长
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等待政策的到来,要及时地去学习、了解、宣传政策,去主动关注教育的发展动态,去主动要求和推动有关部门落实政策,用好用足政策,促进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7、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全面客观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新标准。虽然现行的教师评价涉及到了德能勤绩等方方面面,但其核心却仍然是与教师切身利益相联系的业绩评价,学生考试成绩事关教师的考核,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由于受到教育评估机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的共同影响,使得部分教师只重视教学业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要求,教育主管部门以考试成绩为重要依据来评估学校,学校和家长也以考试成绩来评估教师,只要所带班级的学生成绩考得好,“分数论成败”,只要业绩突出,便“一俊遮百丑”,业绩优秀便可以成为邀功请赏的骄人的资本,便可以抹杀一切的缺陷和不足,虽然教学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或教师优劣的重要依据,但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果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体现教育目的,就会容易使人误入歧途,偏离方向,因此,积极构建具有导向,激励、监督、反馈作用的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8、密切家校联系,加强交流与沟通,发挥家校社联动共管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电话、短信,家访,制作家校联系单,开好家长会,或构建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沟通,形成互信共识密切合作的良好关系,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强与村居社区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取得它们对学校工作的信任和支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策群力,形成合力,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课程改革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模式。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传统的认识已不再实用,取而代之的是多维、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它应包括(1)有效训练学生的理解力;(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不断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对此教师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有价值、有新意的教学素材,而不是拘泥于原有的参考材料。
9、精益求精,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胡锦涛总书记在第23个教师节的讲话中强调:“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 可见教育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教师的作用日益增强,教师的质量受到普遍关注。只有教师的教育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数学教师必须专业化。
总之,只有做到了以上九点,才具有在新课改的挑战中寻求机遇的可能,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运用有效的教学艺术,积累经验,为教育事业做出更进一步的贡献。
第三篇:当前公立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布人
当前公立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布人:
随着教育体制的变化,办学模式也随之变化,民办学校、股份制学校不断涌现,使公立学校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那么,公立学校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呢?校长老师们纷纷支招。
重视人文环境创建快乐校园
学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人才的竞争,是学生的竞争。公立学校要提高竞争力,校长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的办学理念,重视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努力构建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让教师工作得快乐,让学生学习、生活得快乐。
近年来,教师弃“公”奔“私”的“出走”现象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析其原因,除个别教师是为金钱所诱惑外,多数教师是因为觉得在公立学校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体现自身的价值,感到精神压抑,前途渺茫,工作和生活缺少快乐感。因此,作为公立学校的校长,首先应该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在改变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上做文章。比较私立学校而言,公立学校在人文环境建设上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首先,公立学校直接背靠的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这是任何私立学校都不具备的坚强后盾。因此,公立学校首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一条件,在制度建设上体现对教师的关怀。比如建立起科学的教师培训制度和业务激励机制,为教师搭建起提升自我、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再如,在评先选优、职称晋级和干部选拔提升时,要充分体现出公平公正和民主的原则,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付出努力后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其次,公立学校不像私立学校那样以市场经营为目的,学校与教师之间也不是纯粹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公立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学校的主人。因此,学校要以民主建设为基础建立起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校成为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大家庭。当教师参与管理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自然就会把学校的荣辱与发展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会把学校当成实现自己理想和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这样,老师们努力工作并快乐着,有谁还会想到“出走”呢?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前,不论在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处于厌学状态。面对升学压力,学校和老师给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习目的的单一性,使得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生活单调乏味。尤其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更是感觉不到学校生活应有的吸引力,有的甚至想方设法要逃离学校。因此,公办学校要提高竞争力,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建立起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让学校名副其实地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乐园。
那么,公立学校该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优势呢?首先要在师生关系上进行改革,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为“求教者”而不是“被教者”,视为“求学者”而不是“受学者”;教师要从爱学生,为学生服务做起,在与学生情感互动的条件下建立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育人环境。二是以长远发展为目标,建立起全面的、宽松的学生评价机制。古代教育家王安定说,“凡长育人才者,教之以宽,待之以久,然后化成而俗美”。因此学校要逐步改变那种以纸笔测试为主的、短期的、片面的评价方式,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而且不论小成还是大成,都不“急于求成”。同时还要摒弃那些刚性的、武断的评价方式,代之以宽松的、鼓励式的评价方式,以“宽”“柔”为宗旨,体现学校教育“养”和“育”的本质。如此,师生关系和谐了,教育环境宽松了,学生自然会乐学而不疲。总之,公立学校只要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走内涵发展的路子,让校园充满人文气息,让师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充满快乐,就一样会走在时代的前列。
增强三种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从我们本地的情况来看,吸引学生到民办学校就读的主要原因是其强有力的办学质量。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虽然跟许多因素有关,但我认为在这诸多因素中,关系最大的要数教师
队伍的质量。公办学校要在当前大环境下提高竞争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增强教师的三种意识,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增强教师的危机意识
每一个调入民办学校的教师都给自己堵死了退路,要么让自己的工作走向辉煌,要么面临淘汰下岗。在这种生存环境下,所有的教师都会努力工作,为自己在学校争得一席之地。但公办学校的教师就不一样了,虽然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实行好几年,但撩开人事制度改革这层面纱,你会发现,公办学校实质上还是变相的大锅饭——各校虽然制定了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和与之相配套的考核制度,但实际上走过场的多,严格执行的少。
要加强公办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竞争能力,首先要增强教师的危机感。要严格岗位考核,实行全员聘任制。要有一套严格的岗位管理考核制度,以约束和管理师资队伍。在考核中,要真正实行“优胜劣汰”,将考核变成教师进步与提高的阶段检验,形成竞争上岗的机制。大庆人讲: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这种压力和危机感正是一种动力,迫使人们去掉惰性,去拼搏进取。相信在这种压力之下,教师一定会增强责任感,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
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一文中指出,中国教育缺服务意识。他还指出:民办学校的产生,对公办学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他说:“教育的服务意识,要从每一个老师到他的课堂,每一个校长到他的教师,每一个教育行政部门到他们的学校,彼此都要强化。这个强化的历程,才能真正让人感受到温暖,才能真正地让我们的教育受欢迎。”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彻底去除“师道尊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我们明确指出了教育的服务功能,所以服务是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让教师怀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想,想方设法为每一位学生排忧解难,千方百计地为学生的幸福成长营造乐园。
三、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
团队是一种力量。一个人的思想力量或许微不足道,而一个群体的思想就能汇集共同的智慧,产生长远的群体影响力。要办好一所学校,打造一支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团队是至关重要的。明智的校长一定会注重培养教师的团队意识,并让每一位教师在团队中成长,并享受成长的快乐。
培养教师的团队意识,首先要让每一个教师感受团队在自己成长中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在集体备课、一课三议、一课三上、校际交流等活动中,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帮助每一位教师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教师的团队意识,还要让每一位教师融入团队中: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教学的交流活动,善于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策划,让自己的智慧融入集体之中。
一个具有危机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的教师,一定是具有极强发展潜能的教师。一个学校拥有了一批这样的教师,就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校,一定能稳稳地站立于教育发展的大潮中!
困境中求生存弱势中寻发展
学校教育自汉以来,就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类。官学就是今天的公立学校。纵观公立学校的发展史,就是集优越于一身,闪耀着诱人的光环,让众人心向往之。然而,时至今日,公立学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其中最难的就是农村中小学。这些学校经费严重短缺,优秀教师外流,教师年龄严重老化,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低下,教学质量每况愈下,生源急剧减少„„
农村中小学的出路在哪里?我从自身经历认为,有国家均衡发展的教育大环境,我们要
充满信心。就目前而言,我们要在困境中求生存,在弱势中寻发展。
选一位好校长,能让农村中小学的脊梁挺起来。一位好校长要练就一身“手眼通天”之功,能协调各方关系,争取乡镇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对教育的支持。同时,一位好校长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才能带领学校的教育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培养一批优秀教师,能让师资力量强大起来。乡镇政府要从本乡镇教育发展的高度出发,逐年有计划分学科地接收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使其在三五年内成为本乡镇的教学骨干和能手。同时,学校要加大对原有教师的培训力度,狠抓校本研究工作。尤其对有上进心的教师,学校要关注他们的成长,给他们创造各种学习机会,让本镇的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完善教学硬件设备,能让农村课堂活跃起来。农村中小学“老三室”利用率不高,“新三室”教学设备又陈旧过时,远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教育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除了争取上级部门的投入外,就要自力更生,节省额外开资,逐年更新一些教学设备,缩短与城里学校在教学资源上的差距。在充实教学设备的同时,不要忽视教师的新技术培训,才能让教学设备真正做到物有所用。
提高教师待遇,能让农村教师自豪起来。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是国家政策的问题,学校无力左右,但学校要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多为教师搞些福利,这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让教师感觉到在这个学校是幸福和自豪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每天满怀激情上课,学校到处洋溢着春光,散发着希望。
作为农村中小学,虽然暂时面临困境,处于弱势,但有国家做我们的坚强后盾,将来定会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在教育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提高学校竞争力从留“心”做起
随着民办教育的兴起,各地私立、半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并不断地壮大起来,并凭借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以及严格的教学管理吸引了诸多家长的眼球,进而发展到民办教育生源的急剧抬升和许多公立学校中的“名师”改投“门派”,使得部分公立学校陷入了一定的尴尬境地。
究其原因,学生、家长看重的无非是私立、半私立学校推出的“分数至上”,教师看重的是民办学校的丰厚工资和福利待遇。也就是说,公立学校无论在教学硬件的更新上,还是在教师工资待遇上,都无法和私立、半私立学校相提并论,更不敢对外大肆鼓吹“唯分数独尊”。面对如此不利的对比条件和环境,公立学校应该怎么扭转这种局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呢?笔者认为,要提高公立学校的竞争力,就要从留住教师的心做起。只有留住了教师的心,才能加强教师队伍的向心力,才能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才能留下良好的社会口碑,才能留住和吸引更多的生源。
要留住教师的心,就要进行情感投资。人都是有感情的,当情感投资和金钱诱惑发生冲突时,情感投资往往更能留住教师的心。所以,作为学校领导,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中,要时刻关注教师的情感需要,力求做到“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主动果断地去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只有教师真正感受到学校领导的关爱,才会发自内心地“以校为家”,才会不求金钱上的回报,只求工作上的付出和奉献。
要留住教师的心,还要给教师减负。有的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只是一味地强调扣分,而从不谈及任何鼓励,这样换来的必将是教师更加厌教和学生们的更加厌学。我们总是强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那么,我们学校领导为什么不尝试着改变对教师的管理理念呢?要为老师们减负,就要毫不手软地砍掉那些束缚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条条框框。只有使教师真正从重负中解脱出来,他们才会有时间去搞教研,抓教学。只有使教师们处于受鼓励和表扬的氛围中,他们才会心情更加舒畅,心理上更加主动求上进,才会使教师的工作情绪由“要我教”变为“我要教”,从而激发和提
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总之,公立学校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妨先从留住教师的心做起。提高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 我认为,提高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是提高公立学校竞争力的关键之关键。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曾写过一本书,书名是《学生第二——把你的教师放在第一位》。读罢文章,我深深地为作者远大的目光所折服。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只有被别人充分尊重和认可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去尊重别人;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只有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才会发自内心地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把教师放在第一位,也就提高了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当然,学校的服务中心还是学生,如果学生的成绩上不去,学校就失去了竞争力;如果学生的安全没有保障,学校就会面临危机;如果学生的学习生活枯燥乏味,学校就没有了活力„„但学生的中心地位是靠教师来实现的。当学校把教师的一切后顾之忧都解决了的时候(包括家庭问题、待遇问题、孩子入学问题、住房问题、个人工作被认可等),也就是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每位教师都会感觉到:在这所学校工作,真的很幸福!这样,教师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为了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去努力工作。
试想,一个教师,如果因为学校的制度不公平而气愤,他肯定在课堂上露不出笑容,不能耐心地去给学生讲解,不能心平气和地回答学生的疑问,反而会把胸中的闷气发泄到学生身上。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校在竞争中事事被动,处处落后。
因此,公立学校要提高竟争力,关键之关键是要提高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作为学校的领导,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要把教师放在第一位,以激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教师心甘情愿地为学校的发展而鞠躬尽瘁。校长要切实提高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就要时时走到教师中间去,了解他们的困难,解答他们的疑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高度重视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关注他们的生活、工作、家庭和身体;要经常进行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当教师感觉在这所学校工作是幸福和快乐的时候,他们便会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并能主动为学校多承担一些额外工作。这时,学校的竞争力自然而然就会增强,面对任何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学校都能泰然处之。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师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小学数学教师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目前教育大环境下,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民对教育的认识,全国对教育的重视,是我们教师在地位与待遇上首先就有了相应的提高。这也使我们的工作积极性想对的得到刺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让交流与沟通更加快捷与方便,随之而来的像国培这种层面广泛,可选择性强的培训与交流等等,使我们有了更多的开阔视野,互相学习,全面提升自身业务能力水平的机遇。也让我们对自己的职业与职责有了全新的认识。
然而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对新的数学教学纲要的理解;如何正确有效地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学生视野的广泛、反映的快速、知识渴求面的增长、多元个性的养成;课堂随机生成的正确有效处理;如何对孩子客观、公正、鼓励引导行、实效性的评价等等,都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挑战。
所以我们数学教师,也和其他教师一样,一定要理智的把握好我们面临的机遇,快速有效地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与教育思想纵横度,以适应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第五篇:互联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教育”是现代教育技术所创造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形式、学习方式以及教育科学研究视野的多样化和个性化。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如今,“互联网+”已渗透到课程、教学、学习、教学评价及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互联网+教育”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更多的学校利用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云课堂、云教研等多种信息化形式风起云涌,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互联网+教育”可以把抽象、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形象、生动;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皆可自主学习;能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有助于教师创造更有新意、更有价值的教育方式,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率;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体验和自主发展等,这些无疑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
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新型教育方式虽然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一些局限性,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方式,“互联网+教育”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被动漫、游戏所吸引,而对学习的三维目标要求可能被削弱,从而弱化教育的本质;课改建立的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可能会被削弱,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也面临被弱化的可能;大量的课件、视频等充斥课堂,往往导致一些教育资源、教育信息技术的滥用和泛化问题;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也可能被“互联网+教育”产生的一些问题所掩盖等。
在新的教育时代,我们既要抓住有利机遇,又要将可能出现的问题转化为前进的契机,让“互联网+教育”中不合理的因素变得合理,使互联网真正为教育服务,以创建一个创新的、良性的、可循环的新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