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思考
关于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思考
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时,看着眼前的那些孩子们,想着他们就是未来的语文教师,心里难免忧虑。忧虑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一是有限课时的教学,不可能把有关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前沿思考悉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二是纸上谈兵的时候多,演练的机会少,学生缺少实践的磨练,很难将所学知识直接转变为教学能力;三是学生经历过的语文教育方式其负面因素难免带给学生的束缚,使他们习惯于沿袭父辈的观念与教学方式。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使他们一旦走上岗位,就能独当一面、独树一帜地开展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工作,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新课程对语文教师角色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这意味着对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我们的人才培养力度呢?下面我想从四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新观念的获得
目前我们在校的师范生在接受基础教育时刚好赶上了新课程改革开始的号角,也正是由于改革刚刚开始,一切都尚在争论与徘徊、摸索与探寻中,我们的一些语文老师也由于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理解不够透彻,有些茫然不知何去何从,于是干脆换汤不换药,以不变应改
革的万变吧,所以我们的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的过程中,也基本上是接受一种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
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教育模式能给学生带来语文能力的提高,但也更不能否认,这种模式也带给学生负面影响——他们会习惯地以为语文教学就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那种。如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大多以“作者简介——背景介绍——段落划分——主题分析——写作特点”的程式进行,我们的学生也在了解了课文相关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认为阅读文本就该是这个过程,语文教学就该是这个模式,而事实上呢,这种模式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其中的一种,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蹩脚的一种。而如果我们在今天的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获得对新课程的理解,获得关于语文教育的新的观念,他们就会理所当然地重复他们曾经接受的语文教育模式,语文课程改革或许就会在这种习惯的力量中被无形地消解。
因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而言,理解新课程、获得新观念是如此的重要,这里所说的新观念应该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包括课程观、师生观、教材观、知识观、学习观、评价观等。教师观念的进步意味着师资水平的提升,我们寄希望于我们的学生能有别于他们的父辈的语文教师,开始新的语文教育教学,改变改变语文学科的现状,从根本上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二、思维方式的转变
观念的更新能适应一段时期的变化,思维方式的转变才是一辈子受益的。知识是学不尽的,真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今天学到的知识,明天等我们走上工作岗位时,或许已经不适用了;如今尚处于学习和推广中的新课程,若干年后也一定会产生新的发展和变化。因而在教学中,我常对学生说:我们这门课程与其说是要使大家获得一些专业知识、获得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不如说更重要的是使大家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善于分辨、善于接受、善于为我所用的开放式的思维方式。
有学者认为,教育教学的效果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本身,而且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方式、教学习惯也都会带来教学效果,只是人们很少能意识到而已。比如传统的语文教学因为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教师作为知识的持有者有着绝对的权威,课堂上更是说一不二的王者。这种师生关系的定位很容易造就教师自己说了算、甚至固执己见的封闭型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而学生长期处于教师的话语霸权之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师生关系的常态本该如此。这个“效果”就是教学内容以外所生成的副产品了。那么有一天当这些学生成为教师时,他们也会不自觉地复制这种师生关系,进而也养成自我封闭型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长此下去,必然造成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迫切需要培养一种开放型的思维方式,以中止这个恶性循环的链条,才能保证语文课程改革的顺利进展。
只有保持着思维方式的开放性,我们才能拥有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能力,用一种高于我们父辈的眼界,敏锐地检测到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细微变化,并让这种变化进入我们的思考范围,进而对其进行识别、分析和融通,为己所用,使之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
三、教学能力的培养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语文教师是其明确的职业指向,教学能力是其能力构成中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是多方面的,除了各科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如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学习状况的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组织教学评价能力等,还应该具有在其他学科看来可能不是特别强调而对于语文学科却是必须具备的能力。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有:解读和使用教材的能力、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较强语言运用能力等。
语文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三者的不统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语文教师需要具备解读和使用语文教材的能力,如教材是如何体现课程内容的,教材又将建议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我们该如何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去正确选择教学内容、推进教学进程和达成教学目标等。
同样,由于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三者的不同一,语文教学中就存在着如何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再加上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征,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之多
远远超过了其他学科,使得语文教学总是面临着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的能力也显得特别重要。还有,由于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教师高超的语文运用能力会让学生产生艳羡和敬慕之情,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榜样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对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的要求也就明显高于对其他学科教师的要求了。
四、教学反思的习惯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教书匠”的角色,更应该向着“研究型的教师”的方向努力,这就是说,语文教师不能把教学当作机械的操作,而应该让思考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本来是说学习的,如果用在教学上也还是适用的:教学和思考也是密不可分的,只是一味教书的人是会走进没有前途的死胡同的,而不将思考付诸于教学实践的人其所思所想也无非是没有意义的空想。做研究型教师亦即离不开思考,我们要成长为不同于父辈的语文教师,还要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在短短百年的发展中,语文课程尚不成熟,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寻了。比如同样一种教学方式,为什么有的老师教起来效果很好,有的则很糟糕呢?优秀教师的教学个案为什么无法复制和推广呢?如何将优秀语文教师的个案推广?语文课程的特殊性、语文学习对象的变化性、教师个体的差别性,这些也都造成了我们语文课
程的复杂性,也决定了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在教学中反思,从近处说,有利于我们教学质量的提升,从长远看,则有利于教师的个人发展。前者毋庸多言,我们说说后者吧。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教师是蜡烛,是粉笔,这说的是教师的职业特征,换句话说教师的价值是要通过学生来实现的,但是如果我们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进而能够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现自我价值了,这就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而对于我们在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则是为做一名有前途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做好准备。
以上所说的,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也是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应该学习并具备的几种关键素质,而真正要获得这些谈何容易?记得在教学中,常带着学生看李镇西、余映潮、韩军、袁卫星等语文名师的课堂实录,学生会佩服不已,然后问我:“该如何才能成为他们这么优秀的语文教师呢?”我会告诉他们: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最有效、最经济、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读书。新观念的获得、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良好反思习惯的形成,都是可以在读书中获得的。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参加教学实践,在实践中训练教学技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教育实习给我们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最好学习基地和锻炼舞台。
读书和实践,二者缺一不可,与大家共勉。
第二篇:浅谈有关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浅谈有关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推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以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基于此点,本文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入手,对汉语言文学改革的策略进行深入思考。
汉语言文学是构建文明社会的人文基础,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
一、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作用的发挥。因此,针对汉语言教学现状,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已经势在必行。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同时,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尚未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知识老化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在这种“学术型”的教育模式中,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于理论性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对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如此。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
(三)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魅力的缺失,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教师总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汉语言教学,由于没有给学生足够地自我发挥空间,造成学生仅能单纯地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成了束缚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枷锁,诸多的语法、课文、词汇、阅读和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为此,必须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完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并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以汉语言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特点为根本出点,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深层语言规律。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的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各个学校应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来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首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利用汉语言知识使学生掌握文学的运用方法以及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助推作用,促进汉语言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并推进汉语言文学发展与时代发展同步。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并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还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先确定好某一个课堂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上网检索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同学生之间交流经验和成果,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使教学方法不断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四)渗透德育教学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应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
(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可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际教学水平。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使教学境界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最终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掌握知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通过系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汉语等等,并熟练掌握一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等;其二,应了解一些与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三,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文章资料由http://www.xiexiebang.com 整理 更多详细请参考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一手资料取源http://www.668yx.net/ 参考
第三篇:浅谈有关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汉语言文学系专业2012级年论文(设计)
浅谈有关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汉语言 文学教学 改革
论文摘要: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推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以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基于此点,本文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入手,对汉语言文学改革的策略进行深入思考。
汉语言文学是构建文明社会的人文基础,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
一、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作用的发挥。因此,针对汉语言教学现状,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已经势在必行。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同时,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尚未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知识老化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在这种“学术型”的教育模式中,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于理论性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对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如此。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
(三)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第1页(共6页)
汉语言文学系专业2012级年论文(设计)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魅力的缺失,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教师总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汉语言教学,由于没有给学生足够地自我发挥空间,造成学生仅能单纯地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成了束缚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枷锁,诸多的语法、课文、词汇、阅读和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为此,必须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完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并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以汉语言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特点为根本出点,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深层语言规律。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
第2页(共6页)
汉语言文学系专业2012级年论文(设计)
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的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各个学校应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来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首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利用汉语言知识使学生掌握文学的运用方法以及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助推作用,促进汉语言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并推进汉语言文学发展与时代发展同步。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并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还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先确定好某一个课堂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上网检索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同学生之间交流经验和成果,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使教学方法不断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四)渗透德育教学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应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
第3页(共6页)
汉语言文学系专业2012级年论文(设计)
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
(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可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际教学水平。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使教学境界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最终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掌握知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通过系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汉语等等,并熟练掌握一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等;其二,应了解一些与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三,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晓欢.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J].科学与财富.2011(10).[2]石慧.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第4页(共6页)
汉语言文学系专业2012级年论文(设计)
[3]田玲.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4]张德礼.徐亚东.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5]金璐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教学模式探微——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6]李彩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5).第5页(共6页)
汉语言文学系专业2012级年论文(设计)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must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idea, need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and lifelong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students, bold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in order to meet the high demands of new era wa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erson.Based on this poi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 reform strategy of deep thinking.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s the humanities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of civilized society,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improving the National Humanities quality.However,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is not optimistic, there follow the beaten track,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means a singl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is not high, serious impact on the rol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has be imperative.第6页(共6页)
第四篇:浅谈有关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目 录
论文摘要.................................................2 引言.....................................................3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3
(一)教学模式因循守旧...............................3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3
(三)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4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4
(一)完善课程结构...................................4
(二)改革教学方法...................................5
(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5
(四)强化实践应用能力...............................6
(五)渗透德育教学...................................7
(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7 结束语...................................................8 参考文献:...............................................9
论文摘要
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推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以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基于此点,本文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入手,对汉语言文学改革的策略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汉语言 文学教学 改革
浅谈有关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汉语言文学有四个方面的教育理念: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核心;努力提倡协作、自主以及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汉语言文学是构建文明社会的人文基础,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
一、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作用的发挥。因此,针对汉语言教学现状,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已经势在必行。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同时,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尚未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知识老化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活动相互脱离,片面地对教改理念进行解读,制定的理论方案不切实际,不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在这种“学术型”的教育模式中,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于理论性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对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如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以往的指导性的纲领广大教师必须系统而全面地进行学习,在准确掌握大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必须遵循理念指导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而并非在肤浅的学习过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单一制定教学方法,从而无法有效解决应试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素质教育也就难以顺利实施。
(三)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教育理念是广大教师在深刻领会教育工作实质的前提下产生的有关教育的基本观点以及信念。汉语言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教学工作更加应当遵循教学改革的理念,在统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顺应汉语言文学发展趋势的对策。目前有不少教师为了适应课改的趋势,发明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创新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观念无可厚非,然而其可行性还有待检验。问题在于教师不能为了应付课改而随波逐流进行创新,仅仅凭着应试教育的实践经验,所制定的教学理念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教育理念产生较大的误解,造成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魅力的缺失,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教师总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汉语言教学,由于没有给学生足够地自我发挥空间,造成学生仅能单纯地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成了束缚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枷锁,诸多的语法、课文、词汇、阅读和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为此,必须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完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并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以汉语言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特点为根本出点,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深层语言规律。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的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其四,目标教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享受,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导向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多样化探究式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成效非常明显。
(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各个学校应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来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首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利用汉语言知识使学生掌握文学的运用方法以及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助推作用,促进汉语言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并推进汉语言文学发展与时代发展同步。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并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还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先确定好某一个课堂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上网检索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同学生之间交流经验和成果,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使教学方法不断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四)强化实践应用能力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具备较强的优势。而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其核心在于“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强化。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在于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招聘情境,锻炼学生口才:自我介绍、面试问答„„。因为口才并非单纯的能说会道,它是一个人德、才、学、识的综合体现,是用人单位在较短时间内最快获取对应聘者的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手段。教师在模拟招聘或面试结束后对学生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完善。“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单纯的诗词鉴赏等理论教学就与学生的才思泉涌、妙语连连的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了。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教师一边讲理论,一边带学生到实习基地观摩、见习、实习,从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见习、实习让学生查找理论学生中的不足,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加以弥补。依托实验室优势,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做”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每一个实验中去。进一步强化学生办公技术和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
(五)渗透德育教学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应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
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则违背了我国“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倡导。由此就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力争“实践、创新、应用”还要遵从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将汉语言文学推向更广的社会层面,尤其是发挥“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例如:2011年4月1日,上海浦东机场一名留学生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就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伤母亲。这虽是个案,但也要引起重视。教师教授先秦诸子散文孔子的《大学》:“为人子,止于孝”时可将“孝”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认识到符合孝道,是为人子女的最基本的要求。不爱父母焉能爱他人?不爱家庭焉能爱祖国?以此类推,将“爱国”、“礼仪”等美德也作为专题,既学前人文才,又学习思想,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本科院校以及大专院校中不可缺少的专业,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专业,同时也是国家或民族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人文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关系着我国民族道德素养以及思想品质的形成。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能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理论教师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结实的基础。
(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可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际教学水平。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使教学境界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最终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掌握知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通过系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汉语等等,并熟练掌握一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等;其二,应了解一些与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三,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绝对不可凭空想象,只有深入领会教改的教育理念,准确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反复、不断分析、总结与提炼,从而归纳出适应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趋势的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是一场持续改进的工作,不会有终结的时候,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主动与时俱进、和时代接轨。时代的进步语言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着,汉语言文学也在时代的潮流中激流涌进,时代给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推动汉语言教学的强大活力。只要我们正视汉语言发展中的问题重视汉语言的社会作用积极改革积极应对汉语言教学就能开辟新的纪元从而推动汉语言的发展进步,对我国的社会进步作出强大的文化贡献。
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王晓欢.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J].科学与财富.2011(10).[2]石慧.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3]田玲.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4]张德礼.徐亚东.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5]金璐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教学模式探微——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6]李彩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5).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新闻专业上课通知
文学院二学位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上课时间定于2012年2月25日(周六)开始上课。具体时间地点如下: 教材自己解决,教材版本向任课教师咨询。
2.赛罕校区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学位赛罕校区课程表
课号 课程名称 时间
中国现代文学
(一)周六上午1--4节中国古代文学
(一)周六下午5--8节文学概论 周日上午1--4节中国当代文学 周日下午5--8节地点 田楼201 田楼201 田楼201 田楼201 任课教师刘绪才 张丽华 吴玉英 王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