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正确把握信息技术课
怎样正确把握信息技术课
学习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体设计及教材使用分析》这个讲座,让我对信息技术课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能正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上好信息技术课,首先要把握好教材。教材是教学的资源,也是重要的教学依据。虽然现在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用教材教”是有前提的:即教师必须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对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理念理解全面,对教材的整体目标非常清晰,同时教师自身的专业功底也要比较强,这样才能在处理教材时心中有底,用教材时游刃有余。
其次是注意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这是关健所在。一是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模仿,也喜欢模仿,往往教材或教师的范例是怎么样做的,学生做的作品也差不多的,甚至完全一样,这样教学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学生只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而不会自己设计创作。随着年级升高,不断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设计能力,如四年级学习文字处理时,作文集、电子小报的设计;五年级学习演示文稿时,多媒体作品的设计;六年级各种研究报告的设计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培养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设计基础,才有可能创新。二是文件管理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中,有一项很重要也很实用的能力,就是信息资源管理能力,这也是一项容易被忽视的能力。一个有着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也是有条理的、有良好习惯的人。因此,从小学开始培养信息资源管理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小学阶段可以从最简单、最常用的文件管理开始着手。
第二篇: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
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计算机应用已开始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已在社会各界达成普遍共识,各地的计算机教育正蓬勃开展。
信息技术教学虽然有别于单纯的计算机教学,但它仍然是基于计算机运用的一门学科。这就为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学中如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感到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要做到这点,就要发挥信息技术自身的专业优势,运用多种形式,优化课堂结构。
一、激发兴趣,增强求知欲望,使学生乐学会学
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强大的功能和全方位的处理能力对以前较少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无不充满神奇色彩。面对计算机,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揭开层层神秘面纱,并最终拿到进入现代化殿堂的金钥匙,是信息技术教学关键的一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非常重视第一节课的教学安排。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借助多媒体演示,结合典型事例讲解,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课时,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会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另一方面,也需要同学们密切的配合。这样就让学生有
一个必要的心理准备,为今后的学习尤其是上机课能充分利用好45分钟开个好头。其次是注重上机课的教学形式安排。如采用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借助相关软件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虚拟网上冲浪等等。
二、结合教材,抓好应用教学,让学生有机会运用知识。尽量让学生接触到电脑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最先进(但也是最简单、最易用)的操作环境,如微软的Windows9x,并掌握几种最常用的应用软件。这样,学生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既兼顾了长远发展和先进性,又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马上用到。
《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指导》中提到,任务教学模式,就是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或师生共同收集的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处理内容,由教师巧妙设置任务,把教学内容融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实际上机操作中去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
三、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质量
1、为了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以布置机器设置任务,可以规定什么样式的墙纸,屏幕保护程序,机器日期等。也可人为的设定一些软故障让学生修复。讲字处理软件时,应当给学生布置
写作任务。
2、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
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多给学习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优先讲怎样使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学生机器里多装些学习软件,供学生学习时选用,如果机房机器内部联成局域网,并运行起多媒体电子教室,要充分利用,集中讲解一般性的问题。应该看到学生们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有所侧重,有美术特长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学习图像处理的机会
为此,教学设计当中要能考虑到上述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学习兴趣,以便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合理地组织学生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要力避传统课程的缺陷(如片面追求学科体系化,教学内容偏深而不实用等),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高举素质教育大旗,使本课程真正为基础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
第三篇:怎样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
怎样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和寻找一种更好的教学策略,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效,下面我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一起交流。相关文章:目前使用人数最多的成绩处理软件 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专家们众说纷纭。《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一书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一文指出,一堂好课应具有以下几大特征:
(1)能出色地完成教学目标;
(2)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3)能灵活运用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4)教师本身具有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并且指出“好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核心、适应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要求的现代教学观”。为了使课堂真正成为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摇篮,新教师要上好一堂信息课至少应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1.礼仪着装
教师得体大方的穿着很重要,在上课评比中,看到有的女老师穿着吊带衫,因为老师的衣着而产生的无聊骚动和无谓想象,那还会感觉出这里是个学习的地方吗?硬底皮鞋、高跟鞋在教室走动的时候发出的声响也会分散学生注意力,评委恐怕也会反感。我们不喜欢过分浓妆艳抹的或“清凉装”的老师,同样也不喜欢打扮老土的老师,穿得太寒酸,像从穷山沟里来的大学生。“得体”和“端庄”是教师着装的标准,尤其是在这样的大型示范课时更要注重自己的形象。
2.课堂环境要事先熟悉
要熟悉的课堂“环境”包括课堂的软件环境和学生环境。
上信息技术课的突发事件比别的一些学科多,如机器病毒、死机、课件打不开等造成讲课失败,为此参赛者应提前熟悉机房环境,包括机器运行状况、电子教室软硬件操作方法。如果不能正常运行自己的教学课件,应及时找主办方安装相应支持软件。由于不同学校机房的监控管理软件使用也不尽相同,有些参赛者自己学校用的是大屏幕投影,没有对学生机的管理软件。这样就造成了这些教师在课堂上既有屏幕投影(有些是优质课中为了方便听课老师新增的)又有监控软件时,往往会忽略监控软件的“广播”功能的使用。从而导致教师在上面大屏幕中演示操作,底下一些不给“面子”的学生自己在游戏或上网。所以,在上课的机房软件环境与自己学校不同时最好事先熟悉一下软件的使用方法,尽量不要在这上面出现不和谐的事情。
与软件的配置环境相比,学生环境也相当重要。参赛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与学生亲切的攀谈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通过语言奖励、活动等营造良好、积极参与的课堂气氛。我在安徽上示范课时,由于暑假还未结束,因此主办方临时召集还未开学的20名学生。但是通过在上课前与他们交流,说一些致歉的话,并分发小礼品作为奖励,很快就拉近了与学生们的陌生感,建立起了融洽、亲和的师生关系。
二、课堂要注重“原创”,体现“个性”,并有一点“新意” 1.原创与个性
在优质课的准备过程中,切忌全盘照搬别人的课例。或者随便找个网页模板改改就用,却不知道风格并不适合这堂课。或者到处复制粘贴,把课弄的“四不像”。要知道观摩的老师都是久经“沙场”,听过很多课例,所以一堂课如何设计、怎样发展,大方向他们都知道,典型的课例他们更是记的很清楚。因此最好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有可能,在自己学校时多征求科组老师的意见,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恰当把握细节。如此,即便有些缺憾,也能体现自己的特色。
2.主题新、内容新、方法新
新颖的新课引入和精彩的教学主题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铺垫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是上一节好课的基础,也能吸引评委和听课老师注意力。试想,评委听了十多节课,身心也疲倦,突然看到一节新颖的课,眼前一亮,心情大悦,大家都会认真听了,对你的评价也会高了。课堂要有一点“新意”,还可以在课堂内容的安排上有一些书本上没有的新鲜的东西,举一些最近最新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比如必修教材第一节课是以北京申奥成功的案例引入,如今申奥已过去那么多年,奥运会都快开始了,如果再举这个例子就不太恰当。但是注意不要脱离教材,脱离新课程标准,一定要以教材和课标为基准。教学实例一定要注意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又如我在《人工智能初步》的“认识专家系统”,教材中安排的是理论课,但是在教学内容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专家系统的特征,我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个教学用的疾病诊断专家系统,通过与生活中人类医生诊断疾病的案例相比较有何异同,进而分析得出专家系统的特征;让学生以猜动物的活动形式,亲自体验动物识别专家系统,从而分析出专家系统的组成结构;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专家系统的认识,还设置了一个题为“专家系统和人类专家谁更具有优越性”的小型辩论赛。这些环节的设置,不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专家系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其信息素养。评委和各位老师在课后也评论,原来人工智能课可以上得这么精彩!
同时,课堂的“新意”还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如果在教学中仅仅简单的冠以“任务驱动”,就如平常一样“讲—练—”,那学生也肯定不会很好的坚持一节课的。
在上《信息技术基础》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时,就将信息的发展比喻成行驶的列车,不同的站点代表不同的发展时期,从原始社会到当今信息时代。如此新颖的课堂构思,难怪会获得成功。
又如,这次安徽示范课我上的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第一节课《信息及其特征》,在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传播过程环节,我在其他老师的课例上加以创新,将“你来比划我来猜”游戏中的竞猜画面在PowerPoint里设置自动跳转,并在每个画面置倒计时时钟,最后5秒会响起倒计时钟声。如此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老师们也感觉很新鲜,课后纷纷请教如何在PowerPoint中实现这个功能。
三、做好“分组合作”这篇文章 虽然新课标提倡“分组合作”,但很多老师并没有好好研究过“分组合作”,为了能在优质课评比中胜出,使自己的课有点新课程的理念,有的老师在教学实施中为分组而分组,只在形式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却忽视了分组后的学习。在观摩的分组课堂上,小组之间真正进行相互协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情况并没有出现。碰到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学生进行了合作讨论,就是在教学中实施了“合作学习”,就能解决问题。这样做可能造成的后果是: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根本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在优质课评比中有位老师上的是《信息技术基础》第二课“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最后一个环节他的安排是想通过分组辩论的方式来认识信息技术的影响,但是由于学生在那么多老师面前,怯场无法施展,最终成了在教师“引导”下的问答式。我的改进意见是可以通过在BBS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正方一栏,反方一栏,全班也不分正方反方,即不分组,只要你认为谁的意见对谁的意见观点不足都可以回复反驳。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不必亮出身份说话就可以发表意见,这对于那些腼腆胆小的学生来说,可以使之有充分的自由空间,而不会束缚在老师既定的“正”“反”组内由于观点不同而失去了辩论的兴趣。
四、重视课堂评价
信息技术新课程对评价非常重视,提倡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来促进教与学,其中,尤其重视过程评价、作品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由此来检查学习效果、增强过程体验。在上优质课时,一些老师主要通过演示学生作品即终结性评价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是评价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对学生提出批评性意见,可能是担心提出后评委及老师们会认为这堂课不好,因此大都笼统的用“非常漂亮”、“很好”之类的赞扬来评价。其实学生初次作品中普遍存在诸多问题:文字格式不
一、颜色(如浅绿色)太刺眼、太多图片充斥在作品里,不协调。即使是省级公开课,也绝不能为了做秀而忽略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要强调知识点,分析学生出错原因。没有完美的课,有瑕疵的美才是最真实的美。
总之,在优质课评比中,学生评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要真正落实着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这个教学总目标。
第四篇:浅谈怎样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
浅谈怎样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
[内容提要] 本文根据教学实践体会,就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的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三、信息技术课要注意对学生的因材施教,照顾整体。
四、多让学生上机操作。[关键词] 初中 信息技术 看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体现创新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加上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就成为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就两年来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的一些尝试,谈谈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的一些看法。
一、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素质
“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须要常流水"。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决定中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是:(1)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要有较广的知识面,多懂几行。
(2)能够掌握新的教学、学习与研究方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3)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与能力。
(4)要具有全球化、国际化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能够更新知识结构。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小学阶段根本没接触过计算机,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是一片空白。因此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如果一味完成 1
教学内容,很多初中学生上信息技术课,上着上着就觉得没意思,很枯燥,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就失去学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了。其实,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并不容易,教师应该多应用新鲜、有趣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来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部学习动机。
初中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爱玩游戏,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引入容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快乐地学习,自觉地学习。针对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但注意力不能长久,自制力相对成人而言比较差的特点,因此他们对游戏和娱乐很容易“着迷”、“上瘾”,而对于打字、绘画、贺卡设计等方面的学习任务却兴趣不浓,如果教师长时间要求他们打字、绘画、搞设计,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要提高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适当安装一些益智游戏,让学生把玩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开发智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学会计算机的操作。当然,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尺度,提出要求,让学生必须完成教学任务后再玩,这样既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真快速的学习,又让学生有机会娱乐,让学生即会玩又会学。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充满情趣和诱惑力的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是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尝试制作作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并经常从网络下载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鉴赏美、体验美,从而激发、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在创作计算机作品时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让学生把信息技术课看成一门必修课,为学习、生活服务,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基。
三、信息技术课要注意对学生的因材施教,照顾整体。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还要注意落实因材施教的 2
原则。目前,计算机在我国正处于普及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现在中小学几乎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多种原因,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有的已经会熟练操作鼠标了;有的打字水平已经比较高了;有的会上网查资料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些差异,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解决问题,让走在前面的同学带动落伍的同学,让两个人轮流操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同时,计算机本身的可操作性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为学生设计开放型的任务,画一幅图画,编制一张课程表等,这类开放型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做,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管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又如: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每节课教师可以设计几项任务,分层次指导,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有学生都可以完成的,其它的任务则是根据上课的实际内容,发给那些最早完成基本任务的学生,有的学生可以完成两个任务、三个任务甚至更多的任务。这样,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满足,教师也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理想境界。
四、多让学生上机操作
自学是为了掌握知识,为培养技能打下基础,动手则是为了培养技能,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教育部已拟定,上机课的课时应占计算机总课时的70%,充分表明了实践操作在信息技术讲授中重要地位。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妨在以下两方面如手:
1、安排上机操作任务时,鉴于各种原因:一是微机少,班额大,上课时往往是两三人一台电脑。二是个体间学习的差异等。因此,我们的教学中面对每一个学生。首先,要把各班学生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互相搭配,分成两个或三个一组编好号,让学生对号入座进行上机实践。
2、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一切接触计算机的机会。由于大部分学校机房有限,班容量较大,学生和老师都有满足不了的感觉。教师可利用课外实践和课外活动进行指导。当前,计算机已进入了不少工薪家庭,在保证完成上机课时的同时,教师应适当安排学生在家中进行上机实践。
这是我的几点肤浅认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了紧跟科技的发展,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 的更新频率相对较高,教学方法也应随之调整,教学是一门艺术,信息技术教学刚刚起步,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共同完善。信息技术是丰富的资源,是教学的手段,是学习的工具,由于我国信息技术教学起步较晚,关于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即定的模式,但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留心、多实践,就一定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信息技术学习能力,从而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第五篇:浅谈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
浅谈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
陈丽 信息技术
摘要: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已经在中小学中普及。然而配套设施的不足、信息技术教育认识的落后、课时设置的不足等问题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难题。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信息技术课呢?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个观点:根据教学目标,确立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利用现有设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工具和上机操作这一优势;注重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而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现状分析 整合 创新 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深刻得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作为社会建设的未来骨干的初中生,学好信息技术就显得更为重要。然而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配套设施的不足、信息技术教育认识的落后、课时设置不足等问题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难题。怎样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怎样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能力;怎样使初中计算机教学充分体现它的基础性、趣味性、应用性。对此,笔者浅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利用已有的设施,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一是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学习能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立学习任务,确定难易,重点疑点。二是课前设施的检查工作。目前笔者上课的机房,电脑陈旧,网络时断时续。学生来上课,往往有很多电脑没法开启,或局域网不可用,给正常上课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做好机房的维护工作,常作机房电脑的修理。对于陈旧的设施,笔者的经验,一般会在课前开启好所有的电脑,免得上课出意外。只有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充分了,这节课的教学才能成功,学生任务的完成能高效保质。
二、教学形式灵活的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浓厚高涨。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一直影响着我们,由于信息技术课不需要中考,所以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还有学生的眼中它就是一门副课,不被重视,谁也不愿为它投入太多的精力
和时间。为了保证每周仅有一堂的信息技术课质量。在教学中,我们结合教材内容,大胆进行教学设计,变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变虚为实。激发学生了的学习热情。比如教学《电脑的组成》这课时,先让学生观看电脑的硬件并回答硬件的名称,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然后打开机盖,介绍cpu、内存条、硬盘等硬件。在介绍时,做一些恰当的比喻,cpu像一个人的心脏,是核心部分,内存条如一个临时仓库,硬盘是一个大仓库,可以存储信息。然后引出计算机根据功能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个部分组成的。再把软件顺带而过:有了硬件,就像一个人有了躯壳,必须有灵魂,这个人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个灵魂就是软件。这样形象的比喻,把复杂、抽象的问题说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学生很快便掌握了。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比如,在学word的自选图形时,先让学生观看自选图形在文档中的效果,然后教学生怎样插入自选图形,让学生练习后,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引导他们的插入各式各样的图形,并加以修饰。若时间还有剩余,还可以让他们从因特网上搜索一些动画图标,插入到自己的文档中,各式各样生动活泼的word文档就被创建出来了。
三、授课内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学生。对信息技术课这门课,很多学生的兴趣仅停留在上网、玩游戏上。不知道能设计一个电子报刊,绘制一张图片等也很有成就感。面对互联网只会查找偶像明星的娱乐新闻,或看看电影,却不会搜索其他学科老师提出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应该采取专题授课的形式,每节课针对一个专题讲透,让学生练熟。并利用学生争强爱胜的特点,每课必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已完成的同学作一一些表扬,让最先完成作业的同学当小组长,有权利检查其他同学的作业。鼓励学生又快又好地完成作业。
对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经常复习,如输入法的切换、结束任务的操作、快捷键的使用等。再就是分层次教学,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讲的更多些、更深点。若是喜欢美术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布置些简单的图像处理方面的任务;对网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布置些网页制作的任务;喜欢动手的同学,可以在修理电脑时,请他给你当助手。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整合是指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中教师、学生、学科诸多元素,相互作用、联系和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如:语文七年级下册《黄河颂》,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笔者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了黄河的图片,相关诗词,黄河的概况等,并对这些内容分文件夹保存。这样不仅让学生增添了对学习《黄河颂》的热情,也完成了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任务,(通过互联网搜索信息、保存图片、保存网页中的文字信息、信息分类)。达到与其他学科双赢的教学效果。
五、做好课堂的延伸,让学生学会课后学习。每周仅有一堂的信息技术课,是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所以掌握好课堂的延伸非常重要。有学生就曾提出:自己非常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是一周仅有一堂课,而且每次都固定了学习任务,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操作。是啊,上课时间有限,那如何巧妙地将课堂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呢?笔者认为,先要巩固课堂内容,再根据课堂内容布置一些拓展任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扩充,老师适时进行指导和检查。如:上网查找其他学科的资料;了解本周国内要闻;某个励志的故事;制作电子报刊;下载某个好用的软件;用美图秀秀修改自己的相片,将录制自己的歌曲等等。类似的拓展任务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欲望也更强了,操作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当然,信息技术教学,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老师知识的储备量、教材处理和教案的编写能力、语言准确性、驾驭课堂的能力、师生的互动等等都需要不断的学习,这些教学基本功对上好信息技术课仍是至关重要。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我们广大信息教师共同的努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会不断地走向成熟、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