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福建省教育厅文件
闽教人„2011‟48号
关于印发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试点工作
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设区市教育局、公务员局(人事局)、编办,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办公室,台江区、闽侯县、海沧区、长泰县、鲤城区、三元区、永安市、荔城区、光泽县、上杭县、福安市等县(市、区)教育局、人事局、编办:现将《关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是促进师资均衡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去年,我省“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实施教师校际交流工作”被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精心组织,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以县为主管理,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力争在体制机制上取得创新和突破,推进试点工作取得实效,为全省其他县(市、区)推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提供典型示范和经验。
福 建 省 教 育 厅福 建 省 公 务 员 局中共福建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二〇一一年五月十日
关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2009年以来,我省在台江区等11个县(市、区)开展“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实施教师校际交流工作”试点。去年,我省被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试点省份。为进一步推进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优化配置教师资源,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合理。遵循义务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创新教师管理模式,动员社会各方支持,有序推进城乡、校际教师合理流动。
——公开规范。规范教师校际交流的程序和办法,公开操作,严肃纪律,加强监督,防止腐败现象产生。
——积极稳妥。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教师校际交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握工作重点和进度,循序渐进。
——以人为本。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加大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消除教师后顾之忧,引导教师积极支持、主动参与校际交流。
——促进发展。保持和发扬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避免“削峰填谷”,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二、工作目标
2011~2012年,继续在台江区、闽侯县、海沧区、长泰县、鲤城区、三元区、永安市、荔城区、光泽县、上杭县和福安市等11个县(市、区)开展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实施教师校际交流试点,以骨干教师、超编教师为重点,调整、优化教师配置,使教师数量、学科结构基本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缩小骨干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分布差距,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初步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
在试点基础上,2013年在全省推行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力争2017年全省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
三、试点工作重点内容
(一)落实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
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将县域内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统一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待遇制度、编制标准、岗位结构比例、招考聘用、考核办法、退休教师管理和服务,逐步缩小县域内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配置差距,为统筹配置师资、实施教师校际交流奠定基础。县级教育、人事、编制部门按照闽政文„2008‟344号文确定的职责分工实施教师管理,县级人事部门对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人事管理实施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师工作,负责教师资源配置,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招考聘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
1.统一教师工资待遇制度。完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财政统发机制,统一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制度和政策,统一县域内教师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待遇;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确保农村学校教师补贴的发放,确保县域内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城镇教师。
2.统一教师编制标准。县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提高到城市学校水平,落实规模小的学校(教学点)的编制最低保障数。县域内教职工编制可以互补余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总量内,按照班额、生源等,具体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3.统一学校岗位结构比例。在闽委办[2008]7号文规定的结构比例总体控制幅度内,统一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学校岗位设置方案按规定报教育、人事行政部门核准。首次进行岗位设置时,现有人员结构比例超出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的,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以后通过教师校际交流、自然减员等方式,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
4.统一教师招考聘用。全面推行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实行“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县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财政部门,每学年初以学校(教学点)为单位核定本辖区内所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负责本辖区内所属中小学新进教师的用编审批。
5.统一教师考核办法。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考核机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我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福建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校及教职工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制定教师考核实施意见,统一考核程序和办法,指导学校规范开展教师考核工作。
6.统一退休教师管理和服务。落实退休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退休教师的管理和服务,学校负责退休教师的具体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开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
各地要根据当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和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要求,坚持教师队伍结构调整与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教师调整补充与培训提高相结合,在同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含领导职数及人员结构比例)内,组织教师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合理流动,优化师资配置,提高师资配置效益。
1.交流范围。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原则上在本县(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进行。教师校际交流应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先实行分片区交流,以县域内优质学校为龙头,分别联合周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形成若干个片区,在片区内进行教师校际交流。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师校际交流工作机制,加快教师周转房建设,逐步扩大教师校际交流范围。
2.交流对象。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教师列为应交流对象,每年交流人数原则上为应交流对象的10%左右;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每届一般3~5年)的校长原则上也要进行交流。各地应重点引导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在同一所学校工作不满6年的教师和任职不满一届的校长,以及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教师,原则上不参与交流。为保护学校办学特色,学校传统项目、特色课程的领衔教师,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不参与校际交流。
3.交流形式。各地要坚持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志愿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师校际交流工作。
一是指导性交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方案,将应交流教师指标落实到学校,实施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交流。
二是岗位竞聘交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部分中、高级教师岗位,统一组织县域内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岗位竞聘,促进教师校际交流。
三是校际协作交流。建立对口帮扶关系的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进行教师协作交流,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
四是个人申请交流。符合校际交流条件的在职教师,可自愿申请到异校任教,经学校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交流。
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它教师校际交流形式并组织实施。
四、试点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大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
建设教师周转房是促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重要举措。各地要将教师周转房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根据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规划和师资均衡配置的需要,及时规划、落实经费、加快建设。可结合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选择距离学校较近、环境适宜、交通方便的地点,采取改建、新建、租借等多种形式建设教师周转房,并优先保证校际交流教师使用,切实解决校际交流教师的住房问题。
(二)完善教师校际交流激励机制。
进一步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将长期在农村任教,且有实际困难的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提高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对长期在农村任教、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对积极参与校际交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教师,在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具备中、高级职称资格的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可优先聘任中、高级职务;交流到异校中、高级岗位的教师,其在原学校聘任的中、高级职务的细分等级可以保留。
(三)发挥教师职称评聘导向作用。
实施城镇学校教师农村任(支)教服务期制度,引导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农村学校任(支)教1年或薄弱学校任(支)教3年的经历,其中城镇义务教育学校40周岁以下(含40周岁)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农村学校任(支)教2年以上的经历。
(四)消除教师后顾之忧。
切实解决教师交流中工作、生活等困难,因病、孕等原因不能坚持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不纳入交流。为参与校际交流的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平台和条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业务潜力。交流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教师,参与“二次交流”时,应优先考虑其交流意愿。参与过校际交流的教师退休时,由所在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其在当地曾任教的一所学校,为其提供退休管理和服务。
(五)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带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提升业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加强农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
组织实施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着力抓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努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五、试点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里将成立由教育、人事、编制等部门组成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各地试点工作。各设区市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所辖试点县(市、区)试点工作方案制订和实施的指导。各试点县(市、区)也要相应成立由党政领导负责、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机构,统筹规划本地教师校际交流工作,按照试点工作目标、重点内容和进度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试点工作。各试点县教育行政部门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基础上,研究制订本地教师校际交流方案,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加大政策宣传。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各地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优化师资配置的政策,引导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理解、支持教师校际交流工作,为推进试点工作创设良好的环境。要引导教师更新职业观念、服从大局,自觉参与校际交流。教师校际交流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交流方案要向社会和广大教师公开,要加强对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监督,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维护教师队伍稳定。
(三)完善考核管理。
省、市、县(区)要加强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试点工作的跟踪管理和督导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省教育厅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纳入“教育强县”、“对县督导”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范围;各设区市和有关试点县(市、区)也要建立评估、反馈机制,不断完善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妥善处理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与学校实施教师日常管理、教师校际交流与学校办学特色传承的关系,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和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第二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鲁教基字[2003]12号
各市教育局、各大企业教育处:
现将《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我厅基础教育处。
二〇〇三年七月四日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 课程设置指导意见
(试行)
为了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规定,指导学校认真设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现就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地和中小学校认真贯彻执行。
一、地方和学校课程的课时总数。根据国家规定和山东实际,我省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的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时和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课时统筹安排、综合使用,共占九年课时总量的16.8%,按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6周计算,约为1600课时。
二、关于地方课程的范围。我省的地方课程设置民族文化、社会探究、自然探究三个领域,每个领域下分设若干个课程科目,每个课程科目一般为18或36课时。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相对独立的一个科目,作为地方课程设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可以作为学校课程单独安排,也可以与地方课程结合安排。
三、关于地方课程的开发。省教育厅负责制定地方课程科目方案,组织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学习指导书的审定,下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学习指导书目录》,负责编制《山东省地方课程选用指南》,供学校和学生选择地方课程时参考。
四、关于地方课程的设置。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学校的教育资源,从《地方课程选用指南》中选择部分课程作为地方课程。学校也可以把省定的地方课程科目作为学校课程的资源库,从中选择部分课程作为学校课程。
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对学校的课程设置予以指导,但不要规定学校必须选择的课程。
五、关于学校课程的开发。学校可以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的规定,自主开发学校课程。学校开发的课程不编教材。
教师开发的学校课程方案应经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审议通过,或委托其它学校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审议通过,并报学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六、关于学校课程的设置。学校要将本校开发的学校课程向学生公布,供学生选择;并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确定学校课程的设置。学校课程设置的课时总量一般不要超过地方课程。
七、关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撤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地方课程进行评价,淘汰不受学生和学校欢迎的地方课程。学校也要对学校课程定期进行评价,取消不受学生欢迎的学校课程。
八、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实施。学校可以把学校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时综合使用,集中或分散开设;但必须以学年为单位,开足《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课程安排方案》规定的课时。学校要统筹考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关系,在新学期开学以前,提出本校新学期可供学生选择的地方课程方案,向学生和社会公布,并报学校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九、学校的课程管理。学校要对课程实行学分管理,根据课时确定合理的学分。要建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考核评价制度,通过考察或研究报告、撰写小论文、作品展示、探索过程的记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激励学生认真研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考核评价一般不采用考试的方式。学校要把教师组织学生研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情况,作为对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设置和实施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情况。列入评估督导的范围
第三篇:浅谈《关于推进县(市、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
浅谈《关于推进县(市、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
岗的意见》
由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县(市、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一经颁布,就在教育界以及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市(县)区域内进行校长教师脚轮轮岗,这意味着名校长、名教师有可能流动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这一点,是喜是忧,其实多说无益,最明显的也是最实际的就是喜忧参半。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教育政策与法规》这门课程,对解读这部《意见》也有了比较专业的看法。
在我国,由于办学条件、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的差异,使得家长“择校热”一直高烧不退,一窝蜂地想让自己的孩子挤进优质学校,而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质量不高的学校则很少人问津,由教育发展不均衡衍生出诸多社会问题又困扰着发展进程。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破解教学发展不均衡、为“择校热”退烧,成了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那么这部《意见》究竟有没有治疗这个教育顽疾的功效呢?《意见》作为教育部颁布的一部重量级的教育政策,应该说它的能量还是十分看好的。
首先,《意见》具有明确的利益倾向,目标性明确、权威性和强制性。作为教育部颁布的文件,它的政策地位可见一斑,因此秋风扫落叶,事实上各地对它也只能“不得不就范”。在这样的权威性的震慑下,这个校长教师轮岗制度要推而广之已经板上钉钉。
然而,校长、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轮岗势必会引起学生家长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稳定性的担忧。校长教师轮岗并非简单的岗位交流,必然涉及到教学理念、办学质量、生活保障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必须完善与之配套的相关制度,才能让“师资轮岗”真正起到缩小教育发展差距的作用。因此,在《意见》中指出,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选拔管理制度,保证校长教师队伍更趋合理。
第二,《意见》的导向功能与协调功能也十分突出。《意见》旨在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破解择校难题,标明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方向。针对我国目前各地的教育实力的落差,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以及在教育环境上的差异等等,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校长、教师轮岗选拔管理制度,明确了轮岗这次的“轮岗制度”并非是一次简单的、临时的试验,而是具有深思熟虑的战略的考量。表明我国在教育改革上的坚定立场,以及把教师轮岗制度贯彻完善的极大决心,这次改革不会背离初衷、南辕北辙,将集中力量搞好薄弱地区、薄弱院校教育水平的作用,为实现教育事业的长足不屑奋斗。
另外,这个《意见》还具有鼓励性和规范性政策的性质,而不仅仅表现为具体政策的执行。在鼓励性上将,这将充分调动人民教师奉献祖国,投身教师的光荣事业,以此为核心对轮岗后的校长、教师定责任、定方向、定任务,明确校长、教师在轮岗交流期间的奋斗目标,并将实现确定的责任、任务等作为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对考核评估优秀的校长、老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及时调换那些工作倦怠、缺乏激情的校长、老师,保证校长、教师们更具紧迫感和责任感、更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稳步提升。
在规范性上讲,为确保教学成效不缩水,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要结合各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资源等进行综合评估,形成学校当前发展现状的认识,完善奖励补助制度,提供后勤保障解除后顾之忧。校长、教师轮岗势必需要他们重新适应新同事、新环境、新学生,还可能给他们带来交通、生活等诸多不便,因此有必要完善校长、教师岗位津贴制度,依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给轮岗交流的校长、教师发放适当的补助,从经济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更安心、专心地投入工作,从而避免因轮岗交流造成的不变影响整体管理和教学质量。
当然,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破解这一难题必然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光靠《意见》还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但我们仍有信心通过一系列配套制度的跟进确保校长教师轮岗制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进而逐步缝合现存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差距。
第四篇:青岛市关于推进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_百度文讲解
青岛市关于推进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 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优化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激发中小学干部教师队伍内在活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共青岛市委办公厅、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育局等五部门<关于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青厅字[2013]16号)等法规政策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教育实际,现就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扩大校长、教师交流覆盖面,改善校长、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和再次配置,推进区市域内优质校长、教师资源共享,建立健全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校长、教师管理制度和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促进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我市教育现代化全面实现。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实施原则。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稳妥有序组织实施,实现科学合理流动,充分发挥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正效应,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益。
(二)以人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结合地区特点,关心交流校长、教师的实际困难,完善配套措施,解决校长、教师后顾之忧,保障交流工作实施的长期性和实效性。
(三)统筹实施原则。坚持统筹规划,把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现代化区域(学校)建设、学校一体化(集团化)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步推进。
三、范围和方式
(一)范围。原则上在同一区市范围内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之间进行校长、教师的交流。本意见中所称“校长”是指学校校级管理人员的统称。
(二)方式。校长、教师的交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有镇和乡村学校的区市,以城乡学校之间交流为主;没有乡村学校的市辖区,以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交流为主。鼓励各区市采取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办学模式和手段,共享校长教师优质资源,扩大智力交流的覆盖范围;鼓励建立区域中小学网络联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分享优质学校教育资源。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的具体方式由各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
四、交流条件
(一)校长:在同一学校连续任职满2个聘期(每个聘期为3年),男校长55周岁、女校长50周岁以下。
(二)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6年或以上,男教师年龄50周岁、女教师45周岁以下。
(三)其他因工作需要或本人志愿申请交流的。
五、相关政策
(一)校长、教师交流,人事关系随之转移的,一般在新的学校任职(任教)6年内不再次交流;人事关系不转移的,教师每次交流的期限原则上为3年(最低不少于2年),校长每次交流的期限原则上不少于3年,每个交流期结束后一般6年内不再次交流。
(二)校长、教师交流比例每年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人数的10%。同一学校党政正职一般不同时交流,同一班子每次交流人数一般不超过班子成员的三分之一。校长、教师交流应与骨干教师、优秀校长培养紧密结合,每年参加交流的骨干教师比例不低于交流教师总数的20%。学校中层管理人员的交流可参照校长或者教师的相关要求,由各区市自行确定。骨干教师的范围包括具有区市以上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中小学名师、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称号的教师。
(三)怀孕、产假、哺乳期以及患有重大疾病人员在规定的假期内暂不安排交流;校长距离任年龄不满一个聘期的不安排交流。
(四)在评选推荐市级以上各类荣誉及学术称号时,被评选人近5年来具有1年以上交流任教工作经历的优先;新提任正职校长原则上要有不少于两个学校的中层以上管理岗位任职经历,优先任用具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管理岗位任职经历的人员担任校长。
(五)教师交流原则上在暑假期间进行,校长交流操作时间按照校长职级制有关规定进行。交流人员应于每年8月15日前全部安排到位。
(六)交流人员中出现的拒不到岗、不履行岗位职责等违纪违规行为,各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青岛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办法》等组织人事管理相关法规,视情节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或者解除聘用合同等。
六、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市应建立教育、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组成的校长、教师交流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明确校长、教师交流的具体要求和支持政策,共同促进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根据本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校长、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科学编制校长、教师交流中长期规划和年
度交流计划。要深入细致做好工作,防止行政行为的简单化、机械化。要正确处理均衡与发展的关系, 妥善处理好校长、教师交流与学校办学特色传承的关系、教师交流与教师队伍整体稳定的关系、尊重教师个人诉求与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的关系等,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持续性和实效性。要做好校长、教师交流的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激发校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校长、教师交流取得实效。
(二)明确责任分工。市及区市各相关部门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加强联系协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提供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统筹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完善“区(市)管校用”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实现由区市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统筹管理校长、教师的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委托学校依法与教师签订聘任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日常管理。会同区市编委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及时研究解决校长、教师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机构编制部门:各区市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委办公室等三部门<关于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11]44号),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将编制分配到各学校,同一区市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明确和强化区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市域内义务教育校长、教师的统筹管理,为校长、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供制度保障。
人社部门:视情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推动区市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的总体均衡。农村学校可留有一定数量的中、高级岗位,用于培养引进急需人才。根据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部署安排,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适当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相关政策基础上,保留交流教师在原学校聘任的教师职务岗位等级待遇。
财政部门:切实保障参加交流校长、教师的工资待遇,并制定优惠倾斜政策。对从城镇交流到农村偏远地区的校长、教师,给予一定的交通、生活补助。对工作
在农村偏远地区的校长、教师,发放农村教师岗位津贴。优先保障到农村交流的教师使用居住教师周转房。
(三)强化考核管理。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纳入对区市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体系。各区市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校长、教师交流考核管理办法,建立校长、教师交流档案,细化校长、教师交流的具体目标任务和要求,切实加强对交流工作的指导、考核、评价和监督,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第五篇:1-《关于推进县(市、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解读
《关于推进县(市、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解读
日前,省教育厅、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县(市、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意见》自2015年3月31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20年3月30日。
以校长教师流动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教师字〔2014〕4号),都对创新教师管理机制,推进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对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提出了明确要求。
目前,我省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校长、教师资源在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流动性差、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成为导致城区出现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的重要因素,同时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需要创新教师管理制度、推进教师交流轮岗,促进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意见》即是在此背景下出台。试点先行、逐步推开,2020年基本实现全省均衡 《意见》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科学规范、均衡发展的原则,着力构建科学、规范、有序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教师队伍内在活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师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工作目标是,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市、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基本均衡的目标。
文件规定,校长交流轮岗人员范围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职不超过2届(每届任期一般3-5年)。教师交流轮岗人员范围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编在岗教师。已聘任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超过两个聘期(每个聘期一般3-5年),应当交流轮岗。交流轮岗重点是: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文件强调,城镇学校、省市规范化学校、已聘高中级教师职务达到或超过岗位设置结构比例的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应交流教师总数的10%,其中初中段高级教师、小学段高中级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交流教师总数的20%,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教学能手和县级以上优秀教师等要占一定比例。交流轮岗形式有: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团队交流、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对口支援等。
交流轮岗方式:一是个人申请交流。符合交流轮岗要求的校长、教师本人提出申请,或不符合交流轮岗要求但自愿申请参加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经学校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进行交流。二是学校推荐交流。学校根据教师交流的有关规定和本校教师队伍实际,制订交流计划。主要依据教师在本校连续任职时间和个人申请,确定符合规定条件的校长、教师,分期分批进行交流,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实施。三是岗位竞聘交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校的编制、岗位空缺情况,统一组织县(市、区)域内符合条件的校长、教师参加岗位竞聘,择优交流轮岗。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机构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辖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校长和教师队伍均衡配置要求,制定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方案,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激励机制、保障措施有力
关于激励机制,文件规定,积极探索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设立中小学高级、正高级教师岗位,适当增加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和薄弱学校中高级职称岗位,在特级教师评选中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适当倾斜。在职务(职称)评聘和特级教师评选工作中,要将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作为申报评审高级教师职称、正高级教师职称和评选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在乡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含城镇学校交流、支教教师)、经考核表现突出并符合具体评价标准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教师交流到新的学校后,按原有的教师职务及岗位细分等级聘用。优先任(聘)用具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管理岗位任职经历的人员担任校长。在薪酬福利、评优表彰等工作中,要切实保障参加交流轮岗校长、教师的工资待遇,在绩效工资分配中予以倾斜,对从城镇交流到农村偏远地区的校长教师,加大倾斜力度。加快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切实解决到农村任职任教的校长教师食宿问题。加强对交流轮岗校长、教师的针对性培训,纳入各级校长、教师培训计划和项目,并予以优先安排。对参加交流轮岗并做出突出贡献的校长教师,在有关评先树优活动中优先考虑。
文件此次明确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要遵循加强组织领导,实行市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地应建立教育、组织、机构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组成的校长教师交流联动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科学编制校长教师交流中长期规划和交流计划,共同促进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做好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并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纳入对县(市、区)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体系,作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