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代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时代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晋江市首峰中学:杨少伟(2013、4、22)
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实际行动,进而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新课改。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新世纪的教育职业要求教师随着社会进步、发展而充实、提高自己的智慧与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成为研究者,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教师还应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善于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教师还应是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因此,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将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而今天,新课程是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外在表现形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重新建构为手段.涵盖学校生活各方面的一次整体性变革。在新课程改革中,老师要用新的理念.演活自己的角色。教师角色的职能转变应当是新课程得以全面实施的首要条件。没有教师的变化,就不会有课堂的变化,也就不会有学生的变化,也就不会有师生关系的变化,也就不会有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其核心是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意识,从传统的教材教法走向课程。所以,应当给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1、变“塑魂的工程师”同时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定位。是对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充分肯定,但新时期的教师同时还应当成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把握住学生在新形势下的特点,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学生的品格、智力、非智力因素等都是教师开发的资源,必须进行因人而异、科学合理的开发,促进学生良好的人格的形成和培养良好的思维、智力品质,为其将来的成长、学习、工作、做人打下良好的智力、品格、精神基础。
2、变“辛勤的园丁”同时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种定位,形象地肯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功能.但它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教师只能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朝着止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让他们绽放出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人生之花.为人类、为社会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3、变“无私的蜡烛”同时为师生互补的发展者。
“教师是无私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评价,是对教师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爱岗敬业精神的高度赞扬,但它忽视了教师的自身发展。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育环境和气氛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首创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身示范,彼此尊重、信任,师生才会有良好关系的建立,学生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才会打心里信服教师,才会主动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进而在活动中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变“桶水滴注的巨匠”为学生探究的促进者。
质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质疑,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传统的说法是“要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种观点是对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的要求和肯定,也说明了一种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即教师主动地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多少,学生接受多少。这样就把学生置身于被动地位。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应确定学生存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研究、探索中求知,去温故知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才体现“人本主义思想”,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5、变“甘为人梯的导师”为教育教学的创新者。
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以及教育过程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
学模式和把学生当成“贮藏器”,而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由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由偏重教法转向偏重学法,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面向少数”转向“面向多数”。
6、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策略
(一)“反思日记”制度化
要求教师具有反思能力和对反思性教学的强调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理论层面的诉求,但是如何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这就涉及具体的实践教学操作问题。笔者认为,以反思日记为载体的方式是形成教师反思能力与批判精神,进而取得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主要策略。下面以一个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案例来说明反思日记对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有效性。
案例:一名教师的教学反思日记
“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的2~4自然段。接受任务后,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行动,我参与了离我比较近的两个小组的活动。这两个小组的组长迅速分配了角色后,组内的同学开始绘声绘色地朗读,其中一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朗读了两遍,另一个组有一名学生对组内其他同学的朗读进行了简单的评价。五分钟过去了,大多数小组已经完成了朗读任务。这时我环视了一下教室,只有一个组的读书活动还在进行,我心想,按照时间计算,朗读活动已经进行了七八分钟,为什么还有的组没有读完呢?我只好再多等一会儿,这时教室里只有他们这组的读书声。或许他们不愿意过多地浪费大家的时间,或许他们真的读完了,半分钟后我们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在评课研讨时,碰巧听课的一位专家就在这个小组旁边,她告诉我一个使我感到非常意外的情况:这个组从开始就围绕到底谁读哪个角色而争论不休,谁都想读自己喜欢的角色,谁都不愿意为顺利地进行小组活动而放弃自己的”个性“,小组长面对这种情况束手无策。最终这个组也没有完成分角色朗读任务。为什么小组活动中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为了弄清原委,我分别找这个小组的4名学生了解情况。其中3名组员都说到:我想读某某角色,别人也想读。我又问他们:是读自己想读的角色重要,还是完成小组的任务重要?他们都回答完成小组的任务更重要。他们真是这样想的吗?我又找小组长,小组长是一名性格十分内向、不爱说话的男孩子。我问他:那 3名同学都想读自己喜欢的角色,这时你应该干什么?他回答说:”我给他们分配了,他们都
不听我的,我也没有办法。“(”我就想读自己喜欢的角色。“"我给他们分配了角色,他们都不听我的,我也没有办法。”这两个事实抓得非常到位,这可能也是在小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障碍。)简单而又真实的回答使我意识到这节课以及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问题。要使小组合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在本案例中,这位老师通过反思日记的形式,发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原本不是一个简单而是复杂的过程,这促使他的教学观念发生转变:原来小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会遇到如此实质性的障碍,面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问题,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疑,反思日记的形式对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有利的,当前,教师利用“反思日记”,来转变其教学观念的方式,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更没有制度化。笔者认为,“反思日记”制度化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策略,只有这样才会更加有益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二)参与“教育科研”习惯化
教学观念的转变离不开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反思,而反思的旨趣是促进教学问题的解决,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开始阶段。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教师参与科研的前提是基于问题的解决,这个前提为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供了基础。在产生教育教学问题时,教师一般会有意或无意地想到,为什么产生这样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是否教学观念出了问题,如果是教学观念出了问题,又具体是哪些教学观念,等等。经过这样的思考和反思,产生了教师教学观念的冲突,为其教学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基础。其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过程是教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得新教学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就会主动分析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并努力寻求问题的解决路径和对策。为此,教师查找相关文献、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就问题求教于其他教师,并与他们进行沟通、对话。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过程容易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以改造和转变。然而,教师仅仅参与一次或几次科研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该积极致力建立各种便利的条件和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并使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的意识习惯化。实质上,教学和科研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教
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教学为科研提供问题基础,科研使教学更加有效。
第二篇: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
柳林镇雅沟小学——于记林教师作为人才的培养者,肩负着国家发展和名族振兴的重任,真正是任重而道远。然而,回顾过去的教育,学生没有思考的空地,没有发表的机会,没有个性发展的空间。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要改革,观念必须转变。现代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现代教学不是老师单纯地教,而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快乐学习谈几点看法:
—.由教师权威变为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是权威的、课堂是严肃的,教师只按部就班的讲课,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现代的教学观念,师生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相互讨论相互进步的关系,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共同的讨论找其答案,真正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财富。
二、教师的教会学生变为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是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学,学生习惯与被动学习,导致学生厌学、不学、甚至逃学,而现在的教学观念,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给学生一些权力,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过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多给学生一片天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多给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让孩子天真活泼的个性,展示在课堂之中。
三、学生学习被动,变为主动思考
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是主导地位,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好像一个学习的机器,被动接受知识。而教师的观念应发挥学生主体作业,把学生真正当成一个有脑有思想的人、发挥他们的潜能和智力,让们快乐自主的接受知识。作为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激情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学生的死记硬背变为消化理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掌握,死记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思想能力的培养,这样出现了高和低的状况,只会做书本知识,而不会体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现代的教学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我们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只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才能脚踏实地地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成为祖国的栋梁接班人总之,科学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作为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第三篇: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 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首先反映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上。
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在新课程中,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二、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的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教师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三、新课程中教学方式的变化(一)课堂中知识结构的变化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也将为激活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留下充分的余地。课堂知识的变化,将改变传统的课堂面貌。
(二)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
课程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式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在新课程中,教师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三)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 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回答教科书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
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四)注意新课程理念下的盲点和误区
由于新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力倡学生“自由选题、自由创造”,可能并容易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让教师退居一隅 ,乃至成为“旁观者”,“局外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应是一种传统的教育观而常常受到贬弃,但它确实提示了教育的某个本质方面的特点,仍有它的实践意义。确认这一观点,能够让教师明确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责任和作用,从课程内容、方案的选择、设计到操作、运行乃至总结、评价,教师自始自终担负着主要责任,其重要性是学生的自主性无法取代的。当然,教育实践活动中对象是发展中的、主体性的人从来不是被动地接受“改造”的,学生是把教师的施教活动作为对象加以认识和反省,教师就是在这样的交互活动中体现其主体性的。
总之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变化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是教师行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新课程中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其中体验理性释放的愉悦和创造性冲动所浸透着的欣喜。在新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将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已经不再取决于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教育情境的规定,一种课程发展的趋势,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将铸造一代新型的教师。
第四篇: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浅谈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与新课程同行)刘丽华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金碧镇仓街中心学校 海源小学 电话;*** 电子信箱;2372290792@qq.com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这对于我们教师是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是新的压力,我们教师要如何适应新课改变化的要求,就这一问题,我有如下见解。
一、更新教育观念。
1、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达到师生共进、共识、共享,不再是单向的教学过程。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2、新的学生观
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潜力,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
3、新的教师观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者,新课程的实践者。教师应注意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更新课堂教学方式,贯彻新课改、落实新理念。
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应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新课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注意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转换角色
新课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
2、用全新的思维做好备课环节
新课改的要求下,备课环节已不是传统备课中的一个教师就能够单独完成的思维、组织的环节了。他同样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同伴的帮助。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备课。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的资料。
3、课堂教学氛围要情感化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安全感、快乐感、幸福感。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朋友相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4、课堂教学要做到“新”、“趣”、“活”、“实”
(1)新——努力把课讲出新意,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们产生学习仿效的欲望。理念新——即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思路新——即体现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手段新——即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2)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愿学、越爱学。
(3)活——就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活起来 “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张扬和主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神的感召。
(4)实——就是教学中要讲究实效,就是教学要“到位”。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鼓励、肯定、点拨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师生同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学习我快乐,我教学我幸福”。
三、践行师德规范,展现人格魅力。
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育人”是师德的终极目标。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育人的含义,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生气发火,这除了伤害了学生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侃侃而谈。
我们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提醒他,因为学习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混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就教学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反思自己,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原因,促使他按时完成,使孩子充分体验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去跟孩子交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能达到我们育人的目的。教师只有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下工夫,当好人师,为学生树立楷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切为了学生”。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什么呢?来自渊博的学识、精彩的课堂,即上课要有激情,幽默生动,教学设计要精巧别致,语言要形象感人、抑扬顿挫、有冲击力、震撼力。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注意与学生的交流碰撞,老师不仅要讲授知识,还要启迪学生智慧,展开互动研讨,开发创新思维。
第五篇:浅谈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浅谈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走进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杨昌富(贵州省罗甸县木引乡摆落小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教师,任务将越来越繁重,要求将越来越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适应新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呢?笔者通过参加《走进新课程》学习培训,有一些感悟,现从理念的更新、角色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变革三方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的一句流传千古的教育名言。然而在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今天,他已经不再是人人信奉的真理了。新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省汪广仁校长的“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还不如引导他去发现这个真理”已是当今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必须具备的教学理念。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和引导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过去由于片面强调应试教育,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教师处在“唯一正确”的地位,用传统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仅局限于课堂中、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要求学生只以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思路为其思维导向,教师成了“运输工具”,学生却成了“库房”,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学过程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关系。素质教育中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学生的“学”凸显主体地位。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学中,教师好比“导演”,学生就好比“演员”。“导演”是调节每个“演员”的中心环节,其宗旨还是要让“演员”能充分地自我发挥特色。所以,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教师不能满堂灌,要让学生有机会调整思维,有机会发现问题,有机会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在上课中不能过分严肃、刻板自己,以此来控制课堂纪律。要使双方在共同努力、相互支持的基础上,使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由居高临下变为平等互动
教师应从“授业”中解脱出来,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发现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关键时刻要送一程、扶一把,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多层次、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探索独立自主、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教师要与学生协调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该倾注爱心与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与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关系。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积极解放学习,使学生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移到综合能力的培养上来,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要用深情的语言评价他们的学习的勤学苦钻精神,要积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师工作方式的变革
1、教师之间要紧密配合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集体的共同努力劳动与合作。教师集体的团结,其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因为只有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教师集体,才能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完整性。我们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去发展学生中积极的活跃的因素,并为他们的发展共同创造一良性的有机“土壤”。对一些有特殊偏科的学生,教师不能过多的加以责难或放弃,要加以启发和诱导。这就要求我们加强:①各科交流,有意识地对某些偏科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支持和鼓励他们去强化该科领域中创造性思 1
维的发展和突破。同时通过各科教师的协调,对学生偏科现象给予分析,提高认识。②任课教师与班主任之间积极交流,使学生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状况的发展得以掌握,并给予一定的思想意识方面的积极诱导,力求学生在知识学习和思想意识上的双丰收。
2、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汪广仁校长说过:“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泉纯洁鲜活水。”也就是说,教师掌握的知识要有广度、深度、灵活性等。如果教师都不了解的东西,当然也就无法教给学生。因此,教师要力求精通所任课程及专业知识,要懂得邻近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要广泛阅读通俗的科学技术、文艺和与教学有关的资料等,以满足学生不同的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该比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多十倍、二十倍„„”只有当教师的知识比教材的知识广得多的时侯,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如果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那一点含量,仅仅是“现炒热卖”的话,是无法驾驭于教材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因此,任何一位教师要完成一门学科的教学,如果缺乏教育理论,没有专业知识,就好比建造高楼大厦少了砖、瓦、石、沙一样。所以,教师要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必须掌握教育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具有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3、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如今已是崭新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期,教师仅限于教材和教参去教学的话,已经远远跟不上队伍了。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实验室、图书室、教学设施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并积极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因此,新世纪要求有新的师资。为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完成教师这神圣而又光荣的使命。
总之,教师要跟随课改的步伐并顺应时代潮流,就必须努力更新教学理念、转换自身角色、改变工作方式,否则,谈实施课程改革,那只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作者简介:杨昌富,职务小学校长,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单位及地址:贵州省罗甸县木引乡摆落小学;邮编:550100;电话:***;信箱:caizhicheng7788@163.com)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1年6期,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