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德为什么高尚
师德为什么高尚
01
教师道德上的高尚形象并不是教师的刻意塑造,而是教育传统的历史定制
在人类历史上,教育者从一开始就是以高尚的圣洁形象展示于人。在教师成为职业之前,早期的部落教育是部落长者对部落幼辈的教育,长者基于族群利益,处处总是身体力行,用自己对族群的无私奉献对幼辈进行生活引导。人类有了家庭以后,父母成为孩子最早的老师,由于血缘上的纽带关系,父母的教育成为对子女表达关爱的基本形式,父母作为教育者,除了让孩子获得幸福,没有任何其他的个人企图。也许正是由于教育者天然高尚的道德承传,在专门的教育者----职业教师出现以后,教师也不敢轻易突破祖传的定制,在教育过程中仍然坚守着无私和奉献。所以,先秦时代的孔子对其弟子不收学费,至多只是在年末收受学生的些许腊肉,而这腊肉并不是报酬,是表征学生对老师崇高人格的敬意。孔子身为教师先驱,基于复兴周王盛世的远大理想,以放弃自身利益为代价成全教育者的道德圣洁,为教师赢得了与“天地君亲”并列的崇高社会地位。在西方,教师的道德高尚也具有悠久传统,卢梭曾经说:“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至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今天,西方社会虽然肯定了教师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但对教师的道德高尚要求却一点也没有降低。1975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A)通过的《教育专业伦理守则》(Code of Ethics of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在序言中就明确强调“教育工作者承担了维护最高伦理标准的责任”。
02
教师的高尚形象同时也直接根源于教育的特殊性质
教育是教育者通过言语和行动对受教育者施以系统影响的实践过程,教育的特殊性质要求教师做到“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展示自己职业骄傲的古训,它要求教师在道德与学问上成为学生之榜样。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作为教师,只有用行动践行自己的所言方可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当教师在学生面前做到言行一致时,教师身份就不自觉地将教师推向了道德上的崇高位置。本来,言行一致是底线的道德要求,是普通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但是,教师的言行一致却成为对教师严峻的道德考验。普通公民的所“言”是基于自己实际道德水平的现实之言,对自己做不到的道德圣言,只要自己不进行言说,就没有用行动履约的责任。但是,教师不同,为了给受教育者提供至上性的目标追求,必须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进行道德言说,这不是教师的个人选择,而是教育的职业性规定。
“为人师表”的伦理困境
01
“为人师表”与教师道德真实状态的背离
教师高尚形象的定位背离了教师道德的真实状态。我们必须承认,教师的道德高尚并不是教师德性的实然写照,更多地是对教师职业操守的应然性期许。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否认有无私的教师,但这不能代表教师的道
德常态。我们应该相信,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教师,教师作为人,与其他社会公民一样有自己的个人需求,教师的职业活动既是对学生的义务奉献,也是自我权利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柏拉图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说:“一切负有教育责任的人们都谆谆告诫:为人必须正义。但他们的谆谆告诫也并不颂扬正义本身,而只颂扬来自正义的好名声,他就可以身居高位。”(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1页。)柏拉图的说法有些极端,让高尚的教育者感到脸红并可能激起某些人的愤怒。其可取之处是,看到了教育本身是能够给教育者带来利益的教育,是自利与他利、公利与私利的结合。在他看来,个人不是为了自己的更好发展,是不会选择道德的,德性不过是利用别人的福利来使自己成为幸福的艺术。以此而论,教师的教育活动也必然是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活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教师只是在普通岗位上从事自己的职业活动。
02
“为人师表”可能制造教师的道德虚伪
教师的道德高尚形象亦可能制造教师的道德虚伪,并给教育的可信性以致命打击。由于社会对教师提出了高尚的道德要求,教师为了使自己与高尚的职业身份相匹配,就必然要在学生面前进行最好的道德装饰,美其名曰“为人师表”。对一个在本质上没有达到高尚境界的教师,在学生面前的道德装饰就蜕变为巧妙的道德伪装,比如,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性格暴烈的教师,面对学生的无礼举动,按照自己的习惯,他本该由性而发,痛快骂之,可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的教师身份,不得不强忍愤怒,装出高风亮节的姿态微笑着给学生善意的提醒。就教师而言,这是地道的道德奉献,他必须委屈自己,用高度的意志力成就自己在学生面前的道德高尚。就学生而言,教师的道德伪装则诚然是一种道德欺骗,因为它并不代表教师的道德常态。在实践上,教师形象的高尚定位容易使教师发生人格上的道德分裂。在学校之外,教师只是普通的社会公民,教师也以普通公民道德要求自己,其可能是道德上的平凡之人,甚至可能有些许的不良恶习;在学生面前,教师则用超越普通公民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让自己变成道德上的崇高之人。于是,教师的道德人格就有了校外与校内的区分,同一个人,校内的这个人总是比校外的这个人显得高尚。但是,教师并不仅仅在学校以教师身份面对学生,很多时候也会在学校之外以教师身份面对学生,当教师以两幅不同的道德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譬如,一位在学生面前彬彬有礼的教师被学生在大街上发现对一位老人动粗,我们可以想象学生露出的惊讶、怀疑或失望,学生从这位教师身上接受的全部道德教育都可能迷失于这茫然的表情之中。
“为人师表”的修正
01
用“道德真实”取代“道德完美”
教师是向己的人
教师与其他从业者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社会公民,是一个向己的存在。马克思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1页。)教师也一样,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并渗透于全部的职业生活,教师职业利益的实现过程,正是教师向己性的呈现过程。教师的职业利益形式多样,其中,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是教师职业利益实现的基本形式。承认教师的向己性,并不意味着承认教师的自私性。向己性本身并不具有善恶意义,只是对教师职业性质的客观描述,或者是基于教
师本位的利益审视。如果将教师的向己性理解为“利己”,这种利己也是一种高尚的利己,教师是“富有利他主义精神的利己主义者”,“我们看到了一种健康的自私、一种伟大的自尊和一种不愿作无谓牺牲的倾向。”(马斯洛著:《自我实现的人》,三联书店,1987年,第109页。)简单地说,承认教师的向己性,让教师回归了生活的本真,也让教师作为人走向了道德的真实。
教师是向己的人,并不否定教师是向善的人
教师作为育人之人,向善既是一个公民的基本责任,更是教师职业的神圣性要求。教育是灵魂的塑造活动,凡是被造之物,总是塑造者意志的对象化产物,恰如人类会按自己的意志造神,教师也会按自己的意志育人。当学生成为教师的对象化客体时,事实上已经默认了教师意志对学生的统摄能力,教师的道德走向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着学生的道德走向。所以,教师的向善成为学生向善的必要前提。教师要用言行证明自己是优等的守法公民,善于良心的自我反省,懂得为正义欢呼,为悲情流泪,对弱者表达同情。往高处走,教师应该懂得伸出援手,与他人分享喜悦和幸福,懂得用行动向祖国表达忠诚。但教师的向善不能也不应该代表教师道德上的高尚,而仅仅体现为教师对道德的高尚性追求。
教师的道德真实对学生是一种道德真诚,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尊重
教师对真实的守护并不比对高尚的守护更容易,尤其在道德高尚可以作为资本交换利益的时候,坚守生活的本真可能意味着教师既得利益的损失。在这个意义上,真实是另外一种意义的高尚,甚至比高尚还要高尚。教师的道德真实客观上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道德期望值,避免了教师个别不道德行为给教育效果带来的颠覆性破坏。
02
用“合理高尚”取代“绝对高尚”
教师是真实的人,师德的高尚只有服务于真实的人的时候,高尚才成为合理的高尚。真实的人是将“社会关系总和”集于一身、将物质与精神集于一体的生命有机个体,是欲望着思考着的具体的人。虚无的人就是马克思所批判的抽象的人,缺乏生命的活性和生活的真实性,只是一个名义上的人的符号,而不是真正意义上有需要和被需要的人。对真实的人讲高尚,需要主体见诸真实的行动,高尚的美名需要切实的利益奉献作为支撑;对虚无的人讲高尚,则不需要任何成本付出,高尚仅仅是一顶好看的道德花冠而已。用“合理高尚”取代“绝对高尚”,就必须在教师的生活世界里注入意义。因为 生活的世界是意义的世界,“意义的世界,是一个超越性的世界,也是一个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精神性的世界,它既具有利益的实在性,又具有精神的理想性和超越性,这样的意义与价值的世界,就是由伦理和道德的世界所建构的世界。”(樊浩:《道德理性和生命智慧》,人文杂志,1998年第3期。)正是由于道德是意义世界的成员,因此,通过发现道德的意义并由此发现生活的意义,就成为高尚师德展示其合理性的重要依据。
03
用“公民表率”取代 “道德表率”
公民是享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共事务的权利的人。公民是个法律概念。一个人取得了某一国家的国籍,就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他就可以享有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教师是“公民表率”,即教师应该拥有模范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具体体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公民行为则是在公民意识支配下的公民行动。与成为“道德表率”相比,让教师成为“公民表率”具有更大的可能性与合理性,更容易让教师走向高尚。
第二篇:高尚师德---诚为贵
高尚师德——诚为贵
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做一个有道德的教师,只有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教育好学生。我认为一个教师的师德,突出表现在一个“诚”字上。
忠诚的教育思想,忘我的敬业精神。这是一个教师最起码的师德。我们常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完成这一工作,就要靠教师全身心的投入。人们常把教师喻为“红烛”“人梯”“春蚕”“园丁”等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师的职业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说明了教师工作的光荣和重要。所以每当教师从自己准备当老师的那一天起,就应该对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树立精诚的专业思想和忘我的敬业精神,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待半根草去。”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诚恳的治学态度,精湛的教学方法。这是师德中最重要的品质,也是教师职业品质区别于其它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学高为师”“良师出高徒”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不仅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还应多关心时事,多读点历史和文学作品,多读点哲学、天文、地理和科技知识,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就是说不仅要“专”,而且要“博”,就是说不仅专业知识要扎实、兴趣要广泛、知识要丰富,而且要做到博学多才,一专多能。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改进方法,讲求教学艺术,做到教学、教研两条腿走路,互相促进,相宜得彰。
坦诚的胸怀,诚实的态度,这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品德素质。作为教育者,应具有博大的胸怀和火热的心肠,善于尊重学生,理解、爱护学生,以期建立一种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倡导“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让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用自己坦诚的胸怀、诚实的态度去感染学生,去激励学生。所以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言行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从而体现“身教重于言教”这一真理。
赤诚的爱心,这是对祖国、对人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特别是对学生的一颗爱心。这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师德要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因而,作为一个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要对学生保持人格上的平等,关心学生的冷暖,体察学生的心理,通过各种渠道加深师生的感情沟通,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人,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倾诉心中的喜与悲。这样通过师生心灵之间的交流、撞击和感情的交融,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在这种条件下,教师对学生善意的批评和教育,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它不仅能诱发和鼓舞学生克服困难、改正错误的勇气和信心,并对学生的智力、品德、个性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教师的师德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教师的日常的言表风度、行为举止无不对学生起着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应自觉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取得学生的信赖和敬重,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
第三篇:高尚师德
高尚师德——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追求
“师有百行,以德为首”。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师德,犹如教师的生命,微小中蕴藏着博大,短暂中孕育着永恒。《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于意见》指出:“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呼唤,更是对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教师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在新的世纪里,肩负着民族振兴重任的我们,应当怎样去做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民教师?本人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与实践:直面不良现象,剖析师德缺失根源;更新教育观念,认识新时期师德内涵;注重师德实践,做高尚人民教师。
一、更新教育观念,认识新时期师德内涵
近年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养、培训工作,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有所提高,基本能够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但在社会转型期,特别是当今社会重经济、重效益、追求物质生活,提倡超前消费的潮流中,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师德意识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海南——南中国海上的一座绿岛,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建省的短短十几年中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然而在教育事业中师德失范现象也时有发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比如说:有的教师缺乏事业心,“人在曹营心在汉”;有的教师缺乏进取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教师缺乏热情与爱心,“道是有情却无情”;有的教师物欲熏心,成了金钱的追逐者;有的教师无法安于山区教师的清贫,放弃了教师的梦想……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极其复杂的,这与我们的师德教育缺乏实效性是分不开的。师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教育教学实践这一师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使师德规范要求真正内化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使高尚的师德成为新时代教师的追求。
1、追求高尚师德,做一名无私奉献、能够敬业勤业精业创业的教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这一职业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默默耕耘的敬业者。21世纪不再提倡教师像红烛一样为照亮别人而悲惨地燃尽、消亡,但是,教师职业的特定内涵,决定了它始终都要像燃烧的蜡烛向世人承诺着光明与奉献的坦荡胸怀,一旦投入其中,奉献精神将成为其生命的主旋律,只是燃烧中不仅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所谓“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不过是别人对教师的赞美与评价。身为教师,既然挑起了这“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重担,就得无私奉献,不仅敬业勤业,更要精业创业,把这担子挑得好,挑像样。
2、追求高尚师德,做一名充满爱心、懂得尊重与信任的教师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就是履行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无论从敬业奉献到教书育人,从求精探索到面向学生,从模范行为到为人师表,无一例外,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拓展。懂得尊重,不仅仅是禁止野蛮和粗暴的教育,还要求教师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在教育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仅仅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家长、单位领导和同事,善于和谐地处理各种关系,形成自我的人格魅力。
3、追求高尚师德,做一名勤于学习、善于不断自我更新的教师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动者,因此必须有真才实学。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学生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要“为人师表”,恐非易事。因此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必须不断进取,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讲的那样:“哪怕你用天使般的语言说话,拥有一切人的聪明和知识,如果你不努力进修……那么你就始终是一种鸣锣和响钹,但决不会属于能„推动人类前进‟的人们的行列。”
4、追求高尚师德,做一名关注人类命运、深怀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代表和高校名师奖获得者时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天我们老师传道,就是要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之道;授业就是要教授学生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温总理的当代“师说”不仅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教书育人的内容,也指明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因此,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去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二、注重师德实践,塑造大特区高尚师魂
解读新时期对教师的新要求,我们不难把握师德的内涵。认识的飞跃是行动的先导,师德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而应紧紧抓住教育教学实践这一师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将师德规范要求真正内化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职业道德认识、陶冶职业道德情感、锻炼职业道德意志、确立职业道德信念、养成崇高的职业道德习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塑造高尚的师魂。
1、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现献身教育的人生价值现。为收获理想之果,广大教师应当具备两种意识:一是参与意识,教育改革已进入实质性的攻坚阶段,如不少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我们不能充当事外闲人,应当使出浑身解数,满怀信心地投入其中,以高素质、高水准赢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二是奉献意识,教师常常与清贫划等号,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要乐守清贫,要呕心沥血,今天我们提倡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但仍然要弘扬“春蚕精神”“红烛精神”,养尊处优本来就与教师无缘,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更不是教师职业的应有之义。
2、弘扬师爱,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面对孩子,只有洒下爱之甘霖,才可获取爱之回报。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如何处理爱与严的关系?真正的爱,是真诚,是尊重,是信任,但不是迁就;而严,则要有度,有方,还要有恒。尊重与严格要求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尊重是前提,严格要求是保证,两者缺一不可。诚如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有人问我:你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经验的本领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3、确立正确的人才观。何谓新时期的人才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完成这个宏大任务,我们必须矫正自己的人才观,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己任,不以一模识人才,不拘一格育人才。旧社会追求的是“学而优则仕”、出人头地、高人一等,今天的许多人追求的是上名牌、读重点,如此这般,难免培育出畸形“人才”,难与时代合拍。
4、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适应科学发展形式。以前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几乎已成为笑谈了:教师的水一定能比学生的水多吗?教师那桶水,有多少年没有更新过了,是否已经变质?诸如此类的质问,的确令教师不得不反问自己,知识量是否严重不足,知识结构是否存在缺失,等等。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广大教师已认识到必须尽快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手段,以应对校园里的科学和信息技术的革命。
5、加强学习,掌握与素质教育相关的知识。素质教育给教师素质提出全新且全面的要求。科技的高度发展促使文理相渗相通,作为新时期的合格教师,必须既专且博,而现今教师的现状则令人堪忧:语文教师不懂理科常识,遑论新科技;数学教师常写错别字,更不说正确规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绝大多数教师不识五线谱,不懂色彩、线条。总之,我们不少人专得不够,何谈为博?为了拓宽知识面,承担素质教育这副重任,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补救措施,如开设音乐、美术、普通话、电化教学讲习班,程度不同地改变着教师知识水平的缺胳膊少腿现象,但历史的痼疾非朝夕之间能够痊愈,我们必须有打常规战、持久战的准备。就个人而言,当有目标、有计划的学习,一点一点的积累,一个顽堡一个顽堡的攻克;就主管
部门来说,应给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予以必要的指导,加强督促检查,真正扎实有效地补好这一课。
6、投身课改,更新教学方式方法。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进行了三年,课改中广大教师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学与教的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教师为主导”,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机器,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以加重学生负担为能事,搞得学生苦不堪言——已在课程改革中被永远地摈弃。因此,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还自主给学生;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获取新知;要恰当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益,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依托校本研训,创新师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
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各种教师教育都依托校本研训得到深入的开展。2002年,教育部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督导团检查组来到海南省海口市第九小学进行检查,对九小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基于了高度评价。在这个普通的小学里,短短几年间走出了两位杰出的女性:前任校长、党的十五大代表韩玉玲,现任校长、党的十六大代表吴素秋。一所普通的小学校,接连走出两位党代表!这两位校长,堪称海岛教师的代表,她们不仅自己树立了绿岛师德楷模形象,同时在校长岗位上建立健全了校本研训制度,结合形势需要把师德作为校本研训的重点,对新的时期里师德教育的途径、方法做了有效的探索与创新。
1、引导价值取向,完善激励机制
学校努力克服只重教师专业素质、不重思想道德的偏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放在工作的首位。在价值取向上,提高教师对自我从事职业的崇高性认识,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增强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在激励机制上,加强对教师少德水平的考核,并严格落实到对喜师的学考核之中,在政策导向上给予激励和监督。
学校还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以“铸师魂、重师德、练师功、正师风、树形象、促发展”为主题的师德建设年活动,教育全体教师在新世纪里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严谨笃学、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通过全方位、分层次、系列化的师德教育活动,全面提高我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水平。
学校、教师向社会承诺,家长学生对教师评价,教育行为多方位接受监督学校召开家长会,公开向家长社会承诺办学方向,公开教师行为“十不准”、用语“十不准”和“十提倡”,承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成立校外监督委员会,发动学校、教师进行监督,定期召开座听诊会,广泛听取意见或建议,共商办学大计。在学校工作中则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使学生具有“五爱”、“五心”、“五小公民”的良好品质。
2、运用案例评说,提高依法执教水平
在师德校本研训中运用参与式案例教学法,积极开展“以案谈理,明辨是非”师德教育大讨论。结合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变相体罚学生现象,让教少们联系相关的法律法规,谈认识浏体会、谈做法,并开展组内和校内合交流活动,剖析案例,认识危害,从而激励教师“强自身素质,创九小名牌”。全校教师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准绳,剖析案例,寻找根源,认识危害,提高依法执教水平。同时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勤奋、向上、求实、创新”的校风,使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教师们还以持续性研讨会,互助培训指导实践。运用行动研究法,抓住计划、行动、观察、反馈四个环节,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行动中促进师德的内化。
3、依托校园网络平台,开拓师德教育新天地
学校还依托校园网络,拓展了师德教育的空间。在网上开展在线学习、组织在线观看教育影片,围绕师德问题开展在线讨论,对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校园文化。
校本培训模式中师德培养配研究和探索,造就了一支师德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无论是在美丽的海岛上,还是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高尚的师德都是一个人民教师永恒的追求。作为21世纪的教
师,将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人才而不断探索创新教育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赋予师德丰富的内涵,再造历史的辉煌。
机器,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以加重学生负担为能事,搞得学生苦不堪言——已在课程改革中被永远地摈弃。因此,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还自主给学生;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获取新知;要恰当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益,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依托校本研训,创新师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
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各种教师教育都依托校本研训得到深入的开展。2002年,教育部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督导团检查组来到海南省海口市第九小学进行检查,对九小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基于了高度评价。在这个普通的小学里,短短几年间走出了两位杰出的女性:前任校长、党的十五大代表韩玉玲,现任校长、党的十六大代表吴素秋。一所普通的小学校,接连走出两位党代表!这两位校长,堪称海岛教师的代表,她们不仅自己树立了绿岛师德楷模形象,同时在校长岗位上建立健全了校本研训制度,结合形势需要把师德作为校本研训的重点,对新的时期里师德教育的途径、方法做了有效的探索与创新。
1、引导价值取向,完善激励机制
学校努力克服只重教师专业素质、不重思想道德的偏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放在工作的首位。在价值取向上,提高教师对自我从事职业的崇高性认识,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增强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在激励机制上,加强对教师少德水平的考核,并严格落实到对喜师的学考核之中,在政策导向上给予激励和监督。
学校还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以“铸师魂、重师德、练师功、正师风、树形象、促发展”为主题的师德建设年活动,教育全体教师在新世纪里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严谨笃学、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通过全方位、分层次、系列化的师德教育活动,全面提高我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水平。
学校、教师向社会承诺,家长学生对教师评价,教育行为多方位接受监督学校召开家长会,公开向家长社会承诺办学方向,公开教师行为“十不准”、用语“十不准”和“十提倡”,承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成立校外监督委员会,发动学校、教师进行监督,定期召开座听诊会,广泛听取意见或建议,共商办学大计。在学校工作中则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使学生具有“五爱”、“五心”、“五小公民”的良好品质。
2、运用案例评说,提高依法执教水平
在师德校本研训中运用参与式案例教学法,积极开展“以案谈理,明辨是非”师德教育大讨论。结合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变相体罚学生现象,让教少们联系相关的法律法规,谈认识浏体会、谈做法,并开展组内和校内合交流活动,剖析案例,认识危害,从而激励教师“强自身素质,创九小名牌”。全校教师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准绳,剖析案例,寻找根源,认识危害,提高依法执教水平。同时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勤奋、向上、求实、创新”的校风,使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教师们还以持续性研讨会,互助培训指导实践。运用行动研究法,抓住计划、行动、观察、反馈四个环节,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行动中促进师德的内化。
3、依托校园网络平台,开拓师德教育新天地
学校还依托校园网络,拓展了师德教育的空间。在网上开展在线学习、
第四篇:高尚师德
塑高尚师德
教师被喻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十多年前,以自己执教之日起,心里就对教师这一行业有了充分的认识,把自己的全部心血贡献在从事的教育事业,无论何时,我都会对自己说:投身教育事业,我无怨无悔。而在这一行业,我深深的感受到师德对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成为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言行为范,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常同学生在一起,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对社会的看法,甚至其举止等等,其一言一语都会深深的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为人师表,为人表率,工作中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上课时衣冠整洁,精神饱满,不可将个人情绪带进教室,更不能在课堂上发牢骚,抱怨学校或贬损其他教师,否则,学生会有样学样,并且也会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的形象.正人先正自己,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知识可以后天弥补,但如果一个人的道德观、世界观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改变.所以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上了几书课,学生能认几个字.更重要的要教会学生尊师守纪、勤奋好学、做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二、开拓创新,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的是培养一批批建设祖国的主人翁,祖国的繁荣、富强需要依靠广大的知识分子、劳动人民,用知识进行高效率的建设,而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教师不能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进行授课,不但要非常熟练的驾驭课本教材,还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教学时不能是一成不变,千人一面,课堂上学生学起来没有一点激情,没有一点乐趣,课堂气氛像一谭泓水,微风吹过也不见一丝波纹。要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变得有趣一点,生动一点,要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作业少一点,游戏多一点,使学生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爱生如子,教书育人
当代的教育是爱心教育,陶知行先生说:待学生如亲子弟。爱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不仅是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视,实际是倾注了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此,爱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一味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而是你有没有用心去教。爱的力量是无穷,教师要用爱的教育,学生
要沐浴在师爱下轻松学习,生活,即使他们在生活中违反了纪律,老师在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如此严格要求„„这样,学生才不会在严师面前产生逆反心里或歧视情绪,反过来会慢慢理解老师的苦心,进一步他们会变得听话了,变好了。当老师的要用行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便会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这是爱的教育所收成效,爱的教育真正体现了是成功教育的法宝。
四、不断进取,提高自身素质
身为教师,要使学生信服你,自己成为受欢迎,受尊重的教师,你必须要知识渊博,有过硬而精湛的教学艺术。那样,教师要不断地随时代的变迁,不断的拓宽自己知识视野,除熟悉本学科知识打下良好基础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更要广泛地涉猎其他领域的学识,并积极进取,继续深造,参加各类型的培训班,到兄弟学校、教育基地等参观学习,探究,吸收别人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取长补短,不断充实自己,增长自己的学识,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才能担当起培育英才的重任。
作为一名人名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我们要有高尚的师德,用真诚的师爱去塑造学生的灵魂,真正负起三尺讲台,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让自己为学生生命之火为教育事业之火而燃烧,更无愧于人名教师这一称号!
第五篇:高尚师德
高尚师德——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追求
“师有百行,以德为首”。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师德,犹如教师的生命,微小中蕴藏着博大,短暂中孕育着永恒。《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于意见》指出:“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呼唤,更是对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教师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在新的世纪里,肩负着民族振兴重任的我们,应当怎样去做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民教师?本人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与实践:直面不良现象,剖析师德缺失根源;更新教育观念,认识新时期师德内涵;注重师德实践,做高尚人民教师。
[b]
一、更新教育观念,认识新时期师德内涵[/b]
近年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养、培训工作,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有所提高,基本能够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但在社会转型期,特别是当今社会重经济、重效益、追求物质生活,提倡超前消费的潮流中,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师德意识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海南——南中国海上的一座绿岛,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建省的短短十几年中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然而在教育事业中师德失范现象也时有发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比如说:有的教师缺乏事业心,“人在曹营心在汉”;有的教师缺乏进取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教师缺乏热情与爱心,“道是有情却无情”;有的教师物欲熏心,成了金钱的追逐者;有的教师无法安于山区教师的清贫,放弃了教师的梦想……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极其复杂的,这与我们的师德教育缺乏实效性是分不开的。师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教育教学实践这一师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使师德规范要求真正内化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使高尚的师德成为新时代教师的追求。
1、追求高尚师德,做一名无私奉献、能够敬业勤业精业创业的教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这一职业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默默耕耘的敬业者。21世纪不再提倡教师像红烛一样为照亮别人而悲惨地燃尽、消亡,但是,教师职业的特定内涵,决定了它始终都要像燃烧的蜡烛向世人承诺着光明与奉献的坦荡胸怀,一旦投入其中,奉献精神将成为其生命的主旋律,只是燃烧中不仅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所谓“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不过是别人对教师的赞美与评价。身为教师,既然挑起了这“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重担,就得无私奉献,不仅敬业勤业,更要精业创业,把这担子挑得好,挑像样。
2、追求高尚师德,做一名充满爱心、懂得尊重与信任的教师。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就是履行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无论从敬业奉献到教书育人,从求精探索到面向学生,从模范行为到为人师表,无一例外,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拓展。懂得尊重,不仅仅是禁止野蛮和粗暴的教育,还要求教师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在教育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仅仅尊重
学生,还要尊重家长、单位领导和同事,善于和谐地处理各种关系,形成自我的人格魅力。
3、追求高尚师德,做一名勤于学习、善于不断自我更新的教师。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动者,因此必须有真才实学。陶行知
先生说:“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学生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要“为人师表”,恐非易事。因此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必须不断进取,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讲的那样:“哪怕你用天使般的语言说话,拥有一切人的聪明和知识,如果你不努力进修……那么你就始终是一种鸣锣和响钹,但决不会属于能„推动人类前进‟的人们的行列。”
4、追求高尚师德,做一名关注人类命运、深怀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代表和高校名师奖获得者时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天我们老师传道,就是要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之道;授业就是要教授学生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温总理的当代“师说”不仅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教书育人的内容,也指明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因此,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去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b]
二、注重师德实践,塑造大特区高尚师魂[/b]
解读新时期对教师的新要求,我们不难把握师德的内涵。认识的飞跃是行动的先导,师德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而应紧紧抓住教育教学实践这一师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将师德规范要求真正内化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职业道德认识、陶冶职业道德情感、锻炼职业道德意志、确立职业道德信念、养成崇高的职业道德习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塑造高尚的师魂。
1、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现献身教育的人生价值现。为收获理想之果,广大教师应当具备两种意识:一是参与意识,教育改革已进入实质性的攻坚阶段,如不少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我们不能充当事外闲人,应当使出浑身解数,满怀信心地投入其中,以高素质、高水准赢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二是奉献意识,教师常常与清贫划等号,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要乐守清贫,要呕心沥血,今天我们提倡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但仍然要弘扬“春蚕精神”“红烛精神”,养尊处优本来就与教师无缘,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更不是教师职业的应有之义。
2、弘扬师爱,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面对孩子,只有洒下爱之甘霖,才可获取爱之回报。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如何处理爱与严的关系?真正的爱,是真诚,是尊重,是信任,但不是迁就;而严,则要有度,有方,还要有恒。尊重与严格要求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尊重是前提,严格要求是保证,两者缺一不可。诚如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有人问我:你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经验的本领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3、确立正确的人才观。何谓新时期的人才观?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完成这个宏大任务,我们必须矫正自己的人才观,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己任,不以一模识人才,不拘一格育人才。旧社会追求的是“学而优则仕”、出人头地、高人一等,今天的许多人追求的是上名牌、读重点,如此这般,难免培育出畸形“人才”,难与时代合拍。
4.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适应科学发展形式。以前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
就要有一桶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几乎已成为笑谈了:教师的水一定能比学生的水多吗?教师那桶水,有多少年没有更新过了,是否已经变质?诸如此类的质问,的确令教师不得不反问自己,知识量是否严重不足,知识结构是否存在缺失,等等。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广大教师已认识到必须尽快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手段,以应对校园里的科学和信息技术的革命。
5.加强学习,掌握与素质教育相关的知识。素质教育给教师素质提出全新且全面的要求。科技的高度发展促使文理相渗相通,作为新时期的合格教师,必须既专且博,而现今教师的现状则令人堪忧:语文教师不懂理科常识,遑论新科技;数学教师常写错别字,更不说正确规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绝大多数教师不识五线谱,不懂色彩、线条。总之,我们不少人专得不够,何谈为博?为了拓宽知识面,承担素质教育这副重任,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补救措施,如开设音乐、美术、普通话、电化教学讲习班,程度不同地改变着教师知识水平的缺胳膊少腿现象,但历史的痼疾非朝夕之间能够痊愈,我们必须有打常规战、持久战的准备。就个人而言,当有目标、有计划的学习,一点一点的积累,一个顽堡一个顽堡的攻克;就主管部门来说,应给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予以必要的指导,加强督促检查,真正扎实有效地补好这一课。
6.投身课改,更新教学方式方法。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进行了三年,课改中广大教师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学与教的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教师为主导”,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机器,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以加重学生负担为能事,搞得学生苦不堪言——已在课程改革中被永远地摈弃。因此,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还自主给学生;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获取新知;要恰当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益,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b]
三、依托校本研训,创新师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b]
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各种教师教育都依托校本研训得到深入的开展。2002年,教育部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督导团检查组来到海南省海口市第九小学进行检查,对九小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基于了高度评价。在这个普通的小学里,短短几年间走出了两位杰出的女性:前任校长、党的十五大代表韩玉玲,现任校长、党的十六大代表吴素秋。一所普通的小学校,接连走出两位党代表!这两位校长,堪称海岛教师的代表,她们不仅自己树立了绿岛师德楷模形象,同时在校长岗位上建立健全了校本研训制度,结合形势需要把师德作为校本研训的重点,对新的时期里师德教育的途径、方法做了有效的探索与创新。
1、引导价值取向,完善激励机制。
学校努力克服只重教师专业素质、不重思想道德的偏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放在工作的首位。在价值取向上,提高教师对自我从事职业的崇高性认识,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增强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在激励机制上,加强对教师少德水平的考核,并严格落实到对喜师的学考核之中,在政策导向上给予激励和监督。
学校还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以“铸师魂、重师德、练师功、正师风、树形象、促发展”为主题的师德建设年活动,教育全体教师在新世纪里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严谨笃学、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通过全方位、分层次、系列化的师德教育活动,全面提高我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水平。
学校、教师向社会承诺,家长学生对教师评价,教育行为多方位接受监督学校召开家长会,公开向家长社会承诺办学方向,公开教师行为“十不准”、用语“十不准”和“十提倡”,承诺教
师职业道德规范。成立校外监督委员会,发动学校、教师进行监督,定期召开座听诊会,广泛听取意见或建议,共商办学大计。在学校工作中则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使学生具有“五爱”、“五心”、“五小公民”的良好品质。
2、运用案例评说,提高依法执教水平。
在师德校本研训中运用参与式案例教学法,积极开展“以案谈理,明辨是非”师德教育大讨论。结合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变相体罚学生现象,让教少们联系相关的法律法规,谈认识浏体会、谈做法,并开展组内和校内合交流活动,剖析案例,认识危害,从而激励教师“强自身素质,创九小名牌”。全校教师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准绳,剖析案例,寻找根源,认识危害,提高依法执教水平。同时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勤奋、向上、求实、创新”的校风,使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教师们还以持续性研讨会,互助培训指导实践。运用行动研究法,抓住计划、行动、观察、反馈四个环节,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行动中促进师德的内化。
3、依托校园网络平台,开拓师德教育新天地。
学校还依托校园网络,拓展了师德教育的空间。在网上开展在线学习、组织在线观看教育影片,围绕师德问题开展在线讨论,对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校园文化。
校本培训模式中师德培养配研究和探索,造就了一支师德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无论是在美丽的海岛上,还是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高尚的师德都是一个人民教师永恒的追求。作为21世纪的教师,将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人才而不断探索创新教育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赋予师德丰富的内涵,再造历史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