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师德观念创新与师德素质
高尚的师德对于学生人格有着塑造作用。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塑人格”的特点,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师德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人格特征中。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显示了教师良好的品格特征。
师德建设对全体教师具有示范作用。教师劳动的知识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通过师德标兵的评选和学习活动,在广大教师中树立一批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典型,对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有着良好示范作用。
师德建设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引领作用。教师在每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起了决定性作用。师德建设对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把师德建设提到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幼儿教育又有不同。幼儿教育历来被称为“向下扎根的教育”。这句话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幼儿教育在人的终身发展中所起到的深远作用。根是基础,只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才能繁花似锦、才能硕果累累,幼儿教师的事业就是这样一种根的事业,不显赫、不张扬,却扎扎实实,缺之不可。
幼儿园教育任务的具体体现是如何为幼儿安排好对他们来说有价值的每一天,这是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基础,也是教育的重要过程。幼儿在园内的生活一日,我们就必须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负责。“孩子的需要
是合理的,孩子的需要是要发展的”,“面对孩子的现实,想到孩子的可能;看到孩子的当前,想到孩子的将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依据这一系列的教育理念,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作为教育切入口,让教育建立在孩子成长需要的基础上,与保健结合一同服务于孩子,让幼儿园成为孩子们今天来了明天还想来的乐园。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开放性、系统性和时代性。在认识和把握新形式下师德建设特征的基础上,需处理好师德建设中的几个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园大力开展师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她们奉献才智。二是师德与师能的关系。师能是发展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师德建设又必须放在首位。树立师德楷模,让广大教师学习。三是自律和他律的关系。四是育人和尊师的关系。我园领导把师德教育与人文关怀和人本理念紧密结合起来,既对教师严格要求,又重视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塑人格的特点,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加强师德建设,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工作带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如“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当师之务,在于胜利,在于行义”;“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德的内容是不同的,但他具有内在继承性和稳定性。
师德永远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创新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师德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新时期的师德,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教师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主动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知识剧增的时代,科技兴国,关键在教育。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提高国民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创造,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新时期教师与孩子是平等的,是孩子们的大姐姐,是朋友、是妈妈,对待孩子,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21世纪所需要的教师素质,即包括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也要求
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和能力,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对教育的经济功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必须把握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职能,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尤其是幼儿园,孩子还缺乏判断能力,就更需要教师的循循诱导,使他们从好的方面发展。当前,在教师队伍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潮,使学校的师德建设受到了冲击,导致了理想情操的失落,实利物欲的上升,道德水准的下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决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既是教师师德修养的目标,又是教师教育活动中要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学校师德建设的方向。
“遵循规律,为人师表”,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工作,作为保健教师更是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作好各项工作,要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表率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孩子、家长,教育每一个孩子,对孩子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这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完善的师德规范只有通过有效的途径才能内化为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师德行为。新时期教师的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师德建设必须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
1、注重自我塑造。21世纪的社会将是
智能社会,科学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增大,社会活动将以人格的独立为前提,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以知识的丰富为基石。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主要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师德修养的人,教师在实践中要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做到老,学到老。2、实施灵魂塑造。崇高的思想行为和精神境界,往往与人文素养、学识深浅相关联。净化幼儿园内环境,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调动教师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实施灵魂塑造要渗透到教学科研活动中,渗透到生活的各种领域中,渗透到丰富多采的文化娱乐活动中,渗透到精神文明的创建中。寓教于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行,用知识开启心扉,使教师的思想境界始终处于时代的前沿。
3、运用制度塑造。机制、制度、法制是对人进行制度塑造的三种主要形式。要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确保人力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
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创新教育。用我们的挚爱关心下一代,用我们的真诚感动下一代,用我们的言行激励下一代,用我们的师德感染下一代。
第二篇:新时期师德观念创新与师德素质
高尚的师德对于学生人格有着塑造作用。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塑人格”的特点,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师德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人格特征中。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显示了教师良好的品格特征。
师德建设对全体教师具有示范作用。教师劳动的知识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通过师德标兵的评选和学习活动,在广大教师中树立一批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典型,对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有着良好示范作用。
师德建设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引领作用。教师在每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起了决定性作用。师德建设对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把师德建设提到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幼儿教育又有不同。幼儿教育历来被称为“向下扎根的教育”。这句话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幼儿教育在人的终身发展中所起到的深远作用。根是基础,只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才能繁花似锦、才能硕果累累,幼儿教师的事业就是这样一种根的事业,不显赫、不张扬,却扎扎实实,缺之不可。
幼儿园教育任务的具体体现是如何为幼儿安排好对他们来说有价值的每一天,这是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基础,也是教育的重要过程。幼儿在园内的生活一日,我们就必须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负责。“孩子的需要
是合理的,孩子的需要是要发展的”,“面对孩子的现实,想到孩子的可能;看到孩子的当前,想到孩子的将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依据这一系列的教育理念,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作为教育切入口,让教育建立在孩子成长需要的基础上,与保健结合一同服务于孩子,让幼儿园成为孩子们今天来了明天还想来的乐园。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开放性、系统性和时代性。在认识和把握新形式下师德建设特征的基础上,需处理好师德建设中的几个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园大力开展师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她们奉献才智。二是师德与师能的关系。师能是发展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师德建设又必须放在首位。树立师德楷模,让广大教师学习。三是自律和他律的关系。四是育人和尊师的关系。我园领导把师德教育与人文关怀和人本理念紧密结合起来,既对教师严格要求,又重视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塑人格的特点,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加强师德建设,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工作带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如“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当师之务,在于胜利,在于行义”;“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德的内容是不同的,但他具有内在继承性和稳定性。
师德永远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创新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师德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新时期的师德,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教师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主动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知识剧增的时代,科技兴国,关键在教育。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提高国民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创造,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新时期教师与孩子是平等的,是孩子们的大姐姐,是朋友、是妈妈,对待孩子,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21世纪所需要的教师素质,即包括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也要求
共2页,当前第1页12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浅谈师德观念创新与师德素质提高的意义及途径
浅谈师德观念创新与师德素质提高的意义及途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师德、优良的师风。师德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教师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决定着培养人材素质的高低;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成败。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说的都是为师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优良的师德、高尚的师风是搞好教育的灵魂。
一、师德观念创新与师德素质
师德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开放性、系统性和时代性。在认识和把握新形式下师德建设特征的基础上,需处理好师德建设中的几个关系,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大力开展师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其奉献才智。二是师德与师能的关系。师能是发展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师德建设又必须放在首位。树立师德楷模,让广大教师学习。三是自律和他律的关系。四是育人和尊师的关系。我院领导把师德教育与人文关怀和人本理念紧密结合起来,既对教师严格要求,又重视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
二、师德观念创新与师德素质提高的意义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素质的核心正是“师德”。师德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充分体现出教师特有的职业属性,包括职业理想、作风、态度、行为。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所以,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首先,高尚的师德对学生“以人格塑人格” 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认识,师德好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造就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一代代名师都很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历代教育家提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的师德要求,这些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品德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表率、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许多卓有成就的政治家、科学家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经常提到的就是老师的启蒙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切实认识师德的重要意义,以高尚的思想品德给学生指示正确的人生道路。教师的一句话能让人受益终身,教师的表率作用也可能影响一代代年轻人的成长。就如我有一个同学,在其小学时因为口吃而遭人歧视,因此性格变得很怪僻。但其班主任始终没有放弃他,不仅帮他慢慢地治疗口吃,而且还常常让他上台演讲,从心理上战胜口吃。同学最终治好了口吃,而且还考进了一所重点大学的计算机系。去年大学毕业后,他没有去那些令人羡慕的大公司,而是走上了一所中学的讲台。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只说了一句话:“我要把老师的留在我身上的爱永远流淌下去,绵绵不绝!”
由此可见,教师的爱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它不仅可以提高教育质量,而且更重要的是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形成、人生道路的转变,甚至会影响其终生。在实际的教育中,师德对学生的影响力主要是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的。我们所提倡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主要表现,又是教师自身良好人格的体现。古人云:“以身立教,其身亡而其教存”,反之,“其身虽存则其教已废”。用最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人样儿”,给人以学习的模范。
高尚的师德对于学生人格有着塑造作用。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塑人格”的特点,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师德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人格特征中。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显示了教师良好的品格特征。
师德建设不仅对学生个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还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引领作用。教师在每个人从儿童到成人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起了决定性作用。师德建设对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把师德建设提到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其次,师爱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当今社会,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教师过多地偏向于对功利的追求,缺乏爱心,许多学生在人生的紧要关口,由于长期受老师的影响,因而可能最终导致其难以建立对社会的关爱。作为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中央电视台曾播过这样一个节目:一个在小学就得过全国奥林匹克大赛奖的学生,进入中学后 一直名列前茅,广泛受到老师的重视。就在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学习的时候,不知为什么,一次中段考试却退到了年级的第三名。这个结果使他一下很难接受。可就在他调整好自己,下决心搬回的时候,老师的责备、批评,让他这个从未受过批评的人一时难以接受,但他还是默默接受了现实,并且下决心用自己的努力,换回老师对他的喜爱。可他的努力换回的却是第八名的惨痛。他几乎是崩溃了,可与此同时,老师的批评不仅变成了冷嘲热讽,更甚的是,竟然罚他站在了教室后面。这种羞辱让他感觉无脸再见同学们,于是走进了网吧发泄。没成想的是,这一发而不可收,从此他恋上了网络游戏,尽管他的父母多次为他转学,为他辞去了工作,专找没有网吧的学校上学,上下学亲自接送,但遗憾的是,他再也没有恢复昔日的风采。镜头前,面对母亲的眼泪,他也仅仅表现出自己的茫然。可见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教师和一个只注重成绩的教师塑造的学生的差别。
三、师德观念创新与师德素质提高的途径。关注问题学生,注重情感教育
教师良好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对生活产生热烈的感情。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必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绪来激发积极认识和意志活动。“至诚感天地”。因此,教师要以育人为己任,要像爱护自己子女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差生”,和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大胆发问,哪怕问题提得再幼稚和无知,也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从内心深处注意发现他(她)们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的每一人闪光点并给予表彰和鼓励,使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信心、增强毅力、鼓舞士气。同时要树榜样,带动一般。对屡教不改的,也切忌采用简单的指责、当面呵斥、讽刺挖苦,以免打击他们的自尊心,造成师生对立,结果事与愿违。如,发现某生上课分神,教师可巧妙地走近该生身边给予提示,课后找他谈心,发现问题及时帮其解决,使他感到教师确实爱护他、关心他,自己不努力学习是对不起老师。更认识到学习对自己终身的影响。这从有关教育“四大支柱”的观点更能说明。第一,学会认识,即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第二,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第三,学会共同生活,具有参与和合作精神;第四,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以不断的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从“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内容来看,它更多地强调未来的学习不是以认知内容的获得为主,而是认知以外的情感知识的获取与情感能力的培养。
尊重学生人格,呵护孩子尊严
俗话说:“箭伤肉体,话伤灵魂”。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从爱护学生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人格结合起来,选择批评场合,原则上最好以一对一,避人耳目,千万不要当着他人的面提出批评,免得使对方受自尊心的驱使而产生抵触情绪。另外,把握最佳时机也很重要,即如何针对学生特点,在最有效最易发挥作用的条件下进行批评。如有个学生,经常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多次教育,效果都不理想,一次在上课时他起来回答问题, 但是由于其他同学还在底下讨论, 他非常不高兴地要其他同学安静下来以便我听清他的回答。我便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对他说:“当你在回答问题时,你非常反感有人在底下讨论, 老师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我和你有同样的感受.而我们有的同学喜欢私地下讨论,不管他人的感受,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不尊重之上,这就太不应该了,你说呢?"他低头不语,似有所悟。自那以后,在上课他不但不讲话,而且还制止他人上课讲话.批评学生时心平气和
教师批评学生,态度要蕴藏期望,表情要充满关怀,放下架子,用和风细雨般的言辞与学生谈心、交心,以心换心,心心相印。记得有一则伊索寓言: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使披着斗蓬的游客脱掉斗蓬。冷风拼命地吹,狠劲地刮,游客反而死死抱着斗蓬不放。而暖洋洋的太阳晒在游客身上,只几分钟,那位游客便取掉斗篷,坐在树荫下纳凉去了。这则寓言充分说明了春光融融胜过狂风暴雨,委婉说服胜过粗暴。干涉,毋庸臵疑,心平气和地启发、开导是中学生思想转变的催化剂。教师雨露滋润般的情感教育会感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行,从而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21世纪的合格人才
完善自我修养,做好学生典范
我们的教育一再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一定要为学生做出表率。一名经常迟到、早退,违反校规校纪的老师,又怎能在学生面前有说服力呢!所以,教师要塑造人格魅力,就必须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知识的化身,做人的榜样,最值得信赖和尊敬。老师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刻意去模仿和学习老师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无论老师的主观意识如何,老师的思想作风、学识才能、言语习惯、举止风度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做教师,无小事。我们必须从小的细节做起,从言谈举止、衣着仪表到气质形象做起;从兴趣爱好到为人处事做起;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的教师,才是学生效仿和敬佩的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去贴近学生、走进学生、感召学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熏陶的教师,才会使学生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纯洁的镜子,教师的言行随时随地地照在他们心灵的镜子上,留下抹不去的印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高标准严要求地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去影响学生。
“师者艰辛知多少,许身孺子乐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
第四篇:新时期师德素质要求和师德规范
新时期师德素质要求和师德规范
当代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极大变化。在这场变革之中,教师职业道德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建构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时代的需要。
一、继承优秀传统
在教育发展史上,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重视并强调教师道德行为对教育活动的影响,他提出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强调用教师的人格影响学生,发挥教育作用。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历史上许多优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和品质,激励和鼓舞着广大教师。如我国近代的教育家陶行知,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教育家,以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书育人,堪称“万世师表”。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学习历代优秀教师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并加以发扬。
二、适应新时代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以教书育人、乐教勤业、人格示范为原则,以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基本规范的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体系。1依法执教
教育是造福于人类的事业。教育的存在和发展,不只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与人的发展,与人的主体价值的实现密切联系在一起。教育对社会需要的满足总是以人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增强来实现的。正因如此,教育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赋予鲜明的人道化要求,即人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应讲求对人的关心、爱护,对人的尊重,反对对人的压抑,对人精神和肉体的中伤,对学生人格的污辱和伤害,污辱、折磨、体罚,无疑是对学生精神和肉体的摧残,是一种非人道的教育。在现实教育中,那种非人道的态度和行为还时有发生。如污辱学生人格,体罚学生,恶意挖苦、讽刺学生,都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损害。特别是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应讲求教育方法的科学性,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学生就像那刚长出嫩叶的幼苗”。用爱的阳光去抚慰他,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他们成长中的错误。
2、爱岗敬业、尽职尽则
教师的工作无疑是辛苦的,我们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挂念着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生活中的小小烦恼„„重复性的劳动单调而缺乏新鲜感、刺激感。然而,教师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如何做出一些成就,是否具有爱岗敬业精神是决定他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更明确地说,只有爱岗敬业的教师才能岗位上有所作为。我校杨亚丽老师,现已55岁,本学期七月份就要退休了,但是她每天都一如既往地来到学校在工作实验室,整理、摆放、擦拭各种实验器材上的微尘,一丝不苟地批阅每一份实验报告册,给学生进行着一次次的实验,她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地工作在平凡的工作中。也正因此,我校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先进单位”,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认可。只有爱,才能让教师积极面对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才能自觉地,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矛盾,提高工作效率。
3、严谨治学、团结协作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明代思想家黄宗羲曾云:“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感而不能解,则非师矣。”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把自己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是真正热爱自己学科的人。教师的知识愈丰富,他个人对知识、科学、脑力劳动、智力生活的态度就表露得愈鲜明。”这说明作为教师,要想圆满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刻苦学习,不断汲取知识养分是必须的。作为一名教师,他不能只满足于将自己的一知半解、一鳞半爪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此孤陋、残缺顶礼膜拜。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新知识的涌现和旧知识的淘汰从未像今天这样快,而且未来必将愈益加快。电脑网络这个新鲜玩意,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脑盲就是新型的文盲。教育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会使课堂更生动、直观,这也是教师必学的。
教师的劳动从微观上看是个体是式的脑力劳动,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到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都是教师单独进行的,然而从宏观上看,教育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许多人从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实施全方位立体交叉式的教育。在一所学校,各项工作都是教师群体劳动的结晶,都是教师群体共同协作的结果。因此,教师必须发扬集体团队精神,互相交流,彼此沟通,和谐相处,通力合作,克服文人相轻的老病。彼此之间多一份理解,多一点宽容。
人民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为了培养好下一代,应重视职业道德修养,把自己修养成为新时期学生真正的引路人。
第五篇:新时期师德修养
《新时期师德修养》学习心得
最近我学习了《新时期师德修养》一书,深有体会,全书共有7章,第1-2章介绍了师德与职业道德的关系,第3-6章详细讲了教师的四个方面的道德修养,第7章叫了改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策略,新时期师德修养的心得体会阐述教师的道德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师德的内涵:是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是教师对待受教育者的道德;是教师对待同事和教师群体的道德;是对待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员的道德。
这次学习,是一次师风师德的学习,通过学习我又一次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的形象,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形象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这是雨果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其实教师这个行业就象那默默奉献的绿叶,学生就像那含苞欲放的花朵,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美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行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只有对“怎样做一名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提出对自己更高的要求。
网深深的知道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地。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自信,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全面发展。是每位教师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