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师德修养》笔记[精选]
紫云自治县第三中学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程
《新时期师德修养》学习笔记
培训时间: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培训地点:学校会议室 培训内容:《新时期师德修养》 培训方式:集中学习培训人:章宇川 学时:3学时
第一学时
师德培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师德培育的加强与改进的关系问题。以新的视野来审视我的们的师德培育,在审视的基础上加强师德的培育。
一、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1、教育活动的道德性决定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必要性;
2、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教育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1)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2)教育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3)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影响学校的工作效率。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2、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1)职业倦怠,缺乏工作热情(2)从教不廉,价值取向功利化(3)缺乏合作,团队意识不强(4)道德失范,只教书不育人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职业道德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与“学生为本”
1、“以学生为本”的内涵
(1)以“学生为本”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2)“以学生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3)“以学生为本”是一种教育的方法论
2、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以学生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
1、尊重学生
2、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感情投入
(三)教师专业化中的教师职业道德
1、职业认同与责任感
2、自我发展
3、自我反思
4、创新能力
5、合作精神
第二学时
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
一、师爱
(一)师爱的内涵
(二)师爱的意义
(三)师爱的表达
1、尊重学生
(1)尊重学生的需要(2)尊重学生的人性
2、信任学生
(1)信任学生的能力(2)信任学生的人品
3、宽容学生
(1)理解学生是对学生宽容的认知基础(2)同情学生是宽容学生的情感基础
4、关心学生
(1)从内心深处关心学生,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使其勇敢、自信地学习和生活(2)引导学生制定克服困难的具体策略并实施它,实实在在帮助学生
二、平等意识
(一)师生平等的内涵
(二)师生平等的意义
(三)教师平等意识的实践
1、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对教师平等意识的实践
2、实践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平等意识的实践
三、公正意识
(一)公正的内涵
(二)公正的意义
(三)教师公正意识的践行
(1)客观地、合情合理地对待学生
(2)准确理解学生的需要是公正对待学生的前提(3)全面客观的认识在利于公正评价(4)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第三学时
教师对待同事与学生家长的职业道德
一、教师与同事关系中的道德要求
(一)团结协作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之一
(二)怎样理解教师与同事的团结协作
(三)为什么教师与同事之间需要合作的道德素养
1、教师的发展需要教师具备与同事合作的道德素养
2、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具备与同事合作的道德素养
3、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具备与同事合作的道德素养
二、教师与同事需要怎样的合作道德素养
1、相互尊重
2、团结协作
3、共同发展
三、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中的道德要求
(一)与学生家长合作---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 求
1、社会发展要求教师具备与学生家长合作的道德素养
2、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具备与学生家长合作的道德素养
(二)教师与学生家长合作中的误区
1、利用家长
2、排斥家长
3、教师一言堂
4、向家长推卸责任
(三)教师与学生家长合作需要怎样的道德素养
1、相互尊重
2、合作意识
3、紧密配合
4、互相促进
四、教师对待自身的道德
(一)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二)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
1、语言要规范
2、要使用标准化语言
3、语调、语气要柔和亲切
(三)礼貌待人,作风正派
(四)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第二篇:新时期师德修养
《新时期师德修养》学习心得
最近我学习了《新时期师德修养》一书,深有体会,全书共有7章,第1-2章介绍了师德与职业道德的关系,第3-6章详细讲了教师的四个方面的道德修养,第7章叫了改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策略,新时期师德修养的心得体会阐述教师的道德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师德的内涵:是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是教师对待受教育者的道德;是教师对待同事和教师群体的道德;是对待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员的道德。
这次学习,是一次师风师德的学习,通过学习我又一次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的形象,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形象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这是雨果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其实教师这个行业就象那默默奉献的绿叶,学生就像那含苞欲放的花朵,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美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行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只有对“怎样做一名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提出对自己更高的要求。
网深深的知道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地。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自信,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全面发展。是每位教师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的。
第三篇:新时期师德修养
《新时期师德修养》学习体会
最近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新时期师德修养,这次学习使我感触颇深。
师范大学学习时我就就深深地记住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毕业后,当我真正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后,对这句话又有了更深的体会。在工作岗位上,教师扮演者“授业传道解惑”的角色。这样的职业角色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何种职业,从业者都要遵守职业操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内涵,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也是清苦的,但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可以预见,在社会飞速发展新的时期,当全社会都在着力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全民的道德修养的同时,时代赋予了教师这一职业更高要求的使命。
新的时期中教师们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困惑,我们也在探索如何在工作中提升自身的职业修养,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都在关注着这一问题。
我认为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要谨记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教师师德最崇高的境界。“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是教师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教师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传递者。因此,师德的形象,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真正的热爱学生才是教师的美德,才是教育教学的前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只有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才富有实效,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严在该严处,爱在细微处。”
师德,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新的时代,但是只要有着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民族和未来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就会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人格的升华,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让我们严格要求自身,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2011年11月3日
第四篇:浅谈新时期师德修养
浅谈新时期教师师德修养
共富新村小学 李彦华
常言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是学校之灵魂,关系到教育的形象、学校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面对当今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新课程的新标准、新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
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又是社会文化长期积淀的特定的一种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综合体。同时,作为社会的一种道德观念,它与其他的观念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师德观必定反映出其不同时代的特征,新时期的师德内涵也应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一、脚踏实地,做个平凡的人
教师首先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平凡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人。
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干好自己的份内之事,也就是对社会尽了份,行了义,从而理所当然地从社会获取一份属于自己的应得的报酬。这是师德的物质基础。师德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任何职业都是如此,教师也不例外。
平凡意味着回归生活。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教师被赋予太多的“光环”,当前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师表形象要实现由“师”向“人”的复归,由圣神人格的道德楷模转向具有师范人格的模范公民。这是对教师人格的解放和人性的复归。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拥有一颗平凡心,意味着,一是要安于平凡。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却又孕育着伟大。当教师,就要培养这种从平凡中见伟大的绿叶精神。二是淡泊名利。教师的工作性质是属于“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社会型工作,而不是谋利的经济型或谋官的权力型。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
因此,当教师就要努力排除追名逐利、拈轻怕重的心理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教师是平凡的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和庸俗。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对教师的精神和人品的要求显然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要高得多。的确,教师是普通人。但教师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同的是,他还需要有不畏清贫的品质、不急功近利的情操、不为名利诱惑的人格、甘做人梯的品质、把学生的成长视为自己成功的心态、钟爱孩子的激情、永不泯灭的童心、博大兼容的胸襟„„这就是为什么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的原因。
二、不断追求,做个有事业心的人
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是一份职业,又可以是一种事业。职业使人安身立命,而事业使人安心立命。职业使人能够生活,而事业能够使人生活得有意义。教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
第一,乐业精神。乐业意味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喜”、“爱” 的情感。“优秀者”、“能手”、“骨干”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乐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工作的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这种乐趣和幸福感是职业道德的源泉,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教师善待学生的根本支撑。
第二,创业精神。教师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绝不能因此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长对立起来,实际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长是双向的,相辅相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成长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和前提。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看成用燃烧着的生命之光为别人带来光明的蜡烛,教师在照亮别人的时候却毁灭了自己。这样的比喻也许赞颂了教师职业“无私奉献”的品格。但却是片面且消极的。我们认为,教师职业不是让教师变得平庸的岗位,教师职业是充满创造性和智慧挑战的职业,教师职业是可以让学生成长成才的职业,也是可以让教师自己有所作为的职业。
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了兴趣和热爱,他们的工作就能做得很出色,永远进取,不言放弃。这样的教师才是教育事业的脊梁,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三、不断学习,做个永远向前的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道德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它是教师职业品质之区别于其它职业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教育培养人的工作具有它的特殊规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育人的规律,对教师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是教师必备的宝贵品质,而且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作为一名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不断更换,要不断面临新对象,为了适应新的对象,需要我们不断作调查了解,区别对待。再者,时代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学生的求知欲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时期,出现了所谓的“知识激增”的现象,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求知渴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吸取新知识的营养。在教育工作中,要求不满足于现状,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好学上进,勤于进取,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常流水,这样才能不愧为老师。
良好的师德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动力,是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效益的保证,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催化剂。因此,它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调节、影响作用。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养,塑造自身的形象,锻造新一代的师魂,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五篇:加强新时期师德修养(模版)
加强新时期师德修养,促进教师发展
主讲:肖仁忠
一、师德的含义
1、什么是师德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2、道德的含义:道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德具有明显的主观性。道德是客观与主观交融在人身上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
3、师德的一般定义及新的认识
一般定义:师德是教师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二、师德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这个问题看似老生常谈,但是不可回避,因为对师德培育必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影响着我们对师德的态度以及及时对师德培育的方式的选择。如果我们认识了师德培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那么接下来必须思考的就是:师德培育的加强与改进的关系问题。当前的师德培育是以加强为取向还是以改进为取向?或者是加强与改进二者并重?我们的认识是加强与改进并重,是改进基础上的加强。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以新的视野来审视我们的师德培育,在审视的基础上加强师德的培育。
1、教师活动的道德性决定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必要性;12、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教育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1)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
(2)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3)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影响学校的工作效率。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职业道德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以学生为本”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紧紧围绕着“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展开的。“以学生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师能否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确立,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一些要求已经明显无法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了,教师职业道德必然要依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进行一定的调整。
1、“以学生为本”的内涵
正确理解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是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教师理解教师职业道德新变化的基础。
(1)“以学生为本”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
(2)“以学生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
(3)“以学生为本”是一种教育的方法论。综上所述,“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可以简要概括为:在学校教育中以确立学生
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与道德准则的教育方法论。
2、学习方式的变革
“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最明显地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以往的课程改革大多将教师作为变革的切入点,而新近的这一次课程改革却着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入手,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基础,推动教师的教学改革。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识,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
(二)“以学生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
“以学生为本”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方法论,它为教师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的影响渗透在教师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提倡新型的以学生为主题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也包含着新课程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重新强化以及新的要求。具体地说,新课程强调教师在工作中必须做到尊重学生、民主平等、感情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