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师德修养论文
新时期师德修养论文
一、爱岗敬业,是时代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依法执教作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一部分,是做好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在世界教育日趋法制化的当代,依法执教不仅具有职业道德意义,同时也是教育自身得以更好发展的内在需求。这是因为教育是造福于人类的事业,其存在和发展不只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与人的发展、与人的主体价值的实现密切联系在一起。教育对社会需要的满足总是以人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增强来实现的,即人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强调教育过程对人的发展性,对人的关心、爱护,对人格的尊重,反对教育过程对人的压抑,反对对人的精神和肉体的中伤、对人格的污辱和伤害,认为污辱、折磨、体罚无疑是对学生精神和肉体的摧残,是一种非人道的教育。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法制化的时代,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而且是教育内部的一个重要的执法者。只有依法执教,才能争取教育社会地位的保障,才能自觉维护和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社会上的每一个行业都提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也不例外。教书育人一事,看似简单,实则繁难。要使一个自然人完成社会化,要把一个平常人造就成一个有用之材并使之学会创造幸福、享受幸福,需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因此,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教师的担子非常艰巨。这就要求教师应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着力雕塑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勤奋努力。正如许多有经验的老教师所说的,教坛无小事。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通过大是大非问题的处理来体现,而往往是于“小事”上显风格,于细微处见精神。教师在具体细致、甚至琐碎繁杂的事务上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是否敬业,是否热爱本职工作。另外,教师的爱岗敬业不单是对本职工作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更表现在对学生的爱上。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如何对待所培养的对象,是教师这一行业古今不尽的话题。千百年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衍生出一种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这就是热爱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道德要求已被视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品质。正像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的那样:“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热爱学生作为一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它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而且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深厚关怀和期待,反映了我国教师在师生关系上所具有的高尚精神境界。
二、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是新时期教师的必备素质。
现代社会工作的复杂性、要求的精确性及日益增强的效率意识,都向人类提出了一项新——合作能力。团结协作一直是中外教育史上普遍被关注和倡导的一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它是处理教师个人与集体、同事、家长等各方面关系,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教师的劳动方式从微观上看是个体式的脑力劳动,从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到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从教学工作到教育工作,从每一门课到每一节课,都是每个教师单独进行的,体现出教师劳动的鲜明个体性。而从宏观看,教育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许多人从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实施全方位立体交叉式的教育。就学校教育内部而言,任何合格人才和劳动者的培养,都是教师群体劳动的结晶,都是教师群体共同协作的结果。群体性和协作性是教师劳动的又一基本特征。因此,新时期的教师必须要具备团结协作的能力。在与同事相处时,要真心相待,平常时相敬,困难时相帮。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妄议他人是非短长,善以他人之长补己所短,不以己长非人所短。善于心理沟通,勇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坦诚持重,平等待人,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除了在校内搞好团结外,教师在校外也要搞好团结,尤其要注意与家长搞好团结,平常与家长建立经常广泛的联系,以便能经常通过家长,审视到学生的思想、言行和学习状况,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
教师被称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自己模范的品德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可以说教师的人格品行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作为文明信息的使者,在新的历
史阶段,教师更应注意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作风到生活作风,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应体现教师应有的文明风度和良好精神面貌,以带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这也是从师立教的根本前提。
三、自励自强,开拓创新,做新时代的弄潮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我们的教育必须努力把“创新”两个字注入到学生的精神内核,培养其创新意识,启迪其创新思维,发展其创新能力,进而培育出创新性的人才。陶行之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同样,要想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就必须具有创新型的教师。如今素质教育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正是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不仅仅是教师需要有创新能力,应该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未来每一个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能够按照规范完成任务就算合格工作者的话,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还要求工作者有新思想、新创意、新建议,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教师肩负的创新责任多么艰巨和紧迫。因而,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从自身的教育和发展入手,自励自强,开拓进取,做创新型教师。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须从更新观念着手。所有的教师都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历的科技革命正带来一场知识革命,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知识更新速度一日千里,知识总量急剧增加。据查,现在知识更新的周期已经缩短为二至五年,网络技术的更新周期更是从十八个月缩短为八个月,而且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周期也相应地缩短了。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要想不被时代的车轮辗于轮下,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及时接受先进的思想,从多方面充实自己、改造自己,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教师来说,师德修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教师的道德修养也要随着发展和进步。今天,教师处在了新的历史环境中,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会不断地遇到和提出新的问题。每一位教师只有努力地克服所有问题,加强师德修养,才能与时俱进,登上一个个新高峰。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指出:爱岗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内容。爱岗敬业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师道德规范的思想前提,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精神,才能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爱岗敬业既是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所有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人满足,完成人格升华、实现个人利益的有效社会途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把“爱岗敬业铸师魂”作为加强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主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一、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学校
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首先就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教育事业心。只有我们真正做到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这种平凡工作,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才能产生巨大的拼搏奋斗的动力。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苦、清贫的。但教师在知识结构的近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实感,在精神寄托方面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在思想、信息、交流方面有“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独立感,在人际沟通方面有师生相处融洽谐和的亲切感。我们的工作,使无知的玩童变成了优秀学生,使迷惘的青少年成为祖国的栋梁,我感到欣慰。人的一生是应该有个明确的目的,为理想而奋斗,虽苦但乐在其中。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校关注事业的发展,这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在实际工作中,珍视为人师表这份荣耀,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和领导的认可。
二、热爱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不是来源于血缘关系,也不是来源于教师的某种单纯的个人需求,而是来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期望。因此,我们说,师爱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爱。教师越是满怀深情地去爱学生,就越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越是能迅速地确立起来并得到健康的发展。这种爱的交流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它可以有力的把学生吸引到教育过程中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力,推动学生朝着培养目标所指引的方向攀登。因此,作为教师在培植和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可见,乐于把爱奉献给全体学生是我们必备的道德素质。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和隐私。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
生。任何简单、粗暴、片面的做法,都可能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不允许教师粗暴批评、压制、体罚、训斥、辱骂、讽刺学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就要用热情的话语鼓励他;当学生受窘时,不妨说句解围的话;当学生自卑时,别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学生痛苦时,应尽量设身处地地说些安慰话;当学生犯错误时,换个角度想一想,假如自己是犯错学生时需要听哪些话。对学生要有友善的态度,与学生交谈常要换位思考,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老师的所作是为了学生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树起良好的师德形象。
三、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给予全体学生同样的关心和指导,同样的鼓舞和期望,作为教师应该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求发展、求进步和需要,使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有他的闪光点,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寻找适合各自特点的发展方向,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身体素质好,成绩较差的同学,就鼓励他们在体育方面多下功夫,有特长的学生,就帮助他们选好目标,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学好专长,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适应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的竞争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培养的跨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较高的思想品德,具有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着眼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打好各方面的基础。就要在教育实践中,把教会学生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学会劳动有机地统一起来,同等重视学科课、活动课的育人功能,把理论和实际、动脑动手结合起来,把课内外、校内外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其他现象十分严重。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获取知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在课内外注意言传身教,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行和行为习惯。
四、身正为范,塑造人格魅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以自己的模范的品行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育中,教师往往总是把对学生真诚的爱用美好而礼貌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文明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良好的教育效果。古人说:“慧于心而秀于言。”教师语言美,则其心必然善良而正,必然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是其内在素质的反映和个人修养的标志,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应做到举止稳重端庄,着装整齐清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和高尚的人格。要有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要有堪为师表的高尚品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总之,我们应做到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正为范,塑造人格魅力。应把“爱岗敬业铸师魂”作为加强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主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第二篇:新时期师德修养
《新时期师德修养》学习心得
最近我学习了《新时期师德修养》一书,深有体会,全书共有7章,第1-2章介绍了师德与职业道德的关系,第3-6章详细讲了教师的四个方面的道德修养,第7章叫了改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策略,新时期师德修养的心得体会阐述教师的道德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师德的内涵:是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是教师对待受教育者的道德;是教师对待同事和教师群体的道德;是对待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员的道德。
这次学习,是一次师风师德的学习,通过学习我又一次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的形象,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形象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这是雨果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其实教师这个行业就象那默默奉献的绿叶,学生就像那含苞欲放的花朵,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美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行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只有对“怎样做一名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提出对自己更高的要求。
网深深的知道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地。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自信,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全面发展。是每位教师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的。
第三篇:新时期师德修养
《新时期师德修养》学习体会
最近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新时期师德修养,这次学习使我感触颇深。
师范大学学习时我就就深深地记住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毕业后,当我真正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后,对这句话又有了更深的体会。在工作岗位上,教师扮演者“授业传道解惑”的角色。这样的职业角色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何种职业,从业者都要遵守职业操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内涵,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也是清苦的,但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可以预见,在社会飞速发展新的时期,当全社会都在着力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全民的道德修养的同时,时代赋予了教师这一职业更高要求的使命。
新的时期中教师们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困惑,我们也在探索如何在工作中提升自身的职业修养,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都在关注着这一问题。
我认为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要谨记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教师师德最崇高的境界。“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是教师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教师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传递者。因此,师德的形象,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真正的热爱学生才是教师的美德,才是教育教学的前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只有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才富有实效,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严在该严处,爱在细微处。”
师德,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新的时代,但是只要有着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民族和未来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就会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人格的升华,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让我们严格要求自身,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2011年11月3日
第四篇:浅谈新时期师德修养
浅谈新时期教师师德修养
共富新村小学 李彦华
常言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是学校之灵魂,关系到教育的形象、学校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面对当今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新课程的新标准、新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
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又是社会文化长期积淀的特定的一种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综合体。同时,作为社会的一种道德观念,它与其他的观念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师德观必定反映出其不同时代的特征,新时期的师德内涵也应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一、脚踏实地,做个平凡的人
教师首先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平凡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人。
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干好自己的份内之事,也就是对社会尽了份,行了义,从而理所当然地从社会获取一份属于自己的应得的报酬。这是师德的物质基础。师德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任何职业都是如此,教师也不例外。
平凡意味着回归生活。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教师被赋予太多的“光环”,当前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师表形象要实现由“师”向“人”的复归,由圣神人格的道德楷模转向具有师范人格的模范公民。这是对教师人格的解放和人性的复归。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拥有一颗平凡心,意味着,一是要安于平凡。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却又孕育着伟大。当教师,就要培养这种从平凡中见伟大的绿叶精神。二是淡泊名利。教师的工作性质是属于“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社会型工作,而不是谋利的经济型或谋官的权力型。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
因此,当教师就要努力排除追名逐利、拈轻怕重的心理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教师是平凡的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和庸俗。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对教师的精神和人品的要求显然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要高得多。的确,教师是普通人。但教师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同的是,他还需要有不畏清贫的品质、不急功近利的情操、不为名利诱惑的人格、甘做人梯的品质、把学生的成长视为自己成功的心态、钟爱孩子的激情、永不泯灭的童心、博大兼容的胸襟„„这就是为什么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的原因。
二、不断追求,做个有事业心的人
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是一份职业,又可以是一种事业。职业使人安身立命,而事业使人安心立命。职业使人能够生活,而事业能够使人生活得有意义。教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
第一,乐业精神。乐业意味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喜”、“爱” 的情感。“优秀者”、“能手”、“骨干”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乐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工作的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这种乐趣和幸福感是职业道德的源泉,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教师善待学生的根本支撑。
第二,创业精神。教师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绝不能因此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长对立起来,实际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长是双向的,相辅相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成长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和前提。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看成用燃烧着的生命之光为别人带来光明的蜡烛,教师在照亮别人的时候却毁灭了自己。这样的比喻也许赞颂了教师职业“无私奉献”的品格。但却是片面且消极的。我们认为,教师职业不是让教师变得平庸的岗位,教师职业是充满创造性和智慧挑战的职业,教师职业是可以让学生成长成才的职业,也是可以让教师自己有所作为的职业。
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了兴趣和热爱,他们的工作就能做得很出色,永远进取,不言放弃。这样的教师才是教育事业的脊梁,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三、不断学习,做个永远向前的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道德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它是教师职业品质之区别于其它职业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教育培养人的工作具有它的特殊规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育人的规律,对教师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是教师必备的宝贵品质,而且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作为一名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不断更换,要不断面临新对象,为了适应新的对象,需要我们不断作调查了解,区别对待。再者,时代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学生的求知欲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时期,出现了所谓的“知识激增”的现象,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求知渴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吸取新知识的营养。在教育工作中,要求不满足于现状,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好学上进,勤于进取,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常流水,这样才能不愧为老师。
良好的师德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是教师敬业乐教的动力,是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效益的保证,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催化剂。因此,它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调节、影响作用。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养,塑造自身的形象,锻造新一代的师魂,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五篇:加强新时期师德修养(模版)
加强新时期师德修养,促进教师发展
主讲:肖仁忠
一、师德的含义
1、什么是师德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2、道德的含义:道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德具有明显的主观性。道德是客观与主观交融在人身上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
3、师德的一般定义及新的认识
一般定义:师德是教师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二、师德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这个问题看似老生常谈,但是不可回避,因为对师德培育必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影响着我们对师德的态度以及及时对师德培育的方式的选择。如果我们认识了师德培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那么接下来必须思考的就是:师德培育的加强与改进的关系问题。当前的师德培育是以加强为取向还是以改进为取向?或者是加强与改进二者并重?我们的认识是加强与改进并重,是改进基础上的加强。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以新的视野来审视我们的师德培育,在审视的基础上加强师德的培育。
1、教师活动的道德性决定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必要性;12、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教育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1)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
(2)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3)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影响学校的工作效率。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职业道德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以学生为本”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紧紧围绕着“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展开的。“以学生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师能否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确立,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一些要求已经明显无法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了,教师职业道德必然要依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进行一定的调整。
1、“以学生为本”的内涵
正确理解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是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教师理解教师职业道德新变化的基础。
(1)“以学生为本”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
(2)“以学生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
(3)“以学生为本”是一种教育的方法论。综上所述,“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可以简要概括为:在学校教育中以确立学生
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与道德准则的教育方法论。
2、学习方式的变革
“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最明显地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以往的课程改革大多将教师作为变革的切入点,而新近的这一次课程改革却着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入手,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基础,推动教师的教学改革。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识,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
(二)“以学生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
“以学生为本”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方法论,它为教师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的影响渗透在教师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提倡新型的以学生为主题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也包含着新课程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重新强化以及新的要求。具体地说,新课程强调教师在工作中必须做到尊重学生、民主平等、感情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