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科研队伍建设 Microsoft Word 文档
以教育科研为导向,促进学校教育创新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科研工作的永恒主题。造就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育思想端正,为人师表,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是教科研工作的根本目标。我校现有教学班 34个,在校学生1035人,住校生976人,教职工225人,专任教师189人在岗教师157人,其中57位教职工被借用、支教、学教等,教干21人,中学高级教师61人,名校长1人、名教师2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32人。为了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教科室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着眼点,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为中心,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力争建立一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科研型教师队伍。
1、聘请有关名师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为教师举办教育科研的专题讲座,进行业务培训,介绍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的前沿信息,指导课题的研究及论文撰写等,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2、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集中与自学相结合,竞争与考评相结合,强调自我培训,促使教师形成“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良好习惯。
3.积极为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到教育科研成果显著的学校参观学习,参加各项教科研活动。
4.组织教师撰写论文,鼓励教师投稿,发表自己的作品,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第二篇:榆林市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榆林市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一、教科研队伍基本情况 榆林市辖 12 个县区,包括市教研室在内,共有 13 个教研室,属行政事业单位。在这 13 个教研单位中,除市教研室属副县级建制外。各县教研室都属科级建制。现在共有职工 387 人,其中男 236 人,女 151人;专职教研员 309 人,特级教师 4 人。其年龄、学历、岗位、职称结构及其分布情况分别如下:
由此可以看出,我市有一支结构趋于合理,相对比较稳定的教科研队伍。
二、近年来围绕教科研队伍建设开展的一些实际工作及其所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推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这一中心要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科教兴榆”的战略指导思想,突出体现了教育科研的先导地位,使得教育科研工作得到普遍重视,教科研队伍日渐壮大,教育科研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一)与课改同行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市教科研队伍建设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新的活力,把教研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随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教研员的自身角色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教研员不再以“专家”、“领导者”、“检查员”的身份出现,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教师,而是以参与者、合作者和研究者的姿态与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新课改同行,与教师并肩成长。新课程强调师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教研员的工作方式也应率先充分体现这一点,创设一种与教师对话、交流的氛围,关注教师的需要。尊重教师的意见。做教师的贴心朋友。这一指导意见。为课改中的教研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广大教研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课改伊始,我市就把教研员的培训纳入新课改培训之中。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严把准入关。使他们通过培训后无论是思想认识水平,还是专业研究理论水平都能达到课改的需求。适应课改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建立了课改联系制度,所有教研人员必须包县(市级教研员)、包乡、包校(县级教研员),夯实死肩,责任到人;组织举办了学科教学研讨会,开展课改视导调研活动。倾听基层一线教师的疑难与困惑,然后依此为线索,与他们展开对话、交流。切实解决老师们在平时实际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指导教学,服务教师成长。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教研工作的内涵,促使教研人员得到锻炼成长,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研究能力。近年来,我市先后有 3 名教研员、13 个教研室编辑出版教育专注 18 本;教研人员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文章近千篇,并有 100 多人的教育科研成果在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
评选中获奖;80 多人分别被评为教科研先进个人和课改先进工作者;2009 年,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优质课展评活动中。我市又有两名教研员被评为省级二等奖,分获市级课改标兵的光荣称号。
(二)在研究中成长 教研的职能是研究、指导、服务,而课题研究又是教育科研的灵魂,是教研员这一特殊群体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市县两级教研部门特别重视课题研究工作,要求教研人员要将问题思考常态化,课堂教学指导研究话,教研重点工作课题话,先后承担基础教育科研课题 74 项,其中国家级课题 2 项,省级课题 24 项,市级课题 48 项,参研人数达 360 多人次。通过课题研究,不但使教研人员自身的专业研究水平得到大大提升,而且同时还带动引领广大教师逐步走上教育科研之路,营造起一股人人崇尚科学,注重科研的良好的群众性教科研活动学术氛围,进而使我市的教育科研工作逐渐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运行轨道,呈现出照好的发展态势。从“十一五”开始,在教研部门的带动引领下,我市中小学校先后承担基础教育科研课题 330 多个,并有 110 多个结题验收。其中米脂县教研室的《中学理科创导式教学法》、神术县教研室的《小班化教学研究》和绥德县教研室的《情趣作文教学法》等一系列课题研究成果已在实际教学中推广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在“迎验”中发展壮大
近年来,我市市县两级教研部门加快了标准化教研室建设的步伐,把“迎验”工作纳入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大事来抓。截至今日,先后有榆阳、横山、清涧、绥德和子洲等五个教研室达到《榆林市县级标准化教研室建设标准》,米脂、佳县、定边和府谷等四个教研室正在紧锣密鼓积极筹备,迎接验收。通过标准化建设,一是使教研室的基础设施得到大大改善,优化了教育科研环境;二是吸纳了一批年轻有为的专兼群教研人员,充实了教研队伍,壮大了教研实力:三是制定出台了教育科研成果考核评价的长效机制与奖惩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大家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推动我市教育科研工作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存在问题及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了随机抽样的办法。从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我市教科研人员总量虽然不少,但在地域分配上明显不均,像吴堡、子洲和佳县等一些县区有几十人,而府谷县仅有 8 个人,不及核定编制人数的一半;二是学历层次较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研人员仅占 1.8%,远远低于市级标准化教研室建设中所要求专职教科研人员在读或已取得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应不低于 10%的标准;本科以上学历的教研人员尽管从人数上达到 51%。但大部分都是后取学历,与自己现在所从事的研究专业不相符合,难以胜任岗位工作;三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由于受编制等原因的限制,全市所有的教研室都没有配齐音、体、美、小学英语、思想品德、科学和高中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
科教研员。还存在其他学科教研员兼职的现象。有 75%的县一级教研机构没有配备必要高中教研员;从性别结构上来看,男性教研员为236 人,女性为 151 人;从年龄分布上来看,年龄在 41 岁以上的达到271 人,约占总人数的 70%。其中。50 岁以上的有 87 人,约占总人数的 22.5%,而 30 岁以下的仅有 27 人。不及总人数的 7%。几组数据对比明显。反差极大。说明我市教科研队伍年龄整体偏大。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缺乏新人,缺乏活力;从职称结构来看,有中级职称的为 159 人,约占总人数的 41%。副高级职称的为 102 人,约占总人数的 26.4%,尚未达到市级标准化教研室建设中高级职称比例应不低于 30%的要求。专业引领层次偏低;从岗位配置来看,不是按学科教研的需要配置人员,而是因人就岗。导致出现学历与分管学科不对应的现象。有不少县区把教研室看成是领导的后花园,将家属、子女安插 在教研岗位上,只占坑,不拉屎。更有甚者把一些有问题的具体人也放到教研室,成了名副其实的养老院;四是促进教育科研的长效保障机制未能建立健全。激励措施力度不够,教研队伍的待遇普遍低于同等的中小学校。导致出现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不愿意到教研工作岗位上来的怪胎。这些因素,制约、阻碍着教研室的生存与发展,对教研队伍的建设形成许多不利因素。
四、关于进一步加强教研骨干队伍建设的几点设想
为改变我市教科研队伍现状。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和《陕西省教育厅、人事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的指示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几点设想,与大家商榷。
(一)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科研兴教战略,着力构建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体系 要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教育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把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坚持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多形式、多方法、多途径完善用人机制。留住现有人才,吸引优秀人才,着力做好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的长远思考与发展。
1,切实加强人员配备。陕西省教育厅、人事厅 2005 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级教科研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应占到单位人员总数的 80%一90%以上。要按照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门类及实际工作需要,配齐配强学科教研人员。市(区)、县(区、市)教科研机构学科教研人员的配备,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备学段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原则上课时数多的学科,每学科至少配备 2 名教研人员,其它每学科至少配备 1 名教研人员。要特别注重信息技术、艺术、科学、体育与健康、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研人员的配备。教育理论、教育
发展、心理、法制等方面的科研人员也要注意配备。按照这一要求,我市教研室学科教研员普遍缺口较大,这就要求各级教研部门首先要正确面对这一现实,不要回避问题的存在。要抓住标准化教研室建设这一契机。积极主动协调教育、人事部门,赢得最大限度的支持,进而能高标准。严要求地配齐、配足新课程必备的学科教研人员满足课程改革的需求。服务教学。
与此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把教科研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抓好抓实。要制定教科研人员选拔制度,完善教研员准入、流动、退出机制,严把进人关。选拔一些热爱教育科研事业,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意识、研究能力;有 5 年以上从事基层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指导教学能力;能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优秀教师担任教研员。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外聘兼职教研员。进而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有活力、高水平的教学研究与指导团队。
‘ 2,加强对现有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继续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改善教科研队伍结构层次,提高教研员综合素质。不仅需要引进部分高新技术人才,更需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教育和培训。针对教研人员学历层次较低的现状,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教研人员的岗位培训,大力提高专职教科研人员的专业素养。要加强培训制度和基地建设,充分利用陕西教育学院、陕师大和榆林学院等高师院
校的教育资源,整合教研机构、电教部门、继教中心等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做好教科研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在培训内容上,应注重普及新课程理念、课程建设、课堂建构与教学指导,普及教育科研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要更多地采用参与式研训的方式,注意将统一组织培训和推动自学结合起来,将学习、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构建学习型组织。
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教科研人员提供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的机会。通过课题研究压担子、定任务,促使中青年教研员承担研究任务,提高专业研究能力。要制定吸收高层次人才政策、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研人员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等措施,加强中青年教科研骨干力量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在当地能产生影响的教育教学研究专家,带动引领全市教科研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探索建立符合教研 I 作特点、有利于构建教科研骨干队伍的评价体系和长效保障机制 建设教科研骨干队伍,我们要按照“用好现在的、培养自己的、留住关键的、引进急需的、储备未来的”的工作思路,把住“总量要增长、层次要提高、结构要合理”的原则,继续调整和优化教科研队伍结构,进一步拓宽选任用人渠道,积极探索纳入留人用人的人才管理机制,探索实行岗位责任制和重大项目招标制,完善教研员工作评价体系,建立教研员轮岗流动和竞争上岗制度。采取专兼结合的教研人员聘用制度,使教研队伍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和弹性。其次,我们要加大对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地争取上级部门对人才建设环境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努力为教科研人员搭建好事业发展平台。为留住现有人才、引进名优人才和提升教科研队伍整体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要留住人才,激发起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一靠事业,二靠待遇。所以,我们要尽快以政府出面制定《榆林市基础教育教育科研成果评审与奖励办法》,定期对教科研人员的业绩进行考核。对做出突出成绩的教科研人员,应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扩大教研人员中、高级职称评审比例,树优评特向一线教研人员倾斜,切实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与政治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能营造起一个良好的教研工作氛围,为早日实现“科教兴榆、科教强市”战略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教科研方面
教学研究方面,我加强专业书籍的学习,丰厚教育理论水平,不断摸索教育规律,使教学更加严谨,科学。我准时参加校内外教科研活动。严格执行学校的教科研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在集体备课中,对教学设计、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去突破、对如何把握例题讲解的深浅程度、习题的选用等等发表见解,向老教师学习。我经常推荐自己经过学习后觉得很有收益的教研论文给大家,大家一起共同学习,研究,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汇报课、示范课上,我认真听取讲课,从中获得教学经验,和大家一起交流研讨,不断提高自己。
第四篇:教科研方面
教科研方面
自己除了能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深入钻研外,积极参加各种教科研活动,制定教研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学习、交流、研讨、反思,积极上好汇报课、公开课,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论文,为科研课题收集数据、资料。一句话,用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搞好校本教研,搞好教学科研。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科研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科研活动,认真研究教学教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五篇:教科研总结
2008——2009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本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年的教育科研工作情况,重点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以课题为先导,扎扎实实做好教育科研工作。
2、以课题为载体,切实做好新课程实验工作。
3、加强师资培训,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教育科研工作
(一)成立教研组。教研活动以学科为主。
教研组长负责领导、组织、安排、设计本校教研活动,并对本校教研活动的质量负责,保证教研有计划、有活动记录、有成果。同时,教研组长每学期负责组织两次本学科的教研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集体的力量,以便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二)开放青年教师示范课堂。
为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便于家长对我校教学活动的监督,我们每学期组织一次全学科的教学开放日活动,除我们全校教师外,还邀请部分家长、进修小教科有关领导及其他学校同行参加听课、评课,并进行集体评议,以吸取各界意见,更快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本学期共开放青年教师杜久艳、李永齐、秦海燕等县、校级公开课10多节。
(三)教案改革
本,我校继续实行手写教案,常备常新工作。同时我们实行“三次备课制”即:实验课初,我们组织全校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一次备课,然后执教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对共享教案进行加工、修改,并在原教案上标出——二次备课,讲完课后,教师把自己课上的成功之处,失败之处,突现的灵感,加以分析,进行反思备课,写出课后反思——三次备课。现在我们老师的教案,不仅装订整齐,而且还非常具有实效性,是闪耀着思维火花的教案,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教案。
(四)教学随笔
为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的需要,我们全体老师都记教学随笔,教师们把教育教学中的体会、得失和灵感写下来,作为自己今后工作必不可少的财富,同时,通过教学随笔交流会,达到资源共享。
(五)随堂听课
我们学校从校长到每一位教导主任几乎每天都要进行随堂听课,我们的青年教师几乎每天也要互相听课,教导主任还要从分析理解教材、备课、讲课、评课等多个角度对新教师进行跟踪指导,使他们的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轨。这样能基本实现让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对学生负责任的。教导主任听课在20节以上。并且校长也经常随堂听课,指导教学,不低于30节。
(六)做好中心教研工作
本围绕我校的实验课题,共组织中心教研活动8次,加强和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新课程改革实验
1、召开实验年级教师会议。校长亲自主持会议,详细地向各位教师说明实验的目的、要求以及需要做的一些工作,求得各位实验教师的支持与配合。
2、建立家长联系档案。及时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以便与和学校沟通。
3、本学期初完成了对实验班级学生的“家庭背景调查”和“学习背景调查”两项实验测问卷,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4、教导处随堂听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对新教师尤其是实验教师,教导主任和他们一起备课,跟踪听课,评课,扶他们尽快上路。
5、继续做好课题研究。
三、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培训
1、鼓励教师使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微机室全天开放,网络开放时间定为每周二、周四,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使用多媒体教室1次。
2、进行教案展览,展示“三次备课”成果。
3、不定期进行教学随笔、教案及各种教学活动交流。
4、开展大众体育活动。我们举行了跳绳、踢毽、拔河、掷纸飞机、体操比赛。锻炼了身体,丰富了课余生活。
总之,我校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围绕着教育教学这个中心,踏踏实实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2008——2009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宁河镇后帮中心小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