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的历史使命与个人素质
教师的历史使命与个人素质
一、引言
作为提供公共物品的教育制度与作为提供私人物品的市场制度之间存在着互不相容的矛盾。因此,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必然给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市场体系中形成的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念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并且,业已过去的三十年的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实践也表明,市场对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形成相当重要的影响。从对教学质量形成影响的直接原因方面看,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是这种原因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仅就教师方面而言,教师制度、教师对其使命的认识及其素质对教学质量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由此出发,试对教师的历史使命和个人素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二、教师的历史使命
作为一种塑造人类灵魂、倡导社会理想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职业团队,教师的基本历史使命在于:传道、授业和解惑。传道乃传播社会理想和崇高信仰,以改造人类社会的愚昧无知和落后观念,这是促进人类文明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途径,是任何时代的教师均无权放弃的一项历史和社会赋予的基本的、神圣的使命。授业是教师所从事的知识传授,这种知识传授不仅包括教师对知识(科学、经验、艺术和技能的理论及其应用)的创造、传播和更新,还包括对知识的鉴别、修正和发展。解惑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解释和阐述,其内容广泛地包括关于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问题、社会理想和社会进步问题、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问题、知识学习及其技巧问题等。
从教师的历史使命可见,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重要的 1
是一种事业。或者说,教师首先是一种事业,其次才是一种职业。这种性质体现了人类社会中精英存在方式的“以发展求生存”的逻辑,而不是一般社会成员的“先生存后发展”的逻辑。显然,教师与一般职业者的这种区分决定了教师不是一般职业者那样的生存型人,而是一种发展型人。由此,社会无论是以强制性方式还是以自发性方式安排的教育制度,都应当能够让那些具备不必为其生存担忧的社会精英进入教师阶层,而不是让那些整日为其生存操劳的人来从事他们本无法胜任的思想传播和教书育人的工作。
三、高校教师的个人素质
那么,有资格进入教师阶层的那些作为社会精英的发展型人
应当具备一些什么样的素质?其基本素质应当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一是终极关怀精神:即教师应当能够站在一个全民族、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高度(而不是仅仅从个人私利作为其行事的出发点)观察和思考问题,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关注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方面,真正脱离低级气味、庸俗和物欲,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是高尚的人格:作为社会道德和文化精神的楷模,教师的人格形象和人格力量在每一个即使是相当小的行为细节方面都会对学生和社会(主要是通过学生间接地)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维护正义,坚持真理,不阿谀奉承,不投机钻营,不屈从于权力和利益者,乃为高尚之品格。此种人格,不但为学生之楷模、社会之榜样,而且是倡导社会正气的先驱、体现民族精神的标兵。
三是完美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个人品性:道德不仅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灵魂,而且是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准则。作为训导社会精英的教师缺乏道德修养显然不能想象其民族的未
来: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的美德遗产不再是社会整体的财富,而仅仅成为个别精英的一种生存空间;教学腐败、学术腐败、经济腐败、司法腐败、政治腐败乃至一般人的生活腐败也成为世人司空见惯的甚至是理所当然的现象;法律也会在道德的沦丧中蜕变为维护当权者利益的工具,整个经济体系将会在失去其道德和法律基础的半空中等待倾覆时刻的到来;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将陷入混乱和黑暗的境地。当今社会中普遍化道德沦丧的教师不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十分不光彩的角色吗?!
四是杰出的天赋和才华:来自于自然赋予的天赋和后天培养的才华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我们无法承认“人的天赋是相同的”论断,我们也无法想象一个智力不全(例如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全)的人如何胜任传道、授业和解惑之任务。但是,我们可以想象,那些记忆力不全、思维混乱或者口吃的教师是怎样耽误年青人的生命的!
五是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教师的基本职能是传授职能。传授职能是教师在其职业和事业活动中发挥的传授思想、知识和技能的作用。显然,无论是思想传播,还是知识和技能传授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否则,思想传播或知识传授都将是一句空话。我们不难想象,一个没有创造性思想(或阐述他人思想)或理论基础的教师如何能够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
六是出色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思辨能力既是研究素质的标准,同时也是传授思想和知识的标准,而表达能力则是传播思想和知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不善于进行逻辑推理的教师和一个不善于理辩的教师,与一个思维混乱、表达不清甚至有口吃问题的弱智站在讲台上不知所云一样是令人不可思议的!
四、结论
高校教师在整个高校职能履行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组织高校之间教学竞争和科研竞争的核心力量。在高校品牌建设中,教学品牌和科研品牌的树立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前提则是对教师基本任务的确定以及教师素质的界定。只有从历史高度认识和明确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才符合“教育为千秋大业”的思想,只有从历史的高度界定高校教师的素质才能体现“教育兴国”的理念。教师的历史使命在于传道、授业和解惑。而教师的基本素质则广泛地包括道德素养、历史责任感、专业修养、表达能力等方面,缺乏道德、没有责任感、低能和弱智都是完全无法符合教师素质要求的。从中国目前高校教学和科研质量整体性下降的一个重要根源就在于过多不符合教师素质的“盲流”混进了教师队伍。因此,按照“师德、责任心和能力”三大素质标准严格整顿教师队伍是解决目前中国教学腐败和学术腐败问题的一个主要突破口。
第二篇:当代教师历史使命
当前经济形势与教师的历史使命
在社会转型和信息化背景下,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
下,面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作为教师,今天,我们该肩负怎样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纵观国际形势和发展国力,我们都要把教育放在首位,这是当前
国家最迫切的大事。国与国之间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正如大家熟知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代教师要敢于担当,担当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脊梁,担当起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的栋梁。所以我们要自觉担当起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增强自己的教育专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要有自身深度的觉醒,把平
常的工作和千秋大业联系起来,要勤于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反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要立足自己的岗位,认真工作,要有责任心,要先多学习、多思考、多研究、多积累,有了教育自觉担当的意识,有了教育专业的理想,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获得愉悦感、幸福感的。
让我们的人生变得绚丽多姿,为社会和人类的文明作出自己的贡
献。
第三篇:教师素质与发展
教师素质与发展(一)
培训者:李寿勇培训时间:2013年11月27日上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即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学与时俱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全面培养学生。
陈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未来社会,更难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死板的书本知识,僵化的思维方式,在未来社会无法立足。多年来,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中上等生甚至尖子生,放弃中下等生及差生,造成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只好辍学而过早地走向社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其他学生一心只为了高考,三更灯火五更鸡,结果搞得生活没有任何规律,身体素质明显下降,过度疲劳,常常出现课堂“休克”现象。另外只注重成绩的提高,忽视品德教育,结果青少年的犯罪率大幅度上升;更有甚者因成绩不断滑坡,受不了老师的逆耳“忠言”,自寻短见。事实充分地说明,在抓应试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素质教育,没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想考出好的成绩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同时切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加强全面的素质教育。
二、充分发挥教育的示范作用。
常言道:艺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无时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低素质的教师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就道德素质而言,教师应做到人为本、德为先,以自己高尚的品质、良好的修养与人格去感化、影响所教育的对象,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严谨地治学,勤奋地工作,无私地奉献,对学生必然产生一种无声的教育。通过各种渠道,营造一种氛围。通过课堂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及未来的生存观教育。
(写在5页上)
教师素质与发展(二)
培训者:李寿勇培训时间:2013年12月6日上午
四、提高教师创新素质
21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奠定扎实的基础。教育界的专家和有识之士认为: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因此要提高教师创新教育,首先要让教师树立教育创新观念。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问题,通过请领导讲座、专家报告、问题分析研讨、参观学习、典型引路等办法从理论到实践大力解放教师思想,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圈,一切从21世纪教育需要来考虑。其次抓教师的继续教育,给全体教师定期进修培训的机会,确保培训次数和实效。并建立终身学习体系,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五、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指导实践。
提高教师理论水平,要组织广大教师学习、领会与掌握古今中外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探寻教育理念的源头。运用教育名家的思想理论,解决和说服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等问题,使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尝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专题演讲会等,在读书中系统地接受古今中外教育大师们教育思想的熏陶,把握教育思想脉络,进入“源头之水天上来,水满溢涨理念生”的境界。通过专题研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教育科研课题的专题研究是在论证提出是否可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专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发挥度,大大提高了自身水平。
总之,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适应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思想、创新的理念,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与时代俱进。
(写在6页上)
第四篇:教师素质与有教无类
教师素质与“有教无类”的实现
西雅图太平洋大学围绕教育创新这个主题组织了两次论坛,第一次的春季论坛主要讨论“教师素质”,第二次的秋季论坛探讨了“‘有教无类’原则”。通过对这两次论坛的学习,我认为教师素质和“有教无类”原则互相影响,密不可分;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有教无类”能否实现,而“有教无类”的实现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教师。
我们不妨把两次论坛的顺序换过来,先从第二次论坛的“有教无类”出发分析问题。
“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是指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人都有成才的可能,而如何将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
在第一次的春季论坛上,有一位专家的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教师就像制陶工,学生就像粘土;好的制陶工可以用自己的双手通过精湛的技术将粘土制作成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不同于教材和论文中对教师职业素养这一概念的晦涩难懂的术语解释,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通俗易懂地、精辟而形象地告诉了我们教师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
制陶工在制作过程中要根据粘土的不同粘性,采用不同的力 度、不同的焙烧温度、不同的形状和艺术设计等,才能制作出上等的陶品。在“有教无类”的前提下,学生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从而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学习需求,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特点等,教师首先必须要认识到这些差异,而且不能无视这些差异的存在,然后应该像制陶工一样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灵活的方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这是“有教无类”思想对教师素质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性的要求。
教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要求呢?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他们对学生的关心,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真实情况讨论“我需要……”这个话题,老师在旁边进行简要的记录,并在实践中结合所了解到的学生需要进行教学。好的教学工作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而是在教学实施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的。
其次,教师应该敢于尝试新的东西,而不是拘泥于相同的内容和形式。这个要求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从微观来看,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练习题总是以相对固定和单一的形式出现,为了符合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的需要和避免课堂的枯燥气氛,教师可以灵活地设计一些轻松的方式,没有必要死板地照本宣科。第二,从宏观来看,社会在快速地发展,知识在不断地更新,社会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也时刻发生变化,要培养出适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教师自己的综合知识首先应该不断地发展和更新,教师应该有进取心,教育的所有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最后,教师和学校应该鼓励家庭和社区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学校要想办法让所有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受欢迎的,也要让学生的家人们知道他们的参与是教育活动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第二次论坛上,一位专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的一个学校里有很多拉丁裔的学生,因此该学校在教学楼里都设有写着英语和西班牙语的双语指示牌,还专门开办一些西班牙语的晚会等,让不同语言和背景的学生也感受到了教育的平等和快乐;学校还开办了一个社区咖啡馆,将学校的相关新政策和新信息及时向家长和社区公开,并进行开诚布公的讨论,加强了学校和社会的互相了解和交流,有利于教育改革的畅通。这所学校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以上是我通过网络对该课程的学习所得,期待和各位老师共享。
第五篇:个人素质与修养
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做准备。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自己增强生活能力。修养的基础是内心对话,人在这种对话中既是自己的原告,又是自己的辩护士和法官。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凡有良好教养的人都有一禁诫:勿发脾气。——爱默生【美】忿怒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曾国藩怒时光景难看,一发遂不可制,既过思之,殊亦不必;故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申涵光虔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而达到最高修养的手段。——歌德【德】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个人如果每天观同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新人。——罗斯金【英】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武则天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做准备。——宗白华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自己增强生活能力。——池田大作【日】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爱默生【美】修养的基础是内心对话,人在这种对话中既是自己的原告,又是自己的辩护士和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