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校举行学习彭世彰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
1月15日,我校举行学习彭世彰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潘漫、组织处(统群处)处长眭平,校党委书记朱拓、党委副书记王济干出席会议。彭世彰同志生前的同事、学生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会上,王济干副书记介绍了彭世彰同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屡获殊荣,引领学科、平台建设争创一流,成果推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浩然正气、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
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潘漫宣读了《省委教育工委关于追授彭世彰同志“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对彭世彰教授生前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创先争优,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不懈探索、执着追求,潜心教书育人的师德风范和育人之责给予了高度评价。江苏省教育厅和省委教育工委将积极开展学习彭世彰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以彭世彰同志为榜样,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江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江苏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彭世彰同志生前的同事、学生和研究团队成员满怀深情追忆了与彭世彰教授相处时发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感人往事,表达了深切缅怀之情。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丁寿祥、实验室办公室主任郭志慧和实验平台主管谢永玉先后都说到,彭世彰同志生前在实验室建设发展中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以研究的态度和精细化的要求开展日常工作,团结和带领科研人员不畏艰难、奋力登攀,使实验室发展成为我国在水科学和水工程领域开展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解决重大工程关键技术问题、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的过程中,树立起来了“好领导、好老师、好兄长、好父亲”的形象。
水电院学院党委书记张展羽教授、缴锡云教授和郭相平教授回忆了彭世彰教授在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中所展现出的强烈的事业心、甘于奉献的精神、对工作严谨求实的态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风范,对彭世彰教授在科研工作和研究生管理中高度负责、吃苦耐劳以身作则、有远见卓识、能刻苦坚持、对同事和学生关怀备至的榜样形象深表钦佩,并立志以彭世彰教授为榜样,努力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
彭世彰教授生前的学生徐俊增教授、博士生和玉璞和艾丽坤难以掩饰对恩师的满怀深情,讲述了彭世彰教授在学习和生活中亦师亦父,悉心教导严格要求,通过一言一行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不遗余力提携后辈,细心周到关心学生成长的往事,再现了彭世彰教授要求学生一年至少100天泡在稻田里做研究、一天三次到办公室签到自习、一篇论文数十次修改的严师形象,以及他在生活中关心照顾生病学生、让妻子关爱学生身心健康的慈父情怀。在忆及恩师“言必行,行必果”等无数的教诲时,学生们几度凝噎,表示一定会努力学习,不辜负彭老师的殷切教导和希望,把老师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期刊马敏峰副主编回忆了彭世彰教授在担任该刊主编期间,坚守“论文的质量就是期刊的生命”的原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要求学生“没有创新的文章、未经他审改的文章不能投稿”,并坚决杜绝人情稿,严格遴选稿件的情形,表示“彭世彰教授永远是我们所有科研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校党委书记朱拓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彭世彰同志是一个举止儒雅、言思敏锐、办事细致、关爱他人勇于担当、追求完美的一个教授和学者,也是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在一个朴素务实的中国知识分子身上所显现的最感人至深、最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彭世彰同志从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成长为一名杰出的科研工作者,完成了一大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闻名海内外的重要科研成果,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农田节水领域树立了一块不朽的丰碑。他那种割舍不下的使命感不断引领着他为理想目标努力奋斗,为我们树立起了一个榜样。彭世彰同志的生命虽然终止了,但是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我们要深入挖掘、归纳和总结彭世彰同志的先进事迹和感人精神,将之作为学校文化和河海精神新的财富和积淀进行广泛宣传、大力弘扬和传承。
朱拓书记强调,河海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彭世彰同志这样的典型人物和事迹的出现,和学校长期以来积淀的优良的校风、校训和水利精神是分不开的,我们在总结和凝练彭世彰同志精神的同时,要做到与学校的文化和精神相互联系、相得益彰,要把学校涌现出的以彭世彰同志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典型人物的优秀作风和优良表现凝聚起来,汇聚成河海的正能量,为后来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学习榜样,以此感召和引领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投身国家改革开放和学校事业发展,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本职,科学生活,关爱自身,以实际行动为学校发展尽职尽责,以奋发昂扬的精神面貌和更优异的成绩来迎接学校百年校庆。
第二篇:学习彭世彰同志先进事迹感想
学习彭世彰同志先进事迹感想
彭世彰,我国著名节水灌溉专家,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资源高效利用、节水灌溉理论及其农田环境效应。提出了以“水稻控制灌溉”为代表的节水灌溉新理论,节水灌溉技术先后在全国10余个省市区的水稻灌区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其在农业节水领域的杰出贡献,作为全球唯一获奖者获得2012年ICID国际节水技术奖,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国共产党党员彭世彰同志在工作中突发疾病于2013年12月15日下午6时50分不幸在南京逝世,享年54岁。他的一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展现了教学科研人员的不懈探索和执着追求,展现了优秀教育工作者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
彭世彰老师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
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弘扬彭世彰老师的崇高精神,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严谨笃学,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做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不断提高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水平;要把学习活动与推进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我们教师都能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为人师
表,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我们都努力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展示了江苏师德楷模的璀璨群像,在全社会树立了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
彭世彰视事业若性命,用孜孜不倦的探索、用奋斗、用生命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彭世彰老师是全省教育系统涌现的又一个先进典型,是新时期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一个人不可能永生,但可以不朽。他,是不朽的。
第三篇:学习彭世彰同志先进事迹感想 - 副本
学习彭世彰同志先进事迹感想
******
彭世彰同志生前系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著名节水灌溉专家。2013年12月15日,彭世彰同志在工作中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于当日18时50分不幸逝世,年仅54岁。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毕生追求科学真理、以知识报效国家的感人事迹值得我们弘扬和学习。
——题记
彭世彰老师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他“立德树人、爱岗敬业,坚韧执着、潜心科研,为国为民、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永攀高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先进本色,展现了教学科研人员的不懈探索和执着追求,展现了优秀教育工作者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
通过学习彭世彰的先进事迹,我深受教育和鼓舞。我明白了人应该怎样活着,应该像彭世彰同志一样有志向、有抱负、有情义、有尊严的活着,应该怀揣梦想、脚踏实地、淡泊名利、勤俭朴素、乐于奉献、奋勇争先的活着。
彭世彰就像一面旗帜,在空中迎风飘荡,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学习彭世彰,就是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习他扎实的工作作风,学习他敬业的工作精神,学习他亲民的工作态度,学习他廉洁的工作要求。我们应该以彭世彰老师为榜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无私奉献,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做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不断提高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水平。
作为老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使者,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努力践行者和积极推进者。首先需要有爱心。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彰显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心智,启迪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其次,教书育人需要耐心。内心如火一般炽热,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为全体学生服务,这样才能燃起学生对知识渴望的熊熊之火。激发学生的斗志也是必不可少的,给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有“克敌制胜”的决心,这样才能在“创新教育”面前打好攻坚战。
学习彭世彰先进事迹,我深深体会到: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在蜕变,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更进一步体会到,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激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立足自己的岗位,努力工作和学习,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彭世彰同志先进事迹
附件
彭世彰同志先进事迹
2013年的12月15日,彭世彰在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时突然累倒在了三尺讲台,再也没有醒来。
两周前,他率领的“节水灌溉及其农田生态效应”团队刚刚成为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三周前,他领导的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了科技部的严格评估,成为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他领衔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重量级科研项目,提出了以“水稻控制灌溉”为代表的节水灌溉新理论,成果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并在江苏、宁夏、山东、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区的4800多万亩水稻灌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增产节支总额达数百亿元。2012年,作为该全球唯一一位获得者,他摘得了“ICID国际节水技术奖”。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水利部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首批)”、“全国水利系统青年科技英才(首届)”、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牢记使命
立德树人
在日常生活中,彭世彰是一位有情有义,给人温暖,让人温馨的长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王浩院士说“彭世彰做人朴实低调,是个里里外外都实实在在的好人。”彭世彰告诉学生:“学习的事情我负责,生活的事情师母负责。”博士生高晓丽说,2012年她生病住院,彭世彰是第一个知道的人,并且第一时间安排人去照顾她,等她出院后,彭世彰还让妻子特意煲好了肉汤,把高晓丽接到家里进补。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高晓丽总是泪流满面道:“彭老师给了我家庭般的温暖,以后再也没有了……”无论多忙,彭世彰都坚持给新生上开学“第一课”,并坚持上“农田水利学”、“节水灌溉理论”等课程,有的学生因故缺课,他就挤出休息时间给学生“开小灶”。青年教授徐俊增跟随彭世彰12年,从本科、硕士到博士都是彭世彰一手带出来的,彭世彰经常对他说:“节水灌溉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至少要20年才能出成果。如果茆智院士等前辈算第一代、我算第二代的话,那你就算是第三代,你肩上的担子很重,所以一定要努力。”
由于每天都在想节水的事情,在彭世彰的世界里,“节约”已成为一种习惯,融入了他的工作和生活中。功成名遂后的彭世彰不忘沟壑,总是说“我是农民的孩子,要做节约的人。”工作中,他十分注重节约时间,他的时间似乎永远不够用,无论是实验室日常工作、接待来访,还是会议、出差,他总喜欢把时间安排在晚上或周末等非工作时间里。他的电子邮件使用率很高、回复得很快,意见也非常明确。他常告诉学生“人的事业往往取决于8小时之外,你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能把握它的宽度。”就是这样一位总想走在时间前面,总希望多干点事的人,却不幸被时间无情地抛弃了。
学术无情
精益求精
彭世彰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地融进了他的点滴中,让治学严谨和追求卓越在学术研究中落地生根。中国农业大学康绍忠院士评价到:“彭教授治学非常严谨,学术造诣很高。”1997年,同门师弟殷国玺老师博士论文答辩时,身为答辩委员的彭世彰告诉他:“虽然是同门,但我还是要让你出一身汗的!”果然,答辩现场,彭世彰提出了很多不同学术意见,让殷老师深深体会到了这位师兄的学术无情。很多学生都知道,要想成为彭世彰的研究生,必须遵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要确保每年有一百天的时间待在农田,并且还要学会插秧种田,学会干农活,学会与农民们在一起。学生艾丽坤说“刚上研究生,和彭老师入学见面时,他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会插秧吗?‟”在彭世彰看来,科研学术只有沉得下,耐得住,才能出得来。在入学时,他要求每一位学生都签署学术承诺书,入学后,必须每天到实验室签到3次。学生的论文,初稿都要修改7次以上,而如果想发表,必须经他审阅和同意。2013年,和玉璞有篇论文已经反复修改了10遍,即便如此,彭世彰仍然觉得不够完美。在拿到期刊的修改意见后,出差在外刚开完会的彭世彰不顾辛劳,当晚回到宾馆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修改学生的论文。和玉璞清楚地记得,一切修改妥当后,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了,但是他仍然收到了彭世彰发来的叮咛短信:“做学问必须严谨,不然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是要出事情的。”学生们至今还保留着彭世彰亲手修改过的论文,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圈画修改的痕迹。彭世彰在繁忙之余,还担任了《水利水电科技进展》的主编,他把学术期刊作为一个神圣的阵地,在定稿前,他严审每一篇论文,从不盲从专家和评委的意见,也从不上“人情稿”,对于各种请托,他会告诉编辑们,“论文质量关乎到期刊的生命,一定不能有水分。如果你们实在挡不住了,那就我来挡。”期刊部的编辑对彭世彰一致的印象是“把关严、投入多、工作硬朗、认真负责”。在整理遗物时,一沓整齐的论文来稿静静地堆叠在他的办公桌上,上面依然留着彭世彰一笔一划的学术批注,真知灼见尽显无遗。
对待日常工作,彭世彰事无巨细,精益求精。2004年,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实验室主任的重担落在了彭世彰身上。经过近十年的苦心经营,实验室从无到有,从一开始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从2005年的验收合格到2008年的评估良好,再至2013年被评为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建云院士说:“他为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为了迎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彭世彰亲自撰写报告,制作PPT,审定议程,有的同事不太理解,他解释到:“每一个细节都是工作水平的体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学校的窗口,也是学校科研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一定要对得起这个„国字号‟的头衔。”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少丽在看完彭世彰主持的201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报告书后,给团队助理徐俊增教授回复:“你们的报告最认真,成果最丰富,彭老师团队认真的治学态度值得年轻人学习。”对此,彭世彰的回答是:“拿出去的东西必须是最好的东西”。
在他言传身教的严格要求和作风感染下,他的团队成员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计划54人次。指导的研究生能人辈出,很多人获得了严恺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研究生和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很多学生也都成为了出色的大学老师、科研工作者和管理者。
耕耘农田
服务社会
彭世彰像一位使者,奔走于祖国的四面八方,东至上海、南至海南、西至宁夏、北至黑龙江,不遗余力地推广节水高产灌溉理念和技术。他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宣传节水高产灌溉理念和技术,说服当地有关部门,更多的时候还是亲自下农田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操作,那时候,他经常“早上一身泥,午间一身汗”。但他从未说过累,也从不气馁,依然以一位“农民”教授的姿态和农民们交朋友,做兄弟。水电院郭相平教授说,在宁夏做研究时,有科研人员不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有些抱怨,对此,彭世彰劝说道“做研究一定要设身处地,要想人所想,特别是我们做农田节水研究,更应该学会和适应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要与农民紧紧连在一起。”江苏省高邮市邂甲镇周邶墩村村民们只要一想到彭世彰,心头就升起一层热浪。去年,上级领导要来这里检查项目进展情况,由于实验田里有10多个坟墓,村里有干部怕影响美观,想说服村民迁坟。彭世彰得知后,立即阻止了这一行动,并找到了水利部门,提出在坟墓周围种植花卉苗木,这样既美观,又不伤害村民情感。村民陈安斌说“他把我们当亲人,才会为我们想得这么周到、细致。”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理想不在于做一位出名的节水专家,而是潜心做一个泥腿子教授,一个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农田水利学者。
在江苏盐城,灌区采用彭世彰的节水技术后获益匪浅,目前已累计推广应用达2000多万亩。当地农村已传开了新民谣:“水稻控灌新技术,打破灌溉老模式。低耗耐肥秸秆粗,节水高产优米质。”当地干部群众还总结出了“三个一”,即节水一半,增产一成,每亩增收一百元。在宁夏引黄灌区,从2001年开始,彭世彰的节水灌溉技术作为自治区科技兴农重大计划推广。当地一位采用了该技术的农民高兴地算着自己的账:“与老办法相比,运用控灌技术少灌水10多次,节水400多方,每亩田至少可以少缴5元左右的水费,还能节省两个劳动日,而且稻子苗情壮,抗倒伏,每亩增产40公斤左右。”在黑龙江,从2004开始,彭世彰就进行了三年的适应性研究,当地政府看到亩用水量减少36.3%的惊人数据后,倍受鼓舞,随后便委托彭世彰进行了四年适合寒地特点的分区模式研究。彭世彰提出了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灌溉技术指标体系,并培训了大批技术人员,为大面积推广这项技术铺平了道路。这在黑龙江形成了一个节水灌溉的“黑土模式”,使得当地农民深深地认识到了“水稻控制灌溉是一场革命”的道理。2010年,黑龙江专门召开了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推广工作会议,开始大规模推广彭世彰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要实现五年推广面积1000万亩,每年节约水稻灌溉用水14亿立方米的目标。
目前,我国10多个省市区利用彭世彰节水灌溉技术种植的水稻面积已达4800多万亩,该技术增产节支总额已达数百亿元,而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无法用数字来估算。
倾尽一生
专注一事
从1983年开始,彭世彰就跟随导师对南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进行试验研究。那时,山东微山湖地区面临水资源减少水稻减产的双重困境,济宁市水利局的总工程师徐国郎求助河海大学,希望取得水少粮多的真经。农民们千百年来都在祈祷风调雨顺,难道能有什么办法让水稻少喝水多生长?这个在常人听来近乎荒谬的说法,让彭世彰围绕节水灌溉,在“农”门中越陷越深,寻找理论和实践的“一拍即合”。为了研究水稻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机制,他下农田,住农舍,干农活,与农民同吃同住,整天和稻子一起“泡”在水里。在济宁市水利局麦仁店灌溉试验基地,彭世彰发现水稻最早是从沼泽地的野稻进化而来,而沼泽地时旱时涝,他从著名水稻专家、全国劳模陈永康用肥料控制水稻生长的“三黄三黑”理论中得到启发,自学了植物学、作物生理学等内容后,开始了一个为期三年的试验方案,分成淹水、浅水、间歇灌水以及无水层四组,通过控制水稻生长的水分进行对比试验。试验过程中,彭世彰天天往田里跑。那时候山区交通很不方便,下一次农田往往要辗转火车、汽车、拖拉机等多种工具才能到达。但彭世彰穷日落月,往往一待就是三个月。1987年,不到30岁的彭世彰一语惊人,大胆地提出一个新观点——稻田灌水不需要保留明水层,只需进行无水层种植,根据气候、农作物的成长敏感期科学地为根部泥土补水。
“水稻只有在关键需水期才需要较为充足的水分供应,在非关键时期进行非充分供水,这样非但不会令水稻减产,反而会促进水稻增产”。这一关于水稻生理耗水减少原因及高产优质机理的新发现有悖于传统的灌溉理论,一时间,争议纷至沓来,国际水稻研究所等权威机构甚至断言,水稻节水不能增产要减产。面对国内外的各种质疑,彭世彰没有怀疑,在随后的三年里,他继续埋身于田间地头,反复试验,寻找规律,终于在1990年得出了一组有力的数据——通过“水稻控制灌溉”可以节约灌溉用水56%,减少需水量40.7%,水稻增产11.7%,达到亩产600~700公斤。至此,节水高产灌溉技术终于走向成熟,这种新型的灌溉技术具有优质、高产,节水、高效,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优势,培育出来的水稻颗粒大、营养高,不仅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而且还能有效减少化肥流失导致的水污染。上世纪90年代初,彭世彰继续深耕细作,不仅提出了不同作物节水灌溉的控制指标,还编制了水稻节水灌溉的操作规程,建立了水稻控制灌溉的完整技术体系,丰富了节水灌溉理论。1991年,这项技术被鉴定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同年又被首届国家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评估会评估为“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1994年被国家科委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1996年入选“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点计划;1998年被水利部列入“节水灌溉技术规范”;2002年成为国家“863”节水农业重大专项;2005年,以此技术为基础形成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对此,张蔚臻院士评价道“这么多年来,这是我见过的难得的优秀博士论文”。2006年,该技术成果同时入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863”计划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重要科研计划。肯定和荣誉接踵而至,但彭世彰说:“这一辈子能做一件事情,解决一些问题,给社会留下一些东西,很有意义,很有成就感。”
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朱拓惋惜道:“彭世彰教授因公殉职,是河海大学的重大损失,亦是我国农田水利界的重大损失。”河海大学党委已追授彭世彰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江苏省委教育工委追授彭世彰同志“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第五篇:学习彭世彰同志先进事迹感想
学习彭世彰同志先进事迹感想
沭阳县建陵小学仲丹丹
一声声呼唤,一阵阵哭声,划破清晨的寂静。
2013年12月15日下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海大学节水专家彭世彰在作学术报告时突发心肌梗死,“轰”的一声倒在了三尺讲台,再没有醒来,终年54岁。
一辈子的赤子之心,把生命最后的霞光,化为讲台上永恒的春天。这或许是彭世彰最为骄傲的事情。因为彭世彰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宁肯透支生命也绝不辜负使命”。他以自己的认真和执着,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一辈子。他毕生追求科学真理,提出享誉业界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带领学生在祖国各地躬身科研,完全忘记了时间和劳累,更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敬业与忠诚,是彭世彰为国为民奉献一生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一个伟人,突然间逝去,对于我们而言,是悲哀的;对国家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为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他曾经连续三个月每天往田里跑,和稻子一起“泡”在水里。问他为何如此拼命,回答是“我饿过肚子,深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道理。农民松开的眉头,是对我最好的嘉奖。”如此可敬的人,突然间走了,老天是不公的。
而作为教师,我们职责又是什么?古人说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即传做人之道,研究做人的学问,我私下认为这是教师至高无上的职责。授业即教人做事,能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某些谋生的本领和手段,当然有些学生如果在这些方面有特定的天赋的话,那他可能超过老师成为这方面的优秀者或专家。解惑即帮学生解决生活中所遇上的各种难以想明白的问题,这可能更多的倾向于生活哲学思考和讨论,或属于博导的范畴。可以说,教师是除家长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特别是小学生,平时在家都是父母监护,在学校视老师为最亲近,最信任,最崇拜的人,所以教师的道德,人品表现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其一生。一个教师的师德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为人表率。如上课时要衣冠整洁,精神饱满,不可将个人丝毫的不良情绪表现在课堂上。更不可能在课堂上发牢骚,抱怨学校或贬损其他老师。正人先正己,育人比教书更重要,知识的缺乏可以后天弥补,但一个人的道德观,世界观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改变。而彭世彰的事迹不仅告诉我们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而且要时刻想着学生。
一个人不可能永生,但可以不朽。彭世彰视事业如性命,用孜孜不倦的探索、用奋斗、用生命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是不朽的,是值得我们铭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