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低碳广州心得
学习《幸福广州,低碳广州》心得体会
2007年,我有幸成为****中学一名普通教师,亦算是愿望成真了,正当我打算在教坛上大展拳脚的时候,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没成为教师之前,我一直幻想教师是一名自由的浪漫诗人,可以为教育谱写最为优美、高尚的诗歌;但事实并非如此,职称、工资、人事关系、学生、家长、高考等都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重重屏障。老师的幸福感在哪里呢?我在心里不断呐喊!
2012年*月**日,学校组织我们参加了《幸福广州,低碳广州》的面授课程,让我对幸福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下面我谈谈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一些体会:
幸福是什么?我相信这是一个问一千人便会有一千个答案的问题。通过学习,我发现幸福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当你远离它时,你可能无时不感到它的存在,当你身处其中时,又不知它为何物,或许幸福只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若要把它具体化,我认为幸福主要体现为“五味”,生活有甘甜味;环境有清新味;事业有成就味;社会有人情味;文化有高品味。
想要个人的幸福感,我认为必须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集体,和谐、幸福的大环境。进入21世纪,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和战略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近几年来,我市、区都纷纷开展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规划活动。“和谐广州”“和谐花都”开展得如火如荼,几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民主法治日趋完善,社会分配更加合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广州还入选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作为一名老师,其幸福感最直接的来源是学校这个大环境。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是精神的乐园、成才的摇篮。一所学校就好比一个“精神文化广场”,需要精神文化去支撑,如果缺少了精神文化的引领,就不会有和谐校园,也就没有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更不会有老师的幸福感!我认为在众多精神文化中,“育心”文化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所没有文化底蕴、没有历史传统、没有骄人成绩的学校来说,它可以引领全体师生的共同信仰、习惯、道德与行为,是构建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让老师和学生体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要帮助老师寻觅回幸福感,首先,学校的管理制度和理念要能合理满足教师的需要。可以通过与全校老师座谈、交流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教师的心理需求,包括心理需求(心理上的安全感、归属感)、情感需求(被接纳、被认可、参与等)、发展需求等。然后针对教师的需求,举办以培养教师专业水平的“教师解题竞赛”和“教师技能竞赛”;举办以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为主的“十大杰出青年教师竞赛”;举办以培养骨干教师为主的“名师工程”;并定期开展科研新课改活动月等,激发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激情和热情。其次,这些管理理念和措施也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关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留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形成“今日我以校为荣,明日校以我为荣”的高尚情操。我相信依靠这些管理制度和措施,使全校形成合力,一定能有效地完成对师生的整合,加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团结力,从而大大提高老师和学生的幸福感。
和谐校园,幸福花都,我们都一起加油吧!
第二篇:广州低碳社区建设项目
世界银行广州低碳社区建设项目
为确保达到预期目标,项目将采取社区民调、方案征集、多方对话会谈、创建低碳示范社区三阶段实施。
1、社区民调
通过组织志愿者同时在社区网络和居民小区张贴民调海报公布项目民意调查消息的方式,广泛征求基层社区和弱势群体对低碳社区建设政策的意见和建议,推选多方对话社区代表,确保弱势群体在多方对话的充分参与和诉求表达。
2、方案征集
通过组织相关非政府组织和独立的专家举办“低碳社区建设圆桌会议(论坛)”,针对项目社区民调收集的信息、意见和建议进行帅选整理,形成社区建议案,并根据社区推选的人选确定社区对话代表。
3、多方对话会议
通过举办以“我们共同的目标: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广州低碳社区建设多方对话会议”,邀请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负责人、人大与政协的环境资源委员会负责人、非政府组织代表、社区民意代表以及作为对话会观察员的媒体代表共同出席会谈,针对政府现有低碳社区实施政策进行评论和提出完善性建议,最终形成一份聚合社会各方意愿、建议和要求的《广州低碳社区建设多方对话机制建议书》,提交广州市人大、政协和政府决策参考。
4、低碳示范社区创建计划
社区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所谓低碳社区是个相对比较式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环境所给出的低碳社区内涵和标准也不一样。世行项目专家组参照国际较成功案例结合中国国情所给出的低碳社区定义,是指在通过生态绿化、节能环保活动等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措施达到较低碳排放甚至零碳排放,适合居住活动的人居社区。目前,全球各地已出现了不少低碳社区或碳中和社区,典型的有英国的贝丁顿、德国的沃邦和瑞典的维克舍。这些地区都有计划地以低碳或可持续的概念来改变民众的行为模式,来降低能源的消耗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世界银行广州低碳社区建设项目—低碳示范社区计划是在世界银行和地方政府及社会力量支持下,为国内低碳社区建设提供简单且易复制的示范性社区开发计划。计划还希望能借此行动更切实履行世行项目总目标,将项目成果具体化、扩大化,使项目目标更能契合基层社群意愿,推动有关利益方共同参与低碳社区建设、成为最广泛的低碳社区建设受益人之目的。
第三篇:《幸福广州,低碳生活》学习心得
《幸福广州,低碳广州》学习心得
——小赖
通过参加《幸福广州,低碳广州》面授课程的学习,让我对幸福、低碳的生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下面我谈谈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一些体会:
什么是幸福?我相信这是个问一千人便会有一千个答案的问题,每个人对于幸福的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通过学习,我知道幸福其实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当你远离它时,你可能时时刻刻都会感觉到它的存在,但当你身处其中时,又会不知它为何物。在很多人看来,幸福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若非要把它具体化,我认为幸福主要体现为“五味”,生活有甘甜味;环境有清新味;事业有成就味;社会有人情味;文化有高品味。
想使个人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我认为需要生活在一个和谐、幸福的大环境中,需要有一个和谐、幸福的集体作为归宿。进入21世纪,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和战略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近几年来,广州市开展了众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规划活动。“幸福广州”的建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几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民主法治日趋完善,社会分配更加合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们的幸福感有了明显的提升,广州还入选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在学习课堂上,讲师对低碳生活进行了详细生动的讲述,让我对低碳生活的理解加深了一个层次。通过学习,我对低碳生活进行了思考。
1、实现低碳生活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实现低碳可能会降低人们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的生活水平。但我个人认为,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与保持或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之间并不冲突,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其中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结合点,探索一种低碳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比如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无碳”能源。
2、实现低碳生活与居民日常生活的关系。有人认为低碳生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犹如遥不可及的梦想,也有人认为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这是因为城市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在短时期内确实难以改变。在这种惯性生活模式下,推行低碳生活也可能会带来不便。但这些并不能成为市民拒绝低碳生活的理由,只要人们从细节入手,有改变的决心和愿望,低碳生活完全可以实现。我们应该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减少个人碳足迹,在生活中培养低碳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潮流,更是个人社会责。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成效最显著的,我们也是最直接的参与者,只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就可以为低碳广州做出贡献。我们要身体力行,努力保持低碳生活。“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我们每个人都要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努力保持低碳生活。比如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做起,每周少开一天车,少乘一天电梯,少开一天空调等等。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平时在工作上少用一张纸、少开一盏灯都算是低碳行为。让我们都提高自己的意识,动起手来,一起为建议幸福、低碳广州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吧。
第四篇:学习低碳经济知识的心得范文
学习低碳经济知识的心得
清流县实验幼儿园王珂
我通过近日在三明电大的继续教育平台网上学习了“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确实受益匪浅,我明确到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以下是我对低碳经济的一些认识: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川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人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义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人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二氧化碳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大和活动能量的急骤膨胀,人类的活动已经危及到自身生存的基础。
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而是要求我们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养成低碳生活的好习惯,如选用节能空调,夏天空调调高一度,冬天调低一度,家里所有灯泡均改用节能灯,并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用太阳能热水器,省电又省气;选用节能洗衣机,清洗衣服的水还可以循环使用;多骑自行车,少开车出行;多使用环保袋等等。低碳生活需要大家参与,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动员全社会力量,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发展低碳经济要从我做起,推进污染减排,践行低碳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第五篇:低碳生活心得感悟
低碳生活心得感悟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毫不保留地为人类提供各种赖以生存的资源,而我们却不知道珍惜,还随意地毁坏自然资,比如森林砍伐,比如废气排放,导致泥土流失,树木被黄沙替代,破坏性风暴增多,生物种类减少,这些都是人类造成的。
科学家发现,至少有100多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产生危害,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氟氢烃等都对人体有着较大的危害。工业生产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和尘埃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途径。工业废气中的尘埃颗粒还会吸附许多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还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更多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积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并且使臭氧层受到破坏,致使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了,甚至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最新研究表明,当年的尼德兰人就是在气候突变中灭绝的。http://
气候变暖真的导致灾难吗?人们的疑虑不是没道理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和我们有关系?当然,人类只要呼吸便会排放二氧化碳,可是总不能不让我们呼吸吧?这应该是那些轰轰向天空吐出一团团黑烟的化石能源企业的责任吧,化石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才是导致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可是我们和那些能源企业的距离真的不相干吗?会有谁想过,这些消耗制造大量二氧化碳的企业最终把生产出来的能量输送哪里?谁又是他们的消费者?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脑,手机,热水器,空调,电灯..哪一样不需要消耗能量?在升入高空的二氧化碳中,你“贡献”了多少?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选择“低碳生活”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电脑,电灯,空调,任何电器一旦不用了应随手关掉;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充电插头;使用节能电灯泡,一只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的上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每分钟都比普通灯泡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只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选择节能空调,温度不要开的过高或过低,这样不但耗能,而且让人不舒适,削弱了人体自动调节体温的能力;多步行,骑自行车,坐轻轨或地铁;电视机屏幕不要太亮,调成中等亮度,则既能节能又能保护视力,3亿台电视机,仅调暗亮度这个小动作,每年就可以省电50亿度。
我们面临是日益恶化的环境,即将枯竭的化石能源,居高不下的生活成本其实只要举手之牢就能让世界变的更美好。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是我们是基本国策,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又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