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
作者:董建春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5期
[摘要]教学组织形式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新课程对学校的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要在教师组织形式、学生组织形式、班级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关键词]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创新
[作者简介]董建春(1966-),男,河南南阳人,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理论。(河南南阳473061)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8-0092-02新课程改革对学校的管理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管理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则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必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机制保证。
一、教师组织形式的创新
科学的教师组织形式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教师共同研讨和合作,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与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不当的教师组织形式则会压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不利于教师间的共同研讨与合作,不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从我国现状看,教师组织形式有包班制、科任制、年级组、教研组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组织和运用。天津某学校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的做法是打破传统惯例(即教研组和年级组分设),将两者巧妙结合在一起,教研组指导年级组工作,年级组内的不同学科分设小的教研组,它与全校性的教研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种做法吸收了年级组与教研组的长处,同时也克服了它们的短处,既利于教师们的有效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技能,了解学生特点,也利于管理学生、管理教学,有力地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效果很显著。在具体做法上,他们规定了备课专用时间,每周至少有一个半小时的集体备课时间,做到“六个研究到位”,即在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研究到位,研究对大纲、教材的理解到位,研究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的确定到位,研究教法学法到位,研究教具与学具的运用到位,研究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结构到位。为确保这种组织形式的有效性,他们还制定了行政人员听课和集体下组督导制度。学校行政人员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并定期有计划地集体下组督导,做到五帮: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帮助教师改革教学结构、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岗位教学能力等。
此外,根据国外小队教学的情况,结合我国现实,合作式协同教学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探索的教师组织形式。合作式协同教学的教师组织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学业务水平基本相当的同学科或不同学科的教师共教一个班或几个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共同备课,共同了解学生。在正式教学中,按课业需要和个人专业特长轮流主讲,以某一个为主,另一个或几个与之配合,然后学生分组学习和讨论,教师分工辅导、指导,教师要定期开会研究、评价和做出计划。这样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和个人特长,共同对学生进行施教,收到互助合作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机会,减少教师的负担和工作量。结合大班上课、分组讨论和独立学习,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传统的包班制是由一位教师全权负责一个班级,教授这个班级包括语文、数学、音乐、手工等几乎所有课程,用于小学低年级。这种形式教师负担重,一个教师要备、教多门不同种类的课程,缺乏教师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机会也会降低。而且,学生们在教师的任期内一直接受同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师的优点、缺点都会给学生以较深影响,而学生却得不到不同风格特点教师的教育、熏陶和感染,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传统的包班制,主要是从经济角度出发的,没有考虑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不是从教育学意义上来安排的。从目前来看,它主要存在于规模小、学生人数少的学校以及农村和偏远地区,在城市和规模较大的学校主要被科任制所代替。而对科任制来讲,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有利于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案,其相应的管理方式是年级组和教研组。在具体的教学中,师生互动机会比协同教学减少,也主要是知识教学,而且除了课堂教学外,对学生课堂以外的状况了解甚少。从出发点来看,它主要是完成知识教学的任务,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完整发展,其缺陷也是明显的。因此,可以把合作式协同教学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师组织形式。
二、学生组织形式的创新
班级授课制自产生以来发挥了它的巨大价值和优势,至今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从各国教学改革的情况来看,并没有简单地抛弃班级授课制,而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也不能脱离这个基本原则,尤其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绝不能轻易否定,对学科课程的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应在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长处的情况下,结合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克服其弊端,使之有利于师生主体性的发挥。整体而言,不能把课堂教学作为唯一的组织形式,应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以及社会条件,把课堂内外教学、学校内外教学结合起来。就学科课程而言,可以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非指导性教学、活动课程等形式。
1.小组合作学习。这是指在班级教学中把学生组成几个异质小组,小组成员间以合作性学习活动为主,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异质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态度、方式和能力,实现学生的多向交流,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大致步骤是:教师讲授新教材,向各小组布置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以各种方式合作学习,小组内评价和组间交流反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注意对小组成员定期调换,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与班内其他学生进行交往、合作,同时也要避免某个学生在小组内的角色固定。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在教室内积极观察学生,及时处理各学习小组内出现的情况,要把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结合起来。此外,为保证小组
合作学习收到实效,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训练,让学生懂得合作的必要性和好处,掌握合作的技能并加以运用。
2.非指导性教学。这是由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非指导性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学的目的、内容、进程和方法等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每个学生可以无拘束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切活动由学生自己发起、自行组织,教师在教学中不起组织、指导和评价的作用,只是以班级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学生的活动,用真挚、坦率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交流思想感情。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第一,创造一种真诚、接受、理解的气氛,使学生真实的自我得以展现,对自己的思想感受和存在感到无拘无束,爱怎样就怎样;第二,提供一些可供学生随意支配的资源,包括书籍、地图、教科书、器材、录音设备、车间、工具以及教师自己的知识、组织方法和情感等;第三,鼓励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澄清学生所考虑的问题和希望做的事情,以及帮助组织已被学生认可的经验。①非指导性教学有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的原则。移情就是有意识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不加判断地认可学生,不以学生的回报作为交换条件。真诚就是表里如一,不装模作样。非指导性教学不注重具体的知识教学,它把人的价值、尊重、自由、创造和潜能的充分实现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从根本上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教学的目的。采用非指导性教学,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它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序和具体技术,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品质。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班级教学,灵活把握和运用。
3.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可以打破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根据活动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兴趣爱好、时空条件等灵活安排。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1)以小组(小队)为主的各种内容的小组活动或小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小组或小队,不受年级、班级限制,不受教室、学校限制。在小组内采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活动,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2)以班级为主的各种内容的兴趣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活动和生活指导活动。这种形式主要是班内分组,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爱好自由组织、自由活动。
(3)以校级为主的各种内容的集会、升旗仪式、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全校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动性,形式可以更为灵活。(4)以年级为主的各种内容的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形式主要是在年级内打破班级界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随机组合,组成活动小组,可以不受教室限制,也可以在一个教室内分成几个活动内容相同或不同的活动小组。(5)校级以兴趣为主打乱班级界限,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特长和条件自主选择活动小组。这类小组可以是提高班形式的小组,人员要少,水平要高。
以上各种形式,在一个学校内可以相互结合,灵活使用。比如,在全校中高年级打乱班级、年级界限组成小组,或不打破班级界限在班级内组成各种小组,或各自自主活动等。
三、班级组织形式的创新
班级规模是影响教学中师生发挥主体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一个人正常的注意广度为7±2,②也就是说,当注意对象的数量超过9以后,人们往往难以清楚地把
握,这就要求班级规模不能太大,如果太大,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的平均交往就少了,即教育关照度降低,也不利于教师对全班的课堂控制。另一方面,班级规模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影响教学气氛。我国现在城市中小学班级规模普遍较大,尤其是重点学校班级规模更大,远远超过我国1996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小学管理规程》中教学班级学生人数以不超过45人为宜的规定。有关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班级规模一般都控制在25人以内,这一数字的含义已经不再表示“相对较小的班级规模”,而是成为标准的班级规模。
座位排列应多样化,学生座位位置应时常变动。不同的座位排列方式和不同的座位位置制约了教学中的人际互动和主体性发挥。这就要根据班级规模的大小和各种教学的需要采取多样化的座位排列方式。不同的排列方式对师生、生生互动都有直接的影响。班主任和各科教师要对学生的座位位置时常调换,比如,班主任定期对全班座位进行左中右、前中后的调换,这样可以经常改变每个学生周围的人际环境,扩大每个学生与全班同学的交往范围,能使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关注、控制机会。在生理学上也有一定意义,有利于学生视力、听力及身体的成长发育。班主任在座位分配时,还要照顾到男女性别、学业成绩、性格特征等各种因素的搭配,照顾到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交往的全面性。各科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具体需要,在教学中临时变动学生座位、适当分组,这也同样有利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利于课堂气氛的协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总之,座位排列方式、学生座位位置不应总是固定不变的,每个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出适合自己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座位排列方式和座位分配方法。
[注释]
①吴文侃.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311.②杨心德.中学课堂教学管理[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246.[参考文献]
[1]马增彩.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现代启示[J].天津教育科学院学报,2002(1).[2]潘颖,李梅.班级规模与学生发展的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第二篇: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下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第三节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程序与实施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是体育教学组织的最基本的形式,它的教学优点是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指导,发挥个人最大的潜能。例如,在基本姿态组合教学中,有个别学生出现姿态不正确的动作错误,教师采用 “一对一”进行个别纠正,这种教学只有教师和学生直接联系,学生之间无任何联系,适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纠正个别学生在技术掌握上存在的个性错误。个别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通常会因为不能满足教育普及的需要,教学效率较低,而被分组教学所取代。
2.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一个班分成若干小组,以组来进行指导。这种组织形式既保留了班级教学的长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问题。这种教学的分组通常是按性别、体能、技术、兴趣等因素来进行的,每组指定小组长,起着 “小教师”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虽有联系,但不密切。
(1)性别分组教学
性别分组是根据男女学生生理和心理差别进行的一种分组。它的优点是既考虑到学生男女生之间生理和心理的差别,又考虑到教师个人特长的发挥。特别是在体育新课程教学的教学中,男、女生会因接受能力不同而产生学习的差异,按性别分组教学的形式适合于教师针对性别特点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2)配对分组:由于体育新课程教学的技术特点,在教学中经常会采用配对分组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优点是学生能够从中体会男女生动作的不同要求和动作感觉,体验双方的配合与默契,对于掌握基本动作或组合动作是极为有效的。教师的配对分组应注意学生的技术水平最好在同一层面,以便于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或提出教学要求。
(3)体能分组教学
体能主要是指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它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能(好、中、差)进行分组的。按体能分组进行教学针对性强,以体能角度考虑区别对待,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它可以是固定的,即每一节课或某个单元,始终按体能分组形式出现,同时又可以是临时的,可根据教材、课的类型随时进行分组。这种分组教学既能使体能好的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情绪、体能中等的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体能差的学生也能完成教学目标,能够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4)技术分组教学
根据学生对某一技术掌握的程度进行分组。技术分组可按临时、固定、晋升分组。临时分组是根据学生练习动作的程度决定的。固定分组是在临时分组基础上进行的,只局限于某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
微信: offcngkzx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课时或某单元的教学,这种固定分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再进行晋升分组。这种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从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考虑区别对待的,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实效性。但它是在以上分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它适合于复习课的教学内容。
(5)兴趣分组教学
兴趣分组教学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与爱好进行分组的。其的特点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挥特长,适合于选用教材、时尚课程或传统项目的教学。
3.班级教学
班级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它的教学特点是一名教师采用同一内容、用同一方法教授全体学生。与个别教学相反,个别教学易于解决个体差异问题,但效率不高,班级教学注重了效率,但不利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班级教学在实践中还往往把一个班自然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对待各组也是采用同一的内容和方法。例如在交谊舞教学中,教师对第一组学生进行指导,其他人自由练习,随后又对第二组学生进行指导„„班级教学主程序是对全班进行传统式的教学。教学中教师把所有学生都看成是理想中的对象来施教,力求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4.友伴群体教学
友伴群体教学是一种小群体的分组教学形式,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结成 “友伴群体”,按教师的要求去创造性地学习,在互为指导、互为督促、互为帮助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从而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这种分组只有当学生之间关系协调和目标一致时,才能形成一个小群体。个体间情感交流,彼此激励,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齐心协力,共同提高,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使学生能发挥内在的潜力。这种形式与教师主导型的班级教学和分组教学不同,它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促进自主地、协同地学习为目的。它适合于学生对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创编阶段的学习。
5.分层次教学
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心理及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能力,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应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善与提高。层次分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措施和目标的对应性,也就是选择特定的教学方式去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层次分组教学适合于体育新课程教学完整教学单元的教学。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
微信: offcngkzx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研究中期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付 秀 丽
一、课题实施的现状分析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有效课堂教学》等,这些学习使我们明确了“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概念的界定。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每次活动实行点名制度,并要求全体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进行学习记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把教学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结论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通过学习和研究,教师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观念也发生了积极转变。
(2)及时总结经验,强化过程管理,不断改进和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教学、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课题研究真正走进课堂,走进教师教学的实际,走进学生学的实际;同时要求各教研组根据各子课题研究方案,加强课堂有效教学的研讨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每学期开始,都要求各子课题对上学期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并交流新学期课题组的研究计 划和做法。此外,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反思”、“沙龙”活动,及时发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或借鉴成功课题组好的做法,以达到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3)妥善处理课题组与学科组的关系,提高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课题组每月仅活动一次,因此单纯以课题组活动开展研究,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我们要求以学科组活动为主,让课题研究自终至终地进行;以课题组活动为辅,搭建交流平台,进行各子课题阶段性成果展示、交流,从而大大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二、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1、统一了全组成员的认识,增强了大家参与科研活动的自觉性。⑴通过对本课题的开题报告和系列专题理论文章的学习,使全体成员认清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教学组织形式的实施策略、有效教学的评价等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全体成员参与研究的自主性。
⑵分层次要求和个性化指导,使每一位成员自觉参与到教科研活动中来 分层次确定目标和要求:新上岗教师——着重学习教学理论,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其尽快在教学上入门;中间层教师——着重要求其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根据学科组子课题的某个方面开展课题研究,以提高他们教学和科研水平;骨干教师——让他们自觉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反思、总结其教学经验,形成特色,发挥示范作用,努力打出旗帜。
个性化引导:各子课题内根据教师的特长、特点进行合理化分工,教学基本功扎实的带头上课题研究的示范课,写作能力强的做经验总结,年轻教师做好讨论记录和材料收缴工作,使课题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3、全组成员课堂有效性意识明显增强。
⑴集体备课的自觉性提高,有效性增强。部分备课组提倡课后备课,鼓励教师以创新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反思教学实践,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陷,针对缺陷进行改进,不断完善自己具有个性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
⑵课堂教学有效性明显提高。
①做实验:多数子课题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结合课题研究内容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抓各项实施措施的落实。
②重研讨:听课前,听课者必须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的要求;听课后首先听取授课者对教材的理解及教改研究思路的阐述,教学各环节的设计意图,从中能发现老师独到的见解,对其他教师启示很大;然后再由听课者向授课者反馈听课的意见或建议;最后大家共同研讨,肯定好的做法并进行适时总结进行推广,同时指出不足和问题,提出明确措施及时加以改进。
③促改革:结合新课改要求和新教材特点,即新教材中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知识要点、教学提示和背景知识,而提供了较多的教学材料,设计了许多问题和活动,要求教师发挥主体能动性,自拟教学目标,增删资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行为,使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是“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
⑶部分教师注意记录、整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新设计、教学个案、精彩片断、教案简历、反思日记,把教育教学中实践的经验及时上升到理论高度,内化为一种创新教育教学能力。
4、近一年有15篇论文在省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有25篇论文在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5篇论文在国、省级刊物上发表。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部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客观上讲这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繁忙,教师个人理论功底浅有很大关系,但主要还是与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淡薄,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关。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学习,注重正面引导。通过有关理论和教师个人成功案例的学习,使得教师明确加强学校科研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示范性学校特色的客观要求,参加学校科研也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迫切需要。广大教师只有通过亲身投入到教育教学科研中去,才会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才能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个人的快速成长。
2、部分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过程、研究方法还不够明确,以至于研究工作处于表面化、浅层次阶段。改进措施:加强学习,明确本课题或各子课题研究内容、3 常用方法;发挥部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性作用,以他们研究的成功案例作经验介绍或召开教师座谈会,使得课题组全体成员学有榜样、做有示范,以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3、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人员显然还达不到,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改进措施,加强正面引导,要求有作为的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而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具体理论认真进行反思,形成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和富有个性的理论研究成果。
四、课题实施下一步计划
下一步计划我们将继续在课题组的领导下,定期活动,以活动推动课题的发展,使课题的深入研究得到保障。今后的工作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沿着有新意,讲科学的思路继续将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精神延续在我们工作实践中,以全新的理念,积极的态度做好结题工作。实事求是,富有新意地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为结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继续推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做出贡献。
第四篇: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第三节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程序与实施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优化的方案,教学组织则是将设计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教学组织形式是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作用,一种定型的教学活动结构的组合形式。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教学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体现出来,同时教学方法也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运用。
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任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馆设施和时间等进行合理安排所采取的措施。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要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是师生间组成 “搭配”关系的共同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步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结与综合。
(一)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1.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着多维性。
教学组织形式反映的是教学活动中人员、时间和空间的组织和安排,当我们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来说明一种教学活动时,我们至少必须从教师、学生、时间和空间等多方面来加以考虑,才有可能对教学组织形式有全面的了解。教学组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活动具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即教师的、学生的、时间的和空间的组织形式是同时并存的。例如,对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组织上是采取分组教学、在教师的组织上是采取小组教学、在时间的组织上是采取活动课时制、在空间上是采取课堂教学等等。因此说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在客观上是多维的。
2.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
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具有密切的关系,如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的,由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友伴群体教学等等。而后一种形式是对前一种形式的补充和发展。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其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是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随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更加全面,对教学内容、结构的研究更加深入,以及对教学对象及其特点的认识更加科学化,势必会导致教学组织形式出现新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使得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种多样。
3.班级教学制仍是体育新课程教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
班级教学制包含了教学空间的组织---课堂教学。由课堂教学构成的班级教学制,是体育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最为主要的组织形式,尽管其他起辅助或补充作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不可忽略的,班级教学制本身的优点仍是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当然,班级教学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
微信: offcngkzx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制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就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空间,才能使班级教学制在今后会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微信: offcngkzx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诱发创新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奇特、秀丽的山水景色。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爬山虎是植物,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又是怎么爬的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点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新 课 程 伴 我 成 长
基础教育课程在神州大地蓬勃发展。接触新课程,学习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而真正进入新课程,对于我又是一番新的体验和洗礼,如何教好这门学科,如何用新的课程观和新的理念去教学旧课程?以下便浅谈本人在这几年中的一些教学见解:
一、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知识、技能的动力。没有兴趣,学生是无法学习你所教学科的知识的。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的做法是:
1、故事激趣法。
2、悬念激趣法。
3、活动激趣法。
4、奖励激趣法。
二、开放教学目标
以往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定的,或者是教师从教学用书上抄的,是以教学、教师为中心,上课起来肯定枯燥无味了。如果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由发挥,结果肯定不同凡响,就拿我所教的《触摸春天》和《生命,生命》来说吧,在教学《触摸春天》这课时,我先制定了几道问题,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互相讨论回答。可结果却没达到预期目的,课堂一片沉寂,回答问题的寥寥无几,学生不积极参与其中。但再教下一课《生命,生命》时,我在板书课题后,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的,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思想立即活跃起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生命是干什么?有的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生命有意义?„„我及时把学生想知道的问题来作为教学目标,接着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分组解决)。顿时学生学习自觉性被调动起来,纷纷去看书,去查阅资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发言,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热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样的教学方法我一直受用非浅。
三、开放教学过程
1、课程发言权让学生自己掌握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主体地位。因此,我积极改革课堂发言常规,告诉学生当课堂上老师制定的某一位同学发言后,不够完整需要补充或说得不够正确需要纠正时,可以不用举手,不经老师许可或说得不够正确需要纠正时,可以不用举手,不经老师许可就站起来发言,或者坐着回答都可以。
这样做,既节省时间,又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增强了课堂活力,又培养了他们友爱互助的优良品质。这种做法,几乎贯穿在每堂课中,学生受益匪浅,乐此不疲
2、利用角色扮演,为学生全面成长创造条件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师应给予学生展示能力、潜能全面成长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并尽可能地为学生地全面成长创造条件。
如教学《口语交际》“购物讲价”这一环节,我有意设计了一个模拟买卖市场,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有的扮顾客,有的当老板,模拟买卖。通过活动,学生既学会了买卖讲价地学问,又体会到做文明顾客,进行文明经商地乐趣。有时也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一个场景状况,然后,让学生扮演小记者,去采访一下全班同学,看看当事的人和发生的事对不对,为什么?自己今后如何面对这种现象?这种活动,在采访和被采访中,学生良好思想及表演素质得到积极的培养。
总之,开发教学过程,学生得到展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能力、情感,价值观也得到提高和加深。
四、开放教学内容
要充分利用乡土教材。课改理念提倡运用校本课程,乡土教材,这样学生学起来倍感亲切,兴趣浓厚,而且知识得到拓展。如学习《桂林山水》和《七月天山》这两课时我就让学生去搜集我省名山大河的资料,不到几天功夫,学生就搜集到五指山、万泉河、白石岭、南渡江、七仙岭等文字资料或图片,我并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向全班同学介绍我省名山大河的具体情况。这样学生的知识内容就更广泛了。总之,课本不是唯一的教材,我们教师应大胆放手去教,放手去做。
五、开放地组织教学
开放地组织教学,就是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校外延伸,不局限于课堂。如教学《燕子》一文时,因为这是一篇描写燕子和春景的文章,我就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附近的田野边观察春天美丽的田野,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观察记录的情况,说一说把自己的内容展现给大家。特别是象教学作文这类乏味的东西,开放地组织教学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我曾在教学生写“我发现„„”习作时,我就把学生又组织地带领到校外宽阔地田野、草地、树林等地方,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无限美好的风光和其中的奥秘。这样学生就不觉得乏味,反而饶有兴趣,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大开眼界,增长知识。
在新课程改革洗礼下,如何教好语文这门学科,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师在积极探究之中,我相信,在新课程的引领下,语文教学将会取得跨跃式的成绩。同时,我非常希望我的同行们能够把你们的教学心得体会、经验感触展现出来,我们共同学习探索。最后,衷心祝愿我们铜川新区的教育事业越走越辉煌。